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原文译文

作者&投稿:漳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原文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译文】


  东坡先生被贬谪居海南,将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挑着担子过海,建造茅竹之屋居住。每天吃的是番薯芋类,心中不存在住华屋享玉食的念头。他平生没有嗜好,不过是把读图书史册当作游园林,把写文章当作吹奏乐器,到此时也都放弃了,只是喜欢作诗,所作的诗歌内容精妙深刻,形式华丽美妙,看不到老年人的衰老疲惫之气。


  这时我也贬到了海康,子瞻来信告诉我说:“古代诗人,有摹拟古人的诗作,没有追和古人的。追和古人是从我开始的。我对于诗人没有特别爱好的,只好陶渊明诗。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似质朴其实华美,看似清瘦其实丰腴,从曹植、刘琨、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等人以来,都不如他。我前后共追和了他一百几十首诗,写到那得意处,自认为不比陶渊明差多少,现在将要把这些诗收集起来一并编录成书,用来留给后来君子。你替我记下这事。


  但我对于陶渊明,难道是只爱他的诗吗?对他的为人,我实在有些感想。陶渊明临死前告诉他的儿子陶俨等人:‘我自幼穷苦,每因家贫,四处奔波,我性情刚直才智拙笨,与周围多有抵触。自己替自己考虑,必定会给你们留下世俗的祸患,我勤勉了一生而今去世,使你们年幼却要遭受饥寒。’渊明这些话,恐怕是实录啊。我如今真是有这样的毛病,但自己没有及早发现。半生做官,触犯世人,这就是深深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多少学习一点陶渊明的行为的原因啊。”


  唉,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整衣戴冠拜见乡里小儿。但子瞻作官三十几年,被狱吏困辱,却始终不能悔改以致陷此大难之中,竟想在晚年将精神寄于渊明,这谁能相信呢?虽然如此,子瞻为官,他的去就进退还是可以考察的,后世君子,必有能加以正确评判的。孔子说:“传述古籍而不随便创作,相信而且喜爱古代文化,我私下把自己与老彭相比。”孟子说:“曾子与子思两人所走的道路是相同的。”小小的行迹,是不足用以议论读书人的啊。


  我小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后学有所成,先父让我向他学习。子瞻曾说我的诗有古人之风,他自以为不如我,但是自从他被贬居住在东坡,他的学问一天天地进步,(才思)充沛的样子如大河之水正在涌来。他的诗比李白、杜甫还好,可与陶渊明相比。我虽急奔追随他,却常落在他后面。他和渊明的诗,我能赶上的,也不过一二首啊。


  丁丑年十二月序于海康城南东斋。


  扩展阅读:人物轶事之道启心海


  苏辙受其兄苏轼影响,崇信道教。除这一原因外,苏辙信道还与他自己所遇到的两件事有关,一是因为道教治好了他多年的疾病,不能不使他对道教大感兴趣。他接着谈自己读道经《抱朴子》的感想,认为自己要想找到金丹服之成仙恐怕不太可能,那就只好退而求其次,去服食茯苓。


  苏辙在《丐者赵生传》中记载了他所遇到的第二件有关道教的怪事:赵生是一个乞丐,敝衣蓬发,醉即骂人。后来赵生主动去见苏辙,一席话之后,使苏辙感到这个乞丐“非特挟术,亦知道者也。”苏辙又把赵生介绍给苏轼,赵在苏轼那里停留了半年之久,后随苏轼北归,至兴国为杨绘所留,不久被骡所伤而死,绘备棺葬之。到了元裙元年,蜀僧法震来访,告诉苏辙说,他路过云安时,有乞丐自称姓赵,与苏辙相识,请代为问好。法震描述这个乞丐模样后,苏辙确认是赵生。当时,兴国地方官朱彦博的儿子在座,“归告其父,发其葬,空无所有,惟一杖及两胫在”。据此,苏辙判定赵生是一位道行很深、但还稍有欠缺的神仙。


  应该说,这两件事对苏辙的影响是大的。第一件事使他相信道教的养生术,第二件事使他相信道教的神仙之说。苏辙对道教的信仰基本上贯彻终生。他常常把人的健康归功于道教的养生术,他在《李钧寿花台》的序中说:“尚书郎晋陵李公秉性直而和,少从道士得养生法,未五十去嗜欲,老而不衰。”这是把别人的健康归功于道教。他在69岁时写的《丁亥生日》中说,自己少年病肺,中年病脾,但是到了晚年,“二疾忽已平”,为什么呢?诗人认为这是因为自己拜老子为师、摆脱了百欲、明白了“道”的缘故。这就把自己的健康也归功于道家道教。


  除了对道教的信仰外,苏辙对道家理论也有深入研究,他42岁时曾作《老子解》,把各家思想融会于道家,其兄读了这本书以后,给予极高的评价。苏辙在《梁武帝》中先说佛法与《老子》相出入,把佛归于道,然后说:“老佛之道,非一人之私说也,自有天地,而有是道矣。”这等于把“道”放在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朱熹对苏氏兄弟的这一看法十分生气,他认为苏氏兄弟“合吾儒于《老子》,以为不足,又并释氏而弥缝之”,这是“舛矣”,是“无忌惮者与”。苏氏兄弟与朱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苏氏兄弟要以道家为本位去融合儒佛,而朱要以儒家为本位去融合道佛。


  苏辙一生也写过不少有关道家道教的诗文,有《楼观》《和子瞻读道藏》《送道士杨见素南游》《和子瞻濠州七绝》《御风辞》《上清辞》等




苏轼《和陶归园田居(选一)》抒发归隐田园情怀诗
和陶归园田居①(选一) 穷猿既投林,疲马初解鞅②。 心空饱新得,境熟梦余想。 江鸥渐驯集,蜑叟己还往③, 南池绿钱生,北岭紫笋长。 提壶岂解饮,好语时见广。 春江有佳句,我醉堕渺莽。 【注释】 ①此诗是苏轼追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的次韵之作,一组共六首,这里选第二首。诗题下作者自序:“三...

心涛何能止于平淡——苏轼的《和陶诗》
黄庭坚说过:“东坡在扬州《和陶饮酒》亦是如之所作,至惠州《和旧园田》六首乃与渊明无异。”(《王直方诗话》引)苏轼视自己的和陶诗为得意之作:“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吾。……吾前后和其诗凡一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谓不愧渊明。”(苏辙《追和陶渊明...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原文及注释
39、“自以为”句:出自苏轼《答张文潜书》:“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 40、斥居东坡:指贬官黄州,在元丰三年至七年期间。斥,斥退,贬谪。 41、沛然:水流湍急的样子。 42、驰骤:奔驰,比喻尽力追慕。 43、“其和渊明”二句:苏辙也跟着苏轼写了少量和陶诗。如《次韵子瞻和陶渊明饮酒二十...

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苏辙) 译文
公诗本似李、杜,晚喜陶渊明,追和之者几遍,凡四卷。幼而好书.老而不倦.自言不及普人,至唐褚、薛、颜、柳,仿佛近之。平生笃于孝友,轻时好施。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于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

苏辙介绍及其相关作品
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 著作 苏辙《栾城集》著有《栾城集》,包括《后集》、《三集》,共84卷,有《四部丛刊》影明活字本。又,《栾城应诏集》...此心淡无著,与物常欣然。虚闲偶有见,白云在空间。爱之欲吐玩,恐为时俗传。逡巡自失去,云散空长天。永愧陶彭泽,佳句如珠圆。 【成都僧法舟为其祖师...

苏辙的题跋集有哪些
诚哉是言!六、书子由超然台赋后子由之文,词精理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虽各欲以此自勉,而天资所短,终莫能脱,至于此文,则精确高妙,殆两得之,尤为可贵也。 七、书与可超然台赋后余友文与可,非今世之人也,古之人也。其文非今之文也,古之文也。 其为超然辞,意思萧散,不复与外物相干,...

苏东坡《和陶饮酒诗二十首》.序|| 读陶诗笔记 004
黄庭坚《跋子瞻和陶诗》: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

苏辙与苏轼都是大才子,那他们有哪些不同之处?
苏轼论诗论文,都追求“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辙《子瞻和陶诗引》)、“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苏轼《评韩柳诗》)的艺术风格,苏辙“汪洋淡泊”的艺术风格,正符合他的审美趣味。秦观在《答傅彬老简》中,就同意苏轼的看法:“中书(苏轼)尝自谓‘吾不及子由’,仆窃以为知言。”陆游、...

苏辙和苏轼文采都比较高,两人在诗词写作方面有什么不同之处?
苏轼论诗论文,都追求“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辙《子瞻和陶诗引》)、“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苏轼《评韩柳诗》)的艺术风格,苏辙“汪洋淡泊”的艺术风格,正符合他的审美趣味。秦观在《答傅彬老简》中,就同意苏轼的看法:“中书(苏轼)尝自谓‘吾不及子由’,仆窃以为知言。”陆游、...

然而非所敢望也文言文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写。 6. 文言文翻译句子 且智伯亡无后 且智伯亡无后 当译为:虽然智伯死了没有子孙后代 出自《史记·刺客列传·豫让传》:原文: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豫...

巴彦淖尔市18335824590: ...C.文中对陶渊明其诗其人的评价全用苏轼来信的原文来表现,引文占全文的三分之一,这样更贴近苏轼的本意,也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作评论的态度... -
郭咳复方:[答案]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巴彦淖尔市18335824590: 急求苏辙的《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全文翻译 -
郭咳复方: 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在儋耳,他住的是用茅草、竹子修的房屋,每天吃的是苦菜和芋头,心中没有那种住室堂皇、食物精美...

巴彦淖尔市18335824590: 追和陶渊明诗引的译文 -
郭咳复方: 东坡先生贬官到海南,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小儿子苏过挑着担子过海;修葺了茅屋居住,每天吃红薯芋头,但是华丽的房屋贵重的食物从来不想.平生没有其他嗜好,把图书历史当作花园,文章作为...

巴彦淖尔市18335824590: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追和陶渊明诗引苏 辙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 独与幼子负担渡海, -
郭咳复方: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巴彦淖尔市18335824590: 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逐字翻译 -
郭咳复方: 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 出处是:《追和陶渊明诗引》整句意思是:自认为一定成为世俗痛恨的人,(所以)勉力弃官隐居.逐字:自:自己 量:度量,衡量 为:介词,无义 己:自己 必:一定 贻:通“遗” 遗留 俗:世俗,世间 患:成为祸患 黾勉:勉强,勉力 辞:告别,辞别 世:世间,这里指代世俗纷扰 辞世:则是弃官隐居不问世事.希望回答对你有帮助

巴彦淖尔市18335824590: 小学生必背的苏辙的古诗 -
郭咳复方: 1、春尽——苏辙春风过尽百花空,燕坐笙萧起灭中.树影连天开翠幕,鸟声入耳当歌童.楞严十卷几回读,法酒三升是客同.试问邻僧行乞在,何人闲暇似衰翁.2、春阴——苏辙春后谁令百日阴,雨淫风横雨相侵.天公未有惜花意,...

巴彦淖尔市18335824590: 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跟什么有关 -
郭咳复方: 中国是具有悠久农业历史的国家,她的民间传统节日亦主要与农业节气有关. 例如:一月一,是为春,百物复苏.二月二,龙抬头,也就是播种节,民间讲究吃炒豆子. 三月三,看祖先,(清明...

巴彦淖尔市18335824590: 水远山长双属玉,身闲心苦一春钽 - ----这首诗是不是苏辙的作品?还有诗句中的“春钽”是什么意思? -
郭咳复方: 不是苏辙的作品,是黄庭坚的作品 原文如下 池口风雨留三日(黄庭坚作品)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身闲心苦一春钽. 翁从傍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 舂钽:即白鹭,以其啄食的姿态有如农夫舂锄,所以有这个名称. 是作者言志的:淡泊名利,安贫乐道

巴彦淖尔市18335824590: 人生何处不相逢,好似鸿雁踏雪泥原文 -
郭咳复方: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释】 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②老僧:即指奉闲. ③据苏辙原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 ④蹇驴:跛脚的驴.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巴彦淖尔市18335824590: 高中文言文译文:书白乐天集 -
郭咳复方: 书《白乐天集》后 作者:【宋】苏辙 【原文】 ○其一 元符二年夏六月,予自海康再谪龙川,冒大暑,水陆行数千里,至罗浮.水益小,舟益庳,惕然有瘴?之虑.乃留家于山下,独与幼子远葛衫布被乘叶舟,秋八月而至.既至,庐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