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最早是来源于哪个历史故事?

作者&投稿:独孤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时四大不共戴天之仇是什么仇~

四大不共戴天之仇包括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亡国之奴、灭门之仇。
不共戴天之仇,指不愿和仇敌在同一个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极深,就是说和某个人有着非常深的仇恨,有无法比喻对某个人的恨。

扩展资料
俗话说“不共戴天之仇”,仇恨之深,竟至于不愿跟仇人共处一片蓝天下。明代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中讲述了一个为父报仇的故事。儒生王良借了族侄王俊的高利贷,因为还债的利息纠葛发生了争执,王俊酒后居然将叔父殴打致死。
王良的儿子王世名是名秀才,在父亲临死前发誓道:“此不共戴天之仇,儿誓不与俱生人世!”王俊仗着钱多,央求族长出面私了,王世名深知如果告到官府,被王俊上下打点之后,肯定不会判他的死刑,因此接受了王俊赔偿的三十亩肥田。五年之中,王世名照常跟王俊来往,谈笑风生,外人都以为王世名早已忘记了父仇。
隐忍五年之后,王世名终于逮到一个机会,仗剑斩下了王俊的首级,到官府自首。官府知王世名乃孝子复仇,有意开脱他的罪名,但前提条件是必须开棺验明其父的死因。为了保全父亲的遗骨,王世名当堂撞死,他的妻子也绝食而死,追随丈夫而去。
王世名是个儒生,人们通常误认为儒家缺乏刚烈之气,殊不知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人们还想当然地把“以德报怨”的传统美德加在孔子头上,认为这是孔子的教诲,其实孔子哪里说过这样的话!孔子的原话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直”的本义是不弯曲,这里指正直之道。如果别人对你有德,你要报之以德;如果别人伤害了你,你不能逆来顺受,忍辱偷生,而是要刚强不屈,采取正直之道去报复仇人。
不仅孔子如此,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的《礼记》还详细规定了各种复仇原则,《曲礼上》篇中写道:“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父仇不共戴天;杀兄弟之仇,则要随身携带兵器,见到仇人径直杀掉,不须再回家取兵器;杀朋友之仇,不能跟仇人共处一个国家之内。
《公羊传·定公四年》也说:“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推刃之道也。”意思是说:父亲无辜被杀,儿子可以复仇;如果父亲有罪被杀,儿子为父亲复仇就会形成“推刃之道”,即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后者不被赞赏。伍子胥当年为报父仇,率领吴军攻入楚国都城,将楚平王的尸体从坟墓里挖出来,鞭尸三百,这一行为得到当时人的充分理解和接受。
到了唐代,“礼”和“法”的冲突越来越剧烈。武则天统治时期,出了一桩中国法律史上著名的谋杀案:御史赵师韫在一家驿站里被一名叫徐元庆的服务生所杀,徐元庆随即投案自首。原来赵师韫担任县尉的时候,杀了徐元庆的父亲,徐元庆为报父仇,隐姓埋名,终于报了杀父之仇。这桩谋杀案引发了朝廷的巨大争议:依照律法,徐元庆必死无疑;可是依照古礼,徐元庆又应该受到表彰。连武则天本人都被这个案子深深地困扰。
著名诗人陈子昂写了一篇《复仇议》,认为礼是使人进步的,而法是维持国家秩序的。徐元庆依法当杀,但他为父报仇的精神可嘉,建议先杀了徐元庆,再大张旗鼓地表彰一番。这个提议巧妙地避开了“礼”和“法”的冲突,案子最后也是按照陈子昂的建议判决的。
一百多年之后,柳宗元也写了一篇《驳〈复仇议〉》,指出陈子昂的观点互相矛盾,有罪就是有罪,无罪就是无罪,对同一件事情怎么可以既惩罚又表彰呢?柳宗元认为此案的关键在于徐元庆的父亲是否无辜被杀,如果是无辜被杀,徐元庆复仇就无罪;如果有罪被杀,徐元庆复仇就有罪。因此,核心在于查清赵师韫是否出于私怨杀了徐元庆之父,若果真如此,徐元庆复仇就是“守礼而行义”,非但不能判罪,反而要无罪释放,并向他道歉!柳宗元的立论基础就是周礼关于复仇的规定。
后来,韩愈写有《复仇状》,王安石写有《复仇解》,私力救济慢慢让位给了国家法律,“不共戴天之仇”被纳入了法律范畴,不过,直到今天,这个话题仍然还在引发争议。
参考资料:不共戴天--百度百科

会舍命报仇。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的意思是不和杀父的仇人在同一个天下,表示一定要报仇,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在武则天时候,在邽县有一个名叫徐元庆的人,他的父亲徐爽被当时的县令赵师韫给杀了。杀父之仇必报不可,徐元庆亲手杀了赵师韫之后自己投了官府。

由此看来徐元庆是个明事理的人,但是太过于迂腐,必报杀父之仇之后赔上了自己的姓名。当时的谏官是陈子昂,陈子昂建议把徐元庆处以死罪,但是在徐元庆的家乡表彰了徐元庆这样的行为。我感觉这样很不好,既然立的有法,那么就要遵守。
表彰这样的行为那么立法的意义何在?法的根本作用就是防止人们乱打乱斗,起到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就像徐爽,如果他真的犯了死罪的话,那么赵师韫杀死他也没有什么错误,反而自己因为这个而赔上了自己的姓名却是十分的冤屈。

在南北朝时,有一个孝子叫做朱谦之,他在长大之后亲手杀了自己的丑人,之后去衙门投了案。在当时对于杀了仇人为父报仇而展开了一番讨论。有人认为杀了这个孝子肯定更能表现出法律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在法律面前,犯法必惩。但是杀了朱谦之并没有什么更高层次的意义了,所以认为应该免除他的死罪,用以来弘扬孝。

杀了仇人为父报仇的人不在少数,但是不论在现代还是在古代杀人偿命是法律所规定的,所以为父亲报了仇之后,多数都死了。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这句话经常在小说里面见,好多的小说男主为了能体现出孝道很多都用这种方法。就连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也会被灌输这样的思想。中国的复仇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这种复仇的思想主要是在儒家思想体现出,因为儒家的思想就是孝道,他们讲究的是百善孝为先。


在儒家的《礼记》就有比较详细的规定了各种复仇原则,而在《曲礼上》篇中写道对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有了比较具体的说法:“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父仇不共戴天,戴在古代表达的是领、头顶上的东西;杀兄弟之仇,则要随身携带兵器,见到仇人径直杀掉,不须再回家取兵器;杀朋友之仇,不能跟仇人共处一个国家之内。这其中儒家尤为推崇“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最早的历史相关的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来源于伍子胥当年为报父仇,率领吴军攻入楚国都城,将楚平王的尸体从坟墓里挖出来,鞭尸三百,这种做法得到了当时很多人的验证,也就是这件事让很多人对于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有了比较全面的看法。


而野史对于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这个故事来源是一个叫赵娥的纤纤女子,他的父亲被村里的恶霸害死,面对比较凶悍的恶霸,赵娥却丝毫不慌心中只想着为父报仇,最后在她找到了一次机会后总于给她父亲报仇了。现在是一个法制社会,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不能想以前那样冲动,我们要拿出法律这个武器将犯人绳之以法。




传说东汉时期有个叫赵娥的弱女子,赵娥的父亲被恶霸杀掉了,赵娥的三个哥哥想复仇却在瘟疫中死去了。于是赵娥一个人承担起复仇的重担,每天都在家里磨刀,同时寻求可以报仇的机会。有人就劝赵娥放弃,赵娥说“杀父之仇,不共戴天”,然后继续寻找复仇的机会。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应该最早来自于出春秋战国时期。至于到底是哪一个历史人物,已经无从考究了,我觉得无论是来自于哪个时期,这个词都非常的正确。因为父亲是生你养你的人,如果有人杀了你的父亲,你肯定会和他不共戴天的。

这句话最早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齐懿公在做公子的时候,和邴歜的父亲邴原争夺田地,没有得胜,最后用自己的地位欺压他们,最终被报复仇杀。

“父母之仇,不共戴天”这句话出自:语本《礼记•曲礼上》:“父之仇弗与共 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清•李渔《凰求 凤》一〇出:“古语云:‘父母之仇,不共戴 天。’到了杀人的父母,也是重大不去的罪, 切齿不过的仇了。”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最早是来源于哪个历史故事?
这其中儒家尤为推崇“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最早的历史相关的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来源于伍子胥当年为报父仇,率领吴军攻入楚国都城,将楚平王的尸体从坟墓里挖出来,鞭尸三百,这种做法得到了当时很多人的验证,也就是这件事让很多人对于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有了比较全面的看法。而野史对于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这个...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最早是来源于哪个历史故事?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应该最早来自于出春秋战国时期。至于到底是哪一个历史人物,已经无从考究了,我觉得无论是来自于哪个时期,这个词都非常的正确。因为父亲是生你养你的人,如果有人杀了你的父亲,你肯定会和他不共戴天的。

带有"仇"字的词语有哪些?
苦大仇深、疾之如仇、杀父之仇、不记前仇、深仇宿怨、腼颜事仇、切骨之仇、疾之若仇、挟冤记仇、深仇积恨、不世之仇、同业相仇、亲痛仇快、国仇家恨、解剑拜仇、视如寇仇、借交报仇、隔宿之仇、不解之仇、移乡避仇、刻骨仇恨、敌忾同仇 ...

"结发辞严亲,来为君子仇"是什么意思
杀父之仇、报仇、随仇、私仇不及公、私仇。如。——《史记·魏公子列传》智法之士与当涂之人,不可两存之仇也。——《韩非子·孤愤》又如:仇仇(怨敌)

伍仔胥是怎样的人
对伍员说:“你可以逃走,你能报杀父之仇,我将要就身去死。”伍尚接受逮捕后,使臣又要逮捕伍子胥,伍子胥拉满了弓,箭对准使者,使者不敢上前,伍子胥就逃跑了。他听说太子建在宋国,就前去追随他。伍奢听说子胥逃跑了,说:“楚国君臣将要苦于战火了。”伍尚来到楚都,楚平王就把伍尚和伍奢一块杀害了。伍子胥到...

有谁知道伍子胥的生平故事
伍尚对伍员说:“你就逃走吧!你能够报杀父之仇,我就去死了吧!”伍尚已被捕,使者又要捕捉伍子胥。伍子胥拉开了弓,搭上了箭对准使者,使者不敢上前,伍子胥便逃走了。他听说太子建在宋国,就到了宋国,和太子建在一起。伍奢听说子胥逃走了,就说道:“楚国的君臣从此以后将要为战争而吃苦头了。”伍尚到了国都,平...

伍员之死的翻译
当夜,阖卢临死前问夫差:「会否忘记句践杀父之仇?」夫差答不敢,阖卢殁。之后夫差继位为王,任用伯嚭为相,加紧操兵,于两年后大败越军,越王句践领残兵五千求和,并愿以全国为吴国的臣妾。伍子胥劝谏:「越王句践忍辱吃苦,如不趁现在灭之,以后定会后悔。」吴王不听,与越国谈和。 后五年,吴王听说齐景公死,国政...

需《燕昭王求士》的翻译
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摹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是,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

《广陵散》乐曲的故事
广陵散》是一首叙事曲,今人所听到的此曲,传为嵇康所作,曲作者嵇康借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抒发自己的抱国之心和对政局的不满。《广陵散》的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1425年),谱中有关于"刺韩"、"冲冠"、"发怒"、"报剑"...

...可是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姓萧的,”这一段有问题!
,所有的顶级儿童掌握契丹他最后的军阀聚贤庄的独立战争,不是一个伟大的英雄救美,这是不可避免的乱刀分尸,可见不论有多高强度突然出现的武术,你真的想成为一个敌百,毕竟不能,现下偕18烟云马术俱乐部的每个人都能够以一当十,再加胯下坐骑千里好马,危急之际,事件中摆脱出来,太难了。 “

马关县14774959514: - ---------关于曹操攻打徐州------------
蒙泉根痛: 首先,从曹操的史籍记载中与其诗人身份可知曹操是一个极其感性的人,不同于刘备的喜怒不形于色,曹操一向是喜怒形于色.在主观感情上他绝对想打.第二,当时曹操已经和袁绍结...

马关县14774959514: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下一句是兄弟之仇什么来着?
蒙泉根痛: 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

马关县14774959514: 老子死了,他儿子要替他报仇,用谚语怎么说 -
蒙泉根痛: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此仇不报誓不为人.

马关县14774959514: 吴王夫差失败说明什么道理? -
蒙泉根痛:[答案] 1,对待敌人不能手软(夫差对待勾践的态度) 2,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夫差的下场) 3,杀父之仇,一定要不共戴天(夫差对待越国的态度) 4,最毒莫过妇人心(西施) 5,英雄难过美人关(西施) 6,忠言往往逆耳(伍子胥),小...

马关县14774959514: 形容仇恨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
蒙泉根痛: 不共戴天

马关县14774959514: 三国演义第七章曹操杀父之仇的简单内容 -
蒙泉根痛: 曹操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曹操怀着仇恨进攻徐州,随后将山东据为己有.吕布的话,汉家城池人人有份.到出各族候先生各路势力瓜分汉世盛迟不宜始于丽.而徐州的争夺中 刘备再次成为焦点,仁义忠诚的品性使他联共手里让的徐州都不敢接受,他的礼让,与曹操等人的争夺成了鲜明的对比.亦使刘备声望高涨,曹操贼名远播

马关县14774959514: 杀父之仇该不该原谅? -
蒙泉根痛: 那就要看你自己了,你要是心胸够宽广,或者说没有报仇的胆子的话,你可以选择原谅. 当然了,如果你有报仇的决心,也不怕报仇所带来的后果,并且不报仇的话就浑身不自在的话,那么就报仇吧.

马关县14774959514: 郭靖为什么要沙杨过的父亲,他父亲真的是十恶不赦的坏蛋? -
蒙泉根痛: 正因为完颜洪烈,郭靖的父亲郭啸天才惨死牛家村.所谓“杀父之仇,不共戴天”,郭靖不惜从大漠千里迢迢来到中土,其目的便是为父报仇.至于途遇黄蓉、洪七公,以及一系列情节则是意外中的意外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