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父亲犯罪不能告发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作者&投稿:堂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告诉我们了什么道理?~

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明智。

《汉书》中的“张释之传”,有一事记载:汉文帝视察圈养野兽的上林苑,问上林尉苑里野兽的数量,十余问,尉不能尽答。文帝颇不满,以为此尉无能,打算撤其职而任用他手下对答如流的“啬夫”。事情后经张释之的一番劝说而作罢。

上林尉不能尽答皇帝的询问,当然可说是“官僚主义”,未尽职守。但他不妄答,不吹牛,仍有其可取处。这使我想起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问题。先哲孔子曾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又云:“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子路”) 其基本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知道的就是知道的,知道几分就是知道几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不妄说。这才可谓“知”。


孔子的思想是入世的,重现实与人事的。比如,对于神鬼幽明之事他不知,所以他“不语怪、力、乱、神”(“述而”)。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尚且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又如何能去从事神怪之事? 孔子于神怪之事付之阙如,避而不谈,意味着既不肯定其有,也不肯定其无。


大智慧如孔子,尚且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不知道的事物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那么中智以下的人当然不可能样样都知道。除了神怪幽明之事外,承认有所知、有所不知,是一种老实的态度,也是最聪明的态度。唯其有所“不知”,才能成其“有所知”。宋代的大臣吕端,宋太宗称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就是弃“小慧”而就“大智”的一个好例子。《汉书》中张释之为上林尉的辩护,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来立论,从而得到汉文帝理解的。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人丁肇中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采访时,曾对很多问题都表示“不知道”。前一阶段又听说他在为南航师生作学术报告时,面对同学提问又是“三问三不知”:“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不知道。”“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不知道。”“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不知道。”三问三不知!这让在场的所有同学意外,但不久就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也许,一些人在说“不知道”时往往被看作是孤陋寡闻和无知的表现,但丁先生的“不知道”却体现着一种做人的谦逊和科学家治学的严谨态度,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古人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问愈深,未知愈重;越是学识渊博,越要虚怀若谷。作为专家、学者,对不知道的东西,我们不仅应当老实地承认“不知道”,而且要敢于说“不知道”。美国现代物理学家费曼说:科学家总是与疑难和不确定性打交道的。当一个科学家不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时,他就是不知道;当他有了大概的猜测时,他的答案也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即使他对自己的答案胸有成竹时,他也会对质疑留有余地。对科学家来说,承认自己的无知,使自己的结论留有被质疑的余地,是科学发展所必须的。学人只有秉持这样的科学态度,才能不断地“格物致知”,获得新认识,达到新境界。常言所谓“一事不知,学者之耻”,其本意正是在于策励学者们不断求索,不断进取。“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即使是在专业领域内,那种自诩或表现为无所不知的“专家”,不仅其学识而且其人品也都是值得怀疑的。
其实,丁肇中教授大可不必说“不知道”。比如可以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术语糊弄过去,可以说一些不沾边际的话搪塞 过去,甚至还可以委婉地对学生说:“这些问题对于你们来说太深奥,一两句话解释不清楚。”但是,这位诺贝尔奖得主却选择了最老实、最坦诚的回答方式,而且表情自然、诚恳,没有明知不说的矫揉造作,没有故弄玄虚,也绝没有“卖关子”。丁教授坦言不知道,不但无损于他的科学家形象,更凸现了他严谨的科学态度,令人肃然起敬。
与丁肇中“三问三不知”相似的还有帕瓦罗蒂在一个大型演唱会上的表现,他演唱时刚到高潮之际,却突然停顿下来。举座哗然,连乐队都停了下来。帕瓦罗蒂坦诚地说自己忘记歌词了,请求大家原谅,希望大家再给他一次表演机会。在一阵沉寂后,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事后,有人告诉帕瓦罗蒂:“你完全可以做做口型,而不必承认自己忘了词。相信观众肯定会认为是麦克风坏了而丝毫不会怀疑到你身上。”帕瓦罗蒂微微一笑:“如果还有下次,我同样会认错。因为事实早晚会被人知道,那对我的声誉影响会更大。
与丁先生相反的是,一些人尤其是个别官员,在很多问题面前往往表现了“万事通”、“博学家”的“风采”,下基层、搞调研在情况不明、事情未弄清的时候就发指示、提要求、做决定,流露出一种“傲视万众”、“唯我正确”的态度。殊不知,一些指示、要求、决定有时与基层的实际不相符合,有的甚至离题万里,基层照此做下去,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有一般常识的人都知道:人非圣贤,不可能生而知之,治学之要,行政之本,就在于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孜孜以求,来不得半点虚假。对不知道的东西,就不要充当“先知先觉”,更不要自认为能“升”而知之,认为自己一旦当了领导就对什么问题都有发言权。这是做学问做官乃至做人的一个最起码的要求。时下有些“专家”、“学者”,总喜欢对一些自己不甚了解的事情发言,不负责任地乱说一通。结果是“专家意见”并不“专业”,让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有些“专家”因此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力在减弱。与此相对照,让人更觉得作为学术大师的丁肇中“三问三不知”,对于学人来说十分可贵,令人警醒。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坦然与诚实,不仅是科学家、艺术家和领导干部应该具有的,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知识都是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得来的,与官位的大小没有直接关系。个别官员之所以“升而知之”、“官升知识长”、“官大本领强”,其实是官僚主义在作怪,并错误地认为只有如此才能显示其“水平”、“能力”和“高明之处”,才不至于混同于一般老百姓,而且自己确实“高”。这些官员“升而知之”的做法令老百姓倒胃口、反感“事小”,给人民、国家带来损失“事大”!谨防“升而知之”,才能使个别官员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才能树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态度;才能注意学习、加强学习,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才能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实践“三个代表”,更好地为人民、国家作贡献。否则,总认为“升而知之”,就会堵塞其提高、前进的道路,最终贻害无穷。

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不懂装懂是学不到任何知识的。

  孔子的这一说法,表明了我国自古以来孝道的传统。

  “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依照现行法律,尤其是刑法
犯罪嫌疑人的直系亲属(父母,子女,配偶)不具备强制作证的义务,这是基于亲情伦理和社会道德的保护
也就是说:孔子的这一说法,表明了我国自古以来孝道的传统

注:只适用于上层社会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亲亲得相首匿”这是中国古代的刑事法律原则之一,是道德伦理观念在古代法律上的体现,我国古代是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宗法秩序才是维护社会稳定运转的关键,至于法律规范只是为了更好的维持宗法秩序。
我国古代社会不倡导人们直接辨明是非良善,而是以长者或者权威的意志作为判断的准则,父亲犯罪反映了父权与法治的冲突,孔子倡导父子相隐其实就表明它支持父权高于法治,孝就是最大的法,如果儿子告发了父亲就违背了这种孝顺的准则,打破了父子之间的秩序,父与子在法律规范面前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而孔子始终坚持一种伦理秩序,情大于法。


《论语》中孔子说,父亲犯罪,子女不得告发,只得包庇,这句话出自哪一篇...
出自《论语·子路》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叶公对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便亲自去告发。”孔子说:“我们家乡的正直的人和你讲的正直的人是不一样的:父亲为儿子隐...

孔子说父亲犯罪不能告发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孔子的这一说法,表明了我国自古以来孝道的传统。“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

辩题 父亲犯罪子女应不应该举报
如果说从人文道德之上来说,做子女的是不可以举报的,如若举报,那是不孝,如果说是从被害人的角度来说,你没去举报,那么就是不仁,如果说从法律上来说(法律是什么,她的目的是惩罚犯罪,维护社会治安)那是不忠,如果说是从自己的角度来说,那么就是不义。如果为了父亲没有举报那么你就是一个,不...

父亲犯诈骗罪会不会影响孩子
一、父亲犯诈骗罪会不会影响孩子 我国刑事法律规定罪责自负,也就是说谁实施犯罪行为由谁承担法律责任,不搞株连,不能涉及其他家庭成员。因此,从法律上说,父母犯罪,子女是不承担法律责任的。但在现实中,父母或家庭成员犯罪,社会对并无犯罪的其他家庭成员是有偏见的,在考公务员时可能会有影响,一般...

父亲经济犯罪影响子女吗
父亲经济犯罪影响子女吗 没有影响。我国刑事法律规定罪责自负,也就是说谁实施犯罪行为由谁承担法律责任,不搞株连,不能涉及其他家庭成员。因此,从法律上说,父母犯罪,子女是不承担法律责任的。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的解释》 第一百四十三条附带民事诉讼中依法负有赔偿责任的...

父亲有刑事罪 孩子有什么
因此,从法律上说,父母犯罪,子女是不承担法律责任的。但在现实中,父母或家庭成员犯罪,社会对并无犯罪的其他家庭成员是有偏见的,在考公务员时可能会有影响,一般情况主要是在政审方面可能会受到不公平对待。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解释》 第一百四十三条 附带民事诉讼...

父亲犯罪对孩子有影响吗
从法律上来说,对子女在一般情况下是没有影响的,但在子女考公务员的时候可能会有影响,主要是在政审方面有一定的影响。 2.父亲犯罪会影响子女政审。将影响本人、直系子女、直系父母、配偶的参军、公务员考试、报考军校、报考警校、银行招聘、国企招聘等的政审,政审不合格是不予录用的。

从法律角度上说,父亲犯罪对子女,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对子女在一般情况下是没有影响的,但在子女考公务员的时候可能会有影响,主要是在政审方面有一定的影响。1、影响子女的政治发展。2、影响子女的身心健康。子女在学校或在社会中易于被他人言语的伤害,从而影响子女的自尊心,有些极端的人可以因此而对子女实施伤害行为 ...

父亲犯罪对儿子有什么影响,如果脱离了父子关系还有影响吗?
父亲犯罪对儿子将来考公务员、当兵之类的需要政审的工作会有一定影响,主要看父亲的罪行严重程度。如果儿子接近成年或已经成年,现在脱离父子关系意义不大,即使不是儿子的监护人,作为父亲的直系亲属关系是改变不了的。

父亲犯罪是否影响子女?
肯定会产生极大的影响。父亲犯罪可能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影响。其一,自己不认同法律对父亲的处罚,认为法律及社会对父亲和家人不公。子女都可能产生厌世情绪,甚至演变成仇恨社会的负面认知,很危险。其二,如果子女认同法律对父亲的定罪,子女极有可能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对子女的成长很不利。他们的性格...

洪山区17321837318: 《论语》中孔子说,父亲犯罪,子女不得告发,只得包庇,这句话出自哪一篇,请多指教.谢谢. -
却瑞豨莶: 朋友问的是 亲亲相隐吧~ 亲亲相隐顺从了人伦,“屈法以伸伦理”,在对律法的尊崇中止步于人尊严的禁地,体现了对基本人权的尊重.正如汉宣帝确立“亲亲相隐”入律时所言:“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祸患,犹蒙死而存亡.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对此有篇论文 论亲亲相隐制度确立的合理性及限制 推荐下 出自《论语·子路》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叶公对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便亲自去告发.”孔子说:“我们家乡的正直的人和你讲的正直的人是不一样的: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道的品德就在这里了.”

洪山区17321837318: 你是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故直躬之信,不若无信.”的? -
却瑞豨莶: 正面看,直躬告发父亲犯法是信,替父受罪是孝.反面看,他前者是不孝,后者是不信(袒护).孔子认为当信与孝形成矛盾时,孝更重要.“

洪山区17321837318: 根据孔子的思想.父母犯罪了应该包庇还是大义. -
却瑞豨莶: 所谓亲亲相隐,是对亲人犯罪的可以包庇.

洪山区17321837318: 论语中关于父母违法子女应当检举的言论 -
却瑞豨莶: 《论语·子路》篇记载,叶公向孔子炫耀自己管理社会的成就,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但孔子却不以为然,说“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洪山区17321837318: 孔子的哪些思想值得我们继承和学习?
却瑞豨莶: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

洪山区17321837318: 孔子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到底是什么意思? -
却瑞豨莶:[答案] ��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对孔子的这句话,与对他的许多其它话一样,后人同样众说纷纭.�� 一说,就是要在父亲死后,要遵循父亲生前定了的规矩.对一国之君而言,也是要遵循先王制定的方针政...

洪山区17321837318: 直躬者盗名的翻译 -
却瑞豨莶: 楚国有个很耿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别人的羊.他就去报告给皇帝.皇帝把他父亲抓了起来,并要处斩了他父亲.耿直的人就请求皇帝让自己代为父死.要杀他的时候,他对官员说:父亲偷羊而告发他,不是很诚信吗?父亲被斩,自己代替他,不是尽孝吗?诚信并且孝顺的人,却将他杀了,那这个国家还有不会被杀掉的吗?"荆王听说了,就没有杀他. 孔子听说了,就说道:"奇怪啊!耿直的人诚信的做法,拿他父亲的事来邀取名声.所以,耿直的人诚信,还不如没有诚信.

洪山区17321837318: 1.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
却瑞豨莶: 1.叶公告诉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告发了父亲.”孔子说:“我家乡的正直的人和你讲的正直人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 叶公是楚国长官,向孔子夸耀他的乡党有个人,因其父偷羊而出面作证,是为人正直的模范.孔子驳斥叶公说,在偷羊的事情上,父子相互隐瞒才是正直.(隐瞒其父偷羊以孝长辈,是事父的问题;证明其父偷羊以利国法,是事君的问题;这件事包含着古代事父与事君的矛盾.) 2.南宫适向孔子问道:“后羿善于射箭,奡力大翻舟,结果都不得善终.禹,后稷亲身从事耕作,却都得到天下.”孔子不回答.南宫适出去以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君子啊!这个人真崇尚道德啊!”

洪山区17321837318: 下面这章最后讲 这在今天当然应予扬弃 是不是说父亲犯罪也要告发 谁会这样 为什么他这样写谁能用自己的想法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还有我说的含义给予正确引... -
却瑞豨莶:[答案] 现在是法治社会. 如果你不告发他,他会继续做下去,这才是对他有害的. 如果你告发他,虽然你会背上不孝的骂名,但这却帮助了他,让他知道那么做是错的.

洪山区17321837318: 孔子的哪些话被后人所批判? -
却瑞豨莶: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宋儒所作的注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