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死前,崇祯为什么后悔杀了奸臣魏忠贤

作者&投稿:仰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临死前,崇祯为什么后悔杀了奸臣魏忠贤~

魏忠贤临死前说了一番话,当时崇祯听不懂,死后幡然醒悟为时已晚

崇祯即位之前,生命都受到魏忠贤的威胁,崇祯想做个皇帝,魏忠贤已经威胁到他的地位了,
杀魏忠贤可以稳固自己的地位还可以得民心(魏忠贤的名声很差的,以前学过一篇课文>可以体现出来)!

崇祯一生,杀人无数,但是死在他手下的,最有名且对他对历史影响最大的,无疑是两个人——一个是在军中威名赫赫,击杀努尔哈赤,取得宁远、宁锦大捷的蓟辽督师袁崇焕。一个是把持朝政数载,制造大量冤狱,臭名昭彰的东厂掌印太监魏忠贤。
如果说,错杀袁崇焕这员大将,使得崇祯颇有悔意,这还尚可理解,可是,为什么,历史真相竟然是:诛杀袁崇焕,崇祯从未反悔,可诛杀一代奸臣魏忠贤,崇祯竟然后悔不已呢?
割在袁崇焕身上的3543刀
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一代名将袁崇焕在京师被凌迟处死。由于事前,官方大量宣传,袁崇焕是汉奸卖国贼,是引清兵入京的罪魁祸首,所以在民间公愤极大,人人皆望之死,其死状极为惨烈。http://www.doc88.com/p-1146349882708.html据史书记载,袁崇焕绑赴西市行刑时,老百姓争相买他的肉吃。“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买其肉,顷刻立尽。”
为了多卖钱,刽子手也是施展出平身技能,尽量把每片肉割得很小很薄,有记载说,前后一共割了3543刀。
肉不够了,又“开膛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颊间,犹唾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最后,“止剩一首,传视九边”。其受辱之惨,令人胆寒。

关于袁崇焕之死,后世早就证明是一起冤狱。对于崇祯的这一昏招,后人给了他四个字——“自毁长城”。但是,即使到吊死煤山的时候,崇祯也不认为自己有错,他甚至对大臣们说:“袁崇焕通虏谋叛,罪不容诛。尔廷臣习为蒙蔽,未见指摘,今后有朋比行私、欺君罔上者,三尺具在。”
可是,另一个人的死,崇祯临死前却后悔了。
魏忠贤的催命曲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朱由校死后,由于无子,帝位传到了唯一的弟弟信王朱由检手中,是为崇祯。即位后,崇祯韬光养晦,逐步剪除了魏忠贤的党羽,并于十一月发布谕旨,着魏忠贤前往凤阳守陵。接着,崇祯又发布一道谕旨,由于魏忠贤前往凤阳途中耀武扬威,光金银珠宝就带了40大箱,多兵刃,蓄死士,着锦衣卫将其扭解来官。

十一月初六,魏忠贤走到阜城县南关时,获悉此变,自度必死。是夜,魏忠贤正于旅馆中辗转难眠时,旅馆外歌声四起,有人唱曲,调寄《桂枝儿》:
听初更,鼓正敲,心儿懊恼。
想当初,开夜宴,何等奢豪。
进羊羔,斟美酒,笙歌聒噪。
如今寂寞荒店里,只好醉村醪。
又怕酒淡愁也浓,怎把愁肠扫?
二更时,辗转愁,梦儿难就。
想当初,睡牙床,锦绣衾。
如今芦为帷,土为炕,寒风入牖。
壁穿寒月冷,檐浅夜蛩愁。
可怜满枕凄凉也,重起绕房走。
夜将中,鼓冬冬,更锣三下。
梦才成,还惊觉,无限嗟呀。
想当初,势倾朝,谁人不敬?
九卿称晚辈,宰相谒私衙。
如今势去时哀也,零落如飘草。
城楼上,鼓四敲,星移斗转。
思量起,当日里,蟒玉朝天。
如今别龙楼,辞凤阁,凄凄孤馆。
鸡声茅店月,月影草桥烟。
真个目断长途也,一望一回远。
闹嚷嚷,人催起,五更天气。
正寒冷,风凛冽,霜拂征衣。
更何人,效殷勤,寒温彼此。
随行的是寒月影,吆喝的是马嘶声。
似这般荒凉也,真个不如死!
曲声如针,声声见血,直刺魏忠贤的心窝。对他而言,此曲简直是为他写的催命曲。史书记载,曲罢,魏忠贤与贴身太监李朝钦便自缢身亡。
对于此时的崇祯而言,19岁登基,就火速把横行了数年的奸臣魏忠贤及其党羽消灭得干干净净,朝野上下,不禁对其佩服得五体投地。
明末清初的著名人士夏允彝评论此事说:“烈皇帝(崇祯)不动声色,逐元凶,处奸党,宗社再安,旁无一人之助,而神明自运”;《烈皇小识》的作者文秉则说得更为直接:“肘腋巨奸,不动声色,潜移默夺,非天纵英武,何以有此?”
即使我们从后世的角度看,崇祯诛杀魏忠贤也实乃英勇之举,与康熙诛杀鳌拜不相上下。但诡异的是,临死之前,崇祯却突然后悔了。
“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崇祯十七年(1644年),距离魏忠贤之死已经17年了,距离袁崇焕之死也已经14年了。这一年,崇祯遇到了很大的难题——袁崇焕之死,让大明朝再也找不出如此能征善战的将领,整个大明王朝风雨飘摇,朝不保夕。如何应对关外的满人铁骑和陕北商洛山的农民军,成了摆在崇祯面前的第一个问题。
正月初四,崇祯皇帝急召大学士及首辅大臣陈演、魏藻德、丘瑜等到御书房议事,准备君臣一道商讨,由兵部兵科给事中(相当于兵部人事主管)吴麟征、陕西总督余应桂、蓟辽总督王永吉三人提出的、速调吴三桂入京勤王的三道紧急奏折。
要知道,彼时吴三桂的部队是明王朝最后的精锐,如何用好是当时的头等大事。如果急调吴三桂入京而弃守山海关,的确可以保京师之虞,但是这弃地之后,满人必定伺机占领。
究竟如何是好?大臣们讨论了半天,也没讨论出个结果。最后,只好决定“早朝廷议公而决之”。于是,正月初九的早朝上,众大臣又一次进行了争论,争论的结果,还是不欢而散,没有下文。

到了三月初,形势更加严峻,左中允(正六品官职,主管太子和皇室宗亲日常生活)李明睿献南迁之计,提议迁都南京,以缓目前之急。崇祯觉得有理,于是再一次把众臣召集起来询问。
这一次,众臣先是不表态,接着被崇祯逼得实在无法了,大家才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但说来说去,都是些似是而非的话。如南迁有三利三弊,死守也有三利三弊。说白了等于没说。最后讨论半天,讨论出来的结果还是老办法:发布圣旨,召天下兵马勤王。
实事求是的说,当时的形势,南迁确为明智之举,而且这也是崇祯的心头所想。于是过了几日,崇祯又把群臣召集起来讨论南迁的事,希望群臣能有定言。
可这一次,群臣还跟上次一样,能不说就不说,非说不可就不带观点,模棱两可。讨论还未过半,前方突然传来军报,保定失陷。南迁之路,就此被堵死。
大殿上顿时阒然无声,整个讨论戛然而止。
三月十四日,整个北京城已岌岌可危,崇祯一筹莫展。此时,他身边的太监曹化淳对他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此语如晴天霹雳,骤然把崇祯拉回17年前,史书记载:闻此言,上(崇祯)恻然,传谕收葬忠贤骸首——崇祯后悔了。
魏忠贤救不了大明朝
可是,很多人仍然不禁疑惑,为什么兵临城下,大厦将倾之际,崇祯突然说后悔就后悔了呢?
事实上,这是崇祯的病急乱投医。他在非常之时,放大了芝麻,缩小了西瓜。也就是说,他放大了魏忠贤身上敢于任事的优点,而忽略了其大奸大恶、贪赃枉法、陷害忠良、排除异己等诸多缺点。
一筹莫展的崇祯以为,或许真如曹化淳所言,有魏忠贤在,事情便不至于此了。其实,魏忠贤并非什么仙招良方,他在,也同样救不了大明朝。

不过,倒是崇祯惋惜魏忠贤的小插曲,暴露了明朝灭亡前,大明官员队伍中一个天大的问题:即无人敢于任事。国事颓唐之时,无人担当,大家都虚以委蛇,更不要说什么以天下为己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了。不然,崇祯也断然不会去怀念一个曾被他打击得自杀上吊且臭名远扬的大奸臣。对比此时,满人军中良才济济,皇太极甚至不惜重用汉人,君臣同心一统山河的气势。可以说,大明朝之衰亡,已成定局。
可见,庸官之害并不弱于魏忠贤之流。所谓“在其位,谋其政”,无功便已是有罪。可怜崇祯,至死也没明白,魏忠贤,根本就不是他复国的救星。

崇祯一生,杀人无数,但是死在他手下的,最有名且对他对历史影响最大的,无疑是两个人——一个是在军中威名赫赫,击杀努尔哈赤,取得宁远、宁锦大捷的蓟辽督师袁崇焕。一个是把持朝政数载,制造大量冤狱,臭名昭彰的东厂掌印太监魏忠贤。
如果说,错杀袁崇焕这员大将,使得崇祯颇有悔意,这还尚可理解,可是,为什么,历史真相竟然是:诛杀袁崇焕,崇祯从未反悔,可诛杀一代奸臣魏忠贤,崇祯竟然后悔不已呢?
割在袁崇焕身上的3543刀
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一代名将袁崇焕在京师被凌迟处死。由于事前,官方大量宣传,袁崇焕是汉奸卖国贼,是引清兵入京的罪魁祸首,所以在民间公愤极大,人人皆望之死,其死状极为惨烈。
据史书记载,袁崇焕绑赴西市行刑时,老百姓争相买他的肉吃。“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买其肉,顷刻立尽。”
为了多卖钱,刽子手也是施展出平身技能,尽量把每片肉割得很小很薄,有记载说,前后一共割了3543刀。
肉不够了,又“开膛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颊间,犹唾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最后,“止剩一首,传视九边”。其受辱之惨,令人胆寒。

关于袁崇焕之死,后世早就证明是一起冤狱。对于崇祯的这一昏招,后人给了他四个字——“自毁长城”。但是,即使到吊死煤山的时候,崇祯也不认为自己有错,他甚至对大臣们说:“袁崇焕通虏谋叛,罪不容诛。尔廷臣习为蒙蔽,未见指摘,今后有朋比行私、欺君罔上者,三尺具在。”
可是,另一个人的死,崇祯临死前却后悔了。
魏忠贤的催命曲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朱由校死后,由于无子,帝位传到了唯一的弟弟信王朱由检手中,是为崇祯。即位后,崇祯韬光养晦,逐步剪除了魏忠贤的党羽,并于十一月发布谕旨,着魏忠贤前往凤阳守陵。接着,崇祯又发布一道谕旨,由于魏忠贤前往凤阳途中耀武扬威,光金银珠宝就带了40大箱,多兵刃,蓄死士,着锦衣卫将其扭解来官。

十一月初六,魏忠贤走到阜城县南关时,获悉此变,自度必死。是夜,魏忠贤正于旅馆中辗转难眠时,旅馆外歌声四起,有人唱曲,调寄《桂枝儿》:
听初更,鼓正敲,心儿懊恼。
想当初,开夜宴,何等奢豪。
进羊羔,斟美酒,笙歌聒噪。
如今寂寞荒店里,只好醉村醪。
又怕酒淡愁也浓,怎把愁肠扫?
二更时,辗转愁,梦儿难就。
想当初,睡牙床,锦绣衾。
如今芦为帷,土为炕,寒风入牖。
壁穿寒月冷,檐浅夜蛩愁。
可怜满枕凄凉也,重起绕房走。
夜将中,鼓冬冬,更锣三下。
梦才成,还惊觉,无限嗟呀。
想当初,势倾朝,谁人不敬?
九卿称晚辈,宰相谒私衙。
如今势去时哀也,零落如飘草。
城楼上,鼓四敲,星移斗转。
思量起,当日里,蟒玉朝天。
如今别龙楼,辞凤阁,凄凄孤馆。
鸡声茅店月,月影草桥烟。
真个目断长途也,一望一回远。
闹嚷嚷,人催起,五更天气。
正寒冷,风凛冽,霜拂征衣。
更何人,效殷勤,寒温彼此。
随行的是寒月影,吆喝的是马嘶声。
似这般荒凉也,真个不如死!
曲声如针,声声见血,直刺魏忠贤的心窝。对他而言,此曲简直是为他写的催命曲。史书记载,曲罢,魏忠贤与贴身太监李朝钦便自缢身亡。
对于此时的崇祯而言,19岁登基,就火速把横行了数年的奸臣魏忠贤及其党羽消灭得干干净净,朝野上下,不禁对其佩服得五体投地。
明末清初的著名人士夏允彝评论此事说:“烈皇帝(崇祯)不动声色,逐元凶,处奸党,宗社再安,旁无一人之助,而神明自运”;《烈皇小识》的作者文秉则说得更为直接:“肘腋巨奸,不动声色,潜移默夺,非天纵英武,何以有此?”
即使我们从后世的角度看,崇祯诛杀魏忠贤也实乃英勇之举,与康熙诛杀鳌拜不相上下。但诡异的是,临死之前,崇祯却突然后悔了。
“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崇祯十七年(1644年),距离魏忠贤之死已经17年了,距离袁崇焕之死也已经14年了。这一年,崇祯遇到了很大的难题——袁崇焕之死,让大明朝再也找不出如此能征善战的将领,整个大明王朝风雨飘摇,朝不保夕。如何应对关外的满人铁骑和陕北商洛山的农民军,成了摆在崇祯面前的第一个问题。
正月初四,崇祯皇帝急召大学士及首辅大臣陈演、魏藻德、丘瑜等到御书房议事,准备君臣一道商讨,由兵部兵科给事中(相当于兵部人事主管)吴麟征、陕西总督余应桂、蓟辽总督王永吉三人提出的、速调吴三桂入京勤王的三道紧急奏折。
要知道,彼时吴三桂的部队是明王朝最后的精锐,如何用好是当时的头等大事。如果急调吴三桂入京而弃守山海关,的确可以保京师之虞,但是这弃地之后,满人必定伺机占领。
究竟如何是好?大臣们讨论了半天,也没讨论出个结果。最后,只好决定“早朝廷议公而决之”。于是,正月初九的早朝上,众大臣又一次进行了争论,争论的结果,还是不欢而散,没有下文。

到了三月初,形势更加严峻,左中允(正六品官职,主管太子和皇室宗亲日常生活)李明睿献南迁之计,提议迁都南京,以缓目前之急。崇祯觉得有理,于是再一次把众臣召集起来询问。
这一次,众臣先是不表态,接着被崇祯逼得实在无法了,大家才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但说来说去,都是些似是而非的话。如南迁有三利三弊,死守也有三利三弊。说白了等于没说。最后讨论半天,讨论出来的结果还是老办法:发布圣旨,召天下兵马勤王。
实事求是的说,当时的形势,南迁确为明智之举,而且这也是崇祯的心头所想。于是过了几日,崇祯又把群臣召集起来讨论南迁的事,希望群臣能有定言。
可这一次,群臣还跟上次一样,能不说就不说,非说不可就不带观点,模棱两可。讨论还未过半,前方突然传来军报,保定失陷。南迁之路,就此被堵死。
大殿上顿时阒然无声,整个讨论戛然而止。
三月十四日,整个北京城已岌岌可危,崇祯一筹莫展。此时,他身边的太监曹化淳对他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此语如晴天霹雳,骤然把崇祯拉回17年前,史书记载:闻此言,上(崇祯)恻然,传谕收葬忠贤骸首——崇祯后悔了。
魏忠贤救不了大明朝
可是,很多人仍然不禁疑惑,为什么兵临城下,大厦将倾之际,崇祯突然说后悔就后悔了呢?
事实上,这是崇祯的病急乱投医。他在非常之时,放大了芝麻,缩小了西瓜。也就是说,他放大了魏忠贤身上敢于任事的优点,而忽略了其大奸大恶、贪赃枉法、陷害忠良、排除异己等诸多缺点。
一筹莫展的崇祯以为,或许真如曹化淳所言,有魏忠贤在,事情便不至于此了。其实,魏忠贤并非什么仙招良方,他在,也同样救不了大明朝。

不过,倒是崇祯惋惜魏忠贤的小插曲,暴露了明朝灭亡前,大明官员队伍中一个天大的问题:即无人敢于任事。国事颓唐之时,无人担当,大家都虚以委蛇,更不要说什么以天下为己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了。不然,崇祯也断然不会去怀念一个曾被他打击得自杀上吊且臭名远扬的大奸臣。对比此时,满人军中良才济济,皇太极甚至不惜重用汉人,君臣同心一统山河的气势。可以说,大明朝之衰亡,已成定局。
可见,庸官之害并不弱于魏忠贤之流。所谓“在其位,谋其政”,无功便已是有罪。可怜崇祯,至死也没明白,魏忠贤,根本就不是他复国的救星。

明熹宗临死前曾专门叮嘱崇祯说,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朱由校在生命最后时刻对魏忠贤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固然掺杂着个人私情,但最主要的是他认识到了魏忠贤在处理“大事”方面的清醒和果决,尤其是在维护大局、知人善任、赏罚分明的关键问题上。
平心而论,魏忠贤为巩固个人权势,未免有党同伐异、残忍歹毒的罪恶一面,但从他曾经力排众议、大胆起用辽阳战败后遭受谗言的熊廷弼,抛开私怨、违心推荐赵南星、孙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等诸多方面,可以看出,他还是心系大明江山的。魏忠贤主政期间,国内形势良好,辽东局势平稳,这还是应该被认同和肯定的。
崇祯即位的时候,海内难民揭竿四起、关外清兵虎视眈眈,在这种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朝廷迫切需要一位富有处理军国大事经验,以及善于把握动荡时局的“能人”来独当一面,虽然无法扭转国势日衰、积重难返的败亡趋势,但也不至于在短时间内坍塌崩溃。但崇祯为了整饬内政和平息民愤,更是为了独掌大权,借着朝廷文武大臣的“倒魏”怒潮,以迅雷之势,一举肃清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也就是他煤山上吊自杀殉国前的第五天,崇祯在大势已去、大厦将倾的绝望中,在听到太监曹化淳说的那句“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话之后,终于领会到天启皇帝临终前,强调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的深意所在。幡然醒悟的同时,无力回天的崇祯在精神上彻底崩溃了。收葬魏忠贤遗骸,既是他对魏忠贤价值和功绩的重新肯定,也是对自己17年执政生涯的全盘否定。


临死前,崇祯为什么后悔杀了奸臣魏忠贤
崇祯十六年三月十八,李自成的农民军攻破北京城,崇祯在逼死皇后、贵妃后,又亲手砍死一个女儿,砍伤长平公主,最后在煤山自缢。死前,身边仅有一个太监王承恩跟随。 据说,王承恩在崇祯临死前,对这位末代君主说:若大家在,不至于此。而崇祯无言以对。 王承恩所说的“大家”,指的就是他的前辈,明朝最后一个专政的宦官:...

崇祯帝死前为什么会后悔杀掉魏忠贤?原因是什么
崇祯帝为何后悔诛杀了魏忠贤呢?这是因为魏忠贤被铲除以后,明廷被东林党所掌控。东林党是江南士族利益集团的代表。一旦朝廷发布损害他们利益的诏令,便会很难推行。明廷利益的根本就是赋税。明末时期,朝廷需要赋税,但江南士族却不想纳税。要知道的是,明朝时期的工商业十分发达。明朝末期,天灾泛滥,百姓生活...

为什么崇祯临死前后悔杀了魏忠贤?
王承恩所说的“大家”,指的就是他的前辈,明朝最后一个专政的宦官:魏忠贤。魏忠贤是毫无疑问的奸臣,他专权乱政,贪婪揽财,打击异己,被自己的党羽称为“九千岁”、被清流东林党们称为“权阉”。可为什么这样一个大奸臣,王承恩在崇祯临死前提起,让崇祯后悔杀了他呢?因为魏忠贤虽然奸是奸臣,但他...

不配为人夫为人父的崇祯,自杀的前一晚,究竟做了什么?
处理好身后事,崇祯帝前往眉山自杀,这时的崇祯帝内心悲凉无比,更是感觉对不起列祖列宗,死后也是无颜见他们,所以崇祯帝临死前留下了一封遗书,大体意思就是,崇祯帝死后无颜见列祖列宗,所以脱去衣冠。用头发盖住脸庞,希望这样可以得到列祖列宗的原谅,到了阴间不要责怪自己。崇祯帝死后做的事情一件比...

崇祯临死前的时候 崇祯为何会感叹后悔杀魏忠贤
到了明朝末年,可能真的是国祚将尽,天灾人祸频发,国家处于内忧外患,此时满腔抱负的崇祯皇帝上位,接过兄弟递过来的烂摊子,上位后第一件事他没做别的首先除掉了大宦官魏忠贤,以及他的阉党,而魏忠贤落得自缢而亡。可他自尽之时为何悔杀魏忠贤呢?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用霹雳手段清缴阉党,除去了...

崇祯与魏忠贤崇祯为什么后悔杀了魏忠贤?
明太祖西临死前特别叮嘱崇祯,“魏忠贤忠信,能成大事”。太监曹化淳也说过这样的话:“有忠义之人在,则时事不绝”。事后看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至少魏忠贤忠于明朝,可以把国家大计放在第一位。如果说历史上有一件事是崇祯皇帝最后悔的,那无疑就是杀了魏忠贤。据传闻,崇祯杀了魏忠贤后不久,就后悔自己给自己结下...

崇祯皇帝为何临死前厚葬魏忠贤?
只是对于天启皇帝交代给崇祯帝朱由检的三件事,崇祯皇帝也只做了一件,那就是对张皇后敬重有加,关心备至。其余两件事他却没有听哥哥的,当上皇帝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干掉了魏忠贤;再次他杀伐过重,对于臣子动不动就处死,不懂得尧舜用人之道。那么,明熹宗临死前为啥告诉兄弟崇祯,千万不要杀...

崇祯自杀之前,为何逼迫自己的皇嫂、皇后上吊自尽呢?
崇祯皇帝还是非常看重皇族的脸面的,所以他就让自己的后宫全部死掉。他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保全皇族的脸面。清朝在灭亡明朝之后,一定会对皇室的成员进行清洗,这个时候崇祯的子女以及后宫或多或少都会遭到别人的侮辱,崇祯为了不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先下手为强,把这些女子全都送上了绝路。2、以死明志 ...

崇祯皇帝死前做了什么?保住皇室尊严还护及百姓安全
崇祯皇帝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在位期间大力铲除阉党并且勤于政事,可惜当时朝廷已经病入膏荒,百姓也失去再给朱由检一次机会的耐心,农名起义最终爆发。1644年,李自成攻入京城,朱由检自缢身亡享年34岁。不过崇祯皇帝临死前还是做了两件好事,既保住了皇室的尊严也照顾到了百姓们的安全。其...

崇祯皇帝自杀的原因是什么,在死前遗言写了什么
1、崇祯死前遗言写了什么 1644年3月18日的夜晚,李自成攻入了北京城,崇祯帝无奈与太监王承恩在煤山上吊自杀了,大明王朝就此灭亡。正如很多历史学者所说的结论一样,明朝的灭亡只是一次偶然,因为崇祯帝是完全可以迁都至南京的,就像南宋一样,建立一个南明政权,继续与起义军和清朝军队对抗。在崇祯帝朱由...

昌都县19536335821: 爱国诗人陆游在[[示儿]]中表达自己临终前遗憾的诗句是:() -
藏承水解: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昌都县19536335821: 魏忠贤到底是忠是奸?听闻崇祯死前还厚葬了魏忠贤!请大家各自发表意见
藏承水解: 奸! 魏忠贤是明末最大的宦官,在崇祯上台前纂夺了权力.崇祯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搞掉了他.在此期间,政府无暇顾及农民问题,加重了明朝社会矛盾.而且他藐视皇帝 篡夺兵权 目无圣人 滥加爵赏 欺压百姓. 崇祯说他 :魏忠贤擅窃国柄,奸盗内帑,诬陷忠良,草菅多命,狠如狼虎.忠贤不过一人耳,外廷诸臣附之,遂至于此,其罪何可胜诛!

昌都县19536335821: 明朝真的亡于士大夫吗 -
藏承水解: 1644年,崇祯黯然登上煤山自缢,大明灭亡,崇祯临死前痛骂天下不是亡于朕,而是亡于诸臣,诸臣皆可杀.崇祯这话对错暂且不说,但是明朝的灭亡,确实士大夫负有重责.士大夫就是士族,明朝士族只为自己,不支持崇祯,还不知廉,耻的说,良禽择木而栖,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就是儒家思想,朽木不可雕也.

昌都县19536335821: 九千岁个人资料? -
藏承水解:魏忠贤 明末宦官,明熹宗即位后,开始平步青云,拉开了中国历史上最昏暗的宦官专权的序幕,一时厂卫之毒流满天下,一大批不满魏忠贤的官员士子惨死狱中;一大批无耻之徒都先后阿附于他,更有某...

昌都县19536335821: 崇祯帝临终遗言,为何说“文臣人人可杀”? -
藏承水解: 说实话,看一下明朝的历史就能明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太重视文臣才导致明朝的灭亡的.

昌都县19536335821: 魏忠贤对皇帝有什么威胁?
藏承水解: 魏忠贤就是自己身边的定时炸弹,说不定什么时候自己就被他炸得灰飞烟灭!崇祯明白,他必须清除掉这颗定时炸弹,必须把宫内和朝政的权力控制在自己手中,才谈得上治国安邦!这是崇祯当上皇帝以后的第一个重大决策

昌都县19536335821: 永历帝被吴三桂处死,死前问了他什么问题,吴三桂直接瘫倒? -
藏承水解: 永历皇帝可以说得上是我国历史上比较有纪念意义的一个皇帝了,他是我国最后的一个汉人皇帝,他的一生都在为了明朝的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但无可奈何的是,明朝的灭亡在当时而言已经是一个必然的事情了,尽管永历皇帝为之不懈奋斗...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