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中的静海是怎么个情况! 何时出现,何时消失!

作者&投稿:晋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五代十国的详细历史事件及时间~

五代十国是指哪五代和哪十国?五分钟带你理清五代十国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静海乃退海之地。3000多年前,尚属泽乡,后经自然变化,海河平原开始出现,逐渐成为陆地。“四不象” 等野生动物曾在这里生息、繁衍。夏、商时期,先民开始在此狩猎饲养。夏代的易氏部落、商代的亳氏部落,就定居于此。《静海县志》记载,东周时期,此地被称为“长芦”,先后归属于齐、燕、赵等。秦属巨鹿郡。[2]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时,属齐国。
前663年(齐桓公二十三年),静海一带被割让给燕国。
战国时,前312年(齐宣王八年),齐国伐燕,属齐国;前284年(燕昭王二十八年),燕将乐毅伐齐,属燕国;
前247年(赵孝成王十九年),赵国和燕国交换土地,静海一带属赵国。
前223年(秦始皇帝二十四年),属秦朝钜鹿郡上谷地。
前202年(汉高祖五年),在陈官屯镇西钓台村附近建“东平舒县”治。东平舒县大致包括后来的大城北部、静海全境和天津市郊海河以南地区。[9]
东平舒县位于渤海西,束州东,滹池河北,泒水南,属渤海郡管辖,人口约40000余人。这一时期,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相对稳定,农业、商业及人口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繁荣的东平舒文化。[2]
公元前47年(西汉元帝初元二年),“海水溢西南出,浸数百里,九河之地为海水所渐”。海水吞没了静海地区,东平舒县迁至后大城县内,东平舒文化消失了。90年(东汉元和二年),属河间国;219年(建安末年),属章武郡;三国时(220年—280年),属魏国冀州刺史部章武郡;265 年(西晋太始元年),属章武国;东晋十六国(317年-420年)时,属冀州章武郡;南北朝(420年—589年)时,属瀛州章武郡;487年(北魏太和十一年),东平舒县去“东”字,称“平舒县”;直至晋隋以前,这里仍为“渤海西南隅一泽国”。[10]
隋朝初期,海水逐渐退去,但仍为一片沼泽。607年(隋朝大业三年),属瀛州河间郡。唐朝(618年-907年),时,先属河北道沧州;621年(武德四年),改属景州。896年(唐乾宁三年),设置“乾宁军”。五代十国(907年-960年)时,属契丹国南京道析津府宁州。936年(五代后晋元年),石敬瑭割16州与契丹, 乾宁军被割,改称“宁州”。959年(后周显德六年),柴世宗北伐,收复静海,仍称为乾宁军,属永安县(后河北省青县)管辖。柴世宗的北伐,奠定了宋辽以界河(海河、大清河)为界的基础。[2]
北宋(960年-1127年)时,先属河北路沧州;982年(宋太平兴国七年即辽乾亨四年),宋朝为防御辽军侵扰,沿界河设置窝子寨(后静海镇)、独流东寨、独流北寨、沙窝寨、当城寨、钓台寨等军事地点,归清州管辖。1048年(宋庆历八年),黄河改道,使界河水势发生变化,设在这里的寨、铺逐渐失去了军事防御的作用,驻军开始开荒屯田,并兼管民事诉讼。随着移民的流入,一些较大的寨、铺逐渐演变成为农业自然经济区,属高阳关路沧州,由此,静海地区进入了稳定发展的时期。宋绍熙年间(1190年一1194年),静海为金所辖,其时,已有主户5623户,客户1192户。
1108年(北宋大观二年),置靖海县,其意是渴求安定太平,治所涡口寨(即今静海镇)。1113年(北宋政和三年)并入乾宁县(即今青县)。
1193年(金明昌四年),复置靖海县,属河北东路清州。
1230年(元太宗二年),属清宁府;后属中书省河间路清州。
1265年(蒙古至元二年),并入会川(后河北省青县),属河间路管辖,仍名“靖海” 。其间连年战乱、水患不绝,致使人口稀少、经济衰败。元朝后期,制盐业迅速兴起,静海地区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
1368年(明洪武元年),为避讳“ 靖难”以求安宁,改“靖”为“静”,称静海县,属河间府。1375年(洪武八年)改属顺天府(后北京)。1377年(洪武十年)改属河间府青州。[2] 金(1115年-1234年)、元(1206年-1368年)两代,靖海县东南抵滹池故渎,北至界河,东至西泥沽,西南隔盐河与大城县相望,西北傍淀池与霸州为邻。
据《明史》和明嘉靖年间《河间府志》载,明代,静海县东西长220里,南北宽120里。其四至:东至渤海170里,西至顺天府文安县界50里,西南至青县界60里,北至顺天府武清县60里。后来天津市区的大、小直沽,津南区的咸水沽及东丽区军粮城,当时均属静海县。[9] 明朝时静海县分19里:阜民、子牙、新兴、归德、政化、永丰、独流、广富、保和、常乐、呼家庄、曹家庄、贾家口、羊粪沟、德化、新口、稍直口、大直沽、秀麦。1523年(嘉靖二年),因灾荒,人民逃散,并为10里。清顺治初年,因兵燹,人民逃亡,并为9里。 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静海县分四路一巡检。东路:东窑至杨家场,共77村;西路:谷家庄至高里庄,共66村;南路:唐官屯至小新庄,共99村;北路:羊粪港至冯家庄,共71村;奉新驿兼衔巡检,共69村。[11] 据清朝康熙年间《天津府志》载,清初,静海县东西长200里,南北宽140里。其四至:东至渤海160里,西至大城县界40里,南至青县界40里,北至顺天府武清县界100里。[9] 1725年(清雍正三年)属天津州,1731年(雍正九年)改属直隶省天津府。
1730年(雍正八年),据清朝乾隆年间《天津府志》载,从县内划出15个村归天津州。九年,拨沧州、静海、武清三州县的267个村庄归天津县。此后,静海县面积缩小,东西广200里,南北袤100里。其六至:东至渤海160里,西至大城县界40里,南至青县界40里,北至武清县界60里,东南至沧州界75里,东北至武清县界75里。[9] 清朝同治年间(1861—1875),静海县分四路,辖48个地练、349个村。东路辖砖垛、双窑、大泊、小韩庄、常流庄、管铺头、沈青庄、中旺、和顺、曲河、尚码头、土河、大庄子、顺民屯、县东街等15个地练106个村。西路辖西五里庄、花园、贾口、谷家庄、梁头、东河头、滩子头、禅房、杨芬港、瓦子头、子牙等11个地练71个村。南路辖县南街、双塘、长屯、陈官屯、高家庄、齐家庄、寨里口、大郝庄、唐官屯、靳官屯、杨官屯、旧张屯等12个地练96个村。北路辖县北街、白杨树、萧家楼、独流、当城、良王庄、沙窝、木厂、琉璃城、青凝侯等10个地练78个村。[11]  到鸦片战争前夕,静海县的面貌已大为改善,人口激增,面积达1800平方公里,耕地200万亩,分东、西、南、北四路,辖348个行政村, 总户数达46000户,人口17万多人。[2]
清末民国初期,县境缩小。民国《静海县志》载:“南北极长处相距120里,东西极宽处相距100里,截长补短约方80余里,计7000余方中里。”其四至:东至天津县界35里,西至大城县界25里,南至青县界40里,北至武清县界45里。[9]
1913年(民国二年),属直隶省渤海观察使;1914年(民国三年),属津海道。[10]
1923年(民国十二年),静海县划分6个区,辖356个村镇。第一区,区公所驻大侯庄,辖村庄50个;第二区,区公所驻中旺镇,辖村镇86个;第三区,区公所驻唐官屯镇,辖村镇83个;第四区,区公所驻瓦子头镇,辖村镇52个;第五区,区公所驻独流镇,辖村镇51个;总区,区公所驻静海镇,辖村镇34个。
1928年(民国十七年),直属河北省。1930年(民国十九年)5月,静海县划分6个区、281个编乡、1720个闾、8561个邻。第一区,区公所驻静海镇,辖64个编乡;第二区,区公所驻惠丰桥,辖78个编乡;第三区,区公所驻唐官屯镇,辖47个编乡;第四区,区公所驻东子牙镇,辖35个编乡;第五区,区公所驻独流镇,辖34个编乡;第六区,区公所驻良王庄,辖23个编乡。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属河北省天津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属河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1937年,日本侵略军攻占华北,静海沦陷后设“静海县公署”,属津海道;[10]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静海县面积1886.3平方公里。东至小官房,西至大瓦头,南至戴官屯,北至谢家堡。[9]
1944年9月,抗日武装在县境西部地区建静大县政府。转年10月9日,改为静海县政府。[11]
1944年冬,在津浦铁路东部成立中共津南工作委员会。1945年5月,建津南县,辖9个区,一区(抛庄)、二区(李庄)、三区(马圈)、四区(蔡公庄)、五区(大十八户)、六区(管铺头)、七区(梨园头)、八区(青凝侯)、九区(巨葛庄),共辖199个村。
1944年9月,以大城县的七、八区为依托地建静大县。1945年春,境域扩至津浦铁路以西地区,辖6个区:一区(德归、郑庄一带)、二区(茁头、台头一带)、三、七区(独流、当城一带)、四区(朱家村、东子牙一带)、五区(小黄洼、东滩头一带)、六区(流河、沿庄一带)。 1945年10月,静大县易名静海县。[11]
另外,194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在静海县西南部和大城县部分地区建立了革命政权,设置静大县人民政府,由冀中第八分区管辖。 1945年3月,静海县和大城县分设,静海县仍属冀中第八分区。[2]
1945年,日本侵略军投降后,国民党政府在静海设静海县政府,属河北省第二行政专员公署,由河北省沧州专署管辖。[11]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静海县划分6个区,36个乡镇,482个保,4899个甲。第一区,区公所驻静海镇,辖6个乡镇、93个保、1027个甲;第二区,区公所驻惠丰桥,辖9个乡、127个保、1270个甲;第三区,区公所驻唐官屯镇,辖8个乡镇、90个保、839个甲;第四区,区公所驻大瓦子头镇,辖4个乡镇、63个保、630个甲;第五区,区公所驻独流镇,辖6个乡镇、66个保、678个甲;第六区,区公所驻良王庄,辖3个乡、43个保、455个甲。[9]
新中国建立前后,杨芬港、杨官店等地析出,王口、台头等地并入,静海县面积渐增。东至小官房,西至里,南至烧窑盆,北至十一堡,幅员1894平方公里。[9]
1948年12月,静海解放,静海县人民政府由东藏庄(后属河北省大城县)迁到静海镇,由河北省天津专署管辖。[2]
此时,静海县划分12个区、5个市。12个区是:一区(旺村)、二区(王家村)、三区(滩里)、四区(梁头)、五区(岳家园)、六区(王家院)、七区(八里庄)、八区(大黄庄)、九区(陈官屯)、十区(靳官屯)、十一区(宗保村)、十二区(孙庄)。5个市是:王口、唐官屯、静海、独流、台黄。[9]
1949年3月,原津南县的砖垛、湾头、中旺、马圈、抛庄5个区并入静海县。[2]
新中国建立后,1949年10月,属河北省天津专区。[11]
1949年12月,静海县划分12个区,并以区驻地名称呼之:城厢(一区)、独流(二区)、台黄(三区)、王口(四区)、子牙(五区)、陈官屯(六区)、唐官屯(七区)、中旺(八区)、马圈(九区)、蔡公庄(十区)、砖垛(十一区)、良王庄(十二区)。

楼上两位说的静海根本不是lz要问的,静海是五代十国时期位于现在越南北部的一个国家,原来是唐朝节度使的藩镇,唐灭亡后独立,后来北宋统一时没有打过来,这也最终导致了越南不再是中国领土(明初曾短暂占据)。
我手上还有两张五代十国的地图,都能看到静海(安南),可惜百度知道没有上传图片的功能。

维基百科的资料:
“静海节度使,唐代时设置,管理交州(今越南)。
最早是安南经略使,乾元初年改为安南节度,领管内二十一州,咸通中期改为静海军节度,后为曲裕所有,开平元年(907年)曲裕卒,七月丙申,以静海军行营司马权知留后[1]。传三世,至后唐长兴初年(930年),为齐严所灭。”

清源也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闽南地区。南唐灭闽(945年)后,闽地三分,南唐得建、汀,吴越得福州,而泉、漳为当地人留从效、陈洪进所有,称清源军、平海军,至太平兴国三年(978)始纳土归宋。

据史料记载 , 静海乃退海之地。 3000 多年前 , 尚属泽乡 , 后经自然变化 , 海河平原开始出现 , 这里逐渐成为陆地。“四不象 ” 等野 生动物曾在这里生息、繁衍。夏、商时期 , 先民开始在此狩猎饲养。 夏代的易氏部落、商代的亳氏部落 , 就定居于此。

《静海县志》记载 , 东周时期 , 此地被称为“长芦 ”, 先后归属于齐、燕、赵等。秦属巨鹿郡。西汉时期 , 设东平舒县 , 属渤海郡管辖 , 人口约40000余人,治所设于现静海县西钓台村西部。这一时期 , 此地区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相对稳定 , 农业、商业及人口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 出现了繁荣的东平舒文化。

西汉元帝初元二年( 公元前 47 年) ,“ 海水溢西南出 , 浸数百里 , 九河之地为海水所渐”。海水吞没了静海地区 , 东平舒文化消 失了。直至晋隋以前 , 这里仍为“渤海西南隅一泽国 ”。隋朝初期 , 海水逐渐退去 , 但仍为一片沼泽。唐乾宁三年(896), 设置 “乾宁军 ”。五代后晋元年 (936 ), 石敬塘割 16 州于契丹 , 乾宁军被割 ,改称 “宁州 ” 。后周显德六年 (959 ) , 柴世宗北伐 , 收复静海 , 仍称为乾宁军 , 属永安县 (今河北省青县)管辖。柴世宗的北伐 , 奠定了宋辽以界河(海河、大清河) 为界的基础。宋太平兴国七年即辽乾亨四年(982), 宋朝为防御辽军侵扰 , 沿界河设置窝子寨 (今静海镇)、独流东寨、独流北寨、沙窝寨、当城寨、钓台寨等军事地点 , 归清州管辖。宋庆历八年(1048), 黄河改道 , 使界河水势发生变化 , 设在这里的寨、铺逐渐失去了军事防御的作用 , 驻军开始开荒屯田 , 并兼管民事诉讼。随着移民的流入 , 一些较大的寨、铺逐渐演变成为农业自然经济区。由此 , 静海地区进入了稳定发展的时期。宋绍熙年间 , 静海为金所辖 , 其时 , 已有主户 5623 户 , 客户 1192 户。

金明昌四年(1193 )置县 , 取名“ 靖海 ”, 其意是渴求安定太平。 蒙古至元二年 (1265 ), 并入会川(今河北省青县), 属河间路管辖 , 仍名 “靖海 ” 。其间连年战乱、水患不绝 , 致使人口稀少、经济衰败。 元朝后期 , 制盐业迅速兴起 , 静海地区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明洪武元年 (1368), 为避讳 “ 靖难”以求安宁 , 改 “靖”为“静”, 称静海县 , 属河间府。洪武八年(1375 )改属顺天府(今北京) 。洪武十年(1377) 改属河间府青州。清雍正三年(1725 )属天津州 , 雍正九年(1731)改属直隶省天津府。民国十七年(l928),直隶省改为河北省 , 静海县遂改属河北省管辖。

到鸦片战争前夕 ,静海县的面貌已大为改善 ,人口激增 ,面积达 1800 平方公里 ,耕地 200万亩 ,分东、西、南、北四路 ,辖 348 个行政村 , 总户数达 46000 户 , 人口 17 万多人。

近代

1937 年 , 日本侵略军攻占华北 , 静海沦陷后设“静海县公署”。 1945年,日本侵略军投降 , 国民党政府在静海设静海县政府 , 由河北省沧州专署管辖。

另外 ,1944 年 ,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在静海县西南部和大城县部分地区建立了革命政权 ,设置静大县人民政府 ,由冀中第八分区管辖。 1945 年 3 月,静海县和大城县分设 ,静海县仍属冀中第八分区。1948 年12月 ,静海解放 ,静海县人民政府由东藏庄(现属河北省大城县)迁到静海镇 ,由河北省天津专署管辖。

现代

1949年3月 ,原津南县的砖垛、湾头、中旺、马圈、抛庄 5个区并入静海县。

1958 年11月 , 青县、静海县合并 , 称静海县 ,县治静海镇 ,改属天津市。

1961年5月13日 , 青县、静海县分置 , 静海县驻静海镇 , 改属河北省天津地区。

1973 年8月1日改属天津市
只有翻到这么多了,

南通在距今五、六千年开始就有人群在当地居住,市区一带在晋朝以前为江口海域,南北朝时始成沙州,初名壶豆洲,后名胡逗洲,属海陵郡(今泰州),唐朝时为盐亭场,玄宗开元十年(722年)设置盐官,属扬州海陵县,隶淮南道。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时,设狼山镇遏使,归浙江西道节度使管辖。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吴时曾设东洲静海都镇遏使。南唐时立静海都镇制置院,置如皋县属泰州,历时半世纪。公元958年,北方后周派兵南下,占领静海,升为静海军,不久改名为通州,领静海、海门两县,属扬州管辖。宋朝时天圣元年(1023年)一度称崇州或崇川,不久复称通州,隶属南东路,领静海、海门两县。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为通州路,二十一年(1284年)复称通州,属扬州路。隶江北淮东道廉访使司,领静海、海门两县。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海门废县为乡并入南通;雍正三年(1724年)改通州为直隶州,并以泰兴、如皋两县归其管辖,隶江苏市政使司;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隶江宁市政使司。辛亥革命后废州立县,设“南通县公署”。1914~1927年,南通、如皋、靖江、泰兴等县为苏常道辖,海门、崇明等归沪海道辖。1934年设立南通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辖南通崇明、启东、海门、如皋、靖江六县。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3月在南通县北兴桥建立抗日民主政府,解放战争期间,设通东、通海、通西、通如行署,在如东掘港建立苏中第四行政区专员公署,曾改建苏皖(华中)一、九行政区。

肯定不是说天津静海县


五代十国的历史事件及时间分别是什么,可否详细的说明一下?
高平之战是后周和北汉、契丹联军之间进行的一次关键性战役。也是五代十国时期最为重要的一次决战。4、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959年,周世宗柴荣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

五代十国贵州是谁当皇帝
五代十国时贵州的皇帝:武穆王马殷——衡阳王马希声——文昭王马希范——废王马希广——恭孝王马希萼——后主马希崇。五代十国的时候,贵州是属于楚国的疆域范围。楚国(公元896—951)是十国之一,历史上唯一以湖南为中心建立的王朝,史称马楚,又称南楚、马楚国、马楚政权,潭州(今长沙)为王...

五代十国时到底出现了几个王国,建立和灭亡时间呢,还有被谁灭了_百度...
灭于北宋8南平(荆南)江陵府(湖北荆州)907年——963年武信王高季兴灭于北宋9吴越西府\/杭州(今浙江杭州)893年——978年太祖钱镠灭于北宋10北汉太原府(今山西太原)951年——979年世祖刘崇灭于北宋 3.五代十国时期其余割据政权情况一览表 序号政权名称都城\/首府称号\/地位姓名统治时间灭亡\/结束...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五代十国究竟存在多少年啊?
五代十国,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间。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

五代十国有多少个政·权﹖
10 北汉 太原府(今山西太原) 951年——979年 世祖刘崇 灭于北宋 3.五代十国时期其余割据政权情况一览表 序号 政权名称 都城\/首府 称号\/地位 姓名 统治时间 灭亡\/结束 1 赵国 镇州(今河北正定) 赵王 王镕 883年-921年 灭于后唐 2 北平国 定州(今河北定州东) 北平王 王处直 907年—...

南通的历史有多长时间?
五代十国时期,今南通一带为割据政权南唐控制。南唐保大十年(952),升海陵县如皋场为如皋县。后周显德五年(958),设置静海军,后改通州,始筑州城,时领静海、海门2县。宋代,通州一度称崇州、崇川,隶属淮南东路。元至元十五年(1278),通州升为通州路;至元二十二年(1285),恢复为州,属扬州...

我历史学的最差的是五代十国,哪位老师给我讲讲,多谢:)
在北方广大地区,军阀混战的结果是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较强大的王朝。与此同时,南方各地又陆续并存过九个较小的割据政权,即:吴、南唐、吴越、楚、前蜀、后蜀、南汉、南平及闽等九国;北方河东地区则有北汉势力。史称:"五代十国"。此外,这一时期在边疆地区还有一些并存的...

五代时期的十国。看补充
十国之中,除刘崇的北汉在北方(约今山西、陕西和河北的一部分)外,其它诸国皆在中国的南方,它们少受中原干戈的影响,政局相对稳定,政权维持的时间也远比五代为长,如最短的前蜀亦有三十四年,是后梁的一倍,而最长的吴越,竟达八十五年之久。这对中国南方的开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吴越,就...

五代十国史安史之乱后各地城镇趁机做大做强
1个回答 #热议# 茅台真假怎么辨别?假标是什么样的?校易搜全知道 2023-06-19 · 专注互联网信息分享。校易搜全知道 向TA提问 关注 展开全部 五代是梁、唐、晋、汉、周五,历史上称为、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建立侯亮,这是五代十国的开始。公元923年,晋王李克用之子李占领太原,灭,建立...

为什么五代十国这段时间几乎没有存在感?
而中国的内乱,也给周边的少数民族发展的机会。辽朝和西夏的建立,静海军(交趾,后来的越南)自此脱离中国。这也对两宋时期的国际形势造成深远影响。2 五代十国时期,也有乱世中的枭雄。如:朱温、李克用、刘知远、柴荣。政治体制大致沿用唐朝制度。经济方面,由于北方战火不断,人口锐减,经济实力下降;而...

青原区13579618386: “五代十国”时湖北境内的情况如何? -
巫顷优泌: 五代时期,政权更迭倏迅,现湖北未曾给某一政权完整的统治过. 分割情况大致如下: 东部及东南部分(含现咸宁、武汉、黄石直至麻城)先后为吴越、南唐辖地; 北部及西北部(含现钟祥、安陆随州及襄樊地区)先后梁、唐、晋、汉、周所统治; 西南部(含宜昌、荆沙区域)梁时为梁的辖地,其它时期为一个叫南平的撮尔小国所统治.

青原区13579618386: 为什么朝鲜越南等过没有并如中国?中华民族原本只是占有在黄河流域一
巫顷优泌: 先说朝鲜,现在朝鲜人的祖先的最早文字记录是汉朝时期的三韩,实际上是部落而已... 再说越南,越南原称安南,最早成立国家是在五代十国时期,当时安南是十国中南汉...

青原区13579618386: 五代十国时期“十国”中唯一割据北方的政权是什么? -
巫顷优泌: 北汉(951年-979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之一,也是十国中最后一个政权.刘崇所建.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南),称太原府.盛时疆域十二州(一作十州),约为今山西省中部和北部.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亲率大兵灭亡北汉,北汉都城晋阳(今山西太原南)陷落,北汉皇帝刘继元出降,北汉亡.历四主,共二十九年.是五代十国里最后灭亡的国家.

青原区13579618386: 五代十国很乱吗 -
巫顷优泌: 当然,如 五代的开国之君,都是前朝的藩镇,靠军事割据发展起来的,故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是战争频仍,政权屡有更迭.在五个朝代中,后梁维持的时间最长,也只有十七年,其次后唐十四年,后晋十一年,后周九年,而后汉仅仅四年,都不足十年.其实,即使在一朝之内,其权位之争亦超乎寻常.如后梁太祖朱温登上皇位才五年,就被其次子朱友硅所杀.而朱友硅上台不久,又被其弟朱友贞所杀.再如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儿子秦王李从荣,亦曾以兵夺权,未能成功,反丢了性命.明宗去世之后,其弟五子李从厚继位,仅只一年,其位即被明宗的养子李从珂所夺.频频的兵戎相见,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痛苦和灾难.

青原区13579618386: 中国有没有一个叫做静海市的城市,那它是不是全国最发达的的城市 -
巫顷优泌: 没有静海市,是天津市静海区.在我看来还是挺发达的,因为静海很大.

青原区13579618386: 五代十国中,吴国(南唐)有哪几个州?
巫顷优泌: 南唐全境1府35州5军179县其中35州分别是 泗州,海州,洪州,抚州,吉州,袁州,虔州,宣州,池州,歙州,饶州,信州,润州,常州,泰州,扬州,楚州,濠州,寿州,和州,滁州,庐州,舒州,蕲州,光州,江州,筠州,建州,泉州(留从效割据)漳州,汀州,剑州,黄州,鄂州,升州一府就是 江宁府五军就是 汉阳军,建武军,雄远军,江阴军 还有一个查不到了 - -!

青原区13579618386: 五代十国到底是怎么回事 -
巫顷优泌: 五代十国(907~960年),一般是指介于唐末宋初的这一段历史时期.黄巢起义后,唐朝名存实亡,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907年,梁王朱温篡唐称帝,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

青原区13579618386: 谁能给我简单的介绍下五代十国的大体情况
巫顷优泌: 五代十国(907年-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统一中国本土为止.本时期分成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7年-979年).五代十国...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