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有“武大郎”这个人吗?

作者&投稿:代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上真的有武大郎这个人吗~

历史上真有武大郎吗?真实的武大郎是怎样的人?

鬼谷子是个很神秘的人物,战国中期的纵横家鼻祖,有说是齐国人,也有说是楚国人,也有说根本无此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传统说法姓王,名之利,也有说姓刘名务滋。隐居于颍川(今河南禹县)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告成镇)的鬼谷,因自号“鬼谷子”。
最早记述鬼谷子的是司马迁。据《史记?苏秦列传》和《史记?张仪列传》载:苏秦者,东周雒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太平御览?礼仪部》载,“周有豪士,居鬼谷,号为鬼谷先生。”苏秦、张仪去见他,他说:“我将为你们两个讲述最精深的道法。”于是,二位沐浴更衣,不食荤酒,整洁口身,斋戒已毕,去见鬼谷子,鬼谷子向他们讲述了《捭阖》、《符言》等篇。王嘉《拾遗记》载,苏秦、张仪未发迹前,穷困潦倒,但却勤学不辍。他们在途中看到圣人之文,便将文章抄在手掌中及大腿上,晚上回到家再折竹为笔,将掌股中之文录于帛上。搜罗好书,无物可盛,便剥下树皮制成书囊。一天,一位先生出现在苏秦与张仪面前,询问他们为什么如此勤苦学习,苏秦、张仪反问:“你是何人?”这位先生回答:“我居住在山谷中,人们称我为鬼谷子。”后来,苏秦、张仪游说四方,再次遇到鬼谷子,并向他求教,鬼谷子从怀中掏出三卷书,教他们权诈之术,苏秦、张仪自此持鬼谷子之学终身。这位鬼谷子就是司马迁笔下的鬼谷先生。东汉王充《论衡》载,苏秦、张仪跟鬼谷子先生学了一段后,有一天,鬼谷子在地下挖了一个坑,说:“下到里边去,什么时候道理说得我涕泣沾襟,你们到各国去游说国君,就能成就功名。”苏秦、张仪果然下到坑中,充满感情地向鬼谷子讲述纵横捭阖、争霸天下的道理,说得鬼谷子涕泣沾襟。苏秦、张仪得鬼谷子真言,果然成为战国著名的纵横家,成就了功名。
后来,二人又去见他,他正席地而坐,表情严肃地说:“我告诉你们两个保全启身的道法。”苏秦说六国合纵,最后被反间致死。苏秦、张仪同师鬼谷子,但苏秦自己说本事不如张仪。张仪自己也说过自己的权谋不及苏秦。张仪在游说各国时,力陈苏秦合纵谋略的短处,以证明自己的连横谋略的正确,战国历史证明,最终是连横谋略取得了成功。在中国民间,也有传说鬼谷子是大军事家孙膑的老师。《尚友录》载,孙膑和庞涓同学兵法于鬼谷。正因鬼谷更赏识孙膑,把一部天书传给了孙膑,引起庞涓忌恨,才发生了一系列动人心魄的历史故事。
有一个人叫来鹄(不知何时人)说:“鬼谷子教给人诡秘欺诈,言语便捷,富于鼓动性,发人阴私,奸邪刁滑,六国时期真正掌握此术的,只有张仪、苏秦而已。”例如《捭阖》、《飞箝》,捭阖是分化或拉拢之术,飞箝是揣摩人之好恶,待其竭情无隐,加以箝持之术。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现象,是鬼谷子之术潜移默化,自然流传而形成的。
鬼谷子说:“人之不善而能矫之者,难矣。说之不行,言之不从者,其辩不明也。既明而不行者,持之不固也。既固而不行者,未中其心之所善也。辩之明之,持之固之,又中其人之所善,其言神而珍,自而分,能入乎人之心,如此而说之不行者,天下未尝闻也。”刘向说,这是善于说辩的具体方法。
《鬼谷子》一书,虽然在《史记》、《说苑》等书中被引用,但直到《隋书?经籍志》,才把《鬼谷子》录于目录。因而,有的学者认为它是苏秦假鬼谷之名而作,也有学者认为是后人伪书,但也有坚信《鬼谷子》绝非伪托的学者,千百年来,莫衷一说。虽然如此,《鬼谷子》一书自魏晋以来广为流传却是谁也不否认的事实。
而《鬼谷子》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是与鬼谷子的“奇变诡伟”的谋略分不开的。不管鬼谷子是传说人物;还是实有其人,他都是一个古代谋略家。
立身御世,远害就利。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类的行为都是为了远害就利,因而,远害就利是人类谋略的基本特征。《鬼谷子》告诉人们如何运用谋略,在政治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进行政治统治,以远害就利。《鬼谷子》认为,一种小小的缝隙,它会发展形成较大的漏洞,再进一步发展,就可形成为大缝隙。鬼谷子以此引申为政治斗争中的防患于未然。这是他关于在变幻不定的政治风云中,进行有效统治的重要思想。他说,始有征兆,可抵而塞,可抵而隙,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就是说,在缝隙刚要出现的时候,一定会有某种迹象,缝隙一出现,就要严严实实地把它堵塞,这刚出现的缝隙被阻住,使其发展蔓延的势头减弱并最终让它销声匿迹,经过这一番努力,缝隙被堵,隐患消除。这是堵塞缝隙的道理。他认为,政治统治的道理也是如此,能否有效防止社会动乱是关乎国家存亡的大事,必须给予极大的关注。“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用。因化说事,通大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泰山之本。其施外兆萌牙孽之谋。意思是,当事态出现不稳定的迹象时,智慧过人者往往能先觉察。这些“圣人”能洞察事理,并能发挥他们独特的作用,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细致入微地阐明事理,施计用谋,采取有效的措施。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最鼎盛的时候恰恰是从不起眼的细小萌芽开始的。微不足道的力量可以发展到不可估量,甚至可以使巍峨的泰山发生动摇。“圣人”们教给人们防患于未然的谋略,正是从这种事理中悟出来的。这是治国理政,为君为臣必须牢牢把握的。人类社会分化离合,纷乱安定,都是常事,作为统治者,应该时时警惕,留心观察,那些深谙此道,并能审时度势,熟练运用这一谋略的人,可以称为上智贤明的圣人,是最优秀的统治者。面对复杂的局势,他们冷静观察,韬光养晦,不惊不乱,适时抓住遏制混乱局势的时机,筹谋划策。或者因势利导制止混乱,或者快刀斩乱麻,迅速收拾残局,以顺利实行自己的统治。《鬼谷子》毫不掩饰谋略的功利性和权谋术势的实用性,把政治谋略发展到相当的高度,当然,他关于政治谋略的论述,含有投机和诡密,这是不能苛求的。《鬼谷子》为纵横家提供了谋略理论和方法。苏秦、张仪正是在把握这些谋略的基础上,才长于权变,游说诸侯以成就功业的。
辩论的奇变诡谲是鬼谷子谋略艺术的另一大特征。他以独具风格的诡辩术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论辩理论,也为战国时期的“游士”、“策士”、“谋士”等游说权谋者提供了一套诡辩理论。苏秦、张仪是成功运用这种辩论术的典型。《鬼谷子》第一篇就是《捭阖》,“捭阖”,指开合,指战国时纵横家分化、拉拢的游说之术。鬼谷子把“捭阖”看作权谋之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谋略,大智慧,即计谋的最高法则。“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鬼谷子?捭阖第一》)《鬼谷子》中的《捭阖》、《反应》、《权篇》等等,都很深刻地论述了诡辩制胜的方法、原则。捭阖篇中说,“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作周密的思考,其中最要紧的,是不可忽略哪怕是最微小的事情。用“捭”之术,要把对方的实际情况了解深透,用“阖”之计,就要使对方感到你与他同心同志,这样才能使计谋成功。因此,要注意观察对方,权衡轻重利弊,弄清对方采取什么计谋。“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纳之”;“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要灵活多变,不可生搬硬套。捭阖之术要求对事物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预测。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嗜好、财货、得意、情欲等,都是可以公开向别人说的,为阳;而死亡、忧患、贫贱、屈辱、弃损、失利、失意、刑戮、诛罚等,是属于隐秘的,是阴,所有这些,都可以用来试探测知对方的志向与意志,欢乐与欲求,思虑与智谋,这就是运用“捭阖”之术的基本法则,是游说他人的谋略。由此可以看出,在磊落光明的人前,只能谈论崇高;与阴险狡诈的人,只能谈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这样就可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克,可以游说于人,可以游说于家,也可以游说于国,游说于天下。
对于神秘人物鬼谷子的真伪,对于《鬼谷子》一书的真伪,是历史家研究的课题。千百年来,对《鬼谷子》一书所反映的谋略思想和方法,褒贬各执一辞。从谋略研究的角度看,《鬼谷子》及鬼谷先生的各种传说,含有不可忽视的、丰富的谋略智慧,鬼谷先生将作为一个神秘的谋略家而受到谋略研究者重视。

历史上真有武大郎这个人。

历史上真实的武大郎本名武植,河北清河县武家那村人。武植虽出身贫寒,但聪颖过人,崇文尚武,中年即考中进士,出任山东阳谷县县令。

武大郎的妻子潘金莲乃知州家的千金,住在清河县潘家庄。根据历史史载,武、潘二人和睦恩爱,育有四个孩子。

扩展资料:

武大郎早年贫苦,接受过好友黄堂的资助。武植做官后,黄堂家的房屋失火,他便投奔武植,希望谋个一官半职。不料,他在武家住了3个月,天天好酒好菜,却始终不见提携,黄堂感到不满。

为发泄心中怨恨,黄堂在回乡路上四处编造宣扬关于武潘的谣言,并张贴传单捏造武潘二人的丑事。当地恶少西门庆与他沆瀣一气,添油加醋。

但黄堂回到家里后,却发现家里建起了新房子。妻子告诉他,这是武植派人建的。黄堂无比懊悔,但他捏造的武潘俩人的丑恶形象,早已轰动四方,并被施耐庵写进了小说《水浒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大郎



武大郎原名武植,清河县武家那村人。现在武家那村还有武植的坟墓。他生的身材高大,相貌不俗。与《水浒传》中描写的形象完全两样。他自幼父母双亡,与兄弟武松相依为命。但他聪明好学,知识渊博。大比之年,高中状元,任山东阳谷县令。武植的昔日同窗黄堂名落孙山后,不幸家中又着了大火。便去找武植去借钱。他来到阳谷县一住半月,只是来的当天见了武植一面,便再也见不到了,因为武植一直忙于政务:兴修水利。让阳谷百姓赶上播种时节。黄堂以为武植是故意避而不见,所以一气之下回了清河县。一路上,他为泄私愤,于路边道旁树上,墙上写了很多武植的坏话,如“武大郎攀杠子——上下够不着。”等等。还画了很多讥讽武植形象的图画。
回到家中,只见一座新盖的房屋亮亮堂堂。黄堂一问妻子才知道,原来武植得知黄堂的遭遇后就派人送来银钱,并帮着盖好了房子。本想一切准备妥当后再告诉黄堂,可是……。黄堂懊悔不已,急忙赶回阳谷县,把他一路所写所画的东西全部涂抹掉。谁知这些东西正好被施耐庵看到,并写进了他那部千古传诵的《水浒传》中,流传天下。所以,大家看到了现在的武大郎。
武植的妻子潘氏金莲,是清河县黄金庄人氏。是一名大家闺秀。他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毅然嫁了家境贫寒的武植(当时武植还没有中状元)。经过施老先生的艺术加工,就变成了大家所熟知的潘金莲。

http://baike.baidu.com/view/328169.htm

武大郎

武大郎原名武植,清河县武家那村人。现在武家那村还有武植的坟墓。他生的身材高大,相貌不俗。与《水浒传》中描写的形象完全两样。他自幼父母双亡,与兄弟武松相依为命。但他聪明好学,知识渊博。大比之年,高中状元,任山东阳谷县令。武植的昔日同窗黄堂名落孙山后,不幸家中又着了大火。便去找武植去借钱。他来到阳谷县一住半月,只是来的当天见了武植一面,便再也见不到了,因为武植一直忙于政务:兴修水利。让阳谷百姓赶上播种时节。黄堂以为武植是故意避而不见,所以一气之下回了清河县。一路上,他为泄私愤,于路边道旁树上,墙上写了很多武植的坏话,如“武大郎攀杠子——上下够不着。”等等。还画了很多讥讽武植形象的图画。
回到家中,只见一座新盖的房屋亮亮堂堂。黄堂一问妻子才知道,原来武植得知黄堂的遭遇后就派人送来银钱,并帮着盖好了房子。本想一切准备妥当后再告诉黄堂,可是……。黄堂懊悔不已,急忙赶回阳谷县,把他一路所写所画的东西全部涂抹掉。谁知这些东西正好被施耐庵看到,并写进了他那部千古传诵的《水浒传》中,流传天下。所以,大家看到了现在的武大郎。
武植的妻子潘氏金莲,是清河县黄金庄人氏。是一名大家闺秀。他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毅然嫁了家境贫寒的武植(当时武植还没有中状元)。经过施老先生的艺术加工,就变成了大家所熟知的潘金莲。
武植的弟弟武松,自幼好习武练拳,打抱不平。“武松大闹董家庙”就是打的董家庙的蒋家三兄弟。哪个蒋家?蒋门神啊!欲知具体情节,您且听下会分解!

人物是有的

有啊


历史上真有“武大郎”这个人吗?
历史上真有武大郎这个人。历史上真实的武大郎本名武植,河北清河县武家那村人。武植虽出身贫寒,但聪颖过人,崇文尚武,中年即考中进士,出任山东阳谷县县令。武大郎的妻子潘金莲乃知州家的千金,住在清河县潘家庄。根据历史史载,武、潘二人和睦恩爱,育有四个孩子。

武大郎真实历史
综上所述,武大郎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他是一位普通的农夫,以耕田为生。尽管关于他的历史记载有限,但他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知。对于他的真实历史,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武大郎真实历史原型是什么?
《水浒传》里武大郎没有真实历史原型,是虚构人物。武大郎,武家排行老大,唤作武大郎,河北清河县人。从小父母双亡,含辛茹苦将兄弟武松抚养成人。以卖炊饼为业,娶妻潘氏金莲。是施耐庵根据元朝无名氏的《大宋宣和遗事》以及元朝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以上这两部文学作品都被认为是《水浒传》的雏形...

武大郎历史上有没有其人
真实的武大郎 历史上武大郎确有其人,而且也是清河县人,并且还是皇帝钦点的清河县令,但是真实的武大郎与小说中的形象相去甚远,完全是两个类型的人。真实的武大郎不仅不是不满五尺的侏儒,而且他还是身高一米七的大个子,并且相貌堂堂,聪明好学,是个清白的读书人,并且还一举中了状元,一时成为家...

历史真事的武大郎潘金莲?
在真的历史上确实有武大郎潘金莲西门庆这三个人,但是他们都生活在明朝,而且武大郎本名武植清河县武家那村人,他虽然出生贫寒但是却聪明过人,中年便考中进士当上了山东阳谷的县令。而真实的潘金莲是知州家的千金小姐,就在距离武家那村不远的黄金庄,潘金莲喜欢武植,经常偷偷接济他,并且悄悄与武植私...

历史上武大郎是 怎样的人?
历史上并没有武大郎。武大郎,《水浒传》虚构人物、并无人物原型。是施耐庵根据元朝无名氏的《大宋宣和遗事》以及元朝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中描写的行者武松和武松打虎的故事进行衍生编撰出的新人物,据《浙江通志》记载,武松是个常在涌金门一带卖艺的流浪汉,并无哥哥。武大郎死在自己单厢情愿心爱的...

武大郎真实历史原型是什么?
武大郎,《水浒传》及其衍生作品中的虚构人物,并无人物原型,武家排行老大,唤作武大郎,河北清河县人。从小父母双亡,含辛茹苦将兄弟武松抚养成人。以卖炊饼为业,娶妻潘氏金莲。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公元1424年)的阳谷县县令武植,并不可能是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就病...

武大郎真实历史原型是什么?
武大郎真实历史原型是武大郎的原型是清河县县令武植。武大郎是《水浒传》中的人物之一,长相其貌不扬,个子很矮,但是却有一个漂亮老婆,不只后来红杏出墙还联合奸夫把武大郎给杀了。但是现实中武大郎是明朝初期的清河县县令,一生为官正直,却因为一点意外身败名裂,蒙受不白之冤。《水浒传》中的武...

武大郎被后人取笑多年,正史中的武大郎是什么样的人呢?
历史上确实是有武大郎这个人物的,不过和小说里面的人物形象相差的还是比较大的,历史上的武大郎其实是出现在明朝时代。武大郎的原名叫武植,是明朝阳谷县的县令。武植在做官的时候特别的清廉,所以也是深受当地老百姓的爱戴,武植的家世其实非常的好,并不是像小说当中描写的那一般。小说里面的武大郎是卖...

历史上有武植这个人吗?
有. 武公名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人,搬清河县孔宋庄(现名武家那村)定居,公幼年丧父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举报| 答案纠错 | 评论(2) 21 3 z4262706 采纳率:13% 擅长: 精神心理科 历史话题 学习帮助 其他...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5087615957: 历史上真的存在武大郎此人吗 -
庾咏脑安: 存在 !武大郎原名武植,清河县武家那村人.现在武家那村还有武植的坟墓.他生的身材高大,相貌不俗.与《水浒传》中描写的形象完全两样.他自幼父母双亡,与兄弟武松相依为命.但他聪明好学,知识渊博.大比之年,高中状元,任山东...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5087615957: 请问历史上有武大郎这个人吗? -
庾咏脑安: 不仅没有武大郎,武二郎也没有. 这都是水浒传里虚构的人物,由于人物塑造的很成功,所以,在民间得以流传.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5087615957: 历史上有武大郎这个人吗?
庾咏脑安: 武大郎是一个生前倍受欺凌、侮辱的弱者,在死后继续领受着人们的嘲笑的一个人物 历史上可能会有这样的一类人,只是不出名吧,我想...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5087615957: 520是武大郎被毒死的日子是真的吗
庾咏脑安: 520并不是武大郎的遇害日,无论是《水浒传》中的武大郎还是正史当中的武大郎都不是520那天死的.历史上真有潘金莲和武大郎,但是却并不是像《水浒传》写的那样...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5087615957: 历史中有武大郎这个人吗?真像小说里的那样? -
庾咏脑安: 有,真名不叫武大郎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5087615957: 武大郎到底是小说人物还是真人 -
庾咏脑安: 历史真人有,小说人物也是.吴春来,后随母姓,改名武大郎,字武植,,来凤县人.从小父母双亡,含辛茹苦将兄弟武松抚养成人.以卖炊饼为业,娶妻潘氏金莲,原住清河县,后移居阳谷县紫河街.原型为清河县县令:不过后来有考古在墓...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5087615957: 历史上真实的武大郎是什么样的 -
庾咏脑安: 武大郎,历史从小聪慧,但是家里贫困,没有做够的钱给他修学,最后成为了进士!以下省略1000个字😂😒,另外水浒传里的潘金莲和武大郎都是假的,作者,扭曲事实!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5087615957: 武大郎后来真的成了日本人吗
庾咏脑安: 当然不是.而历史上确实有武大郎这个人,他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和妻子潘金莲恩爱有加,两人白头到老.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5087615957: 武大郎和武松真的是亲兄弟吗,还是小说里乱编的? -
庾咏脑安: 在历史上确实是有武大郎和武松这两个人的,但这两个人并不是亲兄弟,更加不是同一个朝代的人,所以小说里面的一些情节我们肯定是不能够当,真的只能当成小说来看待. 武大郎的原名叫做武植,是明朝清河县的一个小县官.历史上的武植...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5087615957: 历史上确实有潘金莲这个人吗?这个人怎么样? -
庾咏脑安: 确有其人. . . 武大郎与潘金莲数百年的冤案 武大郎本名武植,山东(今河北)清河县武家那村人.武植虽出身贫寒,但聪颖过人,崇文尚武,中年即考中进士,出任山东阳谷县县令.而潘金莲乃知州家的千金,住在距武家那村1.5公...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