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是被谁杀的

作者&投稿:宥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商鞅是被谁害死的~

商鞅被公子虔指为谋反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战败死于彤地,尸身车裂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绝他入境。
商鞅回秦后被迫潜回封邑商,发动邑兵攻打郑县(今陕西省华县)。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结果商鞅失败战亡。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秦惠文君同时下令诛灭商鞅全家。商鞅虽然被害,但新法并未被废除。

扩展资料商鞅是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
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赐予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
商鞅在变法之争时提到的“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就成为了秦国政治的指导原则,使秦国领先于山东六国。
其次,商鞅执法不避权贵、刑上大夫表明了他坚决贯彻了法家的这一主张。最后,法家还有一个共性就是,商鞅一样抱着法家“明法”的态度和精神来推行政治改革,让百姓知晓法律。
商鞅独立的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商鞅主张全农的经济政策,为此他颁布了《垦草令》,制定出二十种重农和开垦荒地的办法。一方面直接或间接的刺激农业发展,一方面打压工商业。其次,商鞅主张重刑厚赏。
商鞅认为人的本性是趋利畏罪的,只要重刑厚赏,就可以很好的治理人民,使国家安定。为此商鞅一方面制定严酷的刑法治理人民,一方面重赏立信。第三,商鞅主张重战尚武,具有军国主义思想。最后,商鞅主张国家应统一民众的心智,制定统一的制度,实现统一的目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鞅

秦国,位于当时中国的西北方向,是为了防守西部的野蛮民族西戎而设立的。秦襄公因为救周平王有功,被封为诸侯。
秦穆公时,四处征伐,扩大土地,使秦国成为强国。后来,秦国内乱,魏国强大,抢夺了秦国的河西之地,战国初期的秦国是个很一般的国家,当时土地广大的国家是楚国。为什么秦国能变得很强大,最后能灭了其他国家呢?这就要说到一个少见的天才人物——商鞅。

在秦献公的儿子秦孝公初期,秦孝公不甘心被其他国家欺负,秦孝公发布了招贤令,“谁能出奇计使秦国强大,我封他为大官,并给他封地”。秦孝公的招贤令没有限制国籍,哪个诸侯国的人都可以来应聘。招贤令也没有要求必须要有秦国某个城市的户口,学历也没有要求。这么宽的条件,导致各国去找秦孝公求官的人很多。但是,大部分应聘的人是夸夸其谈、无真才实学之辈。某一天,从魏国来了一个叫卫鞅的人,他引起了秦孝公的重视,他留在了秦孝公的身边。卫鞅是法律专业出身,他很重视法律。
卫鞅在秦孝公处待了二年,他说,现在天太沉闷了,死气沉沉,这样不行。要打大雷,要下大雨!要电闪雷鸣!若想要增强秦国的活力,要大变法,重要的东西要推倒重来,才能使秦国强盛。

秦国的老一辈们对变法很反感。卫鞅说了一段很霸气的话:“在刚开始决策时,不能和老百姓一起考虑;在决策成功后可以和百姓一起庆祝。有大道德的人和习俗不一样,成大功的人不和老百姓一起谋划。这就是圣人如果可以强国,就不效法过去的原因”。卫鞅的这句话类似于《论语》中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是说可以带着老百姓干,不要给他们解释原因。卫鞅又说,“聪明的人制定法律,愚蠢的人遵守法律;贤德的人变更礼仪,没出息的人受制于礼仪”。简言之,卫鞅的意思是要制定规则,而不是受制于规则。要与众不同,别出心裁,才能干大事,才不会是平庸的一个人。卫鞅的话换成时髦的说法,就是要大创新,创新才能强国。性格叛逆,富有创新精神,且有大志的秦孝公赞同卫鞅的说法,开始变法。
勇于变法,勇于创新,才能使秦国强大。卫鞅是个少见的创新型人才,秦孝公也是少见的创新型君主,两个人合伙,干起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卫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将百姓组成五家一伍、十家一什,互相监督,实行连坐制度。告发犯罪和斩敌头同赏,隐匿不报和降敌同罚。有军功受上爵。私斗要被刑罚。耕田织布生产粮食布匹多的人免赋役。不好好干活因懈怠而贫穷的人,全家收为奴隶。宗室没有军功的不能享有宗室的地位。明确尊卑爵位等级,按等级确定田地、奴仆侍女及衣物。有功劳的有荣誉,没有功劳的人即使富裕也没有荣誉。
上述法令有什么用呢?简单地说,建立百姓联保体系,互相监督,从小处做起,保卫各处的安全。军功有赏,私下打架斗殴要被重罚。鼓励生产,惩罚不好好干活的人。宗室也要立功,光靠着祖先的宗室身份不行了,等等。
这里最重要的是对军功的重视,国家自上而下重视军功,从宗室到普通老百姓,都重视勇猛,这为秦国后来不断征伐各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
卫鞅的这个变法,动了宗室的奶酪,这可不行啊。宗室们开始发动闹事。法令颁布一年,秦国老百姓到都城上告说新法不便的人有数千人,太子也抱怨。这样太子也犯了法。卫鞅说,太子要继承大位的,不可以施刑,所以把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在老师公孙贾的脸上刺字。没人敢提出异议。可怜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公孙贾,不知道是否真的参与了反对卫鞅,反正是都处了刑罚。
评论:法律成了卫鞅说了算,随意处置太子的老师,率性,任意行事。公子虔很能隐忍,之后他闭门不出八年,是个很厉害的人物。
我在这里的一个疑问是:处罚太子的老师,秦孝公对此有何意见?无条件支持卫鞅?若是支持卫鞅,那么处理了太子的旧老师,该给太子更换新老师了。为什么史书上没有记载新老师呢?还用原来的旧老师,那么不是让太子登基后收拾卫鞅吗?
法令实行了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老百姓民勇于打仗,不敢私斗,乡野都得治理得很好。当初说新法不好的人中,有一些人来拍卫鞅马屁,说新法很好。卫鞅说,这些都是乱法的刁民!法律不可以评论!卫鞅把这些人都发配到边疆了。
评论:卫鞅太过分了,他把自己等同了君王。他不需要支持者吗?把反对他的处理了,把投降他、赞成他的也处理了,这样以后谁敢支持他?他的心思太难以捉摸了。
卫鞅主持秦国迁都咸阳(今天陕西西安的西边的咸阳),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于一室,把小乡合并为县,全国设31个县。卫鞅废除井田制,打破土地疆界,统一斗、桶、权、衡、丈、尺这些计量单位。
评论:建立县,废除井田制,统一计量单位,惠泽中国久远。
卫鞅主张伐魏,秦孝公同意,派他带兵伐魏。魏国派公子昂带兵来抵御。两军相见,卫鞅派人给公子昂送信,说“童年时咱们是好朋友(卫鞅小时候在魏国生活),现在同为带军的统帅,我不忍心攻打您,咱们会盟,畅饮一番然后罢兵,这样使秦、魏国的百姓安定”。公子昂上当了,来与卫鞅相会。两人会盟完毕,喝酒时,卫鞅埋伏的甲士冲出了,俘虏了公子昂。卫鞅趁势攻打魏军,魏军没有防备,秦军大破魏军。魏惠王害怕,献出了河西之地,双方讲和。
秦孝公封给卫鞅商於地方的十五个县,所以卫鞅号称商君,也称商鞅。
评论:为秦国立下大功,该重赏。但卫鞅不守信用,这让人很害怕。不守信用的人,谁敢和他交朋友?不守信用的人,也让君王害怕。

秦孝公去世后,太子继位,这就是秦惠文王。秦惠文王是个有为的大王,但他记恨着商鞅当年刑罚他老师的事,他要报复。公子虔有个徒弟告发商鞅要谋反,秦惠文王派军杀了商鞅,并车裂尸体来泄愤,商鞅全家被杀。秦惠文王杀了商鞅,但保留了商鞅之法,让秦国得以继续强大。
评论:为政要刚柔相济,一味的严刑酷法,是不行的。赵良当着商鞅的面说商鞅欺凌贵族大家,残害百姓,仗着秦孝公的宠爱,用武力维持自己的统治。商鞅的失败,在于不得人心。若他得了民心,商鞅就不会死了吗?答案是悲惨的,商鞅得了民心,也会被杀。功高震主,商鞅在秦国当政了将近二十年,他应该及早抽身,让权给君王。赵良的意见是让商鞅离开秦国,不要商君之地了,他的这个离开秦国的方法更安全。商鞅没听赵良的,五个月后,商鞅就被杀了。
商鞅建立了让秦国强大起来的法律制度,收回了河西之地,对秦国有大功。商鞅死后,秦惠文王沿用了商鞅之法,实际上是肯定了商鞅的贡献。

商鞅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生平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宦官景监三见孝公,商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变法,后升大良造。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这时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秦孝公十六年,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前340年,率秦赵军败魏国公子昂将军,魏割西河之地与秦,将人民迁居至大梁,此时梁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功封于商十五邑。 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秦国贵族多怨。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太子驷即位,太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公元前359年,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课本上“商鞅舌战图”插图,是当时这次大辩论的写照。 商鞅变法商鞅从公元前356年至前350年,大规模地推行过两次变法。商鞅第一次变法在公元前356年,而不是公元前359年,杨宽《战国史》185页有这样一段说明:“《史记秦本纪》说:秦孝公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为左庶长。’据此,秦孝公三年已‘用鞅法’,六年因‘百姓便之’,提升卫鞅为左庶长。但是《史记商君列传》说: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据此则下令变法,应在秦孝公六年卫鞅任左庶长之后。两说相较,当以后说为是。《战国策秦策》一说:‘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孝公行之十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韩非子和氏篇》又说:商君之法,‘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王先谦《集解》认为‘八’上脱‘十’字,是对的。从秦孝公六年(即公元前356年)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以后,到二十四年孝公去世,首尾19年,以整年来计,正是18年。”据此,商鞅第一次变法应在公元前356年。 公元前340年,卫鞅设计生擒魏将公子昂,大破魏军,迫使魏国交还过去夺走的西河地。魏惠王说:“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此大功,受封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商洛镇)15个邑,号为商君。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生擒公子昂,拒绝他入境。他回到自己的封邑,举兵抵抗,结果失败,被车裂而死。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一、废井田,开阡陌(阡陌就是田间的大路)。秦国把这些宽阔的阡陌铲平,也种上庄稼,还把以前作为划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树林、沟地等,也开垦起来。谁开垦荒地,就归谁所有。土地可以买卖。 二、建立县的组织,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组织成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这样,中央政权的权力更集中了。 三、迁都咸阳。为了便于向东发展,把国都从原来的雍城(今陕西凤翔县)迁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这样大规模的改革,当然要引起激烈的斗争。许多贵族、大臣都反对新法。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头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 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虚和公孙贾都办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上字。这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 这样过了十年,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周天子打发使者送祭肉来给秦孝公,封他为“方伯”(一方诸侯的首领),中原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魏国不得不割让河西土地,把国都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商鞅南门立木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贴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 “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 其实在商鞅树木立威之前,吴起也采用过同样的手段。在吴起人西河郡长官时,把一根木头立在城南,规定谁能推到木头就封他做长大夫的官。结果真有人这样做了,做的人也被封了官了。商鞅的做法流传下来而吴起的则没有。

秦惠文君..


卫鞅是怎么死的
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文言文翻译 宋王谓相唐鞅曰:“
一、译文 宋王对宰相唐鞅说:“我杀过的人非常之多,但是群臣越来越不害怕我,原因是什么呢?”唐 鞅回答说:“大王您所降罪的人,都是不好的人。降罪给不好的人,所以好的人就不害怕您。大王要是想让群臣都害怕您,不如不分好坏而杀之,那么这样群臣就害怕了。”没过多久,宋君杀了唐鞅。

商鞅变法对秦国有益,为何秦王却要杀了他?
商鞅变法,是指公元前356年开始卫国人公孙鞅从徒木立信开始组织的一次变法, 变法深入改变了彼时秦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使得秦国从秦献公到秦惠文王称王,短短数十年就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强国,在霸主魏国衰落后,先后与齐楚并称三强,再到秦齐争霸,最后长平打残赵国,彻底成为...

商鞅之死的真正原因和方式!《商君书》共有多少卷?
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商鞅于郑国黾池。商鞅死后被秦惠王在彤处以“车裂之刑”,灭商鞅之族。《商君书》,又称《商子》,为战国商鞅一派法家著作的汇集。在《汉书》中录有二十九篇,但现在仅存二十四篇。其中有些篇所述史实在商鞅死后,说明不是商鞅本人所作...

秦孝公暗示儿子杀商鞅?
商鞅是卫国人,原本叫未鞅,或者说是公孙鞅。这么一个人可以做秦国的大王吗?显然是不现实的。 可是秦孝公为了报答商鞅为秦国所做的贡献,居然声称要把王位传给商鞅。那么秦孝公的目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为了逼死商鞅。 退一万步讲,就算商鞅坐上了秦国国君的宝座,那么他坐得稳吗?除非他杀光了嬴氏一族的所有人,否...

商鞅是被谁杀的
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公元前359年,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

《大秦帝国》里面商鞅被杀时在哪一集
第48集。相关剧情简介 甘龙老而弥坚,百折不挠,庙堂论战,车裂商鞅。赢驷口书甘龙:定刑商鞅,交由太师府和廷尉府共同议决。并前往探望商鞅,鞅纵论天下,指点秦国。渭水刑场,商鞅死地,甘龙、赢虔等人主持行刑。白雪款款走向商鞅,二人同饮“三生雪酒”。商鞅被处车裂。秦川原野,大雪缓缓下落。

商鞅是什么人?
商鞅成年后,投到魏国执政大臣公叔痤的门下,自称“卫国公孙”,因而也被世人称作公孙鞅或者卫鞅。商鞅,是他后来在秦国受封于商地后的称呼。商鞅在中国历史上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梁启超把他列为中国六大政治家之一,阐述其政治思想与军事思想的《商君书》一向被人们看作是先秦法家的重要典籍。

春秋时期哪位名人被车裂?谢谢~~
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公元前359年,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

商鞅被杀害之谜
魏王走了以后,公叔座召见公孙鞅,对他说:“君王刚才问我谁可以接替我为相国,我推荐了你,君王显出不许可的颜色。我接着又向君王说:‘君王如果不能听从采用公孙鞅的话,就应该杀掉公孙鞅,以免他走出国境\/所以,我劝你赶快离开魏国,不然就要被抓来杀了1 公孙鞅说:“不用怕!国王既然不听从你的推荐而采用我,又...

历城区18938454255: 秦国的商鞅到底是怎么死的? -
壤尝福德: 前338年,秦孝公病危,《战国策》记载秦孝公想传位于商鞅,商鞅推辞不接受.五个月后,秦孝公去世,其子秦惠文君继位.商鞅想要告老退休,有人向秦惠文君说:“大臣功高盖主就会危害国家社稷,对身边的人过于亲近就会惹来杀身之祸...

历城区18938454255: 商鞅是被谁害死的 -
壤尝福德: 惠文王嬴驷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城区18938454255: 商鞅怎么死的? -
壤尝福德: 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尤其是军功爵制度,造成秦国贵族多怨.秦国公族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历城区18938454255: 商鞅是被谁杀死的?犯了什么罪?请不要复制百度资料,直接说人名和具体事件 -
壤尝福德: 商鞅是造反战死的.秦孝公死后,公子虔诬陷说商鞅要造反.商鞅想要出逃,没走成,于是回到自己的封地,扯旗造反.结果打仗不行,死在战场上了.因为写下,谋反确凿,尸首被车裂.

历城区18938454255: 《史记》记载,秦太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
壤尝福德:[答案] 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

历城区18938454255: 商鞅是被谁杀的 -
壤尝福德: 商鞅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生平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

历城区18938454255: 历史上商鞅怎么死的
壤尝福德: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

历城区18938454255: 商鞅到底是被秦惠王还是被秦惠文王杀死的?
壤尝福德: 这是同一人.简称秦惠王,全称秦惠文王(谥号是惠文 所以称秦惠文王).就像汉文帝的谥号昰孝文 又称汉孝文帝,汉景帝谥号孝景,汉武帝谥号孝武.....

历城区18938454255: 历史上商鞅怎么死的 -
壤尝福德: 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太子傅 公子虔和太子师 公孙贾还教唆太子驷公开出来反对.商鞅在孝公的支持下,加强思想统治,新法得到推行.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应当“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

历城区18938454255: 商鞅是被秦始皇杀害的吧? -
壤尝福德: 当然不是 他在变法时,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其中包括太子的老师,等太子登基后,他少了最重要的支持人,自然逃不过他们的抱负. 商鞅相秦期间,商鞅因执法较严引起秦贵族的怨恨.孝公卒后,太子惠王立.公子虔之徒为报夙怨,告商鞅有谋反企图,派官吏逮捕他.商鞅打算逃入魏国,魏人因公子昂曾中其计而丧师,故拒不接纳.商鞅不得已而归秦,乃与其徒属发邑兵攻郑(今陕西华县),兵败被俘.惠王车裂商鞅,并灭其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