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与“孝”在中国古代社会道德体系中分别处于什么地位?

作者&投稿:谯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仁和孝在中国古代社会道德体系中分别有什么地位~

仁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了孝。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孔子不仅提出了仁德的标准,更指出了养成仁德的途径和方法。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成为具有仁德的人,首先应当承认人之区别于其他的天地万物的类存在,承认人的人格,在这样的前提下,每个个体的人才能从而具备人化意识和行为,进而推己及人;
在人己关系中自觉地表现为爱护、同情、帮助等行 为,相互友爱和团结。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孔子反复论述过立志于道的重要性,要求他们行己有耻、过勿惮改、周而不比、慎重交友等等。
孔子长期从事教育实践,他总结出了一整套德育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如“因材施教”、“重视鼓励”、“循循善诱”等等,而其中最为行之有效的则是 受教育者本人“内省”,这也是孔子摸索出的道德教育的重要规律。
所谓“内省”,就是要经常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反思,严格要求,扬善改过,提高修养。孔子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 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通过自觉的省察之后,见有贤于己者向他看齐,见不贤者也对照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具备君子人格,真正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扩展资料: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仁”和“孝”是一对极为重要的概念范畴。“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贯穿于儒学发展的全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来讲,儒学就是仁学。在儒家思想中,孝被视为百善之首、众德之本,人伦之始。
孔子弟子有若尝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此句揭开了后世仁孝之辩的开端。所谓仁孝之辩,指的是仁、孝的先后、体用、本末等关系问题。《后汉书·延笃传》载经学家延笃对于仁孝关系的看法:“夫仁人之有孝,犹四体之有心腹,技叶之有本根也。
如必对其优劣,则仁以技叶扶疏为大,孝以心体本根为先,可无讼也。”延笃博通经传,对仁孝学说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认为孝是仁之根,孝为先,仁为大。汉唐学者大部持相似意见。
宋代学者二程、朱嘉则认为应将有若之言改为“孝弟也者,其为行仁之本与”,方能正确阐述仁孝之间的关系,孝不是仁之本,而是行仁之本。王阳明继承了程朱的思想,又在其基础上有所发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仁

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核心中,仁为第一位,孝是仁的体现。
仁与孝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仁”作为儒学核心理念,结合时代需要演化为“仁德”(完美的个人修养)、“仁爱”(理想的人际关系)、“仁政”(完善的政治统治)思想,形成了完备的“仁学”体系。
“孝”作为孔子思想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同时又贯穿于“仁德”“仁爱”“仁政”之中。作为家国同构的中国社会,其统治的根基是家庭。
“孝”的观念、行为和评价在百姓的生活中普遍存在,于是作为最高价值追求的“仁”通过“孝”把它的伦理价值诉求、道德价值观念和政治伦理规范贯彻到百姓生活中去。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
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儒家《孝经》开宗明义章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孝的观念不只於孝顺父母而已,孝顺父母只是孝道的开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儒家思想核心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孝
儒家的伦理范畴。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中最根本的。孝是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在家庭关系中的表现,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孝”一直视为最高的美德,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始终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又《三才》:“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论语.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自古仁和孝就约束着我们的思想。有句话叫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但仁和孝却可以。仁的思想是儒家的核心,而孝是仁的一个分支我想还是仁和孝是辩证统一的。


古人说的忠、孝、仁、义指什么?
孝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

中国的孝属于儒家吗,孝是很重要的?
二、在周朝的人们看来,祖先是我辈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总之,西周时期的孝是一种封建宗教伦理。孟子论孝 1、提出性善论,进一步完善儒家孝道的哲学基础。孟子接受孔子“仁”的思想,强调人人都能达到“仁”的主观因素,“人人皆可为尧舜”,从而提出人的...

中国传统美德用十二个字说是什么?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节:气节和节操。恕: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

忠孝仁仪 如何解释
孝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

关于孝的关后感里面得写到仁爱道德人际关系人格关系
至此可见,中国传统观念中的人本主义,在纲常严整、秩序井然的社会伦理结构中,与西方哲学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个人价值的积极的“人本主义”已经大异其趣了! 在这里我所要讨论的是,传统美德结构中仁的价值与地位。就“五伦”而言,其实都有其特定的行为规范,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敬妇从”、“兄友...

忠、孝、仁、义、道、德为何意?
孝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

仁与孝的关系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但是,对仁的诠释却是“仁者见仁”。从对仁以及仁与孝的关系的不同解释可以看出孔子的仁学有很大的解释空间,最明显的是向伦理主义和德性主义两个方向发展。但是,中国的诠释学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回到孔子的文本,经过重新诠释我们发现,孔子有许多论述过去并没有进入人们的视野。通...

高三作文2500字:我们认知的孔子的“礼”、“仁”、“孝”
本作文是关于高三2500字的作文,题目为: 《我们认知的孔子的“礼”、“仁”“孝”》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孔子提出克己复礼,所谓礼是指周公制定的周礼,这是西周君主等级制社会的传统秩序和体制,是君主和臣民共同遵守的原则。孔子认为只有恢复西周礼治才是“礼崩乐坏”社会的出路。 “礼”的含义 在孔子看来,礼应...

为什么中国自古以来便推崇“仁,义,礼,智,信,恕
仁: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忍分别表示什么
仁:爱人。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孝:对父母的赡养,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悌...

相城区13423567545: “仁”的思想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仁"和“孝”在中国古代社会道德体系中分别处于什么地位 -
舒录多西: 孔子主张仁,孟子主张仁爱 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诸候争霸,礼崩乐坏统一的西周王朝已日趋没落,周天子仅是名义上“天下共主”,各地诸候相互讨伐,攻城掠地,到了战国时期各大诸候国君无不主张“霸道”.战争的结果导致民不聊...

相城区13423567545: 古代对“仁、孝”的阐释 -
舒录多西: “仁”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

相城区13423567545: ...(3)“仁”与“孝”在中国古代社会道德体系中分别处于什么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舒录多西:[答案] (1)针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提出了“仁”的主张. (2)是指子女对父母,子孙对祖先的尊敬和奉养,是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应尽的反哺之责. (3)“仁”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孝”是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和中心. (4)孟子主张“仁”出自人的天性,...

相城区13423567545: 古代对“仁孝”的阐释 -
舒录多西: 仁爱孝顺.《史记·留侯世家》:“窃闻太子为人仁孝.” 唐·元稹《有唐赠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铭》:“考公之所尚,仁孝友爱.” 清·戴名世《郭烈妇传》:“一门之内,皆称烈妇仁孝人也.” 《孝经》说: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相城区13423567545: ...材料3:下图分别是“仁”字饰品和北京街头的“仁”字广告牌. 请回答: (1)“仁”的思想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2)“仁”与“孝”在中国古代... -
舒录多西:[答案] :(1)针对周朝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提出了“仁”的主张(或具体回答春秋社会背景也可). (2)“仁”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孝”是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和中心. (3)孟子主张“仁”出自人的天性,把“仁”作...

相城区13423567545: 忠孝仁义礼智信24个字是什么? -
舒录多西: 正确顺序应是: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指的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士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

相城区13423567545: 儒家忠、孝、礼、义、仁、爱 -
舒录多西: “仁”:仁人、爱人、仁爱.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讲“仁”,就是讲...

相城区13423567545: “忠”、“孝”、“仁”、“义”、“礼”、“智”、“信”的意思? -
舒录多西: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仁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

相城区13423567545: 什么是儒术或儒家思想?其核心和内涵是什么? -
舒录多西: 儒家思想是一种人类社会道德伦理规范的学说,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具体内涵如下:仁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

相城区13423567545: 何为忠、何为孝、何为义、何为仁? -
舒录多西: 忠,一心一意,首先对自己是一心一意,其次对他人也是一心一意. 孝,晚辈照顾长辈.孝,就是子托起老. 义,繁体为“义”,就是我头上的敬仰,通俗地讲,就是我敬天,天是天理,是自在人心的理. 仁,就是二人和睦相处,人与人平等亲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