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以及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作者&投稿:尔寒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用一两百字分别回答下列问题(关于中国经典文化的) 1.谈谈你对传统文化现代意义的认识~

1
事实上,个人认为传统文化并无“古典”与“现代”之分,只是基于不同的观点看待问题而已。大部分人认为传统文化并不符合现代要求,个人认为这种观点带有一定的对于传统文化的误读。就好比大多数人认为“天圆地方”是错误的,而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而言“天圆地方”恰恰是对天地运行规律的最好概括,因为这里的“方”与“圆”并不是图形概念,而是对于自然规律的描述。“圆”是指天象运转的周期性(如一年有四季,周而复始运转不停),“方”则是指“物以类聚,方以群分”的物候学概念。如此一番解释,就可以看出传统文化不像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需要“革命”。
回到主题,“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我想说的是传统文化一样适用于现代。(不要拿隋唐以后的“腐朽文化”来反驳我,隋唐往后那事实上是传统文化的衰落时期,人开始了自己的发展,而不是像古人那样遵循“天道”。)上古时期的文明事实上已经告诉了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很多信息,只是身为子孙的我们已然无法明了。
那么,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要如何看待、运用传统文化呢?私以为,如果没有深入学习过传统文化,没有达到以五千年文化作为自己文化背景的境界时,是不敢乱讲的。当然,笔者也是不敢乱讲的。但是,起码不能只以百年近代史就否决传统文化的精神而只保留其外在技艺。
现在,传统文化被很多人当做一种陶冶情操的手段。我想说的是,传统文化是一种作用于生命的信息,是一种被埋没了的文明。传统文化对为人处世提出的要求是一种普适的修身概念,就如《大学》中的“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以及“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就是说没人逃得出传统文化的“修身”概念。这就是一种非常广阔的概念了。
(好了我扯不下去了……)总而言之,传统文化同样适用于当今社会,对于今人仍然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2
读过《孝经》的人应该都知道,儒家言的“孝”并不只是孝顺父母那么简单。《孝经》中写道“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故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可见“孝”是一种天地的德行,是一种为人处世皆要遵守的规范。天子有天子的孝道,庶人有庶人的孝道,这在《孝经》里讲的清楚明白。“孝”的发端是从自身入手,在社会在家庭中给自己一个定位。“孝”始于侍奉双亲,用于为人处事,从而让自己对万物生出仁爱之心。因此,“孝”的制高点是令人立身于世,扬名青史。这就要求人将狭隘的“孝顺父母”提升到“推孝于国”“普爱众生”的“大孝”,这才是“孝”的制高点。
至于所谓“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当继承发扬;还有“孝”要求的是无条件,无原则的顺从,不值得提倡。” 这些只是对如何行孝顺父母的“小孝”而展开的纠葛而已,着实没有一较高下的必要。试想,若“孝”只是“孝顺父母”,那又何谈《孝经》中的《天子章第二》《诸侯章第三》《卿大夫章第四》以至于《事君章第十七》;而至于“孝”是“无条件,无原则的顺从”,《谏诤章第十五》就有"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这样的言辞,完全可以让我们明了什么是古人的“孝”。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如果要讨论“孝”的问题,最好是先搞清楚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先明白古人为什么讲究“孝道”,再去评判。

3
孔子所言的“君子”人格是人的行为规范,是身为“人”应有的道德水准。(大致就是这样了……吧)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古诗。
答:1、王安石的《元日》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描写元宵节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3、唐·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描写中秋节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4、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的重阳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怎样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有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对我国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但走上近代社会后,在中西文明大碰撞中,我们开始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并很大程度上调整了以前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但是,这种反思,一直是在十分艰难的过程中前进。有前进,有障碍,有时甚至还会倒退。于是鸦片战争结束已有一百六十年,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仍旧没有根本性的突破。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国中,可谓绝无仅有,也使许多人感到大奇不解。
   中国传统文化构成复杂,是一个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有数千年历史。时间长,在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增加一些东西,因此内容十分丰富,构成成份极其复杂。有许多东西是好的。有许多东西是糟粕。而精华与糟粕又往往混在一块,使中华的传统很难改进和发展。
1.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由于时间久,在若干年时间里又没有及时进行打扫,使糟粕越积越多,给我们民族带来极大损害。不是崇高创新,不是倡导一代胜过一代,而是推崇守旧,“天可变,地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使几千年期间,政治体制、思想观念、科学文化,一直难以进步,终于在近代社会不可避免地落后于国际社会。我们必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像智、信、忠、孝、礼、义、廉、耻都是几千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引导青少年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观念。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身为青少年,我们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并继承其优良传统。而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能仅仅做一个博物馆或者只是把传统文化用声音和影像保存起来。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是让其凝固而无法变迁,这样做的后果事实上是让传统文化失去应有的生命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加以发展,就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大力弘扬中华美德,能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具有更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地发展;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才能使中华民族更加生机勃勃、更加和谐。
3.借鉴与创新,并主动融入世界文化
  中国新文化的建设,正如人们常说,必须坚持继承、吸收、创新。站在整个世界文化角度来看,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互有长短,应该互相学习,才能共同进步。别人可以学习我们,我们也可以学习别人。学习永远不是一件丢面的事,而是一种聪明的表现,是一种追求进步的表现。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才能赶上别人,超过别人。即使已经超过别人,也要继续向别人学习,因为别人总会在一些方面,做得比我们好一些。正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一样。
   而不同国家国情不同,学习中不能照搬照抄。这是肯定的。不同在哪里?人口多一些,生产力起点低一些,文化教育落后一些,人均资源少一些,这一切都是我们的特殊性。但是,更有许多方面是相同的。如:都要发展经济,都要科学、民主,都热爱美好生活,都要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都要讲道德和法律。因此,别人在这些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就应积极借鉴。
   有些人动不动以中外国情不同为由,千方百计为学习别人先进文化设置障碍。中外国情不同,所以中国不能搞市场经济,不能崇高人权,不能普选,不能倡导思想自由,不能搞股份制,等等。这与其说是重视本国国情,不如说是自甘落后。许多别人文明的先进成果,被排斥在一边。害了谁?害了自己民族的未来,害了广大人民的最切身利益。若以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来指导我们的文化建设,那么我们民族与世界先进民族的差距,不是越来越小,而是必然越来越大了。
  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由许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携手前进是最明智的。这样大家都会变得更加聪明,更加成熟。人类文明,必然要以这种方式前进,才能发展更好,也才能使各个民族更快地进步。
  中华民族这个传统民族,走向现代民族的脚步,是历史发展必然要求,是谁也难以阻挡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尽管路途坎坷,却是最终要完成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入,和国际上对外交往的增多,我们的胸怀将更开阔,我们对文化发展的规律将认识得更深刻,各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障碍,将逐渐被打破,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必将大大加快。
4.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
    在当今全球化越演越重,经济一体化浪潮越发汹涌之际,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变迁、创新与调适成为民族研究与工作中的重大课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演进的自觉水平。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对国家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力和影响力。文化资源、人文环境和民族素质,又是一个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新的时代,必须建设新的文化。使人的生活更加境界,更加高尚,也进而推动我们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首先要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将更加深刻。新的文化不是建立在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知之甚少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对自己、社会、自然有较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在无知、愚昧基础上的文化,是不能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真正幸福的。这就要求个人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要求社会倡导思想自由,倡导尊重真理,重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传统文化与当今文化的相结合,要保留传统文化的精华,还要灌输当今文化的特点,符合世界发展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配合,按照自身的规律得到的继承和持续的发展。这样,才能使中国的发展一直处于领先阶段。
  因此,在新的文化建设中,必须倡导人的社会责任,鼓励人们在实现个人利益基础上,为社会多做贡献;必须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人的矛盾,维持社会正常秩序;必须使人们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和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创造更多优秀的劳动成果。建设中华民族的新型文化。
   总而言之,我们必须弘扬和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出符合中国特色的新型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算得上世界上最辉煌、最富传奇色彩的一门文化了。它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更是世界之林中的一朵奇葩。我很欣赏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不是因为我是中国人,而是他确实不简单。我完全是以一个外国人的立场来评价它的,完全没有一点偏私。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婚俗文化、传统建筑、民风、少数民族风气尤为吸引我。。。。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总的来说变化不大。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以上回答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杭州图书馆 ...

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认识?
2. 文化多元性:不同的地域、民族、政治制度和历史背景所形成的文化不同,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内涵。3. 文化相对性:文化没有绝对的标准,它是相对于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而言的,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文化的理解和评价也是不同的。4. 文化的性:文化是由多个方面构成的,...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态度有哪些?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态度因人而异,但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种常见的态度:珍视传统文化:一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非常珍视,认为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他们努力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尊重传统价值观念,积极参与传统文化活动,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立态度:有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

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封建性与民主性之分。在中国的近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的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与传统的中国封建专制主义是本质不同的,这也就决定了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绝不是不加分析地兼收并蓄。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待自己传统文化的一贯的理性态度,强调对...

如何认识传统文化?
(2)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作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

试谈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以及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怎样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有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对我国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

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悟是什么?
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悟是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有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对我国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2、尊重与理解: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需要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并避免将其简单地归为落后或过时,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内涵,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智慧、美学和价值观念,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欣赏。3、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论述)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它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扰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中国传统...

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1.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由于时间久,在若干年时间里又没有及时进行打扫,使糟粕越积越多,给我们民族带来极大损害。不是崇高创新,不是倡导一代胜过一代,而是推崇守旧,“天可变,地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我们应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像智、信、忠、孝、礼、义、廉、...

红河县19395615986: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ؤ -
只琰巴柳:[答案] (1)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所以我们必须加以继承.إ(2)传统文化对社会的...

红河县19395615986: 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收获或理解1000字左右的论文 -
只琰巴柳:[答案] 这是一个与“现代文化”相对的名词.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它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它...

红河县19395615986: 论述题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 -
只琰巴柳: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每一个百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它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

红河县19395615986: 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
只琰巴柳: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①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②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留和发展. ③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 这是政治必修三书上的原话,希望能帮到你.

红河县19395615986: 怎样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急需一骗'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和见解'字数在2000字以上,有哪个厉害的人帮我写一骗谢谢拉 . -
只琰巴柳:[答案]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 传统文化究竟是不是过时了?对我们当前社会还...

红河县19395615986: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
只琰巴柳: 因人而异. 不理解的人,凭想象去理解,所以,把它视为糟粕的多. 理解的人,知道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对于当今社会进步有巨大的价值. 只有真正透彻地理解了儒释道三家的精髓以及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的人,才能够将古人的智慧转化为自己的智慧,而让自己身心安泰,从而影响社会,给人类以安宁.

红河县19395615986: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
只琰巴柳: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优秀的,剔除落后的.推陈出新

红河县19395615986: 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
只琰巴柳: 1)对哪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2)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3)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