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历史(追加悬赏)

作者&投稿:范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客家人的历史~

  客家人自秦朝至今在南方地区居住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一个重要群体,是广东本地的主要族群(广府、客家、潮汕、粤西高凉、四邑、海陆丰、粤北少民等)之一,也是江西和福建本地的重要族群之一。广东的几大族群,都是混合同化了岭南最早的原住居民百越诸族而最终形成的。客家民系并不比广东其他民系形成的时间晚,因为客家语本是中原雅言,只是到了南方后吸收了一些土著语言,但其主体仍是中古雅韵。客家人也并不比其他族群晚来于广东,在广东的河源、惠州等地最早定居的就是糅合了原古越诸族的客家先民。
  客家人有五次大迁移,客家先民第一次大迁徙 西晋永康元年,发生了“八王之乱”,继而又爆发了人民反晋王朝的斗争,大大动摇了西晋王朝的统治。这时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等少数民族趁虚而入,各自据地为王,相互争战不休,使中原陷入“五胡乱华”的动荡局面。西晋王朝覆亡后,中原成了胡人的天下,他们废农田,牧牛羊,虏汉人做奴隶。不堪奴役的汉人大举南迁,他们由中原经河南南阳,进入襄樊,沿汉水入长江迁向湖北、安徽、江苏一带;朝东则由九江到鄱阳湖,或顺赣江进入赣南山区。其前锋已抵达今之梅州大埔,并于东晋义熙九年(即公元413年)以“流民营”为基础设置了义招县。这时,东晋王朝为安置中原移民,专门设立了侨州、郡、县,予以各种优待。这股潮流此起彼伏,持续170多年,迁移人口达一二百万之众。
  第二次大迁徙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势由盛而衰,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加之中原灾荒连年,官府敲榨盘剥,民不聊生,许多城乡烟火断绝,一片萧条。不久,爆发了先后由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弛骋中原,辗转大江南北十数省。这些地方正是第一次南迁汉民分布的地域。战乱所及,惟有赣南、闽西南和广东东北“堪称乐土”,于是上述各省客家先民的大部分,由江州溯赣江而上,来到今天的赣南、闽西、广东东北的三角地带定居。根据客家族谱记载,这时期的移民,避居福建宁化石壁洞者也不少。这就是中原汉人历史上第二次大举迁徙。这次南迁,延续到唐后的五代时期,历时90余年。
  第三次即客家民系形成中的大迁徙 北宋都城开封,于公元112年被金兵攻占后,宋高宗南渡,在临安(今杭州)称帝,建立南宋王朝。随高宗渡江南迁的臣民达百万之众。元人入侵中原后,强占民田,推行奴隶制。处于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为躲避战乱,又一次渡江南迁。随后由于元兵向南进逼,赣闽粤交界处,成为宋、元双方攻守的战场。文天祥起兵抗元,率义军进抵梅州,客家儿女纷纷从军,转战于闽粤各地,仅松口卓姓家族,就有800多人,“男执干,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早先迁入此地的客家人,为寻求安宁的环境,又继续南迁,进入粤东的梅州、惠州一带。因为这时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而“客籍人”遂自称为“客家人”。
  第四次客家大迁徙 客家第四次迁徙原因有二:一是受满族入主中原的影响。清兵进至福建和广东时,客家节义之士,出面号召群众举义反清,失败后被迫散居各地。有随郑成功到台湾的;有向粤北、粤中、粤西搬迁的;有的到了广西、湖南、四川。二是客家人口膨胀。赣闽粤边区的客家人,经过200多年的发展,人口大增,而当地山多田少,耕殖所获,不足供应,乃思向外发展。适逢清政府于康熙年间发起“移湖广、填四川”和移民运动。于是,由中原移居两湖两广的汉民,又大量入川。朱德、郭沫若、韩素音的祖先,都是当时由广东、福建迁到四川的客家人。
  第五次客家大迁徙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客家人为基本队伍,辗转征战十余年。天京陷落后,起义军受到剿杀,百姓纷纷逃匿。在此期间,粤中地区发生了持续12年的土客械斗。清政府为解决土客之争,特划出台山赤溪地区以安置客家人。动乱使得客家人开始了又一次的大迁徙,分别迁到海南、广西,甚至飘洋过海去谋生。
  客家人向海外迁徙 自南宋末年以来,客家人在向南方各省搬迁的同时,又陆续通过海路和陆路向海外迁徙。海路由厦门、汕头、广州、海口、虎门、香港和台山赤溪的凼家冲等港口出发,乘船冒险到达南洋各地。陆路通过广西、云南边境进入缅甸、越南等地。其中包括宋末抗元、清初“反清复明”、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和孙中山早期领导的各次武装起义失败后,逃亡海外的志士,以及相当数量的破产农民和城市贫民,他们或自驾帆船,或被掳掠、诱骗、招雇为“契约华工”到南洋等地从事苦役。20世纪中叶以来,又有部分人由原住国向欧美等国乃至世界各地再行迁移。现在客家后裔已遍布五大洲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所谓“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客家人,又称为河洛郎。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人的历史
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因为身在异乡,对于故乡河洛(以洛阳为中心的洛河流域)地区的眷恋,自称“河洛郎”。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儿为榜样,启发教育儿孙,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 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还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 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有“东方犹太人”之称。
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南下的秦军,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150里),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这些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南迁是在东晋“五胡乱华”时期。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大约96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一部分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地区。
第三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先是唐代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赣区。如宗室李孟,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古壁乡。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五千下江西,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
第四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后由虔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从蒲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
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四川的客家基本上来源于这次“西进运动”。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锐减,清政府特别鼓励移民由“湖广填四川”。
第六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当时为避战乱,有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被押往马来西亚、美国、巴拿马、巴西等地。
除以上6次大规模的南迁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迁者,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客家人,他们中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
据统计,现在生活在中国大陆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贵州、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总人口达5000万以上,占汉族人口的5%。在国外,客家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东亚的日本、朝鲜,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巴西,欧洲的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德国和奥地利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1000万之众。
客家人迁徙的原因多种多样。早期则主要是源于灾害的胁迫。诸如残酷的战争、水、旱、虫等特大自然灾害的打击及瘟疫的流行。中国历史上每次大规模的战乱,几乎都造成了客家人的大迁徙。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就有过客家先民的大迁徙。试想,在漫长的岁月里,“五胡十六国”,战火不断,哀鸿遍野,不逃离能活命吗?据说我们陈氏先祖就是在那个时期离开豫西故土辗转来到江西最后定居赣县的。“月是故乡明”啊,开始,先民们也许只想暂时客住一段时间,但慢慢地也就习惯了。于是建造房舍,开垦田地,畜养猪牛,长久地居住下去。由暂时的客住到长久的家居。就这样,也就永远的“客家”了!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种特殊方式的迁徙。据说秦始皇为了建造阿房宫,驱赶数万“木客”往赣南兴国伐木,没累死的后来就留在了当地,这大概便是赣南客家最早的先民。
迁徙的过程肯定是艰险的。扶老携幼,跋山涉水,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安家过日子。客家先民披荆斩棘,排除险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他们终于挺过来了,形成今天这样一支有着数千万人丁的兴旺发达的民系群体。
迁徙的最后一道程序是建房造屋安下家来。一位客属长者说:“安家最重要的是定屋场的位置。怎么定呢?要看风水。这个风水,不是地理先生讲迷信的那个风水。主要是采阳光,看风向,近水源,傍硬山,择高地。而坐北朝南、向阳背风、柴近水便、视野开阔则是理想的选择。”
人们常常赞叹客家人的勤劳、勇敢、坚毅和机智。客家作为一个民系群体,由于先民数代屡次长途的迁徙,它自然比其他群体更多样更深层次地体验了社会实际和生产实际,它也就必然受到了更多的锤炼和滋养,积累了更多的处理与自然界关系及社会人际关系的经验。因此,客家群体中出现过大批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企业家……

简介
客家是南方汉族的重要支流,是族群和文化上的一种笼统性概念。

客家人的智慧(26张)
客家族群是指自秦朝至今在南方地区居住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一个重要群体,客家族群是广东本地的重要族群(广府、客家、潮汕、粤西高凉、四邑、海陆丰、粤北少民等)之一,也是江西和福建本地的重要族群之一。其中,广府、潮汕、客家是广东三大主流族群。广东的几大族群,都是混合同化了岭南最早的原住居民百越诸族而最终形成的。客家民系比其他民系形成的时间要晚,但客家人并不比其他族群晚来于广东,在广东的河源、惠州等地最早定居的就是糅合了原古越诸族的客家先民,其中梅州市作为客家人最集中的地区,被誉为“世界客都”。
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台湾、浙江等地都有客家人的分布,而以广东省内最多,本地客家人数达到2500万左右,占到广东本地族群的三分之一。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而最终形成于南方,并形成了以江西赣州、广东梅州、福建龙岩三大客家聚集区。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儿为榜样,启发教育儿孙,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还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 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有“东方犹太人”之称
在海外,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客家人的聚居地(起源于几百年前客家人的下南洋运动),特别是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客家话是当地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3]
多次迁移
第一次南迁时间为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他的暴政下,迫害和大迁移开始了。客家先民也在其中,一些姓氏灭绝了,而有些更改了姓氏。留得活命的逃往河南、安徽的山区,更远的到了江西边界,他们安顿下来,在汉朝、晋朝许多人做了官府的高官。[4]
第二次大规模南迁是在西晋末期“永嘉之难”、东晋“五胡乱华”时期。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

深圳客家文化节
转迁入闽粤赣边区。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大约96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一部分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地区。
第三次大规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先是唐朝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迁。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南下迁入闽粤赣区。如宗室李孟,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石壁乡。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五千下江西,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
第四次大规模南迁是宋室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中原,攻破汴京(东京,今河南开封)。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后由虔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从蒲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
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四川的客家基本上来源于这次“西进运动”。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锐减,清政府特别鼓励移民由“湖广填四川”。
第六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当时为避战乱,有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被押往马来西亚、美国、巴拿马、巴西等地。
除以上6次大规模的南迁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迁者,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客家人,他们中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5]
起源
清末嘉应州人黄遵宪在《梅水诗传·序》中说:“嘉应一州,占籍者十之九为客家。此客人者,来自河洛,由闽入粤,传世三十,历年七百。”按黄遵宪的说法,嘉应州自1773年(清雍正十一年)立州,从嘉应立州之始追溯,客家人已经在嘉应之地定居超过700年,已经延续了三十世嗣,是大约公元1000年前后(北宋时期)中原族群南迁到嘉应之地的。而放眼珠三角许多被归类为广府方言系的居民,至廿一世纪之初仍未有传下三十代孙嗣,可见客家人在岭南定居的时间并不比广府系晚。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就是:客家人不可能全部都来自河洛地区,黄遵宪所谓“来自河洛,由闽入粤”必然只是对其中一部分的概述,而不可能是指全体客家人。黄遵宪《梅水诗传·序》对嘉应州居民来源的描写,可能只是以他本人的家族迁徙史为基础。
另外,在黄遵宪的《乙亥杂诗》中也提到:“荜路挑弧展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

台湾客家(18张)
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这就再一次证明了客家人根源自中原河洛,其中不少客家人定居岭南已经超过1000年。大埔县万福寺始建于834年(唐文宗太和八年),至2014年已经超过1180年。据明朝祝枝山编《正德兴宁县志》记载,宋谏议大夫、翰林学士、探花罗孟郊童年时,在神光山南麓贵人峰的小庙里读书。常在池边习书,洗砚池中,其水尽黑。罗孟郊考中探花之后,乡人便扩建这座小庙,并定名为墨池寺。罗孟郊生于北宋初的循州兴宁县,断然不可能是北宋才从中原南迁而来,自是唐代以前便已定居于此。
有关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土著说。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说则认为“客家共同体,是南迁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民系,而不仅仅是南迁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根据这些年的人类学以及移民史研究,大体可认为前一种说法更符合历史真相。从魏晋南北朝、两宋开始,中原汉民受到北方少数民族多次入侵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粤东北,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
缘分
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中原,后来搬迁到华南,

广东客家汉剧(9张)
分住赣、粤、闽、湘、台、琼诸省,并逐渐散及国外,漫布全球。赣南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也是客家人数最多居住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客家”这一称谓的来历是与客家先民的迁徙相关联的。对其居住地而言,这些人是从别处搬迁过来的“客”,可以说,离开了迁徙就不会有“客家”这一称谓。
客家人迁徙的原因多种多样。早期则主要是源于灾害的胁迫。诸如残酷的战争、水、旱、虫等特大自然灾害的打击及瘟疫的流行。中国历史上每次大规模的战乱,几乎都造成了客家人的大迁徙。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就有过客家先民的大迁徙。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种特殊方式的迁徙。据说秦始皇为了建造阿房宫,驱赶数万中原百姓“木客”往赣南兴国伐木,没累死的后来就留在了当地,这大概便是赣南客家最早的先民。
以上来自百度百科
希望这些对您有用
另外我也是客家人哦!

李文古戏李二何。
李二何,家名李士淳,是今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人,与今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的李文古,属于同宗叔侄,按辈份,李二何高一辈,所以文古该喊他"二何叔"。这李二何,也不是个泛泛之辈,他明代崇祯年间,是皇太子的老师。
要知道,这李二何可是李文古的远房阿叔,他怎么也要戏弄他呢?这就要先知道"李二何"是何许人物,然后,才会明白李文古一定要"戏他"的道理。
李二何,家名李士淳,是今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人,与今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的李文古,属于同宗叔侄,按辈份,李二何高一辈,所以文古该喊他"二何叔"。这李二何,也不是个泛泛之辈,他明代崇祯年间,是皇太子的老师。明末,李自成(闯王)的起义部队攻占了北京时,崇祯皇帝被逼在北京煤山自尽,李二何自己呢,则仍是"反清复明"之心不死,联络了一批反清志士,独木难支"的情况,便退隐阴那山。是时,清王朝为巩固清廷统治,便极力收买拉拢汉人为其服务,曾多次下诏李二何应诏出山做官。李二何屡接清廷诏书,心神不定;去好还是不去好?正在犹豫末决。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文古见老叔李二何决心难下,便乘各种场合,有意规劝李二何,不可为满清王朝办事,要"忠臣不事二主",保持晚节。这就是"三戏李二何"的时代背景。李文古所"戏"的目的,都是希望自己的老叔李二何,不要变为"有奶便是娘"的"唯利是图"的人;又要让李二何保持晚节,不要为清廷卖命。于是,"三戏李二何"的故事就逐渐"出台"了。
"要汝有何作用"
李文古是很注重民族气节的人,自动放弃仕途,不当清朝的官,甘居清贫,为村中"芸芸众生"之一员。当他知道远房宗叔李二何的矛盾处境后,心里也不好过
文古来到松口,拜见了李二何,并一同到花园中游玩。李二何是个诗人,喜欢吟诗作对,眼见园中百花吐艳,一时诗兴勃发,便对李文古道:"老侄,我许久没吟诗作对了,今日春光满目,百花争艳,实在喜人,我俩不妨对个对吧!"文古道:"不错,那就老叔出个上联,让小侄对下联吧!"二何说:"好吧!"于是,出了个上联:"香花不艳,艳花不香,牡丹花又香又艳。"李文古一听此联,忽然想到要乘机规劝他拒绝出仕的事,没想到他还如此闲情逸致作甚对联,心中略加思索,便出口对道:"臭屁不响,响屁不臭,萝卜屁又臭又响。"
李二何一听不乐了,"咳,老侄,看你一表斯文,怎么把香花对臭屁?!"
李文古忙于应道:"咳,老叔,如今世乱纷纷,青红不辨,是非颠倒,香花对臭屁又有什么奇怪?!"
李二何一听,知他话中有话,令人深思,也就不便再辨了。叔侄俩怏怏地回到二何家中。文古见二何房间门角头,放着一枝拐杖,拿过一看,见杖上刻有一句话:"用之则行,不用则藏,唯我与汝相赖。"李文古看后,心中暗想:二何叔对明朝已经心灰意懒,但对清朝仍然心犹末决,不如乘机再提醒他一下。于是在手杖上加刻了这样一句话:"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要汝有何用?!"李二何见了此话,知道文古是在讥讽自己不忧国忧民,心里着实难受,只好把拐杖扔了。
"老叔,你要尽忠!"
又一次,李文古与李二何叔侄二人同赴宴会。李文古向李二何劝酒,举杯时话中有话地说:"老叔,您要尽盅!""尽盅"。李二何听出了李文古的"弦外之音",便举杯笑道:"老叔虽不能尽盅,但我好得很!"这第一个"好"字,指爱好,与"孝"谐音。因李二何以父母年老必须孝养,作为自己虽未能为明王室尽忠,却能为父母尽孝。这就是"忠孝不能两全",能孝也是好人之意。李二何虽能圆滑收场,便毕竟又被李文古戏了一回。
"清明时节两纷纷"
还有一次,李文古与李二何一同与文友饮宴,讲定要行酒令。这酒令规定:其中要有一个物件、一个古人名、一句官话、一句千家诗。违令者要罚酒三盅。讲好后,便依次行令。
第一人说:"我有一张床,送给张子房。张子房不要?春色恼人眠不得。"
第二个人说:"我有一把伞,送给曹子建。曹子建不要,为什么不要?翦翦秋风阵阵寒。"
第三个人说:"我有一双屐,送给王安石。王安石不要,为什么不要?应嫌屐齿印苍台。"
第四个人轮到李文古,他不假思索便说:"我有一双靴,送给李二何……"
在坐者一听都说:"不对,李二何是现在的人,我们规定的是要古人名字。"
李文古笑道:"李二何是明朝人,现在是清朝了,为什么不对?"大家无话可说,李文古便接着说道:"李二何不要,为什么不要?清明时节两纷纷!"意思是嘲李二何身居明清两朝,不能为明室尽忠,对于当不当清朝的官,至今仍犹豫不决。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弄得李二何满面通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但他从此便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意志,始终没再出山。而是归隐阴那山写诗著书,以终天年。由他携带来的明太子,也在阴那山做了一辈子和尚,死后,寺僧为了纪念他,特地刻了一尊"太子菩萨"佛像,供奉在灵光寺,每年农历三月十八,还由寺僧挑出来游乡,表面上说是"赐符除虫"(符上有啄木鸟图),实际上是提醒百姓不要忘记"汉家天下",因为农历三月十九日,就是明代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在煤山吊颈,明朝灭亡的日子。因此,农历三月十九日,又被众称为"太阳生日",这也是借意为了纪念明朝罢了。

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中原,后来搬迁到华南,分住赣、粤、闽、湘、台、琼诸省,并逐渐散及国外,漫布全球。赣南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也是客家人数最多居住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客家”这一称谓的来历是与客家先民的迁徙相关联的。对其居住地而言,这些人是从别处搬迁过来的“客”,可以说,离开了迁徙就不会有“客家”这一称谓。客家人迁徙的原因多种多样。早期则主要是源于灾害的胁迫。诸如残酷的战争、水、旱、虫等特大自然灾害的打击及瘟疫的流行。中国历史上每次大规模的战乱,几乎都造成了客家人的大迁徙。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就有过客家先民的大迁徙。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种特殊方式的迁徙。据说秦始皇为了建造阿房宫,驱赶数万中原百姓“木客”往赣南兴国伐木,没累死的后来就留在了当地,这大概便是赣南客家最早的先民。

又称为客家民系,是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南方汉族民系.
“客家”这个他称名词后来由于罗香林的客家学说而广为人所知,逐渐成为族群名称,不少人开始欣然受之,自称客家人。但部分人还并没有接受这个名词(毕竟除了珠三角西部地区的部分客家人,才是在当地住了两百多年,其他大多数客家人却定居已有上千年),如在赣州一些县、桂东南和粤西等操相同语言的人自称“涯人”。在台湾的部分,清朝和日据时期以广东祖先和福建祖先来区分,福建客家被列入闽籍,而登记为闽籍的汀州府、漳州府客家因为语言亲近关系,也加入粤党。台湾客家都已经接受“客家”称呼,籍贯闽粤两省的客家人一起团结奋斗,已经不分你我。

银行面试着装攻略平整如新:折皱与折扣




悬棺葬的历史及涵义?
民俗学将悬棺葬归为崖葬(亦即风葬)的一种形式,这种把死者遗体或骨殖放入棺中置于悬崖上使之风化的葬法,可分为利用人工楔入木桩或于天然岩缝悬置棺材、利用天然岩洞或人工凿岩为穴插入棺材使之半悬于外等几种类型。这些类型的共同特点在于一个“悬”字,所以后人便沿用南朝人顾野王对之的称呼,通谓“悬棺”。惟悬棺...

大家谁有关于漫画的历史,(好的在答完之后会追加悬赏)
当人们带着历史的观点和思想来研究和分析这种快餐式的漫画时,首先关注的是它与90年代以来消费主义的关系,快餐式漫画征表了主流漫画艺术在我们这个消费主义时代的命运。 任何一种艺术都没有绝对的稳定性,它们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在不断地发生建构,解构和重构的变化。漫画艺术也不例外,不能固守在亘古不变的表现形式和表...

介绍下俄国末代皇帝及其一家人
但是,沙皇三百年专制统治和20世纪最初20年的历史无情的把这一家人推向暴力的枪口。1918年7月17日凌晨2时,苏维埃行刑队的12名枪手走进叶卡捷琳娜堡一个商人住宅一楼的房间,卫队长开始向沙皇和他的家人宣读乌拉尔地区苏维埃的判决书:鉴于沙皇尼古拉二世在欧洲的亲属们仍在继续侵略苏维埃俄国,乌拉尔地区...

历史上的事例:一个寡妇辛苦把儿子拉扯大,儿子长大娶了媳妇一家人和和...
有很多啊,1、孟母教子 孟母仉氏(或为李氏),是鲁国大夫党氏的女儿,很有贤德,是一位颇有见地,善于教子的女性,居我国历史上三位伟大的母亲(孟母、徐母、岳母)之首。 孟子能够成为中兴儒学的“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这样一位母亲的教育。 《三字经》中有“昔孟母,...

历史上最会打仗的皇帝,刘秀的家人结局是什么?
宛城一战,他俩兄弟冲锋陷阵,夺下宛城,却被上位者猜忌,这口气,他怎么能够咽得下?只是现在的时机不成熟,他没有兵力,也没有封地,如何起兵?所以,他只能忍,他只能用他庄稼汉的面目来躲过刘玄的猜忌,古有卧薪尝胆,他也可以。而后来的历史证明了,正是他的隐忍,才有后来的中兴的盛大局面。

湖北一老人阻止家人将吊脚楼祖宅改别墅,吊脚楼有着怎样的历史?
湖北一老人阻止家人将吊脚楼祖宅改别墅,吊脚楼有着古老的历史,是苗族人居住的房子。中国其实是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化古国,可以看到在我们的国家是有非常多优秀的历史文化,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去传承的,而现在时代的不断跟进中,中国传统文化就一直在被新鲜的事物所取代,但是我们要知道在生活中仍旧有...

鲁迅一家人的资料?请大家给我说说。
青年鲁迅出生地: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豫才。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为笔名。 与周作人和周建人成为“周氏三兄”。祖父:周福清(1838~1904),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又字介孚,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江西金溪县知县,...

历史上有哪些同姓结婚的名人,事迹,主要用来说服家人的
估计就是陈凯歌陈红了。历史上这个坚持的比较严估计不多,现在很多了。只要不是一个村就行。现在的婚姻关系是三代以外么。有好多还是近亲结婚亲上加亲的都不讲究这个,还用得着说服家人,清朝就废除了,都一百多年的那来那么多事。身边有好多同姓结婚的。还有这事义正言辞的说就行了,。没必要心虚。

一家人一起穿越的小说
科技只想让自己和苦难深重的汉人们活的好些,却不经意间掀起了改变历史的滔天巨浪 5个非自愿穿越者在海南的生存发展之路 迷失在一六二九 连载 【内容简介】你!没错,就是你,看看你自己,你能做什么?你会做什么?把你丢到公元1629年,大明崇祯二年,那个李自成和皇太极的年代,你能生存吗?没有...

李白的家人是谁啊?还有杜甫、白居易、王安石等?
悬的后代,“蝉联挂组,世为显著,,。但“倒武”(中叶)之后,历经七个皇帝,李白一家三辈以上皆飘泊流浪,沦为庶人。据李、魏二《序》及范‘碑》,我们考察史料,知 道李白虽为右姓但却始终未申请到他的皇族户籍的原因 了。最后,我们将上述两方面进行的考察归纳起来,理 出李白与祖辈的顺序...

沐川县15160264026: 客家人的历史? -
尘罡益源: 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

沐川县15160264026: "客家人"的来历是什么?也就是"客家人"的由来是怎样的? -
尘罡益源: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 汉族 分支族群,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从西晋 永嘉之乱 开始,中原汉族居民大举南迁,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处,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处,互通婚姻,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华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

沐川县15160264026: 客家人的由来 -
尘罡益源: 客家人,又称为客家民系,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因从北方中原地区南下迁徙而产生,迁徙给了客家人坚韧的品性.尽管所处环境位于偏僻的山区,但是勤劳的客家人...

沐川县15160264026: 客家人的的历史谁可以说一下? -
尘罡益源: 客家人南迁起源于秦朝

沐川县15160264026: 客家有什么历史
尘罡益源: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聚居在广东梅县、兴宁、大埔、五华、惠阳等县江西、四川、广西、湖南、台湾、海南、福建部分地区,分布约120馀县.先世居黄河流域,西晋末年(4世纪初)、唐代后期(9世纪末)因战乱大批南下.1270年代南宋灭亡后又迁至赣、闽、粤等地.自称「客家」或「来人」,以区别於本地人.客家话是汉语方言之一,保留较多古汉语音韵.山歌别具风格.客家人在聚居地区保持自己习俗传统,妇女均天足,参加劳动生产,不受封建陋习约束,勇於进取.

沐川县15160264026: 客家人有几次比较大的迁徙史? -
尘罡益源: 6次 客家人,又称为河洛郎.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人的历史 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因为身在异乡,...

沐川县15160264026: 客家文化有多久历史? -
尘罡益源: 大约有2230多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南下的秦军,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150里),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这些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沐川县15160264026: 客家人的祖先是从哪里迁徙到梅州的?? -
尘罡益源: 客家人,又称为河洛郎.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后来搬迁到江南,分住赣、粤、闽、湘、台、琼诸省,并逐渐散及国外,漫布全球.从两宋开始,中原汉民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沐川县15160264026: 客家人起源于哪里? -
尘罡益源: 有关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土著说. 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说则认为,客家是南迁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

沐川县15160264026: 客家人的起源与历史是什么? -
尘罡益源: 平天国之乱失败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