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德十年的内容简介

作者&投稿:樊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留德十年主要内容~

《留德十年》记录了季羡林先生1935年至1945年在德国留学的经历。先生把自己的人生分成了8个阶段,但他认为“能值得记述的东西只有两段,一个是留德十年,一个是十年的空前浩劫。”其中留德十年奠定先生一生的学术根基,分量之重可以想见。
1991年5月已进入耄耋之年的老人完成了这部散文体自传,此书前后出版了不下5个版本,也收入了不同的文集或丛书之中。1996年,江西教育出版社将这部作品收入了《季羡林文集》的第二卷“散文卷”中;2000年商务印书馆则将其收入在“二十世纪中国留德学者回忆录”丛书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近推出“中国人自述丛书”(包括《冯友兰自述》、梁漱溟的自述文录《我生有涯愿无尽》、张静庐的回忆录《在出版界二十年》以及季羡林的自传《留德十年》),其中《留德十年》仍是最受关注的一部。季先生文章经久不衰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在大师渐行渐远的今天,季羡林先生其人其文可谓鲁殿灵光。他在谈起王力的贡献与风格时,以“中西融化,龙虫并雕”厘定,堪为精当之言。其实,以此反瞻季先生的精神旅途,可发现以抟龙缚虎之手潜心于名山事业的季先生,以调和鼎鼐之手谱就貌淡实浓的篇什的季先生,笑吟吟地走来。而他的《留德十年》,似可看作上述的注脚。徜徉于他倾心倾力营造的葳蕤之林,历史的洞透力、文学的感染力,蕴藉其中。以文史并蓄,来涵盖此书的特点,也许是妥切的吧?

  1935年9月至1945年10月的十年寒暑,季先生在德国学习、工作,人生最美丽的季节伴着异邦月色。《留德十年》作为他的自传,以求学为主线,以师友还往为半径,辅之以斯时德国政治、经济、文化态势及迥异的风土人情,不仅再现了扬帆于学海的苦乐,还从民间这个角度,保留了诸多富赡的社会演进的史料,提神醒脑的人生感悟又流布其间。提起这本书的缘起,他说:“像我这样的知识分子,已经活到了将近耄耋之年,古稀之年早已甩在背后了,而且经历了几个时代;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我这样的经历,过去知识分子经历者恐怕不是太多。我对世事沧桑的阅历,人情世态的体会,恐怕有很多值得别人借鉴的地方。”

  将这不寻常的十年,置于季先生的人生坐标上,不难发现,它奠定了其志业的厚基。因而,对耳提面命的瓦尔德施米特、西克、西克灵、布劳恩、冯·格林等,他没齿难忘,在书中不吝笔墨,描摹了他们的气度与风骨。季先生在老师的鼎力指导下,不仅通晓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更获知了做人的道理。此后,无论遭遇什么风浪与困厄,他都能坦然以对,显然可从这十年中觅得原因。

  对季先生的留德十年,《季羡林传》的作者蔡德贵说:这十年,季先生与德国人同呼吸,共命运,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因而他的自传,若一帧斑斓多彩的风俗画,采撷了德国人这十年生活中的浪花。而地毯式轰炸,难熬的饥饿,有国难回,美军反攻德国等,又将我们领进了那个曾逝去的岁月。至于师友如切如磋,听诗遣兴,更让人分享了季先生的逸趣。

  显然,这本书可看作一部史书。它以日记为依凭,展示了自己的酸甜苦辣,还以点点滴滴的资料,诠释那个五味杂陈的时代。它以草根史学的力量与厚度,成为对那个时期或隐或显的社会变动的温故。因此,无论谁作季先生的传记,要勾勒他这一时期的行迹,不以这本书为母本,恐是难胜其力的。

  只写事实,是季先生为本书确定的原则。无疑,他臻于不掩恶、不虚美的境地。但一草一木,一人一事,被他赋予了生命和灵性,这本书又是浑然天成的散文,不经意间流淌出的哲思和达观的人生姿态,实为其亮色,那朴实和平易让人敬畏(谢冕语),以至于牛汉将他戏称为“老生代”作家的代表。本乎此,或许可品得“真僧只说家常话”、“欲造平淡难”的三味了。

《留德十年》 楔子
七十多年的生命像一场春梦似的逝去了。这样的梦并不总是像春宵一刻值千金那样轻灵美妙。有时候也难免有惊涛骇浪,龙蛇竞舞的场面。不管怎样,我的生命像梦一般地逝去了。  对于这些梦有没有留恋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人到了老年,往往喜爱回忆往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当然也不能成为例外。英国人常说什么往日的可爱的时光,实有会于我心。往日的时光,回忆起来,确实感到美妙可爱。当时只道是寻常,然而一经回忆,却往往觉得美妙无比,回味无穷。我经常陷入往事的回忆中。  但是,我从来也没有想到,把这些轻梦或者噩梦从回忆中移到纸上来。我从来没有感到,有这样的需要。我只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伏在枕上,让逝去的生命一幕一幕地断断续续地在我眼前重演一遍,自己仿佛成了一个旁观者,顾而乐之。逝去的生命不能复归,也用不着复归。但是,回忆这样的生命,意识到自己是这样活过来的,阳关大道、独木小桥,都走过来了,风风雨雨都经过了,一直到今天,自己还能活在世上,还能回忆往事,这难道还不能算是莫大的幸福吗?  只是到了最近一两年,比我年轻的一些朋友,多次向我建议写一点自传之类的东西。今天年轻的知识分子,甚至许多中年知识分子,大都不能体会。有时候同他们谈一点过去的情况,他们往往瞪大了眼睛,像是在听天方夜谭。因此,他们的意见是,我应当把这些经历写出来,不要过于自私自利,只留在自己脑海中,供自己品味玩赏。这应该说是我这一辈人的责任,不容推卸。  我考虑他们的意见,觉得是正确的。就我个人来说,我生于辛亥革命那一年的夏秋之交,距离10月10日,只有一个月多一点。在这一段时间内,我当过大清皇帝的臣民,大概也算是一个遗少吧。我在极小的时候,就听到朝廷这个词儿,意思是大清皇帝。在我的幻想中,朝廷是一个非人非神非龙非蛇,然而又是人是神是龙是蛇的东西。最后一个朝廷一退位,立刻来了袁世凯,紧跟着是军阀混战。赤县神州,群魔乱舞。我三岁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我对此毫无所知。对于五四运动,所知也不多,只对文言改白话觉得新鲜而已。在小学和初中时期,跟着大孩子游行示威,焚烧日货和英货,情绪如疯如狂。高中时期,国民党统治开始,是另一种群魔乱舞,是国民党内部的群魔。大学时期,日本军国主义者蠢蠢欲动。九一八事变以后,我曾随清华同学卧轨绝食,赴南京请愿。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蒋介石。留学时期,七七事变发生,半壁河山,沦于外寇铁蹄之下。我的家乡更是早为外寇占领,让我无法回国。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我漂泊异乡,无从听到杜鹃鸣声,我听到的是天空中轰炸机的鸣声,伴随着肚中的饥肠辘辘声。有时候听到广播中希特勒疯狗似的狂吠声。如此度过了八年。烽火连八岁,家书抵亿金。抵亿金的家书一封也没能收到。大战终于结束。我在瑞士待了将近半年,费了千辛万苦,经法国、越南回到祖国。在狂欢之余,灾星未退,又在通货疯狂膨胀中度过了三年,终于迎来了解放。在更大的狂欢之余,知道道路并不是总有玫瑰花铺地,有时难免也有狂风恶浪。就这样,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一直活到了今天,垂垂老矣。  如此丰富复杂的经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有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些经历也是十分可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从中都可以吸取,对人对己都会有点好处的。我自己如果秘而不宣,确有自私自利之嫌。因此,我决心听从别人的建议,改变以前的想法,把自己一生的经历实事求是地写出来。我特别强调实事求是四字,因为写自传不是搞文学创作,让自己的幻想纵横驰骋。我写自传,只写事实。这是否也能写成文学作品,我在这里存而不论。古今中外颇有大文学家把自传写成文学创作的。德国最伟大的诗人歌德就是其中之一。他的DichtungundWahrheit(《诗与真》)可以为证。我个人认为,大文学家可以,我则不可。我这里只有Wahrheit,而无Dichtung。  但是,如此复杂的工作决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没有太多的余闲,我只能分段解决。我把我七十多年的生命分成八个阶段:  一、故乡时期  二、在济南上中学时期  三、清华大学、中学教员时期  四、留德十年  五、解放前夕  六、五六十年代  七、牛棚杂忆  八、1978年以后  在1988年,我断断续续写成了四和七两部草稿。现在先把四留德十年整理出来,让它带着我的祝福走向世界吧!扯雪芹作一绝:  毫无荒唐言  半把辛酸泪  作者并不痴  人解其中味以上算是楔子。
留学热
五六十年以前,一股浓烈的留学热弥漫全国,其声势之大决不下于今天。留学牵动着成千上万青年学子的心。我曾亲眼看到,一位同学听到别人出国而自己则无份时,一时浑身发抖,眼直口呆,满面流汗,他内心震动之剧烈可想而知。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仔细分析其中原因,有的同今天差不多,有的则完全不同。相同的原因我在这里不谈了。不同的原因,其根柢是社会制度不同。那时候有两句名言:毕业即失业;要努力抢一只饭碗。一个大学毕业生,如果没有后门,照样找不到工作,也就是照样抢不到一只饭碗。如果一个人能出国一趟,当时称之为镀金,一回国身价百倍,金光闪烁,好多地方会抢着要他,成了抢手货。  当时要想出国,无非走两条路:一条是私费,一条是官费,前者只有富商、大贾、高官、显宦的子女才能办到。后者又有两种:一种是全国性质的官费,比如留英庚款、留美庚款之类;一种是各省举办的。二者都要经过考试。这两种官费人数都极端少,只有一两个。在芸芸学子中,走这条路,比骆驼钻针眼还要困难。是否有走后门的?我不敢说绝对没有。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观察,一般是比较公道的,录取的学员中颇多英俊之材。这种官费钱相当多,可以在国外过十分舒适的生活,往往令人羡煞。  我当然也患了留学热,而且其严重程度决不下于别人。可惜我投胎找错了地方,我的家庭在乡下是贫农,在城里是公务员,连个小官都算不上。平常日子,勉强糊口。我于1934年大学毕业时,叔父正失业,家庭经济实际上已经破了产,其贫窘之状可想而知。私费留学,我想都没有想过,我这个癞蛤蟆压根儿不想吃天鹅肉,我还没有糊涂到那个程度。官费留学呢,当时只送理工科学生,社会科学受到歧视。今天歧视社会科学,源远流长,我们社会科学者运交华盖,只好怨我们命苦了。  总而言之,我大学一毕业,立刻就倒了霉,留学无望,饭碗难抢;临渊羡鱼,有网难结;穷途痛哭,无地自容。母校(省立济南高中)校长宋还吾先生要我回母校当国文教员,好像绝处逢生。但是我学的是西洋文学,满脑袋歌德、莎士比亚,一旦换为屈原、杜甫,我换得过来吗?当时中学生颇有驾教员的风气。所谓驾,就是赶走。我自己驾人的经验是有一点的,被驾的经验却无论如何也不想沾边。我考虑再三,到了暑假离开清华园时,我才咬了咬牙:你敢请我,我就敢去!大有破釜沉舟之概了。  省立济南高中是当时全山东惟一的一所高级中学。国文教员,待遇优渥,每月一百六十块大洋,是大学助教的一倍,折合今天人民币,至少可以等于三千二百元。这是颇有一些吸引力的。为什么这样一只肥饭碗竟无端落到我手中了呢?原因是有一点的。我虽然读西洋文学,但从小喜欢舞笔弄墨,发表了几篇散文,于是就被认为是作家,而在当时作家都是被认为能教国文的,于是我就成了国文教员。但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深知自己能吃几碗干饭,心虚在所难免。我真是如履薄冰似的走上了讲台。  但是,宋校长真正聘我的原因,还不就这样简单。当时山东中学界抢夺饭碗的搏斗是异常激烈的。常常是一换校长,一大批教员也就被撤换。一个校长身边都有一个行政班子,教务长,总务长,训育主任,会计,等等,一应俱全,好像是一个内阁。在外围还有一个教员队伍。这些人都是与校长共进退的。这时山东中学教育界有两大派系:北大派与师大派,两者勾心斗角,争夺地盘。宋校长是北大派的头领,与当时的教育厅厅长何思源,是菏泽六中和北京大学的同学,私交颇深。有人说,如果宋校长再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与何在国外也是同学,则他的地位会更上一层楼,不只是校长,而是教育厅的科长了。  总之,宋校长率领着北大派浩荡大军,同师大派两军对垒。他需要支持,需要一支客军。于是一眼就看上了我这个超然于两派之外的清华大学毕业生,兼高中第一级的毕业生。他就请我当了国文教员,授意我组织高中毕业同学会,以壮他的声势。我虽涉世未深,但他这一点苦心,我还是能够体会的。可惜我天生不是干这种事的料,我不会吹牛拍马,不愿陪什么人的太太打麻将。结果同学会没有组成,我感到抱歉,但是无能为力。宋校长对别人说:羡林很安静!宋校长不愧是北大国文系毕业生,深通国故,有很高的古典文学造诣,他使用了安静二字,借用王国维的说法,一着此二字,则境界全出,胜似别人的千言万语。不幸的是,我也并非白痴,多少还懂点世故,聆听之下,心领神会;然而握在手中的那一只饭碗,则摇摇欲飞矣。  因此,我必须想法离开这里。  离开这里,到哪里去呢?抬眼望尽天涯路,我只看到人海茫茫,没有一个归宿。按理说,我当时的生活和处境是相当好的。我同学生相处得很好。我只有二十三岁,不懂什么叫架子。学生大部分同我年龄差不多,有的比我还要大几岁,我觉得他们是伙伴。我在一家大报上主编一个文学副刊,可以刊登学生的文章,这对学生是极有吸引力的。同教员同事关系也很融洽,几乎每周都同几个志同道合者出去吃小馆,反正工资优厚,物价又低,谁也不会吝啬,感情更易加深。从外表看来,真似神仙生活。  然而我情绪低沉,我必须想法离开这里。  离开这里,至高无上的梦就是出国镀金。我常常面对屋前的枝叶繁茂花朵鲜艳的木槿花,面对小花园里的亭台假山,做着出国的梦。同时,在灯红酒绿中,又会蓦地感到手中的饭碗在动摇。二十刚出头的年龄,却心怀百岁之忧。我的精神无论如何也振作不起来。我有时候想:就这样混下去吧,反正自己毫无办法,空想也白搭。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我这辆车还没驶到山前,等到了山前再说吧。  然而不行。别人出国留学镀金的消息,不时传入自己耳中。一听到这种消息,就像我看别人一样,我也是浑身发抖。我遥望欧山美水,看那些出国者如神仙中人。而自己则像人间凡夫,更隔蓬山千万重了。  我就这样度过了一整年。
天赐良机
正当我心急似火而又一筹莫展的时候,真像是天赐良机,我的母校清华大学同德国学术交换处(DAAD)签订了一个合同:双方交换研究生,路费制装费自己出,食宿费相互付给:中国每月三十块大洋,德国一百二十马克。条件并不理想,一百二十马克只能勉强支付食宿费用。相比之下,官费一个月八百马克,有天渊之别了。  然而,对我来说,这却像是一根救命的稻草,非抓住不行了。我在清华名义上主修德文,成绩四年全优(这其实是名不副实的),我一报名,立即通过。但是,我的困难也是明摆着的:家庭经济濒于破产,而且亲老子幼。我一走,全家生活靠什么来维持呢?我面对的都是切切实实的现实困难,在狂喜之余,不由得又心忧如焚了。  我走到了一个歧路口上:一条路是桃花,一条是雪。开满了桃花的路上,云蒸霞蔚,前程似锦,不由得你不想往前走。堆满了雪的路上,则是暗淡无光,摆在我眼前是终生青衾,老死学宫,天天为饭碗而搏斗,时时引安静为鉴戒。究竟何去何从?我逢到了生平第一次重大抉择。  出我意料之外,我得到了我叔父和全家的支持。他们对我说:我们咬咬牙,过上两年紧日子;只要饿不死,就能迎来胜利的曙光,为祖宗门楣增辉。这种思想根源,我是清清楚楚的。当时封建科举的思想,仍然在社会上流行。人们把小学毕业看作秀才,高中毕业看作举人,大学毕业看作进士,而留洋镀金则是翰林一流。在人们眼中,我已经中了进士。古人说:没有场外的举人;现在则是场外的进士。我眼看就要入场,焉能悬崖勒马呢?  认为我很安静的那一位宋还吾校长,也对我完全刮目相看,表现出异常的殷勤,亲自带我去找教育厅长,希望能得到点资助。但是,我不成材,我的安静又害了我,结果空手而归,再一次让校长失望。但是,他热情不减,又是勉励,又是设宴欢送,相期学成归国之日再共同工作,令我十分感动。  我高中的同事们,有的原来就是我的老师,有的是我的同辈,但年龄都比我大很多。他们对我也是刮目相看。年轻一点的教员,无不患上了留学热。也都是望穿秋水,欲进无门,谁也没有办法。我忽然捞到了镀金的机会,洋翰林指日可得,宛如蛰龙升天,他年回国,决不会再待在济南高中了。他们羡慕的心情溢于言表。我忽然感觉到,我简直成了《儒林外史》中的范进,虽然还缺一个老泰山胡屠户和一个张乡绅,然而在众人心目中,我忽然成了特殊人物,觉得非常可笑。我虽然还没有春风得意之感,但是内心深处是颇为高兴的。  但是,我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除了前面说到的家庭经济困难之外,还有制装费和旅费。因为知道,到了德国以后,不可能有余钱买衣服,在国内制装必须周到齐全。这都需要很多钱。在过去一年内,我从工资中节余了一点钱,数量不大,向朋友借了点钱,七拼八凑,勉强做了几身衣服,装了两大皮箱。长途万里的旅行准备算是完成了。此时,我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酸、甜、苦、辣,搅和在一起,但是决没有像调和鸡尾酒那样美妙。我充满了渴望,而又忐忑不安,有时候想得很美,有时候又忧心忡忡,在各种思想矛盾中,迎接我生平第一次大抉择、大冒险。
在北平的准备工作
我终于在1935年8月1日离开了家。我留下的是一个破败的家,老亲、少妻、年幼子女。这样一个家和我这一群亲人,他们的命运谁也不知道,正如我自己的命运一样。生离死别,古今同悲。江文通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他又说: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血相视。我从前读《别赋》时,只是欣赏它的文采。然而今天自己竟成了赋中人。此情此景实不足为外人道也。  临离家时,我思绪万端。叔父、婶母、德华(妻子),女儿婉如牵着德华的手,才出生几个月的延宗酣睡在母亲怀中,都送我到大门口。娇女、幼子,还不知道什么叫离别,也许还觉得好玩。双亲和德华是完全理解的。我眼里含着泪,硬把大量的眼泪压在肚子里,没有敢再看他们一眼——我相信,他们眼里也一定噙着泪珠——扭头上了洋车,只有大门楼上残砖败瓦的影子在我眼前一闪。  我先乘火车到北平。办理出国手续,只有北平有可能,济南是不行的。到北平以后,我先到沙滩找了一家公寓,赁了一间房子,存放那两只大皮箱。立即赶赴清华园,在工字厅招待所找到了一个床位,同屋的是一位比我高几级的清华老毕业生,他是什么地方保险公司的总经理。夜半联床,娓娓对谈。他再三劝我,到德国后学保险。将来回国,饭碗决不成问题,也许还是一只金饭碗。这当然很有诱惑力。但却同我的愿望完全相违。我虽向无大志,可是对作官、经商,却决无兴趣,对发财也无追求。对这位老学长的盛意,我只有心领了。  此时正值暑假,学生几乎都离校回家了。偌大一个清华园,静悄悄的。但是风光却更加旖旎,高树蔽天,浓阴匝地,花开绿丛,蝉鸣高枝;荷塘里的荷花正迎风怒放,西山的紫气依旧幻奇。风光虽美,但是我心中却感到无边的寂寞。仅仅在一年前,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那众多的小伙伴都还聚在一起,或临风朗读,或月下抒怀。黄昏时漫步荒郊,回校后余兴尚浓,有时候沿荷塘步月,领略荷塘月色的情趣,其乐融融,乐不可支。然而曾几何时,今天却只剩下我一个人又回到水木清华,睹物思人,对月兴叹,人去楼空,宇宙似乎也变得空荡荡的,令人无法忍受了。  我住的工字厅是清华的中心。我的老师吴宓先生的藤影荷声之馆就在这里。他已离校,我只能透过玻璃窗子看室中的陈设,不由忆起当年在这里高谈阔论时的情景,心中黯然。离开这里不远就是那一间临湖大厅,水木清华四个大字的匾就挂在后面。这个厅很大,里面摆满了红木家具,气象高雅华贵。平常很少有人来,因此幽静得很。几年前,我有时候同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等几个好友,到这里来闲谈。我们都还年轻,有点不知道天高地厚,说话海阔天空,旁若无人。我们不是粪土当年万户侯,而是挥斥当代文学家。记得茅盾的《子夜》出版时,我们几个人在这里碰头,议论此书。当时意见截然分成两派:一派完全肯定,一派基本否定。大家争吵了个不亦乐乎。我们这种侃大山,一向没有结论,也不需要有结论。各自把自己的话尽量夸大其词地说完,然后再谈别的问题,觉得其乐无穷。今天我一个人来到这间大厅里,睹物思人,又不禁有点伤感了。  在这期间,我有的是空闲。我曾拜见了几位老师。首先是冯友兰先生,据说同德国方面签定合同,就是由于他的斡旋。其次是蒋廷黻先生,据说他在签定合同中也出了力。他恳切劝我说,德国是法西斯国家,在那里一定要谨言慎行,免得惹起麻烦。我感谢师长的叮嘱。我也拜见了闻一多先生。这是我同他第一次见面;不幸的是,也是最后一次见面。等到十一年后我回国时,他早已被国民党反动派暗杀了。他是一位我异常景仰的诗人和学者。当时谈话的内容我已经完全忘记,但是他的形象却永远留在我心中。  有一个晚上,吃过晚饭,孤身无聊,信步走出工字厅,到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所描写的荷塘边上去散步。于时新月当空,万籁无声。明月倒影荷塘中,比天上那一个似乎更加圆明皎洁。在月光下,荷叶和荷花都失去了色彩,变成了灰蒙蒙的一个颜色。但是缕缕荷香直逼鼻管,使我仿佛能看到翠绿的荷叶和红艳的荷花。荷叶丛中闪熠着点点的火花,是早出的萤火虫。小小的火点动荡不定,忽隐忽现,仿佛要同天上和水中的那个大火点,争光比辉。此时,宇宙间仿佛只剩下了我一个人。前面的鹏程万里,异乡漂泊;后面的亲老子幼的家庭,都离开我远远的,远远的,陷入一层薄雾中,望之如蓬莱仙山了。〖JP〗  但是,我到北平来是想办事儿的,不是来做梦的。当时的北平没有外国领馆,办理出国护照的签证,必须到天津去。于是我同乔冠华就联袂乘火车赴天津,到俄、德两个领馆去请求签证。手续决没有现在这样复杂,领馆的俄、德籍的工作人员,只简简单单地问了几句话,含笑握手,并祝我们一路顺风。我们的出国手续就全部办完,只等出发了。〖JP〗  回到北平以后,几个朋友在北海公园为我饯行,记得有林庚、李长之、王锦弟、张露薇等。我们租了两只小船,荡舟于荷花丛中。接天莲叶,映日荷花,在太阳的照射下,红是红,绿是绿,各极其妙。同那天清华园的荷塘月色,完全不同了。我们每个人都兴高采烈,臧否人物,指点时政,意气风发,所向无前,语不惊人死不休,我们真仿佛成了主宰沉浮的英雄。玩了整整一天,尽欢而散。  千里凉棚,没有不散的筵席。终于到了应该启程的日子。8月31日,朋友们把我们送到火车站,就是现在的前门老车站。当然又有一番祝福,一番叮嘱。在登上火车的一刹那,我脑海里忽然浮现出一句旧诗:万里投荒第二人。




留德十年内容简介
《留德十年》这部作品详实地记录了季羡林先生1935年至1945年在德国留学的生活,这段经历对他的人生影响深远,被他视为值得记述的两大阶段之一。这部散文体自传由季老在1991年完成,历经多次出版,其中江西教育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版本都收录了这部作品,特别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中...

留德十年简介
1935年,年轻的季羡林踏上了赴德求学的旅程,这一去便是他长达十年的海外生活。多年后,当季先生已是一位学术界的泰斗,步入晚年,他回顾这段历程,用一部名为《留德十年》的作品[1],以时间的线索,详述了自己当年背井离乡,选择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学深造的经历。在大学期间,季先生经过慎重考虑...

留德十年的内容简介
当时的北平没有外国领馆,办理出国护照的签证,必须到天津去。于是我同乔冠华就联袂乘火车赴天津,到俄、德两个领馆去请求签证。手续决没有现在这样复杂,领馆的俄、德籍的工作人员,只简简单单地问了几句话,含笑握手,并祝我们一路顺风。我们的出国手续就全部办完,只等出发了。〖JP〗 回到北平以后,几个朋友在北海公...

留德10年主要内容;读后感
1935年9月至1945年10月的十年寒暑,季先生在德国学习、工作,人生最美丽的季节伴着异邦月色。《留德十年》作为他的自传,以求学为主线,以师友还往为半径,辅之以斯时德国政治、经济、文化态势及迥异的风土人情,不仅再现了扬帆于学海的苦乐,还从民间这个角度,保留了诸多富赡的社会演进的史料,提神醒...

德国十年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前言在今天的夜里,在又一次经历了爱情伤害之后,我突然间有一种想把以往的的一切全部写出来的冲动。不是为了今后的回忆,而是觉得我应该忙碌的做些什么,才能忘掉这次对我来说致命伤害的打击。而我年纪轻轻又没有什么可以写出来值得大家共勉的,而想了半天也就这过去的十年对我来说真的是很...

德国 十年的足球崛起计划
德国的鼎盛时期应该是70年代到90年代初德国足球连续3次闯进世界杯决赛那段时间吧.七十年代是联邦德国的全盛期。当时的西德队,在1974年世界杯跟东德队编为同组,分组赛最后一场,东德队以1:0击败西德队(这也是两德唯一一次交手),但两队携手晋级,其后东德队出局,西德队得到冠军。而欧洲国家杯,西...

十年与二十天内容简介
1958年出版的《十年与二十天》是一部由邓尼茨撰写的著作,它详尽回顾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的战略。书中详细论述了纳粹德国潜艇部队的诞生、精心训练、发展历程直至最终的瓦解,重点讲述了在大西洋等海域运用“狼群战术”进行潜艇战的全过程,分析了德国潜艇部队与英、美护航运输队作战的胜负经验教训...

忍经内容简介
元成宗大德十年丙午(公元1306年),杭州的学者吴亮倾尽心血,搜集了历代名人的忍耐言论和历史中关于隐忍、谦让与宽容的典范,编纂成了一部名为《忍经》的书籍,共收录156条智慧之语。这部作品体现了对忍耐精神的深度挖掘和弘扬。四年后,公元1310年,元武宗至大三年庚戌,许名奎这位不凡的人物也独立完成...

关于季羡林的书籍有那些
《留德十年(精彩章节)》内容简介1935年,青年学子季羡林赴德留学,开始了十年羁旅生涯。数十年后,学术泰斗季先生已近耄耋之年,忆及往昔,遂写下一部《留德十年》,以时间的脉络,记述了先生当年抛家傍路赴德求学德经过。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学,先生几经辗转选定印度学为主修方向,遂对其倾注热情与辛劳,最终获得博士...

作者‘季羡林’的简介
季羡林散文全编的作者简介季羡林教授生于1911年8月,山东省清平县(今临清市)人。著名东方学家、梵文学家,中国东方学的奠基人。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1935年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在德期间发表论文多篇,...

张家港市15092138143: 留德十年(季羡林著书籍) - 搜狗百科
涂河钆特: 第一部分季羡林自述忆当年:《留德十年》 1935年,青年学子季羡林赴德留学,开始了十年羁旅生涯.数十年后,学术泰斗季先生已近耄耋之年,忆及往昔,遂写下一部《留德十年》,以时间的脉络,记述了先生当年抛家傍路赴德求学德经过...

张家港市15092138143: 留德十年的创作背景 -
涂河钆特: 1935年,青年学子季羡林赴德留学,开始了十年羁旅生涯.数十年后,学术泰斗季先生已近耄耋之年,忆及往昔,遂写下一部《留德十年》,以时间的脉络,记述了先生当年抛家傍路赴德求学的经过.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学,先生几经辗转选定印度学为主修方向,遂对其倾注热情与辛劳,最终获得博士学位,也由此奠定了毕生学术研究的深厚根基.在此过程中,先生饱尝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带来的戏剧性苦难,而于苦难之外,又更难忘学长深思,友人情深.

张家港市15092138143: 留德十年的作品鉴赏 -
涂河钆特: 人物自传往往会掺杂某些虚假的成分,一来由于当事人主观的意愿,二来由于年代久远导致细节的磨损、模糊.季先生对此保持了十足的警惕,“我写自传,只写事实”是他的决心和承诺,这也正秉承了先生一贯严谨的学术作风.特别值得一提...

张家港市15092138143: 季羡林《怀念母亲》 背景 -
涂河钆特: 怀念母亲》一文是季老的回忆录《留德十年》中的一篇.《留德十年》从1934年,青年季羡林大学毕业期待赴德留学终于成行写起,一直写到1946年归国返乡为止.数十篇文章,洋洋十数万言,写尽了十一年羁旅生涯中的跌宕起伏.《留德十...

张家港市15092138143: 季羡林的散文《寻梦》的赏析 200字左右 -
涂河钆特: 短:《怀念母亲》一文是季老的回忆录《留德十年》中的一篇.《留德十年》从1934年,青年季羡林大学毕业期待赴德留学终于成行写起,一直写到1946年归国返乡为止.数十篇文章,洋洋十数万言,写尽了十一年羁旅生涯中的跌宕起伏.《...

张家港市15092138143: 留德十年的作品目录 -
涂河钆特: 第一部分像我这样的知识分子,已经活到了将近耄耋之年,古稀之年早已甩在背后了,而且经历了几个时代;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我这样的经历,过去知识分子经历者恐怕不是太多.我对世事沧桑的阅历,人情世态的体会...

张家港市15092138143: 季羡林在德国留学的资料 -
涂河钆特: 1935年到1945年留学德国,在哥廷根大学演习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在《留德十年》一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忆述了那段特殊日子的艰辛学习和生活经历,见证了纳粹从猖獗到覆灭的过程.

张家港市15092138143: 季羡林写的难忘的一家人高不主要内容是什么
涂河钆特: 季羡林留学德国期间,他通过好友田德望认识了街坊迈耶一家.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季羡林和伊姆加德小姐之间渐渐产生了感情1991年,八十岁的季羡林在写长篇回忆录《留德十年》时,首次披露了他五十年前这段鲜为人知的爱情经历.有读者读过《留德十年》被这段爱情故事所感动,专程到哥廷根寻找到伊姆加德小姐,发现她终身未嫁,伴着一台老式打字机,一等就是60年.为了季羡林,她支付了一生的光阴和爱情.[12]

张家港市15092138143: 季羡林《怀念母亲》 背景 -
涂河钆特:[答案] 怀念母亲》一文是季老的回忆录《留德十年》中的一篇.《留德十年》从1934年,青年季羡林大学毕业期待赴德留学终于成行写起,一直写到1946年归国返乡为止.数十篇文章,洋洋十数万言,写尽了十一年羁旅生涯中的跌宕起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