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阳货》阳货说服孔子做的是什么官?

作者&投稿:藤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论语·季氏》、《论语·阳货》,《论语·子张》、《论语·微子》的全文及翻译。~

原文】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
谓孔子曰:“来! 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译文】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出自《论语·公冶长》。
聪敏而爱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求问而羞耻,因此称为‘文’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翻译:出自:《论语·为政第二》
意思是孔子说,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通俗的理解就是,君子团结但是不搞帮派,小人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翻译:出自《论语·述而》
孔子说:“默默地增加知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对我有什么难呢?”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出自《论语·子罕》
孔子立于河边说:“时间犹如流水一般,不论昼夜时刻流逝。”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翻译:出自《论语·卫灵公》
这两句话很明白清楚,就是说个人的修养。巧言的内涵,也可以说包括了吹牛,喜欢说大话,乱恭维,说空话。巧言是很好听的,使人听得进去,听的人中了毒、上了圈套还不知道,这种巧言是最会搅乱正规的道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有两个意义,一个是人要忍耐、凡事要忍耐、包容一点,如果一点小事不能容忍,脾气一来,坏了大事。许多大事失败,常常都由于小地方搞坏的。一个意思是,作事要有忍劲,狠得下来,有决断,有时候碰到一件事情,一下子就要决断,坚忍下来,才能成事,否则不当机立断,以后就会很麻烦,姑息养奸,也是小不忍。这个“忍”可以作这两面的解释。

这两句话连在一起的意思就是:一个思想言论,如果认为是小小的事情,无所谓,滥慈悲,滥仁爱,往往误了大事。我们看孔子自己的作为就知道,他在鲁国当司寇的时候,虽只干了三个月,但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杀少正卯,就是因为他言伪而辩,可以乱正。现在有一派反孔子的人说,孔子杀少正卯是为了自私,因为少正卯思想、学问比他好,学生比他多,他吃醋了,把少正卯杀掉。这些论调,初听似乎很有趣,事实上少正卯是一个很会说话的人,孔子的学生也常常跑去听他讲,当时被他诱惑去了的也很多,所以指孔子为了报复而杀少正卯。这一点我们要注意的,天下写歪文章的人,笔锋都很厉害,很吸引人,有煽动性;而正派的文章,不易吸引人,好东西写成文章不吸引人;但那些歪才对于正派的东西却写不出来,这也是怪事情。写煽动性文章的,都是少正卯这一类的人,这类人不一定站得起来,可是他的文章会鼓动社会风气,乃至影响整个社会。所以人的讲话、文章,如本身没有道德基本修养,便成为巧言乱德。对于这种事,孔子认为一定要处理,否则成为姑息养奸,也就是“小不忍,则乱大谋。”

我们对“小不忍,则乱大谋”作了这两种解释,姑且可以这样分开来运用:处事的时候,“忍”字可作“决断”用;对人的时候,“忍”应该作“忍耐”、“包容”的意思来用。
参考资料:论语别裁(南怀瑾著)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翻译:出自《论语·颜渊》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成全别人的坏事;小人则相反。”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翻译: 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
孔子说:“君子讲究协调而保持自己独立的见解,小人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而不讲究协调。”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翻译: 出自《论语·泰伯第八》
孔子说:“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翻译:出自《论语�6�1宪问》
曾子说:“好人总是想自己怎么不搏出位。”
孔子说:“君子以说过的话超过自己所做的事为耻。”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出自《论语·子罕》
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翻译:出自《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翻译: 出自《论语·季氏》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翻译:出自《论语·子张》
“学而优则仕”——学习成绩优良就可以去做官,这样的古语今译并不符合原意。
问题出在一个“优”字上。优良、优秀、优胜是“优”字的现代常用义,但不是它的本义。《说文·人部》:“优,饶也。”可知“优”的本义是丰富、充足、宽裕,后来才引申指优良,与“劣”相反。当然这个引申义并不是现代才有的,但最早也不会早于汉朝,而《文心雕龙·丽辞》篇中所说的“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则是“优劣”对举的一个实例。
“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子张》篇:“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从古到今,《论语》注本成百上千,这里只介绍两家最具权威性的:
“优,有余力也。仕与学,理同而事异,故当其事者,必先有以尽其事,而后可及其余。然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事者益深;学而仕,则所以验其学者益广。”(宋·朱熹《论语集注》)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翻译:出自《论语·阳货》
孔子说:“人生来性情非常接近,人的差别是后天教育和学习的结果。”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翻译:出自《论语·阳货》
孔子说:“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以小人作比喻,就像是挖墙洞的小偷吧?”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翻译:出自《论语·季氏第十六》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才学习的又是次一等的;遇到了困难人不知道去改进,学习克服困难。像这样不思进取的家伙是最差的一等了!”
阳货想要孔子去拜会他,孔子不去。他就送给孔子一只蒸熟了的小猪。孔子打听他外出了,去拜谢他。结果两人在路上碰到了。
阳货对孔子说:“来!我同你说话。”又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却听任国家混乱,可以叫做仁吗?”孔子不作声。阳货说:“不可以。”他又说:“喜爱参与政事却屡次错过时机,可以叫做聪明吗? ”孔子不作声。阳货说:“不可以。”他又说:“时间过去了,岁月是不等人的。”
孔子说:“好吧,我准备做官了。”
【原文】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文】
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在天下实行五种美德,就是仁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会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群众的拥护,诚实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有成绩,慈惠就能很好的使唤别人。”
【原文】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
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译文】
公山弗扰盘踞在费邑图谋叛乱,召孔子,孔子准备去。子路不高兴,说道:“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何必去公山氏那里呢?”
【原文】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下移。”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译文】
孔子说:“只有上等的聪明人和下等的愚人是改变不了的。” 孔子到武城,听到有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道:“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原文】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
孔子说:“人的本性本来相近,由于习惯不同,就相差渐远。”
【原文】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译文】
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做官的学习道理,就会爱人,百姓学习了礼乐的道理,就容易听从使唤。’”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不过是跟他开玩笑罢了。”
【原文】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译文】
孔子对伯鱼说:“你学习《周南》、《召南》了吗?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那就像面对着墙壁站立一样。”
孔子说:“礼呀礼呀,只是指玉帛等礼器说的吗?乐呀乐呀, 只是指钟鼓等乐器说的吗?”
【原文】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译文】
孔子说:“颜色严厉而内心软弱,如果用坏人作比喻,大概像个挖洞爬墙的小偷吧。” 孔子说:“乡里中言行不一致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败坏者。” 孔子说:“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传播,是对道德的背弃。
【原文】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培养联想力,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锻炼合群性,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的说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远的说可以用来服侍君主;还可以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原文】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古代人有三种毛病,现在或许没有了。古代的狂人肆意直言,现在的狂人放荡不羁;古代自己矜持的人还有不可触犯之处,现在自己矜持的人却一味恼羞成怒,无理取闹;古代的愚人还直率,现在的愚人却只是欺诈罢了。”

孔子“得罪”孺悲的原因是为了教育孺悲,采用“以不教为教”的方法,是要让孺悲通过自己的反省,检查错在哪里了,然后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得以改正。这也是在劝告后人,要时刻的“吾日三省吾身”,每日多次反省自己。
至于孔子何以不见孺悲,史籍中并未有记载。春秋·鲁·孔丘《论语·阳货》:“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译文:
孺悲想见孔子,孔子以有病为由推辞不见。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便取来瑟边弹边唱,(有意)让孺悲听到。

扩展资料
在这个故事中,主要涉及了两个人物:孺悲和孔子。关于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孺悲想要见孔夫子一面,于是找人通传,自己站在门外等着回话。孔子知道是孺悲,于是就以有病为理由而将了他一军,负责传话的学生刚刚出了门口正向孺悲回话,孔夫子却取来瑟一面弹一面歌,目的是让孺悲听见而有所悟。
孔子为何不见孺悲,却没人知道。一般道理上说,孺悲肯定有什么地方令孔子不满的地方。当初就像“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就因为阳货想要篡权,所以才会讨厌阳货。现在也极有可能是相同的情况,可能是孺悲在向孔子学习“士丧礼”过程中,有一些孔子不喜欢的的言行。
所以孺悲才会请见,孔子上演了这么一出。根据合理的推测是在初学“士丧礼”之后。不过,对孺悲“辞以疾”和对阳货“不见”的俩件事情记载是不同的,从两个内容上看孔子对两者拒见的态度有所不同。
“辞以疾”较为客气,“不见”则干脆、决绝。故可断定,孔子对孺悲未至厌恶地步。那到底又是什么原因呢?
事实上孔子这样做也是为了教导孺悲,只不过方法不同罢了。这件事情中,孔子主要是采用“以不教为教”的方法,是要让孺悲通过自己的反省,检查错在哪里了,然后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得以改正。这也是在劝告后人,要时刻的“吾日三省吾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取瑟而歌

孔子的仕途

孔子一生志向远大,一心想用自己渊博的学识为朝政出力。但事与愿违,他从20岁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初涉官场后,一直到73岁因病而卒,期间五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中曾遭受多次重大挫折,并被迫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流离失所长达十四年之久。先后到过卫、陈、曹、宋、郑、蔡、楚等国,总共会见过大小国君和权臣七十余人,希望能被起用,以推广自己的主张,但却处处碰壁,终生未能得志,留下很大的遗憾。对孔子仕途的各次遭遇,《论语》虽都有记录,但交待不详。现将各重大事件按时间顺序加以归整,并介绍相关背景,以便大家通过了解孔子仕途重挫经历,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性格思想和《论语》的背景、含义。

第一次受挫,年轻气盛,眼里揉不得沙子,因不满季孙氏越礼而愤然出走。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掌握在以季孙氏为首的“三桓”手中。鲁国大夫季孙氏把持鲁国的国政,代鲁国国君主持祭祀。因“八佾舞于庭”,越礼享受了周王才能享受的特殊待遇,孔子对此十分愤恨,怒斥季氏“是可忍,孰不可忍”。当时,鲁国已经发生战乱,孔子看到在鲁国已经没有从政治国的机会,在西元前517年(鲁昭公二十五年)他34岁那年只身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活。

第二次受挫,政治跨国界,有同化异邦之嫌,被齐国大夫误认为鲁国间谍被迫逃离。西元前516年,孔子从鲁国到了齐国后,想在齐国得到重用。他开始屈身做了高子的家臣,并借此与齐景公通上关系。齐景公也曾问政于孔子,孔子对齐景公谈了著名的正名思想,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并由此得到齐景公的赏识。但齐国的政权实际在掌握在大夫陈氏手中,齐景公虽认同孔子的思想却无法推行。齐景公也曾想以尼溪之田封孔子,但遭到晏子的阻止。孔子在齐国期间,还经常与与齐国太师谈论音乐,并在听到韶乐后深入学习,竟痴迷到了“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步。但好景不长,转年(西元前515年),孔子遭到齐国大夫排挤,诬陷他是鲁国季孙氏派来的间谍,并要加害于他。孔子无奈,海外谋求发展的企图受挫,只好又逃回鲁国。

第三次受挫,做官心切,竟然应召叛臣,弟子子路极力反对而未果。孔子在齐国受挫回国后,从政之心有所收敛,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做学问上,孔子的学说更加成熟完善。西元前504年,孔子48岁,鲁国大夫季氏家臣阳货劝孔子出来做官。因当时鲁国政权把持在季氏手中,季氏又受制于家臣阳货。孔子觉得“陪臣执国命”有悖天道,就没有明确表态。又过了两年,公山不狃以费叛乱后,派人请孔子出山。孔子考虑自己“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就想应了这门差事,欲仿周文王和周武王之作为。但其弟子子路对孔子应召叛乱之臣的做法很不理解,几番阻拦,孔子也只好放弃。

第四次受挫,原已官运亨通,只因齐国使了小小离间计而被迫流亡。西元前501年,奸臣阳货被除后,孔子在他51岁时迎来了仕途的艳阳天,正式出任中都宰。52岁升任小司空(主要工程),53岁月提拔为大司寇(主要司法),55岁时代理臣相一职。由于其理政才能突出,把鲁国治理的井井有条。但孔子的能力和鲁国的大治遭到了齐国的嫉妒。齐国使出了离间计,派人给鲁定公和季桓子送来了八十名美女和三十乘良马。季桓子欣然笑纳并因此三日不理政务。孔子对季氏和鲁定公十分不满,感到治国大计无法实施,一气之下离开了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第五次受挫,因遭小人加害,生性过疑,害怕获罪而再逃。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是卫国。卫灵公对孔子还是很不错的,按照鲁国的标准给了他六万粟的俸禄,但没有安排实职。又遇有小人嫉妒孔子,向卫灵公进谗言而遭到怀疑。孔子怕自己在异国获罪,不得不逃往陈国。

第六次受挫,清高不屈而又想追逐礼遇,自感受到卫灵公羞辱而出走。孔子离开卫国去陈国途中,经匡地被围困五日。只好又逃往蒲地,又遇公叔氏叛卫,怕受牵连,又不得不返回到卫国求生。一日,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召见孔子,孔子不得已应见,引起众人特别是子路的猜疑和不快。过了个把月,在出车之时,卫灵公与夫人同车,而令孔子的车跟在宦官的后面,孔子感到被羞辱,扔下一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而离开了卫国。

第七次受挫,过于自负,想他人处处听从自己,卫灵公尊而不用只能伤心离去。孔子离开卫国先后到了郑、陈、蔡等国,但都不如意。不要说做官,就是性命也很难自保。不得已,孔子又回到卫国。并信誓旦旦地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但卫灵公表面看上去很器重孔子,但始终不重用,让孔子很是失望。孔子又于59岁那年,离开卫国西行。

第八次受挫,再次“饥不择食”,想替叛臣做事,弟子子路再次阻拦而未行。孔子离开卫国,晋国的中牟邑宰佛肸想叫孔子去做官。孔子想去,但遭到子路的极力反对。子路说:“从前我听老师说过,自己做了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佛肸凭中牟为据点谋反,先生您却要去他那里,这怎么说得通呢?”孔子无奈,感慨道:“是的,我是说过这样的话。但我不是也说过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薄吗?不是也说过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我难道是只匏瓜吗?怎么只能挂在那里,不想有人来觅食呢?”但孔子虽把话说到这里,最终还是没去。

第九次受挫,与虎谋食,遭人排挤,被桓魋提刀赶跑。既然到晋国做官子路拦着不让去,那只好又经曹国到了宋国,想在宋国谋一番发展。不料,宋国司马桓魋非常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孔子。孔子一见不妙,虽然还很嘴硬,说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却还是在学生的保护下,再一次落荒而逃。

第十次受挫,出言不慎,语过尖锐,遭人猜疑而再次被迫流亡。孔子在61、63岁期间,逗留在陈、蔡等国,曾被困绝粮落难,许多弟子因饿而病。直到弟子子贡到了楚国,楚昭王派兵迎请孔子才解围。在楚期间,楚昭王对孔子不错,要封地给孔子。但因孔子曾说过“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道乎”此类的话,使得楚国令尹子西担心孔子像周文王那样,借此称王于天下而极力反对,楚昭王也对孔子有了防范之心。孔子终不得重用,于是在其63岁时从楚国返回卫国。

第十一次受挫,固执己见,不合时宜,劝卫国正名而遭冷遇。孔子63岁到卫国时,卫国有许多孔子的弟子在做官。卫出公也有想重用孔子的意思。但孔子坚持自己的正名思想,劝卫国为政先要正名。但此时的卫国要按孔子的思想正名,卫出公必须把自己的王位让给其父。所以,孔子的主张自然不会被采纳。孔子因在原则问题上与卫出公发生矛盾,孔子也就再一次失去了为官的机会。

第十二次受挫,不在其位,仍谋其政,主动问政而被婉拒。孔子于68岁被季康子盛情迎回鲁国,还是有心从政。虽鲁哀公和季康子都曾向孔子问过政事,但还是一直真正起用孔子。第二年,其子孔鲤去世。又过了两年,弟子颜回去世,对孔子打击很大。颜回去世那年,齐国国君被大夫所杀,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请求鲁哀公出兵讨伐,但是鲁哀公顾忌“三桓”势力而未答应,孔子在政治上又一次受到挫折。

阳货是鲁国季氏家臣,所以应该是在第一次做官时,即鲁定公九年至十三年,先后在鲁国担任中都宰、司空、大司寇等要职,期间还担任过相当于临时宰相的职务。

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在鲁国先后做过司寇,中都宰,小司空,大司寇等职位。

孔子的政治生涯如下: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 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 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


时不我与的“与”怎么读?
意思:好的时运不等我啊,又能怎么办呢?与:等待。徒:白白地:~然。~劳无益。出处:《论语·阳货》:“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时不与我的与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好的时运不等我啊,又能怎么办呢?与:等待。徒:白白地:~然。~劳无益。出处:《论语·阳货》:“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不虞是什么意思解释?
“不虞”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不料、不意”,表示事先没有预料到的意思。这个成语源于《论语·阳货》中的一段对话。当孔子问阳货对于赐爵位这件事的看法时,阳货回答说:“不虞君命。”意思是不敢想象得到君王的赐爵之位。后来,“不虞”就被用来形容事情不按照人们预期的方式进行。“不虞”这个成语...

《论语·阳货》阳货说服孔子做的是什么官?
《论语·阳货》阳货说服孔子做的是什么官? 阳货(1)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2)。孔子时其亡(3)也,而往拜之,遇诸涂(4)。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5),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 阳货(1)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2)。孔子时其亡(3)也,而...

孔子路遇阳货到底怎么回事
孔子是非常讲究礼节的人,便一定要回访。这才出现在途中与阳货相遇的情形。《论语·阳货》第一章便是这种情况下两人的对话。阳货想要见孔子,可是孔子不见他。他给孔子送去一只烤乳猪。孔子探听到他不在家的时候去回访他。结果在路上碰到了阳货。阳货对孔子说:“你前来,我跟你说几句话。”问孔子道...

时不与我,徒之奈何什么意思
意思:好的时运不等我啊,又能怎么办呢?与:等待。徒:白白地:~然。~劳无益。出处:《论语·阳货》:“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时不与我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啊?
意思:好的时运不等我啊,又能怎么办呢?与:等待。徒:白白地:~然。~劳无益。出处:《论语·阳货》:“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时不我与是什么意思
意思:好的时运不等我啊,又能怎么办呢?与:等待。徒:白白地:~然。~劳无益。出处:《论语·阳货》:“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论语·阳货》中的“阳货”是什么意思?还有那些“雍也”什么的?_百 ...
一套的。大概先让他的学生做一个情报,打听一下阳货的行踪,趁他不在家这一天 去回拜,留一个名片不失礼。不料在路上又遇到了阳货,孔子再也没有办法不跟他 见面了。阳货就对孔子说:“来,予与尔言。”我们看这个文章,古文写得很简单,但是就和白话文一样,表现出阳货那种满不在乎的神态。于是...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出自哪里_百度...
出处: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论语·阳货篇》。原文节选: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

新龙县17688864880: 《论语·阳货》阳货说服孔子做的是什么官?阳货(1)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2).孔子时其亡(3)也,而往拜之,遇诸涂(4).谓孔子曰:“来... -
长沙兴复方:[答案] 孔子的仕途 孔子一生志向远大,一心想用自己渊博的学识为朝政出力.但事与愿违,他从20岁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初涉官场后,一直到73岁因病而卒,期间五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中曾遭受多次重大挫折,并被迫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流离失所长达十...

新龙县17688864880: 阳货是怎样说服孔子的 -
长沙兴复方: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___译:阳货说:“有着从政的本领却不施展而使得国家迷乱,这是仁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从政事却错过机会,这是明智的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说:“时不我待.”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新龙县17688864880: 《阳货见孔子》中阳货从哪两个方面来说服孔子的“
长沙兴复方: 一是才能奉献,二是苟利于国家不可错过机遇

新龙县17688864880: 从“遇诸途”看孔子对待阳货的态度 -
长沙兴复方: 孔子不喜欢阳货,这是读《论语》就可以知道的——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一个不愿见的人,偏偏躲都躲不开,此所谓尴尬人...

新龙县17688864880: 关于《论语·阳货》第一章的问题原文是这样的,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 -
长沙兴复方:[答案] 1每种事都有他的可能性,我们是站在事后的角度来思考,当然觉得拒收更直接了当,但是每个人又不同,历史永远不是”如果“.但是有下面几个因素.第一,论语关于孔子的”行“肯定是孔子后人所记载,或多或少可能会有虚构成分,...

新龙县17688864880: 时不我待的意思 -
长沙兴复方: 时不我待【解释】:我待:“待我”的倒装,等待我.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指要抓紧时间. 【出自】:《论语·阳货》:“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示例】:这项任务十分紧迫,~. 【语法】:主谓式;作宾语、分句;含褒义

新龙县17688864880: <<论语 阳货>>之"君子......"的翻译和意义.
长沙兴复方: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送给孔一只熟乳*,想让孔子去他家致谢.孔子乘他不在家时,去拜谢.却在半路上碰到了,他对孔子说:“来,我有话要说.”孔子走过去,他说:“自己身怀本领却任凭国家混乱,能叫做仁吗?”孔子说:“...

新龙县17688864880: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感悟 200字 -
长沙兴复方: 人一旦懈怠久了,就很难再有雄心壮志.所以激发潜能,保持进取状态时重要的.我们要坚持.你对一朵花不断地浇水施肥,你才会加倍珍惜它,因为你是在不断的付出,但如果想被对方善待,那就要想办法在你付出的同时,也要让对方不停的...

新龙县17688864880: “时不予我”是什么意思 -
长沙兴复方: 【成 语】时不我与 【拼 音】shí bù wǒ yǔ 【解 释】我与:“与我”的倒装;与:等待.时间不会等待我们的.嗟叹时机错过,追悔不及.【出 处】《论语·阳货》:“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示 例】副总统执事:~,岁且更新,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此为公祝.

新龙县17688864880: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坐吃等死的节奏 -
长沙兴复方: 《论语·阳货篇》:“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意思是,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什么事也不做,是不行的呀!不是有掷采下奕的游戏吗?干干也比闲着好.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