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对孔孟与老庄的认识

作者&投稿:褒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老庄与孔孟的区别~

在国际活动中与外国朋友来往时,常会发现他们喜欢道家胜过儒家,原因之一是他们认为儒家比较强调伦理学,重视道德修养,容易让人觉得有压力。每个人都清楚道德的重要,但这种要求却一辈子也做不完,因此谈到道德就会想到实践问题,随之引发个人的责任意识。道家思想则是采取另外一个角度,强调智慧的觉悟与解脱。“智慧”一词听起来很美,意思则需要加以说明。传统上,当我们提到道家或老庄思想,一般人会认为是年长者(如老子),或失意的人(如庄子),学起来比较会有心得。如今应该打破这种观念,并且相信还有第三种可能,就是每个人都可以由之获得智慧的启发。儒家承先启后,道家具革命性格先就儒家与道家的区别来谈。儒家的“儒”,是古代的一种行业,也就是说,古代有一群叫做“儒”的人。由此可知,儒家有其一定的传统,展现承先启后的立场。道家则具有革命性,因为它用“道”取代“天”,把“道”推到最高的位置。任何一派哲学对于宇宙的真相或本体都必须有所论断,从这种对于本体的解说中,我们可以判定它是属于哪一种立场(如唯心论或唯物论、一元论或多元论等等)。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是以“天”作为宇宙的最后根源,因此《诗经·大雅》中有所谓的“天生丞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然而,道家显然是把“道”当做宇宙的最后根源,就此而论,它是具有革命性的。春秋时代许多人批评“天”,但是越批评,越反映出“天”原本所具有的崇高地位,否则根本不值得批评。古人称帝王为“天子”,更是充分证明“天”在古人心目中是至高主宰。道家出现之后,以“道”代替“天”,而“天”则被降格为和“地”并称。“天地”并称指的主要是自然界,自然界本身保持一种均衡状态,问题也远比人类社会少。然而,自然界虽然自给自足,毕竟不是最后的根源。譬如,老子一方面说“天长地久”(《老子》第七章),但同时也承认“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以及“天地尚不能久”(《老子》第二十三章),狂风不会吹一整个早上,暴雨也不会下一整天,即使天地的作为也未必持久。这说明了自然界有它本身的限制,无法作为至高的存在。在今日学习道家,正好可以对应现代人的心理需要。人活在世界上,不能没有儒家作为指引,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从家庭出发,然后进入社会,因而我们必须设法实践人与人之间适当的关系。如果离开儒家,可能会面临不知如何安顿自己,以及不知如何与人相处的问题。然而,如果只靠儒家,有时又会显得伸展不开。举例来说,我们有时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太过紧绷,好像无法摆脱这个时代的一般趋势。每天打开电视或报纸,不难发现这个时代并不可爱。对这个世界有所不满,一方面反映个人本身具有理想性,另一方面则印证了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因此有必要去启发与提升自己的心灵。儒家是不分老少,每一个人都可以共同学习的,道家则有一个限制,就是它只适合成熟的心灵,并且需要自己亲身去体会,无法只靠别人的教导来觉悟。一个人如果能够体会道家的境界,就可以变得和老庄一样,一起品味他们的快乐。如果体会不到,也只能安于做一个平凡人了。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第二章)他所持的是一种相对的价值观,认为世间所谓的美或善都是相对的。例如国际间选美比赛的第一名,往往不见得符合我们的审美观,这就说明美是相对的。当所有人都认为具备某种条件才算是“美”时,所谓的“不美”就出现了。如果台湾地区没有选美活动,大家可能生活得比较愉快,因为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总有一点值得欣赏的地方。一旦有了选美比赛,就开始人人自危,觉得自己好像不够标准。“善”也是如此,如果某人捐了100万元给孤儿院,大家就说他是善人,那么似乎没有100万元的人就无法成为善人了。如此一来,善岂不是与这些人隔绝了?老子的相对价值观,意在设法化解各种不必要的执著。儒家以人为本位,道家超越人类本位道家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当时是一个乱世,兵荒马乱,老百姓苦不堪言。当时的人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天下如此纷乱,如何才能化解?”儒家采取的路线是从政治上改革,但是道家认为这种方式,就像五十步笑百步,未必有效。道家认为,在乱世里没有人可以幸免,想活下去,必须改变思维模式。儒家的思考方式是以人类为中心,要从人的角度来设想,所以肯定我们要尊重及帮助别人,让人类社会可以永续发展。然而,以政治或教育的手段来改革人类社会,永远无法彻底成功,因为新一代不断出生,当旧的问题获得改善,又会有新的问题出现,永无止期。并且,由少数人努力去帮助多数人,效果必然有限。譬如,儒家强调教育必须普及,让每个人都接受适当与良好的教育,而这是很困难的事。因此,儒家思想推行到最后,常会让大家感到很沉重、很疲乏。就算把这一代改革好了,也不知道下一代会变成什么样子。道家看透这一点,他们认为以人为中心去思考人的问题,最后必定徒劳无功,不如换一个角度,那就是——超越人类本位。而要超越人类本位,首先必须顺其自然,尽量避免人为的造作,因为人为造作越多,麻烦也越多。所谓“法令滋,盗贼多有”(《老子》第五十七章)。设计的法规越多,就有越多人会违法;相反,如果不订法令,自然没有所谓违法的问题,大家也可以过得更自在。这就好像前面所提到的,订出真、善、美的标准以后,就会有不真、不善、不美出现;反之,如果没有标准,每个人都可以开心自在,不用刻意做好事,因为没有所谓的好事可做;不用担心有没有面子,因为所要做的只是活着而已。有些人以为庄子的主张是一种“植物人主义”,这其实是误解。道家的思想是要我们设法排除人类本位的想法,敞开眼界与心胸,从整个宇宙来看一切。只有当人不受时间与空间的拘束,心灵才可能自由逍遥。道家是中国极为珍贵的精神资产,他们的思想带给人类不少启发。举例来说,现代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是环保,而因为老子所推崇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许多人就喜欢用他的思想来谈论环保。关于这一点,我们认为:第一,只要环保对人类有益,那么借用老子的思想来鼓励环保,对老子而言应该也是何乐不为的事情。第二,老子本身所处的时代,问题不在环保,而在人间秩序瓦解,百姓无以维生,所以老子希望大家自我约束,学习简朴的生活。第三,老子主张不争、无为、顺其自然,让一切都保持“自己如此”的状态,而不用刻意去考虑任何人为的措施,连对环保也不例外。我在探讨“神话与悲剧”时曾说过,上帝创造世界和人类,但是人类出现之后开始带来灾难。因为人类总是以自己为中心去改变自然界,改造到最后,自然界就开始反扑。老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认为,如果以人为本位,就会用人的聪明与能力去设法改造自然界,这就是人为的造作。一旦出现太多的造作,原本自然的会变成不自然,最后将出现灾难。因此,我们必须超越人类本位的想法,才能真正化解世间的问题。

孔孟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

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

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孔孟是儒家入世学说的代表人,他们是道德至上的圣人,甚至还要“杀生成仁舍生取义”,让们得到的说教绝对是不折不扣的。但是在春秋战国那个纷乱的世界里想靠自己的政治游说建立起和平繁荣的社会景象是绝对不可能的。那是一个如狼似虎的时代,各个国家都存有一统的野心,虽然最初都受到国王的礼遇,但是当他们想在这些国家实行自己政治主张时却被他们断然的拒绝甚至驱逐流亡,无疑他们高尚的道德和情操是不容置疑的,在那个时代更是为人们所敬仰,但是敬仰归敬仰并不代表国王们就一定要那样做,有些可能只是要充充门面显示自己仁义道德。虽然他们的政治理想没有实现,但是他们的学说却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经过历代儒家学者改造和创新,成为维护几千年封建统治和构造超稳定的封建社会形态起了决定性作用。当然,后来也导致了中国长期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至此,这种儒家文化的弊端表现出令人发指的程度。其中滋味对于儒者真的难以说清,多么纠结可想而知。 然而老庄确是到家出世说的代表,他们的政治报复不能在现实中实现,反而消极避世,寻求在自然山水中求得安慰,这种逸世情怀为后来历代隐士和受贬之人归隐树立了典范,也可以说是老庄学说的一种贡献。现在人们虽然物质丰富,但是物欲膨胀却使人们的眼睛蒙蔽,精神空虚了,自然环境也被严重污染。所以老庄的思想对于平衡物质与精神世界,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之儒家经典和道家经典的主张都太过偏激,是两个极端,在现在看来是不合时宜的,这就需要用儒家的中庸思想进行折中,才能在如今这个时代重新放射传统文化的光芒。

孔子引导教育的变革,倡导礼。
孟子属于改革激进派,有人善论。
老子的小国寡民是社会主义的一种表现。
对于某些教科书对这个观点批判,搞笑。
庄子洒脱的性格最让我推崇。


谈一谈对孔孟与老庄的认识
孔孟是儒家入世学说的代表人,他们是道德至上的圣人,甚至还要“杀生成仁舍生取义”,让们得到的说教绝对是不折不扣的。但是在春秋战国那个纷乱的世界里想靠自己的政治游说建立起和平繁荣的社会景象是绝对不可能的。那是一个如狼似虎的时代,各个国家都存有一统的野心,虽然最初都受到国王的礼遇,但是当...

为什么对孔孟老庄有误解
1、其实世人对孔孟老庄中的“孔孟”二人误解最为深!比如,我们熟知的“大义灭亲”的说法,被当成一种正统的观念加以推崇。2、但是孔子和孟子等真正的儒家,其实是绝对不会随便说灭亲,出卖父母更是不可能考虑的。3、我们产生误解的原因是传下来的儒家思想,基本上都是董仲舒、朱熹篡改后,最后“吃人礼教”...

老庄与孔孟的区别
老庄与孔孟是我国古代两大教派道家学派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者 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也指老学与庄学的合称 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即:无为而治 核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影响体现: 汉朝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得到发展,开创“文景...

马克思主义可以指出孔孟老庄的哪些弊端
首先应区别老子、庄子是属同一派别,孔子、孟子则是另一派,俩派观点对立,虽孔孟之间也有观念认识区别,但总的认识一致,均属仁、义、礼、智、信式的儒家思想,而老庄则被划到法家思想。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思想家,与老庄孔孟之道的根本区别是:马具唯物性和科学性,更显现代的民主自由之先进性,老庄思...

谈谈你对孔孟思想和老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的认识
其结果是,孟子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发展成一种仁政的学说,由仁爱之心,发展为统治者、最高的领导要关爱自己的百姓,要施仁政,儒家的思想又向前迈进一步。 孟轲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并亲自到齐、梁、鲁、邹、宋、滕等国游说各诸侯。孟子非常重视孔子的说法"己所不欲,勿施于...

如何理解孔孟老庄的思想?
1、孔老比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孔孟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

求·对孔孟老庄的认识
因此,庄子与老子的最大的相同之处便在于此了。庄子既然继承了老子的哲学体系,在哲学上必要处处可见老子的影子。 另外一个重要的相同点是老庄的对当时社会的态度比较一致,即老子与庄子同样都对当时的社会非常失望,对社会充满了怀疑与不满,对时局的无常,对于百姓的疾苦,都是切身体验的,因此对当时社会制度必然是充满...

为什么对孔孟老庄有误解
孔孟之学以“仁”为根本,“成仁”乃其理想;老庄之言以“道”为宗尚,“体道”是其归宿。 儒家是教人们的自我实现,道家是教人们的.自我超越,它们一个是以人定胜天入世,一个是主张无为而治。孔孟老庄的思想就是中国古代儒家和道家的理论精髓。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为...

孔孟老庄孔孟老庄美学思想比较
在审美方式上,两家都重视直观感悟,如孟子的眸子比喻和庄子的天籁、大音大象等,都强调内在直观的体验。最后,无论是孔孟的道德境界还是老庄的自由境界,都旨在实现天人合一,艺术化的人生境界是两家共同的追求。总的来说,儒道美学思想尽管各有侧重,但都以实现人生哲理与艺术精神的统一为最终目标,共同...

孔孟老庄说孔孟与老庄
傅佩荣教授指出,理解孔孟老庄的真实理念,关键在于剥去后人的误解,理解其人性向善和追求和谐的初衷。儒家强调人际关系的适当性,通过沟通和理性判断实现,而道家倡导接受命运,不比较,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自知。总的来说,孔孟与老庄的思想在实践中相辅相成,它们不仅是知识的一部分,更是指导人生、提升人格...

德州市13182356084: 孔孟与老庄思想的比较及他们对古代仕子文人的影响 -
毅受霏刻: 精简之后的,参考一下吧(1)孔老比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孔孟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 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

德州市13182356084: 老子,庄子,孔子,孟子都什么样子,他们的思想有什么区别?
毅受霏刻: 但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的代表,合称老庄,也就是老庄哲学. 孔子和孟子是儒家的代表,因此儒家学说就称“孔孟 庄子大小境界,老子学无止境,都是无为而至 孔子仁慈世道,孟子崇尚自由,都是主流思想

德州市13182356084: 孔孟的学说与老庄的学说有哪些不同,又有哪些相同之处? -
毅受霏刻: 感觉孔孟之道,讲究仁义,重在修身养性.庄子则强调一切顺其自然,超然物外

德州市13182356084: 庄老之术与孔孟之道的区别? -
毅受霏刻: 所谓老庄之道,是指以老庄为首的道家学派的学说;而孔孟之道当然就是以孔孟为首的儒家学派的学说.概括起来,老庄之道讲出世;孔孟之道讲入世;所谓“学而优则仕”讲的就是孔孟的的学说了.由此,拿分别拿老庄和孔孟来做比较,我们...

德州市13182356084: 孔孟思想主张和老庄思想主张? -
毅受霏刻: 孔孟除了主张“仁”“仁政”外,孟子主张性本善,即人的善良是与生俱来的.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苛政,反对残暴的阶级统治,他还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

德州市13182356084: 孔孟思想和老庄思想哪个更适应于现代社会 -
毅受霏刻: 这两种思想其实是都需要的,孔孟思想更适合于待人接物,而老庄思想更适合于修养身心.在公共场合孔孟之道可以让人行为举止更得体,而在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老庄之道却可以让人的心得到平静.

德州市13182356084: 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荀子、孟子、孔子各家思想 -
毅受霏刻: 孔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荀子是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老庄是道家思想的代表.思想是“清净”,“无为” 墨子是墨家思想的缔造者.提倡“兼爱”,“非攻”.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倡导“以法治国”.

德州市13182356084: 孔子与孟子庄子区别是什么? -
毅受霏刻: 孔子讲仁,孟子说义;“孔子宽厚谦和,孟子刚直不阿”;“孔子温文尔雅,孟子心直口快”;“孔子为人低调,孟子个性张扬.” 孔孟属儒家,庄子属道家;孔孟有为,庄子无为;孔孟积极入世,庄子消极出世.

德州市13182356084: 老子的政治思想与孔子政治思想的区别?
毅受霏刻: (1)孔老比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孔孟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 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老庄作为道家...

德州市13182356084: 1.简析老子、庄子思想异同 2.简析孔子、孟子在“仁学”方面思想异同 600字,跪求大神相助! -
毅受霏刻: 1,老子哲学与庄子哲学在认识论、古代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的道论等方面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在社会观、政治观和理论体系上又有极大的不同.庄子认为生死齐一,无就是有,有就是无,实则无所谓有,无所谓无,其意常超出生死有无之上.及其末...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