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宗削藩是什么典故?

作者&投稿:水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德宗削藩失败,宪宗削藩成功~

宪宗其实也有托协,只不过中央更过强硬。尤其是灭李师道,斩吴元济两个强藩真正把藩镇吓怕拉。德宗的削藩,没有削一个藩,连李希烈,朱滔都放过拉,德宗没有驾驭将领的能力,要不是李抱真,李晟,马遂,晖碱的恪尽职守,鼎力相助我怀疑唐朝是不是回提前亡国。宪宗有驾驭将领的能力,并且有自己的主见。德宗确没有,能把怀光逼反,其水平实在不敢恭维,决心容易动摇,远离臣下使他不能听取各方意见。所以德宗的削藩实际上是完败。
德宗的削藩是利用藩镇打藩镇 所以在起初顺利的将淄清的李纳 成德的李惟岳征服后 参与朝廷平叛的朱滔等人突然发现再继续的话接下来的就是自己 于是参与平叛的节度使遂于藩镇联合对抗朝廷


宪宗的削藩则是有计划的 重用了一批可用之才 君臣之间比较信赖交流通畅 比如对刘辟用兵之时杜黄裳 李吉甫等人
比如平吴元济时的武元衡 裴度
这些朝中重臣都很好的驾驭了具体执行平叛任务的高崇文 李愬等节度使
而且宪宗采取的一些财政政策给削藩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支持

裴度。
裴度(765年-839年),字中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裴度,为德宗贞元五年(789年)进士。宪宗时累迁司封员外郎、中书舍人、御史中丞,支持宪宗削藩。视行营中军,还朝后与武元衡均遇刺,武元衡遇害,裴度亦伤首,遂代其为相,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亲自出镇,督统诸将平定淮西。元和十三年(818年)淮西平,拜金紫光禄大夫、弘文馆大学士、上柱国,封晋国公,世称“裴晋公”。后历仕穆宗、敬宗、文宗三朝,数度出镇拜相。晚年随世俗沉浮以避祸。官终中书令,故称“裴令”。开成四年(839年)卒,赠太傅,谥号文忠。会昌元年(846年)加赠太师,后配享宪宗庙廷。
裴度坚持与权奸、宦官、藩镇割据势力斗争,并辅佐宪宗平吴元济、李师道之乱,实现“元和中兴”。他坚持治理国家要任用贤才,为将相二十余年,荐引李德裕、李宗闵、韩愈等名士,重用李光颜、李愬等名将,还保护刘禹锡等人。史称其“出入中外,以身系国之安危、时之轻重者二十年”,被时人比作郭子仪。

唐后期,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各方节度使实力大增,各霸一方,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各藩镇不仅节度使官职父子相传,不接受朝廷指派,而且有时还联兵攻打朝廷,故削藩、裁抑藩镇是当务之急。唐宪宗是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不仅致力于改革内政,而且在平藩方面多有建树。

古代名画唐永贞元年(805),西川节度使韦皋死,支度副使刘辟自为留后,上表请求朝廷封任,不许。以袁滋为西川节度使,以刘辟为给事中,刘辟不受,阻兵自守,袁滋不敢强进,被贬为吉州刺史。十二月,任刘辟为西川节度副使,知节度事。

刘辟益骄横,宪宗元和元年(806)仍求兼领三川(西川、东川、山南西道),不得,遂发兵围东川节度使李康,攻陷梓州(今四川三台,治所东川)。

宪宗召集群臣商议讨伐平蜀之计,众皆以为蜀地艰困难取。宰相杜黄裳却说:“臣知神策军使高崇文勇略可用,愿陛下专以军事委之,勿置监军,辟必可擒。”遂拜为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充右神策行营节度使,兼统左右神策、奉天、麟游诸镇兵讨伐刘辟。时朝中大将不少,人人自谓可当选,待诏令出,皆大惊。

高崇文屯兵长武县,练精兵五千。三月取梓州。四月,以高崇文为东川节度副使,知节度事。五月,刘辟在成都北一百五十里鹿头山(扼西川之要)筑城,连八栅,强犄角之势,屯兵万余,以拒高崇文。不久,崇文破贼于鹿头城下。刘辟将栅移至关东万胜堆,崇文派勇将高霞寓攻之,夺其堆,烧其栅,前后八战皆胜,刘辟军军心动摇。八月,河东将阿跌光颜深入到鹿头西大河之口,以断刘辟军粮道。城中忧惧,于是锦江栅守将李文悦以三千军归顺。鹿头守将仇良辅以城降崇文,俘获刘辟之子、婿。崇文军长驱直指成都,所向崩溃。攻成都,刘辟大惧,率守军数十骑西走吐蕃。崇文派高霞寓等将急迫,刘辟走投无路,遂自投岷江,被擒,押至京师,强诛。崇文军入成都,军令严肃,秋毫无犯。至此,一境皆平。授高崇文检校司空,兼成都尹,充剑南西川节度使;后进封南平郡王。

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八月,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死。原田季安手下牙内兵马使田兴有勇有谋、知书达理,经常规谏田季安的不轨行为,田季安欲杀之,先出为临清镇将,田兴佯得风瘅,才得免。田季安死后,夫人谋诸将,立其子怀谏为副大使。怀谏年仅十一岁,军政大事决于家僮蒋士则,不断以个人爱憎移易诸将,引起军中不安。

宪宗与宰相议魏博事,李吉甫请出兵讨伐,李绛则认为不必用兵,当可待其自归:“今怀谏乳臭子,不能自以断,军政大权,必有所归……故臣以为不必用兵,可坐待魏博之自归也。”

一日,田兴早上入府,数千士卒围住田兴,拜请他为留后。田兴惊倒在地,众人仍不散,田兴只好说:“你们肯听我的话吗?”众应:“诺。”田兴曰:“吾欲守天子法,以六州政籍请吏,勿犯副大使,可乎?”众曰:“诺。”遂杀蒋士则十数人,移怀谏于外,后送往京师,宪宗封其为右监门卫将军。

朝廷闻魏博事变,李绛力劝宪宗“即降白麻除兴节度使”,宪宗从之,加田兴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魏博节度使、沂国公等,并赐名弘正。田兴感恩流涕,士卒莫不欢欣。

李绛又对宪宗说:“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一旦举六州之地来归,刳河朔之腹心,倾叛乱之巢穴,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宦官反对,宪宗曰:“朕所以恶衣菲食,蓄聚货财,正为欲平定四方,不然,待贮之府库何为!”十一月,派中书舍人裴度到魏博宣谕,赐魏博三军赏钱一百五十万缗,六州百姓给复一年。军士受赐,欢声雷动,田兴请裴度遍至所部州界,宣布朝令,魏人郊迎感悦。

自弘正归朝,幽、恒、郓、蔡各州屡遣说客,多方诱阻,而弘正始终不听。弘正于府舍起书楼,集书万卷,政事之余,与宾客讲古论今,后有《沂公史例》十卷留世,为弘正宾客所著。宪宗平蜀,魏博归朝后,大大鼓舞了宪宗削藩的信心和决心,开始讨伐吴元济。

唐德宗年间,淮西将陈仙奇毒杀节度使李希烈,夺其位,后兵马使吴少诚又杀陈仙奇,自为留后,贞元五年(789)进拜节度使。

贞元十五年(799),吴少诚兵袭唐州,杀监军,掠百姓,又进围徐州,再掠西华。德宗诏削吴少诚官爵,令诸道进军讨之。因统帅无勇无谋,宦官监军专进退,致使官军节节败退。十月,吴少诚引兵回蔡州(今河南汝南),上表谢罪。德宗召大臣议论,宰相贾耽日:“五楼军退,而少诚卷甲不追,有自新路。”遂下诏罢兵、赦吴少诚,官复原职。顺宗即位后,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司空,徙封濮阳郡王。

宪宗元和四年(809),吴少诚死,部将吴少阳杀少诚子元庆,自为留后。朝廷因河朔用兵无力讨伐吴少阳,只好任之为淮西留后,元和六年(811)以为节度使。吴少阳阴聚兵马,时常外出劫掠,不肯朝顺宗,然而却屡献牧马以自解,帝亦因善之。及死,其子吴元济匿表不报,自为留后,并四处焚掠:屠舞阳(今河南舞阳西北),焚叶县(今叶县西北),掠鲁山、襄城(今均属河南)。十月,朝廷任用山南东道节度使严绶为申、光、蔡招抚使,督诸道兵招讨吴元济。

元和十年(815)正月,吴元济纵兵侵掠,逼东都。诏令宣武韩弘等十六道进军讨之,胜负互见。三月,吴元济遣使求救于平卢、承德。平卢李师道、成德王承宗数次上表,请赦吴元济,宪宗不许。李师道发兵二千,声言助官军,实助元济。有亡命少年为李师道献计说:“河阴者,江、淮委输,河南、帝都,请烘河阴敌库,募洛壮士劫宫阙,即朝廷救腹心疾,此解蔡一奇也。”李师道遂遣人烧河阴转运院钱三十余万缗、谷三万余斛、仓百余区。六月,又使人刺杀宰相武元衡,中丞裴度受伤。京师戒严,怀疑王承宗所为,诏数其罪恶,绝其贡赋。宪宗以裴度为宰相,坚持讨伐淮西。因严绶讨吴元济无功,改以韩弘为淮西诸军都统。十月,以右羽林大将军高霞寓为唐、随、邓节度使,专攻吴元济;以户部侍郎李逊为襄、复、郢、均、房节度使,调五地赋税充为讨吴军饷。高霞寓讨吴,在文城栅(今河南遂平西南)大败,朝臣多主张罢兵,宪宗曰:“胜负兵家之常,……岂得以一将失利,遽议罢兵邪!”遂贬高霞寓及李逊,以河南尹刘权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不久,李光颜等攻吴元济,拔陵云栅等六栅。

年底,以太子詹事李愬为唐、随、邓节度使,以对付吴元济。

元和十二年(817),李愬到唐州,见士兵多畏战,遂说:“天子知恝柔懦,能忍耻,故使来拊循尔曹。至于战攻进取,非吾事也。”众人安心。李愬关心士卒,伤病者多恤之。淮西闻之,遂渐轻敌,不为备也。二月,李想谋取蔡州,诏以昭义、河中、鹿坊步骑两千充用。李愬派十将(军中小校)马少良率十余骑外出巡逻,恰遇吴元济捉走虞侯丁士良,擒之。丁士良常来滋扰,众皆欲刳其心,而士良毫无惧色,李恕佩服,遂释其缚,丁士良表示愿效死命。丁士良对李愬说:“吴秀琳以数千兵不可破者,陈光洽为之谋也。我能为公取之。”不久,丁士良果擒陈光洽。于是吴秀琳以文城栅降。

时淮西兵缺粮,百姓更无食,采菱芡、鱼鳖、鸟兽食之。为活命,相率投奔官兵者达五千余户。宪宗置行县管制。

李与吴秀琳计议讨蔡州事,秀琳说:“必破贼,非李祐无与成功者。”李想设下埋伏,果然擒获李祐,待之以礼。又重用秀琳部将李宪,更名李忠义,常与二人商议至夜半。军中多谏此二人不可近,想待以益厚。将吏一致要求杀李祐,李想只好将之械送朝中,上表极言李祐对取蔡州的重要作用。宪宗诏释李祐,李想乃用为六院兵马使,统率三千随、唐牙兵(卫队)。

其时,李光颜数战皆胜,吴元济将兵力集中于洄曲对抗光颜,李韦占建议乘隙突袭蔡州。李愬请示前来淮西督师的宰相裴度,裴度亦认为这是出奇制胜之道,可行。李想命李韦占、李忠义以三千死士为前驱,自与监军将三千人为中军,再令三千人殿后,军队东行六十里。袭张柴村,留后镇守,以绝吴元济后路。天降大雪,天昏地暗,冷风扯裂旌旗,人马冻死道上十之一二,李想又命令东行,众将问去何处,李愬曰:“入蔡州取吴元济!”皆大惊失色,监军使者泣曰:“果落祐计。”夜半,行七十里,至蔡州城下,近城有鹅鸭池,李想令人击之,声四起,以掩盖行军声。四鼓,李愬军至城下,无一人知晓。李祐、李忠义砍城墙为坎登城,尽杀守门卒而留击柝者(打更人),依旧打更。黎明,雪止,李想军已进到吴元济外宅。有人报告:“城陷矣!”吴元济不相信,说:“是涸曲子弟来索褚衣尔。”李愬遂擒吴元济,械送京师问斩。余众二万余人相继投降,淮西平。

收复淮蔡后,又陆续收复了幽州镇、成德镇、淄青十二州等,藩镇割据局面基本结束,暂时实现了全国统一。


刘彻和朱允炆都进行了削藩 失败的人为什么是朱允炆
削藩在汉朝和明代都曾出现过,而最终刘彻成功削藩,而朱允炆却失败了,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朱允炆没有前人的经验。根据史料记载,朱允炆是朱元璋长子朱标的儿子,朱元璋非常宠爱。而明代朱元璋建国就没有进行过削藩,后来皇位就继位到朱允炆手里。当时削藩已经迫在眉睫,但明代并没有任何的方式让他借鉴...

中国历史上四次削蕃?
第一次削藩是在西汉景帝时期,造成七国之乱,被景帝迅速平定。第二次削藩是在北宋太祖年间,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成功的将统兵大将的兵权削去。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未流血的削藩。第三次是在明朝建文帝时期,建文帝意图削去太祖分封的诸王兵权,引发靖难之役,最后燕王朱棣攻陷南京,建文帝不知所...

唐德宗削藩险些导致亡国,为何他仅用一道罪己诏就化解了危机?
对唐朝历史有所了解的读者想必都知道,“安史之乱”是造成唐朝险些亡国的重大叛乱事件。然而许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就在“安史之乱”结束二十年后,另一场削藩行动又险些导致唐朝亡国。781年,唐朝中央与成德、魏博、平卢、山南东道这四个藩镇在节度使任免问题上谈判破裂,并因此引发了“四镇之乱”。在...

力行削藩的唐德宗李适,他是个怎样的皇帝?
如果我们这样看的话,唐德宗还是希望能够有一番作为的,他也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有利于大唐的好事。那么为什么即使如此,他还是被人骂是个昏君?其实道理很简单。唐德宗以上的做法,不能说是个明君,但至少还不糊涂。然而接下来的发展却急转直下了。唐德宗削藩并不顺利,尤其是在平叛战争中,竟然再次...

唐德宗削藩险些导致亡国,为何他仅用一道罪己诏就化解了危机?
唐德宗削藩险些导致亡国,立即颁发了一道罪己诏然后当时的藩王大多数都原谅了他,并且愿意与朝廷和解,因为当时那些反叛的将领们,大多数都是因为他的政策不得不反,当政策改变的时候也就熄灭了造反之心。自古以来削藩之举是非常常见的,有很多天子得利于这个举动,并且因为这个举动成为明君,然后收拢天下...

李适是李豫的长子,李适的一生有哪些纠结和对立之处?
当时身任四川节度使的崔宁便曾被李适以“恃地险兵强,恣为淫侈”这一理由召回京城,之后还被罢免了四川节度使一职。与崔宁拥有相似遭遇的还有郭子仪,他的使职、副元帅等职务也全部被李适收回。唐德宗的削藩举措引发了藩镇的强烈不满,故而后来爆发了上面所提到的“二帝四王之乱&rdquo...

为什么德宗削藩失败,宪宗削藩成功
宪宗有驾驭将领的能力,并且有自己的主见。德宗确没有,能把怀光逼反,其水平实在不敢恭维,决心容易动摇,远离臣下使他不能听取各方意见。所以德宗的削藩实际上是完败。德宗的削藩是利用藩镇打藩镇 所以在起初顺利的将淄清的李纳 成德的李惟岳征服后 参与朝廷平叛的朱滔等人突然发现再继续的话接下来...

唐德宗削藩失败,大唐为何没受到很大的影响?
随着节度使的先后叛变和数次兵变,意味着唐德宗削藩政策彻底失败。但是唐德宗最终掌握了局势,大唐也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反而接着绵延昌盛,尔后一段时间并没有出现消颓之势,反而一直保持着很稳定的局面。皇权的神圣性。从秦朝开始,中国的百姓一直被灌输一个观念:皇权至上、皇帝独尊。只要皇帝还在统治...

奉天之难是怎么回事,为何会成为晚唐败落的标志事件?
二、奉天之难的过程。唐德宗登基以后,存有削除力地方藩王的势力的心思。在建中二年也就是781的时候,当时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去世,他的儿子李惟岳向朝廷申请要继承李宝臣的爵位,当时魏博节度使田悦也替李惟岳向唐德宗申请。但是唐德宗当时就有削藩的细想,他断然不会让各位的藩王儿子再继承他们父亲的位置,...

西汉七国之乱的真正起因是啥?是削藩,还是为了一盘棋?
西汉七国之乱的真正起因是啥?是削藩,还是为了一盘棋?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串通楚、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六国的诸侯王,联合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点燃这场大乱“导火线”的是景帝刘启的老师晁错,晁错提出的一项《削藩策》,直接威胁到吴王等诸侯王的封地,故叛军打出“...

东阿县13870279784: 唐宪宗的削藩为什么不彻底?
敖终甘瑞: 宪宗削藩的现实结果肯定是成功的,但是宪宗的削藩最终还是失败的.自宪宗死后,藩镇便失去了强有力的约束力.而再加上穆宗对待藩镇的策略错误,导致各个藩镇又重新开始了割据.这些原因归根到底还是宪宗当时的削藩政策出现了偏差....

东阿县13870279784: 撤藩是什么意思
敖终甘瑞: 撤藩的意思是削藩.削藩,是封建制度下君主为了收回诸侯或地方割据势力手中的部分或全部权力而实施的政策.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削藩有四次:一是西汉景帝的削藩,引发七国之乱,仅三个月便消灭叛乱七国,平定七国之乱后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权威;二是唐代宗、德宗、宪宗、穆宗朝的历次削藩,先成后败,暴露了节度使制度的弊端,唐王朝也为藩镇所灭,这为宋代提供了教训;三是明建文帝削藩,引发靖难之役,朱棣(即明成祖)夺位后再行削藩;四是清康熙帝削藩,引发三藩之乱,历时八年平定三藩,中央政权由此确定了对地方的垂直有效管理.

东阿县13870279784: 如何评价唐宪宗 -
敖终甘瑞: 对于他的评价应该从客观角度来说,历史上的唐宪宗李纯被称为“小太宗”,公元805-820年在位.他即位以后确实是励精图治,使唐朝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中兴之势.在对待藩镇拥兵自重的问题上,李纯也一改前任皇帝的妥协政策,对藩镇实行强硬态度,使的藩镇割据问题在李纯一朝都没有再出现问题,. 但是在他统治后期却崇尚佛道,逐渐骄奢放纵起来,之后大兴土木追求神仙之术,为追求长生不老大量服用金丹,结果性情越来越坏,对左右宦官随意责打.宦官出于自保,为宦官陈弘志等人谋杀.从此宦官专权操纵了李唐王朝,唐王朝后期的宦官之乱,尤为猖狂,在这点上李纯负有很大的责任.希望我说的你能够理解.呵呵.

东阿县13870279784: 六位有特殊关系的唐朝皇帝 -
敖终甘瑞: 唐太宗第一次诏启佛骨 唐太宗李世民于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生于陕西武功之行馆,当时他父亲李渊任岐州刺史.李世民4岁时,李渊曾到陕西户县草堂寺为他还愿.《全唐文》记载说:岐州刺史李渊,为子李世民因病先前曾于此寺求佛,后...

东阿县13870279784: 公元815的皇帝是谁唐朝的
敖终甘瑞: 唐宪宗李纯 (778~820)中国唐代皇帝,即唐宪宗.805~820年在位.唐顺宗长子.初名淳 .贞元四年(788)封广陵郡王.二十一年初,立为太子,改名纯.八月即位.宪宗即位以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宪宗在位15年间,勤勉政事,力图中兴,从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史称“元和中兴”.宪宗的政绩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政治上有所改革,二是暂时平定了一些藩镇.经过削藩,藩镇势力暂时有所削弱.后为宦官陈弘志(一作弘庆)等人谋杀.享年43岁,在位15年,死后谥号为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东阿县13870279784: 唐穆宗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敖终甘瑞: 唐穆宗名叫李恒,是宪宗李纯的第三子,唐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他是唐朝中晚期典型的昏君,虽在位日短,却促使唐王朝加速衰亡.李恒,原名李宥,生于德宗贞元十一...

东阿县13870279784: 唐朝“安史之乱”后有没有哪个皇帝曾经复兴过唐朝?
敖终甘瑞: 似乎一个:唐宪宗李纯,汉族,原名李淳,被立为皇太子以后改名.他是唐顺宗长子,大历十三年(778)二月十四日出生在长安宫中.宪宗即位以唐顺宗后,经常阅读历朝实录,每读到贞观、开元故事,他就仰慕不已.宪宗以祖上圣明之君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