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帝内经中关于气府论篇主要讲的是什么?

作者&投稿:卜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黄帝内经中关于气穴论篇主要讲的是什么?~

一、介绍了人体三百六十五气穴的名称及分布部位。
二、阐述了孙络与溪谷的基本概念,以及邪入孙络、溪谷造成营卫运行不畅而产生的种种病理变化。
三、指出了病邪侵犯人体,从孙络沿络脉、经脉进而深入脏腑的传变途径,以及某些疾病的针刺治疗方法。
【原文】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未知其所,愿卒闻之。岐伯稽首再拜对曰:窘乎哉问也!其非圣帝,孰能穷其道焉!因请溢意尽言其处。帝捧手逡巡而却曰:夫子之开余道也,目未见其处,耳未闻其数,而目以明,耳以聪矣。岐伯曰:此所谓“圣人易语,良马易御”也。帝曰:余非圣人之易语也。世言真数开人意,今余所访问者真数,发蒙解惑,未足以论也。然余愿闻夫子溢志尽言其处,令解其意,请藏之金匮,不敢复出。
岐伯再拜而起曰:臣请言之。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背胸邪系阴阳左右,如此其病前后痛涩,胸胁痛,而不得息,不得卧,上气短气偏痛,脉满起,斜出尻脉,络胸胁,支心贯鬲,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
脏俞五十穴,腑俞七十二穴,热俞五十九穴,水俞五十七穴,头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中月吕两傍各五,凡十穴,大椎上两傍各一,凡二穴,目瞳子浮白二穴,两髀厌分中二穴,犊鼻二穴,耳中多所闻二穴,眉本二穴,完骨二穴,项中央一穴,枕骨二穴,上关二穴,大迎二穴,下关二穴,天柱二穴,巨虚上下廉四穴,曲牙二穴,天突一穴,天府二穴,天牖二穴,扶突二穴,天窗二穴,肩解二穴,关元一穴,委阳二穴,肩贞二穴,痦门一穴,齐一穴,胸俞十二穴,背俞二穴,膺俞十二穴,分肉二穴,踝上横二穴,阴阳跃四穴。水俞在诸分,热俞在气穴,寒热俞在两骸厌中二穴,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
帝曰:余已知气穴之处,游针之居,愿闻孙络溪谷,亦有所应乎?岐伯曰: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以通荣卫,荣卫稽留,卫散荣溢,气竭血著,外为发热,内为少气,疾泻无怠,以通荣卫,见而泻之,无问所会。
帝曰:善,愿闻溪谷之会也。岐伯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豁,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邪溢气壅,脉热肉败,荣卫不行,必将为脓,内销骨髓,外破大胭,留于节凑,必将为败。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日不足,大寒留於溪谷也。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其小痹淫溢,循脉往来,微针所及,与法相同。
帝乃辟左右而起,再拜曰:今日发蒙解惑,藏之金匮,不敢复出,乃藏之金兰之室,署日“气穴所在”。岐伯曰: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泻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传注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脉也,内解泻于中者十脉。
【译文】黄帝问道:我听说人体上的气穴有三百六十五个,以应一年之日数。但不知其所在的部位,我想听你详尽地讲讲。岐伯再次鞠躬回答说:你所提出的这个问题太重要了,若不是圣帝,谁能穷究这些深奥的道理,因此请允许我将气穴的部位都一一讲出来。黄帝拱手谦逊退让地说:先生对我讲解的道理,使我很受启发,虽然我尚未看到其具体部位,未听到其具体的数字,然而已经使我耳聪目明地领会了。岐伯说:你领会的如此深刻,这真是所谓“圣人易语,良马易御”啊!黄帝说道:我并不是易语的圣人,世人说气穴之数理可以开阔人的意识,现在我向你所询问的是气穴的数理,主要是开发蒙昧和解除疑惑,还谈不到什么深奥的理论。然而我希望听先生将气穴的部位尽情地全都讲出来,使我能了解它的意义,并藏于金匮之中,不敢轻易传授于人。岐伯再拜而起说:我现在就谈吧!背部与心胸互相牵引而痛,其治疗方法应取任脉的天突穴和督脉的中枢穴,以及上纪下纪。上纪就是胃脘部的中脘穴,下纪就是关元穴。盖背在后为阳,胸在前为阴,经脉斜系于阴阳左右,因此其病前胸和后背相引而痹涩,胸胁痛得不敢呼吸,不能仰卧,上气喘息,呼吸短促,或一侧偏痛,若经脉的邪气盛满则溢于络,此络从尻脉开始斜出,络胸胁部,支心贯穿横膈,上肩而至天突,再斜下肩交于背部第十椎节之下,所以取此处穴位治疗。
五脏各有井荥俞经合五俞,五五二十五,左右共五十穴;六腑各有井荥俞原经合六俞,六六三十六,左右共七十二穴;治热病的有五十九穴,治诸水病的有五十七穴。在头部有五行,每行五穴,五五二十五穴。五脏在背部脊椎两傍各有五穴,二五共十穴。大椎上两傍各有一穴,左右共二穴。瞳子髎、浮白左右共四穴。环跳二穴,犊鼻二穴,听宫二穴,攒竹二穴,完骨二穴,风府一穴,枕骨二穴,上关二穴,大迎二穴,下关二穴,天柱二穴,上巨虚、下巨虚、左右共四穴,颊车二穴,天突一穴,天府二穴,天牖二穴,扶突二穴,天窗二穴,肩井二穴,关元一穴,委阳二穴,肩贞二穴,痦门一穴,神阙一穴,胸腧左右共十二穴,大杼二穴,膺俞左右共十二穴,分肉二穴,交信、跗阳左右共四穴,照海、申脉左右共四穴。治诸水病的五十七穴,皆在诸经的分肉之间;治热病的五十九穴,皆在经气聚会之处;治寒热之俞穴,在两膝关节的外侧,为足少阳胆经的阳关左右共二穴。大禁之穴是天府下五寸处的五里穴。以上凡三百六十五穴,都是针刺的部位。
黄帝说道:我已经知道气穴的部位,即是施行针刺的处所,还想听听孙络与溪谷是否也与一岁相应呢?岐伯说:孙络与三百六十五穴相会以应一岁,若邪气客于孙络,溢注于络脉而不入于经就会产生奇痛,孙络是外通于皮毛,内通于经脉以通行营卫,若邪客之则营卫稽留,卫气外散,营血满溢,若卫气散尽,营血留滞,外则发热,内则少气,因此治疗时应迅速针刺用泻法,以通畅营卫,凡是见到有营卫稽留之处,即泻之,不必问其是否是穴会之处。黄帝说:好。好想听听溪谷之会合是怎样的。岐伯说:较大的肌肉与肌肉会合的部位叫谷,较小的肌肉与肌肉会合的部位叫溪。分肉之间,溪谷会合的部位,能通行营卫,会合宗气。若邪气溢满,正气壅滞,则脉发热,肌肉败坏,营卫不能畅行,必将郁热腐肉成脓,内则销烁骨髓,外则可渍大肉,若邪留连于关节肌腠,必使髓液皆溃为脓,而使筋骨败坏。若寒邪所客,积留而不去,则营卫不能正常运行,以致筋脉肌肉卷缩,肋肘不得伸展,内则发生骨痹,外则肌肤麻木不仁这是不足的症候,乃由寒邪留连溪谷所致。溪谷与三百六十五穴相会合,以应于一岁。若是邪在皮毛孙络的小痹,则邪气随脉往来无定,用微针即可治疗,方法与刺孙络是一样的。黄帝乃避退左右起身再拜说道:今天承你启发,已解除了我的疑惑,应把它藏于金匮之中,不敢轻易拿出传人。于是将它藏于金兰之室,题名叫做“气穴所在”。岐伯说:孙络之脉是属于经脉支别的,其血盛而当泻的,也是与三百六十五脉相同,若邪气侵入孙络,同样是传注于络脉,复注于十二脉络,那就不是单独十四络脉的范围了。若骨解之中经络受邪,亦随时能够向内注泻于五脏之脉的。

一、论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五治”的道理。
二、阐明五脏病“愈”、“加”、“持”、“起”的时间、禁忌与治则。
三、五脏虚实的症候及具体治法。
四、论述五色、五味及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对五脏之所宜。
【原文】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欲耎,急食咸以荚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已。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焕热食温炙衣。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成泻之。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问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瞮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郄中血者。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瘼,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月行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成,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成软。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译文】黄帝问道:结合人体五脏之气的具体情况,取法四时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作为救治疾病的法则,怎样是从?怎样是逆呢?我想了解治法中的从逆和得失是怎么一回事。岐伯回答说: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配合时令气候,有衰旺胜克的变化,从这些变化中可以测知疾病的死生,分析医疗的成败,并能确定五脏之气的盛衰、疾病轻重的时间,以及死生的日期。
黄帝说:我想听你详尽地讲一讲。歧伯说:肝属木,旺于春,肝与胆为表里,春天是足厥阴肝和足少阳胆主治的时间,甲乙属木,足少阳胆主甲木,足厥阴肝主乙木,所以肝胆旺日为甲乙;肝在志为怒,怒则气急,甘味能缓急,故宜急食甘以缓之。心属火,旺于夏,心与小肠为表里,夏天是手少阴心和手太阳小肠主治的时间;丙丁属火,手少阴心主丁火,手太阳小肠主丙火,所以心与小肠的旺日为丙丁;心在志为喜,喜则气缓,心气过缓则心气虚而散,酸味能收敛,故宜急食酸以收之。脾属土,旺于长夏(六月),脾与胃为表里,长夏是足太阴脾和足阳明胃主治的时间;戊己属土,足太阴脾主己土,足阳明胃主戊土,所以脾与胃的旺日为戊己;脾性恶湿,湿盛则伤脾,苦味能燥湿,故宜急食苦以燥之。肺属金,旺于秋;肺与大肠为表里,秋天是手太阴肺和手阳明大肠主治的时间;庚辛属金,手太阴肺主辛金,手阳明大肠主庚金,所以肺与大肠的旺日为庚辛;肺主气,其性清肃,若气上逆则肺病,苦味能泄,故宜急食苦以泄之。肾属水,旺于冬,肾与膀胱为表里,冬天是足少阴肾与足太阳膀胱主治的时间;壬癸属水,足少阴肾主癸水,足太阳膀胱主壬水,所以肾与膀胱的旺日为壬癸;肾为水脏,喜润而恶燥,故宜急食辛以润之。如此可以开发腠理,运行津液,宜通五脏之气。
肝脏有病,在夏季当愈,若至夏季不愈,到秋季病情就要加重;如秋季不死,至冬季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来年春季,病即好转。因风气通于肝,故肝病最禁忌受风。有肝病的人,愈于丙丁日;如果丙丁日不愈,到庚辛日病就加重;如果庚辛日不死,到壬癸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甲乙日病即好转。患肝病的人,在早晨的时候精神清爽,傍晚的时候病就加重。到半夜时便安静下来。肝木性喜条达而恶抑郁,故肝病急用辛味以散之,若需要补以辛味补之,若需要泻,以酸味泻之。
心脏有病,愈于长夏;若至长夏不愈,到了冬季病情就会加重;如果在冬季不死,到了明年的春季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夏季病即好转。心有病的人应禁忌温热食物,衣服也不能穿的太暖。有心病的人,愈于戊己日;如果戊己日不愈,到壬癸日病就加重;如果在壬癸日不死,到甲乙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丙丁日病即好转。心脏有病的人,在中午的时候神情爽慧,半夜时病就加重,早晨时便安静了。心病欲柔软,宜急食成味以软之,需要补则以成味补之,以甘味泻之。
脾脏有病,愈于秋季;若至秋季不愈,到春季病就加重;如果在春季不死,到夏季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长夏的时间病即好转。脾病应禁忌吃温热性食物及饮食过饱、居湿地、穿湿衣等。脾有病的人,愈于庚辛日;如果在庚辛日不愈,到甲乙日加重;如果在甲乙日不死,到丙丁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戊己日病即好转。脾有病的人,在午后的时间精神清爽,日出时病就加重,傍晚时便安静了。脾脏病需要缓和,甘能缓中,故宜急食甘味以缓之,需要泻则用苦味药泻脾,以甘味补脾。
肺脏有病,愈于冬季;若至冬季不愈,到夏季病就加重;如果在夏季不死,至长夏时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秋季病即好转。肺有病应禁忌寒冷饮食及穿得太单薄。肺有病的人,愈于壬癸日;如果在壬癸日不愈,到丙丁日病就加重;如果在丙丁日不死,到戊己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庚辛日,病即好转。肺有病的人,傍晚的时候精神爽慧,到中午时病就加重,到半夜时便安静了。肺气欲收敛,宜急食酸味以收敛,需要补的,用酸味补肺,需要泻的,用辛味泻肺。
肾脏有病,愈于春季;若至春季不愈,到长夏时病就加重;如果在长夏不死,到秋季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冬季病即好转。肾病禁食炙火専过热的食物和穿经火烘烤过的衣服。肾有病的人,愈于甲乙日;如果在甲乙日不愈,到戊己日病就加重;如果在戊己日不死,到庚辛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壬癸日病即好转。肾有病的人,在半夜的时候精神爽慧,在一日当中辰、戌、丑、未四个时辰病情加重,在傍晚时便安静了。肾主闭藏,其气欲坚,需要补的,宜急食苦味以坚之,用苦味补之,需要泻的,用咸味泻之。
凡是邪气侵袭人体,都是以胜相加,病至其所生之时而愈,至其所不胜之时而甚,至其所生之时而病情稳定不变,至其自旺之时病情好转。但必须先明确五脏之平脉,然后始能推测疾病的轻重时间及死生的日期。
肝脏有病,则两肋下疼痛牵引少腹,使人多怒,这是肝气实的症状;如果肝气虚,则出现两目昏花而视物不明,两耳也听不见声音,多恐惧,好像有人要逮捕他一样。治疗时,取用厥阴肝经和少阳胆经的经穴。如肝气上逆,则头痛、耳聋而听觉失灵、颊肿,应取厥阴、少阳经脉,刺出其血。
心脏有病,则出现胸中痛,胁部支撑胀满,胁下痛,胸膺部、背部及肩胛司疼痛,两臂内侧疼痛,这是心实的症状。心虚,则出现胸腹部胀大,胁下和腰部牵引作痛。治疗时,取少阴心经和太阳小肠经的经穴,并刺舌下之脉以出其血。如病情有变化,与初起不同,刺委中穴出血。
脾脏有病,则出现身体沉重,易饥,肌肉痿软无力,两足弛缓不收,行走时容易抽搐,脚下疼痛,这是脾实的症状;脾虚则腹部胀满,肠鸣,泄下而食物不化。治疗时,取太阴脾经、阳明胃经和少阴肾经的经穴,刺出其血。
肺脏有病,则喘咳气逆,肩背部疼痛,出汗,尻、阴、股、膝、髀骨、腨肠、腑、足等部皆疼痛,这是肺实的症状;如果肺虚,就出现少气,呼吸困难而难于接续,耳聋,咽干。治疗时,取太阴肺经的经穴,更取足太阳经的外侧及足厥阴内侧,即足少阴肾经的经穴,刺出其血。
肾脏有病,则腹部胀大,胫部浮肿,气喘,咳嗽,身体沉重,睡后出汗,恶风,这是肾实的症状;如果肾虚,就出现胸中疼痛,大腹和小腹疼痛,四肢厥冷,心中不乐。治疗时,取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刺出其血。
肝合青色,宜食甘味,粳米、牛肉、枣、葵菜都是属于味甘的。心合赤色,宜食酸味,小豆、犬肉、李、韭都是属于酸味的。肺合白色,宜食苦味,小麦、羊肉、杏、薤都是属于苦味的。脾合黄色,宜食成味,大豆、猪肉、栗、藿都是属于成味的。肾合黑色,宜食辛味,黄黍、鸡肉、桃、葱都是属于辛味的。五味的功用:辛味能发散,酸味能收敛,甘味能缓急,苦味能坚燥,成味能耎坚。凡毒药都是可用来攻逐病邪,五谷用以充养五脏之气,五果帮助五谷以营养人体,五畜用以补益五脏,五菜用以充养脏腑,气味和舍而服食,可以补益精气。这五类食物,各有辛、酸、甘、苦、成的不同气味,各有利于某一脏气,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耎等,在运用的时候,要根据春、夏、秋、冬四时和五脏之气的偏盛偏衰及苦欲等具体情况,各随其所宜而用之。

主要叙述了手足三阳经脉、督脉、任脉、冲脉等经脉之气交会之处的腧穴数目及分布概况。
【原文】足太阳脉气所发者,七十八穴:两眉头各一,入发至项三寸半,傍五,相去三寸。其浮气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项中大筋两傍各一,风府两傍各一,侠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节,十五间各一,五脏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委中以下至足小指傍各六俞。
足少阳脉气所发者六十二穴:两角上各二,直目上发际内各五,耳前角上各一,耳前角下各一,锐发下各一,客主人各一,耳后陷中各一,下关各一,耳下牙车之后各一,缺盆各一,掖下三寸,胁下至胠八间各一,髀枢中傍各一,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各六俞。
足阳明脉气所发者六十八穴:额颅发际傍各三,面鼽骨空各一,大迎之骨空各一,人迎各一,缺盆外骨空各一,膺中骨间各一,侠鸠尾之外,当乳下三寸,侠胃脘各五,侠齐广三寸各三,下脐二寸侠之各三,气衔动脉各一,伏菟上各一,三里以下至足中指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
手太阳脉气所发者三十六穴:目内眦各一,目外各一,鼽骨下各一,耳郭上各一,耳中各一,巨骨穴各一,曲掖上骨穴各一,柱骨上陷者各一,上天窗四寸各一,肩解各一,肩解下三寸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
手阳明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鼻空外廉、项上各二;大迎骨空各一;柱骨之会各一,髑骨之会各一,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
手少阳脉气所发者三十二穴:鼽骨下各一,眉后各一,角上各一,下完骨后各一,项中足太阳之前各一,侠扶突各一,肩贞各一,肩贞下三寸分间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俞。
督脉气所发者二十八穴:项中央二,发际后中八,面中三,大椎以下至尻尾及傍十五穴。至骶下凡二十一节,脊椎法也。
任脉之气所发者二十八穴:喉中央二,膺中骨陷中各一,鸠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横骨六寸半一,腹脉法也。下阴别一,目下各一,下唇一,断交一。
冲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侠鸠尾外各半寸至脐一,侠脐下傍各五分至横骨寸一,腹脉法也。
足少阴舌下,厥阴毛中急脉各一,手少阴各一,阴阳跻各一,手足诸鱼际脉气所发者。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译文】足太阳膀胱经脉气所发的有七十八个俞穴:在眉头的陷中左右各有一穴,自眉头直上入发际,当发际正中至前顶穴,有神庭、上星、囟会三穴,计长三寸五分,其左右分次两行和外两行,共为五行,自中行至外两行相去各为三寸,其浮于头部的脉气,运行在头皮中的有五行,即中行、次两行和外两行,每行五穴,共五行,五五二十五穴;下行至项中的大筋两傍左右各有一穴,即风池穴;在风府穴的两傍左右各有一穴;侠脊自上而下至骶尾骨有二十一节,其中十五个椎间左右各有一穴;五脏肺、心、肝、脾、肾的俞穴,在左右各有一穴;六腑三焦、胆、胃、大小肠、膀胱的俞穴,左右各有一穴;自委中以下至足中趾傍左右各有井、荥、俞、原、经、合六个俞穴。
足少阳胆经脉气所发的有六十二穴:头两角上各有二穴;两目瞳孔直上的发际内各有五穴;两耳前角上各有一穴;两耳前角下各有一穴;两耳前的锐发下各有一穴;上关左右各一穴;两耳后的陷凹中各有一穴;下关左右各有一穴;两耳下牙车之后各有一穴;缺盆左右各有一穴;腋下三寸,从胁下至胠,八肋之间左右各有一穴;髀枢中左右各一穴;膝以下至足第四趾的小趾侧各有井、荥、俞、原、经、合六穴。
足阳明胃经脉气所发的有六十八穴:额颅发际旁各有三穴;颧骨骨空中间各有一穴;大迎穴在下颌角前之骨空陷中,左右各有一穴;在结喉之旁的人迎,左右各有一穴;缺盆外的骨空陷中左右各有一穴;膺中的骨空间陷中左右各有一穴;侠鸠尾之外,乳下三寸,侠胃脘左右各有五穴;侠脐横开三寸左右各有三穴;脐下二寸左右各有三穴;气冲在动脉跳动处左右各一穴;在伏菟上左右各有一穴;足三里以下到足中趾内间,左右各有八个俞穴。以上每个穴都有它一定的空穴。
手太阳小肠经脉气所发的有三十六穴:目内眦各有一穴;目外侧各有一穴;颧骨下各有一穴;耳廓上各有一穴;耳中珠子旁各有一穴;巨骨穴左右各一;曲腋上各有一穴;柱骨上陷中各有一穴;两天窗穴之上四寸各有一穴;肩解部各有一穴;肩解部之下三穴处各有一穴;肘部以下至小指端的爪甲根部各有井、荥、俞、原、经、合六穴。
手阳明大肠经脉气所发的有二十二穴;鼻孔的外侧各有一穴;项部左右各有一穴;大迎穴在下颌骨空间左右各有一穴;柱骨之会左右各有一穴;髃骨之会左右各有一穴;肘部以下至食指端的爪甲根部左右各有井、荥、俞、原、经、合六穴。
手少阳三焦经脉气所发的有三十二穴:颧骨下各有一穴;眉后各有一穴;耳前角上各有一穴;耳后完骨后下各有一穴;项中足太阳经之前各有一穴;侠扶突之外侧各有一穴;肩贞穴左右各一;在肩贞穴之下三寸分肉之间各有三穴;肘部以下至手无名指之端爪甲根部各有井、荥、俞、原、经、合穴。
督脉之经气所发的有二十八穴:项中央有二穴;前发际向后中行有八穴;面部的中央从鼻至唇有三穴;自大椎以下至尻尾傍有十五穴。自大椎至尾骨共二十一节,这是脊椎穴位的计算方法。
任脉之经气所发的有二十八穴:喉部中行有二穴;胸膺中行之骨陷中有六穴;自蔽骨至上脘是三寸,上脘至脐中是五寸,脐中至横骨是六寸半,计十四寸半,每寸一穴,计十四穴,这是腹部取穴的方法。自曲骨向下至前后阴之间有会阴穴;两目之下各有一穴;下唇下有一穴;上齿缝有一穴。
冲脉之经气所发的有二十二穴:侠鸠尾傍开五分向下至脐一寸一穴,左右共十二穴;自脐傍开五分向下至横骨一寸一穴,左右共十穴。这是腹脉取穴的方法。
足少阴肾经脉气所发的舌下有二穴;肝足厥阴在毛际中左右各有一急脉穴;心手少阴经左右各有一穴;阴跻、阳跻左右有一穴;四肢手足赤白肉分,鱼际之处,是脉气所发的部位。以上共计三百六十五穴。

《黄帝内经》. 素问 气交变大论篇 第六十九(6)




在黄帝内经中关于气府论篇主要讲的是什么?
【原文】足太阳脉气所发者,七十八穴:两眉头各一,入发至项三寸半,傍五,相去三寸。其浮气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项中大筋两傍各一,风府两傍各一,侠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节,十五间各一,五脏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委中以下至足小指傍各六俞。足少阳脉气所发者六十二穴:...

右脚第三个脚趾和第四脚门趾的中间是什么穴位
八风穴位。八风穴属经外奇穴,按摩上八风穴的作用与好处:袪风通络,主治头痛、牙痛、足跗肿痛、疟疾、风湿病等。八风穴的准确位置:位于足背5个脚趾间的交叉处,共8个穴位。八风穴配足三里穴、阳陵泉穴,治下肢麻木。

穴位的中医理论
《黄帝内经》又称之为“节”、“会”、“气穴”、“气府”等;《针灸甲乙经》中则称之为“孔穴”;《太平圣惠方》有称做“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为“腧穴”;《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素问.气府论》解释腧穴是“脉气所发”;《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穴位是真的?
中医认为经络,经络是人体全身气血运行的通络,经络与体表交会之处就是经穴所在。内脏若有疾病,在身体表面的相关部位就会有所表现,呈现出异状。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等。《黄帝内经》指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并记载了160个穴位名称。到现代已发展到361个...

腧穴定位的数学原理?
腧穴定位的数学原理 腧穴就是人体五脏六腑状态信息的生成点。本篇介绍腧穴的数学物理原理。一、腧穴的定义 腧穴是中医独有的概念。“腧”通“输”,有气血传输的含义;“穴”是孔隙、空窍的意思。古代腧穴有多种称谓,在《黄帝内经》中称为气穴、气府、骨空等;在《太平圣惠方》中称为穴道;《铜人...

学针灸怎样辨别人体的穴位?
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

人体穴位是指的什么?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腧”通“输”,或从简作“俞”。“穴”是空隙的意思。《黄帝内经》又称之为“节”、“会”、“气穴”、“气府”等;《针灸甲乙经》中则称之为“孔穴”;《太平圣惠方》有称做“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为“腧穴”;《神灸经纶》则称为...

最全的人体穴位图
1. 穴位,亦称腧穴,是指人体经络线上特殊的点区部位,通常位于神经末梢和血管较为丰富的区域,俗称“穴”或“穴道”。2.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的特殊部位,“腧”与“输”同义,有时简称为“俞”。《黄帝内经》中将腧穴称作“节”、“会穴”、“气穴”、“气府”等;《针灸甲乙经》中称之...

《黄帝内经》开篇说
《黄帝内经》言腧穴者,首见《素问·气穴论》,再见于《素问·气府论》,两论皆言三百六十五穴。实际《气穴论》载穴三百四十二,《气府论》载穴三百八十六。 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包括精、血、津、液;气,指宗气、荣气、卫气;神,指神、魂、魄、意、志 。精和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和神又是人体的复杂...

《黄帝内经》读后篇
《黄帝内经》言腧穴者,首见《素问·气穴论》,再见于《素问·气府论》,两论皆言三百六十五穴。实际《气穴论》载穴三百四十二,《气府论》载穴三百八十六。 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包括精、血、津、液;气,指宗气、荣气、卫气;神,指神、魂、魄、意、志 。精和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和神又是人体的复杂...

井冈山市15596895276: 《黄帝内经中怎样阐述气?黄帝内经》中怎样阐述气、味、形、精的
除削伊得: 气,既是指可用鼻子嗅的药物、食物中的成分,又指人体之气.味,指可用口尝的食... 病、补充人体正气,即经文所说“形归气”,因而,药食之气的作用主要是滋养,也...

井冈山市15596895276: 黄帝内经内容 -
除削伊得: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托名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论医之书.《黄帝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卷81篇,共80余万言. 《黄帝内经》的著作时代,至今尚无定论.从其内容看,非一人一时之作,但一般认为其主要内容是反映战国时期医学理论水平的,基本定稿时期应不晚于战国时期.当然,其中有些内容可能出于秦汉及六朝人之手. 《黄帝内经》所引古代医籍.有《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经脉》《五色》、《脉经》等.说明在《内经》之前已有许多种医书流传於世.

井冈山市15596895276: 皇帝内经那一篇是有关气功的 -
除削伊得: 《上古天真论》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 《上古天真论》正是黄帝和歧伯谈论如何达到健康与长寿目的第一篇重要论文. 首先论述了从上古天性自然之真而毫无人为之杂的古人能活百岁而动作不衰与不知养生之道半百而衰的具体原因. 其次谈及人一生的生长发育过程,强调肾气、正气、真气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最后列举了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等理想的人生意境.这个基本上原理、原则性的东西,但是练气功不可不知,知道了它才能分出真假气功.

井冈山市15596895276: 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
除削伊得: 关于《黄帝内经》前面谈了其书的形成以及时间等方面的问题,都还停留在书外,即使是停留在书外,都是简略的介绍,有一个脉络就行了,若有必要,以后再专题深入探讨,下面在应该开始进入书中了,今天谈一下《黄帝内经》特有的医学理...

井冈山市15596895276: 古代书籍?
除削伊得: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托名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论医之书.《黄帝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卷81篇,共80余万言.《黄帝内经》的著作时代,至今尚无定论.从其内容看,非一人一...

井冈山市15596895276: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各个好的版本 -
除削伊得: no .2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一向有《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称.《黄帝内经》、《难经》,阐发医理,为我国现存的两部权威理论医著;《伤寒杂病论》论述内伤外感各证的辨证施治及处...

井冈山市15596895276: 《黄帝内经中的四气调神大论》大致讲了些什么?
除削伊得: 《黄帝内经》中的《四气调神大论》:四气,指春、夏、秋、冬四时的生化特点;调,调理、调摄;神,指精神情志活动.主要告诫人们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以调摄精神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