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可以明鉴出自哪里

作者&投稿:禄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读史明鉴可以读哪些书~

《二十四史》、《史记》这些书一般人看不懂,你暂时先别想了,以后如果有能力再说,《明朝那些事儿》和百家讲坛那些书,属于“文化快餐”,“快餐”吃多了也不好。
我向你推荐两本书,你肯定看得懂,而且很有思想,很专业。一本是吕思勉先生的《吕著三国史话》;另一本是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
历史方面的书籍,包括《史记》、《二十四史》这些习惯上我们认为比较权威的史书由于种种原因都有一些记载失实的地方,吕先生在其《吕著三国史话》中对于历史记载的深刻分析有助于我们在历史书籍阅读过程中更准确的把握史实,去伪存真。
思勉先生和黄仁宇先生在他们的这两本著作中对历史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很专业而且也不难掌握,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还被很多美国高校选为历史科的教材。我觉得你应该好好读一下这两本书,作为你以后读其它史书的理论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以后你再读其它的历史书籍,就不是在盲目的填鸭式的读书,而是能在读史的过程中有所思考,并能从中得到启迪。

同义句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意思是: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

扩展资料: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来源是:《旧唐书·魏徵传》,是唐太宗对魏征的评价。
唐太宗李世民喜听与善取各种献议,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其直谏大臣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
后魏徵逝死,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叹曰:“以铜为镜,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以史为镜,可知历朝以来,存亡兴替;‘以人为镜’,可观人之举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镜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以铜为镜

“读史可以明鉴”原句是“读史可以明智”出自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论求知》一文中。

原文是:

《论求知》

作者:弗兰西斯·培根

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

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办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掌握知识方能办到。

求知太慢会弛惰,为装潢而求知是自欺欺人,完全照书本条条办事会变成偏执的书呆子。

求知可以改进人和天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实习尝试则可检验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

不可专为挑剔辩驳去读书,但也不可轻易相信书本。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有的知识只须浅尝,有的知识只要粗知。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

有的书可以请人代读,然后看他的笔记摘要就行了。但这只限于质量粗劣的书。否则一本好书将象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

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做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

因此,如果一个人不愿做笔记,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如果一个人只愿孤独探索,他的头脑就必须格外锐利。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他就必定很狡黠,才能掩饰他的无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为改善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肾,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同样,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

缺乏分析判断力的人,他可以研习经院哲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繁琐辩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学,如此等等。这种种头脑上的缺陷,可以通过求知来疗治。

作者简介: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政治家、哲学家、语言大师,他与莎士比亚是同时代人。马克思称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他出身于伦敦一个贵族家庭。其父尼古拉·培根是伊丽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培根少年时即已才华出众。12岁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读书。15岁作为英国大使的随员到法国工作。1582年成为律师,1607年任副检查长,1613年任总检查长,1617年任掌玺大臣,1618年被加封为大法官。

在历史上,除了培根,很少有哲学家曾担任这么高的官职的。1621年以后因受贿被解职。此后培根脱离了政治,专心从事学术研究与著述。他的主要著作有:《新大西岛》、《伟大的复兴》、《论说随笔文集》、《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等。

扩展资料

《论求知》赏析:

第一部分

(1—6自然段):主要论述求知的正确目的。作者一开头提出三种不同类型的求知目的,接着分三层论述“消遣”“装潢”和“增长才干”,指出求知中的三种偏向。再用比喻的方法分析求知、实验的作用及相互关系,进而分析不同的人对待学问的不同态度,归纳出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第二部分

(7—11自然段):主要论述求知的方法。指出对好书、一般的书、粗糙的书应采取不同的读法,提倡多读、讨论和做笔记。对一般的书只须“浅尝”、“粗知”,对好书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对粗糙的书“只读别人的笔记摘要就行了”。最后说明读书、讨论、做笔记三种求知方法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

(12、13自然段):主要论述知识在塑造人格、健全精神方面的作用,鼓励人们去求知。分别论述了六门知识在塑造人格,弥补精神缺陷方面的作用。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是培根在随笔《论求知》,中的经典阐述,


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的同义句有哪些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是唐太宗李世民对魏征的评价,原话出自后晋赵莹《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意思是: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使衣帽穿戴得端正...

“以史明鉴”这个词语算是成语吗?
“以史明鉴”这个词语是成语。详细解释如下:一、“以史明鉴”的基本含义 “以史明鉴”这个词语,从字面来看,就是“用历史作为镜子”的意思。这个词语强调了历史的重要性,提倡通过历史的镜子来审视当下、预见未来。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经验和教训都是宝贵的财富,可以为人们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以人为鉴以史为鉴中的鉴指什么
以人为鉴造句:1.交友过程中要以人为鉴,自我检省。2.以人为鉴,明白非常,是使人能够反省的妙法。3.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4.以事明鉴明心智,以人为鉴正言行。摒出私欲终身乐,廉洁清正一身清。5.他做事一向以人为鉴,所以很少犯错。6.为人...

古文以史为鉴的下
结论是:古代文人以历史作为明鉴,观察国家兴衰更替。唐太宗对此深有体会,他将魏征比作一面不可或缺的镜子,强调了从不同角度借鉴的重要性。魏征的直言敢谏,使得唐朝在他任期内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他的去世让唐太宗痛惜,他认为铜镜可校正衣冠,人作为镜子能揭示得失,而历史则是国家兴亡的教科书。魏征...

为什么要读史记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培根说:“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而读史,可以让人明智。”,一个人如果不明智,再精细也是耍小聪明,再扮深沉也是浮浅,庄重会变成装逼,也会把胡搅蛮缠当成善辩。几千年历史下来,史书汗牛充栋,从哪...

读史才能明鉴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
关于读史才能明鉴,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唐太宗能够开创贞观之治不是空穴来风,而是靠自己的治国方略。2、他平时很注意吸取教训、接受别人的意见。3、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要采纳他人正确的...

为什么说"读史"能"明鉴"?
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在未来也是会重演的 ,所以读史就能吸收历史的教训,来更好的把握现在。这句话对君王来说尤其重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历史上的朝代更替很频繁,有的君王想要后代能一只做皇上,所以就读史,防止自己的江山丢掉。

以史明鉴全句?
遗憾的是,如今魏徵这位贤臣离世,我失去了一个重要的一面镜子。失去魏徵这样的镜子,无疑减少了自我审视的维度,提醒我们应当珍视历史经验和智者之言。但这也促使我们寻找新的启示,通过不断学习和理解历史,以及观察周遭人的行为,来填补这一空白。因此,尽管失去了一鉴,我们仍需继续以史为师,从中...

以史明鉴,以史明理,以史明已什么意思?
以史明鉴的意思是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在未来也是会重演的 ,所以读史就能吸收历史的教训,来更好地把握现在。以史明理的意思以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来总结,明辨是非对错。以史明已的意思是以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来告诫自己,让自己辨明正确的道路。

为什么说"读史"能"明鉴"?
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在未来也是会重演的 ,所以读史就能吸收历史的教训,来更好的把握现在.这句话对君王来说尤其重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历史上的朝代更替很频繁,有的君王想要后代能一只做皇上,所以就读史,防止自己的江山丢掉.

西乌珠穆沁旗15051761423: 读史以明志,知古可鉴今这句话出自哪里 -
杭庆派林: 《资治通鉴》,读此书不一定做帝王,帝王却必读此书,书中短短三句话,说透帝王的“治国之术”!读史以明智,知古可鉴今!这是对读历史书的注解,历史是已经发生过的事,这些事情不能改变,但对我们现在和未来却有着极大的指导作用...

西乌珠穆沁旗15051761423: 培根的读史使人明智出自哪里 -
杭庆派林:[答案] 出自《培根随笔》的“论求知”一文.

西乌珠穆沁旗15051761423: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是出自哪本书?哪页? -
杭庆派林:[答案]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段话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与大臣魏征的故事.大臣魏征,能直率的向唐太宗提意见,经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见,唐太宗也因为能听取正确意见,所以在他统治时期,政...

西乌珠穆沁旗15051761423: 培根的读史使人明智出自哪里 -
杭庆派林: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西乌珠穆沁旗15051761423: 培根的这句名言出自他的哪本书?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弗朗西斯 培根 -
杭庆派林:[答案] 随笔中的《论求知》

西乌珠穆沁旗15051761423: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的出处(版本、出版时间,页码). -
杭庆派林:[答案] 原句应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英]培根出自:《论学问》作者:培根作者简介:培根(Francis Bacon,1561年1月22日-1626年4月9日)英国近代...

西乌珠穆沁旗15051761423: 为什么说"读史"能"明鉴"? -
杭庆派林:[答案] 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在未来也是会重演的 ,所以读史就能吸收历史的教训,来更好的把握现在.这句话对君王来说尤其重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历史上的朝代更替很频繁,有的君王想要后代能一只做皇上,所以就读史,防止自己的江山丢掉.

西乌珠穆沁旗15051761423: 以史为镜.........出自何处 -
杭庆派林: 出 处 《旧唐书·魏徵传》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解释 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鉴戒.同“以古为鉴”.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

西乌珠穆沁旗15051761423: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出自哪里? -
杭庆派林: 这是唐太宗的话,是为了纪念死去的魏征说的 望采纳~~

西乌珠穆沁旗15051761423: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 这话是是谁说的?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或者出自哪本书? -
杭庆派林:[答案] 五代十国时期人张昭远.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出自张昭远著《旧唐书·魏征 列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