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呐喊 | 鲁迅在呐喊什么

作者&投稿:步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诚实地讲,从小学读《朝花夕拾》的时候便不是很喜欢鲁迅,他的文章拗口晦涩,有那么些生僻的文言词语,读着读着视线便落到别处了。

  实际上呢,不少人不喜欢鲁迅先生的原因是没有理解文章的深意,《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极力唤醒麻木淡漠的庸人,他本对3.18惨.案的暴.行失望痛苦,后来尤对论客的流.言悲哀愤怒,他有力的语言表明对这个世界的愤慨,他只觉得自己并非待在人间。

        学完这篇课文,只觉得愧疚,愧疚于之前沉醉在网络小说的世界里,愧疚于浅读和误解。

        读了两遍鲁迅的《呐喊》,我认为它所蕴含的能量比想象中要更大,封建社会礼教、等级制度、科举制度给人们带来的残害,这些是老生常谈,作为新时代的新生代,我们有对鲁迅先生的《呐喊》有其他独特的观点。《呐喊》中有许多细节能体现出我们现代社会暴露的种种问题。而我们研究这个论题的目的,可以借用班主任讲课时的一句话, “他书写她的时代,但在我们现在依然存在这样的时代,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鲁迅笔下角色的影子。”

        我想把影子放大,反思自己,反思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病。

  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商是妲己闹亡的,周是褒姒弄坏的,秦……虽然史无明文,我们也假定它因为女人大约未必十分错,而董卓可是的确给貂蝉害死了。

  ……

  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野.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

  ……

  他对于对他讲话的女人,时常留心听,也并不能听出来关于什么勾当的话。于是他认为这也是女人的可恶之处,她们都要装假正经。

  第一次读这几段话就有很深刻的愤怒与悲哀。阿Q的心理描写让我想起了之前看过一部电影《嘉年华》中12岁的女孩孟小文被朋友父亲的上司所侵.犯,网络上关于电影情节的评论有一面倒的局面。并不是在痛骂男人连12岁的孩子都不放过,而是在贬低孟小文为什么夜不归宿,为什么戴了颜色鲜艳的假发套,为什么还喝啤酒?年纪小小不学好。我想评论所要表达的这当然不是导演要表达的主题,但网络评论恰恰揭示了这部电影出世的原因。 如此一个电影里未成年的小女孩都被千夫所指,可想而知当发生了震惊中国的滴滴司机奸.杀空姐及顺风车乐清女孩被杀案,局外人对受害者的揣测和指责有多么深,网络舆论的轩然大波朝向哪一边。

  “女孩子要自尊自爱,不要穿那么露的衣服啦!”

  “女孩子不能画的浓妆艳抹。”

  “走路不要摇来摇去。”

  “半夜一个人在外面走的不是正经女人。”

  “为什么她不坐在出租车后座?”

  类似的言论在国内时常听的见。

     红.颜.祸水这个成语对于每个中国人都不陌生。

        我们一直都在听说男女平等,可为什么女孩穿着华丽的服饰,大家说她虚荣,为什么女孩化了妆,大家说是勾引,为什么女孩夜晚独自走,大家骂她不正经,为什么女孩被强.奸,她却是原罪?而始作俑者被原谅无数次。

  “好吃的东西都爱胖,好看的人都危险。”这是顺风车被杀乐清女孩生前发的一条微博,她没想到她无意间写出自己的死因。

   我抢劫你,是因为你带了钱,一切都是你的错 ——这个社会对于女性的恶意终究是太大了。

  《阿Q正传》让我又一思考的地方是,阿Q强奸吴妈未遂,他在街上逛,觉得世界变得古怪了。

  “其一,酒店不肯赊欠了。其二,管土谷祠的老头子说些废话,似乎叫他走。其三,他虽然记不清多少日,但却乎有许多日,没有一个人来叫他做短工。”

  阿Q犯了错误,从此大家都带上有色眼镜去看他。

  这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举一个最最简单的例子,一次考试作弊后,别人必定会觉得你之前的每次考试都作弊了,也会给你未来的每次考试下错误的定义,给你判死刑,你一定是一个不诚实诚信之人。

  这相对于犯罪只是一个小小的错误,更不用提翻下大罪的阿Q,他不能在酒店赊账,他被老头子赶走,再也没有人叫他做短工。

  阿Q罪有应得是一码事,但社会对于有罪过的人的确具有很深的恶意,有罪过的人们从监狱中被释放,实际上他们已经在监狱里接受教育和惩罚,有很大一部分人非常希望自己回归社会,甚至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对自己有很高的期望,但是他们在社会上备受歧视。

  少年犯出狱后考上大学,由于档案中的犯罪记录很少会有被大学录取的机会。

  报考律师或者从事金融司.法职业需要无犯罪记录证明。

  出国办理签证手续,有时也需要当地派出所开出无犯罪记录证明。

  《钱江晚报》载,要买房看房先开张无犯罪记录证明。

  《重庆晚报》载,奥运期间,为加强治安管理,旅行社要求观看奥运比赛项目的游客都应到所属辖区开张无犯罪记录证明。

          一个刑满释放人员要接受着别人异样的眼光和指指点点,甚至上大学买房子都被禁止。他能改过自新,但社会的不公给他们贴上了罪犯的标签,让他们背负着一生的耻辱。出狱以后整个世界都与他们格格不入,他们无法融入社会,于是痛.恨.社会,进行打击报复,很多罪犯都是“二进宫”“三进宫”,为什么,因为他们根本无法立足,没有工作的他们就像是寄人篱下无法抬头,就像苍蝇或者垃圾,社会最底层的废物。

  试想如果你竭尽全力的努力了,却得到一片虚无,连最基本的温饱都难以解决,或许进到监狱里,和狱友们嘻嘻哈哈的日子更好。

   司.法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刑满释放人员的重复犯罪率在8%左右,其中特大或者重大刑事案件达到了70%,很多有犯罪前科的人员再次做案,犯罪手段往往更残忍,性质更恶劣。

        《十宗罪》第三部中逐臭之夫的两名罪犯便是因为出狱后没有工作,无法生存,无法与社会接轨,从而犯下了更大的过错。从鲁迅的《呐喊》里我们更能看清楚现在的社会和现在的人类。

  《呐喊》的每篇故事里几乎都有一个看似不太重要却至关重要的群体——看客。

  他们笑着谈论孔乙己摔断了腿,不知道是劝架还是起哄一般地围着被暴打的阿Q,他们淡漠地对待没有辫子的七斤……

  为何说他们不重要?他们似乎没有影响情节的发展。

  为何说他们重要?他们的形象是现实中很大一部分人们的缩影。

  最近爆火的电影《少年的你》,他们笑着谈论陈念的母亲是个骗子,潜逃了,不就正如他们笑着谈论孔乙己摔断了腿?

      他们里三层外三层的围着,用手机不断的拍着跳楼而死的女孩议论连连,不就正如他们不知道劝架还是起哄一般的围着被暴打的阿Q?

  他们明知道是谁欺凌胡小蝶,但从没有人帮助她,不就正如他们淡漠地对待没有辫子的七斤?

  总有一群“他们”,在鲁迅的小说里,在过去遥远的年代,在现在的时代,在未来的期待。

  见小偷,只要被偷的人不是自己,就放他随意去偷。因为我们长大首先懂得明哲保身,听大人说过他们的经验,大概是 “小偷大部分都是团伙作案,你提醒别人东西被偷了,或者直接英勇无畏地把小偷揪出来,人群里会挤出来他的同伙,对着你拳打脚踢一起把你打死。”

  如今的社会,人们见打架,见着火,见溺水,见灾祸,先拿起手机录个小视频加个定位,感叹一句挺惨的。

  在知乎上看到一篇很有深意的文章,讲述的是“人如何一步一步变冷漠”的问题。

  作者说:

  我永远也忘不了第一次见尸体,忘不了被害者家属那撕心裂肺的哭喊,我根本无法直视一些被访者的眼睛,我甚至畏惧知道他们身后的故事,采访中我会陪着被访者痛哭流涕,我会被负面情绪影响的几乎崩溃,我深夜里辗转反侧,我抚慰自己的良心,也拷问自己的良知。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

  人是怎么变成自己讨厌的人的?当我第三十次见到死尸的时候,我面无表情,只想拍完快点收工回家,当我拍摄审判现场,一排排罪大恶极的嫌.疑人在面前一字排开的时候,我根本懒得听他们为什么被枪.毙,只想回去快发稿。

  当我面对惨不忍睹的现场时,我忙着给主编扯皮讲这件事情的难度,根本没法发啊这都是血.腥暴力画面啊,能不能采访,不能采访就完了。

  当家属再给我讲述他的惨状时,我内心毫无波澜,听完以后眼都不眨,甚至会想这个不如上周那个惨啊。

  有一句话,叫“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真是挺难的。

   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免疫了惨状,也免疫了那些故事和现实。

  我再也不需要排遣自己的负面情绪,因为我面对这一切毫无情绪。我再也不会为被害者哭泣,也不会为遭受不公的人鸣不平。

  新闻里的痛苦与挣扎,我再也视而不见,我终于麻木了。

  ——

  我们大概只能把看客们的袖手旁观归结于司空见惯,或者说你遇到苦楚的时候,其他人都没帮你一把,你一个人挺了过来。所以以后你看到其他人遇到困难挫折,你也会想起寂寞的自己从没有得到过温暖的八方支援。

  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学着他人的行为,大家都是这样互相对待的, 那些惨事他们只当做是茶余饭后的笑料,人心冷漠,世态炎凉。

  灰白色的八个字。

  是不是觉得这八个字距离我们很遥远?我并不这样以为。郭敬明的电影《悲伤逆流成河》中,易遥一个是受到校园暴力的女孩。

  他们把红墨水丢在她身上,喂她吃过垃圾,泼过她冷水,扒过她衣服,粉笔灰塞在她嘴里,打火机烧她的头发……

  记忆特别深刻的一个镜头,凉水从易遥的头上倾盆而下,一个女孩看不下去了,拿着纸巾想要去擦干它身上的水,另一个女孩拉住了她:“你疯啦?”而拿着纸巾的女孩儿默默退了回来,他们不想陷入麻烦,只想隔岸观火,如果帮忙,他们会是下一个被欺凌者,多么懦弱无能的一群人。

  易遥在跳海之前说:“你们动手的没动手的都一样,你们比石头还冷漠,你们又恶毒又愚蠢,你们胆小怕事,别人做什么,你们就跟着做什么。”虽然这是一部小说改编的电影,但郭敬明笔下的故事就是在高中时代,就在我们的年纪。

  当校园暴力酿成一桩惨剧,施暴者有罪,袖手旁观之人是帮凶,换一种说法,冷漠的局外人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暴力凌.辱是行为上的欺压,冷漠无感是精神上的受伤,如果有温暖的人存在,施暴者就永远不能攻击到心灵。

   不知道是世界改变了我们,还是我们改变了世界。用先生的话发问 :

  可即使是这样,我们不能对世界失望,“有人在深沟,依然在仰望星空”,就像鲁迅的笔下到后来也渐渐地出现了善良的明镜似的人了。

  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并不完美,有对特殊群体的歧视,有对被欺凌者的淡漠,有像何小仙一样的庸医,有像七斤一家子浑浑噩噩快快乐乐以犬儒态现世的人们……但我们依然要以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这个世界。 尽自己所能成为有血有肉不卑不亢的人,这样的人多了,就会改变整个世界。

                        —end—

                      2019.10月


三都水族自治县13223069293: 鲁迅呐喊讽刺了什么主张了什么
顾界复方: 这篇文章是鲁迅为自己的小说集《呐喊》写的序言.《呐喊》共收作品十四篇,起于1918年的《狂人日记》,迄于1922年的《社戏》.作品的选材,“多采自病态的社会...

三都水族自治县13223069293: 鲁迅呐喊读后感(猫和兔) -
顾界复方: 读完了鲁迅先生的小说《兔和猫》,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造物主既然造出了生物,却又为何将它们造得太滥,毁得太滥?动物的生命如此一文不值?”听到了吗,这是鲁迅先生在呐喊,在唤起人们对生命的重视, 常言道:“雁过留声”....

三都水族自治县13223069293: 求呐喊读书笔记,,300字左右 -
顾界复方: 鲁迅是我最喜欢的文学家之一,相信大家对他都是熟悉的.他写了很多的作品,例如《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坟》等等.但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呐喊》因为它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我觉得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鲁迅先生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反映当时社会对文化的轻视和一种可悲的社会现象,对旧时文人迂腐可悲以及自命清高的鄙视.从文章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无耐与不满,以及对当时社会的绝望.让我们一起呐喊吧,向社会呐喊,向生活呐喊,把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富强.很高兴为你解答有用请采纳

三都水族自治县13223069293: 简述鲁迅的书《呐喊》的艺术特点. -
顾界复方: 《 呐 喊 》 共 收 集 了 《 狂 人 日 记 》 、 《 孔 乙 己 》 、 《 故 乡 》 、 《 阿 Q 正 传 》 等 十 四 篇 短 篇 小 说 ,其 艺 术 特 点主要有四: 一是反映真实. 鲁 迅 曾 经 尖 锐 批 评 瞒 和 骗 的 文 艺 , 提 倡 现 实 主 义 的 创 作 原 则 , 主 张 文 ...

三都水族自治县13223069293: 鲁迅,呐喊内容简介?(鲁迅书籍的内容简介)
顾界复方: 《呐喊》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

三都水族自治县13223069293: 呐喊自序读书笔记 -
顾界复方: 本文是这部小说集的序言,鲁迅在这篇序言中,通过回顾自己从19世纪末崐到五四时期的经历、自己的思想发展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程,说明了写作崐《呐喊》的缘由及《呐喊》的主题,也反映了作者的观点. 在艺术上,《〈呐喊〉自序...

三都水族自治县13223069293: 鲁迅的呐喊读后感 3000字 一定要够3000字!!! -
顾界复方: 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鲁迅先生的作品.读过那么多的文学作品,《呐喊》文集却让人读过后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忘怀.《狂人日记》,“疯言疯语”可所说的却未必不是真话.那本写满“吃人”的日记,是社会的真实写照.恐怖的封...

三都水族自治县13223069293: 《呐喊》读后感1片...
顾界复方: 朝花夕拾"是鲁迅在受到政府的压迫、“学者”们的排挤,又历经战乱后写下的回忆.作者在这样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委实不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到了只剩了回忆时候,生涯大概总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

三都水族自治县13223069293: 《呐喊》文学评论 -
顾界复方: 我一直都非常喜欢茨维塔耶娃的这句话:“我生活中的一切我都喜爱,并且是以永别而不是相会,是以决裂而不是结合来爱的.”后来在读《树上的男爵》的时候,看到结尾处,在男爵的墓碑上有这样一句话:“终身住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

三都水族自治县13223069293: 呐喊所有精彩片断的赏析及故事梗概 -
顾界复方: 梗概 呐喊》是鲁迅1918~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共收录小说15篇,其中《狂人日记》、《孔已己》、《阿Q正传》等文章都为鲁迅的代表作.当时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扬时期,作者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