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些陶行知的故事???

作者&投稿:伏恒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陶行知的故事有哪些?~

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籍贯安徽歙县,祖籍浙江绍兴。新安陶氏族谱现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族谱的封面上明确记载了新安陶氏祖先于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由绍兴府会稽县来徽州,举家定居歙县城西古溪村。《新安陶氏族谱》封面的原文如下:大明正德五年,浙江绍兴府会稽县陶家堰分支迁居江南徽歙之西,曰古溪,后移下黄潭源。故确定陶氏先祖为500多年前由浙江绍兴迁居徽州。[6]
1897年,曾在邻居家厅堂玩耍,看见厅堂墙上挂着对联,坐在地上临摹起来,被邻村方庶咸秀才看见,免费为其开蒙。后入家乡蒙童馆吴尔宽处就读。
1905年,进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他在宿舍墙上,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抒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并激励自己为祖国早日走向现代化而发奋学习。”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但是,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他不愿意自己思想受外国人的随意摆布,入学仅三天,他即愤而退学。
1909年,考入南京汇文书院,次年转入金陵大学文科,读大学期间,受辛亥革命影响,在校积极参加爱国活动,主编《金陵光》学报中文版,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在《金陵光出版之宣言》一文中,他号召全校同学,努力学习和工作,发出自己的光和热,报效祖国,"使中华放大光明于世界"。辛亥革命爆发时,他曾回乡投身革命运动。
1914年,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毕业后他赴美留学。他先是在伊利诺大学学市政,半年后便毅然转学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孟禄、克伯屈等美国教育家研究教育。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开始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他特别重视农村的教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
1917年年底,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教育权利,推动教育改进。
1923年与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后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推动平民教育运动。
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7年创办晓庄学校。1932年创办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设想以教育为主要手段来改善人民的生活。

陶行知的故事

 一说陶行知,在中国的教育界几乎无人不知。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在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出生,1946年7月25日因患脑溢血在上海逝世,享年55岁。按现在的话说,还没有到退休的年龄,就英年早逝,憾别人生,的确让人惋惜。但陶行知的故事,却一直在流传。
  有一次,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陶行知,说她的孩子把一块新买的金表拆坏了,她非常生气,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陶行知听了,连连摇头说:“哎呀,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接着,他又亲自到朋友家里,把那个小孩请出来,带他到修表店去看师傅修表。他们站在修表师傅身边,看着他把表拆开,把零件一个个浸在药水里。又看着他一个个装起来,再给机器加上油。用了一个多小时,花了一元六角钱修理费。陶行知深有感触地说:“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一元六角钱是学费。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是上课,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做父母的与其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功夫,培养孩子好问、好动的兴趣。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赶走和打跑。”
  这是个看似简单,但却是一般的家长和老师都做不到的事情。陶行知善于用多角度思维从犯错误的孩子和学生身上找出其优点和闪光点。并且善于用他们身上的积极情感克服和战胜消极情感,充分挖掘其内在诱因,变破坏为创造,变落后为先进。
  陶行知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有一天下大雪,当陶行知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怕影响老师讲课和其它同学学习,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
  陶行知有两句重要的名言,一句是:“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另一句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中去,确实做了一件“大事”。而他自己,却“不带半根草去”。只留一世英名,光照中华大地。
陶行知先生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讲
  陶先生非常善于演讲,他的语言幽默风趣,生动形象,谁听了都会被他深深吸引,为他演讲中强大的逻辑力量所折服。在他一生无数次的演讲中,有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讲,更是令人拍案叫绝,直到今天仍然令人回味无穷。
  那是陶行知1938年在武汉大学做的一次演讲。那一天,大礼堂里挤得满满的,不仅全校师生都来听,连附近学校的师生和各界人士都闻讯赶来。他们都知道,陶行知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都想来一睹他的风采,并听他说些什么。
  会议开始后,有几位先生先后上台作了演讲。轮到陶行知时,会场上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只见他不慌不忙地夹着一个皮包走上了讲台。他戴着眼镜,穿着西服,未曾开口,先向全场扫视了一遍。大家屏息凝神,都望着他,等他开口说话。有的人还打开速记本,准备把陶行知讲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陶行知并没有讲话。他从包里抓出一只活蹦乱跳的大公鸡。公鸡喔喔地乱叫。台下听众一个个目瞪口呆,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接着,陶行知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他左手按住鸡的头,逼它吃米。鸡直叫不吃。陶行知又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塞进去。鸡挣扎着仍不肯吃。接着,陶行知轻轻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只见大公鸡抖了抖翅膀,伸头四处张望了一下,便从容地低下头吃起米来。
  这时,陶行知说话了:“各位,你们都看到了吧。你逼鸡吃米,或者把米硬塞到它的嘴里,它都不肯吃。但是,如果你换一种方式,让它自由自在,它就会主动地自己去吃米”
  陶行知又向会场扫视了一圈,加重语气说:“我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因硬灌给他们,他们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去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么,效果一定会好得多!”
  陶行知讲完,把公鸡装进皮包,又向大家鞠了一躬,说:“我的话讲完了。”便退下场去了。
  听众们一时还没有反应过来。但只是过了一会儿,会场上便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很多人边鼓掌边喊:“好!陶先生讲得好!讲得好!”
“四块糖”——陶行知学校管理艺术  
  陶行知在育才学校的时候,有一个叫王友的学生,是学校中颇有名气的“孩子王”,经常惹是生非,屡生事端。一天,陶行知看见王友用土块砸一个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叫他放学后到校长室来。放学之后,陶行知从外面办事回来,远远地看见王友在校长室门前徘徊等候,于是,他赶紧把王友请进校长室。
  进入校长室后,陶行知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给他,带着歉意的语气说:“这块糖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王友用疑惑的眼光看了看校长,迟疑地接过糖。这时,陶行知微笑地看了一眼他,想了一想,又掏出一块糖来递给他,说道:“这块糖也是奖励给你的,是因为我不让你砸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听我的话,很尊重我。”这时,王友神态紧张,愈发不安起来。接着,陶行知就像变戏法似的又掏出一块糖来,语重心长地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位同学,是因为他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说明你富有同情心、有正义感,应该奖励你啊!”没想到,陶行知话音刚落,王友竟“哇”地一声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说道:“陶校长,我错了,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应该对他采取这种方式。”陶行知听到这里,不禁大笑,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来递给他,高兴地说:“为你能正确认识错误,再奖你一块。现在我的糖已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希望你以后改正错误,好好地学习,把精力用在课业上”。自此以后,王友同学果然认真学习,团结同学,遵守学校纪律,再也没有犯过错误。
  这小小的“四块糖”,折射出了陶行知高超的批评艺术。当陶行知看到王友站在校长室门前等他的时候,心里不免为他遵守时间而高兴,第一块糖在表扬他能够准时来到校长室,也创造出了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让王友感觉到校长的慈祥与宽容,拉近了两者的心理距离。在此基础上,陶行知没有正面批评王友,而是抓住他听话的优点,从“侧翼”进一步表扬他,第二块糖不仅让王友折服于校长的宽容态度,而且开始自觉地反思他所犯的错误,从而真正地认识到错误。接着,陶行知依然没有直接批评他砸人的结果,而是从事情的反面入手,表扬王友砸人的原因,通过表扬王友犯错误的良好动机,使王友自然而然地认识到砸人的不良后果,所以第三块糖不仅使王友完全被校长的人格所征服,并主动承认了错误。事情本可以到此结束,但是为了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陶行知又拿出第四块糖进一步激励他,既表扬他承认错误,又教育他以后不要再犯错误,从而将批评延伸到王友将来的行为之中。
  在整个过程中,陶行知自始至终没有直接提及王友的错误,而是将对他的关心、热爱与期望融入宽松和谐、幽默诙谐的情景之中,通过循序渐进、启发诱导、激励表扬,让王友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整个批评过程自然流畅,“水到渠成”。陶行知的“四块糖”的确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批评效果。

“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
  陶行知的儿子晓光,没有正规学历。1940年夏,经朋友介绍,他到成都一家无线电修造厂工作。进厂后,厂方要看他的学历资格,他拿不出。出于无奈,他写信给育才学校副校长,请他寄一张晓庄学校的毕业证书来应急。
  证明寄来了,没等晓光交给厂里,父亲的急电到了。陶行知在信中严厉阻止晓光用此证明,并要他立即将证明寄回。接着又发来了一封快信,信上说:“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之主张……万一工作、学习被取消,你还是回重庆来……总之,‘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有丝毫的妥协。你若记住这七个字,终生受用无穷。望你必须努力朝这方面修养,方是真学问。”信中还附来一张如实反映晓光学历资格的证明信。
  “追求真理做真人”这七个字,体现了陶行知一生求真的精神,也成了晓光的座右铭。
诚实无欺做真人
  陶行知向师生提出:教师的任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任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此,他主张在青少年时期必须经常给以“诚实无欺”的教育。听吧!陶校长在讲“斧头和樱桃树”的故事了:“年幼的华盛顿为了要试试手中的斧头是否锋利,把父亲最心爱的樱桃树砍坏了。这件事使得家中的佣工乱成一团,都说今天老爷回家定要大发雷霆。众佣工正在发愁研究对策时,忽听到从未有过的皮鞋敲击地板咚咚作响的脚步声,果然是老爷回来了。当华盛顿的父亲气呼呼地追查时,华盛顿诚实地低下了头承认了错误。父亲顿时怒气平息,亲昵地拍拍华盛顿的小脑袋,赞扬他勇敢承认错误是一种英雄行为,说:‘这要比一千棵樱桃树更有价值。'”
  陶校长又朗诵了自己创作的长诗《平老静还金镯》:“平老静,家住在保定。人格最高尚,一品老百姓。夫妻开设肉包铺,保定人人都相信。但觉本钱不够大,有个朋友表同情,借了一双镯子去押当,包金镯子里面却是银。除夕拿钱赎出来,银镯变成纯赤金,这镯不是原来物,不义之财不可领。可喜大年三十晚,夫妻出门把老板寻,找着典当老板把镯换,不要赤金要包金。……保定包子铺几十个,唯独老静肉包最出名,老静并不登广告,人人心里自相信。”“诚实无欺”的美德就这样在陶行知经常不断的教育下,在学生心里深深地扎了根。

一说陶行知,在中国的教育界几乎无人不知。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在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出生,1946年7月25日因患脑溢血在上海逝世,享年55岁。按现在的话说,还没有到退休的年龄,就英年早逝,憾别人生,的确让人惋惜。但陶行知的故事,却一直在流传。
  有一次,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陶行知,说她的孩子把一块新买的金表拆坏了,她非常生气,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陶行知听了,连连摇头说:“哎呀,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接着,他又亲自到朋友家里,把那个小孩请出来,带他到修表店去看师傅修表。他们站在修表师傅身边,看着他把表拆开,把零件一个个浸在药水里。又看着他一个个装起来,再给机器加上油。用了一个多小时,花了一元六角钱修理费。陶行知深有感触地说:“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一元六角钱是学费。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是上课,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做父母的与其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功夫,培养孩子好问、好动的兴趣。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赶走和打跑。”
  这是个看似简单,但却是一般的家长和老师都做不到的事情。陶行知善于用多角度思维从犯错误的孩子和学生身上找出其优点和闪光点。并且善于用他们身上的积极情感克服和战胜消极情感,充分挖掘其内在诱因,变破坏为创造,变落后为先进。
  陶行知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有一天下大雪,当陶行知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怕影响老师讲课和其它同学学习,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
  陶行知有两句重要的名言,一句是:“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另一句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中去,确实做了一件“大事”。而他自己,却“不带半根草去”。只留一世英名,光照中华大地。
陶行知先生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讲
  陶先生非常善于演讲,他的语言幽默风趣,生动形象,谁听了都会被他深深吸引,为他演讲中强大的逻辑力量所折服。在他一生无数次的演讲中,有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讲,更是令人拍案叫绝,直到今天仍然令人回味无穷。
  那是陶行知1938年在武汉大学做的一次演讲。那一天,大礼堂里挤得满满的,不仅全校师生都来听,连附近学校的师生和各界人士都闻讯赶来。他们都知道,陶行知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都想来一睹他的风采,并听他说些什么。
  会议开始后,有几位先生先后上台作了演讲。轮到陶行知时,会场上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只见他不慌不忙地夹着一个皮包走上了讲台。他戴着眼镜,穿着西服,未曾开口,先向全场扫视了一遍。大家屏息凝神,都望着他,等他开口说话。有的人还打开速记本,准备把陶行知讲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陶行知并没有讲话。他从包里抓出一只活蹦乱跳的大公鸡。公鸡喔喔地乱叫。台下听众一个个目瞪口呆,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接着,陶行知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他左手按住鸡的头,逼它吃米。鸡直叫不吃。陶行知又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塞进去。鸡挣扎着仍不肯吃。接着,陶行知轻轻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只见大公鸡抖了抖翅膀,伸头四处张望了一下,便从容地低下头吃起米来。
  这时,陶行知说话了:“各位,你们都看到了吧。你逼鸡吃米,或者把米硬塞到它的嘴里,它都不肯吃。但是,如果你换一种方式,让它自由自在,它就会主动地自己去吃米”
  陶行知又向会场扫视了一圈,加重语气说:“我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因硬灌给他们,他们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去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么,效果一定会好得多!”
  陶行知讲完,把公鸡装进皮包,又向大家鞠了一躬,说:“我的话讲完了。”便退下场去了。
  听众们一时还没有反应过来。但只是过了一会儿,会场上便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很多人边鼓掌边喊:“好!陶先生讲得好!讲得好!”
“四块糖”——陶行知学校管理艺术  
  陶行知在育才学校的时候,有一个叫王友的学生,是学校中颇有名气的“孩子王”,经常惹是生非,屡生事端。一天,陶行知看见王友用土块砸一个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叫他放学后到校长室来。放学之后,陶行知从外面办事回来,远远地看见王友在校长室门前徘徊等候,于是,他赶紧把王友请进校长室。
  进入校长室后,陶行知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给他,带着歉意的语气说:“这块糖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王友用疑惑的眼光看了看校长,迟疑地接过糖。这时,陶行知微笑地看了一眼他,想了一想,又掏出一块糖来递给他,说道:“这块糖也是奖励给你的,是因为我不让你砸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听我的话,很尊重我。”这时,王友神态紧张,愈发不安起来。接着,陶行知就像变戏法似的又掏出一块糖来,语重心长地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位同学,是因为他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说明你富有同情心、有正义感,应该奖励你啊!”没想到,陶行知话音刚落,王友竟“哇”地一声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说道:“陶校长,我错了,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应该对他采取这种方式。”陶行知听到这里,不禁大笑,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来递给他,高兴地说:“为你能正确认识错误,再奖你一块。现在我的糖已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希望你以后改正错误,好好地学习,把精力用在课业上”。自此以后,王友同学果然认真学习,团结同学,遵守学校纪律,再也没有犯过错误。
  这小小的“四块糖”,折射出了陶行知高超的批评艺术。当陶行知看到王友站在校长室门前等他的时候,心里不免为他遵守时间而高兴,第一块糖在表扬他能够准时来到校长室,也创造出了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让王友感觉到校长的慈祥与宽容,拉近了两者的心理距离。在此基础上,陶行知没有正面批评王友,而是抓住他听话的优点,从“侧翼”进一步表扬他,第二块糖不仅让王友折服于校长的宽容态度,而且开始自觉地反思他所犯的错误,从而真正地认识到错误。接着,陶行知依然没有直接批评他砸人的结果,而是从事情的反面入手,表扬王友砸人的原因,通过表扬王友犯错误的良好动机,使王友自然而然地认识到砸人的不良后果,所以第三块糖不仅使王友完全被校长的人格所征服,并主动承认了错误。事情本可以到此结束,但是为了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陶行知又拿出第四块糖进一步激励他,既表扬他承认错误,又教育他以后不要再犯错误,从而将批评延伸到王友将来的行为之中。
  在整个过程中,陶行知自始至终没有直接提及王友的错误,而是将对他的关心、热爱与期望融入宽松和谐、幽默诙谐的情景之中,通过循序渐进、启发诱导、激励表扬,让王友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整个批评过程自然流畅,“水到渠成”。陶行知的“四块糖”的确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批评效果。

“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
  陶行知的儿子晓光,没有正规学历。1940年夏,经朋友介绍,他到成都一家无线电修造厂工作。进厂后,厂方要看他的学历资格,他拿不出。出于无奈,他写信给育才学校副校长,请他寄一张晓庄学校的毕业证书来应急。
  证明寄来了,没等晓光交给厂里,父亲的急电到了。陶行知在信中严厉阻止晓光用此证明,并要他立即将证明寄回。接着又发来了一封快信,信上说:“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之主张……万一工作、学习被取消,你还是回重庆来……总之,‘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有丝毫的妥协。你若记住这七个字,终生受用无穷。望你必须努力朝这方面修养,方是真学问。”信中还附来一张如实反映晓光学历资格的证明信。
  “追求真理做真人”这七个字,体现了陶行知一生求真的精神,也成了晓光的座右铭。
诚实无欺做真人
  陶行知向师生提出:教师的任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任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此,他主张在青少年时期必须经常给以“诚实无欺”的教育。听吧!陶校长在讲“斧头和樱桃树”的故事了:“年幼的华盛顿为了要试试手中的斧头是否锋利,把父亲最心爱的樱桃树砍坏了。这件事使得家中的佣工乱成一团,都说今天老爷回家定要大发雷霆。众佣工正在发愁研究对策时,忽听到从未有过的皮鞋敲击地板咚咚作响的脚步声,果然是老爷回来了。当华盛顿的父亲气呼呼地追查时,华盛顿诚实地低下了头承认了错误。父亲顿时怒气平息,亲昵地拍拍华盛顿的小脑袋,赞扬他勇敢承认错误是一种英雄行为,说:‘这要比一千棵樱桃树更有价值。'”
  陶校长又朗诵了自己创作的长诗《平老静还金镯》:“平老静,家住在保定。人格最高尚,一品老百姓。夫妻开设肉包铺,保定人人都相信。但觉本钱不够大,有个朋友表同情,借了一双镯子去押当,包金镯子里面却是银。除夕拿钱赎出来,银镯变成纯赤金,这镯不是原来物,不义之财不可领。可喜大年三十晚,夫妻出门把老板寻,找着典当老板把镯换,不要赤金要包金。……保定包子铺几十个,唯独老静肉包最出名,老静并不登广告,人人心里自相信。”“诚实无欺”的美德就这样在陶行知经常不断的教育下,在学生心里深深地扎了根。

陶行知提倡的六个解放,很有眼光!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是陶行知在学校遇到一个打人的孩子,他教育孩子没有选择责备,而是用四颗糖奖励孩子在这个事情中的优点,让孩子自己觉得自己不对,达到了更好的教育效果的故事。有一天,陶校长看到一个男孩子在打另外一个男同学,他上前去制止打人的那个男同学,说“请你下午三点到我办公室来一趟”...

陶行知的主要事迹简介
7、培育思想: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创新,也表现在培养目标上。他针对旧教育把培养“人上人”作为目标的现象,指出新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8、稿费的故事  一次,他得到了1万多元稿费,拿回家锁在柜子里,承担着所有家务的妹妹看见了,问他:家里有老有小,钱也不多,能不能留...

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有这样一则教育学生的故事: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接过糖果。 随后陶行知高兴地又掏出第二颗...

陶行之的故事
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有这样一则教育学生的故事: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惊疑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

求所有(至少五个)陶行知的故事
陶行知的故事 一说陶行知,在中国的教育界几乎无人不知。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在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出生,1946年7月25日因患脑溢血在上海逝世,享年55岁。按现在的话说,还没有到退休的年龄,就英年早逝,憾别人生,的确让人惋惜。但陶行知的故事,却一直在流传。 有一次,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陶行知,说她的孩...

陶行知的一些事
近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为一大事来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他有一句名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非常重视国民教育,认为“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因此,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这一大事中来。1923年,他组织了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千字课》,奔波于全国十几个省市...

陶行知和三颗糖的故事
”男孩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打人。”陶校长笑着说:“你已认错了,再奖励你一块糖!”三颗糖,显示了陶行知的教育智慧;三颗糖,胜于言教万千;三颗糖,保护了犯错孩子的自信心;三颗糖,给孩子指出了正确的道路。三颗糖,于无声处,教会了孩子如何做人。

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 英才小学校长陶行知在校园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当即斥责了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了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陶行知办教育的感人事迹
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陶行知,说起她的孩子把一块新买的金表拆坏了,她非常生气,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陶行知听了,连连摇头说:“哎呀,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接着,他讲了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喜欢做实验,被学校开除以后,在他母亲的引导下,逐渐成为发明家的故事。他又亲自到朋友家里,把...

陶行知的糖果为什么有四颗?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下面,我为您带来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欢迎浏览!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1917年回国后推行平民...

巫山县15610771570: 陶行知的教育故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担任过一所小学的校长.有一天,陶行知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巴砸另外的同学时,就上前制止了... -
危星鼻通:[答案] (1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整个过程中,陶行知先生没有摆出校长的姿态来教育学生,因此是尊重他人的表现.(2)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尊重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尊重可以使人理智,尊重可以使人...

巫山县15610771570: 概括陶行知点石成金的故事? -
危星鼻通:[答案] 要金子还是要点金术 陶行知对少年儿童求知学习的方法,经常有所指点,最为突出的就是"点石成金"的故事,这也可以说是少年儿童求知学习的最首要、最关键的方法. 在一次育才学校的晨会上,陶校长上去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很有本领的...

巫山县15610771570: 列举一个著名的教育家的故事 -
危星鼻通:[答案] 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有这样一则教育学生的故事: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

巫山县15610771570: 陶行知的事迹,30字左右,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
危星鼻通: 事迹一: 四糖故事 陶行知有这样一则教育学生的故事: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

巫山县15610771570: 陶行知的故事(100字左右) -
危星鼻通: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陶行知应邀到某大学演讲.他走进教室,就把一只大公鸡往讲台上一放,抓起一把米让它啄食.可是,公鸡惊惶不肯啄食.陶先生见它不吃,就强按鸡头“请”它,可公鸡拼命往后退,仍然不肯吃.陶先生干脆掰...

巫山县15610771570: 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有奖 -
危星鼻通:[答案] 育才小学校长陶行知在校园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当即斥止了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

巫山县15610771570: 谁知道陶行知虚心求教的事迹 -
危星鼻通: 艰辛的半工半读也随着家贫日剧而中断了,陶行知只有一边劳作一边自学.当时歙县有位学问极好的贡生王藻老先生,受聘在歙县航埠头曹家任教.曹府是宰相门第,父子两代大学士,候门似海,陶行知鼓起勇气,带着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登门求教,其好学聪颖,使王藻老先生破裂收其为门生.两村相距15华里,平常陶行知五六天去一次,不能劳作的雨雪天就天天去旁听.一个风雪天,陶行知前往航埠头,途中路难行,到时王先生正在授课,陶行知不敢惊动,恭敬静立门外.一两个小时过去了,王先生无意一瞥,才发现门外满身批雪的陶行知,大为感动.曹府内外也赞不绝口,说“古有程门立雪,今有王门立雪”. 1906年,15岁的陶行知跨入了崇一学堂,这是他人生关键的一步.

巫山县15610771570: 陶行知读书的故事
危星鼻通: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歙县人,但他的幼年时代却基本上是在休宁万安镇度过的.万安老街至今还存留着他少年时代读过书的蒙童馆,万安百姓至今也还念念不忘他小时在万安的故事. 陶行知的外公、外婆住在万安涨山铺.他7岁时,就被送...

巫山县15610771570: 陶行知的故事作文 -
危星鼻通: 育才学校文学组办了几十种壁报,还在重庆开诗歌朗诵会,很受大家欢迎.他们成立了“榴火诗社”,陶校长专门为诗社题词,文学组的学生们有些飘飘然了.有的人留起了披肩长发,有人特意穿破衣服,自视为艺术家的派头.也有的人自以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