我想问问北宋时候进士科都考什么啊?怎么培养出那么多像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这样的大学者啊?

作者&投稿:怀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北宋时期,录取的进士人数不断增加,这对北宋的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促进了北宋文化的繁荣。比如说北宋的书法,文艺。但是武将地位越来越低,都去考文官了

今年考试的举人大多害怕将名字盖住阅卷,但是真正有才能的人更喜欢这种能尽可能做到公平的考核方式!(简单点说就是:有本事的人想公平竞争,而没本事的人想走后门、耍手段。)

北宋是科举制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北宋科举制较之唐代日趋成熟,而元明清三代之科举制也基本依于北宋的模式。本文拟从公开考试、公平竞争、公正录取三方面对北宋科举制的科学性进行分析与归纳,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看待科举制。

一、公开考试原则

(一)殿试及三级考试制度的确立

殿试虽在唐时就已出现,但在当时并非定制。973年,落第进士徐士廉等击登闻鼓,指控权知贡举李昉徇私用情,取舍非当,宋太祖于讲武殿复试新及第进士及诸科新举人,以李昉乡人近士武济川等材质最陋,应对失次,黜去之。李昉原录取的人中,有10人落选,徐士廉经复试中举,证明指控属实,即降李昉为太常少卿。“自兹殿试遂为常式”(1) 。另外从1065年起,科举考试定为每三年举行一次。这一制度的确立与殿试制一样,为历代所因袭。而科举制在形式制度上的固定与规范化,就使它能够成为一种全国性的公开考试。

(二)考试内容的标准化

唐之科举,主要以诗赋取士,而对诗赋的评判主观随意性太强,从而使试题评判缺乏客观标准。在北宋,这一情况得到了改善。以进士科为例,熙宁(1068-1077)年间,王安石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对科举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罢诗赋,帖经,墨义。而让每个考生在《易》、《诗》、《书》、《周礼》、《礼记》中选治一经,兼治《论语》、《孟子》。神宗死,司马光执政后,虽废除了王安石变法的许多内容,但在科举制上,仍继承了王的“用经义取士代替诗赋取士”的方针,虽将进士科分为经义、诗赋两科,但两科进士名次都要以策论成绩(即经义成绩)评定。(2) 而哲宗亲政后,更是使“进士罢诗赋,专习经义” (3) 了。北宋科举考试内容的标准化,使其透明度大为增强,也减少了幕后黑箱操作的可能性,体现了公开原则。

(三)对“释褐试”的废除

北宋与唐代对科举合格者的除授不同,唐代士人科举即第后,只取得做官的资格,想要入仕,还要经过一场黑箱性质十分浓的吏部的身、言、书、判的复试,称为“释褐试”,在唐代,有许多原本在科举考试中表现优异的人才,在“释褐试”中不明不白的被淘汰掉。而宋代废除了唐的“释褐试”,唱名日即释褐,从而提高了考试的透明度与公开性。

二、公平竞争原则

(一)对参考人员资格的放宽,同时政府采取措施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科举考试

北宋政府规定,凡应试者,无论家庭贫富、郡望高低、年龄大小、甚至与“工商、杂类”出身之人,皆可投牒自进,允其应举。同时,对边远地区家境贫寒者,予以食宿等照顾。开宝二年十月,宋太祖曾下诏曰:“国家岁开贡部,敷求俊义,四方之士,无远弗届,而经途遐阻,资用或缺,朕甚愍焉!自今西川、山南、荆湖等道举人,往来给劵。” (4) 这样,就使得以前因家境贫寒无法参加科举的人,现在由于政府的资助也得以参加。

(二)别头试的实施

别头试即针对考官的子弟特设考场考试的制度。此制虽兴于唐,但却并未形成定制。而北宋的别头试既贯彻如一,又扩大了范围。北宋别头试始于985年,这年正月省试前夕,下诏“令考官亲戚别试” (5) 这是礼部别试之始。998年,因国子监,开封府举人有人与发解官亲戚者,按旧制只须两司更互考试,容易涉嫌循私,便于当年秋季另选官别试,这是国子监与开封府实行别试的开端。1008年,张士逊为省试贡院监门官,有亲戚在进士中,请求避嫌,得到真宗允许,并诏令:自今举人与试官有亲嫌者,皆移试别头,从此省试正式实施别试。1034年,仁宗诏令诸州府解试中的应试者:“有亲戚仕本州,或为发解官及仕亲远宦,距以本州二千里,今转运使类试,以十率之取三人,于是诸路始有别头试”。(6) 同年,朝廷又正式诏令开封府与国子监,参据礼部条例,实行别试。别头试的实行,有效抑止了官宦子弟凭借其身份从考试中获取不正当利益的现象,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

(三)废除公荐制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知名人士的推荐。考试与推荐相结合,虽对选拔人才有一定积极作用,但也为那些达官贵人营私舞弊开了方便之门,同时,对那些有才但却出身低微,无法与当朝名士结交并让他们认识自己才华的人来说,公荐制也是不公平的。有鉴于此,北宋科举废除了公荐制。962年,宋太祖下诏:“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既擢第于公朝,宁谢恩于私室!将惩薄俗,宜举明文。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官……如违,御史台弹奏。……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7 ) 968年九月,宋太祖又诏曰:“礼部汞举人,自今朝臣不得更发公荐,违者重置其罪。” (8 )973年和1004年,又两次下诏,重申这项禁令。这些诏书虽不能起到令行即止的效果,但毕竟从法律上否认了公荐制的合法性,为考生创造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三、公正录取原则

(一)糊名誊录制的实行

糊名制又称弥封制,即在各级考试结束后,由专人将考生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及初考官判定的等第等部分用纸糊起来,再交给考官评判。直到最后统计成绩时,才能拆封公布姓名,否则即为作弊。糊名制最早于992年始于殿试:“(淳化三年)三月戊戌,上御崇政殿试合格进士。先是,胡但……皆以所试先成,擢上第,由是士争习浮华,尚敏速……。将作监丞蒲田陈靖上疏,请糊名考校,以革其弊,上嘉纳之。” (9) 省糊名制始于1008年,1007年十二月,礼部侍郎周起,“患贡举不公”奏请将糊名法用于省试,被真宗采纳。1008年,真宗对宰相王旦扥人说:“今岁举人,颇以糊名考校为惧,然有艺者皆喜于尽公。” (10) 州糊名制始于己于1033年,史载:“(明道二年七月乙亥)诏:诸州自今考试举人,并封弥卷首,乃委转运司所部选词学并公勤者为考试、监门、封弥官。” (11) 当糊名制在各级考试中实行后,科场上又发生了考生在考卷上书写标记、暗语的问题。考官以此辨认与自己有联系者的试卷,以提高其成绩。于是,誊录之制随即出现。誊录制与糊名制一样,也是自上而下先后推行的。殿试誊录始于己于1005年 (12 ),1015年始专置誊录院。(13) 为防止誊录人有意或无意错誊文字,造成举子辛与不辛,后又设“对读官”,负责誊问文校对工作。誊录官必须依试卷原文誊录,不准遂意窜改文意或增减字句,校勘官必须对誊写卷认真校勘,无误时方标号弥封“送复考官再定等”( 14) 举人的亲笔试卷称为真卷,送交封弥官保存;誊录卷称为草卷,交考官评阅,“认识字画之弊始绝”。 (15) 实行糊名誊录制度,“一切以程文为去留”(16) 。使科举考试作到了形式上的公正与可观,主考官很难徇私舞弊,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科举取士的公正录取。

(二)锁院制的实行

锁院制即当考官确定后,立即将他们锁于贡院中,以断绝他们与外界的联系,避免泄露试题与举子请托现象的发生。锁院制始于992年。史载,992年正月六日,翰林学士承旨苏易简知贡举。“既受诏,径赴贡院,以避请求。” (17) 此举得到太宗皇帝的赞赏,“后遂为定制” (18) 宋真宗时两次下诏,重申这项制度。为了加强对主考官的监督,又进一步规定,负责各类发解试的考官,也得与知贡举一例锁宿。例如1014年的一道诏令曰“自今差发、知举等,受敕讫,既令阁门祗候一人引送锁宿,无得与僚友交言,委者阁门弹奏。如所乘车马未至,即以厩马给之。” (19) 整个考试期间,考官都得锁宿,和外届完全隔绝,和家人也一律不得见面。锁院制的实行,保证了考官在考试和录取过程中不受外界干扰,使考试和录取得以公正的进行。

四、总结

在隋唐基础上进一步变革发展的北宋科举制,从今日之“公开考试、公平竞争、公正录取”三公原则来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北宋科举制中的一些作法和原则,在今天依然被采用着,如糊名制,如我们今天一直在推行的试题标准化改革等。北宋所实行的科举制,在当时不失为一种科学的选拔制度,而“三公原则”在北宋科举制中的贯彻,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这项制度的有效实施。

科考的内容在下面有描述。在这里就大学者涌现简要分析(仅为私见):
从历史角度上来说,根本原因是因为北宋经济得到发展(清明上河图为证),其次社会较为稳定,结束常年动乱,为诗词的创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另外,取士制度的科学化,选取人才的进步,让广大平民阶层有机会进入仕途,鼓励文化发展。
还有就是承接隋唐以来文化的延续(诗到词的繁荣)
从“三公原则”看北宋科举制的科学性
北宋是科举制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北宋科举制较之唐代日趋成熟,而元明清三代之科举制也基本依于北宋的模式。本文拟从公开考试、公平竞争、公正录取三方面对北宋科举制的科学性进行分析与归纳,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看待科举制。
一、公开考试原则

(一)殿试及三级考试制度的确立

(二)考试内容的标准化
唐之科举,主要以诗赋取士,而对诗赋的评判主观随意性太强,从而使试题评判缺乏客观标准。在北宋,这一情况得到了改善。以进士科为例,熙宁(1068-1077)年间,王安石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对科举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罢诗赋,帖经,墨义。而让每个考生在《易》、《诗》、《书》、《周礼》、《礼记》中选治一经,兼治《论语》、《孟子》。神宗死,司马光执政后,虽废除了王安石变法的许多内容,但在科举制上,仍继承了王的“用经义取士代替诗赋取士”的方针,虽将进士科分为经义、诗赋两科,但两科进士名次都要以策论成绩(即经义成绩)评定。而哲宗亲政后,更是使“进士罢诗赋,专习经义” 了。北宋科举考试内容的标准化,使其透明度大为增强,也减少了幕后黑箱操作的可能性,体现了公开原则。
(三)对“释褐试”的废除
北宋与唐代对科举合格者的除授不同,唐代士人科举即第后,只取得做官的资格,想要入仕,还要经过一场黑箱性质十分浓的吏部的身、言、书、判的复试,称为“释褐试”,在唐代,有许多原本在科举考试中表现优异的人才,在“释褐试”中不明不白的被淘汰掉。而宋代废除了唐的“释褐试”,唱名日即释褐,从而提高了考试的透明度与公开性。
二、公平竞争原则

三、公正录取原则

在隋唐基础上进一步变革发展的北宋科举制,从今日之“公开考试、公平竞争、公正录取”三公原则来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北宋科举制中的一些作法和原则,在今天依然被采用着,如糊名制,如我们今天一直在推行的试题标准化改革等。北宋所实行的科举制,在当时不失为一种科学的选拔制度,而“三公原则”在北宋科举制中的贯彻,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这项制度的有效实施。

自王安石提倡实学,罢诗赋,用经义、策论取士后,进士科的考试内容虽然几经更改屡变,但最终以经义为主要考试内容。
可是觉得他们这些大学者几乎不是考出来的,是自己勤奋好学,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各自的原因,想欧阳修是因为自幼爱书,勤练文笔;而王安石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各地,更增加了社会阅历,开阔了眼界,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艰辛,对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才能写出有见解的文章;而苏轼更是一生颠簸,流离失所;走得地方多,视野也就广了,感触也就多了。而且,据我知道,宋朝推崇儒教、道教,佛教,对文人的影响很深。我比较清楚苏轼,他就是在为官时用儒教的出世思想,而在落魄贬官时用佛教来调节心态的,所以,在才会写出那些扣人心弦的好的作品。

靠什么? 没有被欧阳修把科举的诗词格式更改之前 都净些一些花花绿绿的诗词 哪有屁用啊。。。 王安石 三苏 曾工 他们那个不是会写会实用的人物 岂是那些只会写花花绿绿的人强太多了 主要是 王安石 他们 会实用。 非常简单

语文和政治


北宋有几个进士?
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5)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江苏高邮人。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其淮海居士。北宋文学家、词人,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代表作品:《鹊桥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6) 晏几道(1038年-1110年),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

我想问问北宋时候进士科都考什么啊?怎么培养出那么多像欧阳修、王安石...
神宗死,司马光执政后,虽废除了王安石变法的许多内容,但在科举制上,仍继承了王的“用经义取士代替诗赋取士”的方针,虽将进士科分为经义、诗赋两科,但两科进士名次都要以策论成绩(即经义成绩)评定。(2) 而哲宗亲政后,更是使“进士罢诗赋,专习经义” (3) 了。北宋科举考试内容的标准化,使其透明度大为增强,...

14考取进士的人是谁?北宋时期
宋代出现了几例“父子五进士”,章惇父子就是典型代表。章惇一家的典型,不仅在于父子五人皆中进士,也在于章惇中了两次进士。章惇,北宋建州浦城(今福建南平)人,后随父章俞迁居苏州。章俞虽然官职很低,一个职方郎中,但教子有方,在抓儿子学业方面很下功夫。章惇自小不凡,酷爱读书,长大后“...

北宋进士、岳州知府张式简介,张式是个怎么样的人?
宋天禧三年(1019)进士,为将乐县主簿。将乐县有所坑冶,矿工税课没有缴清,被拘押几百人。张式到任分别贫富调整税额,富者多出,贫者少出,经过调整,课税圆满完成。后调任祥符(今河南开封)尉。赵稹到并州(今山西太原)为将,招聘他为判官。历任许州(今河南许昌)、饶州(今江西波阳)判官,再升为知...

张读北宋进士张读
北宋进士张读,字圣行,1066年出生于晋江张林,后迁居安溪员宅村。自幼聪明好学,入泮后进入太学。绍圣四年(1097年),以优异成绩成为太学上舍生,首次登科,成为安溪建县后的首位进士。初任福州教授,后转任颖昌府法曹参军,深受范纯礼赞赏,不久被选入朝编修《国朝会典》。他孝顺父亲,为侍奉高龄...

古时候状元、举人、秀才、进士分别相当于现在什么?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刘鹏北宋进士
刘鹏,这位历史人物(具体生卒年月未详),字时举,出生于江西省瑞金县(现瑞金市)象湖镇绵水上龙尾。他是瑞金建县后的首位进士,也是当地最早走上仕途并达到监察御史、谏议大夫高位的知识分子。自幼好学的刘鹏,精通各类学问,尤其专注于诗文。在北宋元丰二年(1079),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中进士,随即...

宋朝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于什么时候?他与魏晋时期的用人制度有何主要区别...
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

北宋天圣二年进士科名录
泉州晋江人,颂祖。天圣二年进士,官屯田郎...9 余靖=余希古(1000~1064)天圣二年 本名希古,字安道,韶州曲江人。少不羁,以...10 孙锡(991~1068)天圣二年 字昌龄,真州人。天圣二年进士,以文学见称...11 胡宿(996~1067)天圣二年 字武平,常州晋陵人。天圣二年进士,累迁湖...12 ...

我想要北宋时代儿童、少年、学童、秀才、青年、举人、进士、官员、中年...
1. 北宋时代的儿童通常穿着简洁舒适的衣服,这些服装以自然色彩为主,没有过多的装饰,反映了儿童天真无邪的本性。2. 少年时期,服装开始有了一定的样式,比如头戴冠帽,身着圆领或交领的袍服,颜色多以蓝色、绿色等自然色调为主,显示出少年的活力与朝气。3. 学童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服饰逐渐体现...

府谷县17325384292: 宋代的进士考试考什么内容? -
系秒正大: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府谷县17325384292: 宋代的进士考试考什么内容?
系秒正大: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但在考试内容上作了较大的改革.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但是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因此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府谷县17325384292: 我想问问北宋时候进士科都考什么啊?怎么培养出那么多像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这样的大学者啊? -
系秒正大: 靠什么? 没有被欧阳修把科举的诗词格式更改之前 都净些一些花花绿绿的诗词 哪有屁用啊... 王安石 三苏 曾工 他们那个不是会写会实用的人物 岂是那些只会写花花绿绿的人强太多了 主要是 王安石 他们 会实用. 非常简单

府谷县17325384292: 用来选拔人才的宋朝科举都考什么题 -
系秒正大: 一般都考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考这些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 希望对你有帮助.~

府谷县17325384292: 宋朝科举制的特点、作用及考试内容 -
系秒正大: 1楼 “宋代的选官制度”,当时并没有八股选士的说法,其官吏的选任,沿用唐代的科举制度,但宋代由于经济上的发展和门阀制度的衰落,科举考试向庶族地主及中小地主知识分子广泛开放.对于士大夫,正如陈傅良在《答林宗简》所说的“...

府谷县17325384292: 隋朝,唐朝,宋朝,明清时期的考试科目或考试内容 -
系秒正大: 隋朝是科举诞生的一个朝代,唐朝完善了科举,宋也是科举,明清采用的是八股取士. 隋由于是开创者所以没有具体的体系,主考是进士科,重点考试内容是实务策.唐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

府谷县17325384292: 古代科举都考哪些科目 -
系秒正大: 1、考试内容 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2、简介 科举是通...

府谷县17325384292: 古代科举制度都有哪些考试内容 -
系秒正大: 隋唐以来,乡试(解试)与会试(省试)考试内容大致相同.唐朝初年,进士科的考试仅考试时务策.唐高宗时期,加试杂文、帖经.到中宗神龙元年(705),科举考试就形成了“先帖经,然后试杂文及策”的三场考试制度.所谓“杂文”,...

府谷县17325384292: 古代科举考试都考些什么?
系秒正大: 科举考试的项目和内容,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侧重.进士科重在考杂文诗赋和策论,明清时特重经义.明经科,以五经为主.明法科,以律令为主.明书科,以书法为主.在考试方法和考试组织方面,科举考试可谓集古代考试之大成,其中的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