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是怎样观测天文的?

作者&投稿:蓍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望远镜发明之前,古代人是如何观测天文的?~

董仲舒在我国古代的西汉时期就建立了天人感应体系,将天象变化与人事相关联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借助这一理论体系,人们开始通过星象变化来预测一些将要出现的重大事件。古人们为了认识星象、研究天体,很早便人为地把星空分成若干区域,中国称之为星官,西方唤之为星座。中国古代把天空分为三垣二十八宿,最早的完整文字记录见诸于《史记·天官书》中。
玑衡抚辰仪 于公元1744年制成,赤道经纬仪于公元1673年制成,纪限仪于公元1673年制成 ,分别都是清朝制造的八件大型铜铸天文仪器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古天文观测仪器,分别都位于现存于北京古观象台的观测平台上 。公元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制成,地平经仪是 主要用于测量天体的地平方位角。
浑仪”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在古代,“浑”字含有圆球的意义。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形状像蛋壳,出现在天上的星星是镶嵌在蛋壳上的弹丸,地球则是蛋黄,人们在这个蛋黄上测量日月星辰的位置。因此,把这种观测天体位置的仪器叫做“浑仪”。
中国最古老的天文仪器是西周初期发明的圭表,圭表是我国古代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
中国古代天象学是非常发达的,可以说比西方更加有内涵,甚至还演化出了一种职位,就是钦天监,还有正六品的官爵,相当于古代的国家天文台。古人经过长时间夜观天象的经验累积之后,发现星座移动的方向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和地球上气候变化相吻合的。 古人经过长时间夜观天象的经验累积之后,发现星座移动的方向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和地球上气候变化相吻合的。

古代观星主要是靠肉眼,那时候没有那么多的高楼大厦,也没有众多的重工业,所以可以直接观察星星的位置并记录下来,著名的物理学家第谷在观星过程中记录了很多数据,而开普勒根据这些数据总结得出了开普勒三大定律
在现代社会,如果想要更好的观察星星,可以到空旷一些的地方或者山里,在山里看到的星星又大又亮,而且非常密集,每一颗星星都仿佛触手可得。
当然,古代人除了用肉眼观察记录星象以外,还发明了很多可以记录时间和位置的仪器,我国古代的圭表和日晷都是用来记录时间的仪器,其中圭表是由圭和表两部分组成,相互垂直放置,而在表的上方有一小孔,光通过孔的影子位置变化既可以反映时间变化。


浑天仪是用来记录位置的一种仪器,第谷在观察天体的过程中也自制了天文仪。

古人勤奋观察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变化,主要目的是通过观察这类天象,掌握他们的规律性,用来确定四季,编制历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我国古代历法不仅包括节气的推算、每月的日数的分配、月和闰月的安排等,还包括许多天文学的内容,如日月食发生时刻和可见情况的计算和预报,五大行星位置的推算和预报等。一方面说明我国古代对天文学和天文现象的重视,同时,这类天文现象也是用来验证历法准确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测定回归年的长度是历法的基础。我国古代历法特别重视冬至这个节气,准确测定连续两次冬至的时刻,它们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一个回归年。中国古代的主要估测天文仪器:圭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圭表的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很早以前,人们发现房屋、树木等物在太阳光照射下会投出影子,这些影子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于是便在平地上直立一根竿子或石柱来观察影子的变化,这根立竿或立柱就叫做“表”;用一把尺子测量表影的长度和方向,则可知道时辰。后来,发现正午时的表影总是投向正北方向,就把石板制成的尺子平铺在地面上,与立表垂直,尺子的一头连着表基,另一头则伸向正北方向,这把用石板制成的尺子叫“圭”。正午时表影投在石板上,古人就能直接读出表影的长度值。经过长期观测,古人不仅了解到一天中表影在正午最短,而且得出一年内夏至日的正午,烈日高照,表影最短;冬至日的正午,煦阳斜射,表影则最长。于是,古人就以正午时的表影长度来确定节气和一年的长度。譬如,连续两次测得表影的最长值,这两次最长值相隔的天数,就是一年的时间长度,难怪我国古人早就知道一年等于365天多的数值。
  在现存的河南登封观星台上,40尺的高台和128尺长的量天尺也是一个巨大的圭表。
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由于从春分到秋分期间,太阳总是在天赤道的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从秋分到春分期间,太阳在天赤道的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所以在观察日晷时,首先要了解两个不同时期晷针的投影位置。
漏刻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不仅古代中国用,而且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古国都使用过。漏是指计时用的漏壶,刻是指划分一天的时间单位,它通过漏壶的浮箭来计量一昼夜的时刻。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相当于现代钟表上显示时刻的钟面,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盖孔中穿出,这个容器叫做“箭壶”。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漏刻的计时方法可分为两类:泄水型和受水型。漏刻是一种独立的计时系统,只借助水的运动。后来古人发现漏壶内的水多时,流水较快,水少时流水就慢,显然会影响计量时间的精度。于是在漏壶上再加一只漏壶,水从下面漏壶流出去的同时,上面漏壶的水即源源不断地补充给下面的漏壶,使下面漏壶内的水均匀地流人箭壶,从而取得比较精确的时刻。
  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铜壶漏刻是公元1745年制造的,最上面漏壶的水从雕刻精致的龙口流出,依次流向下壶,箭壶盖上有个铜人仿佛报着箭杆,箭杆上刻有96格,每格为15分钟,人们根据铜人手握箭杆处的标志来报告时间。浑仪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在古代,“浑”字含有圆球的意义。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形状像蛋壳,出现在天上的星星是镶嵌在蛋壳上的弹丸,地球则是蛋黄,人们在这个蛋黄上测量日月星辰的位置。因此,把这种观测天体位置的仪器叫做“浑仪”。最初,浑仪的结构很简单,只有三个圆环和一根金属轴。最外面的那个圆环固定在正南北方向上,叫做“子午环”;中间固定着的圆环平行于地球赤道面,叫做“赤道环”;最里面的圆环可以绕金属轴旋转,叫做“赤经环”;赤经环与金属轴相交于两点,一点指向北天极,另一点指向南天极。在赤经环面上装着一根望筒,可以绕赤经环中心转动,用望筒对准某颗星星,然后,根据赤道环和赤经环上的刻度来确定该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后来,古人为了便于观测太阳、行星和月球等天体,在浑仪内又添置了几个圆环,也就是说环内再套环,使浑仪成为多种用途的天文观测仪器。
天体仪,古称“浑象”,是我国古代一种用于演示天象的仪器。我国古人很早就会制造这种仪器,它可以用来直观、形象地了解日、月、星辰的相互位置和运动规律,可以说天体仪是现代天球仪的直接祖先。北京古观象台上安置的天体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体仪,制于清康熙年间,重3850公斤。天体仪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空心铜球,球面上刻有纵横交错的网格,用于量度天体的具体位置;球面上凸出的小圆点代表天上的亮星,它们严格地按照亮星之间的相互位置标刻。整个铜球可以绕一根金属轴转动,转动一周代表一个昼夜,球面与金属轴相交于两点:北天极和南天极。两个极点的指尖,固定在一个南北正立着的大圆环上,大圆环垂直地嵌入水平大圈的两个缺口内,下面四根雕有龙头的立柱支撑着水平大圈,托着整个天体仪。利用浑象,无论是白天还是阴天的夜晚,人们都可以随时了解当时应该出现在天空的星空图案。
水运仪象台是宋代苏颂、韩公廉等人设计制造的一座大型天文仪器,它把观测天象的浑仪、演示天象的浑象和报时装置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是我国古代一项卓越的创造。水运仪象台高约12米,宽约7米,呈下宽上窄的正方台形,全部为木建筑结构。全台分为三部分,最上层是一个可以开闭屋顶的木屋,里面放置一架铜制浑仪,用来观测天象;中间部分是一间密室,放置浑象,可以随时演示天象;最为有趣的是下面的报时装置,在台的南面可以看到五层木阁,每一层木阁里都有报时的小木人,他们各司其职,根据不同的时刻,轮流出来报时。它的一套动力装置“可能是欧洲中世纪天文钟的直接祖先”。

古人勤奋观察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变化,主要目的是通过观察这类天象,掌握他们的规律性,用来确定四季,编制历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我国古代历法不仅包括节气的推算、每月的日数的分配、月和闰月的安排等,还包括许多天文学的内容,如日月食发生时刻和可见情况的计算和预报,五大行星位置的推算和预报等。一方面说明我国古代对天文学和天文现象的重视,同时,这类天文现象也是用来验证历法准确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测定回归年的长度是历法的基础。我国古代历法特别重视冬至这个节气,准确测定连续两次冬至的时刻,它们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一个回归年。中国古代的主要估测天文仪器:圭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圭表的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很早以前,人们发现房屋、树木等物在太阳光照射下会投出影子,这些影子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于是便在平地上直立一根竿子或石柱来观察影子的变化,这根立竿或立柱就叫做“表”;用一把尺子测量表影的长度和方向,则可知道时辰。后来,发现正午时的表影总是投向正北方向,就把石板制成的尺子平铺在地面上,与立表垂直,尺子的一头连着表基,另一头则伸向正北方向,这把用石板制成的尺子叫“圭”。正午时表影投在石板上,古人就能直接读出表影的长度值。经过长期观测,古人不仅了解到一天中表影在正午最短,而且得出一年内夏至日的正午,烈日高照,表影最短;冬至日的正午,煦阳斜射,表影则最长。
于是,古人就以正午时的表影长度来确定节气和一年的长度。譬如,连续两次测得表影的最长值,这两次最长值相隔的天数,就是一年的时间长度,难怪我国古人早就知道一年等于365天多的数值。


中国古代是怎样观测天文的?
9. 浑仪是我国古代的天文观测仪器,用于测量日月星辰的位置,结构逐渐复杂,以适应观测太阳、行星和月球等天体的需要。10. 天体仪,又称浑象,用于演示天象,是现代天球仪的直接祖先,如北京古观象台上的天体仪,制于清康熙年间。11. 水运仪象台是宋代设计制造的大型天文仪器,结合观测、演示和报时功能,...

中国古代是怎样观测天文的?
浑仪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在古代,“浑”字含有圆球的意义。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形状像蛋壳,出现在天上的星星是镶嵌在蛋壳上的弹丸,地球则是蛋黄,人们在这个蛋黄上测量日月星辰的位置。因此,把这种观测天体位置的仪器叫做“浑仪”。最初,浑仪的结构很简单,只有三个圆环和一根金属轴。最外...

古代没有望远镜,是如何观察天象并得知各类天文景象的?
在古代没有望远镜的时代人们只能通过肉眼观测天象,因此古时的人们没有条件了解天体的更多细节、形态和性质,只能通过肉眼观测。肉眼观测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只能观测一些外表上的特征和位置,比如克星的位置、持续了几天之类的,局限性比较大。但是别以为肉眼观测就不好,我们现在做天文观测还是喜欢用肉眼...

我国古代天文观测仪器
我国古代最古老的天文观测仪器是圭表,是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部分组成。简仪是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于1276年发明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与浑仪一样用于测量天体的位置。使用地平经仪观测时,让待测天体与横表两端的线和中心垂直在一个平面上,可定出地平经度。

我国古代测量天体坐标位置常用的仪器
我国古代测量天体坐标位置常用的仪器是浑仪。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观测天体的仪器,具有精确测量天体位置的功能。浑仪是一种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天文观测仪器。在古代中国天文学中,浑仪是用来测量天体在赤道坐标系中的坐标位置的。它通过一系列精密的齿轮和刻度盘来跟踪天体的运动,并测量其精确的位置。...

中国人古代如何识天象
古代中华民族也创造了自己的星区划分体系,人们为了认识星辰和观测天象,把天上的恒星几个一组,每组合定一个名称,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各个星官所包含的星数多寡不等,少到一个,多到几十个,所占的天区范围也各不相同。其星官数目,据初步统计,在先秦的典籍中记载有约38个星官。古人们为了...

望远镜发明之前,古代人是如何观测天文的?
浑仪”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在古代,“浑”字含有圆球的意义。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形状像蛋壳,出现在天上的星星是镶嵌在蛋壳上的弹丸,地球则是蛋黄,人们在这个蛋黄上测量日月星辰的位置。因此,把这种观测天体位置的仪器叫做“浑仪”。中国最古老的天文仪器是西周...

中国古代的观天象是什么原理?日月星辰不都是正常的自然现象吗?_百度...
等都是来源于史前文明。古人认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从天象的变化可以推知人类将要发生的事情。人顺天而行,“天”就现吉象,人间必会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若是逆天而为、干了坏事,“天”就降凶兆,人间就会干旱少雨、洪涝灾害、兵变民乱等。所以古人很重视对天象的观测。

...运用圭表知道一年约等于365天,请问“古人”是怎么知道的?
古人通过观察圭表的日影长度来确定一年大约为365天。圭表是一种古代的天文仪器,用于测定正午的日影长度,以此来确定节令和回归年或阳历年。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计算,古代汉族学者掌握了通过圭表日影长度来确定二十四节气的技术。这使得圭表不仅能用于制定节令,还能在历书中排出未来的阳历年以及二十四个节令的...

...运用圭表知道一年约等于365天,请问“古人”是怎么知道的?
圭表是中国古代观测天象的仪器,利用太阳的出没方位和正午高度的周期变化规律,可以定方向、测时间、求出周年常数、划分季节和制定历法。圭表的文化意义丰富,体现了天文学对算学的促进,以及诚信的价值。此外,圭表的名称“中”具有政治和哲学意义,代表着中正和中央的双重内涵,对中国哲学和儒家思想产生了...

名山县18456849605: 中国古代是怎样观测天文的? -
洪胆乳糖: 古人勤奋观察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变化,主要目的是通过观察这类天象,掌握他们的规律性,用来确定四季,编制历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我国古代历法不仅包括节气的推算、每月的日数的分配、...

名山县18456849605: 古代又没有望远镜,那古天文学家怎样观测宇宙的? -
洪胆乳糖: 天文望远镜是伽利略发明的.中国古代不只是是用肉眼观察,有观察仪器,比如说浑仪. 浑仪是以浑天说为理论基础制造的、由相应天球坐标系各基本圈的环规及瞄准器构成的古代天文测量天体的仪器. 浑仪 浑仪 后来元代科学家郭守敬革新浑仪制造出了精度更高的简仪.用于天体观测.

名山县18456849605: 我国古人很早就运用圭表知道一年等于365天多,请问古人是怎样知道的? -
洪胆乳糖:[答案] 圭表是我国古代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 很早以前,人们发现房屋、树木等物在太阳光照射下会投出影子,这些影子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于是便在平地上直立一根竿子或石柱来观察影子的变化,这根立竿或立...

名山县18456849605: 古代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是什么?古代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
洪胆乳糖: 中国古代创制了许多先进天文观测仪器,如浑仪、简仪等.浑仪是望远镜发明之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迟至汉武帝时期,中国古代科学家已使用浑仪确定天体坐标.简仪是元代科学家郭守敬革新浑仪而制成的.

名山县18456849605: 浑仪和简仪是怎样的?
洪胆乳糖: 浑仪是一种用来测量天体坐标的测量仪 器.在望远镜发明之前,天文学家一直用浑仪 进行天文观测.根据我国古代的浑天说,日月星辰都在一 个大天球上围绕着地球旋转...

名山县18456849605: 我国古代人对太阳有怎样的观察? -
洪胆乳糖: 在我国,传说在公元前27世纪帝尧时,已经有了专司天文的官员羲和负责观象授时,由于有一次预报日食出了差错,而被帝尧处以死刑.帝尧还派羲仲到山东半岛去祭祀日出,目的是为祈祷农耕顺利.当时已经用太阳纪年了,一年为365天. ...

名山县18456849605: 古人如何观天象,又能得出什么结论,真的有将星吗?真的会坠落吗? -
洪胆乳糖: 夜观天象是在观什么?小时候听评书,一直对里面所说的“夜观天象”特别向往,一些有学问的人,不凭借任何特殊的设备,只是看看天上的星星,就可以预测出许多事情.也就由于此,对天文渐渐感兴趣起来,很想弄清楚他们到底在看些什...

名山县18456849605: 古时候怎么测试天气? -
洪胆乳糖: 我国古代气象科学的成就 观测天气气候的变化,是人类最早从事的科学活动之一.随着人类文明的诞生,气象科学开始萌芽.相传我国在公元前3000多年的黄帝时代,就设有专人从事气候观测.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帝尧时代,还设立了专门掌...

名山县18456849605: 天文历法,主要是历法方面的问题.古人怎么观测天空,用什么标准划分.如何应用这些标准.举例说明,谢谢 -
洪胆乳糖: 标准可以自己制定像 玛雅人有自己复杂的天文历法至于观测天空 古人可以直接用肉眼 (古代的天空无污染 透明清澈)间接地可以通过 影子 如:日晷

名山县18456849605: 如何观察天象阴天,狂风暴雨,冰雹大雪,地震火山等等如何看出前兆? -
洪胆乳糖:[答案] 对气候的季节变化,最初人们不是根据对天象的观察,而是根据自然界生物和非生物对气候变化的反应去捕捉气候变化的信... 有的研究者认为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四象说中东龙西虎的实证,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图 [12].如果这一论断能够成立的话,当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