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中每篇对应的人物

作者&投稿:韩庙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呐喊》每篇文章中分别有哪些人物?~

说 说 “小 伙 计”
关于《孔乙己》中的小伙计,人们往往将其当作作品的“线索人物”或“见证人物”。这一说忽视了小伙计这一形象在作品主题挖掘与情节构架中的意义与作用,因而未免舍本逐末。其实,小伙计在小说中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叙事角意义、形象意义与结构意义。
一、叙事角意义——第一人称凸现于作品表层,成为小说叙事的线索,以及组材、选材与剪裁的基本前题。
小说以第一人称作为叙事角,进入作品的当然也只能是“我”(即小伙计)的眼之所见、耳之所闻与心之所感。这些见闻与感受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孔乙己。读者不仅能从小伙计的诉说中看到一个活生生的灵魂,更能从中了解到孔乙己悲剧人生的全部价值与意义之所在。
小伙计,提供了一个极富匠心的艺术视角。
二、形象意义——小伙计这一形象,丰富了小说的主题与内涵,显示了孔乙己悲剧的真实与必然。
小伙计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读者所看到的孔乙己,是小伙计独特视角中的孔乙己。小伙计自身的形象也更多地是在对孔乙己的观察与思考中体现出来的。在掌柜的眼里,小伙计“样子太傻”,又不会作假羼水,是一个面临被辞退困境的角色,可是,他也有思想,有思维,他可以“附和”众人对孔乙己取笑。面对孔乙己这样一个“顾客”,他可以“不耐烦”“懒懒的”“毫无热心”。透过小伙计细腻、真实的内心世界,我们可以透视到一颗幼小的心灵——那是一颗孱弱的饱受歧视却又在参与歧视的心灵,那是一颗虽然幼小却已经被污染的心灵。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在小伙计这一形象中,也一样渗透了作者对吃人时代的控诉。
另一方面,小伙计本身又构成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孔乙己面对的,不仅有丁举人的酷刑、何家的拷打所带来的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还有掌柜、顾客的奚落与取笑,甚至还有来自一个十二岁的孩子的鄙弃。这样,孔乙己的命运便不言自明了。
三、结构意义——孔乙己活动的舞台是酒店,小伙计则担任了舞台摄影师的角色,材料的选择、剪辑与组接无不与之有关。
女作家肖红问鲁迅先生:先生最喜欢自己的哪一篇小说?先生答曰:《孔乙己》。《孔乙己》的确堪称一篇匠心独运的经典之作。由于作者将人物置于酒店这一特定的舞台,因而截取的只能是人物生活的几个小片段。小伙计则以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将这些片段自然圆合地连缀成文,从而实现了以小舞台、小片段演绎人物一生命运的目的,社会的黑暗、科举的剧毒也因此被揭露得入木三分。


小说《孔乙己》中,作者有意穿插了关于“小伙计”职务变更的一段小插曲。这段小插曲用意何在?以下是笔者的几点认识。
一、小伙计职务的定位,从一个侧面交代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有赖于“荐头”的情面大,“我”(即“小伙计”)得以在咸亨酒店立足。在“我”的职务定位上,掌柜颇费了一番心机。因为“我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被安排“在外面做点事”。主要工作是给“短衣帮”舀酒、温酒,当然还附带一个“小动作”:趁机往酒里羼水。因为“长衫”是“主顾”,是掌柜的“上帝”,故在服务(“侍候”)班子的人事安排上“精心考核”,唯恐得罪。对“短衣帮”,则是蔑视、羼水、克扣。至此,一个唯利是图、见钱眼开的市井商贾形象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了。掌柜这一心态,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人情心态,是社会环境的投影,也是对孔乙已性格与命运的一种暗示。既没有谋生本领,又要讲面子摆阔气的孔乙己要显示自己的优越与优势,当然只能是“穷则思变”,另图别路了。一个深刻的悲剧也就在阴沉郁闷中缓缓地拉开了帷幕。
二、小伙计职务的变更,道出了一种不容置疑的“掠夺”逻辑,暗示了下层贫民的悲惨与凄凉。
小伙计险些被“炒了鱿鱼”,因为他不会羼水,不能为掌柜创造更为丰厚的利润。在掌柜看来,往“短衣帮”酒里羼水,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情。作为小伙计,具备一手天衣无缝的羼水绝活,当然也是一种必然,一个刚满十二岁的孩子,就要接受虚伪人性的“洗礼”,就要承受人世间的欺诈、冷眼与歧视,这是何等的悲哀!就“短衣帮”而言,他们因为没有与“长衫主顾”并驾齐驱的购买力,同时也失去了平等的购买权。欺诈、虐待如影相随。他们没有信任,学会了怀疑,他们开始谨慎地维护自己的“消费者权益”。然而,他们的行为除了导致一个羼水手段不高明的小伙计险些被辞退外,并没有赢得实质性的胜利。当一个伶俐的“羼水高手”取代小伙计以后,他们要面对的依然是“宰你没商量”。谁叫他们是“短衣帮”呢?

小伙计“样子太傻”,会引起“长衫主顾”的“公愤”。多年经营酒店生意的掌柜恐怕是早已认识到了,一个“怕”字不就暗示了这一点吗?小伙计羼水动作不麻利,多被“短衣帮”所“抑制”,且常引出一串“唠唠叨叨”。可是,作为酒店常客的孔乙己缘何没有一点反响?酒中羼水的“待遇”,孔乙己肯定多次“享受”过。没有发现,自然也不合情理。常与“短衣帮”一起喝酒,能不耳闻目睹吗?孔乙己的自尊心是很强的,他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的虚荣心:穿着长衫,出手大方慷慨,羼水的事仿佛从没发生过。何也?——一方面,“长衫主顾”从不为羼水之事与酒店发生冲突(掌柜当然是不会得罪“主顾”的),你也是“长衫”,你承认这样的事,面子搁哪儿?另一方面,也还得显示一下自己与“短衣帮”就是不一样——不那么盯得紧紧的,不那么小家子气,有“长衫”气派。再说,孔乙己生性好喝懒做,常常赊酒喝,闹翻了,赊不到酒,或者讨你几次账,你咋办?这一谜底,小说没有明确交代。然而当孔乙己最后一次走上舞台,向酒店作“告别演出”的时候,他的那一句潜台词——“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便道出了全部的辛酸与痛楚。




一、关于孔乙己的欠账
咸亨酒店的粉板上,记下了孔乙己的一笔欠账:十九个钱。孔乙己欠下的缘何是十九个钱?这里面大有文章。
我们姑且先为孔乙己算一算吃喝账:黄酒每碗四文,茴香豆或盐煮笋(孔乙己当然没有实力享受荤菜)每碟一文,十九个钱的最佳购买组合当是四碗黄酒、三碟茴香豆(或盐煮笋)。这当是孔乙己三次或四次下酒店的账额。因为是赊账,孔乙己表现出了一定的克制,没有每次都“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甚至还有可能有一次没买下酒菜。
孔乙己为什么没有继续在酒店赊账喝酒?这也与孔乙己的性格有关。多年的考场失意,使孔乙己形成了相当的敏感,他小心谨慎地维护着自己“读书人”的面子与尊严。已经欠下了十九个钱,再赊,就是二十几文了,而且还写在粉板上(由此我们不得不对掌柜的“商业心理学”水平表示佩服),孔乙己当然只能是一方面尽量克制一下自己的嘴巴,一方面积极想办法筹措资金以擦去粉板上的字。在“面子”与“嘴巴”的较量中,孔乙己想不出一个两全之策。因此,他只有再次一“发昏”,铤而走险去偷丁举人家的东西(尽管已有多次挨打的教训,尽管上次何老爷打得不轻),以致落得个被打致残的结局。
十九个钱,是孔乙己自尊的一道心理防线;十九个钱,也是孔乙己铤而走险的催化剂。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还别具匠心地借助于十九个钱,对孔乙己的人生价值进行了一番“量化”。较之于孔乙己,十九个钱更令掌柜“牵挂”。孔乙己生存的悲哀由此可见一斑。那位埋头赚钱、经营有方的酒店掌柜,每逢结账必谈孔乙己欠下的十九个钱。因此,当他再次结账而不谈及孔乙己的欠账的时候,我们可以肯定,他已经得到了极为准确的消息:孔乙己死了。
二、也说《孔乙己》的布局
在鲁迅先生所创作的小说中,他自己最喜欢的就数《孔乙己》。《孔乙己》素来以精巧含蓄著称。笔者认为,《孔乙己》布局的精巧含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小片段写尽人物的一生。《孔乙己》全文仅三千多字,却写尽了孔乙己屈辱的一生,道出了孔乙己悲剧一生的全部悲哀与不幸,并挖掘了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究其原因,就在于鲁迅先生巧妙地将人物置身于咸亨酒店这一特定的生活舞台,并成功地剪辑、组接了一组生活片段。鲁迅先生不愧为短篇小说创作的高手。小说尽管只撷取了孔乙己酒店生活中的几个小片段,但由于片段描绘与刻画的成功,小片段写出了大容量。小说不仅多层次、多侧面地揭示了孔乙己的性格、心理,描绘了舞台人物的众生相,而且辐射了极其广阔的社会生活。其主题之丰富、揭露之深刻、忧愤之深广实为众多洋洋洒洒数十万言的作品所不及。
二是透过几个人物写出世态人情。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主要是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揭示出来的。无论是掌柜、何老爷、丁举人、众酒客还是“我”,均构成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掌柜的唯利是图与势利冷酷,何老爷与丁举人的残忍狠毒,酒客的无聊与冷漠,“我”的轻蔑与鄙弃,共同体现了社会给予苦人的“凉薄”。他们同为“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他们本身又是病态社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孔乙己悲剧的不幸根源之所在。更值得一提的是,丁举人与孔乙己本是同路人,却如此凶狠残暴地对待孔乙己,如此缺乏人性地施以暴行,这本身就是科举制度罪恶的最好注脚,也是对封建选拔制度的绝妙讽刺。
三、不绝于耳的笑声
孔乙己是在笑声中“闪亮登场”的,孔乙己也是在笑声中谢幕的。然而贯穿于小说的,却是一幕真正的悲剧,深刻的悲剧。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孔乙己》正是这样一幕以乐景写哀的悲剧。笑声,道出了缕缕辛酸与不幸;笑声,道出了社会的病态;笑声,道出了生命的苦难、悲哀与不幸;笑声,道出了悲剧的凝重。
对于悲剧,鲁迅先生有着深刻的见解: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走进《孔乙己》,我们看到了无数人生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血淋淋的现实:人生的要义被丢失,人性被扭曲,尊严被掠夺,道德沦丧,人情似纸……一切人生有价值的东西都失去了合理存在的理由。这一切均令人感到沉重、压抑、窒息。然而,“铁屋子”里的人们却自始至终沉浸在笑声中——狂笑,奸笑,狞笑,疯笑,傻笑一一他们根本没有觉察到生命的不幸与自身的不幸。
笑声,道出了悲剧的含蓄。笑声中展开的,是含蓄的悲剧。
载《语文教学之友》2001.7

6.贫弱民族的艺术写照
——《孔乙己》主题新探
在鲁迅小说中,《孔乙己》无疑是一支反封建的利剑。它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一艺术典型,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制度的罪恶,道出了作者深沉的忧虑和深广的忧愤,起到了振聋发聩的艺术效果。
一、从酒店小舞台看孔乙己生活的悲剧时代
咸亨酒店是孔乙己生活的小舞台,也是作者精心设置的一个社会大舞台 。
在这个舞台上,孔乙己是一个别具一格的角色,是舞台的兴奋剂。他的到来,可以激活芸芸众生的思维。于是,他们吃着,喝着,逗趣着,笑着。在他们看来,孔乙己是一个不请自来的丑角。
在一个强者与弱者并生的时代,孔乙己无疑是“弱势群体”中的“极弱势个体”。于是,奚落、嘲弄、调笑接踵而来,嘲笑声不绝于耳。势利、冷漠、冷酷、奸诈、狠毒、残忍的舞台众生相均由此被揭露无遗。大师寥寥数笔,就给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勾画了一幅“合影”——一如达芬奇笔下的《最后的晚餐》。画面中,与各具情态的笑态极不协调的,是昏暗、阴沉的社会投影,是一个酝酿悲剧与生产悲剧的时代的浓重的投影。在孔乙己人生悲剧的“剧情”发展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充当了“无聊的看客”,当然,他们在也无聊中演绎着自己的人生悲剧。
小舞台,亦是当时的“中国大舞台”与“中华大看台”。
二、从孔乙己的经历遭遇看民族悲剧性格与悲剧心态
自欺欺人、执迷不悟是孔乙己悲剧性格的核心。
“窃书不能算偷”是孔乙己最为著名的辩护词,也是孔乙己自欺欺人性格的折射。积贫、积弱、积弊,却从不肯正视现实,总是在幻觉中寻求精神和心理的安慰,构成了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的普遍心态。帝国主义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却没有惊醒沉迷于美梦中的国民,自欺欺人式的安慰便成了一个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鸦片。阿Q是这样,孔乙己也是这样。不仅如此,他们还执迷不悟地死守着陈腐的“国教”——孔孟之道。以“君子固穷”的名言来标榜自己,却不知当肚皮喊着危机的时候,也有“挡不住的诱惑”;穿着长衫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身份”、“地位”与“个性”,却不知那长衫最终也不能不脱下。
自欺欺人、执迷不悟使孔乙己成了众多悲剧人物中愚昧、落后、被动挨打的“集大成者”,并最终成为陈腐“国教”的殉道者和殉葬品。
三、孔乙己“病情”诊断
孔乙己“病”了,他得的是“孔氏综合症”,那是有近三千年病根的陈年痼疾——他的脑子里长了一个足以窒息生命的巨型毒瘤,而且还在疯长。能够创造起死回生的奇迹的“疗救者”——“华佗”还没有出现,孔氏自己也没有“涅盘”后“再生”的觉醒意识,更没有那份勇气。
于是,那曾经焕发过青春和生命光彩的孔孟之道日渐一日地演变为一个民族心灵的桎梏,并派生出无数心理疾病的重症患者——
始终穿着那件引以为荣的长衫,然而那长衫早已又脏又破又烂,散发着陈腐的气息;始终抱着那几句文绉绉的古语,然而那只能引来一阵哄笑;始终不忘记炫耀那点发霉的学问,然而就连那初谙世事的孩子也不买账……如同一件已无法抢救的锈蚀斑斑的出土文物,孔乙己已无任何生存的价值,就连他的善良也遭到了拒绝与否定。
透过《孔乙己》,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贫弱的濒于灭亡的民族的社会缩影,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位文学革命先驱的爱与憎、苦闷与彷徨、呐喊与期待。他在期待着——期待着中华民族在涅盘中新生!
载《语文教学之友》2003

7.如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兼谈《故乡》人物分析
进入初中以后,不论课堂内外,小说都是同学们经常接触的一种文学体裁。如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就成了同学们会经常遇到的问题。下面以鲁迅小说《故乡》为例,谈谈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
一、着眼于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分析人物形象。《故乡》这篇小说,对少年闰土、中年闰土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均作了较为精细的描绘。少年闰土动作敏捷,思维活跃,出语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麻木、迟钝,说话吞吞吐吐,崇拜偶像,是个“木偶人”。
二、着眼于情节发展分析人物形象。“我”是一个追求社会进化、寻找“新生活”的知识分子。“我”的这一性格特点正是在情节发展中展示出来的。“回故乡”时,见到萧瑟的乡景,“我”心中悲凉;“在故乡”时,闰土一声“老爷”,让“我”打了一个“寒噤”;“离故乡”时,宏儿对水生的思念,触发了我对新生活的思考……所有这些,均在读者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凸现出人物的性格。
三、着眼于人物间相互关系挖掘人物形象。对于“我”和“母亲”,杨二嫂是敲诈勒索,顺手牵羊,出语刻薄;对闰土,她则是污蔑、嘲弄;这样,一个尖酸、刻薄、势利、冷酷、卑下的小市民形象便表现出来了。
四、着眼于人物对现实的态度分析人物形象。同样是对现实不满,闰土借助偶像的安慰来寻求精神和心理的解脱;“我”则以走出一条“路”的希望来否定现实;杨二嫂则不惜以侵占他人利益和诽谤他人来满足自己卑劣的灵魂。如此种种,正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载《初中生学习技巧》1998.4


8.藤野:人格、精神与力量的化身
431818 湖北京山钱场镇中 潘兰林
当一个年代远离我们,我们会深情缅怀其中每一段温馨的时光。其中的每一个动人的细节,都会化作亲切的回忆,温暖我们的人生,充实我们的梦境。特别是当现实让我们感到寒冷的时候,我们会特别怀念那些内心充满阳光的日子。1926年,人到中年的鲁迅迫于北洋军阀政府的压力,到厦门大学任教。一方面他要应对来自反动派的黑暗恐怖,一方面他还要承受革命队伍阵营内部裂变带来的压力。战斗着的鲁迅也是孤独的鲁迅,他倍感苦闷与彷徨。于是他旧事重提,从往昔岁月中寻找些许慰安。发表于这一时期的一组回忆性散文《旧事重提》(即后来结集出版的《朝花夕拾》)就是先生此时心态与心境的折射。
《藤野先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之一。文章以饱蘸着深情的文笔,追忆了早年留学生活中与藤野先生的一段交往。从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段经历,更看到了一种闪光的人格与品格,一种无形的精神和力量。
严谨求实的学者风范
对鲁迅先生而言,藤野先生首先是一位学风严谨的学者。他不修边幅,但学风严谨。对学术,他谨严求实;对事业,他勤勤恳恳;对学生,他严格要求。星期六,他仍在研究室工作,并且还找学生了解学习情况。对于他所不了解的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况,他亲自找鲁迅了解,并因不能亲自看一看而叹息。
对于学生的学业,他同样严格要求。他从不间断地亲笔添改一个弱国学子的笔记,不仅订正其中的偏差,甚至连文法和标点的细小错误也不放过。这对于领教了庸医伎俩的鲁迅而言,该是何等的感激与感奋啊。先生早年,经历了家境从小康到困顿的衰败,亲身感受了炎凉的世态和人情。在父亲求医问诊的经历中,更是感受到了庸医误人的惨痛事实。鲁迅是抱着救国的梦想到日本学医的,他在《〈呐喊〉自序》中写道:“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所以,尽管他“有时也很任性”,但独特的人生经力,定然使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抱有相当的好感与敬意,甚至引以为知己与榜样。
坦诚无私的师者风度
藤野先生是一个道德高尚的学者,他不同一般的抱有狭隘的民族观的学者。面对学生,他所做的一切,其目的是发扬光大他所从事的学术事业,造福于全人类。为此,他表现出了坦诚无私的气质与风范。
鲁迅求学的时期,正值中日关系极其紧张的时期。日本国内上上下下均存在着歧视与敌视中国人的心态,留学生活让鲁迅饱尝了一个弱国国民的酸辛。而正是在这种景况之下,藤野先生热情诚恳的关怀,就如同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了作者孤傲而孤僻的心灵。因而,它更显得珍贵和令人难忘。
先生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公平公正地对待一个弱国的学生。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个教师的职责,可是在藤野先生先生所取的环境,这样做实在太难了。尽管鲁迅是仙台医专唯一的中国留学生,但是他的做法依然会引起狂妄自大的日本民族的“公愤”。“匿名信事件”中,污水不是也向他泼来了吗?他不仅关心鲁迅的学业,而且关心其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为其解剖实习中的出色表现感到欣慰。不仅如此,他还能为一个弱国学生打抱不平,为他讨回了公道。对于鲁迅的离去,他神色凄然。所有的一切,都体现了他对于一个中国学生的真挚师生情谊。
伟岸正直的人格典范
一分感念,能够抵达人的心灵深处,穿透二十余年的光阴,给人以永恒的温暖和激励,足见藤野先生非凡与超人的人格魅力。
面对学生,藤野先生首先是一位博爱而贴心的师长。他博大的爱心与关怀几乎渗透进了一位异国学子心田的每一个角落。他不仅关心着青年鲁迅的学习,还关心他的生活、做人与成长;他不仅对学生严格要求、精益求精,他本人就是一位谨严而笃实的学者。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均是对学生最好的人格示范,是他们最为生动人生示范课。面对人类和学术,藤野先生是最当之无愧的人师与学者。他精益求精,严于律己,宽厚博爱。正因为如此,若干年以后,当鲁迅取于极度的苦闷中不能自拔的时候,他当然会“朝花夕拾”,满怀深情地回忆人生中的这一段温暖和滋润了他的心灵的往事。

1、《狂人日记》
主要内容:
《狂人日记》是《呐喊》的第一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一个“狂人”的故事。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总觉得人们想害他,想吃掉他。医生给他看病,让他“静养”,他便认为是让他养肥可以多吃肉。
他记得大哥曾对他讲过“易子而食”、“寝皮食肉”之事,然后想起“妹子”死时,大哥劝母亲不要哭,便认为妹子是被大哥吃了。“狂人”越反抗“吃人”,越被认为是是“疯子”,当他完全失望于改造周围环境时,他也“痊愈”了,去某地当候补官了。
主要人物:
“狂人”是一个患迫害狂症的精神病患者,又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社会叛逆者形象,患迫害狂症的精神病患者主要表现在他的言行、思维,都具有迫害狂症的特征。
2、《阿Q正传》
主要内容:
《阿Q正传》小说紧紧围绕阿Q而“传”,自始至终以阿Q的活动作为惟一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写出阿Q短暂而可悲的一生。
小说共九章,每三章可构成一个部分,前三章写阿Q的阶级地位、经济地位,概括勾勒阿Q以“精神胜利法”为中心的性格特征;中间三章写阿Q遭遇的压迫和剥削,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表现阿Q的处境,揭示了时代矛盾;后三章写阿Q在革命到来之后的性格变化和悲惨命运。
主要人物:
阿Q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典型。他是流浪雇农,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对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麻木健忘,自轻自贱,自欺自慰,甚至用欺侮弱者来发泄自己被欺的不平。
他复杂又充满矛盾,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又不敢正视现实;妄自尊大,对现实的不满表现出朦胧的革命要求,又受到封建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的影响。
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他的精神胜利法,使他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并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
3、《孔乙己》
主要内容:
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主要人物:
孔乙己是一个好逸恶劳,穷困潦倒,饱受凌辱、迂腐不堪却不失善良本性的没落的读书人,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
4、《明天》
主要内容: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明天》写的是一个孩子死去、母亲失去希望的故事,作品通过寡妇单四嫂痛失独子的描写,令人震悚地展示了一幅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同时抨击了黑暗社会吃人的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
主要人物:
单四嫂子是一个寡妇,性格善良,愚笨,死守妇道,迷信权威,反应迟缓,对强大生活洪流无力抗挣、近乎绝望。

扩展资料:
《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共收录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14篇小说,深刻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间中国社会生活的现状,有力揭露和鞭挞了封建旧恶势力,表达了作者渴望变革,为时代呐喊,希望唤醒国民的思想。
鲁迅和他的作品深刻映照着几代人的精神和灵魂,在任何时代,鲁迅和他作品中深刻的忧患意识,直面现实的质疑精神、百折不屈的精神勇气,都是可贵的,既是人性和社会病症的手术刀,又是文化精神的营养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呐喊

1.《一件小事》

车夫、老女人、巡警。

2.《狂人日记》

赵贵翁、古久先生、陈老五、狼子村的佃户、狂人、爱罗先珂、仲密君、仲密夫人。

3.《鸭的喜剧》

爱罗先珂、仲密君、仲密夫人。小说通过苏联盲诗人爱罗先珂在池中放养蝌蚪想听蛙鸣,后又收养小鸭,结果蝌蚪被鸭吃光这一鸭的喜剧,同时也是蝌蚪的悲剧的故事。

4.《故乡》

闰土、水生、迅哥儿、杨二嫂、侄儿宏哥。

5.《孔乙己》

孔乙己、丁举人、小伙计。

6.《药》

华老栓、华大妈、华小栓、五少爷、康大叔、阿义、夏瑜。

7.《阿Q正传》

阿Q、假洋鬼、秀才、赵太爷、王胡、钱太爷的儿子、小尼姑、吴妈、小D、钱太爷、白举人、邹七嫂、赵白眼、赵司晨、赵太太、洪哥。

8.《兔和猫》

三太太、小狗S。

9.《社戏》

双喜、阿发、铁头老生、桂生、老六一家、六一公公、龚云浦。

10.《风波》

七斤、七斤嫂子、赵七爷、八一嫂、六斤、九斤老太。

11.《头发的故事》

N先生、监督。(以N先生独白的方式,围绕着男人留辫子、剪辫子,女子剪发等“头发”问题组织故事。)

12、《白光》

陈士成

13.《明天》

老拱、单四嫂、宝儿、何小仙、蓝皮阿五、王九妈。(故事围绕着主人公寡妇单四嫂子失去自己的儿子宝儿这个事件展开全篇的事件叙述。)

14.《端午节》

方玄绰、方太太

扩展资料

《呐喊》形象生动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深刻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间中国社会生活的现状,有力揭露和鞭挞了封建旧恶势力,表达了作者渴望变革,为时代呐喊,希望唤醒国民的思想。奠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

鲁迅对《新青年》的编辑们怀着尊敬与赞赏,又感到他们“或许是感到寂寞”,所以他要“呐喊”,“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又连续写了十几篇短篇小说,1923年鲁迅将1918年至1922年创作的15篇小说辑成《呐喊》,其中《不周山》一篇后收入《故事新编》中。



一、《一件小事》

对应人物:车夫、老女人、巡警。

二、《狂人日记》

对应人物:赵贵翁、古久先生、陈老五、狼子村的佃户、狂人、爱罗先珂、仲密君、仲密夫人。

三、《鸭的喜剧》

对应人物:爱罗先珂、仲密君、仲密夫人。

四、《鸭的喜剧》

对应人物:爱罗先珂、仲密君、仲密夫人。

五、《故乡》

对应人物:闰土、水生、迅哥儿、杨二嫂、侄儿宏哥。

六、《孔乙己》

对应人物:孔乙己、丁举人、小伙计。

七、《药》

对应人物:华老栓、华大妈、华小栓、五少爷、康大叔、阿义、夏瑜。

八、《阿Q正传》

对应人物:阿Q、假洋鬼、秀才、赵太爷、王胡、钱太爷的儿子、小尼姑、吴妈、小D、钱太爷、白举人、邹七嫂、赵白眼、赵司晨、赵太太、洪哥。

九、《兔和猫》

对应人物:三太太、小狗S。

十、《社戏》

对应人物:双喜、阿发、铁头老生、桂生、老六一家、六一公公、龚云浦。

十一、《风波》

对应人物:七斤、七斤嫂子、赵七爷、八一嫂、六斤、九斤老太。

十二、《头发的故事》

对应人物:N先生、监督。

十三、《白光》

对应人物:陈士成

十四、《明天》

对应人物:老拱、单四嫂、宝儿、何小仙、蓝皮阿五、王九妈。

扩展资料

《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初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

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作品通过写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以传神的笔触和“画眼睛”、“写灵魂”的艺术技巧,形象生动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

深刻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间中国社会生活的现状,有力揭露和鞭挞了封建旧恶势力,表达了作者渴望变革,为时代呐喊,希望唤醒国民的思想。奠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

1985年,日本出版的50卷本《世界最高杰作》,中国仅有《呐喊》与《论语》被收入;1999年6月,《呐喊》被《亚洲周刊》评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之首。



1、《一件小事》

人物:车夫、老女人、巡警。

内容简介:

《一件小事》的主人公“我”,是五四时期具有进步倾向的知识分子。虽然不能将其判定为革命者,但在他的身上确实有着许多体现出革命民主主义者思想情绪的特点:关心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痛恨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尤为厌恶腐朽不堪的孔孟之道。

但他身上也有一定弱点,对劳动人民尚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正确的判断。然而,车夫的所作所为却使他极为震惊“我”在进行自我审视、自我省察、自我灵魂拷问中发现了“我”作为知识分子自身的“小”来。

2、《狂人日记》

人物:赵贵翁、古久先生、陈老五、狼子村的佃户、狂人、爱罗先珂、仲密君、仲密夫人。

内容简介:

《狂人日记》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一个“狂人”的故事,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总觉得人们想害他,想吃掉他。医生给他看病,让他“静养”,他便认为是让他养肥可以多吃肉。他记得大哥曾对他讲过“易子而食”“寝皮食肉”之事,然后想起“妹子”死时,大哥劝母亲不要哭,便认为妹子是被大哥吃了。

“狂人”越反抗“吃人”,越被认为是“疯子”,当他完全失望于改造周围环境时,他也“痊愈”了,去某地当候补官了。小说中的“狂人”实际上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周围都是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则是封建传统吃人的惯例。

3、《鸭的喜剧》

人物:爱罗先珂、仲密君、仲密夫人。

内容简介:

《鸭的喜剧》以鲁迅与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住在一起时的生活为素材,表现出两人深厚的友谊,同样也是爱的抒情。

4、《端午节》

人物:方玄绰、方太太。

内容简介:

《端午节》的主人公方玄绰是小官吏又兼做教员,早年也曾觉醒过,后来却消沉了。他严于责人,宽于责己,思想严重退坡,喜欢“差不多说”的“精神胜利法”。

5、《故乡》

人物:闰土、水生、迅哥儿、杨二嫂、侄儿宏哥。

内容简介:

《故乡》描写鲁迅冒着严寒回到了他阔别七八年的故乡的所见所闻,深刻揭露出封建等级制度给人的心灵造成的伤害。

20世纪20年代中国农村日甚一日的破产景象在这个最初的印象中得到了形象的反映。但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在这种生活背景下生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灵魂上的疏远,心灵上的毁灭。

6、《孔乙己》

人物:孔乙己、丁举人、小伙计。

内容简介:

《孔乙己》讲述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剧遭遇。主人公孔乙己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举制度毒害下,除了满口“之乎者也”之外,一无所能,穷途潦倒,成了人们取笑的资料。

为生活所迫,他偶尔做些小偷小窃的事,终于被打断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小说通过对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生动描写,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鞭挞了封建教育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害。

7、《药》

人物:华老栓、华大妈、华小栓、五少爷、康大叔、阿义、夏瑜。

内容简介:

《药》表现了现代史上重大而发人深思的主题。作品描述华老栓用被统治者杀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蘸成“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的故事。

一个革命者为民众的解放而慷慨牺牲,他的鲜血却被民众当作治病的灵药,这种强烈的反差,有力地揭示了旧民主革命与民众的严重隔膜,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

8、《阿Q正传》

人物:阿Q、假洋鬼、秀才、赵太爷、王胡、钱太爷的儿子、小尼姑、吴妈、小D、钱太爷、白举人、邹七嫂、赵白眼、赵司晨、赵太太、洪哥。

内容简介:

《阿Q正传》阿Q,姓名籍贯不详,以做短工度日。阿Q自尊又自卑,对受居民尊敬的赵太爷和钱太爷独不崇奉,不是想自己“先前阔”,就是想“儿子会阔多了”,他总能在精神上获胜。被王胡揍了一顿,又被“假洋鬼子”打了一棍,想着“儿子打老子”便忘却了;调戏小尼姑便觉晦气全消。

但这却勾起了他的欲望,尽管严守“男女之大防”,但又压不住自然的本能,就对吴妈叫着“我和你困觉”,被秀才的大竹杠打了一顿,阿Q的爱情梦被打破,随即生计又成问题,于是打定进城。回来时获得村里人一时的敬畏,但人们探听底细后又对他“敬而远之”。

得知革命党进村,本是“深恶痛绝”,但一看举人和村里人都怕他们,便有些神往,然而阿Q却一直没弄懂革命,直到被抓、被杀。临死前的遗憾是画押的圈不圆。小说深刻地表现了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国国民的劣根性,阿Q则是这种国民性弱点的集中表现。“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主要特征。

9、《兔和猫》

人物:三太太、小狗S。

内容简介:

《兔和猫》描写一个家庭主妇三太太在夏天给她的孩子们买了一对小白兔,小说就围绕着兔的出现和消失展开起伏曲折的故事情节,表达了作者对弱小的同情,对随意欺凌弱小者的憎恨。

10、《社戏》

人物:双喜、阿发、铁头老生、桂生、老六一家、六一公公、龚云浦。

内容简介:

《社戏》所叙“我”的三次看戏。开篇用近三分之一篇幅写“我”在北京的两次看京戏,后用三分之二多的篇幅写“我”小时候在故乡去赵庄看一场社戏。两次看京戏都窝窝囊囊心绪极坏,而看社戏却是意趣盎然永生难忘。

三场戏发生在两个地点:都市和乡村。有意味的是,三场戏都枯燥乏味,三场戏都没看到什么,看戏的“我”三次都中途告退,但作者的心情却截然相反。

北京的两次看戏叙述中,透露的是一种沉重的压抑感。整篇小说的感情基调就是都市和乡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衷心向往和对农民的深厚感情。

11、《风波》

人物:七斤、七斤嫂子、赵七爷、八一嫂、六斤、九斤老太。

内容简介:

《风波》写朝廷上换了皇帝没换皇帝对村里人思想的风波。揭示了农村人,也就是在封建思想摧残下的中国人安于现状、不问世事、没有拯救自己命运的思想,没有人的价值的认识。

12、《头发的故事》

人物:N先生、监督。

内容简介:

《头发的故事》讲述了主人公N先生剪掉辫子后的一系列遭遇。N先生是一个有觉悟、有理想的人,因为觉得不方便而剪去了辫子,却遭到了周围人的蔑视和厌恶,因此他深感中国的守旧和顽固一一“造物的皮鞭没有到中国的脊梁上时,中国便永远是这样的中国,决不肯自己改变一支毫毛。

13、《白光》

人物:陈士成

内容简介:

《白光》描写没落的旧式知识分子的小说。主人公陈士成参加科举考试,考了十六回,回回落榜,也没有捞到秀才,终于变得精神失常,最后投湖自尽,了结了自己的一生。鲁迅通过对这个人物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的本质,对人物本身也作了彻底的否定。

14、《明天》

人物:老拱、单四嫂、宝儿、何小仙、蓝皮阿五、王九妈。

内容简介:

《明天》中单四嫂的儿子宝儿得了病,单四嫂为他四处求医,盼望着“明天”宝儿的病就能好。但是“明天”到来了,病魔无情地夺去了宝儿的生命。明天是什么,是希望还是绝望,单四嫂不得而知,但失去宝儿后的孤独与痛苦却是真实的。

扩展资料

《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初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

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作品通过写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以传神的笔触和“画眼睛”、“写灵魂”的艺术技巧,形象生动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

深刻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间中国社会生活的现状,有力揭露和鞭挞了封建旧恶势力,表达了作者渴望变革,为时代呐喊,希望唤醒国民的思想。奠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

1985年,日本出版的50卷本《世界最高杰作》,中国仅有《呐喊》与《论语》被收入;1999年6月,《呐喊》被《亚洲周刊》评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之首。





狂:昆仲,赵贵翁,陈老五 孔:小二,孔乙己,丁举人 药:华小栓,华老栓,华大妈,驼背五少爷,康大叔,红眼阿义,夏瑜 明天:单四嫂子,宝儿,蓝皮阿五,红鼻子老拱,王九妈 一件小事:车夫 头发的故事:N先生 风波:九斤老太,六斤,七斤嫂,七斤,赵七爷,八一嫂 故乡:闰土,宏儿,豆腐西施(杨二嫂),水生 阿Q:阿Q,赵太爷,王胡,假洋鬼子,小尼姑,吴妈,邹七嫂,赵司晨,小D,秀才 端午节:方玄绰,方太太 白光:陈士成 兔和猫:三太太 鸭的喜剧:爱罗先珂,

1、《一件小事》(车夫)2、《狂人日记》(昆仲)3、《鸭的喜剧》(爱罗先珂君)4、《端午节》 (方玄绰)5、《故乡》 ( 闰土)6、《孔乙己》 (孔乙己)7、《药》 (华老栓)8、《阿Q正传》 (阿Q)9、《兔和猫》 (三太太、伊)10、《社戏》 (双喜)11、《风波》 (七斤、 七斤嫂、赵七爷、八一嫂)12、《头发的故事》(N)13、《白光》 (陈城)


呐喊好词好句好段
描写,既可以描写自然景色、事物情状,也可以描写人物的外貌、内心世界,通过描写可以使人物活动的环境、人物的性格、心理以非常立体的形态深入人心。可以说,描写虽然不直接表达思想,但是恰到好处的描写却非常体现作家的文笔功力。按照《呐喊》的顺序从每篇小说各摘一段来赏析鲁迅先生的描写。《一件小事》...

鲁迅 呐喊内容简介
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本篇对於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说的内涵,及意蕴均有极大的参考价值。2、作品简析 《呐喊》中的作品,大都...

呐喊每篇情节概括100字 呐喊每章的主要内容100字
1、呐喊的主要内容 《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2、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补天》),遂成现在的14部。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呐喊每篇情节概括100字 呐喊每章的主要内容100字
1、呐喊的主要内容《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2、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补天》),遂成现在的14部。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鲁迅《呐喊》集子中经典的语录,不要一点点,越多越好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鲁迅,《呐喊》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

呐喊读后感800字高中作文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本质并没有得到改变,广大下层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改善,反而越来越糟糕。虽然此时已经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但是并没有彻底的粉碎封建专制体制,广大贫苦大众仍旧是民不聊生,生活在水生火热中。从每篇作品来看,《呐喊》中的作品每篇都是意义深刻。《阿Q正传》是《呐喊...

《呐喊》中《一件小事》的主人公及故事情节
一天,鲁迅先生有急事叫了一辆人力车。路上,人力车的车把碰到了一位衣衫破烂的老妇人,当时,鲁迅先生不以为然,认为她并没有受伤,便挥手让车夫快走,但车夫没鲁迅先生,而是跑过去把老妇人扶起来,关切的问她的伤势,再把她送去警署检查,鲁迅先生看着车夫的背影,既对车夫敬佩,又对自己行为感到愧疚...

『书评』呐喊 | 鲁迅在呐喊什么
《十宗罪》第三部中逐臭之夫的两名罪犯便是因为出狱后没有工作,无法生存,无法与社会接轨,从而犯下了更大的过错。从鲁迅的《呐喊》里我们更能看清楚现在的社会和现在的人类。 《呐喊》的每篇故事里几乎都有一个看似不太重要却至关重要的群体——看客。 他们笑着谈论孔乙己摔断了腿,不知道是劝架还是起哄一般地围...

急求鲁迅呐喊的每篇的内容梗概,精彩描写,读后感(每篇共要100——200字...
急求鲁迅呐喊的每篇的内容梗概,精彩描写,读后感(每篇共要100——200字) 两天之内要啊,各位大哥大姐,大叔大妈,爷爷奶奶,帮帮忙啊!!!... 两天之内要啊,各位大哥大姐,大叔大妈,爷爷奶奶,帮帮忙啊!!! 展开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生活中有哪些实用的心理学知识?百度网友6280439 推荐于2017-11-22 ·...

求《呐喊》《彷徨》中每篇故事梗概及主要人物的性格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

日土县18260534927: 《呐喊》里包括那些篇目?并写出每篇里对应的人物. -
右都橘红:[答案] 《孔乙己》-孔乙己、《白光》-陈士成、《肥皂》-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狂人日记》-狂人、《在酒楼上》-吕纬甫、《孤独者》-魏连殳、《伤逝》-涓生和子君,《药》-夏瑜、《长明灯》-疯子、《阿Q正传》-阿Q

日土县18260534927: 《呐喊》中各篇主要人物,及概括,悬赏50 -
右都橘红: 鲁迅《呐喊》各篇主要人物及各篇中心思想和内容简介 《狂人日记》是《“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主要特征.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第

日土县18260534927: 《呐喊》每篇文章中分别有哪些人物? -
右都橘红: 说 “小 伙 计” 关于《孔乙己》中的小伙计,人们往往将其当作作品的“线索人物”或“见证人物”.这一说忽视了小伙计这一形象在作品主题挖掘与情节构架中的意义与作用,因而未免舍本逐末.其实,小伙计在小说中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日土县18260534927: 呐喊中每篇小说里出现的所有人物!急求!!
右都橘红: 狂人,老栓,华大妈,闰土,阿Q,三太太,外祖母,母亲父亲和作者,这不是小说,相当于散文集

日土县18260534927: 康大叔、古久先生、何小仙、丁举人、赵太爷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
右都橘红:[答案] 《药》《狂人日记》《明天》《孔乙己》《阿Q正传》.

日土县18260534927: 双喜,七斤,赵贵翁,仲密君,红眼睛阿义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 -
右都橘红: 双喜:《社戏》 七斤:《风波》 赵贵翁:《狂人日记》 仲密君:《鸭的喜剧》 红眼睛阿义:《药》望采纳,谢谢

日土县18260534927: 《呐喊》中的每篇小说的人物,请分别列出小说名+人物(如:《药》华老拴)要求要全面点啊!
右都橘红: 一件小事》 《狂人日记》 一个“语言杂错无伦次”的狂人 《鸭的喜剧》 《端午节》 《故乡》 《孔乙已》 孔乙己 《药》 夏瑜 《阿Q正传》 《兔和猫》 《社戏》 《风波》 《头发的故事》 《明天》 《白光》

日土县18260534927: <<呐喊>>的主要人物 -
右都橘红: 呐喊是小说集,有 《呐喊》自序 一件小事⑴ 狂人日记⑴ 鸭的喜剧⑴ 端午节⑴ 故乡(1) 孔乙己⑴ 药⑴ 阿Q正传⑴ 兔和猫⑴ 社戏⑴ 风波⑴ 头发的故事⑴ 《明天⑴》 《白光⑴》 这些里面全面主要人物呀.鲁迅 、阿Q、孔乙己、母亲、太多太多了吧.

日土县18260534927: 呐喊的人物有那些 -
右都橘红: 一件小事-车夫 狂人日记-“我” 鸭的喜剧-爱罗先珂 端午节-方玄绰 故乡-闰土 孔乙己-孔乙己 药-夏瑜、华老栓 阿Q正传-阿Q 兔和猫-兔子、三太太等 社戏-“我” 风波-七斤嫂 头发的故事-“我” 明天-单四嫂子 白光-陈士成

日土县18260534927: 简答题.(1)夏瑜、九斤老太、闰土、单四嫂子、陈士成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右都橘红:[答案] (1)夏瑜——《药》;九斤老太——《风波》;闰土——《故乡》;单四嫂子——《明天》;陈士成——《白光》.(2)“金玉良缘”指薛宝钗有金锁,贾宝玉有宝玉,两人应结成姻缘.“木石前盟”指林黛玉前生为绛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