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儒家中的理学与心学同异分析

作者&投稿:绪庙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儒家学说为什么分成理学和心学?~

因为理学和心学代表的思想体系不同。
理学是指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心学是指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
产生原因
1、经学的发展瓶颈促使了儒学内部的改革;
2、佛教、道教的冲击;
3、三教合一的思潮;
4、先秦儒道、诸子分家后,儒家宇宙论、本体论、心性论的不完善;
5、理学家们的个人努力,提出复兴理学;
6、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打击。

扩展资料:
宋明理学是儒学的一种历史表态,是继魏晋把儒学、玄学改造之后,宋明理学是对隋唐以来逐渐走向没落的儒学的一种强有力的复兴。这个复兴儒学的运动,由隋唐之际的王通发其先声,由唐代中期以后的韩愈、李翱、柳宗元诸人继其后续,而至两宋时期蔚为大观。
形成一场声势浩大、波澜壮阔而又影响久远的儒学运动。在时间上,这场儒学运动持续到明清之际,影响直至当代;在空间上,这场儒学运动不限于儒学的故乡,还牵涉到受儒学影响的东亚诸国,以至于在这些国家,所谓的儒学主要就是理学(或称性理学);
宋明理学是当时中国有抱负有思想的学术群体对现实社会问题以及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文化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他们在消化吸收道佛二教思想的基础上,对佛道二教展开了一种与孟子“辟杨墨”相类似的所谓“辟佛老”的文化攻势,力求解决汉末以来中国社会极为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
宋明理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生出来的哲学智慧,它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现代的中国人仍然不得不面对由它所造成的社会及文化后果。然而也正是这个智慧成果,其在成功地回应佛老而使儒学重新走上正统地位。
我们研究理学哲学智慧,不仅在于了解它对回应与解决当时社会与文化问题作了怎样的解答,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对其的分析来帮助我们思索一些诸如“什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如何正确回应外来文化”、“如何正确面对和处理社会成员中普遍存在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等对当代仍至为重要的哲学问题。
重新树立国人的信仰,正是理学智慧的意义所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宋明理学

相同点:
①思想来源: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在儒学基础上吸纳融合佛学、道教而发展起来的。
②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或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属于唯心主义;都是高调的道德主义。
③根本目的: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个人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秩序。
④地位:都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
不同点:
①宇宙构成: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理”在人心之外,主张“即物而穷理”,是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心即理”,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主观唯心主义。
②方法论:程朱理学偏重于外在工夫,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对外物的考察来启发内心潜在的良知。陆王心学则偏于内在工夫,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
③作用:理学要求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当人的私欲与天理冲突时,要“存天理,灭人欲”。心学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扩展资料
理学根本特点就是将儒家的社会、民族及伦理道德和个人生命信仰理念,构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系统化的哲学及信仰体系,并使其逻辑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
阳明学,通常又称作王学、心学,是由明代大儒王阳明发展的儒家理学。元代以及明初以来流行的理学强调格物以穷理,王阳明强调“心即是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而从自己心里即可得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程朱理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心学

  1.相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3)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2.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是客观唯心主义理学;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是主观唯心主义理学。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共同点:都是儒学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都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
不同点:理学:讲求格物致知,理在心外,是客观唯心主义;心学:理在心中克服私欲,恢复良知,是主观唯心主义

理学的官学化及其式微过程
  朱元璋尊崇儒家思想的实际内容,其实只是程朱理学。早在洪武三年,朱元璋就下令在科举制度的乡试、会试中,一律采用程朱一派理学家对儒家经典的标准注本,竭力提高程朱理学在官方学说中的地位,致使程朱理学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正如陈确听说,"世儒习气,敢于诬孔孟,必不敢非程朱!"永乐年间,明统治者接受儒家学者的建议,下令由官方出面,编修有关程朱理学的著作,由此开启官修理学书籍的先声。1415年,由明成祖亲自主持和作序,由胡广、杨荣等人具体负责的《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开始编修,这明显标志着程朱理学官学化的完成和确立。此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尽废古注释不用,程朱理学不仅成为明朝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根据,而且成为牢笼天下人心的唯一凭借。 程朱理学的官学化一方面提高了理学的地位,有助于统治者利用程朱理学进行政治统治;然而另一方面,这种官学化的过程,对于儒家思想的发展实际上是弊大于利。因为任何思想一旦定于一尊,都势必导致其活力的减弱和式微。其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当时的学者不仅缺少思想的创造,而且在学术上也极少创新,划地为牢,一依程朱的范围。如明初名儒宋濂、方孝孺、曹端、薛瑄、吴与弼、胡居仁等,虽然名气颇大,但其思想和学术贡献却极少。
在上述诸名儒中,宋濂是宋元以来金华朱学的传人,是元明易代之际承前启后的大理学家,其学以程朱理学为家。他对明初礼乐制度的制定超过相当大的作用,其理学思想也对后来影响甚巨,是有明三百年首倡"钟吕之音"的人物。然而如果对其思想进行分析,可见其独特的贡献殊少。他的理学思想属于典型的朱学系统,以为世界之所以有万物和万物的变化运动,主要是因为"元气"的作用。而元气的背后,则是"天地之心"即理的主宰。显然,这与朱熹所讲的理气关系是基本一致的。但是他的思想也杂有佛教和道教的因素,甚至公开援佛大儒;另一方面,作为金华学派的传人,他又对浙东功利之学相当倾心,主张用性,立事功,著之民用;又曾学于吕祖谦的后学李大有,故而其学又有目学重经制、典籍的特点。 方孝孺是宋镰的学生,其思想见解上承宋镰,而安出于朱熹。他一方面遵从朱学博学致知的功夫,同时叉主张践履笃实。强调学问要和事功、践履结合起来,主张齐家为治国之本,而齐家又以《周礼》中的宗法制为遗典大法,企图以《周礼》的模式来改造现实社会。在对待佛教与道教的态度上,他与宋濂稍有不同。宋濂出入于二教,方孝孺则以工教为叛道者,公开声言要驱逐佛教,有"持守之严,刚大之气,与紫阳真相仲伯,故为有明之学祖也"的声誉。曹端与方孝孺同时而稍后,是明初北方一大儒,其学术为明初理学之冠。他毕生专心性理,躬行实践,倡明儒学,排斥佛教与道教。他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等书,深叹"道在是矣"。遂笃志研究,用力极深。他所说的太极,就是理。理是万物之原,是万物的主宰。理与气的关系,是理取气,而不是朱熹所说的"理之乘气,犹人之乘马,马之一出一入,而大亦与之一出一入。"其实,他和朱熏一样,都是把理与气视为二物而非一物。因此他强调,为学欲至乎圣人之道,必须从太极上立脚跟。不过,他在尊崇程朱的同时,也并不完全株守程朱,而对陆九渊的心学也有相当的倾心,具有一定的心学倾向。他说,"事事都于心上做功夫,是入孔门的大路。"这种事心之学,主要是在一念萌动的瞬间下功夫,即偏重于自思反省。显然这是向陆九渊心学的靠拢。
继曹端而起的是薛瑄。薛瑄开北方"河东之学",门徒遍布山西、河南、关陇一带,蔚为北方朱学之大宗。薛瑄为学,一主程朱,注重恭行。在他看来,儒家学术发展到朱熹,"斯道已大明,无烦著作,直须恭行而已。"认为《四书》、《五经》,周程张朱之书,已将道理说得很明白,道统正传全在于是,舍此而他学,哪里还有什么学问可言呢?正是由于他格守宋儒的学说原则,故而被清儒视为朱学之正宗。其学以复性为宗,强调为学只要知复性而已,所谓学实际上只是学天理人伦,"天地万物,惟性字一字括尽",并留有"七十六年无一事,此心始觉性天通"的哲理诗名句。至于其复性的方法,主要强调朱熹的下学功夫,以为性非特具于心者为是,凡耳目口鼻手足动静之理皆是也。因此功夫之要不在于体会那些天理,而是要在平常的凡事中加以体现。事事不放过,而皆欲合理。在理学家极为重视的理气问题上,薛瑄的基本态度是着力发挥曹端的理气一体说,从而完成对朱熹的理先气后说的修正。他说:"理气无先后,无无气之理,亦无无理之气。"
与薛瑄同时并为明初朱学大家的还有吴与强。吴像薛瑄一样一依宋人成说,其不同在于薛瑄主下学功夫,而吴则寻向上功夫。他认为,圣贤所言、所行,无非是在天理,去人欲。因此,要学圣贤,就不能舍此而他求。故此,他格外强调以身心的修养去变化人的气质。其方法,就是去读圣贤的书,去体会圣贤的遗言,如有不合,则当下克己复礼的功夫,务使此心湛然虚明,固有之仁义礼智不为外物所胜。这样,即便当不成圣贤,那么应事也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失误。其言心,则以知觉而与理为二;言功夫,则静时存养,动时省察。 由于他提倡静中体验,兼采朱陆之长。故而其学传陈白沙(献章)反而背叛了朱学而开启王阳明心学之先河,这似乎也意味着朱学的式微与心学的崛起。
吴与弼的弟子有陈献章和胡居仁。胡居仁虽为吴之弟子,但其学似乎较乃师更为纯正,他既不满于陆九渊,也不满于陈献章。对前者指为空虚近禅,对于后者,则视为流于黄老。故而被《明史》视为是明初诸儒中守朱学之最纯者。在理气问题上,他以为理是气之主,气是理之具,宇宙间只有实理流行。其学以忠信为先,以求放心为要。而最为关键的一点则是如何持敬的问题。他说:"圣贤功夫虽多,莫切要如敬字。敬有自畏慎底意思,敬有肃然白整顿底意思,敬有卓然精明底意思,敬有湛然纯一底意?quot;;"敬为存养之道,贯彻始终"。在心与理的问题上,胡居仁提出"心与理一"的观点,以为心理不相离,心存则理自在,心放则理也失;理明则心必明,心明则理也著。故而主张"存心穷理,交致其功"。至于穷理的方法,在他看来则不止一端,或在读书上得之,或在讲论上得之,或在思虑上得之,或在行事上得之。
统观明初的理学,这些理学家虽然属守程朱的遗规,但也同时继续了元朝儒家学者已开启的朱陆合流的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纳了一些陆学的观点,以完善程朱理学之不足。
阳明学:心学之集大成者 
  明朝的天下是朱元璋率领农民军从蒙元统治者手中夺取的,然而打天下不易,守天下更难。大约到了明朝的中期,明代的帝王已远没有当年朱元璋的那种气象和勤政精神,他们除了知道整天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外,对于国家政事久已无心过问。国家大事落到了奸人和宦官门的手中。而且,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也开始发生相当重要的变化,人心不古,崇尚奢靡,公开追求物质享受。尤其是在东南沿海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这种精况尤为突出,于是一股强烈要求摆脱儒家思想传统的束缚,要求个人意志自由展开的思潮便油然而生,不可遏制。儒家的伦理道理与现实社会开始发生严重的冲突。作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儒家思想如何面对这些现实,如何对这些现实进行纠正,以回归到中国传统社会的纲常伦理的基本要求上来,便是儒家学者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
在当时,正在行时的程朱理学虽然势力强大,深得官方的青睐,但由于其思想体系本身的局限性,使其根本无法担此重任。尤其是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格物穷理思想方法的支离破碎的特征,更使为数众多焦灼于现实的知识分子对其失望和望而生畏。他们渴望获得一种能够迅速解决社会问题的良方,于是便自觉或不自觉地抛弃程朱理学,而向陆九渊的心学靠拢。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最先有意放弃程朱理学,向陆九渊心学靠拢的是陈献章。自从他倡导涵养心性,静养"端倪"之说开始,明代的儒学思想便明显地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他既是明代复兴陆九渊心学的第一人,也是明代心学尤其是王阳明心学的先驱者。其学总的来说,是以自然为宗,以虚为基本,以静为门户,以自得为归旨,并以自得之旨教人。他的所谓自得,即"舍彼之繁,求吾之约","然后见吾此心之体隐然呈露"。换言之,自得即求之吾心。于是陈献章的心学便自然的是以心为本体,以静坐求心为其基本方法。在他看来,静坐是去掉驳杂支离之病的手段,静坐的目的,是寻见端绪,找到心与理的"凑泊吻合处",所以他又有所谓"静养端倪"的说法。他以为,为学须从静中坐养出个端倪来,方有商量处。不可仅仅凭借书本上的知识。学问之要在于求诸心,只有心静若水,虚明静一,才能达到内外合一,一以贯之的自然、自得的精神境界。此点正是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另一种说法。那就是心即理,静坐求之吾心,而吾心即是理,此理是包摄一切的。
陈献章心学思想的直接传承者是其及门弟子湛若水。湛若水与王阳明同时讲学,而又各自自立门户,在明代心学的发展史上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从思想资源的凭借来说,陈献章是继承陆九渊而又有所发挥,并将陆九渊的思想尤其是其主静的思想上推到周敦颐和二程兄弟。其发挥所在则是根据自已对儒家经典的理解甚至是对释老学说的体会和吸收,因而具有明显的开山性质。湛若水则稍不然,他的思想基本上是承袭陈献章的。他所提出?quot;随处体认天理"的修养方法,便被陈献章嘉许为是以自然为宗,达到圣贤境界的可靠途径。陈献章对他说,"日用间随处体认天理,着此一鞭,何患不到古人住处也";"此学以自然为宗者也。……自然之乐,乃真乐也。宇宙间复有何事?"由此可见,湛若水正是把陈献章的自然自得之道,演化为随处体认天理的修养。只是湛若水也不同意陈献章"舍书册,弃人事"而单纯习静的修养功夫,以为此种方法必将流于禅学。他认为,体认天理只能作为动静合一、体用一致的方法。
并由此进一步提出"勿助勿忘"以作为体认天理时所应维持的心理状态,这是对陈献章以自然为宗思想的发展。同时,由于他以体认天理解释格物,这自然与王阳明以致良知为格物的说法发生分歧。他斥王阳明的格物为"正念头"之说,并批评王阳明指"腔子里"而为心。以为王阳明的格物说有"不敢信者四",而自信他自已的格物说有"可采者五"。
在明代儒家思想史上,湛、王二人各立门户、相互对立是本然事实。但是这样说,也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真的视若仇敌。事实上他们二人的个人关系非常好,思想上也有许多相同和相互吸收之处。他们的弟子或学于湛,而卒业于王;或学于王,而卒业于湛。对于湛若水,王阳明曾经评价道:"吾与甘泉有意之所在不言而会,论之所及不约而同,期于斯道,毙而后已者";"予之资于甘泉多矣。" 对于王阳明,湛若水也有评价:"阳明公初主格物之说,后主良知之说,甘泉子一主随处体认天理之说,然皆圣贤宗旨也。而人或舍其精义,各滞执于语言,盖失之矣。故甘泉子学为之语曰:'良知必用天理,天理莫非良知,。以言其交用则同也?quot;由此可见,二人的交情不仅深厚,其思想宗旨的互补性也极强。
王阳明系浙江余姚人,本名守仁,字伯安,曾筑室阳明洞中攻读、讲学,故世称"阳明先生"。他早年因反对宦官刘瑾专权,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其后任职江西;因镇压赣南农民起义及平定宁王之乱有功,而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卒溢文成。他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创立了阳明学派,在中国儒学史上影响甚大。王阳明一生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破山中贼",一是"破心中贼"。前者谓其镇压农民起义的事功方面,后者谓其建立心学理论体系,?quot;辅君"、"淑民"为根本目的,自以为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挽救明王朝的统治危机。


宋朝时期儒家思想
1、首先是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家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例如“太极”、“天理”、“心”等,从而使传统儒学的道德信条式的语录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2、其次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特别...

历史——心学与理学
冯友兰先生的《论中国现代“心学”与“理学”》中提到:中国哲学史上,“心学”的代表为宋明道学中的陆王之学,“理学”的代表为宋明道学中的程朱之学。“在西方哲学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理学的代表人物,康德、黑格尔是心学的代表人物。”熊十力在论及程朱“性即理”之说与陆王“心即理”之说的...

王阳明的心学继承了理学吗?心学维护封建统治吗?
心学是由明代大儒王阳明发展的儒家理学。王阳明强调“心即是理”,王阳明的主张为其学生们继承并发扬光大,认为由于理存在于心中。即使不是读书人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成为圣人。王学这种“心即理”看法的发展,也影响了明朝晚期思想中对于情欲的正面主张和看法。王阳明心学主张人欲与天理,不再如朱熹所认为的...

中国思想史上心学是什么学说的一门学派?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陈献章开启先河,从陈献章倡导涵养心性、静养“端倪”之说开始,明代儒学实现了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变,成为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陈献章之后,湛若水和王守仁是明代中晚期心学...

儒学与佛教·理性与悟性·格物致知与明心见性
而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在格致方法上“道问学”和“尊德性”的差异正反映了儒学对佛学从不同角度的吸收。从总体上看,理学的修学方法受佛教中渐修顿悟法的影响较大,而心学的修学方法则基本上是不假渐修的顿悟法的翻版。正是吸收了佛学的明心见性的顿悟法,宋明理学的格物致知比《大学》提出的格物致知的内涵丰富了...

朱熹的理气论和心性论是指什么
对于心性的不同理解和说明,是儒学内部派别分歧的重要表现,甚至可以说是儒学内部派别划分的主要标志。从心性论的历史演变,可以清楚地检阅儒学发展的历史轨迹。蒙文通曾说:“儒家心性之论,亦以兼取道家而益精”(《蒙文通文集》第1卷,第256页),提示了儒、道两家于心性之论互相融合互补的深刻关系...

宋明理学和陆心说的异同点?和儒学有哪些关系?
明理学是儒学在宋、明两个时期之间和佛道两家的冲击和相互交融,从而使儒学吸收佛道的精华,重新诠释和建构儒学的宇宙生成论和伦理学体系。朱熹和二程兄弟吸收道家太极、阴阳思想而形成理学,另外,陆九渊和王阳明则深受禅学明心见性的影响,提出心学而自成一派。程朱理学河南程氏兄弟和朱子一系的理学,习惯...

儒学与佛教·理性与悟性·人性与佛性
这种在心上下工夫的做法为儒学所吸收。唐代儒生李翱引佛入儒,倡复性论,认为人性天生是善的,“情由性而生”,则有善有不善,“情既昏,性斯匿矣”,提出用“正思”的方法,消灭邪恶的“情”,达到“复性”为圣人。宋明理学在李翱复性论的基础上,又将人性区分为气质之性与义理之性。义理之性也称天地之性、天命...

请分别解释:孔孟儒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孔孟儒学就是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及其学说,应该不用我多说什么。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都属于宋明理学。 “理”指心中之理则。程伊川曰:“性即理也." 陆象山曰:”心即理也。“此理则乃通体达用,宋明理学即研究此一学问。程朱理学是宋朝的儒学家遥契先秦儒家,对先秦儒家...

程朱理学与儒家思想关系
响.不同点:1.宇宙构成:理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个方面构成的,使客观 唯心主义观点;心学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即理也”,是主观唯心主义观 点;2.道德主张:理学主张人应该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心学则主张人应通过 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宋明儒学从理学到心学的发展,体现了...

湘东区15678375982: 宋明理学和心学的异同点有哪些? -
东郭斧维他:[答案] ★理学和心学的异同点有哪些?(1)、相同点:①、都属于儒家范畴并对儒学有所发展,都强调意识第一,物质第二,属唯心主义;②、都要求克服私欲,维护封建统治秩序;都是古代哲学的重大思想成果.(2)、不同点:①、理学认为宇宙万物...

湘东区15678375982: 传统儒家中的理学与心学同异分析 -
东郭斧维他: 1.相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3)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

湘东区15678375982: 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
东郭斧维他:[答案] 相同点: 1.思想来源: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 2.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属于唯心... 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宋明儒学从理学到心学的发展,体现了文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关系.心学的提出,表明了儒家...

湘东区15678375982: 朱熹的理学思想和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的异同 -
东郭斧维他:[答案] 朱熹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共同点有 ①认为伦理道德即是“天理” ②倡导用道德标准支配人的行为 ③都坚持“性善论”和儒家“仁”的思想 主要区别:王阳明的心学认为心是万物本源,朱熹的理学认为天理是万物本源. 实质:都是为了维护封建...

湘东区15678375982: 理学与心学有何区别? -
东郭斧维他: 学是种客观唯心主义,而心学是种主观唯心主义...理学强调物质与人性的联系,而心学则比理学更强调自我看法与感受...王阳明的心学是在陆九渊宋明理学中心学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而成就的.所以,要理清...

湘东区15678375982: 陈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何异同之处 -
东郭斧维他: 相同点:1.思想来源: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2.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属于唯心主义思想;3.根本目的: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行为,从而维护封建 统治的社会秩序;4.地位和影响...

湘东区15678375982: 陈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同异之处? -
东郭斧维他: 区别: 程朱理学: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由此,程朱理学中有一句著名的观点:“存天理,灭人欲”.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学说; 陆王心学:主要强调人的本心作为道德主体,自身就决定道德法则和伦理规范,使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凸现出来.其中一句著名的话:“吾心即宇宙”.由此可见,陆王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学说. 联系: 1、二者都是唯心主义观点,根本上认为人的意识决定物质,强调人的思维可以主宰一切,解决问题也要从“想”; 2、都是宋明时期人类思想进步、社会变革的产物,都对人类社会演变,思维的进步产生的巨大影响.

湘东区15678375982: 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有什么异同? -
东郭斧维他: 同:都是理学,都是唯心主义,都强调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存天理,灭人欲.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异:“朱”是客观唯心主义,“王”是主观唯心主义

湘东区15678375982: 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的不同点与相同点? -
东郭斧维他: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理” 在人类社会“理”就是道德伦理纲常,属客观唯心主义 而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源就是人的本心,属主观唯心主义 并且强调“致良知”来认识世界,改造主观世界 程朱理学认为认识世界的工具应该是“格物致知” 他俩的相同点就是都是儒家思想的发展与延伸 都强调维护封建道德伦理纲常 都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塑造起了重要影响

湘东区15678375982: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思想,以及相同点和不同点 -
东郭斧维他: 思想: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天理是万物的本源、“三纲五常”即天理;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心外无物)、反求内心、致良知; 相同点:都属以唯心主义哲学思想派别,主张意识决定物质; 不同点: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望采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