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耳与声及声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作者&投稿:佐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楞严经》卷三笔记14

原文:

“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因声所生,以声为界?阿难,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知尚无成,识何形貌?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若生于声,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不闻非界,闻则同声?识已被闻,谁知闻识?若无知者,终如草木。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则耳与声及声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译文:

“阿难,又如休你知道的,耳根和声尘相互为缘生出耳识,那么此耳识是依耳根所生而以耳所闻为界?还是依声尘所生而以所闻声尘为界?阿难,若是依耳根而生,则声尘须具有运动和静止两种状态,才能形成耳识,动、静两种相状若不现关,单独耳根不能成其听觉;必定没有所闻知的对象,听觉尚不能成立,更何谈耳识是什么形貌呢?若耳识是从耳听闻而来,那当没有动、静两种声尘之时,听闻无所成立,怎么能生出耳识呢?若说是有形的耳朵能生耳识,可肉耳属于身根的色相,身根的对象应是触尘,因此怎么能把耳杂杂上身根色相与触尘,称为能生耳识之界呢?若以上都不能成立,则耳识界又从何处成立呢?若耳识产生于声尘,耳识因声音而有,则与能闻的耳根无关;若无耳根之能闻,则所闻的声相便亡失其所在,既然没有声尘所在,耳识从何而立呢?若一定说耳识从声尘而生,就应当许可声尘本身具有听闻性,并因听闻性而有所闻的声相,如此则声尘于听闻之时也应该能听到耳识!然而岂有无情之声尘反过来听闻有情之识的?如果此声尘的听闻性并不能听闻到耳识,当然就不能成立耳识界;倘若能够听闻到耳识,那么耳识岂不是同于声尘了吗?进而,耳识既然已被听闻,识已成境,则没有能觉知之识,又是谁来觉知此闻识呢?如果说没有能觉知闻识的,那人岂不是等同于草木了。也不应说声尘与能闻之耳根相杂合而成为中间的耳识界。因为所谓杂合的中界并不成立,这样,既然耳识界并没有中界之位可得,则内根外尘之界相又从何而成呢?因此,应当知道,耳根与声尘互相为缘生耳识的说法,从三处推究都无所得。也就是说,耳根、声境、耳识三界都是依如来藏真如自体而起的虚妄作用,本非因缘所生,也非无因缘而自生的自然性。


则耳与声及声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则耳与声及声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译文:“阿难,又如休你知道的,耳根和声尘相互为缘生出耳识,那么此耳识是依耳根所生而以耳所闻为界?还是依声尘所生而以所闻声尘为界?阿难,若是依耳根而生,则声尘须具有运动和静止两种状态,才能形成...

则意与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则意与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译文:“阿难,又如你所理解的,意根与法尘互相为缘生出意识。此意识是依意根所生而以意所思维为界?还是依法尘所生而以所思法尘为界?阿难,如果意识是依意根而生出,则在你的意根中必定有所思的法尘存在,来发明你的想象,如果没有所思的法尘对象,...

沈家桢居士《观世音菩萨的修行方法及证悟过程》
这里我要请各位特别注意,在这修行的初期,观世音菩萨也和我们一样:一、有「我」的强烈观念;二、知道运用「闻性」;三、有「闻」及「听」的作用;及四、听到「声音」,譬如上面所讲的潮声。为什么我在此处要强调观世音在修行的初期,也像我们凡夫一样,有「我」、「闻性」、「闻」、「听」及「声」等妄想执著...

眼与色,耳与声
心经里的句子就是,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里的两组是相对的,眼与色相对,耳与声相对,鼻与香相对,舌与味相对,身与触相对,意与法相对。那我们仔细的来检查。眼就是眼根,以眼根来讲。讲到根的时候,佛教里面会讲到两个词,浮尘根和胜义根。浮沉根就是我们看到的有一个形状的...

耳朵与声波有哪些需要了解的知识?
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被人耳接收后就会产生听觉。因此,物体振动情况不同,它引起人耳的听觉也就不同。300多年前,科学家伽利略发现,用薄刀片很快刮过铜币边缘密密的槽纹时,有清脆的声音传出;刀片动作越快,听到的声音越高。因此他指出,声音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快慢决定的。在科学上,声音的...

佛法中”心经”的内容是?
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经中指出:「无眼耳鼻舌身意」,内无六根。「无色声香味触法」,外无六尘。「十二入」都无了。因为根尘都没有,识又从何发生呢?所以十八界也空。就是把有关「人我」的五蕴、十二...

本的文言文解释
1. 本的古文意思是什么 1、草木的根。 唐代魏徵《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大,一定得固定它的根基。 2、树木的干。 唐代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摇动它的根部来看它栽得是松是紧。 3、根本;基础。 先秦孟子及弟子《齐桓晋文之事》...

什么是十八界?
总起来说, 此十八界依次为: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 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十八界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本,是一切苦厄烦恼的原因。世间一切事物无不因为这根境识三种作用变化,而互成因果,展转无穷。只有修得甚深般若...

《楞严大义今释》读书笔记之三
- 意:意识知觉思想的意入是时空中的虚妄现象,非因缘生,亦非自然界的性能。3. 身心与外界作用(十二处)的经验分析 - 眼与色相:见能与色相都是虚妄的暂有现象,非因缘生,亦非自然界的性能。- 耳与声音:听觉与声音都是虚妄的暂有现象,非因缘生,亦非自然界的性能。- 鼻与嗅觉:鼻与嗅觉...

《楞严大义今释》读书笔记之三
(一)眼与色相之间:所以当知,眼睛是接触外界色相的基本原因,产生眼睛的识别作用,以及眼识与色相之间的界限,三处都没固定的自性,所以眼睛与色相,以用色相之间的边际,三者雪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二)耳与声音之间。所以当知,耳膜是听觉声音的基本原因,产生耳膜听觉的识别...

平乐县18776901746: 读到《楞严经》第三卷,很疑惑,请教善知识. -
畅亨顺铂: 你这种想法就不对 不能从科学 道理的角度理解 佛陀举的例子不是从科学上看 而是这个例子本身 质 上去看 这两个例子间的是因缘 你说 空气的震动和引起震动的原因,是声音传播的因与缘 太阳的光和铜镜的聚光,还有因聚光而受热的草,是起火的因和缘 正好翻过来 真气振动和因聚光而热的草才是因 ihou的空气的振动和聚集起来的光才是缘 有因才有缘 无因无果 自然而然的话 空气不会自己振动而发声 太阳不会聚集起来而起火

平乐县18776901746: 楞严经鼻香虚妄的疑问 -
畅亨顺铂: 这是原来的话与翻译. 释尊是先假设,在推翻, 将种种假设推翻掉, 最后说出结论. 阿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称鼻所生.当从鼻出.鼻非栴檀.云何鼻中有栴檀气.称汝闻香.当于鼻入.鼻中出香.说闻非义.阿难!若是这香气,生于...

平乐县18776901746: 《文心雕龙·物色》 翻译 -
畅亨顺铂: 《物色》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六篇,就自然现象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来论述文学与现实的关系. 全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自然景色对作者的影响作用.刘勰从四时的变化必然影响于万物的一般道理,进而说明物色对人的巨大感召力量;...

平乐县18776901746: 佛语中,六根清净的六根是指什么? -
畅亨顺铂: 六根清净'这个名词,在一般不知佛法的人看来,是非常浮浅的,甚至非常好笑的,他们以为凡是出了家的僧尼,一定就是六根清净的人,如果稍微沾染了一点男女钱财的习气,一些专门喜欢扬恶隐善的新闻记者,便会在报纸上大做他们'六根...

平乐县18776901746: 若以自然为因,能生万物,即是邪因. -
畅亨顺铂: 无因论外道认为:一切法无因无缘即能出生.这就是“无中生有”.假如真的能无中生有,这个“有”就会有无限可能,那么,世界就不会有任何秩序.按佛教的说法,就成为“因果错乱”:比如:没有任何原因,下一刻你就会突然改变性别....

平乐县18776901746: 《水经注 江水》翻译 -
畅亨顺铂: 翻译如下: 江水又东径黄牛,流经广溪峡,这就是三峡的开端.峡谷中有瞿塘、黄龛两处险滩.这个峡谷从过去大禹开凿疏通江水,郭景纯叫做巴东之峡的那个峡谷. 江水又向东去,经巫峡,是杜宇所凿用以疏通江水的峡谷.江水经过峡谷向东...

平乐县18776901746: 江水又东原文和翻译 -
畅亨顺铂: 一、原文 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平乐县18776901746: 《渔翁》柳宗元 全文翻译 -
畅亨顺铂: 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烟消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听得欸乃一声橹响,忽见山青水绿.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诗人在政治上的失意后,向往隐逸的生活,自得其乐,寄情山水的感情.

平乐县18776901746: 请示唯识三自性的内涵?
畅亨顺铂: 三自性亦称三自相;梵语性、相二字互训,自性就是本质,自相就是本身的状态. ... 此种假说的自性,依仗他缘而有,非自然有,是为依他起自性; 如五根、五境及诸心、...

平乐县18776901746: 《王勃作<滕王阁序>》译文 -
畅亨顺铂: 原文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从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去,专会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