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字在古文里有多少种意思,分别写出来

作者&投稿:茶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之”字在古文里有多少种意思,分别写出来,谢谢啦~

  现代汉语解释
  助词
  1.用作书面语,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
  例子:赤子~心/以子~矛,攻子~盾。
  2.用作书面语,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
  例子:中国~大/大道~行也
  代词
  1.用作书面语,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例子:反其道而行~、言~成理
  2.用作书面语,人称代词,虚指
  例子:久而久~
  3.用作书面语,指示代词,这、那。
  例子:~二虫
  动词
  用作书面语,往 例子:君将何~?[1]


  古汉语解释
  常见含义
  备注:加粗例句为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例句[2]
  动词
  到,往【现代汉语解释】
  例:①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
  ②行不知所之。——《庄子》
  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①人皆吊之。——《塞翁失马》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③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
  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鸿门宴》
  ⑤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狼》
  ⑥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2.指示代词,这
  例: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我。
  例: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助词 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①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贾谊《过秦论》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①宋何罪之有?——《公输》
  ②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③句读之不知。——《师说》
  ④菊之爱。——《爱莲说》
  3.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同【现代汉语解释】助词2。
  例: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②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③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②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5.结构助词,补语标志,可译为“得”。。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6.音节助词,无实义。
  例:①填然鼓之。——《孟子·粱惠王上》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公将鼓之。——《曹刿论战》[3]
  生僻含义
  通“也”义
  《墨子·大取》:“圣人也,为天下也。”前句也字作“之”义。《韩非子·解老》:“鬼祟也疾人之谓鬼伤人……”《贾子·大政》:“何君子之道衰,之数也。”最后的也字作肯定语气助词,其他两个“也”字,都作“之”字义。
  文言文 之的用法
  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之”比较多,用法也较复杂,有作代词用的,也有作助词、动词用的;区分起来也比较费劲。若死记硬背,耗时多而效果不佳。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辨析“之”的用法的方法,与大家共享。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③④⑤⑥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5]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往,到:“吾欲~南海”。

◎之 zhī
〈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词性变化
◎之 zhī 〈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之 zhī 〈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之 zhī 〈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之”字在古文里有多少种意思,分别写出来
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

"之"在古文中有多少种解释?分别是什么?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同本义 [grow]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之,适也。——《广雅》自伯之东。—...

之字在古文中的用法有几种
之字在古文中的用法多样,主要有以下七种:1. 作为动词,其本义包括出、进、发展的意思。例如:《礼记》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译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同拥有的,选拔有贤德、有才能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2. 作为动词,表示往、到的动...

之在古文中的六种意思 之在古文中的六种释义
在古文中,"之"这个字有着丰富的含义,其作用和用法多样。首先,它可作为助词,用于表示领有或连属关系,如《为学》中的"吾欲之南海"。其次,它能够修饰句子成分,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均之二策"。此外,"之"也可作为代词,代指人或事物,如《论积贮疏》中的"生之有时",或者是代指第...

古文中的“之”什么意思啊?
“之”字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汉字,在不同的语句中意思也不同,下面是“之”字出现在文言文中的示例,1、<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

(之)字在古文中的所有词意都有什么
代词: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代词:指代说话者本人或...

之在文言文里的所有意思
1. 之 在文言文里有多少种意思 “之”在古文中意思很多,一般现在通用的释义具体如下:1.代词,①第三人称代词“他(她)、他们”,极少数情况也作第一人称“我(我们)”;如: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论语》 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②物主代词...

"之"的不同用法和含义在古文中有哪些?
10. "之"的用法多样,既可连接补语,如"人之察察",意为人的清白。11. 在古文中的某些语境里,"之"甚至可以通“也”,表达肯定语气,如"圣人也,为天下也"。以上分析展现了“之”字在古汉语中的多元角色,无论是代词、结构词还是音节调整,它都承载着丰富的语义,展现着古汉语的魅力。通过理解...

在古文里,“之”有几种用法,我已知四种,多多益善
〔古文〕㞢【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眞而切,𠀤音枝。【说文】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气,则无不之也。 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

之字在古文中的用法有几种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例如: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上两句中的"之"都译为"这"。①句的意思是:唐浮图慧褒开始在这里住舍定居,死后就埋在这里。②句的意思是:衡量这两种办法,宁肯答应下来,...

新巴尔虎右旗15621611071: 之 有几种意思?举例说明在古文中的“之”有几种意思?分别是什么?举例子 -
牟言舍尼:[答案] 辍耕之垄上 “之”:去;往. 弗怠之 “之”:指代. 非士之怒 “之”:的. 还有一个意思是表示连接,不译

新巴尔虎右旗15621611071: "之"在古文中有多少种解释?分别是什么? -
牟言舍尼:[答案] (会意.象艹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同本义 [grow]之,出也.象艹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

新巴尔虎右旗15621611071: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
牟言舍尼: 之字的所有用法答:浅析文言文“之”的用法一般来说,“之”的用法有下面几种: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

新巴尔虎右旗15621611071: 古文中“之”有多少种不同的意思?分别是什么?有急用,拜托! -
牟言舍尼:[答案] ◎之 zhī 〈动〉 (1) (会意.象艹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艹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

新巴尔虎右旗15621611071: "之"字在古文中的含义有哪些?之字在古文中的含义有拿下那些啊? -
牟言舍尼:[答案] 1.到···去 2.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3.指示代词.这,此.4.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有时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新巴尔虎右旗15621611071: 之在古文里有几种意思,分别是什么
牟言舍尼: [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往,到:“吾欲~南海”.

新巴尔虎右旗15621611071: 古文中之的各种意思 -
牟言舍尼: 用法: (1)用作代词,又分为几种情况: 1〉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做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3〉活用作第一人...

新巴尔虎右旗15621611071: 古文中的“之”字的意思有哪些? -
牟言舍尼: 在古汉语中“之”字用法颇为复杂,“之”字在古汉语里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不同的语境里“之”有不同的用法. 作实词的“之”有两种情况:一作代词;二作动词. “之”字作动词,意为“到……去”、“往”、“到”、“至”.如:...

新巴尔虎右旗15621611071: ”之“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牟言舍尼: 1代词(学而时习之:它,指学到的东西) 2到(陈涉世家-辍耕之陇上) 3音节助词(赤壁赋-扣舷而歌之) 4取消句子独立性——在主谓之间,此主谓短语做句子中的一个成分(多为主语或宾语)时(兰亭集序-不知老之将至) 5宾语前置标志(陋室铭-何陋之有) 6定语后置标志(离骚-长余佩之陆离) 7助词,的(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 8和(抱歉,没找到例子)

新巴尔虎右旗15621611071: ”之“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之字有哪些意思?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
牟言舍尼:[答案] 1代词(学而时习之:它,指学到的东西) 2到(陈涉世家-辍耕之陇上) 3音节助词(赤壁赋-扣舷而歌之) 4取消句子独立性——在主谓之间,此主谓短语做句子中的一个成分(多为主语或宾语)时(兰亭集序-不知老之将至) 5宾语前置标志(陋室...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