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作者&投稿:皇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五亩大的宅园,在里面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等家禽、家畜的饲养(豚:小猪。彘:大猪),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老人可以吃肉了。
原文: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
五亩大的宅园,在里面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等家禽、家畜的饲养(豚:小猪。彘:大猪),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老人可以吃肉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没有挨饿的情况了。
认认真真地办好学校教育,反覆进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教育(庠序:学校,殷代叫序,周代叫庠),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头顶著或背负著重物走在路上了。七十岁的人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战国时期·孟子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十步笑百步

D 试题分析:A不对,“五亩之宅”“百亩之田”是孟子设想的社会保障标准而非最高生活目标和理想;B不对,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思想,而这体现了孟子仁政的思想;C不对,当时统治者重视的是法家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虽然有利于民生,但是不符合战国时期统治者进行兼并、统一战争,强化君主权力的需要。点评:注意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一)儒家思想形成——先秦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和编订的《诗经》《尚书》《礼》《易》《春秋》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的“五经”。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的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观点,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特点: 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 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二)儒学惨遭摧残——秦朝秦朝虽已一统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极不利于当时的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压制原来战国分裂割据时遗留的政治势力和思想影响,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野蛮的“焚书坑儒”政策,焚烧百家书籍,坑杀儒学之士,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特点: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和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三)儒学独尊地位——汉代西汉: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学,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宣扬“大一统”、“三纲五常”。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欣然接受董仲舒建议,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等政策,禁止其他各家思想传播,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特点: 以儒学为基础,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相互结合,互相渗透。 儒家思想宗教化、经学化、政治制度化。 (四)儒学新的发展——宋明理学 两宋: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新儒学的正统。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质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明朝: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通过“内心自省”、“以致良知”。说明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也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特点:宋明理学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它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哲学化,使儒学服务统治的政治作用和修养身心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五)儒学发展变异——明清 明清之际,随着封建朝代的激烈更替,随着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随着时代的变迁,一批新思想家崛起,他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有所更新。在这方面,明代后期的李贽,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都做了大量工作,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对晚清民主思想的兴起有一定的影响。“异端”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倡个性的自由发展,批判理学的“天理”学说。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政治上:提倡“趋时更新”,反对君主专制独裁,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提倡“法治”,反对“人治”;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农工商皆本”;思想上:批判继承宋明理学,否定理学的形而上学观点,提倡“经世致用”的务实学风和行为。特点:明清儒学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有所更新。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进,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 (六)近现代中国儒学的发展演变1.太平天国虽然在开始时把西方宗教平等思想和儒家“大同”思想结合起来,太平天国政权建立后却把儒学经典贬斥为“妖”,扫荡封建传统文化,否定原有的封建道德秩序。2.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3.辛亥革命后,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政府规定学校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4.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出于复辟封建帝制的政治目的,废除资产阶级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一些改革,利用当时中国封建思想意识的浓厚残余,在社会上掀起反动的尊孔复古逆流,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和专制统治的护身符。5.新文化运动前期,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激进民主主义者为了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以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为武器,提出在中国实现“德先生”“赛先生”、“打倒孔家店” 等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儒家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新文化运动后期,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开始用新的思想武器反对封建主义,为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作了思想准备。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思想文化领域推行“思想解放”运动,儒家学说也得到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当前国家新一代领导人号召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儒学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在吸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前提下焕发出新的光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亩的宅地,栽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狗、猪等禽畜,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不要占夺农时,八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搞好学校教育,反复说明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上了年纪的人就不会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老年人穿上丝棉吃上肉,一般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的,是从来不会有的。”

“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在(面积)五亩的宅院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帛衣了[其中“衣”翻译为“穿”读yi第4声,“帛”翻译成“帛衣”]

五亩宅,栽桑树五十岁能穿丝棉袄鸡、狗、猪等禽畜要错繁殖机七十岁能吃肉百亩田要占夺农八口家挨饿搞校教育反复说明孝顺父母、敬重兄道理纪肩扛顶着东西赶路穿丝棉吃肉般百姓挨饿受冻能统

在五亩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五十个人可以靠他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出自哪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树之以桑之什么意思 树之以桑之解释
1、树之以桑:种上桑树。2、原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这是一个倒装句,状语后置,以桑树之,这里的以是用,树是栽,之代指的是更改亩宅的空地,直译就是:用桑树把五亩之宅的空地栽起来。这样不太通顺,可以意译为:在五亩宅的空地上栽上桑树。出自《寡人之于国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是什么句式
回答:主谓倒装,翻译时应该是无亩之宅,以桑树之,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请采纳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是什么句式这句
"树之以桑"为状语后置句 现代语序为:以桑树之,译为用桑树栽种在这里 翻译:五亩住宅的场地,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 【树之以桑】一般“树”是名词,在此活用做动词:种植 ...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翻译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出自《寡人之于国也》)翻译: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原 文 出 处 以 及 整 篇 翻 译 ,附 图 说 明: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全文翻译 翻译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意思是: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中的《寡人之于国也》,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部分写孟子采用梁惠王善用...

《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及翻译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翻译: 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代称霸的事情,您可以讲...

请翻译《孟子》中的一句话?
原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解释: “树”是动词,种植的意思。 “以桑”是介宾结构,位移到动词后做了补语。 “之”是代词,代前句“五亩之宅”。 “五十者”是者字结构,指“五十岁的人”,实际上是指“五十岁以上的人”泛指老人,不单指五十岁的人。 “可以”与...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一段,孟子到底是在哪说的啊
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中的“宅”应翻译为“宅院”,翻译“树之以桑”应该体现介宾短语后置的语法特点。将“五亩之宅”翻译为“五亩住宅的场地”并注明“先秦时五亩约合现在一亩二分多”,将“树之以桑”翻译为“把桑树种植(在五亩大小的宅院上)。树,种植”。《...

树之以桑秋以为期意思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翻译: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翻译: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靖边县18668355664: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50者可以衣帛矣.的正确翻译. -
郭玉氯唑: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翻译: 五亩住宅的场地,(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可以凭借这个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靖边县18668355664: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五十者是50岁的意思吗?请问,它的意思是,只要从1岁开始种桑,50岁才能享受到这成果吗? -
郭玉氯唑:[答案] “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靖边县18668355664: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衣帛矣这是孟子里面的一句话,大多数翻译都把它翻译为:五亩的宅基地,都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衣了.但我觉... -
郭玉氯唑:[答案] 嗯.好像.不知道其实五亩地桑树喂养的蚕可以吐出多少丝. 不过“五十者”里面的“者”一般都翻译成“的人”.我还是比较欣赏原译啦.要不就当作古人用夸张的手法修饰. 把“者”直接翻译成“人”,好怪呢.

靖边县18668355664: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是什么句式这句 -
郭玉氯唑: "树之以桑"为状语后置句 现代语序为:以桑树之,译为用桑树栽种在这里 翻译:五亩住宅的场地,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 【树之以桑】 一般“树”是名词,在此活用做动词:种植

靖边县18668355664: 谁知道“树之以桑”的句型结构啊?《寡人之于国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郭玉氯唑:[答案] “树之以桑”的句型结构是介宾结构,也叫介宾短语后置.即“以桑树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翻译 有五亩地面积大的宅院,可以把桑树栽种在里面······

靖边县18668355664: 求翻译下列文言文,是《孟子 梁惠王上》中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 -
郭玉氯唑:[答案] 在(面积)五亩的宅院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帛衣了[其中“衣”翻译为“穿”读yi第4声,“帛”翻译成“帛衣”],养家畜[“鸡豚狗彘”代指家畜,其中鸡就是鸡,狗是狗,豚和彘都是猪]不[是“勿”不是“务”]错过(放养和繁...

靖边县18668355664: 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郭玉氯唑:[答案] 答案: 解析: (1)五亩大的住宅场地,把桑树种上,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 (2)然而还不能统一天下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靖边县18668355664: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一棉矣"翻译为现代汉语的意思是什么? -
郭玉氯唑:[答案] 五亩的田地,栽上树的话,那么五十个人就会有衣服穿了.

靖边县18668355664: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有人认为这里的"五十者""七十者"应解释为"百分之五十"... -
郭玉氯唑:[答案] 五十者就是50多岁的人,七十者就是70多岁的人,泛指年岁大的老人.但并不是说只有50多岁的人才能衣帛,70多岁的人才能食肉.这里是用到了互文的修辞手法,50多岁的人和70多岁的人都能衣帛和食肉,指年岁大的人都能够衣帛和食肉.就像秦时...

靖边县18668355664: 《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 -
郭玉氯唑:[选项] A. “五亩之宅”“百亩之田”是孟子提出的最高生活目标和理想 B. 孟子主张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 C. 孟子的思想被当时的统治者欣然接受 D. 孟子的思想不适应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和统治者的需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