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 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郑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同国,交游之仇不反兵"出自哪儿~

礼记·内则

四大不共戴天之仇包括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亡国之奴、灭门之仇。
不共戴天之仇,指不愿和仇敌在同一个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极深,就是说和某个人有着非常深的仇恨,有无法比喻对某个人的恨。

扩展资料
俗话说“不共戴天之仇”,仇恨之深,竟至于不愿跟仇人共处一片蓝天下。明代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中讲述了一个为父报仇的故事。儒生王良借了族侄王俊的高利贷,因为还债的利息纠葛发生了争执,王俊酒后居然将叔父殴打致死。
王良的儿子王世名是名秀才,在父亲临死前发誓道:“此不共戴天之仇,儿誓不与俱生人世!”王俊仗着钱多,央求族长出面私了,王世名深知如果告到官府,被王俊上下打点之后,肯定不会判他的死刑,因此接受了王俊赔偿的三十亩肥田。五年之中,王世名照常跟王俊来往,谈笑风生,外人都以为王世名早已忘记了父仇。
隐忍五年之后,王世名终于逮到一个机会,仗剑斩下了王俊的首级,到官府自首。官府知王世名乃孝子复仇,有意开脱他的罪名,但前提条件是必须开棺验明其父的死因。为了保全父亲的遗骨,王世名当堂撞死,他的妻子也绝食而死,追随丈夫而去。
王世名是个儒生,人们通常误认为儒家缺乏刚烈之气,殊不知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人们还想当然地把“以德报怨”的传统美德加在孔子头上,认为这是孔子的教诲,其实孔子哪里说过这样的话!孔子的原话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直”的本义是不弯曲,这里指正直之道。如果别人对你有德,你要报之以德;如果别人伤害了你,你不能逆来顺受,忍辱偷生,而是要刚强不屈,采取正直之道去报复仇人。
不仅孔子如此,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的《礼记》还详细规定了各种复仇原则,《曲礼上》篇中写道:“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父仇不共戴天;杀兄弟之仇,则要随身携带兵器,见到仇人径直杀掉,不须再回家取兵器;杀朋友之仇,不能跟仇人共处一个国家之内。
《公羊传·定公四年》也说:“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推刃之道也。”意思是说:父亲无辜被杀,儿子可以复仇;如果父亲有罪被杀,儿子为父亲复仇就会形成“推刃之道”,即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后者不被赞赏。伍子胥当年为报父仇,率领吴军攻入楚国都城,将楚平王的尸体从坟墓里挖出来,鞭尸三百,这一行为得到当时人的充分理解和接受。
到了唐代,“礼”和“法”的冲突越来越剧烈。武则天统治时期,出了一桩中国法律史上著名的谋杀案:御史赵师韫在一家驿站里被一名叫徐元庆的服务生所杀,徐元庆随即投案自首。原来赵师韫担任县尉的时候,杀了徐元庆的父亲,徐元庆为报父仇,隐姓埋名,终于报了杀父之仇。这桩谋杀案引发了朝廷的巨大争议:依照律法,徐元庆必死无疑;可是依照古礼,徐元庆又应该受到表彰。连武则天本人都被这个案子深深地困扰。
著名诗人陈子昂写了一篇《复仇议》,认为礼是使人进步的,而法是维持国家秩序的。徐元庆依法当杀,但他为父报仇的精神可嘉,建议先杀了徐元庆,再大张旗鼓地表彰一番。这个提议巧妙地避开了“礼”和“法”的冲突,案子最后也是按照陈子昂的建议判决的。
一百多年之后,柳宗元也写了一篇《驳〈复仇议〉》,指出陈子昂的观点互相矛盾,有罪就是有罪,无罪就是无罪,对同一件事情怎么可以既惩罚又表彰呢?柳宗元认为此案的关键在于徐元庆的父亲是否无辜被杀,如果是无辜被杀,徐元庆复仇就无罪;如果有罪被杀,徐元庆复仇就有罪。因此,核心在于查清赵师韫是否出于私怨杀了徐元庆之父,若果真如此,徐元庆复仇就是“守礼而行义”,非但不能判罪,反而要无罪释放,并向他道歉!柳宗元的立论基础就是周礼关于复仇的规定。
后来,韩愈写有《复仇状》,王安石写有《复仇解》,私力救济慢慢让位给了国家法律,“不共戴天之仇”被纳入了法律范畴,不过,直到今天,这个话题仍然还在引发争议。
参考资料:不共戴天--百度百科

意思是:杀父之仇是无条件主动要报的,是不共戴天的。兄弟之仇要随时准备报,要随身携带武器,见到仇人要第一时间上去将他干掉。朋友之仇不能待在同一国家,要么追杀仇人逃出国,要么难以抵挡就自己离开仇人待的国家。

出自:七十子后学[先秦至西汉]《礼记·曲礼上》。

原句:父之雠,弗与共戴天。兄弟之雠不反兵。交游之雠不同国。

释义:对于杀父的仇人,作儿子的必须与他拚个死活,什么时候杀了他什么时候才算罢休。对于杀害兄弟的仇人,要随时携带武器,遇见就杀。对于杀害朋友的仇人,如果他不逃到别国去,见即杀之。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载体,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

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

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所以,七十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后,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少,《汉书·艺文志》所载就有“百三十一篇”。

《隋书·经籍志》说,这批文献是河间献王从民间征集所得,并说刘向考校经籍时,又得到《明堂阴阳记》《孔子三朝记》《王史氏记》《乐记》等数十篇,总数增至二百十四篇。

由于《记》的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

《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隋书》《唐书》《宋书》等史乘的《经籍志》甚至不予著录。《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



也就是杀父之仇是无条件主动要报的,是不共戴天,说白了就是此仇不报就艰于呼吸,难于视听,这日子没法过了;兄弟之仇要随时准备报,要随身携带武器,见到仇人要第一时间上去将他干掉,不能口中宣称:你丫等着,我拿刀去。这就反兵了;朋友之仇不能待在同一国家,要么追杀仇人逃出国,要么难以抵挡就自己离开仇人待的国家。

不反兵是不回家拿武器,手上有什么就抄家伙上吧,别的应该很好理解,没啥歧义


父之仇,不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共戴天。交游之雠,不同国。
意思是:杀父之仇是无条件主动要报的,是不共戴天的。兄弟之仇要随时准备报,要随身携带武器,见到仇人要第一时间上去将他干掉。朋友之仇不能待在同一国家,要么追杀仇人逃出国,要么难以抵挡就自己离开仇人待的国家。出自:七十子后学[先秦至西汉]《礼记·曲礼上》。原句:父之雠,弗与共戴天。兄...

父仇不共戴天出自四书中哪部著作
出自《礼记》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的《礼记》还详细规定了各种复仇原则,《曲礼上》篇中写道:“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

血亲复仇的详细释义
最典型的表达方式出自儒家​的经典《礼记·曲礼》:“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意思是对于杀父仇人,儿子们不能和这仇人生活在同一蓝天下,无论仇人身处何处,儿子们非得找到并亲手杀死仇人;自己兄弟被人杀了,要时刻随身带着兵器,见了仇人就杀;自己的好朋...

除了常说的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四大仇还有哪些?
古代四大“不共戴天之仇”: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亡国之奴、灭门之仇。中国的复仇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儒家的《礼记》详细规定了各种复仇原则,《曲礼上》篇中写道:“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父仇不共戴天;杀兄弟之仇,则要随身携带兵器,见到仇人径直杀掉,不须再回...

不共戴天的意思解释
不共戴天的意思解释:意思是形容对仇敌或冤家极其愤怒,不愿与之共存于世,有着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礼记,曲礼上》:“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意思是对于父亲的仇人,不愿意和他生活在同一个天空下;对于兄弟的仇人,不愿意和...

古代哪三种仇不共戴天?
亡国之奴,杀父之仇,夺妻之恨!汉语有个成语“不共戴天之仇”,指不愿和仇敌在同一个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极深,就是说和某个人有着非常深的仇恨,有无法比喻对某个人的恨。不共戴天之仇可谓是仇恨之深,在古代有四种最深的“不共戴天之仇”: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亡国之奴、灭门之仇。

霍去病故意射杀李敢,为何没有受到处罚?
其实不仅仅是因为如此,他之所以能不受到处罚,是因为古代的一条法律。因为古代的时候,有一条规定叫做“血亲复仇”。这条规定的依据出自于《周礼》:“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因此在我国古代早期的法律中,有明确规定,允许私人复仇。在古代的时候,假如是为了给亲人...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最早是来源于哪个历史故事?
在儒家的《礼记》就有比较详细的规定了各种复仇原则,而在《曲礼上》篇中写道对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有了比较具体的说法:“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父仇不共戴天,戴在古代表达的是领、头顶上的东西;杀兄弟之仇,则要随身携带兵器,见到仇人径直杀掉,不须再回家取兵器...

怎么理解孔子的「以直报怨」?
简而言之,以直报怨就是以正直之心对待结怨者。具体而言,就是以理智的态度,宽容的精神和坚定的原则处理事务,对待过去的积怨。 以具体例子来看,《礼记·曲礼上》说:“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 意思是:杀父之仇,不与仇人共存于天下,必须拼个你死我活;杀兄弟之仇,应随身...

晋朝大臣桓温光天化日杀人,为什么不被判刑反而能步入仕途?
此后的儒家对复仇的言论则更多,如《礼记》说“父之雠,弗与共戴天;兄弟之雠,不反兵;交游之雠,不同国。”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杀害兄弟的仇人一旦遇到,不管手里有没有武器,应该立刻报仇;至于杀害朋友的仇人,则不能跟他生活在同一座城市里。儒家圣人孔子也鼓励复仇,留下...

兴山区19389544359: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下一句是兄弟之仇什么来着?
山娟常欣: 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

兴山区19389544359: 父母之仇,不共戴天是什么意思?
山娟常欣: 谓跟杀害父母的仇人,不会在一个天底下生活.极言仇恨深 切.元李寿卿《伍员吹箫》一折:“今日听信费无忌谗言,将我 三百口家属,尽皆杀坏.自古道:'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兄弟 之仇不反兵',我和你便待干罢!”

兴山区19389544359: 兄弟之仇不反兵什么意思? -
山娟常欣: 公不肥私

兴山区19389544359: 父母之仇不共戴天,什么意思 -
山娟常欣: 出处:“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公元1138年,金国派使者要挟南宋皇帝递降书顺表,宋高宗、秦桧贪生怕死,准备降金.大臣胡铨写《戊午上高宗封事》表示反对:“誓与秦桧等人不共戴天,希望斩下他的人头悬挂城门示众,然后诛杀金国使者.否则自己将蹈东海而死.”.不共戴天,戴: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不愿和仇敌在一个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极深. “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就是说这是最大的仇恨!

兴山区19389544359: 结合现代观念谈谈如何理解评价古人的复仇观念和侠客的正义行为 -
山娟常欣: “有仇报仇,有恩报恩”——江湖人的第一律 复仇观念是中国古人伦理观念的基本准则之一.《礼杞》中说:“父之仇不共戴天,兄之仇不反兵.”因此为亲人...

兴山区19389544359: 不共戴天什么意思? -
山娟常欣:[答案] 热心网友 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不愿和仇敌在一个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极深. 出 处 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父之仇,弗与共戴天.” 示 例 这亘古未有的壮举,像一柄锋利的匕首,直刺~的死敌.”(齐怀《刑场上的婚礼》) 近义词 深仇大恨、...

兴山区19389544359: 杀父之仇,到底有多可怕? -
山娟常欣: 从古至今的历史上,一个男人,最不能忍的两件事就是:杀父之仇与夺妻之恨.元朝入主中原为什么百年不到就被赶回了北方草原?据说就是因为这两样最不能忍的事,蒙古人都占全了.元朝为维护蒙古贵族的专制统治权,采用“民分四等”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