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知行合一

作者&投稿:终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王阳明核心思想之一的知行合一,提出于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也就是龙场悟道的第二年。

从知行观的发展历程来看,宋明时期众多的理学家所提倡的是知先行后,尤其在那个朱熹理学独步天下的环境中,世人所做的学问往往在于求知——见闻之知,在于格物穷理,穷万事万物之理,却忽略了践行。导致儒家正统学问支离,以科举为目的,倡导辞章、训诂,在此大环境中又有佛老盛行,以养生之学求道,以脱离轮回求佛,世人对于儒家求圣之学渐行渐远。

虽然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也是一种穷通外理已至于宇宙真理的哲学途径,暂且不论对错,但是当时的儒学子弟大多仅仅只是把朱熹学说做为考取功名的必要学问。就像我们现在学校里学习的数学物理一样,大多数人只是以答题为目的,甚至很多学校以题海战术,押题等方式去提高升学率,很少会有人深入的去探究此中缘由,虽然学到的知识很多,却越来越偏离生而为人,为何为人的真谛。

王阳明受娄亮的影响,也曾探究过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但他的探究并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切实的跟伙伴去格竹子。现在我们很多人看到王阳明格竹子一个礼拜最后格的晕倒可能会觉得很好笑,会很不理解的觉得这人怎么这么傻,就像当时很多人嘲讽王阳明的学说一样。

世人皆醉我独醒,曾几何时,深入忘我的探究一门学问成了众人的笑柄了?这是王阳明的问题,还是我们自身的问题?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学说。知行合一的理念其实自古皆有,《易经》中就有“知至至之”的说法,只是后来世人慢慢的淡忘了,要么只注重求知而不去实践检验,要么只注重实践而不去思索探求。王阳明用简捷通俗的话语来重提此话题,用意在于倡导世人知行并进,教导世人注重践行,事上磨练。对于知行合一的理解,《传习录》中有四段总结。

一, 知行本体 。

王阳明用《大学》里“如好好色,如恶恶臭”来形容知行本体关系。看到美色(并非指现代女色之意)是知,喜欢美色就是行,这是一种自然的反应,并非在看到后美色后又起个念头去好,在闻到恶臭后又起个念头去恶。这种自然的如好好色的反应就是知行本体互相联系,并无私欲阻隔。

想更好的理解知行本体关系,得从王阳明的“心即理”来说。在王阳明之前,世儒往往把心与理分为二,就算是同样提出“心即理”的陆九渊也仅仅只是把理中的德性部分与心合一,但是完整的理还是与心为二的。王阳明从整体上把心与理合为了一,心中有求知的认知,就自然会有证知的行动。知与行都在我们的完整的心里,不必外求。

二,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为行,真知相对于假知,例如很多人觉得自己是知道读书对自己有用的,但是这个知是真知还是假知呢?当看行为。虽说读书有用,但不去行,就是假知。如说读书有用,确实也每天用功去读,就是真知。一念真知就会行,如果不能行那就多问问自己是真的意识到了吗?

很多人说会一句话,你说的道理我都懂啊,但是我做不到。那么这个懂是真懂吗?往往我们做不到,并不是我们真的做不到,只是考虑到外界的影响,担心、恐惧、忧虑导致我们不敢去做。这些都是良知被私欲遮蔽的表现,并不是真正的懂得。

三,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这是就知行的具体运行而言,从动态上解释了知和行的互相关联互相包容的特性。意识属于知,一个行为中包含了意识的发起,也就是行为的开始阶段。另外同理,行为是意识发起后的具体实践结果,也就是知的终点。所以互相包容,也就是知行合一。

人们往往把这句话认为是先知后行,认为是把知行分为二了,如果真的理解了知行合一的真谛,理解了王阳明为何提出知行合一,那么知和行为一或者为二又有何所谓。知作为始,行做为成,行百步半于九十,没有行的知就等于零,没有知的行也只是漫无目的的漂泊。

四, 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

打个比方,一辆电瓶车没电了,首先你得知道怎么给车充电,你才能去给车充电。但是如果你虽然知道怎么充电,你还得去具体按照步骤去实践下功夫才行,如果只是明白却不去用功也是一种假知。所以说知是主意,行是功夫。主意当与功夫结合,方是正道。

知行合一的思维,用一张螺旋式上升的图来理解可能会更加直观。知和行就像是这张图上的无数个点,无论是哪一个点,都是在这根螺旋线上,也就是知行本一。在螺旋线上随意找出一段,当我们真知了,下一步自然而然就知道该往何处去走,真知即为方向。在某一段中,知做为起点,行作为终点,不断的反复践行,不断地自我成长上升。在这个不断成长的过程中,知这个主意也在不断的成长,自然能行的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充。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的人生也就像这螺旋上升的曲线,不断的更新,不断的在知行过程中完善自我,以至于至善境界,以至于圣人。

【王阳明先生的小弟子,愿圣学昌明,人人都能拥有一颗幸福的心】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
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一。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

王守仁心学的主要内容
其主要内容如下:1、心即理也: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是万事万物的最高主宰,也是最普遍的伦理道德原则。2、“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践密不可分。3、格物致知的修养论:格物致知,从而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阳明心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

如何理解知行合一?知难还是行难?
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前提是存天理。存天理最早是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中指出的,阳明先生根据这个思想做了升华,他认为作为人必然有一些基本的需求,这些需求不妨害他人不祸乱社会就是善的,是可以留存的,天理就是善,所以要存天理,知行合一的前提就是要保证人基本的需求,才能修行圣人之道。灭人...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什么意思?
心即理的指的是物我合一,就是说身、心、意、知、物是浑然一体的,不能独立存在。知行合一是认知和实践统一,知便是行。致良知则是指通过疗救人心来拯救社会。心和理,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心指宇宙,理指宇宙规律。它们是共生的关系,心之所达,理随心至。心无法离开理而存在,而理离开了心,便...

明代王阳明在贵州悟出什么和致良知的学术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人的外在行为是受内在意识支配,由衷向善(“知”)的人,才有外在自发的善行,所以说知行合一。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 知行合一,致良知,是阳明文化的核心。历史由来 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 [2-3] ,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

“明理自律,知行合一”的意思明理自律,知行合一
译文:明白道理自己克制自己,知道什么东西就怎样做,或者知道什么就做什么。成语知行合一具体解释如下:释义: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

王阳明的心学在明朝很流行,王阳明心学精髓是什么?
这种时候,我们的知行合一,不再单纯的是“想法”和“行为”保持一致,而是“想法”和“行为”都可以被归类为“心”的“念头”的结果。近乎到了“一念不善,便是行恶”,便是“本心被蒙蔽”的体现。换句话说,阳明心学“心外无物”、“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是将人自我修养拔高到了“人之本性...

王阳明的心学到底核心思想是什么?
核心思想: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具体内容: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承其精要。

什么叫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其精神内涵包括“心外无物,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阳明心学诞生后,王阳明兴办龙冈书院,授徒讲学,声名远播,后又受到贵州提学副使席书的邀请,讲学于贵阳书院。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

列举王阳明心学的利弊
优点:1、强调“知行合一”,知道了就要去行动,不然不能算真知道。影响了后世人们做事的方法,要学会脚踏。实地。2、创建了“阳明心学”,丰富了晚清社会的思想,解放了人们当时的封建思想,为瓦解封建社会作出了一份力量。缺点:1、“阳明心学”从根本上是唯心主义思想,他的出发点就是错误的。2、...

中山市18229992550: 王阳明心学里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
厨人欢立复: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

中山市18229992550: 王阳明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
厨人欢立复:[答案] 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

中山市18229992550: 王守仁的心学知行合一的意思! -
厨人欢立复:[答案] 知识和实践不分先后,古人认为要先掌握知识用行动去实践,而阳明先生提出用实践的办法也可以获得知识,生活中再不断地去实践.

中山市18229992550: 王阳明三大思想是什么?
厨人欢立复: 王阳明的心学三大核心思想是:1、心即理(价值存在);2、知行合一(价值判断);3、致良知(价值归宿),“心即理”是开端,是起因,即意动;“知行合一”是认...

中山市18229992550: 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为什么必然会提出知行合一? -
厨人欢立复: 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三大理念的第二条. 如果把心即理看成一把宝剑的剑柄,知行合一就是那把宝剑的剑锋. 心即理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问题. 由心即理,你可以把人生看成一场修行,万物皆备于我.由心即理,你会拥有一个独立、自尊、无...

中山市18229992550: 王阳明,知行合一本意 -
厨人欢立复: “知”是认知、观点、想法.“行”是实施、行动.用今天的哲学术语即“理论”和“实践”.王阳明则认为“知”与“行”不应该有所区别,也不能分割为二.他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真知即所以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这里王阳明强调的是“真知”必须以“行”来体现,不行不足以谓之真知.这个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王阳明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举了不少例子,比如说:“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路岐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从求知这个角度言之,要想获得真知,也必须在实践中实习.

中山市18229992550: 王阳明曰:“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 -
厨人欢立复:[选项] A. 重视道德修养 B. 强调格物致知 C. 倡导知先行后 D. 主张人性本恶

中山市18229992550: 何谓心学?知行合一? -
厨人欢立复: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守仁(号阳明,下文王阳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

中山市18229992550: “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
厨人欢立复: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