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过这样的话或者警告过吗

作者&投稿:夔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吗?~

说过,但不是你这样说的。用文言说的。白话他不会。

于丹说《孔子》说:“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应该改变自己的内心”
鲍鹏山:一句台词侮辱了孔子

谁说孔子“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内心”
青年周末:对《孔子》这部电影的失误,你最介意的是什么?
鲍鹏山:我对“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应该改变自己的内心”这句台词一直耿耿于怀,这句话不仅侮辱和贬低了孔子,也侮辱和贬低了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境界。这种遇挫即弯、风吹便倒的思想,是典型的市侩哲学,功利主义。不要说像孔子这样的人,哪一个稍微有点良知的人,先秦诸子里面没有人提到这样的哲学,这是硬伤。假如电影到国外去播,让别人认知的结果是原来中国人崇拜的孔子就是主张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这个民族是一个见风使舵的民族,是一个功利的民族,没有自己的信仰和坚持。
孔子最大的贡献就是在价值观上塑造了一个民族,把价值观搞错那就很糟糕了。孔子到底什么形象,高矮胖瘦都关系不大。最重要的恰恰是有关他的思想、人格、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根。
孔子人格中的一些内涵,确实可以承担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化重量和道德寄托。于丹可以说“改变不了世界,就改变内心”,那是她自己的 “心得”,与孔子无关。但孔子不一样,孔子的高度就是民族的高度。像“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士“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等等。孟子后来接着孔子说“舍生取义”,“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虽千万人吾往矣”。哪里是“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内心”呢?

Confucius warned us ... "Before you embark on a journey of
revenge, dig two graves." ?中西文明又差异,这个就像是你把成语翻译成白话再把白话翻译成英语,之后再把英语翻译成汉语
。。。这个过程后原句就不成样子了。
1.有可能是外国人自己说的,按在孔夫子身上
2.确实有差不多的意思的话,但是外国人没翻译明白
3.外国有个人恰巧说了这个话,恰巧叫孔夫子

仔细想了一下貌似它的出处是《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这个和翻译差不多少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俄语:Конфуций.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孔老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 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 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 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一书,共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论语》就是孔子的语录,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孔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此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仁”是一切理论的中心,所有的关于“仁”、“乐”的规范,都不过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美服务的。《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入了朝鲜和日本,日本〈大宝令〉还指定它为日本学生的必修课。1594年,传教士利玛窦将它译为拉丁文后,它又被转译为意、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在西方各国广泛传播。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深。

说到治理国家,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他说“苛政猛于虎”,他还强调无论什么法令法规,统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的是忠和恕。“忠”就是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对人,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待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在为人处世上,孔子提倡自爱和爱人。孔子对天命持谨慎态度,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他认为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切要看个人后天的努力。当然,〈论语〉中也有一些思想是与历史潮流相背离的,如他政治上的复古倾向,他对等级、秩序的过分强调,他的内敛的人格价值取向等,这一切都不可否认的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我们用现代意识对之加以修正。但瑕不掩瑜,在人类文明刚刚露出曙光的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具有如此深刻的生命智慧,是足以让我们这些后人为之骄傲的。
文化巨人——孔子,自“而立”之年即以《诗》、《书》、《礼》、《乐》为教,更以他至伟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动一静而示范为教。是他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将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移植到民间。他首先提出“有教无类”的方针,不分贫贱富贵,均可以在他那里受教。在弟子中,贫如颜回,富如子贡,贵如孟懿子,然绝大多数是平民子弟,有来自卫、齐、陈、吴……等国的,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其教学目的,是传他的人道学说。即克己复礼为仁,变化学生气质,成就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终至成物。也即造就治国、平天下的栋梁之材。并采用“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风范。更以他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生入如慈母般地关怀备至,如严父般地导以正道,如朋友般地切磋相长,莫不因其才而成就之。如子羔之愚,曾参之鲁,子张之偏激,子路之粗鄙……均成大器。尤以曾子能得道之全体而任传道之责,成为宗圣。更有佼佼者分德行: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语言:宰我、子贡。政事:冉求、子路。文学:子游、子夏四科共十人。孔子共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故能将浩瀚的传统文化推广和流传下来。

由于孔子在讲学中,所下的功夫已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使弟子感受到,老师呕心沥血的良苦用心。故弟子都发自内心的崇敬。他们追随、侍奉、保卫他,他们随他一起奔波行道,周游列国,备受艰辛与饥饿而毫无怨言。当有人诋毁孔子时,则正色以告其人“不自量”。当遇到危难时,则舍身护卫。夫子逝世,弟子们如丧考妣,皆在坟周服丧三年。子贡独守六年。其尊师重道精神,至今仍传为佳话。后人尊孔子为“至圣先师”是当之无愧的。他的许多教育理论和方法,是当今广大教育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我们都知道孔丘先生弟子三千,身通六艺登堂入室者七十有二人。当时好像没有学籍管理制度,这三千弟子各自姓什名谁早不可考,至于配享了孔庙的这七十二个高徒,然而这些先生们都是上古人物,我们隔着几千年历史遥遥望去,只仿佛仙霭里头看神仙,影影绰绰只能看个大概,没法子毕见其纤毫。而我们上古的出版业又实在落后得惊人,一切文献,全靠用刀来刻,诸般辛苦之中,难免出现错别,以至以讹传讹;更有班爱牵强附会的所谓高人,将错就错,胡乱解释一通,竟就解释出无穷深意来,甚至被当作了不可改易之经典。于是三豕己亥,荒唐可笑。倘若不幸,有两个甚或多个高人,各自拿有一个不同的版本,则事情就更大了,非要彼此争个头破血流不可。所以上古的东西,明明是同一事物,我们却能看到不同甚至相反的称谓和说法。比如这孔门七十二圣人的尊姓大名。《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与《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都算得上是权威资料,可是竟也出入颇大,比如子声在《史记》上叫乐咳,在《家语》上却叫乐欣;子徒在《史记》中叫郑国,在《家语》中却改叫薛邦了。再比如很受孔子抬举,将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的子容,在《论语》叫南宫适,在《史记》叫南宫括,在《家语》里,又叫南宫韬了。等等等等,参差处极多。这些一人多名现象,差不多都是拜传刻错误所赐。而且《史记》与《家语》所开列的,都并不是不多不少七十二人整,史记列了七十七个,还煞有介事引用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做开头。谁知道孔子到底说没说过这句话。《家语》更是荒唐,题目明明写着《七十二弟子解》,里头开列的,却足足七十六人,最后还又总结说:“以上夫子弟子七十二人,皆升堂入室者。”睁着大眼说瞎话,难道连个数都不会数?司马迁说“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孔子”,可这孔门弟子花名册,却不知该折中于谁。今较其两者,以《史记》去孔丘时代相对较近,且以实史闻名;而《孔子家语》虽以“孔子家语”名书,却历来被视为伪书,当作三国时王肃因袭前人书简加以修补编定,相对之下,似不如《史记》足凭。两者相权,取其最接近于真实者。所以,俺决定以《史记》为基础,与《家语》相杂较。司马迁所列这七十七人中,说不得有五个是编外人员,至于是哪五个,俺就不得而知了,在这里还请博物君子垂教

好像没说过,不过看着好眼熟 是不是Criminal Minds 犯罪心理学中的话 当时我也想半天,估计是美国人自己编出来放在孔子身上的吧。

也许我学识浅薄,不知道。

不论说过没都跟他有关系,因为他是万世师表,其他人都是他的学生。学生的知识来源于他,就算创新了也是基于旧知识上的。

绝对没有

要有的话,这么经典,早出名了。


人要学会反省,但是不能自责,这句话对吗???
还有一个故事,也是一个小说家,法国的说家巴尔扎克,他也是在写完小说后,用很长一段时间不断修改,直到达到自己满意,最后再决定定稿。而修稿的过程往往需要花费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正是这种不断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态度,让这两位作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曾子说过这样的话:“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

六上试卷 孔子的故事 答案 很急
一次,孔子生重病了,子路请求为他祈祷,孔子就问子路:“有这样的事么?”子路回答说:“有的呀,《诔》书上不是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这样的话,我早就祈祷过了。”孔子的病越来越重,子路担心出什么意外,于是,背着孔子在同学中悄悄成立了一个治丧委员会,后来,孔子的病有了好转,孔子也听到了...

慈禧真的说过“宁与友邦,不与家奴“这样的话吗?这句话源自哪里?
这就是个谣言,我记得我很早就已经被辟谣过了,没想到现在还有人拿来讲。其实你用屁股想想也应该知道,慈禧她不可能这样说啊。就算她是这么想的,她也不会这么讲。人家好歹是大清王朝的掌权者,从后宫夺权到垂帘听政,主掌中国近半个世纪。她情商有那么低吗?公开说这样的话?那不是给人家以口实,...

孔夫子说过两句话,被翻译成英文是这样...谁帮我解译
I hear and I forget. I see and I remember. I do and I understand.这句话出自荀子《儒效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Real knowledge is to know the extent of one's ignorance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女生开始反感你的表现
对一个人好的形式,说到底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谁用这种形式,又对谁好,自身有价值,付出才会被重视。 所以感情出现问题,源头问题往往是价值,包括了吸引力和魅力的问题。 当然也不能排除变心的可能,毕竟每一段感情,难免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说过的话,许下的承诺,以及感情程度,只是根据当时的需要、希望和认识而发生...

爸爸经常说一句这样的话"我从来都没有指望过你"我该怎样理解这样的一句...
不知道你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 不知道你和父亲沟通吗,就这个问题,我父母以前也说过这样的话,和你一样,我很难受,感觉自己受到了否定。可是在沟通过后,我理解了,其实,这是父母想给子女减压,告诉子女:你一定要学会照顾自己,父母不会拖你的后腿的。谁家的父母都是以自己的孩子为骄傲的,不会,...

爱到深处的男女,才会“共享”哪5句情话?
爱情会让羞涩的男人变得大方,会让男人有了心灵的的归宿。在男人刚喜欢上一个女人的时候,可能还有些客气,有些话说不出口,当深爱女人的时候,情到深处,有些话自觉的就说出口了。情到深处,男人才会说这5句情话,你听过几句:1.我很想你了,你在我身边就好了。男人深爱女人的时候,总是讨厌别离...

为什么几乎每个女生都会问,这样的话跟多少个女孩子说过?
楼主还不了解人的心理啊,你这样是不会讨女生喜欢的,太过于夸张了一点,让女生心里认为你是故意在捧她,你那天打五雷轰就更不能在这种场合说了,这会让人在潜意识里认为你是个很随便的人,请采纳,

女生说okk是什么意思?
就是因为心情还算不错,回okk觉得好玩儿,一般就表达:你说的这事儿,ok~我觉得可以,行,我答应了之类的意思。一、词语搭配 1、that's ok 可以;那好吧 2、i'm ok 我很好 3、everything is ok 万事具备 4、ok button OK按钮

我要这样来爱你
我们之间虽然没有太多多余或者啰嗦的话,但却从未断了彼此。期间闹矛盾,他问我,我们这样,在没在一起有差么?我一时回答不上,确实如此,平日鲜有联络,特别是他上班之后,一天到晚不过qq聊几句,但我是喜欢他的,我以为我很好的扮演了一个不骄不躁的女友的角色,不敢说百分之百,至少很努力的...

尖山区18787861182: 孔子还有什么名言和启发? -
蔡贪威赛: 我最喜欢的一则名言名言是我们生命中的一小部分,我们在生活中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名言,这些名言可以在我们失落的时候鼓励我们,成功的时候警告我们不要骄傲.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不可缺少名言.我从小就喜欢一则名言,这就是孔子说...

尖山区18787861182: 孔子的一句话孔子警告过我们:"在你决定报复之前,先挖好两个坟墓." Confucius said:"Before embarking in a revenge day,dig two hollows ".--ps:这... -
蔡贪威赛:[答案] 貌似它的出处是《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尖山区18787861182: 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应该改变自己的内心.有记载孔子说过这样的话?原话有? -
蔡贪威赛: 于丹说《孔子》说:“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应该改变自己的内心”鲍鹏山:一句台词侮辱了孔子 谁说孔子“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内心” 青年周末:对《孔子》这部电影的失误,你最介意的是什么? 鲍鹏山:我对“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

尖山区18787861182: 孔子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有谁知道啊? - ?? - ? -
蔡贪威赛: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

尖山区18787861182: 孔子有没有说过一两句名言呢 -
蔡贪威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尖山区18787861182: 论语警告的句子 求解答 -
蔡贪威赛: 1.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1.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

尖山区18787861182: 孔子是不是说过始作俑者,无后也,我怀疑孔子不会说这么粗口的话吧
蔡贪威赛: 两千五百年前的误会 作者:歌痕 提交日期:2004-8-13 09:20:00 两千五百年前的... 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的人,他是要断子绝孙的吧!(原文:“仲尼曰:'始作...

尖山区18787861182: 孔子曾经说过一句话,不知大家听到过没? -
蔡贪威赛: 此句出自《论语-真理》

尖山区18787861182: 孔子说没钱时要穷开心,有钱时要以礼相待孔子有说过这么句名言,是和一个弟子说的,忘了原句,请告达. -
蔡贪威赛:[答案]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尖山区18787861182: 孔子曾经说过什么话? -
蔡贪威赛: 他说过:非礼勿视..非礼勿.忘了. 就是告诉我们.. 不该看的,不看..不改听的不听..不改做的不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