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课标关于阅读方法技能的目标

作者&投稿:贺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怎样理解文章的一般阅读目标~

这里所说的关于文章的一般阅读,就是阅读各类文章时一些共通的基本要求。有一部分阅读目标是跨越各种文体的,既跨越实用性文体,也跨越文学作品,我们称之为文章的一般阅读目标。
   课程标准从第二学段开始,提出了关于文章的一般阅读目标。一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二学段)。二是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第三学段)。三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第四学段)。
  这些目标要求概括起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就是思想情感方面的思想内容,如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还有就是文章表达方面的要求,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这些是课标中所提出来的一般性阅读目标。在解读一般阅读目标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阅读文章的前提是从文章的整体出发
  这些目标表述中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要求阅读行为从文章的整体出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整体感知”。从心理学意义上说,感知是人通过感觉器官在大脑中对对象的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总和的反映,它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首先具有直观性特征,同时也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特征。如我们初见一个陌生人,对他的第一印象是怎么产生的?肯定是直观得来的整体印象、综合印象,不会得之于对他的面部五官等作个别的具体的分析。而在感知基础上进入的理解,虽然更多是一种理性思考,但它始终伴随着对文本的具体感受,伴随着与文本情感相交织、相应和的情感活动。所以,理解也是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心理活动,而且往往是个人化的。
   2.“把握文章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学段提出“把握文章基本内容”,就是建立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的,它并不需要像过去流行的对文章进行分段解剖、逐层归纳,再概括一个中心思想的思路,不追求抽象的理性结论。这一把握文章内容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学生心志充分投入的过程,是与“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须臾不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所得到的常常不是关于文章的抽象结论,而是对文章的总体印象,包括文章的主体事件、形象、情感、基调等,以及对文章某一方面的特别感受和体验。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也要求能结合课文语句所描述的充满着感性因素的内容和情境来实现。须知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绝不是抽象的判断可以概括穷尽的,其中始终伴随着读者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过去与这一条要求相对应的提法是“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现改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两者的区别是:一是概括需要理性的判断,而且“言传”出来,“体会”更多地伴随着感性的把握,表现形式也较自由;二是概括注重阅读的结果,体会更注重阅读的过程;最后,概括往往强调规范、统一,难以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体会则强调自主性,鼓励自由的个性化的表达,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而且“思想感情”的外延比“中心思想”大得多,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去阐释。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应该顺其自然地先从整体去把握文章,从整体出发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建立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在以往的教学中有很多老师,课文讲解得非常细致,甚至过分地肢解了这个文章。在分析文章的时候,有的老师执著地追求对文本语词句的理解,对于句子的分析,对于篇章的逻辑结构的分析,这样的分析脱离了文本的实际,最后得出一个抽象的结论给学生。这样就是忽略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所以,这次课程标准就特别提出了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文本中,和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学生得到的肯定不是老师所给的关于文章的一些抽象的结论,而是学生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对文章的一个总体的印象。如关于主体事件、文章的形象、文章的情感基调等,以及对文章的一些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虽然我们强调整体感知,强调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是,整体感知和具体分析并不矛盾。在阅读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先从文章的整体把握,然后在需要的时候,也是可以对各个部分进行具体分析的。
  老师们也不要误解,不要以为语文课程反对概括。实际上概括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对一篇课文,要有一个基本把握,要言传,要表达自己的基本理解,可以用一个词语,用一个句子把它概括出来。我们反对把概括当成抽象的结论,让学生离开文本的生动活泼的内容和感情,去记住它。有的老师,特别是高年段的老师,在教学一篇课文的时候,他会要求学生在每一段的空白处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语言概括这段的意思,然后师生一起来讨论,一起来修正。我觉得这个做法非常好,这是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一个基础。
  当前小学语文界有这样一些观点,就是上海师范大学王文生、吴中华教授在一系列文章中突出的一个问题,阅读教学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是教课文还是教阅读。这个问题在老师的观念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老师纷纷发表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课文内容不等同于教学内容,而我们现在很多阅读教学中,是老师跟着课文内容走,他的思维被作者牵住,他的教学设计是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这对于培养小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肯定是需要的,但有的文章把握主要内容相对比较容易,有的课文可能就不容易。在这方面,我们的共识是:第一,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第二,内容是基础,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内容是不能丢弃的,还需要扎扎实实地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第三,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老师要更加关注文章的表达。
   3.了解表达顺序,领悟表达方法
  第三学段提出“了解表达顺序,领悟表达方法”,还有第四学段“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这里所说的“表达顺序”、“表达方法”、“表达方式”,不是拿相关的文章学知识点作为起点,也不是最终归结为一些程式化的抽象表述,而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反复的感受、思考、揣摩,对文章表达上的特殊性、与文章内容的有机联系获得自己的认识。
   “理清思路,分析内容,推敲词句”,是对文章在整体上有了印象,对内容有了基本把握后,进行比较理性的分析,但这种理性分析还是离不开学生对文章的具体感受和体验的。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这些要求,都是强调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开展质疑、合作、探究,是把对文章的把握和理解引向深入的标志,最后得以在群体阅读的条件下,师生相互促进,共享阅读成果,提高阅读水平。
   4.关于阅读中实现质疑、合作、探究能力的目标
   在第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 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 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注重语文学习过程与方法维度,并与知识与能力维度融为一体,这在阅读目标系列中体现得很明显,其旨归在于,主张让学生在阅读过程的展开与阅读方法技能的运用中,获得真正阅读的能力,而有关阅读的知识则成为培养能力的支撑。归结起来,课标的阅读目标中共涉及朗读、默读、略读、浏览、诵读等多种阅读方法和技能的运用。 1.朗读技能的目标 课程标准对朗读的方法及目标的规定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四学段)。其中第一、第二、第三学段为小学要求的目标,第四学段为初中朗读方法技能目标,后一学段的目标自然涵盖前面各个学段的目标。 从上引可见,各个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要求的核心都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所谓“正确”,是要求朗读时用普通话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吐字清楚、声音响亮,尽可能没有错字、别字、添字、漏字,不重复,不唱读;所谓“流利”,是要求朗读时语气比较连贯,能读出句读和段落之间的停顿,节奏自然、速度适当;所谓“有感情”,是要求朗读时通过轻重、抑扬、停顿等变化,把所阅读文本的感情传达出来,能读出陈述、感叹、疑问等不同语气,同时有主体的感情参与其中。朗读作为一种技能,以上这三个要求不能分割,它们是一体化的;当然,相对而言,用普通话“正确”朗读是一种基础要求,而“流利”和“有感情”则是进一步的要求。所以,从第一学段朗读的起始要求,就从这三方面提出。 粗略地看,四个学段的朗读目标十分相似,但仔细推敲起来,要求是有差别的。第一学段只提“学习用”,是初步尝试学习用普通话朗读,强调的是老师的指导、示范,重视学习朗读的过程,这显然是起步阶段的要求。这个阶段强调的是老师的指导和示范的作用,重视的是学习朗读的过程。有一位教师他在执教《咏华山》一课的时候,开始时学生读得比较快,没有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老师用幽默的语言进行指导,也不失时机地做了示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朗读有了明显的进步。第二学段的要求是“用”,强调的是使用普通话进行朗读的实践过程,里面已经含有培养相关习惯的意思。第三学段是“能用”,强调能力的达成度,要求基本具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水平。再从用来朗读的材料看,这些目标表述上也有差异:前三个学段朗读的文本限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这些课文往往都是在老师指导下精读的材料,朗读的练习机会自然多,目标要求也容易达到;第四学段打破了这个规限,扩大到课文以外的其他阅读材料,文本类型和内容、表达、语言都更复杂了,对朗读水平的要求自然也相应提高了。这是初中与小学两个阶段在朗读目标上较为明显的区别。 课程标准除了对不同学段朗读的的侧重点有不同的要求之外,还特别强调了朗读语调的自然。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提出,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课标之所以特别提出朗读要自然的要求,也是由于很多地方、很多老师在教学的指导中,特别过分地注重了学生拿腔拿调朗读、过分夸张的表演。朗读的情感来自于对文本的理解,是“入乎文,入乎心,入乎情”,是一种自然的娓娓道来,不是拿腔拿调,矫情做作的。所以,朗读应该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2.默读技能的目标 课程标准规定的默读目标:一是学习默读(第一学段);二是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三是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第三学段);四是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第四学段)。同样,后一学段的目标包含前面学段的目标。 对默读的要求同样贯串四个学段。课标的大体思路是,在起始阶段要求“学习”默读方法,再要求“初步学会”这种方法,“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就是要脱离朗读,是默读的具体要求。然后是讲求默读速度,最后要求速度加快,而且养成习惯。与原实验稿课标对比,这次修订作了一个小的调整:把对默读的具体要求“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从第一学段移至第二学段,作为初步学会默读的一个具体标志,这一改动相信更加符合学生学习阅读方法的实际状况,并且降低了难度。 朗读和默读不是截然分开的,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经过十几年的课改,老师们对朗读的重要性已经达成了共识,但是我们也会发现另外一个倾向,就是学生真正静下心来认真读书,静思默想的机会少了,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上,这种机会就更少。这样的阅读教学就很难落实重视阅读的体验、阅读的感悟的要求。默读是有利于学生的体验和品位的,所以,我们的课堂上应该有的时候书声琅琅,有的时候就要鸦雀无声,让默读和朗读各有所用,缺一不可。 3.略读和浏览技能的目标 掌握略读和浏览这两种阅读方法,是过去语文大纲中相对忽视的方面,但这恰恰是在现代信息社会的阅读环境和阅读需求中提高公民阅读能力的迫切需要。课程标准从第二学段开始,提出了这方面的目标要求:一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二学段);二是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第三学段);三是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第四学段)。 略读是与课堂最常用的精读方法(包括朗读和默读)相对应的阅读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最为常用。老师看到略读和浏览这两个词,一定觉得两者都是粗知大意的意思,从字面上看好像区别不大。实际上“浏览”一词的原初意思就是“约略地看、泛观”,浏览更强调获取信息,它是我们现代社会更加迫切需求的一种能力。我们平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浏览多采用扫读、跳读、快速读的方法,尤其是特别注意书名、篇章名,从书名以及大小标题或者段落的起结,包括图表的提示信息当中,捕捉适合自己的信息。特别是我们现在阅读报刊杂志,阅读网上信息的时候,需要快速提取信息,了解时政新闻,只要看看标题就行,内容不一定详细看,知道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儿,利比亚卡扎菲死掉了,首都的黎波里给攻下来了,知道这个消息,详细内容就不看了。“略读”是粗知文本大意,即古人所谓的“观其大略”。略读是相对于精读而言的,就是观其大略。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说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求甚解,不逐字逐句地去读,观其大略,这就是略读的方法。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特别要注重略读和浏览的阅读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4.诵读技能的目标 课标还特意提出了诵读方法,而且在这方面规定得很具体。一是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一学段);二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二学段);三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第三学段);四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第四学段)。 诵读从字面意义看,就是反复地去吟读,然后自然地成诵。诵读有助于语言知识的积累。一些抒情诗文、文言文就比较适合诵读。诵读更加有助于读者从声韵气律角度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体会其中的丰富内涵和情感。诵读又不像朗诵那样有表演的性质在里面。诵读就是把自己的感情通过吟诵抒发出来,这样方法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位和情感的投入,达到语文潜移默化熏陶的目的。曾国藩就曾经说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壮,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诵读和朗读各有所长。这里说的“密咏恬吟”,其实就是诵读。运用这样的方法确实能够有利于学生沉下心来,细心地体察诗文深远的内在的韵味。 对诵读技能目标可从两方面加以理解:从诵读的材料看,第一学段以儿歌、儿童诗和浅近古诗为宜,因为这些材料篇幅短小,有节奏、韵律感,朗朗上口,故宜于低年级儿童诵读。原实验稿中的“童谣”,在修订时改成了“儿童诗”,因为“童谣”与“儿歌”接近,而“儿童诗”既包括民间流传的童谣,也包括了作家专为儿童创作的诗歌,更加准确一些。到第二、第三学段,则以一般诗文为诵读材料,其阅读范围和诵读难度都有增加。第四学段将古代诗词专提出来,文言文则另提要求。再从诵读的实施要求看,第一、第二学段侧重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以体验情感和想象情境的心理活动为通道,达到感受语言、领悟大意的目的;第三学段强调能够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形式要素去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运用诵读方法阅读理解作品的自觉程度逐渐增强,诵读要求也更趋细化;而第四学段的诵读应该是综合以上各种要素的实践活动了。 老师对诵读、朗读、朗诵等概念觉得难以区别。第一个区别,从材料方面看,所有的文学作品都适合朗读,无论它是叙事性的、说明性的,但是不是所有的作品都适合诵读和朗诵,如抒情诗文、文言文,这些情感比较丰富的材料更适合诵读和朗诵。第二个区别,朗诵是一个具有表演性的艺术活动,而朗读和诵读更是一种教学的行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朗读和诵读的方法往往显得比较高亢雄伟,而诵读比较强调沉潜,是沉下去体会感情。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那位寿镜吾老先生在读古文的时候,摇头晃脑,不顾一切,忘掉外面的存在那种得意劲,就是诵读。


如何践行新课标对朗读教学的要求
课标要求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主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二、在阅读中落实新课标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潜入文本,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

怎样理解文章的一般阅读目标
这里所说的关于文章的一般阅读,就是阅读各类文章时一些共通的基本要求。有一部分阅读目标是跨越各种文体的,既跨越实用性文体,也跨越文学作品,我们称之为文章的一般阅读目标。 课程标准从第二学段开始,提出了关于文章的一般阅读目标。一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

怎样提高小学语文新课标阅读教学
如教学《盘古开天地》后,教师可介绍《女娲补天》;结合《草船借箭》的教学,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所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

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3.抓住对事物的不同理解,调动他们发现问题的积极性。通过争论,辨清是非,学生会对问题发生兴趣,有利于调动他们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如在上《愚公移山》时老师提出"愚公笨不笨"的问题,结果,学生通过愚公"痛感迂塞之苦""确知移山之利""深明可移之理"三个方面论证了愚公不愚、大智若愚的道理。并...

落实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哪些目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

如何进行新课标下的现代文阅读教学
现代文阅读有章法可循.这于我不啻为一条喜讯,仿佛在现代文教学的迷途中看到了一丝光亮.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就随时向他请教,在他的耐心指导下,我对现代文教学信心倍增,并逐渐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联想到自己现代文教学的心历路程,我觉得帮助学生提高对现代文阅读理解的认识,对症下药,消除他们对这一...

1、请结合本学科,谈谈如何理解2011版修订课标的变化,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如...
1.阅读方式2011课标大段增加了对朗读的论述,朗读教学,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教学的首要要求。朗读的意义,这里无须多加论述。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作为目的,要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作为手段,它是促进学生细读文本、深入理解、体验情感、揣摩语言、强化语感的有效策略。“...

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小学五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一、小学五六年级语文阅读存在的问题 影响小学五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的因素主要来自两方面,即教学中阅读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一)学生方面 1、阅读方法不当 阅读方法不当会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彻底。学生阅读方法不当主要表现为,部分学生只是对文章进行草草的阅读,对文章...

如何在新课标背景下进行阅读教学?
作者许地山的父亲出于爱国之心,依然抛弃家产,携全家回福建定居,过着清贫的生活,父亲教育子女为人做事要踏踏实实而不求虚荣。在当时的年代,人们不能也不可能讲什么体面。但从现代社会看来,却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对此,学生很难理解。教学中结合问题:从父亲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我安排了小组合作学习...

如何落实课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如何落实课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叶老说“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新课标也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但是多角度有创意从何体现?语文课上还体现得不够充分,大家还是在不停地和语文所承载的文学知识、文体知识、文学常识“...

中卫市18764773584: 浅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开展语文阅读教学 -
康堵盐酸: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能够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 新的语文课程...

中卫市18764773584: 小学语文教学中我是怎样认识和理解三维目标的 -
康堵盐酸: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认识三维目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1"-I 认识三维目标 李艳华河北省武邑县龙店小学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三维目标即:知识和能力,方法与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 教育思想...

中卫市18764773584: 如何让英语阅读成为“悦读”——浅谈新课标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
康堵盐酸: 英语阅读作为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言输入的主要环节之一,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日常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人文素养,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中卫市18764773584: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
康堵盐酸: 【摘要】注重激疑促思,能有效地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根据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激疑促思的尝试,归纳起来有四法,即通过言谈和倾听进行双向沟通,鼓励学生展示不同的阅读收获,引导学生掌握课内阅读的方法举一反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关键词】阅读教学;激疑;促思 方法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人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剩余2073字)

中卫市18764773584: 如何适应《新课标》在阅读教学中的变化 -
康堵盐酸: 学习了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感受到在阅读教学要求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教师应根据阅读内容的变化采用相应的策略.1、 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

中卫市18764773584: 如何落实课标中关于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
康堵盐酸: 引导学生读书时,抓住重点词、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篇课文或一段话,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地、平平淡淡念一两遍就了事,而应布置预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这样就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中卫市18764773584: 小学语文情感与态度维度包括哪些 -
康堵盐酸: 语文课程标准说:“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请你对照这三个维度,分析语文课程的10点“总目标”.答:语文新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

中卫市18764773584: 英语导学培训课例
康堵盐酸: 摘要 :英语阅读作为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做为语言输入的重要环节之一,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教学目标之一.初中英语教学活动的主要环...

中卫市18764773584: 制定阅读目标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
康堵盐酸: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十分重要的学习内容,它既是学生实现自身精神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各种能力得到发展的基础.在课程标准中确定关于阅读的目标和内容,遵循了以下一些基本原...

中卫市18764773584: 初中英语五级课程目标概述? -
康堵盐酸: + for sb, require etc.⑵. Notice and learn the sentence patterns “It is + adj.新出现的重要的句型结构及其交际中的用法.了解和掌握其语言形式、表意功能及表达方式等.甚至发现部分英语教师没有设计教学目标,教案里头只有教学过程、笼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