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太子犯法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雷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于是太子犯法”是出自《庄子》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太子过河无桥,便让手下的百官铺桥搭浮桥,最终造成了百官的牺牲和财产的损失。这也成为后来“于是太子犯法”这一成语的来源,用来形容因为权势而违法乱纪的行为。
“于是太子犯法”这一故事告诉我们,权力本身没有错,但滥用权力必然会带来严重后果。当权力成为“权欲”,就会使得权力者不可救药地沉溺其中,失去了理智和行为准则,终将引发犯法乱纪、贪污腐败等社会问题,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人民的不幸。
遏制权力滥用,必须建设廉洁政府。廉洁政府需要在多个方面追求透明、公正、依法行政的目标,在选人用人、监管机制、审批制度、公共服务等方面建立起全面、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减少权力的随意行使,防止权力犯罪、腐败等问题的滋生。只有一个真正廉洁、公正、高效的政府,才能带领人民走向真正的繁荣和幸福。


材料二: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皇嗣也,不可...
商鞅变法后,太子有一次也犯了法。商鞅说:“法令如果推行不动,是因为国家的高层们也带头犯法。”太子是皇位继承人不能动刑,但是他的老师赢虔(秦王的哥哥)和公孙贾要判黥刑。(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太狠了。狠的不是伤人的肉体,而是面子!)...

是“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还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出 处1: 《野叟曝言》第六七回:“众人都道说那里话,王子犯法,庶民同罪,这是因奸杀命的事,既犯到官,还有活命的吗。”出 处2:《史记·商君列传》: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出处3:《秦香莲》等包公戏曲里...

将法太子什么意思
将法太子:将要效法\/仿效太子的行为。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时,“有太子犯法”,请问太子犯了什么法?
当时太子封地的农民给太子上交粮食,被人换成沙子,太子一怒之下杀了压粮的农民,当时商鞅说杀人偿命,就把太子流放了,还以连坐之罪把公子虔也就是秦孝公的大哥,太子的太傅(大伯)的鼻子割了,把太子的师父流放了。这也说明商鞅变法的严厉。

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是谁提出来的
秦律,中国秦代法律的总称,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六年)商鞅相秦,实行变法,以李悝的《法经》为蓝本,改法为律,制定了较为完备的刑律及其它方面的法律。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原文: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太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如果是皇上呢
” 出 处2:《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朞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

大秦帝国期间,为何太子犯错后都会处置太子的老师?
这种规定在现代社会当中可能听起来会感觉特别的无语,但是在古代封建社会,也算是比较正常的一种制度。《史记.商君列传》 记载:於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如果光从这段文字来进行理解,其实也是...

《史记》中一大漏洞,我们从小听过的故事,竟然是司马迁编造的_百度...
《史记》中一大漏洞,我们从小听过的故事,竟然是司马迁编造的 文\\武品文史 「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句话,出自司马迁所撰写的《史记·商君列传》里面,千百年来传诵不绝,是一个非常富有教育意义的好故事,但是我要告诉你,太子犯法这个故事,其实是假的。 一、太子犯法 元前356年,商鞅被秦孝...

史记 商君列传 翻译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个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译文:新法在民间施行了整一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

“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最初起源是哪里?
虽然已经立法了,但是百姓对这个并不是很习惯,一次卫鞅抓住了太子犯事,他就将这件事儿禀告了秦孝公,他认为之所以有这法有这么多人都觉得不习惯,而且新法难以服众,就是因为有上位者在带头作乱。如果太子犯法不能得到处理的话,那将不能服众,于是就有了太子犯法将与庶民同罪。处理这件事儿的...

青川县19770301029: 商鞅立木建信第2段翻译 -
左侍芬布: 立木取信 【原文】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

青川县19770301029: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翻译 -
左侍芬布: 变法令颁布了一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这时,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来说新法好,公孙鞅说:“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逐到边疆去住.此后老百姓不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

青川县19770301029: 鞅法太子一词具有怎样的故事?
左侍芬布: 鞅法太子典出《史记》.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 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 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新法令在秦国施行不到一年,然而来京城咸阳申诉新法不便的人数以千计.太子也犯了法.商鞅说:“法令行不通是上面人犯了法的缘故.”于是想要依法处 治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可加以刑罚.于是商缺便加刑给太子的辅佐公子虔,将太子的老师公孙贾涂面刺字.第二天,秦国人都急忙按新的法令办事了.“鞅法太子”是说太子犯法与民同罪.

青川县19770301029: 商鞅立木建信的翻译 -
左侍芬布: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经完备,还没有公布,商鞅担心人民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把它迁移到北门的人给他十金.民众认为奇怪,没有一个敢去搬的,商鞅又说:“能搬的人给他五十金.”.有一个人搬迁了那根木头,商鞅就给了他五十金.商鞅用这个来表明自己不欺骗民众,终于公布了法令.

青川县19770301029: 立木取信翻译 -
左侍芬布: :) 翻得勉强了点,看看能用不?新政推行期间,秦国都城数以千计的老百姓都议论新的法令实行起来造成不便而抵制执行.刚好这个时候,秦国太子触犯了新法.商鞅(他好象原籍是卫国所以也叫卫鞅)于是说:“新法之所以不能实施都是...

青川县19770301029: 令既具未布文言文翻译 -
左侍芬布: "令既具未布"是一句文言文,可以翻译为 "令(命令)已经具备,但尚未布告".这句话的意思是指某个命令或指示已经准备好,但还没有正式发布或公布出来.其中,“令”表示命令或指示,“既”表示已经,具备,"未"表示尚未,"布"表示发布或公布.整句话强调了命令已经准备好,只是还没有正式宣布执行.

青川县19770301029: 立木取信 译文 -
左侍芬布: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到了战国初期,比较大的诸侯国只剩下七个,这七个国家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世称“战国七雄”.秦国是当时七个诸侯国中最弱、最被别的诸侯国看不起的,年仅二十一岁的秦孝公即位时,...

青川县19770301029: 试翻译《史记·商君列传》 -
左侍芬布: 原文是: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解释是: 太史公说:商君,是个天性刻薄的人.考查他起初用帝王之术来求取秦孝公的信任,只不过是一时操持浮夸不根之说,并非他的本性.况且通过宠臣走门路,到了取得任用,施刑宗室公子虔,欺诈魏将公子昂,不听从赵良的话,也都足以说明商君的寡恩缺德了.我曾经读过商君《开塞》、《耕战》等著作,同他本人的行为处事极相类似.他最终在秦国蒙受恶名,是有其缘由的啊!

青川县19770301029: 中华传统美德—(信)的有关篇章,历史人物,故事,格言警句,理解感悟,运用践行,快快快! -
左侍芬布: 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不可施刑.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秦国出现路不拾遗,秦国人听说此事,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卫鞅曰,不敢再行私斗:“新法不能顺利施行.”于是有一个人半信半疑地拿着木杆到了北门,君嗣也:“此皆...

青川县19770301029: 翻译《史记商君列传》 从“公孙鞅乃随西入秦”到“遂灭商君之家 -
左侍芬布: 翻译: 卫鞅就西去秦国,依靠孝公的宠臣姓景的太监求见孝公.孝公召见卫鞅,让他说了很长时间的国家大事,孝公一边听一边打瞌睡,一点也听不进去.事后孝公迁怒景监说:“你的客人是大言欺人的家伙,这种人怎么能任用呢!”景监又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