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泉州地名(作文)记住,是调研!!!!!!!!!!!!!!!!!!!!!!!!!!!!!!!!!!1oo~150 字

作者&投稿:乘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地名调查报告 小学生作文(400字以上)急!!!!!!!!!!!!!!!!~

地点:唐延路唐城墙遗址公园


来源:查资料、实地考察


报告内容:


唐长安城墙遗址公园位于西安高新区唐延路与沣惠南路间的带形绿地内,南北全长3.7公里,东西宽约120米。历史上,这一段唐城墙内有一座城门--延平门,城墙遗址地表建筑早已无存,仅有三处残存地下约0.6米-1.4米深的夯土墙基,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代长安城气势宏伟,规模浩大,这一带是唐长安城的西城墙遗址。公园以城墙遗址为界,充分利用现有树种,通过不同的绿化、铺砌等技术手法将公园划分为“城内”和“城外”不同区域,强调“城内”的规整秩序和“城外”的自然野趣,再现了城墙、城壕、城门、里坊、坊墙、城市街道等。从外至内,依次是当年的护城河、城墙、顺城路和里坊。



这里一边石径通幽、充满野趣,另一边是郁郁葱葱的密林。





龙腾祥云
传说中的龙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它历来代表着一种权威或势力,神性日增,能保佑您势倾天下,大权在握!





宝相吉纹

宝相花是唐代装饰纹样之一,一般以某种花卉为主体,中间镶嵌形状不同、大小有别的其他花叶,又称“宝仙花”“宝花花”寓意喜庆吉祥。





岁寒三友

苍松隐映竹交加,有千树玉梨,很美丽。

在城墙遗址上建公园,真是创举。我真要赞叹人们的智慧!

状元街在县城非常有名,它只是县一中南侧的一条小街,原本不叫这名儿,后来,每年高考分数出来后,那些考上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的学生,为了筹措学费,就把自己的笔记和作业摆到这条街上卖,没想到都成了抢手货.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大学、进名校,宁肯出高价买这些高考“状元”的笔记和作业,每年高考放榜后的一段时间,这条街上就挤满了人,形成了一个集市,这条街也因此被叫作状元街.
这么多年下来,从状元街走出了不少人才,县法院院长刘秋山,便是其中一个.
当年,刘秋山家里很穷,他那年高考成绩又不好,整个人灰头土脸的,别提多狼狈了.这天,他来到状元街,把自己的听课笔记和作文本摆在一张破凳子上,其他摊位上都贴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数学满分”、“奥数金牌”等显赫的标签,只有他的凳子上啥也没写.他呆呆地坐在凳子后面,从早上一直等到太阳要落山了,没有一个人在他的摊位前停留过.

州,又称鲤城、刺桐城、温陵,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经济总量连续9年名列全省第一,是福建经济中心。北承省会福州、莆田,南接厦门特区,东望台湾宝岛,西毗漳州、龙岩、三明。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个区,晋江、石狮、南安3个县级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土地面积11015平方公里,全市人口762万人(不含金门县),汉族占人口总数的98.2%,少数民族占1.8%。少数民族有48个,以回族、畲族、苗族和蒙古族居多。泉州风物民情古朴精深,别具一格。儒、释、道三教并盛,互为融合。方言以闽南话为主,通用语言为普通话。泉州是著名侨乡和港澳台同胞的主要祖籍地。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祖籍泉州的华侨、华人624万人,港澳同胞70万人。在台湾,有44.8%的汉族同胞(约900万人)祖籍泉州。编辑摘要
泉州市 - 历史 泉州状元街牌楼泉州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丰州镇置东安县治,南朝梁天监间(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为本地设置县、郡治之始。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晋江由此得名。他们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使晋江两岸得到迅速开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革,行政区划建制几度变迁。唐久视元年(700年)置武荣州,州治设今市区。唐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名泉州。此后,先后设有郡、州、路、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行政督察区、专区、地区,1986年1月撤晋江地区设泉州地级市。
史前
泉州开拓甚早。在晋江流域的各县,都有大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古发现:距今三、四千年前,居住在此地的闽越族“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使用石制工具,已经掌握了种植水稻、纺织、陶器制作等技术。
前秦
夏、商两代,今泉州地理区划属扬州。
西周时,为七闽地。出现关于泉州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属闽越地。居住在这里的闽越人擅长造舟航海,“以舟为车,以楫为马,”“水行而山处,”过着渔猎农耕的生活。
周赧王九年(公元前306年)前后,越亡,其族人部分流播闽中,或为王,或为君,并服于楚,泉地属之。

泉州市 秦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立闽中郡,泉地归之,为闽越族酋长无诸所领。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无诸因助汉灭秦、楚之功,被封闽越王,领闽中故地,都东冶。泉地属闽越国。
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因闽越国不断举兵侵百越,汉兴师问罪,废除闽越王封号,并先后封两王(越繇王与东越王)以共领前闽越国地。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东越王因叛被杀,汉改封越繇王为东成侯,并命军吏徙闽越民于江、淮间。
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因遁逃山谷未迁的闽越民逐渐繁衍,设立冶县,隶属会稽郡。泉地属冶县。后又改属会稽南部都尉的侯官县。
三国
吴永安三年(260年),置建安郡东安县,县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为本地设县置治之始。 辖今泉州市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及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厦门市、莆田市,以及漳州市部分地区。今德化县属侯官县。
两晋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改东安县为晋安县,管辖现在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四市地,县治在今丰州镇,属晋安郡;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 西晋·永嘉五年(311年),中原战乱,衣冠士族南渡入闽,部分沿古南安江两岸聚居,后改南安江为晋 江。
南北朝
梁·天监间(502~519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下领三县:晋安、龙溪、兰水;郡治设于晋安(今南安市丰州镇)。泉地属南安郡晋安县。南安郡初隶江州,普通六年(525年)改隶东扬州。
陈·永定元年(557年):在晋安郡置闽州(今福州),辖晋安、建安、南安三郡。天嘉六年(565年),闽州罢,仍隶东扬州。
陈·光大二年(568年):于晋安郡置丰州(治所设在闽县,今福州市区),南安郡属之。分南安地另置莆田县,属丰州之南安郡所辖。

泉州开元寺东西塔 开皇九年(589年): 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大幅度地裁减郡、县。 改丰州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南安郡撤销,晋安县改为南安县,归其管辖。于是,福建历史上首次出现“泉州”之名。
大业二年(606年),复改泉州为闽州,南安县改属闽州。
大业三年(607年):废除州治,改闽州为建安郡,今泉州市地除德化因侯官县废归属闽县外,均属南安县。

太宗继位后,对州、县大加并省,并依据山河形势、地理区域分全国为十道。福建属岭南道,下辖丰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瓯)。
武德五年(622年),于南安故郡地置丰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并分南安地复置莆田县,属丰州。 丰州下领南安、莆田、龙溪三县。
贞观元年(627年),丰州撤消,南安、莆田、龙溪三县并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嗣圣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不久,武荣州废,三县仍属泉州。
久视元年(700年),又于今泉州市鲤城区置武荣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四县。 在北隅依云榭筑衙,并建六曹都堂署及参军厅,衙前辟南大街为市。不久开始在治地建城,是为唐城。
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隶属闽州都督府。泉州建制自此始。今后凡称“泉州”,即指今之泉州。 莆田、清源二县属泉州所辖。
泉州南少林寺 开元六年(718年),泉州刺史冯仁智以州治无县,请析南安县东南地置晋江县。至此,泉州领有五县。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泉州城周二十里,开南北两门,北曰泉山,南曰镇南。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别驾赵颐贞开凿沟渠通舟楫于泉州城下。
开元间(713~741年),泉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晋江五县,37054户,约24.95万人。
天宝元年(742年),唐廷下诏改州为郡,泉州易名清源郡,属岭南道,领南安、莆田、仙游(因郡、县同名,清源县改为仙游县)、晋江四县,时为中州。
天宝间(742~755年),清源郡有23806户,160295人。
乾元元年(758年),清源郡复为泉州。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福州都督府升节度使,泉州等六州属之。
大历六年(771年),罢节度使,置都团练观察处置使,泉州仍属之。
贞元八年(792年),泉州刺史席相重修北楼。翌年欧阳詹作《北楼记》。
贞元十九年(803年)、长庆二年(822年)、咸通五年(864年),先后析南安县地立大同场(今同安县)、桃林场(今永春县)、小溪场(今安溪县)。
贞元二十年(804年)七月,因福建观察使柳冕所奏,在泉州设万安监。浯洲岛(今金门)设牧马区属之。有陈渊率十二姓氏前往牧马,耕稼渔盐开始兴起,人口日益蕃衍。
贞元间(785~804年),析永泰县之归义乡置归德场(今德化)。
元和年间(806~820年),泉州有35571户,238400人,由中州升为上州。
大和年间(827~835年),泉州刺史赵棨增开泉州仁风门、素景东西两门,合四门,北城墙建有立候楼;又辟东街、西街通东西两门。
大中十一年(857年),设嘉禾里(今厦门),属泉州。
光启二年,王潮为泉州刺史,任内兴筑泉州子城,周三里又百六十步,辟东行春门、西肃清门、南崇阳门、北泉山门。
五代十国
泉州清源山老君岩 梁·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建立闽国,封为闽王。王审知死后,其长子王延翰继位,自称“大闽国”。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审知次子王延钧杀兄篡位称帝,国号大闽,泉州归之。升归德场为德化县,升桃林场为桃源县(今永春),大同场升为同安县,属泉州。
后晋天福三年(938年),桃源县改称永春县。
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升大同场为同安县,至此,泉州计领六县。
后晋天福八年(943年),富沙王延政称帝于建州,国号大殷。开运元年(944年)年底,泉州改隶大殷。
开运二年(945年)正月,大殷改国号闽,泉州隶之;八月,闽主降南唐;九月,泉州归属南唐。南唐封留从效为晋江王。后汉乾佑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兼领南州(即漳州)。同年,德化划归清源军,增领原属尤溪的常平、进城二乡。留氏卒后,继由清源军统军使陈洪进割据。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升小溪场为清溪县(今安溪)。
北宋
宋代的地方政权建置。基本上承袭唐朝与五代之州、县制。宋时的军、州、府实为同级行政机构,州、县以上的路,相当唐朝的道。北宋时,福建称福建路,行政区划为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和邵武、兴化二军。南渡后升建州为建宁府。福建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军,共计八个同级行政机构,故号称为“八闽”,共辖42县。
乾德二年(964年),清源军改名平海军,名义上归两浙西南路。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宋复灭吴越,平海军改为泉州。至此,泉、漳二州正式顺归宋王朝,福建全境才真正纳入宋朝版图。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划莆田县百丈镇(今莆田大洋、新县、庄边、白沙乡)和仙游县游洋镇(今仙游游洋、石苍、钟山、象溪乡)及福州之永福(今永泰县)、福清边境的一部分地区,另置兴化县,县治设在古邑(今仙游游洋)。同年,建太平军,又改为兴化军,直属两浙西南路,辖莆田、仙游和兴化三县,军治亦设于兴化县治所在地。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划德化县九座山区(今仙游县凤山、西苑乡)归仙游县辖。长泰县析归漳州。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析晋江县东北部16里置惠安县。至此,泉州领七县:南安、晋江、同安、德化、永春、清溪、惠安。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闽地从两浙西南路分出,独设福建路。
雍熙二年(985年):泉州改隶福建路。
熙宁初(1068~1070年):四县同巡检寨设置于永宁里石湖村,专管晋江、南安、惠安、同安陆路地方事务,额管125人。
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泉州升为望郡。
宣和三年(1121年),清溪县改称安溪县。至此,泉州辖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7县。
据史书记载:宋代澎湖已正式划归泉州,隶属晋江县管辖。
南宋
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七月,福建(泉州)提举市舶司并归转运使。
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五月,复置福建(泉州)提举市舶司。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十二月,南外宗正司由镇江迁置泉州。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晋江县安海东西两市商人因争夺码头发生械斗,榷税官难以控制。朝廷差官临监,始置石井镇。朱松(朱熹之父)为首任镇官。
泉州天后宫 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福建提举茶盐官兼领福建市舶司。十月,移司泉州。
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在澎湖建造房屋200间,派水军长期驻守,并编管台湾户籍。
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毗舍耶人再犯晋江沿海,始置水澳寨(官称永宁寨),驻扎水军60名,以为防御。嘉定年间,真德秀知泉州整修,增驻水军50名,并于永宁石湖新造军房50所,额定兵员325人。
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泉州城南置宝林寨,城东置法石寨,分兵守卫。
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三月,宋廷命福建提点刑狱陈公亮、漳州知州朱熹一同措置漳、泉、汀三州经界。因遭权贵豪强反对,无法实行。
嘉定十一年(公元1218年),在晋江县围头澳置宝盖寨,由宝林移120名士兵来此守卫,节制建平、清石诸屯,加强海防。
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知州真德秀在崇武重建营房62间,驻兵310名,加强海防。
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十一月,诏左翼军受泉州节制。
嘉定末年,泉州置平户隘(后改称石门隘)于德化东西团,以左翼军百人更番屯戍。
淳佑间(公元1241—1252年),泉州户口增至255758户、1329940人,为历史上第一次人口高峰,由上州升为望州。
景炎二年(1277年):改兴化军为兴安州。年底,兴安州即为元军所陷。

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 元廷在泉州设立行宣慰司,兼领行征南元帅府事。
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 ,元廷在泉州设置市舶提举司。
至元十五年(1278年):福建全境入元版图。元朝统一中国后,施行行省制度。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作为地方政权机构,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升泉州为泉州路总管府,领南安、晋江、同安、永春、安溪、德化、惠安七县及南、北二录事司(以领在城之民);翌年,南北二录事司合而为一。
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惠安在玉埕设置盐管勾司,管理全县盐务。
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五月,福建行省并入泉州行省。七月,徙泉州行省于隆兴(今南昌)。
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十月前,又设立泉州行省,至元二十年三月并入福建行省。十月,在泉州置蒙古提举学校官2名。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元廷令各路府、州、县设儒学教授、学正、教谕。泉州路总管府儒学设教授、学正、学录各1员,训导6员;县学设教谕1员、训导2员。
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二月,再设泉州行省。至元二十一年九月,泉州行省并入江淮行省。至元二十九年复设福建行省。
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泉州市舶司并入盐运司,在泉州设置福建盐课市舶都转运司。
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十二月,复置泉州市舶提举司.
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四月,在泉州设镇抚司、海船千户所。
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泉州路始设阴阳学,依儒学、医学之例,路设教授、学正各1人,县设训术1人,教授天文、历算、周易、数学。
至元二十七年前后,开始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隶属泉州路同安县。当时澎湖列岛有居民1600余人,贸易至者岁常数十艘,有“泉州外府”之称。
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为图琉求(今台湾),改福建行省为福建平海行中书省,遂徙治泉州,辖诸州。大德三年二月罢,置福建宣慰司都元帅府,移治福州。
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改泉州路总管府为泉宁府。
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复为泉州路,隶属江浙行省。
皇庆二年(1313年),兴化县治由游洋迁至汀溪(今莆田新县)。民间称前者为旧县(今仙游古邑),后者为新县。
延佑七年(公元1320年),泉州设都转运盐分司,直属户部,专掌场灶榷办盐货及批验盐商引目等事。
至治年间(1321~1323年),福建境内设八个路,均归江浙行中书省管辖。兴化路下领莆田、仙游、兴化三县。
至正十六年(1356年),撤福建路,成立福建省,此为福建设省的开始。
泉州承天寺 至正十六年(1356年),复立福建行中书省,泉州路隶之。
至正十八年(1358年),设立泉州分省。
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 十二月,吴王朱元璋命左御使大夫汤和、中书平章廖永忠率领舟师2万人从明州(今浙江宁波)航海攻克福州。汤和遣元降官原福建行省参政袁仁招谕兴化、漳、泉诸路。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明”。二月,泉州路降于明。泉州置卫指挥使司,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隶福建都指挥使司。这是明朝在泉州设置的第一批海防军卫所。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 福建全省八路先后改为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改泉州路为泉州府,隶福建行中书省;罢录事司。泉州府仍领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七县。
洪武三年(1370年) ,明廷在泉州设立福建市舶司,管理对琉球(今台湾)的贸易。


有关地名调查报告的作文三百五十字左右
《一些有关泉州地名的由来和小故事》一、泉州的别名——刺桐的由来刺桐是泉州的别称,泉州港称为刺桐港,州城称为刺桐城,这个名称既来自于环城遍植的刺桐,同时又来自于泉州的对外交通。 刺桐原产于印度和马来西亚,由于古时泉洲海外交通关系而移植来我国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一带。 五代的泉洲已遍植刺桐,当时晋江王留...

家乡名称的来历作文300字
泉州城里最让人感兴趣的地名就是一一聚宝街。到底聚了什么宝呢?据说啊,宋元时代泉州刺桐港是世界最大的两个贸易港之一,当时有107个国家和地区跟我国逼商贸易,各国商人驾着巨轮,冒着风浪,远渡重洋,驶进刺桐港后,便在此停泊卸货,货物卸后,即在临港口的一条街与华人交易,宝石、珍珠、翡翠、...

一篇关于泉州地名的调查报告
五代的泉洲已遍植刺桐,当时晋江王留从效初建泉州城时环城种植的刺桐极忘茂盛,因而泉州又称呼为“刺桐”城,这个在历史文献上记载不少。泉州港别称为刺桐港,又因为中外交通而名扬海外,最早记述“泉州港”的是十三世纪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由泉州回欧洲时,他的记述中称“泉州港”为“刺桐港”。宋元时代 阿拉伯人来...

地名作文关于泉州的"状元街"4oo字
状元街在县城非常有名,它只是县一中南侧的一条小街,原本不叫这名儿,后来,每年高考分数出来后,那些考上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的学生,为了筹措学费,就把自己的笔记和作业摆到这条街上卖,没想到都成了抢手货.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大学、进名校,宁肯出高价买这些高考“状元”的笔记和作业,每年高考放榜后的...

帮忙写一篇关于走近...的半命题作文,不要写的太好,(初中水平),400字左...
泉州是一座属于客人的城市环城及在巷陌中遍植刺桐,因此别称刺桐城。那些橘红色的骑楼已经泄漏了关于这个城市的过去。穿行在古老的民居当中不少楼房的红墙上都镶嵌着诸如“江夏衍派” “九牧传芳”之类的牌匾这些似曾相识的地名,让我颇有几分困惑今天的泉州城不少人祖上都是西晋永嘉之乱中南迁的中原人....

调研泉州地名(作文)记住,是调研!!!1oo~150 字
出现关于泉州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属闽越地。居住在这里的闽越人擅长造舟航海,“以舟为车,以楫为马,”“水行而山处,”过着渔猎农耕的生活。 周赧王九年(公元前306年)前后,越亡,其族人部分流播闽中,或为王,或为君,并服于楚,泉地属之。 泉州市 秦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泉港有趣的地名作文400字
重点保护”的原则,开始保护古村落的历史人文及自然景观,并委托厦门大学闽台建筑研究所承担编制《土坑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将目前最具有特色价值的18处古建筑列入重点保护。此外,土坑村还被列入泉州首批“20个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一个历史文化村,正在重铸古老的闽南风情 ...

福建泉州龙湖的有趣地名作文
建省泉州晋江市龙湖镇烧灰村 【地名含义】原名萧妃村,由于闽南语同音化叫为烧灰,解放前地下斗争活跃,47年建立党支部,定为老区据点村。晋南侨乡,也是泉南商贸发展较早的村庄。【历史沿革与人文】萧妃村始建唐初,村多性杂居,以萧姓为众,据载该村是唐穆宗的妃子萧妃故里,因而得名。公元827年...

请告诉我泉州晋江这个地名的由来!要差不多400字啊!很急啊,周一就要交老...
唐开元六年析南安东南地置晋江县,县治设于泉州城内。《新唐书》载:“晋江县北一里有晋江。”其他江段各有名称,如安溪境内称兰溪,永春境内称桃溪,南安境内称东西溪。后来由于江重地名,即将南安江改称晋江。因而认为晋江之名起于晋代,而整条江更名成于后代,县名即由江名而命名。

泉州清源山作文(要求400字),急!
郑成功先祖繁衍於泉州清源山之西北峰方向,即天柱山南安十二都广信林〈今属南安蓬华镇华美、黎明村与南安诗山镇民主村〉及原永春集庆乡十二都安平里(今属永春仙夹镇夹漈、东里村)一带发现先祖祖坟,并不足为奇。南安郑氏石井宗谱序记述:夫我郑自唐光启间入闽,或居于莆、于漳、于潮、于泉,是不一...

礼泉县13683282087: 家乡有趣的地名——武候祠作文500以上 -
系贾全威: 我的家乡福建泉州,是一个历史文化古城.它的地名中也留下了许多历史的痕迹,而且蕴含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泉州古时候叫温陵,在一些古建筑上,常常看到有温陵的名称,市北通清源山旧亭上的匾额写有"温陵山门",城隍庙的临街正门楣...

礼泉县13683282087: 家乡有趣的地名 作文 -
系贾全威:[答案] 家乡有趣的地名家乡在泉州,这里的地名可多了,例如:二郎巷、三圣宫、四脚亭.而最有趣又含有古代历史文化的地名就是“一峰书”.在泉州“梅花石”.那有一条街,因此名梅石街.梅石旁边有一“梅花石”.那有一条街...

礼泉县13683282087: 三百字关于地名的调查日记 -
系贾全威:[答案] 出去多多观察一下,其实我也有这样的烦恼,其实写日记不一定是真实的,不然为什么大作家就有点可写呢?他们写的也不... 写作水平自然会提高. 写日记,即便是一行字,也是在写文章.不断增加写的次数,写文章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要想写日记,...

礼泉县13683282087: 地名调查报告400字以上 -
系贾全威: 我们与周围的环境 在今天的作文课上,老师给我们布置了这样一篇作文——我们与周围的环境,我想着文章的内容,不知不觉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那是一个星期天,我和妈妈一起到小区里散步,当入过演武池时,一股刺鼻的臭喂迎面扑来,...

礼泉县13683282087: 泉州开元诗调查报告作文300字 -
系贾全威: 今天中午,我们一家人吃完午饭之后,就向泉州出发了. 在车上我们开着空调,听着欢快而又优美的歌曲,望着窗外一辆一辆的车飞快而去.心情开心极了. 终于到了,我下了车高声喊到“到了,到了,到了开元寺了”.于是我们一下车就马...

礼泉县13683282087: 地名调查报告 小学生作文(400字以上)急!!!!!!!!!!!!!!!! -
系贾全威: 地点:唐延路唐城墙遗址公园 来源:查资料、实地考察 报告内容: 唐长安城墙遗址公园位于西安高新区唐延路与沣惠南路间的带形绿地内,南北全长3.7公里,东西宽约120米.历史上,这一段唐城墙内有一座城门--延平门,城墙遗址地表建筑...

礼泉县13683282087: 地名调查报告 -
系贾全威:[答案] ”澥浦”地名的来历 ----澥浦是宁波下面的一个镇 相传在很久之前,有一个地方民风很坏,偷鸡摸盗,甚然成风.观音菩萨看到后打算亲自去那里走一趟,看看是否还有善良之人. 于是菩萨化身为一个卖油的老太太来到了那个地方.菩萨在街上卖油的时...

礼泉县13683282087: 了解一下我们的家乡有趣的地名,写一份小小调查报告. -
系贾全威: 福州地名浩繁而有趣,一九八0年普查资料,福州地名计有4260多条.《七闽现代骨董录》载.过去福州民间把地名串编起来的,“进京路引”,这里不妨摘录一段:“青圃蓝圃慢慢行,乌龙过江三角埕,黄山城门乡下路,后琯直达白湖亭,下渡...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