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作者&投稿:薛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急需《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著的读后感~

冯友兰先生所著《中国哲学史》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第一篇 是子学时代,第二篇 为经学时代。从孔子到淮南王为子学时代,自董仲舒到康有为为经学时代。子学时代主要介绍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学说,经学时代则记述了从汉代到晚清整个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脉络。
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陈寅恪评此书,赞为“取材谨严,持
论精确”。《中国哲学史》基本架构已为中国哲学史界普遍接受,许
多观点(如名家应分为惠施之“合同异”、公孙龙之“离坚白”两派;二程
思想不同,分别为心学、理学之先驱;又如程朱异同,陆王异同,朱王异同
;等等),均发前人所未发,在学术界享有盛誉

关于《中国哲学简史》的读书笔记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精神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由于有这样的一种精神,中国哲学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既讲求实际,又不浮浅。入世和处世是对立的, 正如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是对立的一样。中国哲学的使命正是要在这种两极对立中寻求她们的综合。而中国哲学的背景:中国是个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历来依靠农业来维持生存。直到今日,中国的农业人口还在全体人口中占到百分之七十五至八十。在一个农业国家里,财富的首要基础是土地。因此,在中国历史上,一切社会、经济思想以致政府的政策措施都以土地的分配和利用为中心。在一个农业国家里,无论和平时期或战争时期,农业都同为重要。在中国历史上,各种社会、经济的理论和政策都重农轻商。在一个重农轻商的国家里,商人自不免受到轻视。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把民众按行业分为士、农、工、商四等,士通常是来自地主阶级,农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这两种行业受到社会的尊重,任何人出身于“耕读世家”往往引以为傲。读书人通常并不亲自耕地,但他们一般出自于地主家庭,家庭的兴衰和农业生产的好坏直接联系在一起,农业收成好,他们受益;农业收成坏,他们也受连累。因此,他们的宇宙观和人生观都主要反映了农民的思想。再加上他们受过教育,使他们得以表达农民自己没办法表达的思想,这种表达在中国就采取了哲学、文学和艺术的形式。
儒家的人生观、哲学观是崇尚礼乐、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以维护现实既定的宗法秩序,儒家的思想是积极入世的追逐功利的;并且其哲学观具体说来就是正名、仁义、忠恕、知命。墨家的人生观、哲学观则对古代文明持批判态度,墨子质疑周代早期的传统典制、礼仪、音乐、文学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并力求使之简化,而且找他看来更为实用;并且其哲学观主要便是批判传统典制和对它加以粉饰的孔子与儒家以及对游侠道德的辩护,具体说来就是兼爱、天志、明鬼。道家的人生观、哲学观是师法自然,更多的强调人与“自然”的一致,以追求理想中的“无我”境界,道家的思想主张则是倾向于出世的、超然物外的。阴阳家的人生观、哲学观是讲宇宙论的一派,由于它把宇宙的原理归结为阴阳两个主要原则:阴是代表女性的原则,阳是代表男性的原则,两者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由此产生了中国人心目中所见的宇宙一切现象。他们试图以自然力量来解释自然现象,它代表了一种科学探索的倾向,它总是和实际打交道。名家的人生观、哲学观是分辨名实,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他们强调现实是像对的,名是绝对的。名家的哲学解析名实,在中国哲学思想中揭示出一个形象之外的世界;在中国哲学里对“形象之内”和“形象之外”是加以区别的:形象之内是“实”,是指一类形象和属性。人们经验中的任何对象或可能成为经验对象的东西都有形象和属性,都是在现实世界之中。反过来,也可以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任何形象与属性都是经验的对象,或可能成为经验的对象。法家的人生观、哲学观是不赞成当时一些儒生强调政府要以德治过,他们认为一个好的政府必须建立在一个成文法典的基础上。他们为君王公侯出谋划策,告诉统治者怎样统治广大的封地、怎样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里。他们鼓吹君王不需要是圣人或超人,只需要实行他们提出的一套方略,一个仅具中人之资的人就可以把国家治理得仅仅有条。他们为自己鼓吹的统治方略提出理论根据。
关于社会,孔子认为:一个社会要想能够走上轨道、井然有序,首要的是“正名”;这就是说客观存在的种种事物应当与他们名字的本来含义一致起来,换句话说每类事物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这个名字含有一定的含义,也就是其理想的本质相一致;在社会关系中,每一个名字包含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每个人在社会里,各有责任和义务,任何人有其名,就应当完成其责任和义务,这便是孔子主张的“正名”的意义。由孔子之“正名”理论出发,在当今中国,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都尤其需要完成的责任和义务;其中作为国家领导人,对外要拓展中国队国际市场及形象等,对内要关注民生,而近年在政府来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以及在今次关注和慰问南方多个省市自治区受到风雪影响的百姓,都体现了领导人对民生的关注;他们肩负起了与自己名声下相称的责任与义务,因而可以说符合了“正名”。对于个人的品德,孔子强调仁和义,尤其是仁。义者宜也,即一个事物应有的样子,它是一种绝对的道德律。社会的每个成员必须做些事情,这些事情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达到其它某些目的的手段。如果一个人遵行某些道德是为了不属于道德的其它考虑,即便他所做的客观上符合道德的要求,也仍然是不义。“义”是一种观念形式的规范,“仁”的观念则具体得多。一个人在社会里行事为人由他应循的义务,那时他应该做的,但是这些义务的本质应当是“爱人”,即“仁”。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他的社会责任。因此,在《论语》里孔子“仁”这个词时有时不是仅只一种特定的品德,而是泛指人的所有德行,这便是“仁人”一词的含义。在这种场合下,“仁”的含义是“品德完美”。仁的实践包含了为人着想,这是“仁”的积极方面,尽己为人谓之忠。“仁”的含义还有灵位一方面“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方面合起来称作“忠恕之道”,孔子认为这就是把仁付诸行动的途径,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仁之方”。后来又的儒家把忠恕之道称作为“挈距之道”,意思是说以自己作为尺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忠”和“恕”的做人原则也就是“仁”的原则。因此,一个人按“忠”、“恕”行事为人也就是“仁的实践。这种实践引导人去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其中就包含了“义”这种为人的品质。因此“忠”和“恕”乃是人的道德生活的开头,也是它的完成。仁义忠恕是一种美好的品德,但在现今中国由于种种问题使得人性趋于麻木,正确品德、道德观、价值观正变得扭曲,因而政府提出新儒家思想以及“八荣八耻”来规范和重塑正确品德和道德观,希望人们本着“忠”和“恕”的原则做人时,知道怎样由人及己,懂得所不当做的方面;而“感动中国”这一节目能使人感动的重要原因则在于被提名参选的人都有邪恶美好的品德,他们可以为了别人而牺牲自我,他们在本着“忠”和“恕”的原则做人时推己及人,知道怎样主动去做。在儒家的形而上学思想中有着“中”与“和”、“庸”与“常”这两组概念。《中庸》对于“中”的意义作了充分发挥,“中”的真正含义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并且在“中”这个概念里时间是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往往把“时”与“中”联系起来,如“时中”的含义是懂得“适当其时”、又“恰如其分”地行事;《中庸》第一章写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忠;罚而未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也,万物育焉。”人的感情还未迸发出来时内心里无所谓“过分”或“不及”,这时称为“中”;当人的感情倾斜出来而保持恰如其分,这时也仍然是“中”。“和”来自“中”,“中”又是调和各种心情所必需的。这个思想适用于人的感情,也同时适用于人的欲望。个人的行为或人的社会关系中都有一个中点,使人在表达感情和满足欲望时知乎所止。当人的情感或欲望都表现得合乎分寸,他内心便达到一种平衡,这时精神健康所必需的,对整个社会来说也是如此。如果在一个社会里各种人都懂得对自己的欲望和感情都适度地满足,这时,社会便达到和谐、安定、秩序井然。而“和”便是协调分歧,达成和睦一致;“和”意味着和谐,它承认不同,而把不同联合起来成为和谐一致。这种和谐需要一个条件,就是:各种不同成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这就是“中”,“中”的作用则是达成“和”。一个有组织的社会里,有各种不同才能、不同行业的人,各有自己的地位、完成不同的作用,各得其所、彼此没有冲突;一个理想的社会也是这样和谐的一体。同样,在《中庸》第一章里也提出了看似“普通”与“寻常”事务的重要性,这是《中庸》的另一个重要思想,它以“庸”来表示,意思就是“普通”与“寻常”。人们每天都学要吃饭、喝水,因此吃饭喝水成为人类的日常活动。它们如此重要又是如此寻常,成为人人不能离开的事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人际关系和道德也同样是不能须臾离开的。有的人觉得人际关系和道德是十分寻常的事情,因此并不觉得它们有什么价值。其实任何人离开了它们便无法生活。吃饭、喝水、保持人际关系、道德价值,都无非是顺乎人性,这便使“率性之谓道”。所谓精神文化、道德教育,其实就是培养“道”的意识。现而今虽然所有的人都在不同程度上遵循“道”来生活,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充分认识这个事实;精神文化的作用就在于使人懂得它们其实是在循“道”而行,使人懂得生活的意义和懵懂地生活是不大一样的。

在其《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将人生划分为四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我个人觉得,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处于功利境界。即我们所做的事都是出于利己考虑,尽管结果可能会对他人产生有利的影响。   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为自己谋取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同时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难免对他人的利益造成或多或少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其中关键的是这种影响引发了人与人之间一系列的问题,对此我有几点粗浅的想法。  一、人与人之间信任在逐步减少,诚信危机不容小觑。现代社会的人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有时掌握信息资源的多少会直接影响人在社会中的利益分配,因此,人与人之间慢慢就会产生欺骗,从而减少信任感。再者,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诱惑的时代,人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难免会心理扭曲,为谋利益不择手段,直接导致诚信危机。 二、人与人的关系受利益因素影响增强。人们由于在社会中的分工不同,进而引发了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差别,而人总是向往好的事物的。处于底层的人为获取相对高的社会地位,处于高层的人为保住既得利益。总言之,人际关系、人际交往大部分是掺杂着利益的。纯粹的亲情或友谊正在流失。  三、人际交往处于一种矛盾状态。一方面现在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真心对待,对纯粹的亲情和真诚的友谊即人与人之间的纯真是向往的;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对他人处处设防,为防受到伤害而谨小慎微的保护自己。简言之,现在的人总是在互相依赖与互相提防中小心协调。  我认为不论是孟子的“人性本善”还是荀子的“人性本恶”都不足以解释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分子,我真心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达到人生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会真正的成为名副其实的和谐社会 范文二 选择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因为自己一直喜欢哲学,尤其是喜欢渗透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晦涩难懂,然而在我看来,它已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因为毕竟这本书成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给外国人上中国文化课。毋庸置疑的是,这本书英文版在当时绝对堪称是国外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介绍的英文书籍。而冯友兰更是中国知识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学者之一。它的问世,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学起到了极大的积极意义。而它翻译成为中国后,也更不失为一本言简意赅,轻松易懂的中国哲学读物。 中国哲学简史呈现给我了一个在纷繁乱世出现的文化盛世。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均在那样一个时代兴起,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在那样一个生产力极端低下,战端频起的年代,诸子百家游或是游走于各个诸侯之间抒发自己的治国之道,或是在一方著书教学,或是学以致用,或是为战争或者和平和努力。可以说,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高峰。我们现在的许多思想,所做的很多决策都深深受到那一时期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生活。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德克·布德教授在《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中写道:“他们(中国人)并不认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至少不是宗教的有组织形式),而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这一切使中国和其他主要文明国家把教会和神职人员看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同。冯友兰教授将宗教等现象称为超道德现象,并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的哲学意识(如诸子百家思想文化)太过浓厚,因而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而不再需要宗教的滋养。中国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不是探求事物之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事实上,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宗教的权威被不断削弱。很多维护传统的人们对这个事实感到遗憾,惋惜大众离开宗教是自身的衰退。如果这个世界除宗教之外没有什么办法达到可高的价值,那么人们宗教仪式的淡薄的确是值得惋惜的。而事实上,哲学能够达到更高的价值,它更为直接,也更加单纯。哲学取代宗教的地位,这合乎中国哲学的传统。也体现出了在中国哲学尤其是先秦百家哲学的重要性。 除了在人类至高道德上体现其价值,朴素点说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哲学家就是热爱智慧的人。智慧不是手段而是追求的对象。我们永远不可能占有智慧,至多也只能做到热爱和追求“智慧”。正如冯友兰教授所说,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具体而言,知识或者科学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们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类追求和热爱智慧却没有别的目的,而只是为了智慧本身。我感觉, 人应该在哲学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应该在本书中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引下,磨砺人高贵的品格,找回人高尚的人性,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我们或许可以不关心数学和物理学的新进展,直接利用或者享受它们的成果,但是却不应该不关心哲学,因为哲学不是生存的工具和手段,而是生存的目的和理想,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关心的问题。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尽管经过了理性的省察也不一定能找到生活的目标。学习哲学就是“上路”。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他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 在阐释了中国哲学的精神、背景后,冯友兰教授选取了诸子百家中代表性学说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其主要篇幅在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每个朝代之初,百废待兴,统治者大多励精图治,道家“清虚自守”、“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就其用来作为恢复国力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法律指导思想。而到了统治中期,社会需要稳定秩序,统治者大多采用儒家伦理来教化百姓,使子女孝顺父母,臣民忠于君主。盛极必衰,由于缺乏监督和制约,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每个王朝的鼎盛便预示着她开始一步步的走向衰败。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王朝末期,官吏贪污腐化,鱼肉百姓。此时民怨沸腾,统治者不得不采用法家的重刑法的那套办法来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上,所以被认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除了最为熟悉的儒家、道家外,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墨家。墨家的认识论理论是一种朴素的实在论,墨家中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先秦的科学家,这自然让我这个学工科的大学生产生了巨大兴趣。在墨子的著作中,还有一部分学说涉及自然科学,如力学、光学、声学等。小孔成像原理还是墨子最早发现的。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理性高度对待数学问题的科学家,他给出了一系列数学概念的命题和定义,这些命题和定义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他的微分学原理,也比西方要早。因此,他被西方科学界称为东方的德谟克利特。墨子主张从劳动者中选拔人才,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因而墨子被称为平民圣人。墨子老年隐居于鲁山县熊背乡黑隐寺并卒葬于此,现存有土掉沟、黑隐寺、坑布崖、墨子城等古迹供人们瞻仰。 中国哲学并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的,如儒家学派就经历了很多的发展,也发生了很多演变。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对不断舶来的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直到今天。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其实中国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时一直都具有这样的韧性与海一般广阔的精神。我相信,即使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时代,一个西方文化占主流文化的时代,中国哲学依旧能绽放它的光彩。 冯友兰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学问,实际上它就深深的蕴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密不可分。只不过我们缺少是它们“浮出水面”,“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理论思维而而已。“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希望人们都能在中国哲学中寻求到心灵的慰藉。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回答:[《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是一本很有特色的关于中国思想史的论著,读完后获益良多,《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一、他这本书突出思想发展的“史”这个主线,所以,在这本书里,你很难找到具体某个人的思想,所以,看完这本书只能让你把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过程基本缕清楚,进一步的学习...

西方哲学史的读后感1500字作文
《西方哲学史》是很多读书人都看的一本书,尤其是搞文史哲研究的人。那么关于这本书的 读后感 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为你介绍的《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500字,希望帮助到你。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500字 读梯利版《西方哲学史》,这是我继斯通普夫版《西方哲学史》和罗素版《西方哲学史》后读过的第三部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读后感2000字
正因为如此,我才能看得这么快,反正看不懂,反正看过了。并没写读后感的习惯,这本特别看不懂的书倒想写,至少把有印象的几点整理一下,也算给特别热爱、看重*文化的罗素先生一个交待。第一次知道西方哲学的起源竟然是数学;第一次知道原来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在西方思想史上有这么高的地位...

《近代哲学史》读后感
《中国简明哲学史》一书有重点地、平易简明地介绍了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的有代表性的中国哲学思想精华,讲解了中国古代最主要哲学家的主要命题。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伟大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物质文明,而且一贯爱智慧的传统。古代经籍有记载上古时代“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因为一系列有...

历史哲学读后惑500字
《历史哲学》读后感 关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一书,由于各种原因,我只阅读了黑格尔所著的绪论部分和正文部分的中国篇。 黑格尔(1770-1831)是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他的历史哲学思想在《精神现象学》中已经有了初步的萌芽,在《历史哲学》中则构成了明确的体系。柯林伍德认为《历史哲学》是一部具有深刻独创性和革命性的...

西方哲学史全增瑕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以前看过几本哲学的书籍,一般都看不懂!这段有时间,从头又读了一遍西方哲学史,终于明白了什么是哲学。西方的哲学是首先要推崇希腊哲学,也就是古希腊哲学。这里首先研究的就是自然,研究一下金木水火土是什么,由什么组成的,以及他们之间是怎么变化的。研究这些问题的一些牛人...

关于哲学的书的读后感
此书通俗易懂,每个高深的哲学知识都是从一件件现实生活中常遇到的事和一句句日常用语中引申出来的,用人们熟知的中国历史事例来剖析哲学道理,但其又不失哲学的根本,启发群众自身的感悟来学习哲学。 关于哲学的书的读后感篇三 所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出自梁树发等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读《西方哲学简史》
理解这些精神对理解相关哲学问题和哲学观点是很有帮助的,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罗素的西方哲学史里罗素的大部分内容不是在讲家哲学家的问题与观点,而是在介绍和阐述一个哲学产生的当时社会生产生活背景。在这个读后感里我不想涉及过多的西方哲学史的具体的概念和问题,因为感觉那样就成了读书笔记而不是感受...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多读哲学故事,可以开启心智。读完这些哲学故事,读者们的感受是什么呢?往下看。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哲学的故事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篇一 假期里,我看了张景中院士献给数学爱好者的礼物---《数学与哲学》一书,书中主要内容包括了“万物皆数”观点的破灭与再生、哪种几何才是真的、变量·无穷小·量...

大学生学习西方哲学史的意义?
想要探讨大学生学习西方哲学史的意义,那么需要从西方哲学史包含哪些内容开始:第一模块是德国古典哲学:在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辩证法和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的成就,把现代西方哲学发展到了最高阶段。伽利略的数学方法和牛顿的形而上学方法在前一时期盛行,后来被进化发展的观点所取代。由此...

饶阳县13444267893: 谁能帮我写一下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读后感啊?最好原创的,3500字左右.再次拜谢啦啊 -
庾牵回春:[答案] 中国哲学起源于《易经》所以说我们是《易经》的民族,后来才有了《诸子百家》是历史上哲学思想的鼎盛时期,对以后的中国哲学都有深刻影响,后来留下的是儒家和道家成为主流思想,道家提倡无为,逍遥,讲的是形而上学,在那个战乱的年代...

饶阳县13444267893: 急需《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著的读后感 -
庾牵回春: 冯友兰先生所著《中国哲学史》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第一篇 是子学时代,第二篇 为经学时代.从孔子到淮南王为子学时代,自董仲舒到康有为为经学时代.子学时代主要介绍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学说,经学时代则记述了从汉代到晚清整个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脉络.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陈寅恪评此书,赞为“取材谨严,持 论精确”.《中国哲学史》基本架构已为中国哲学史界普遍接受,许 多观点(如名家应分为惠施之“合同异”、公孙龙之“离坚白”两派;二程 思想不同,分别为心学、理学之先驱;又如程朱异同,陆王异同,朱王异同 ;等等),均发前人所未发,在学术界享有盛誉

饶阳县13444267893: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
庾牵回春: 数学爱好者

饶阳县13444267893: 中国哲学史钟秦著的读后感 -
庾牵回春: 以下是读后感写作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读后感的格式(简单的说):第一段 把书中主要内容,加以概括,作者写了什么,想表达什么.第二段 选择一个比较重要的点,也可以是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达,我觉得哪哪...

饶阳县13444267893: 中国哲学史(中国传统哲学的历史) - 搜狗百科
庾牵回春: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是一本很有特色的关于中国思想史的论著,读完后获益良多,《中国思想史》读后感.一、他这本书突出思想发展的“史”这个主线,所以,在这本书里,你很难找到具体某个人的思想,所以...

饶阳县13444267893: 苏东坡转读后感 -
庾牵回春: 苏东坡读后感 苏东坡传看完了,苏轼可谓命运坎坷,他的命运完全掌握在朝庭某些人手中,这是他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读书人共同的悲哀,起也好贬也好,唯令是从,大起大落,富贵与凄凉,他都经受了,但至死性情不变,诙谐、风趣、达观...

饶阳县13444267893: 道(道琼斯指数)
庾牵回春: 道家思想的道究竟是什么?它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庄子说“夫道,窨yìn然难言... 这种方法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称之为“负的方法”,意思是说,...

饶阳县13444267893: 打开IE后,有色情网页出现怎么办?
庾牵回春: 你的IE被恶意代码修改了.建议装雅虎助手修复一下就没事了.我遇见的这种情况多了.

饶阳县13444267893: 中国人寿鑫福年年的基本保额怎么算?
庾牵回春: 所有保险的基本保额都是精算师算好定的,鑫福年年是以元保费定保额的.根据您年龄,保费,男女就可算出您自己的基本保额.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