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三第课的之,者,于,而 在文中的各个地方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始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高中语文必修三课后练习答案~

观点在当今社会仍有巨大的影响力。仍是执政者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其观点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谋而合。讲求遵循自然规律的发展,“不可胜”一次充分体现可持续特色。。但也有需要补充的地方,他紧紧局限于农业,而我们应该推广至工业,科研,教育等等领域,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生态经济,力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必修三中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以下几点: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播;促进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建设学习型社会;有利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

  •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如:①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②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③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如: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②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③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可不译。

  【承接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一个接着一个的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者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情。分句之间有先后顺序。常用关联词语有:就,便,才,又,于是,然后,接着,首先(起初)……然后……,从而。如:①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坡,回到草房。②起初他们问我个人的情况,然后又问到有关革命形势的一些问题和镇头市敌驻军的动静。③吃过了饭,老秦跟小福去场里打谷子。】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转折复句,后一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作了一个转折,说出同前一分句相反、相对或部分相反的意思来。分句之间构成转折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虽然(虽、尽管)……但是(但、可是、却、而、还是)……,但是,但,然而,只是,不过,倒,竟然。如:①他小小年纪,胆量可不小啊。②虽然我一见便知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③我们几个苦口婆心地给他讲道理,他竟然一句也没听进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译文:各位如果有这种意思的话,就听我的指挥好了。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可不译。

  【承接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一个接着一个的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者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情。分句之间有先后顺序。常用关联词语有:就,便,才,又,于是,然后,接着,首先(起初)……然后……,从而。如:①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坡,回到草房。②起初他们问我个人的情况,然后又问到有关革命形势的一些问题和镇头市敌驻军的动静。③吃过了饭,老秦跟小福去场里打谷子。】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可不译。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文言文中的"而"一般是作连词,当"而"表修饰关系时,说明连接的前后内容是修饰关系,相当于"地",多数情况下它的前面是形容词,后面是动词;当"而"表顺承关系时,它连接的前后内容是承接的,相当于"就",多数情况下它的前后内容是连续动作。

  事实上,通过大量的例句,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它们的细微区别的。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说有先后关系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而”,却是放在单句中,将两个同时发生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作状语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

  文言文虚词“而”字表修饰,还是表承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师教的难点。那么是不是它们没有规律可循呢?事实通过大量的例句,还是可以找到它们的细微区别的。

  一、表承接关系的“而”多用于复句中,连接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两个动作。

  例如:①先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这句话的意思是:先用尺子度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他)就把尺子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这是由两个独立完整的单句组成的复句,两个复句间有明显的关联词“先”,后面省略了与“先”相照应的相关关联词“后”或“然后”。这句话陈述两件事:度其足,置之其坐。两件事有先后的承接关系。“而”字放在两个有先后关系的单句之间,将两个单句连接起来,就叫表承接。事实这两个单句组成的这个复句是承接复句。

  ②庄宗受(之)而藏之于庙。

  这句话的意思是:庄宗(先)接过箭,(然后)把它藏在庙里。“庄宗受”后省略了宾语“之”,句子已完整独立。“藏之于庙”。承前省了主语“庄宗”和介词“以”,但也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单句,两个意义完整的单句共同组成一个一重复句。从语意上看,两件事、两个动作“受”和“藏”,虽然没有关联词,但有先后的逻辑关系。两个单句组成一个承接复句,“而”字将它们连接起来,就叫表承接。

  ③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舍之。”这个句子有点复杂,可以说它是一个紧缩复句。锲,雕刻,它是一个独词句,句意完整;舍之,舍去雕刻的东西,又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动词谓语句。虽然只有四个字,它却是两个单句组成的复句,而且两件事、两个动作有先后关系,可用“一……,就……”的承接句式来翻译理解。整句译为:“一雕刻,就放弃它。”“而”是表示承接关系的“就”。

  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这是一个复句,“余方心动欲还”是个独立完整的单句,“而大声发于水上”即水上发出很大的声音,这又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单句。两个单句陈述两件事,这两件事有先后关系,它有“我才想返回,就发现从水上发出了很大的声音”的意思,它符合“一……,就……”这种表示承接关系的复句形式。因而,“而”表承接。

  二、表修饰的“而”多用于单句,连接两个同时发生的动作,且前一个动词作后一谓语动词的状语

  表承接关系的“而”用于复句,而且两件事或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而”却是用在单句的状语与谓语间的连接,如果连接状语是动词,作状语的动词与作谓语的动词发生的动作行为是同时进行。

  例如:①窥镜而自视,又弗如甚。

  译文:(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

  “窥镜而自视”,它是一个单句。主干是:“邹忌看自己”。这里的“窥镜”是对着镜子看,对着镜子时就能看到自己。前一个动作与后一个动作应该是同时发生,且对着镜子看是看自己的方式,作“自视”的方式状语。这里的语意,不能说“窥镜”,看镜子,“自视”,然后看自己。生活的实际是看镜子时已经看到人了,两个动作同时进行,无先后关系。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译文: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

  这也是一个单句,主干是:“智叟止之”,“笑”与“止”同时发生,“笑”修饰谓语“止”的状态作状态状语。

  ③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译文: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陋者求之”,“陋者”作主语,“求”作谓语,“之”作宾语。“乃以斧斤”、“考击”都修饰“求”作“求”的状语。其中,“考击”与“求”同时发生。是边敲边求的意思。

  ④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以”相当于“而”,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余与四人入。“余与四人”作主语,“入”作谓语。“拥火”修饰“入”作“入”的方式状语。“拥火”这个动作与“入”是同时发生。没有先后关系。我们不能说,拥火这个动作完成后,再进去。这两个动作是连动的。

  三,表修饰的“而”,除连接两件事或两个动作外,还用于单句中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作谓语的状语与谓语之间的连接。

  状语由形容词、副词以及介词短语充当,文言在这些状语与谓语之间有时用“而”字来连接。

  例①: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罅。

  “(余)徐而察之。”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我)察之”。徐,慢慢地,形容词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察”的状态。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吾恂恂而起,”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吾起。恂恂,即慢慢地,修饰“起”作状语,表示“起”的状态。有人说这种情况,“而”字可译作“地”,在“河曲智叟笑而止之”这种情况下,“而”字可译作“着”。我认为这两个“而”字没有这两个意思,它是助词,它只起到帮助两个词连起来的作用。那两个意思是加进去的,但可以加进去的这两个字“地”和“着”确实是状语的标志。

  例③有志与力,不随以怠。

  “不随以怠。”“以”相当于“而”,这是个形容词谓语句,语意独立完整,“不随”,即不随便,形容词,作“怠”的状语。这里的“而”可译作“地”。

  例④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这是个单句,主干是:陋者求之。也可以说,“以斧斤考击”是介词短语作“求”的状语。“而”连接修饰谓语的状语与谓语,叫表修饰。这里的“而”也可译作“着”。

  总之,“而”表修饰或表承接的区别是:

  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说两个动作之连接起来。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而”,却是放在单句中,将两个同时发生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作状语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而”字连接两个动词时,如果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表承接,如两个动词没有先后关系,是同时发生且前一动词是修饰后一动词作状语,表修饰,这是重中之重。

  笔者认为,遇到这种情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察:

  一、如果“而”前后的两个动词表示的动作是前后相继的,也就是说,后一个动作发生的时候,前一个动作自动结束,那么,这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披草而坐。”《劝学》:“登高而招。”先“披草”,然后坐下,坐下后,就不需要再“披草”了;先登上高处,然后向远处招手,招手的时候已登上高处,就不需要再“登”了。因此,这两个句子中的“而”都表承接。

  二、如果“而”前的动作与“而”后的动作相伴而生,一辅一主,共始共终,那么这个“而”就表示修饰关系。如《劝学》:“吾尝跂而望矣。”《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这里的“跂”和“望”、“拱”和“立”都是同时发生的,以“望”和“立”为中心语意,以“跂”与“拱”为伴随状态,因此,这两个“而”都表修饰。

  运用这种方法,我们再来看“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三句中的“而”,似乎就更容易把握了。这里的“泉”“罍”和“红装”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但它们是否和其后的“茗”“歌”“红装”都表示“时间上紧相承接”的关系呢?恐怕未必。先看“泉而茗者”,“汲取泉水”和“煮茶”(也可理解成“煮泉水”和“泡茶”)两个动作的确是前后相继的,“而”表承接无疑,但如果把“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中的“而”也看作承接关系,那么两句的大意就是:(先)端上酒杯,然后去唱歌;(先)穿上鲜艳的衣服,然后去骑驴。这样理解的话,不仅喜庆、欢快的氛围没有了,还多了几分矫情,而且从常理上也很难讲得通:为什么非要拿了酒杯然后才唱歌?有几个人会在大庭广众之下换衣服?笔者认为,这里的“罍”与“红装”描述的是“歌”与“蹇”时的一种状态,不存在孰先孰后的问题,“而”应表示修饰关系,两句话译为:拿着酒杯唱歌的,穿着盛装骑驴走的】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译文: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译文:项羽紧握剑柄跪直身子说:“客人是干什么的?”

  ④扣舷而歌之,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译文: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随着歌声吹箫伴奏。

  7、表示因果关系。

  【因果复句,前面分句说明原因,后面分句说出结果,可分为说明因果和推论因果。说明因果一个分句说明原因,另一分句说明由这个原因产生的结果,因和果是客观事实。常用关联词有:因为(因)……所以(便)……,由于……因而……,因此,故此,故而,之所以……是因为……。推论因果一个分句提出一个依据或前提,后一分句由此推出结论,结论是主观判定的,不一定是事实。常用关联词有:既然(既是)……就(那就、便、又何必)……。如:①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因为它是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②哥哥嫂嫂既然扔开他像泼出去的水,他又何必恋恋不舍呢?③几房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④由于病魔缠身,两次体检未通过,他只好第二次踏进补习班的门槛。】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译文:但我也后悔跟他出来,因而不能尽情享受那种游览的乐趣。

  ②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游褒禅山记》)

  译文:(因为)那下面平坦开阔,有泉水从旁边涌出,(所以)来这游玩并题名的人很多。

  8、表示目的关系,

  【目的复句,一个分句表示实现或避免某种目的,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采取的行为。常用关联词语有:为了,以便,以,用以,好,为的是,以免,免得,省得。如:①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②这段时间学校要好好检查校园设施,以免出现安全事故。③答题之前,我们应仔细思考,省得过后又来修改。】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译文:耐心地久立远视,(来)盼望皇帝能亲自驾临。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译文: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来等待将军。

  (二)用作代词,通“尔”,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三)通“如”:好像,如同。



  • 【于】

  介词

  1、介词,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

  ⑥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旁宫赋》

  译文:辞别了故国的宫殿阁楼,乘坐辇车来到秦国。

  2、介词,“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译文:楚国有多余的土地,人口却不足。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译文: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而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

  3、介词,由于,在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译文: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而荒废在于贪玩。

  4、介词,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译文:(事情很危急)请让我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译文:鲁肃听说刘表已死,(便)对孙权说。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译文: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自己呢,却耻于向老师学习。

  ④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陈情表》

  译文:这是我向陛下尽忠尽节的日子还很长,报答祖母刘氏的日子很短啊。

  5、介词,被。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您又受赵王宠幸。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译文:所以在内被郑袖蛊惑,在外被张仪欺骗。

  ③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译文: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吗?

  6、介词,与,跟,同,或者不译。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译文: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都不承认这件事。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燕王想跟您结交。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译文:现在为您筹划,不如派遣亲信主动去结好东吴。

  ④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冉有、季路参见孔子说。

  7、介词,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译文:孔子说:“残酷的政令比猛虎还凶暴。”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

  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旁宫赋》

  译文:让那宫中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多。

  【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见……于】表示被动。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译文:我常常被一些博学多才的行家所嘲笑。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译文:可是现在这条溪地被愚者屈辱了。什么原因呢【14.与】yǔ、yù、yú

  介词

  1、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译文: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

  2、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译文:陈涉年轻时,曾经跟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

  3、比,和······比较。

  ①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译文:邹忌很不自信,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漂亮?(《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连词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译文:然而有谋略的大臣及勇敢的将士不能不事先培养和选择。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

  译文:一胎生了三个孩子,由官家派给乳母,一胎生了两个孩子,由官家供给口粮。

  2、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依靠人家的力量反过来伤害人家,不仁慈;失掉了自己的同盟国,不明智。

  3、参与,参加,yù。

  ①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译文:骞叔的儿子参加了军队。参加,参与。

  (四)通假。通“欤”,yú,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恐怕该要责备你吧!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徐公)早上穿好衣服、帽子,看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译文:刘邦说:“他和你的年龄,谁大谁小?”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不如……”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译文:与其坐着等死,不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

 


 

(一)助词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译文: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译文:他说这些话时,神情很悲伤。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译文:近来我奉皇帝命令讨伐有罪的人。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①申之以孝悌(tì)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

  2、指示代词,这,此。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有品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出自己愿意而给它编造托辞的态度。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这是谁的过错呢?”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①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氓》)

  译文:小伙笑嘻嘻,抱着布币来换丝。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三)动词,到……去

  ①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译文:辘辘的车轮声渐听渐远,不知它驶向何方。

 




高中必修三第课的之,者,于,而 在文中的各个地方是什么意思?
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而”,却是放在单句中,将两个同时发生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作状语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而”字连接两个动词时,如果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表承接,如两个动词没有先后关系,是同时发生且前一动词是修饰后一动词作状语,表修饰,...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三课知识点归纳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三课知识点归纳2 一、意识的本质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三课知识点归纳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三课知识点:1. 什么是文化的多样性?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2.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样性)(1)民族节日: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8. 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 文化对...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1、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

高中生物必修3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3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篇一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水生单细胞生物直接与水进行物质交换。从水中获得氧和养料,向水中排放代谢废物。如草履虫。 2、体液:指多细胞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也是人体内液体的总称。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3、细胞内液:指细胞内的液体。包括细胞质基质、细胞核基质、...

高中政治必修三选择题必背知识点
这次我给大家整理涵盖了高中政治必修三选择题必背知识点,供大家阅读参考。高中政治必修三选择题必背知识点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1.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2.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3.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4. 经济是...

高中政治必修三目录
高中政治必修三《 文化 生活》目录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体味文化 文化与经济、政治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感受文化影响 文化塑造人生 综合探究 聚焦文化竞争力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第四课 文化...

高二物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
高二物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 一、能量量子化 1、量子理论的建立: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振动着的带电微粒的能量只能是某个最小能量值ε的整数倍,这个不可再分的能量值ε叫做能量子 ε=hν h为普朗克常数(6.63×10-34J.S) 2、黑体:如果某种物体能够完全吸收入射的各种波长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这种物体...

高中必修三语文课文动物游戏之谜教学设计
下面是我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必修三语文课文动物游戏之谜教学设计,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习目标】 1、了解科普说明文的文体特色及说明方法。 2、锻炼理解、筛选信息的能力。 3、发掘文章的人文内涵。 围绕这些目标,主要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如何立足文体,让学生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进而熟悉这一类文体的基本...

昭通市18419128936: 高中语文必修三“焉”字的用法 -
毋眨斯诺: 我也是学到必修三,现在学必修四了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

昭通市18419128936: 高一必修一《离骚》全文中“之”的用法 -
毋眨斯诺: 《离骚(节选)》(高中语文第三册)中,有12个“以”字,用法灵活、多变.而教学用书上又语焉不详,所以有必要关注这些“以”的用法和意义. 1、连词,相当于“而”,表示前后两个词或短语间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如: ①、长...

昭通市18419128936: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一、必修二中 以 和 之 字的用法~~~~急~~ -
毋眨斯诺: 以:1、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 2、以乱易整 介词,用 3、越国以鄙远 介词,把 4、焉用亡郑以陪邻 相当于连词“而” 5、以其无礼于晋 连词,因为 6、具告以事 介词,把 7、不然,籍何以至此 介词,凭 8、军中无以为乐 连词,用来 9、还军霸上...

昭通市18419128936: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句式, -
毋眨斯诺: 一、寡人之于国也 (一)判断句 ① 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 非我也,兵也.(……也,表判断) 是亦走也(……也,表判断)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也,表判断) ②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也,表判断) (二)倒...

昭通市18419128936: 高中必修3第三课《老人与海》的故事梗概 -
毋眨斯诺: 《老人与海》 今年寒假,我读了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我十分佩服小说中老渔夫的意志,他让我懂得了一个人一定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获得成功. 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老渔夫,在一次单身出海打鱼时,钓到...

昭通市18419128936: 急需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点……本人现在急需人教版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中第一、二、三单元(即第一课至第七课)中必考知识点…一定要是课本原文... -
毋眨斯诺:[答案]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体味文化 1、文化万花筒: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2、文化是什么:A、含义:它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

昭通市18419128936: 高一语文必修三《廉颇蔺相如列传》最后一段 -
毋眨斯诺: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

昭通市18419128936: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总结……谢谢! -
毋眨斯诺: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②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③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除营腐生的动物 ④分解者:能 将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为食的生物(细菌、真菌、腐生...

昭通市18419128936: 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哪几个方面? 当采取了合理发展生产 -
毋眨斯诺: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宣传了他的政治主张,提倡实行王道.王道的核心是仁义,以仁义为政就是仁政.孟子所说的仁政,是要用仁义之心来爱民. 在本文所指的具体内容是:(一)养民:不违农时,使民生有保障;(二)教民:施行教...

昭通市18419128936: 高中语文必修1 - 5文言字词梳理 -
毋眨斯诺: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专练 要求:仔细了解各虚词的基本用法,然后做题巩固. 第一课时而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⑵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