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体现儒家乐天知命的名言有哪些

作者&投稿:辉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桃花源记中是如何体现儒家是想和道家思想的~

  《桃花源记》——陶渊明道家思想的呈现
  作为田园诗派的鼻祖,陶渊明的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这方面也和诗人的经历、心态有关。他的诗朴实而又经典,有时候会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桃花源记》就极具代表性地呈现出了道家的思想。诗人描绘了一个想象中的完美世界,这和老子《道德经》第八十章中描绘的理想家园非常相似。前者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后者有“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前者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间隔”,后者有“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些人、物、事一起构成了完美的自然和谐状态,人们融于自然,知足,自知,不争,快乐。这一生活画面,正是老子“小国寡民”理想的再现。《桃花源记》的意义在于作者借之对充满动乱、欺诈和掠夺的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和批判,也是对现存制度的否定,表达了作者对平等、自由的“大同”社会的向往。桃花源人怡然自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生存状态,显示了作者追求自然无为,反对矫饰的人生理想。同时,作者也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桃花源只不过是一个理想的图景,它远离现实社会,同老子描述的“小国寡民”一样,读来都流露出一种不可复得或难以实现的悲哀。这篇文章充满了乌托邦的色彩,反映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也反映了动乱时期下层百姓希望逃避现实灾难的幻想。

守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存养:养吾浩然之气
自省:日三省汝身
定性:宠辱不惊,乐非穷通
治心:尽其心,而后知其性
慎独:人心唯危,道心唯微
主敬: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谨言:巧言令色,鲜矣仁
致诚: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诸葛长青:孔子文武双全、博学多才、因材施教,令人敬佩。作为中国人,应当了解儒家的基本思想。儒的思想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孔子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根基。
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
孔子提出修身为本,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圣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同时精通易经《十翼》所作者,孔子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的著名美学命题。
诸葛长青:孔子思想博大精深,体现了中国智慧的精华。
以下内容选自张海清先生的《孔子名言名句》,收录了部分《论语》中的一些孔子经典言论。
《孔子名言名句》,是了解孔子思想的基础读物。
以下是孔子部分思想精华。
学而时习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语出自《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也即此章义。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论语集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卫大夫。“文”是他的谥。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又见《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吕氏春秋》亦记载:“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句意谓: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疲倦。南宋朱熹《论语集注》:“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近人钱穆认为“或以本章为谦辞,实非也。”(《论语新解》)孔子于此所举三事:其一,重在言识(记忆),不在言默,所谓“多闻,质而守之”(《礼记·缁衣》),“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其二、三,则表达了孔子于求知学问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热忱,同时也是孔子从认识和方法对“学”与“教(教诲)”的合理总结。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汉郑玄注:“富贵而不以义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意谓:以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又见《论语》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过眼烟云之不足取。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汉郑玄《论语注》:言此才,勉人于学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近人康有为《论语注》:“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其句意谓:发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学有所获),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此实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辞。《礼记·表记》:“子曰:‘《诗》之好仁如此。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其一生好学不倦,倡导积极有为,对所创立学说的实现孜孜以求,“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强不息,终老不疲与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朱熹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论语集注》)刘宝楠引旧说,又提出两解:一谓“我并彼为三人,若彼二人以我为善,我则从之;二人以我为不善,我则改之。是彼二人,皆为吾师。书洪范云: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此之谓也。”一谓“三人行,本无贤愚。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随事所见,择而从之改之。非谓一人善,一人不善也。既从其善,即是我师。”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名言,也作“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语出《论语·述而》。《说文》:“坦,安也。”荡荡,广远之称。戚戚,时时忧虑之称。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荡然无私。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悉府也。”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见《论语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雕,凋谢;松柏,喻栋梁之材。朱熹引谢上蔡注曰:“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论语集注》)荀子则把松柏喻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荀子·大略》)《庄子·让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名言。《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正义》引《申鉴·杂言下》注曰:“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又《论语·宪问》所记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自谦其不具备知、仁、勇三者达德,而自子贡视之,孔子三道尽备,故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民无信不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此即孔子对子贡问政之答。民信之与足食足兵为孔子治邦强国之政。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无信;民信则为本。此也即与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义有相通这处。后朱熹有曰:“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不失信于我也”。   

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


能体现儒家乐天知命的名言有哪些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名言。《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正义》引《申鉴·杂言下》注曰:“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又《论语·宪问》所记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自谦其不具...

乐天知命 故不忧 出自哪里?
出自《周易系辞上传》。《系辞》一般上是指《易传·系辞》或《周易·系辞》;《系辞》中引用了不少孔子的论述,应当经过了孔子以后儒家的整理,可以说《系辞》是先秦儒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大成。原文: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释义...

人生信仰:悠哉乐哉,怡然自得,心宽体胖,乐天知命而不忧
儒家的修身之道,以乐天知命、安仁和俟命三个维度展开。首先,乐天知命意味着接纳并超越外界得失,内心专注于自我提升,致力于弥补自身的不足。其次,顺受其正教导我们知命者应遵循正道,不怨天尤人,全然接纳生命赋予的使命。再者,尊德乐义则是乐天者践行道义的体现,无论生活境遇如何,都能保持内心的...

孔子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说乐天知命有忧之大的?
趋吉避凶的背后,我相信更重要是去了解人生万物的运行法则,并且认识真正的自己,如此才可以真正达致儒家经典《周易‧系辞》所说的:乐天知命,故不忧!这样说来可能有点难以理解,简单一点形容就是「趋吉避凶」,有积极和消极两大类群众,“ 你自己又是哪一种? ”谈及命运,我总喜欢用「气...

乐天知命,随遇而安
    《菜根谭》一书中说:释氏之随缘,吾儒之素位,四字是渡海的浮囊。盖世路茫茫,一念求全,则万绪纷起。惟随遇而安,斯无入而不自得矣。      意思是说:佛家比较重视缘分,就是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儒家重视素位,就是安于本分不胡思乱想。

活在当下是谁说的
1. '活在当下'这一概念,源自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其中最为深入剖析的莫过于岭南大学某位文人的游世篇章。2. '活在当下'代表了一种中国人乐天知命的传统观念。但是,面对死亡的威胁,我们还能否真正活在当下呢?我们既可以沉溺于过去和未来的选择之中,也可以选择活在当下。3. '当下'只是我们众多选择...

儒家“三达德”是什么?
智、仁、勇是儒家的“三达德”。为什么这么说?仔细理解一下:有智慧的人为何不会被外物所困?因为能够将事情看得明白透彻,不管外在环境如何,我都有选择如何过自己的生活的权利;有仁德的人为何不忧愁?因为他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失,如此一来,多替他人着想,善待他人,放下我执(...

儒家对天命的知命观是什么呢
在儒者那里,性命是合一的。天所授而人所受者,在天曰命,在人曰性。故而知命即知性也。而所谓知性者就是儒家存养的工夫,即孔子所谓力行忠恕,《中庸》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孟子所谓尽心知性知天,朱子所谓穷理尽性,阳明所谓致良知者,尤须践行不息,始可窥其门径。...

乐天知命故不忧下一句
乐天知命,故不忧的下一句是:“故不过,旁行而不流”。出自《周易系辞上传》,《系辞》中引用了不少孔子的论述,可以说《系辞》是先秦儒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大成。《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

儒家天命观
《易传》提出“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乐天知命而不忧”《左传》、《国语》列举了许多用《周易》的卦爻辞溯往追来的事例。人们把生命中的荣辱、福祸悉数归之为命运注定。这里,命运不是人格化的至上神,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一生的福与祸如何,都已由不可抗拒的命运一一预定。命定...

老城区17331265177: 高分求助啊关于孔子的名言和孔子两个弟子的介绍高分求助啊~~关于孔
颜乳迪皿: 学而时习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王释“学”与“习”为一义,...

老城区17331265177: 《鱼我所欲也》中表明儒家生死义利观的句子 -
颜乳迪皿: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老城区17331265177: 乐天知命 故不忧 出自哪里? -
颜乳迪皿: “乐天知命故不忧”出自《周易系辞上传》第四章:“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意思是说:《易经》之道和天地之道相似.乐观地对待自然趋势而知道命运不可更改,所以能...

老城区17331265177: 论语中有关不耻下问的名言两句 -
颜乳迪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出处《论语·公冶长》第五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

老城区17331265177: 有关儒家的思想精粹,以及体现其思想的名句?
颜乳迪皿: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就是所谓中国人所倡行的中庸之道

老城区17331265177: 体现儒家担当精神的名言名句 -
颜乳迪皿: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老城区17331265177: 有什么能体现儒家学派思想的经典诗句 -
颜乳迪皿: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智者动 仁者静 智者乐 仁者寿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老城区17331265177: 古代关于修身养性的名言、古谚、事例有哪些 -
颜乳迪皿: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儒家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佩;草际烟光,水心云影,闲中观出,见乾坤最上文章. ——洪应明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还有迷,总不如自悟之了了;意兴从外境而得者,有得还有失,总不如自得之休休. ——洪应明

老城区17331265177: 论语十二章中表现孔子以学为乐的语句 -
颜乳迪皿: 方法..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不解.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的. 4、子曰:“由,...

老城区17331265177: 求初中能体现儒家思想的文言文语句 -
颜乳迪皿: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有论语语句都是儒家思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