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明的良渚文明的特殊与一般

作者&投稿:季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良渚文明的良渚文化中的刻划符号也有自己的特点~

依据现已发表的良渚文化的刻划符号资料,若按符号本身划分,可分为单个的符号、几个符号连在一起构成句子的文字符号,以及几个图画符号连在一起的符号。若按符号刻在何种器物来划分,可分为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和玉器上的刻划符号。作为单个符号的,可以举出60年代在上海马桥遗址属于良渚文化的第五层出土的陶器和残片上被释读为“五”等符号;1986-1987年在余杭镇西的南湖出土的黑陶罐口沿内刻的单个符号,在瓶窑北湖出土的黑陶罐口沿内刻的单个符号;在江苏澄湖出土的有把带流罐形壶上刻的符号,在上海金山县亭林遗址出土的残豆盘的内腹底刻底符号。作为二个符号连在一起的,有上海马桥遗址第五层出土的或被释为“七”“有”(ㄓ)或被释为“戊”“田”的符号。还有三个符号在一起的,如1974年在余杭大观山果园出土的石纺轮,其表面等距离刻有“*”“Y”“+”三个符号。作为几个符号连在一起而组成句子的,最著名的是江苏吴县澄湖遗址出土的贯耳黑陶罐腹部并列刻有四个被李学勤先生释为“巫钺五俞”的符号。此外,现为美国哈佛大学赛克勒(Sacklei)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黑陶贯耳壶圈足内壁刻的多字陶文,也是几个符号连在一起的。几个图画符号或称“图像”连在一起的,主要是余杭镇南湖出土的一件黑陶圈足罐,该罐烧成后在肩至上腹部连续刻有8个图像符号。 刻在良渚玉器上的符号,多为单个,也有被认为是几个符号组合在一起的。玉器上刻的单个符号,主要是与大汶口文化陶文“炅”有关的符号,如弗利尔美术馆收藏的一件筒形玉琮和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玉琮上都刻有“”即上边为日形的圆圈,下边为火形的符号。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玉琮上刻有火形的符号。该符号的下部刻得有点像人字形似的分开,所以,有的学者将之称为鸟纹,有的学者将之称为云纹。但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陶文中,有一个“炅”字的下部偏旁“火”,其写法与上海博物馆藏的这件琮上的“火”的形状结构完全相同,故释为“火”的符号应没问题。在余杭南湖出土的一件黑陶豆盘,中间刻有双圆圈的“日”符号,两边刻有对称的“火”形符号,也是大汶口文化陶文“炅”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上海福泉山5号墓出土的陶壶上刻有“火”与“日”相结合的符号,该符号中“日”隐藏于“火”之下,露出三分之一大小的“日”形。 此外,在良渚玉璧上还刻有鸟、山等组合性的图形。对于良渚文化中的单个符号,有的因与商周文字相联系而可以尝试释读,有的则看不出有什么联系而无法释读。但即使能尝试释读,也因其单个、孤立,看不到语言的基础,于是有一些学者认为它不是文字。尽管如此,在良渚玉器和陶器上的“炅”、“火”符号,因与大汶口文化中的同一符号相同而有其特殊意义。关于大汶口文化中的“”和“”,不但发现于山东的莒县陵阳河、大朱村、诸城前寨等大汶口文化的遗址中,也发现于湖北的石家河文化中,还发现于安徽蒙城县尉迟寺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在如此广泛的地域出现这一相同符号,说明它有约定俗成、为广大地区所乐于接受的意义。 符号“”是符号“”的简体,一般隶定为“炅”,但对其解释却各不相同。将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这些相关符号联系起来考虑,“”、“”、“火”诸形中,“火”是最基本最核心的符号。“”符号的下部是“火”形,上部的“○”既可以释为“日”即太阳,也可以释为天空星星之“星”。如果释为“星”,那么它与“火”形的符号相结合,意为辰星“大火”即大火星;如果释为太阳,在这里,这个太阳也是天象或天的代表,从而整个图形意指的也是大火星,它表达了当时的人们对于星宿大火观察、祭祀和观象授时,而大汶口文化的这类图像在良渚文化乃至石家河文化遗址中一再出现,标志着对于辰星大火的祭祀和施行大火历的文化传统,从古夷族向古越族以及荆楚之地的传播,也说明负责祭祀“大火”和观象授时的“火正”已出现。从文字起源的角度看,多个符号连在一起,其意义更大。

良渚古城是大国之都吗?
  ——完全基于考古材料的初步还原和科学报道
  良渚文化遗址,目前各地共发现135处,中心地带是余杭的瓶窑、安溪、良渚三镇——33.8平方公里范围内,密布50多处遗址。在古城发现后,你会发现,有了这一圈城墙,这些遗址在布局上,有了可徇的规律——王、高级贵族、贵族、平民,是以古城为核心,大致由近而远,按等级有序居住的。
  从地理环境上,良渚古城的南北,分别是天目山的余脉大雄山和大遮山,这为古城提供了两道天然的屏障;再往里,城墙北部、西部有东苕溪环绕,南部有东苕溪的支流庙前港(良渚港)所挡。
  前面已经讲过,良渚古城拱卫的是整个地区的核心——王或高级贵族的居住区、墓葬区。现在,让我们根据已发现的考古遗址,来还原一下这座“古都”,重点说说城外的布局——从城外四周各个遗址的规模,出土文物的数量、规格、质量可以看出,古良渚人的贫富差距由内往外拉开,大致是——离古城越近,越富有,出土了大量贵族墓葬;离古城越远,越贫穷,有不少平民聚落区遗址被发现。
  一抹文明曙光的说法为啥要改了
  大家口头常挂这句老话——中国有5000年文明史,这其实是缺乏学术根据的。
  国际学术界一般只承认中国文明起源于至多约距今3600年的商代,依据有两个——《史记·殷本纪》的文献记载和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发现;而本世纪初完成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虽然证明夏王朝的始年约在公元前2070年前后,但争议很大,即便夏代说成立,也仅为距今4100年左右时间。
  那还有900年去哪里找呢?目前学术界较集中的观点是——距今5300—4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是中国最早的文明形态之一,被称为“文明曙光”。
  “曙光”的意思是“初露”——古城发现前,考古界一直认为,以发达的稻作农业、大量精美的玉器、精制的制陶技术、成句子的陶器符号文字资料,以及由墓葬和大型土建工程所反映出的不平等和社会分层等现象的良渚文化,正站在文明的门槛上。
  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没有发现城——如果进入早期文明社会,应该有个初步的国家组织,以区别于以血缘为单位的氏族社会,而城正是重要标志。
  现在有了这座城,而且古城内,有宫殿式建筑莫角山、高等级墓地;城外有祭坛、高等级陶器作坊、玉器作坊、码头设施;这些都是有职能分工,有规划的,是区别一个地方是政权还是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的重要标志。很难想像,如果没有一个统治集团来统一组织、设计、营建,能做出这样庞大的城建工程。
  严文明教授说:“如果有分工、有规划,就表明已进入了文明社会,就是国家。中国古代,小国林立,称为‘天下万国’,古代的国家都有都城。良渚古城的发现,可谓‘画龙点睛’,说明它是一个国家的首都了。标志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
  富人区
  文家山遗址:古城西南,有16座墓葬,其中1号墓随葬品106件、石钺34把。
  黄泥口遗址:古城北,出土100多颗玉珠管,另有璧、镯等玉器,及一些生活用的陶器。
  汇观山遗址:有一座较完整的祭坛、4座大型墓葬,出土大量琮、璧、钺、三叉形器、冠状器等玉器及一些陶器、石器;尤其是4号墓,棺椁俱备(良渚文化里,有棺椁安葬的往往是贵族,平民一般都是直接埋葬土里),是目前所见良渚墓葬中墓坑最大的一座。
  瑶山遗址:它比较特殊,从位置上讲,它离“富人区”微远了点,但从12座墓葬里清理出的随葬品却很丰富,有700多件玉器,另外还有个内外三重组成、400平方米的祭坛。
  平民区
  莫角山北部的姚家墩遗址,是个大聚落村,周围有罗村、葛家村、王家庄、金村、上口山等遗址;其中除罗村遗址发现两座规模不算大的祭坛外,其他遗址出土的多为陶器、石器,有些是生产工具,墓葬中随葬品也不多。
  但这些聚落村簇拥着的中心——姚家墩遗址却不小,35000平方米,发现了一处铺设考究的沙石地面的建筑基址和一处红烧土地面的房屋基址,有可能是一处中等贵族居住区。
  庙前遗址:古城东南,发现两处地窖,里面有木头架子撑住四面泥土,木架之间用榫连接,地窖里发掘出的东西,主要是陶器、木器、石器。还发掘出2处房址,其中一处呈长方形,面阔10米,进深8米;四周有柱坑,从柱坑样子看,立柱有方、圆两种,为防柱子下陷,柱底铺设了垫板;从柱坑布局上,大致推测出屋子的形状:大跨度,有柱子,顶上有重檐,外面还有一圈回廊。
  茅庵里遗址:庙前遗址南,这是一处依水而居的村落,发现两排南北向护堤木桩,同时清理出大量水底沉积物:彩陶、石器、兽骨、酸枣核、芦苇、残木等。
  吴家埠遗址:古城最西面,相当“清贫”——发掘出20座墓葬,随葬品多为劳动用具,如石斧、锛、凿、镞、耕田器、砺石、纺轮等,生活用具有鼎、豆、壶、罐、盆、钵、杯、簋、瓮、臼、器盖等陶器;有的墓里连一件随葬品都没有。
  卞家山遗址(码头):古城南,从沉积土中发现木质器具和石器、陶器等许多遗存,以及居址、墓地等,是个典型的平民居聚落村。
  这里还发现140多个排列有序的木桩,大部分似靠岸边,并发现两把木桨,推测这里可能是良渚晚期的一个码头。
  这样的布局就看得很明白了——整座良渚古城是经过精心选址和规划的。
。。。。。。。。。

在文明起源的研究中,一般是以金属器、文字、城市、礼仪性建筑作为文明时代的具体标志。但包括笔者在内,陆续有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
这一被称之为“博物馆清单”式的文明观,其最大的问题,一是这类“标志物”很难将它们作为统一性的共同标志来放之四海而皆准;二是我们无法判定一个社会究竟应具备几项这样的“标志物”(即在所谓文明诸“要素”中究竟应具备几项“要素”),才算进入文明时代。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这里面显然有文明起源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问题。我们在考察古代世界各大文明时,每每能看到一些共同性的趋势和现象,这应该是由于它们都要面对一些共同性的问题所致。
然而又由于各地生态系统、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资源条件毕竟不同,使得人们的生产形式、生活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种种差异,从而在进入文明时代的过程中,那些被学界称之为文明的“要素”或物化的标志物也必然会呈现出差别。我们也正是通过这些差异,才可以对各区域不同类型的文明做出进一步的比较。
可以说,古代不同类型的文明在其演进过程中所呈现的物化形式有同有异是必然的,而我们却非要整齐划一地规定出几项“标志物”,这显然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
事实上,各大文明古国各自的文明特征或物化的标志物都是被分别归纳出来的,上述一般认为的三项或四项“具体标志”只是一个综合的结果,是学者们从几大文明古国有同有异的现象中加以归纳、挑选、综合的产物,而对于每一个具体的民族、具体的地区来说,各自的文明现象和特征又都是寓一般性于特殊性之中的一些具体现象,各有其差异。
所以,对于各民族各地区而言,作为物化层面上的文明现象即所谓的“标志物”,本质上都应是具体的、有差异的,很难抽象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几个具体标志。 在良渚文化中,玉器的发达是其一大特点。就其数量来讲,据统计,仅出土或传世的大件琮、璧玉器,已有上千件;良渚文化各类玉器总计,达近万件之多。而良渚文化的大墓,一座墓出土的玉器也是数以百计,为此有学者提出良渚文化大墓随葬大量玉器的现象是“玉敛葬”。再就良渚玉器的品种和分类而言,据林华东先生统计,良渚文化玉器的品种至少有61种之多,按其功用,可分为礼器、装饰品、组装件和杂器四大类。良渚文化玉器的精美,制作技艺的精湛,无不令人叹为观止;良渚文化玉器上雕刻的兽面纹和人兽结合的所谓“神徽”等纹样,其表现出统一而强烈的宗教崇拜的意识形态,更是震撼人心、耐人寻味。
面对良渚文化玉器的这些现象,从文明起源的角度看,许多学者都在“玉礼器”和“礼制”方面发掘它的社会意义。
如苏秉琦先生指出,“玉器是决不亚于青铜器的礼器”。
宋建先生认为“良渚文化玉器的主要功能不是装饰,而与青铜器相同,也是政权、等级和宗教观念的物化形式”,因而,良渚文化的玉器,也是文明的要素之一。
邵望平先生更进一步指出,良渚文化那种刻有细如毫发、复杂规范的神兽纹的玉礼器绝非出自野蛮人之手。它必定是在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第三种力量支配下,由专职工师匠人为少数统治阶级而制作的文明器物。
由于同类玉礼器分布于太湖周围甚至更大的一个地区,或可认为该区存在着一个甚至数个同宗、同盟、同礼制、同意识的多层金字塔式社会结构或邦国集团。 在良渚文化中,作为礼器的玉器,一般指琮、璧、钺。
这主要是它们的一些功用在后世的礼书和文献上有记载,尽管礼书所载的那些具体的功用不一定符合良渚文化时期的情形,但属于礼器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琮、璧、钺之外,良渚文化玉器中的所谓“冠形器”和“三叉形器”,也应该属于礼器。
其理由是在这些冠形器的正面中部,每每刻有或者是头戴羽冠的神人图像,或者是兽面形象,或者是神人兽面复合图像;在三叉形器的正面也雕刻有这样的纹样,而这些图像纹样与玉琮上的图像纹样是一样的,故其功用也是相同的,即都发挥着礼器的作用。
只是被称作冠形器、三叉形器的这些玉器的形制没有被后世所继承,故在文献记载中也没留下痕迹。此外,在一些被称为“半圆形饰”和玉璜的正面,也雕刻有兽面纹或神人兽面复合图形。半圆形饰也称作牌饰,其具体如何使用,还不得而知。
玉璜,根据出土时有的是和玉管首尾相接而组成串饰的情况来看,可判断它是作为项链佩挂在胸前的。作为串饰组件的玉璜佩戴在胸前,固然有装饰的意义,但在其上刻有兽面纹,仍然有礼神、崇神、敬神的作用。
其实,正像我们后面还要讲到的那样,良渚玉礼器不仅仅具有礼神、崇敬神的作用,其玉礼器本身就是带有灵性、具有神力神性的神物,或者至少是神的载体。
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礼制的核心是贵族的等级名分制度。作为礼制的物质表现――礼器,当它在祭祀、朝聘、宴享等政治性、宗教性活动中使用时,它既是器主社会地位和等级特权的象征,又是用以“名贵贱,辨等列”(《左传》隐公五年),区别贵族内部等级的标志物,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器以藏礼”(《左传》成公二年)。
良渚文化中的玉礼器发挥着青铜礼器的功能,其使用更多的可能是在宗教祭祀当中,但它同时也告诉我们当时社会中等级和分层已出现,而在良渚文化墓葬中,凡随葬玉器、玉礼器众多者,恰恰是一些贵族大墓。
所以,我们从良渚文化玉器发达这一现象,看到了它的宗教气氛之浓厚,看到了礼制和贵族名分制度的形成。
良渚文化的玉器,技艺精美,数量庞大,而玉器的制作,一般要经过采矿、设计、切割、打磨、钻孔、雕刻和抛光等多道工序,所以,制作如此之多而精湛的玉器,没有专门化的手工业生产是不可能的。
这样,我们从手工业专门化生产的角度,也可以看到良渚文化玉器有着可以和铜器相匹比的异曲同工的意义。 良渚文化中没有铜器的发现,可我们也应看到,即使作为夏商周三代的青铜时代,铜器在礼器、武器、手工业工具和农具等方面的功用,也是逐渐发展起来的。
例如在二里头文化二期,我们看到的还只是小件的铜器,到了二里头三、四期,发现有礼器、兵器和手工业工具,但各类铜器的数量并不多。一直到商代前期,还很少看到作为农具的铜器,只是到商代中期和后期,在铜矿丰富的江西新干大洋州出土有犁铧、锸、耜、铲之类的大、小型农具。应该说在铜器中最早出现的并不是铜礼器和铜农具,铜礼器只是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
而作为古代经济基础的农业,在进入文明社会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使用铜农具;铜器在文明社会的初期,在农业生产中没有发挥什么作用。由此,在铜器的问题上:
第一,铜器的使用并非每个文明实体必须具备,“文明的诞生还取决于不同的地理、经济和文化背景,历史的普遍性并不排除民族文化的特殊性”。良渚文化虽没有铜器,但它的玉器却发挥了铜礼器的作用,我们从盛行玉器这一特殊现象,可以看到礼制、贵族等级名分制、专门化的手工业生产等等文明起源中带有普遍性意义的东西。
第二,虽然铜器的冶炼说明了社会生产能力和技术的发展,但即使在使用铜器的地区、使用铜器的文明实体中,铜器在手工业工具、武器、礼器、农具等领域的作用,是逐步而缓慢地实现的,不能过高地估计铜器在文明初期的实际功用。




良渚文化对于中华文明的意义
良渚文化对于中华文明的意义如下:1、良渚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良诸文化是中国史前文明中的代表之“,它的出现和发展对后来的中国文明产生了影响。例如,良渚文化的龙纹图案被认为是中国龙文化的起源,良渚文化的陶器技术和青铜器技术的发展为后来的中华文明奠定了...

良渚遗址是怎样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的?
1986年,考古人员在良渚遗址附近的反山展开挖掘工作,经过长时间的坚持工作,他们发现了一座全新的良渚大墓——反山12号墓,同时在这处墓穴中发现了国宝级文物——玉琮王,玉琮王的发现令专家们相信这里曾经是一处政治中心,良渚文明的研究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后来,在清理良渚遗址的时候,考古人员与北大...

良渚文化的特征有哪些
礼制的核心是体现人们之间贵贱、上下、尊卑、亲疏的隶属关系。良渚文化的用玉制度正是表现了这样的关系。以用玉制度为主要特征,表明了良渚文化礼制的产生,这无疑是社会发生质变的表现。良渚社会已从荒蛮的史前期踏入文明的社会!社会经济 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下游一带继崧泽文化之后兴起的是良渚文化。这...

良渚文化是什么时期的呢?
良渚文化,为长江下游地区的远古文明,代表遗址为良渚遗址,距今约11000-6500年(前9684---前4564年三皇五帝时期)。良渚古国开国君主为盘古之子、古越族人---天皇氏。前4564年,良渚古国君主有巢氏(尊号“巢皇”、“大巢氏”前4664---前4464年在位)迁都巢湖(今安徽巢湖市),良渚古国由此转化为古...

良渚文化分为几个时期?每个时期有什么特征
良渚文化所处的钱塘江流域是中国稻作农业的最早起源地之一,在钱塘江南岸的半山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遗址,在众多的良渚文化遗址中,普遍发现较多的石制农具,如三角形石犁和V字形破土器等,表明良渚文化时期的农业已由耜耕农业发展到犁耕农业阶段,这是古代农业发展的一大进步。由此带动了当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更促进...

良渚先民为什么会消失不见?他们去哪里了?
2017年,在第三届“世界考古上海论坛”上,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科林·伦福儒勋爵指出,“良渚文明是与古埃及、苏美尔文明同时代的文明”。换言之,国际主流学界承认了良渚遗址是文明遗址,由此也证明了中国的确有5000年文明史,而不是只有3600余年。被考古学家称赞为“一颗...

良渚文明的良渚文明的特殊与一般
良渚文化玉器的精美,制作技艺的精湛,无不令人叹为观止;良渚文化玉器上雕刻的兽面纹和人兽结合的所谓“神徽”等纹样,其表现出统一而强烈的宗教崇拜的意识形态,更是震撼人心、耐人寻味。面对良渚文化玉器的这些现象,从文明起源的角度看,许多学者都在“玉礼器”和“礼制”方面发掘它的社会意义。如苏秉琦先生指出,“玉器...

良渚是文明还是文化
而是开始建造复杂的城市、祭祀建筑,甚至是制作精美的玉器,反映出一种高度发达的社会形态。因此,可以说良渚是文明而非文化,主要是因为它发展出了具有高度复杂社会结构的文明形态。良渚文明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史前文化的成熟,也为我们今天了解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良渚文明的发现和命名
1934年发现浙江吴兴1936年发掘了具有代表性的良渚遗址。良渚的陶器中有引人注目的黑陶,当时被认为与山东的黑陶相类似,因此,也称作龙山文化。1939年,有人把龙山文化分为山东沿海、豫北和杭州湾三区,并指出杭州湾区的文化相与山东、河南的有显著区别。1957年,有人认为浙江的黑陶干后容易褪色,没有标...

...为什么说“良渚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
这么大的夏文化区域已经不可能在别的地方出现了!这些众多的遗址和海量文物已经把夏代描绘十分清晰了!就是以郑州周边附近为核心地带的,夏在郑州这里毋庸置疑!所以华夏文明发源地在郑州毫无争议!东夷给华夏带来宝贵的文字,但也照样不能称为华夏文明!华夏文明无比辉煌,根本不需要良渚来增加时间长度!

都安瑶族自治县17863855827: 关于良渚文明 -
红戴益脑: 在中国众多璀璨的远古文化中,环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是一颗非常耀眼的明珠.它以发达的稻作农业、大量而精美的玉器、精制的制陶技术、成句子的陶器符号文字资料,以及由墓葬和大型土建工程所反映出的不平等和社会分层等现象,使研究...

都安瑶族自治县17863855827: 越国早期起源是什么
红戴益脑: 越国(公元前2032年—公元前222年),是中国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东... 4、进入商周之后,太湖地区与江西、湖南的百越青铜文明一样,也开始进入文明时期...

都安瑶族自治县17863855827: 历史问题 - 良渚文明是建立在玉文化的基础之上吗?作为中国古代影响?
红戴益脑: 良渚文明之所以耀眼,并不仅仅是因为玉文化的发达,其真正的基础还是农业,而玉器和制陶则是在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这样说,玉文化是良渚文明的显著标志,...

都安瑶族自治县17863855827: 良渚文化资料 -
红戴益脑: 文字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556.html?wtp=tt http://www.liangzhuculturemuseum.com/index.asphttp://www.lzsite.gov.cn/index.asp 图片: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C1%BC%E4%BE%CE%C4%BB%AF&z=0 http://image.soso.com/image.cgi?sc=img&w=良渚文化

都安瑶族自治县17863855827: 为什么说良渚文化一只脚跨入了文明的门槛? -
红戴益脑: 位于杭州城北18公里处余杭市良渚镇.发现于1936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聚居的地方.出土的石器有镰、镞、矛、穿孔斧、穿孔刀等,磨制精致,特别是石犁和耘田器的使用,说明当时已进入犁耕阶段. 出土的陶器,以泥质灰胎磨光黑皮...

都安瑶族自治县17863855827: 良渚文化在中国文化起源史上有什么样的地位?急!!!!!!!
红戴益脑: 其实有更早的文明在,就在浙江省龙游县

都安瑶族自治县17863855827: 有谁清 良渚文明 的形成、发展及其消亡的原因… -
红戴益脑: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250~4150年,在1936年被发现,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遗址分布于太湖地区.在文明起源的研究中,...

都安瑶族自治县17863855827: 谁给解释一下良渚文化是啥呀?
红戴益脑: 良渚文化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分支.五千年前,先民在良渚这片土地上耕耘劳作,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且,在中国史前文明的各大遗址中,良渚遗址的规模最大、水平也最高,其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也颇具历史意义.如果你想真正的了解这些历史,建议你去老板电器新建的“厨电创新产业园”里的“厨源”去看看,里面陈列了许多当时的文物,而老板电器就坐落在良渚文化发源地杭州余杭区.

都安瑶族自治县17863855827: 良渚文化 - “良渚文化”到底是啥意思?有什么代表的东西~
红戴益脑: 传说 防风山,又名封山,位于武康以东约8公里处,海拔131米.唐代《元和郡县志... 距今5300--4000年. 专家们指出,中国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良渚遗址已成为...

都安瑶族自治县17863855827: 良渚文化是什么时期的文化?
红戴益脑: 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其存续时间约 为距今五千三百年至四千二百年前.1936年,其遗址 首次发现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故名良渚文 化.良渚文化遗存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玉器,从遗址 的墓葬中发掘出的玉器有璧、琼、璜、管、带、环、镯、珠、冠形器、三叉形玉器、柱形玉器、锥形玉器 等,这些玉器数量之众多、品种之丰富、雕刻技艺之 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良渚时期的制陶技艺也相当发达,已广泛采用 轮制技术,这一时期制作的陶胎薄而匀称,如鸡蛋壳 一般.除此之外,考古研究还证明,当时的社会存在 剩余产品的交换行为,私有制有了极大的发展,贫富 分化现象越加明显,这说明该文化已步入原始社会末 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