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翁传译文

作者&投稿:超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丹溪翁传译文~

丹溪翁传译文 丹溪翁是婺州义乌县人姓朱名震亨表字彦修学习的人尊称他叫丹溪翁。他自幼爱好学习每天能记千字。稍微长大跟从辞官居乡的老先生学习经书攻读科举考试的学业。后来听说许文懿公得到朱熹四传的学说在八华山讲学又前去拜他为师。逐渐知道道德性命的学说广博深奥专精严密于是成为理学家。有一天许文懿对他说“我患病卧床已久如果不是精通医学的人就不能使我病愈。你是聪明非凡的人大概肯从事医学技艺吧”丹溪翁因为母亲患脾病对于医学也粗略学习过等到听了许文懿的话便感慨地说“读书人如果能精通一门技艺用来推行由爱己而及于众人的仁爱即使在当世没有出仕也像做官一样了。”于是全部毁弃原先所学的科举学业专心在医学方面尽力。 当时正在盛行北宋陈师文、裴宗元等编定的《和剂局方》丹溪翁日夜学习它不久他醒悟说“拿古方来治疗当今的疾病它们的情况不能完全符合。如果要设立医学法度确定治疗规范符合医治准则就必须依据《素问》、《难经》等各种医经但是我们本乡的各位医生很少能够通晓《素问》、《难经》的。”于是整理行装外出游访寻求别的老师请教。他渡过浙河奔走吴县穿越宛陵到过南徐最后抵达建业都没有遇到良师。等他返回武林忽然有个把他郡中罗先生来相告的人。罗先生名叫知悌表字子敬世人称他太无先生曾是南宋理宗时的宫中近侍学问上对于医学精通得到金代刘完素的再传并且广博地通晓张从正、李杲两位医家的学说。然而他心胸狭小得很凭借医技厌烦侍奉他人难以称心如意。丹溪翁去拜访他共多次往返不能跟他接交。后来丹溪翁求见更加诚恳罗知悌这才接待他问道“你不是朱彦修吗”当时丹溪翁已经具有医学声名罗知悌所以知道他。丹溪翁见到老师以后就面向北方两次叩拜进谒接受他传授的医术。罗知悌接待丹溪翁也很高兴就把刘完素、张从正、李杲三位医家的著作传授给他为他讲述并发挥三位医家的学术要旨而完全依据于医学经典理论并且说“全部抛弃你过去学习的内容因为那不是正确的。”丹溪翁听了他的讲述问题都解决消散在心里没有一点聚积的疑问。过了不长时间就完全掌握了老师的学说而返回家乡。 乡里的拘泥陈师文、裴宗元学说的各位医生听了丹溪翁的言论就大为惊讶地又是讥笑又是排斥唯独许文懿高兴地说“我的病大概将要治愈了吧”许文懿得四肢疾病医生不能治疗的时间已十年有余了丹溪翁按照他自己的疗法医治的确有效验。在这种情况下原先又讥笑又排斥的那些医生们才都在心里佩服在口上赞誉。几年之间丹溪翁的声誉大震。丹溪翁不自我满足更把刘、张、李三位医家的学说推广发展。他认为刘完素、张从正的学说他们论述脏腑感受致病之气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而湿热相火三气导致疾病最多于是用推陈致新泻火的方法治疗这固然是超过了前代医家。然而有阴虚火动或是阴阳两虚而湿热自盛的病证又应当斟酌地使用。又认为李杲论述饮食劳倦、内伤脾胃的疾病是胃脘阳气不能升发连及心肺之气都陷入中焦而用补中益气的方剂治疗这也是前代医家没有阐述的。然而西北地区天不足东南地区地不满天就是指阳气地就是指阴气。所以西北地区的人们阳气容易不足东南地区的人们阴火容易亢盛。如果不了解这点而只是拘泥李杲的补中益气法那么脾胃阳气不足的病人当然能够治愈但对于那些阴火亢盛的病人也沿用这种治法我怕反而增加病人的疾病。于是把三位医家的学说去其短而取其长又根据太极之理检验还根据《易经》、《礼记》、《通书》、《正蒙》等书中的有关内容更把《内经》的理论贯穿始终来探寻其学说的主旨。他认为《内经》中论述的火大概跟太极动而产生阳气、五行中火性恒动理论相符合他又认为《内经》中论述的人体精血阴气最容易虚损又跟《礼记》中谈到的养育阴气的意思正好相同。丹溪翁于是提出了相火易动和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两条理论来阐发他的观点。 从此丹溪翁的医术更加闻名。各地因为疾病来迎请的人就聚集在路上丹溪翁都前往奔赴病人家里。他所治的病有多少病状怎样施用何种良方服用何种药剂治愈从过去到现在取得效验的是哪些人住在何县何里以及病人姓名从人们的所见所闻中了解这些情况清清楚楚地可以记载。 浦江郑义士患痢疾一天晚上忽然昏倒两目上视小便失禁并汗液泄出。丹溪翁为他诊察脉象虚大没有规律就告诉家人说“这是阴虚而阳气突然断绝是由于病后饮酒并且行房事而得这种病然而我能治愈他的病。”赶快让人配制人参膏并且急忙灸病人的气海穴。一会儿病人手能动又过一会儿嘴唇也能动。等到人参膏配制好给病人饮服三次病人就苏醒了。以后病人又服用几斤人参膏疾病痊愈。 天台周进士患恶寒证即使在暑天也须用棉织物蒙裹着头部服用附子数日病情加重。丹溪翁为他诊察脉象滑而数就告诉病人说“这是热极而反现的寒象。”于是用辛凉药剂病人服后吐出一升左右痰水蒙头的棉织物就减去了一半接着用防风通圣散给他服用病愈。周进士实在高兴得很丹溪翁说“病愈后必须用清淡饮食来养育胃气排除杂念来保养精神那么肾水得以滋生心火才能下降否则附子的毒性必将发作恐怕就不能救治。”周进士没能这样做后来听说痈疽发于背而死去。 一个男子患小便不通医生用利尿药治疗病情更加严重丹溪翁为他诊察右手寸脉相当弦滑丹溪翁说“这是积痰病积痰在肺脏。肺脏属上焦而膀胱属下焦上焦肺气闭塞那么下焦膀胱就郁阻不通比方像滴水的器具必须是上面的孔通透然后下面的孔才能滴出水。”于是按照疗法使病人大吐吐完疾病如同丢失一般治愈。 一个妇人产后有物像衣襟一样不回缩医生们不知道是何物。丹溪翁说“这是子宫由于产妇气血虚所以随着胎儿下垂脱出。”立即给病人黄芪、当归之类药物并加上升麻提举它接着用制皮工人制革的方法用五倍子煎煮成药液浸洗使子宫收缩。过了一会儿子宫上缩了。丹溪翁安慰产妇说“三年后能继续生育不要担忧。”后来果然如此。 一个贫妇守寡独居患麻风病丹溪翁见她后心中怜悯便说“这种病世人称为难治的原因是因为病人不遵守禁忌。这个妇人贫困而没有膏粱厚味寡居而没有性欲房事或许能够治愈。”丹溪翁就自己备药治疗她疾病治愈。随后又服用四物汤多日终于不再复发。 丹溪翁的行医治病都是这样一类情况。因为他遇病施行治疗不拘泥于古方因而所治疗的病都治好了然而对于各家的方论却是没有什么不通晓的。别的医生拘泥固执死守着古法他却灵活运用变化多端而终究又都与古法相吻合。一时间学医的人都像声音一样跟随像影子一样依附着他丹溪翁教导他们十分勤奋忘记了疲倦。 丹溪翁年老以后就依从弟子张翼等人的请求撰写《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伤寒辨疑》《本草衍义补遗》《外科精要新论》等书学医的人大多背诵学习而且从中取得治疗法则。 老人简朴诚实坚贞善良刚毅严肃耿介清高用正直的作风来持心养性用诚笃忠信来立身处世而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品行更是出于天性。供奉一年四季的祭祀他订出礼仪祭文而恭敬地哀悼先人。事奉母亲则按时照料她的饮食起居而忠心奉养。在财物方面宁可让自己少一点也一定要让兄弟多得一点。宁可对自己的孩子亏待一些也一定要厚待兄弟的孩子。不是志同道合的人就不跟他交朋友不是正道的话就不说。喜欢谈论古今的成败得失慷慨激烈的样子有以天下为忧的大志。社会上有名的士大夫大多都降低身份虚心地向他请教丹溪翁直率地向他们陈述治世之道没有什么顾忌。然而只要有人一提到名利之事他就生气地甩开衣袖起身走了。跟人交往完全用三纲五常作为行事的准则。他曾经说天下有清明的政治那么人的行为就表现出美德天下没有清明的政治那么人的言辞就表现出虚华。品德行为是根言辞是随它产生的。假如他见到有人喜欢浮夸的言谈致力于追求虚荣而舍弃德行这个根本就会使他怒气充满在面容上像将要受到玷污似的。他的特立高尚的品行都像这样而行医仅仅是一个方面罢了。不过他讲学行事的主要方面已经载在我的朋友太史宋濂为他写的墓志里了这里不再记录而只是记下他行医中值得传布的事情给他撰写的传记希望使后世的君子能够来互相参考。 评论说过去汉代的严君平广泛学习没有什么学问不通晓在成都大街上卖卜为生。如果人有邪恶的不正当的卜问就依卦象给他们陈述行邪害正的危害。跟当人儿子的人谈卜就依据于孝道跟当弟弟的人谈卜就依据于顺从跟当臣子的人谈卜就依据于忠心。史书上称颂他的风度、声望、志气、品节足以使贪夫受到感动而改邪归正使庸俗之士受到劝勉而弃旧图新。丹溪在婺州学到了宋儒道学的源流而置身在医务界有人以就医的身份来求见他总是拿保全精气、养育神气来启发他们的思想。至于日常生活中的或语或默或出外或居家凡是关系到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的特别谆谆教诲使人立刻精神振奋感慨激动不已。左丘明说过“仁德之人的话它的利益很广大啊”真是千真万确。像丹溪翁这样的人就是古代人所说的正直、诚实而博学的良师益友又怎能因为他是医师就小看他呢

原文注释
丹溪翁者,婺之义乌人也[1],姓朱氏,讳震亨[2],字彦修,学者尊之曰丹溪翁。翁自幼好学,日记千言[3]。稍长,从乡先生治经[4],为举子业[5]。後闻许文懿公得朱子四传之学[6],讲道八华山,复往拜焉。益闻道德性命之说[7],宏深粹密[8],遂为专门。一日,文懿谓曰:“吾卧病久,非精於医者,不能以起之[9]。
子聪明异常人,其肯游艺於医乎[10]?”翁以母病脾,於医亦粗习,及闻文懿之言,卽慨然曰:“士苟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11],虽不仕於时,犹仕也。”乃悉焚弃向所习举子业,一於医致力焉[12]。
[1] 婺(wù务):婺州,今浙江金华地区。 义乌:地名,今属浙江。
[2] 讳:名讳。参见《东垣老人传》第1段注[1]。
[3] 日:名词活用作状语,每天。 言:字。“千言”指一千字的文章。
[4] 治经:研习儒经。经,指儒经8参见《华佗传》第1段注[4]。
[5] 举子业:指科举考试的学业。
[6] 许文懿:许谦,字益之,自号白云山人,浙江金华人,元代著名理学家。 朱子:指南宋大理学家朱熹。
[7] 益:进一步。 道德性命之说:指程朱理学。因其强调道德,注重“性”、“命”即人性与天命的关系,讲求顺应天理,故云。
[8] 粹密:纯正而周密。
[9] 起:使动用法,使……痊愈、康复。 之:代词,我。
[10] 游艺:从事某种技艺。语出《论语·述而》。
[11] 推:推广。 及物:“推己及物”之省。
[12] 一:专一;专心。
时方盛行陈师文、裴宗元所定《大观二百九十七方》[1],翁穷昼夜是习[2]。旣而悟曰[3]:“操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以尽合。苟将起度量[4],立规矩,称权衡,必也《素》、《难》诸经乎!然吾乡诸医鲜克知之者[5]。”遂治装出游[6],求他师而叩之[7]。
乃渡浙河,走吴中,出宛陵,抵南徐,达建业,皆无所遇。及还武林[8],忽有以其郡罗氏告者。罗名知悌,字子敬,世称太无先生,宋理宗朝寺人,学精於医,得金刘完素之再传,而旁通张从正、李杲二家之说[9]。然性褊甚[10],恃能厌事[11],难得意[12]。
翁往谒焉,凡数往返,不与接。已而求见愈笃[13],罗乃进之,曰:“子非朱彦修乎?”时翁已有医名,罗故知之。翁旣得见,遂北面再拜以谒[14],受其所敎。
罗遇翁亦甚懽[15],卽授以刘、李、张诸书,为之敷扬三家之旨[16],而一断於经[17],且曰:“尽去而旧学[18],非是也。”翁闻其言,涣焉无少凝滞於胸臆[19]。居无何[20],尽得其学以归。
[1] 大观二百九十七方:指北宋徽宗大观年间官修医方书《校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因系大观年间所修,内载二百九十七方,故云。编修人即太医陈师文、裴宗元等。
[2] 是习:宾语前置,即“习是”。是,代词,这,指《大观二百九十七方》。
[3] 既而:不久。
[4]“起度量”三句:语出《史记·仓公列传》。谓建立法度、制订规则、宣示准则。度量、规矩、权衡:皆为法度、规则、准则之义。称,称说,这里义为“宣示”或“颁布”。
[5] 鲜(xiǎn显):少。 克:能够。
[6] 治装:整理行装。 游:游学。
[7] 叩:请教。
[8] 武林:杭州灵隐山的别名,后多用以代指杭州。
[9] 旁:广泛。
[10] 褊(biǎn匾):原指衣服狭小,引申指心胸狭隘。
[11] 恃能厌事:语本《三国志·华佗传》,谓依仗才能,厌恶事奉他人。事,事奉。
[12] 难得意:语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谓世人都难以合乎自己的心意,即自视甚高。得意,合意。
[13] 已而:随后,紧接着。 笃:诚恳。
[14] 北面:面向北。古代正式行礼时,卑者面向北,尊重面向南。 再拜:跪拜两次,是古代拜师之礼。
[15] 懽:“欢”的异体字。
[16] 敷扬:阐发。
[17] 一断于经:谓关于“三家”的是非高低一概取决于《内经》、《伤寒论》等医学经典。一,一概。
[18] “尽去而旧学”二句:谓完全舍弃你原先所学的医术,因为它不是正道的医术。 而:通“尔”,你。 非是:不正确,不是正道的东西。其主语是“旧学”。
[19] 涣焉:消散的样子。 凝滞:阻滞不通,指疑难问题。
[20] 居无何:过了不久。
乡之诸医泥陈、裴之学者[1],闻翁言,卽大惊而笑且排[2],独文懿喜曰:“吾疾其遂瘳矣乎[3]!”文懿得末疾[4],医不能疗者十馀年,翁以其法治之,良验,於是诸医之笑且排者[5],始皆心服口誉[6]。数年之间,声闻顿著[7]。翁不自满足,益以三家之说推广之。
谓刘、张之学,其论脏腑气化有六[8],而於湿热相火三气致病为最多,遂以推陈致新泻火之法疗之,此固高出前代矣。然有阴虚火动,或阴阳两虚湿热自盛者,又当消息而用之[9]。谓李之论饮食劳倦,内伤脾胃,则胃脘之阳不能以升举,幷及心肺之气,陷入中焦,而用补中益气之剂治之,此亦前人之所无也。
然天不足於西北[10],地不满於东南。天,阳也;地,阴也。西北之人,阳气易於降;东南之人,阴火易於升[11]。苟不知此,而徒守其法[12],则气之降者固可愈,而於其升者亦从而用之,吾恐反增其病矣。乃以三家之论,去其短而用其长,又复参之以太极之理[13],《易》、《礼记》、《通书》、《正蒙》诸书之义[14],贯穿《内经》之言,以寻其指归[15]。
而谓《内经》之言火,盖与太极动而生阳、五性感动之说有合[16];其言阴道虚[17],则又与《礼记》之养阴意同[18]。因作《相火》及《阳有馀阴不足》二论,以发挥之。
[1] 诸医泥陈、裴之学者:定语后置,即“泥陈、裴之学的诸医”。泥,拘泥。
[2] 而……且……:又是……,又是……。 排:排斥。
[3] 其:副词,表揣测,大概。 瘳:痊愈。
[4] 末疾:四肢之病,指半身不遂。
[5] 诸医之笑且排者:定语后置,即“笑且排之诸医”。
[6] 心、口:名词活用作状语。心,从心里。口,在口上。
[7] 声闻(wèn问):声誉;名望。
[8] 脏腑气化有六:谓脏腑之气发生异常变化而发病的因素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化,此谓气机发生异常变化。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中依据并运用五运六气的学说,认为脏腑经络因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互相侵扰而发病的情况最为常见,后来张从正也遵从这一学说,并进一步将其分为风、寒、暑、湿、燥、火六门。
[9] 消息:斟酌。
[10] “天不足于西北”二句:语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源于《列子·汤问》。谓因地理气候之故,西北之人阳气不足,东南之人阴气不足。天,指天之气,即阳气。地,指地之气,即阴气。
[11] 阴火:指心火。
[12] 徒:副词,只,仅仅。
[13] 太极:我国古代哲学术语,指天地万物的本源。
[14] 通书:指《周子通书》,北宋理学家周敦颐著。 正蒙:北宋理学家张载著。
[15] 寻:探求。 指归:主旨。
[16] 五性感动:语出周敦颐《太极图说》,原谓五行各有其性,相感则动而衍生万物。
[17] 阴道虚:语见《素问·太阴阳明论》,谓阴气易虚。
[18] 与《礼记》之养阴意同:朱震亨《阳有馀阴不足论》:“《礼记》注云:‘惟五十然后养阴者有以加。’”
於是[1],翁之医益闻。四方以病来迎者,遂辐凑於道[2],翁咸往赴之。其所治病凡几[3],病之状何如,施何良方,饮何药而愈,自前至今,验者何人,何县里,主名,得诸见闻[4],班班可纪[5]。
浦江郑义士病滞下[6],一夕忽昏仆[7],目上视,溲注而汗泄[8]。翁诊之,脉大无伦[9],卽告曰:“此阴虚而阳暴绝也,盖得之病後酒且内[10],然吾能愈之[11]。”卽命治人参膏,而且促灸其气海。顷之手动[12],又顷而脣动。及参膏成,三饮之苏矣[13]。其後服参膏尽数斤,病已。
天台周进士病恶寒[14],虽暑亦必以绵蒙其首,服附子数百[15],增剧。翁诊之,脉滑而数,卽告曰:“此热甚而反寒也。”乃以辛凉之剂,吐痰一升许,而蒙首之绵减半;仍用防风通圣饮之[16],愈。周固喜甚,翁曰:“病愈後须淡食以养胃,内观以养神[17],则水可生,火可降;否则,附毒必发,殆不可救[18]。”彼不能然,後告疽发背死。
一男子病小便不通,医治以利药,益甚。翁诊之,右寸颇弦滑[19],曰:“此积痰病也,积痰在肺。肺为上焦,而膀胱为下焦,上焦闭则下焦塞,辟如滴水之器[20],必上窍通而後下窍之水出焉。”乃以法大吐之[21],吐已,病如失。
一妇人产後有物不上如衣裾[22],医不能喻。翁曰:“此子宫也,气血虚,故随子而下。”卽与黄芪当归之剂,而加升麻举之,仍用皮工之法[23],以五倍子作汤洗濯[24],皱其皮[25]。少选[26],子宫上,翁慰之曰:“三年後可再生儿,无忧也。”如之。
一贫妇寡居病癞,翁见之恻然,乃曰:“是疾世号难治者,不守禁忌耳。是妇贫而无厚味,寡而无欲,庶几可疗也[27]。”卽自具药疗之,病愈。後复投四物汤数百[28],遂不发动[29]。
[1] 于是:从此。
[2] 辐凑:常作“辐辏”。车辐集中于车毂。喻人群从四面八方聚集于某地。
[3] 凡:总共。 几:多少。
[4] 诸:兼词,兼“之于”二字的音义。“之”,指“凡几,病之状何如,施何良方,饮何药而愈,自前至今,验者何人,何县里,主名”等;“于”,从。
[5] 班班:亦作“斑斑”,清楚明白的样子。 纪:通“记”。记载。
[6] 浦江:县名,今属浙江。 滞下:古病名,即痢疾。
[7] 仆(pū扑。又读fù 副):向前跌倒。
[8] 溲注:指小便失禁。溲,小便。
[9] 无伦:无序。伦,条理,秩序。
[10] 酒、内:均名次活用作动词,分别义为“饮酒”、“行房事”。
[11] 愈;使动用法,使……痊愈。
[12] 顷:一会儿,过了一会儿。
[13] 苏:“苏”的异体字,苏醒。
[14] 天台:县名,今属浙江。
[15] 百:朱震亨《格致馀论》作“日”。
[16] 仍:接着。 防风通圣:指防风通圣散,刘完素所创方剂,见《宣明论方》。
[17] 内观:谓排除杂念。
[18] 殆:恐怕。
[19] 右寸:指右手寸部的脉象。
[20] 辟:通“譬”。 滴水之器:即漏壶,又称漏刻,古代用滴水多少来计量时间的一种仪器。
[21] 吐:使动用法,使……呕吐。
[22] 衣裾:衣服的前襟。
[23] 皮工之法:制皮的工匠所用的办法。其法以五倍子熬汤,用来浸泡生皮使之柔韧,然后再制皮革用品。
[24] 濯(zhuó灼):洗。
[25] 皱:使动用法,使……收缩。
[26] 少选:一会儿。
[27] 庶几:差不多。
[28] 四物汤数百:定语后置,即“数百四物汤”。百,当作“日”。
[29] 遂:终于。 发动:发作。
翁之为医,皆此类也。盖其遇病施治[1],不胶於古方[2],而所疗则中[3];然於诸家方论,则靡所不通[4]。他人靳靳守古[5],翁则操纵取舍[6],而卒与古合。一时学者咸声随影附[7],翁敎之亹亹忘疲[8]。
翁春秋旣高[9],乃徇张翼等所请[10],而著《格致馀论》、《局方发挥》、《伤寒辨疑》、《本草衍义补遗》、《外科精要新论》诸书,学者多诵习而取则焉。
翁简悫贞良[11],刚严介特[12],执心以正,立身以诚,而孝友之行[13],实本乎天质。奉时祀也[14],订其礼文而敬泣之。事母夫人也,时其节宣以忠养之[15]。宁歉於己,而必致丰於兄弟;宁薄於己子,而必施厚於兄弟之子。非其友不友[16],非其道不道。好论古今得失,慨然有天下之忧。
世之名公卿多折节下之[17],翁为直陈治道,无所顾忌。然但语及荣利事,则拂衣而起[18]。与人交,一以三纲五纪为去就[19]。尝曰:天下有道[20],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夫行,本也;辞,从而生者也。苟见枝叶之辞,去本而末是务[21],辄怒溢颜面,若将浼焉[22]。
翁之卓卓如是[23],则医特一事而已。然翁讲学行事之大方[24],已具吾友宋太史濂所为翁墓志[25],兹故不录,而窃录其医之可传者为翁传[26],庶使後之君子得以互考焉[27]。
[1] 盖:副词,表肯定语气,可译为“因为”。
[2] 胶:拘泥。
[3] 中(zhòng众):符合,有效。
[4] 靡:代词,无,没有什么。
[5] 靳(jìn近)靳:固执、拘泥的样子。 守古:谓死守《局方》中的古方。
[6] 操纵:谓灵活运用。
[7] 声、影:均名词活用作状语,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8] 亹(wěi伟)亹:勤勉不倦的样子。
[9] 春秋:年龄;年事。 既:已经,……之后。
[10] 徇:依从。
[11] 简悫(què却)贞良:谓为人简朴、诚实谨慎、品行坚贞、待人温和。
[12] 刚严介特:刚毅、庄严、清高不俗。
[13] 孝友: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14] 时祀:指一年四季的常规祭祀。
[15] 时:名次活用作动词,按时调节。 节宣:指饮食起居等养生之道。
[16] 后“友”:名次活用作动词,结交。
[17] 折节:降低身份,谓虚心。 下:名次活用作动词,下问,请教。
[18] 拂衣:即“拂袖”,甩袖子,表示生气、愤怒。
[19] 三纲五纪:即“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大上下关系原则。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五大永恒的做人准则。 去就:谓断交与亲近(的标准)。
[20] “天下有道”四句:语出《礼记·表记》,谓天下仁道通行的时候,人们的品行就很高尚;天下不仁之道通行的时候,人们的言论就华而不实。 有枝叶:比喻表现突出。于品行则比喻高尚,于言辞则比喻浮华。
[21] 末是务:宾语前置,即“务末”,谓追求名利。末,末节,指名利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复指并强调前置的宾语,本身无实义。
[22] 浼(měi美):玷污。
[23] 卓卓:超群出众。
[24] 学:指理学。 大方:大道,大家风范。
[25] 宋太史濂:明初宋濂曾任《元史》总裁官,故称“宋太史”。
[26] 医之可传者:定语后置,即“可传之医”,能够流传的医学事迹。
[27] 庶:副词,表示期望,译为“希望”。
论曰:昔汉严君平[1],博学无不通,卖卜成都[2]。人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陈其利害[3]。与人子言,依於孝;与人弟言,依於顺;与人臣言,依於忠。史称其风声气节[4],足以激贪而厉俗[5]。翁在婺得道学之源委[6],而混迹於医[7]。或以医来见者,未尝不以葆精毓神开其心[8]。
至於一语一默,一出一处,凡有关於伦理者,尤谆谆训诲,使人奋迅感慨激厉之不暇[9]。左丘明有云[10]:“仁人之言,其利溥哉[11]!”信矣[12]。若翁者,殆古所谓直谅多闻之益友[13],又可以医师少之哉[14] ?
[1] 严君平:严遵,字君平,西汉蜀郡(今四川成都)人,专在成都街头以占卜为生,终身不仕,但却能以忠孝仁义等随卜劝人,是古代著名的逸民。
[2] 卖卜:以占卜为生。
[3] 蓍(shī诗)龟:蓍草和龟甲,古代用以占卜的工具。
[4] 风声气节:风范、声望、气象、操守。
[5] 激贪而厉俗:使贪婪之人感动,使风俗得到劝勉。激、厉,均使动用法,使……感动,使……得到劝勉。厉,又通“励”。
[6] 源委:指事物的源流本末。
[7] 混迹:置身。
[8] 葆精毓神:保养精神。葆,通“保”。毓,养育。
[9] 之:助词,补语的标志,相当于今天的补语标志词“得”。 不暇:来不及。形容心情迫切。
[10] 左丘明:春秋时鲁国人,《左传》的作者。
[11] “仁人”二句:语出《左传·昭公三年》。 溥:广大。
[12] 信:确实。
[13] 直谅多闻之益友:语本《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谅,诚实。多闻,博学。
[14] 少:轻视。
【题解】 本文选自《九灵山房集》卷十,据《四部丛刊初编》本排印。戴良(公元1317~1383年),字叔能,因家世居九灵山下,自号九灵山人,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学者,通经史百家之说,爱好医学,善为诗文。著有《九灵山房集》等,记载了当时浙江的名医事迹及有关医学方面的论著。

扩展资料
丹溪,读音dān xī ,汉语词语,亦作“ 丹溪 ”。谓仙人居住的地方。 出自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却俭等事》。
曹丕的《典论》是一部有关政治、文化的论著,全书大概在宋代亡佚,今仅存《自叙》、《论文》两篇较为完整。《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较早出现的一篇文学专论,也是汉魏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
它论述了文学批评的态度、作家的个性与作品的风格、文体的区分、文学的价值等颇为重要的问题。所论的“文”是广义上的文章,也包括文学作品在内,涉及了文学批评中几个很重要的问题,虽不免有些粗略,但在文学批评史上起了开风气的作用。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它对文学的价值的重视:“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儒家古有“三不朽”之说,其一为“立言”(见《左传》)。但这主要指政治与伦理方面的论著,与文学并无多少关系。
曹丕所说“文章”,则包括诗、赋在内。其实,文学——特别是偏重抒情的文学,很难说是什么“经国之大业”,但曹丕这样说,就把文学提高到与传统经典相等的地位,这对文学的兴盛,当然是有意义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丹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丹溪翁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典论

《丹溪翁传》选自《九灵山房集》,为明朝元戴良所著,译文如下:

丹溪翁,婺州义乌县人,姓朱,名震亨,字彦修,学医的人们尊称他为丹溪翁。丹溪翁从小好学,每天能记忆千字的课文。渐渐地长大时,跟从家乡的先生学习儒经,修习科举考试的学业。

后来听说许文懿先生得到了朱子第四代传人传授的学说,在八华山将受道学,又到那里去拜师求教,进一步领会到关于道德和人性与天理之关系的学说是那样的博大精深、纯正周密,于是就把它作为专门的事业。

一天,许文懿对丹溪翁说他生病卧床已久,不是精于医学的人,不能够让他康复。丹溪翁很聪明,超乎常人,问丹溪翁是否愿意从事医学。丹溪翁由于母亲患有脾病,对于医学也粗略学过,等到听了许文懿的话,就同意了,完全烧毁抛弃了以前修习的科举考试之学业的书籍,专心地在医学上下起了功夫。

扩展资料:

《丹溪翁传》选自《九灵山房集》卷十,据《四部丛刊初编》本排印。记载了当时浙江的名医事迹及有关医学方面的论著。

《丹溪翁传》较为全面地记述了朱丹溪的生平事迹和医学理论。

文中首先叙述朱丹溪学医的经历,其次介绍朱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相火易动”的医学观点,以及与之相关的哲学思想。再通过五个病案,说明他辨证施治不拘古方的高明医技。最后赞扬他不务荣利、诲人不倦的高尚品德。



译文:

丹溪翁,婺州义乌县人,姓朱,名震亨,字彦修,学医的人们尊称他为丹溪翁。丹溪翁从小好学,每天能记忆千字的课文。渐渐地长大时,跟从家乡的先生学习儒经,修习科举考试的学业。

后来听说许文懿先生得到了朱子第四代传人传授的学说,在八华山将受道学,又到那里去拜师求教,进一步领会到关于道德和人性与天理之关系的学说是那样的博大精深、纯正周密,于是就把它作为专门的事业。

一天,许文懿对他说:“我生病卧床已久,不是精于医学的人,不能够使我康复。你很聪明,超乎常人,也许愿意从事医学这门技艺吧?!”丹溪翁由于母亲患有脾病,对于医学也粗略学过。

等到听了许文懿的话,就慷慨地说:“读书人如果精通一门技艺,用来推广惠及万物的仁德,即使在当世没有做官,犹如做官一样。”就完全烧毁抛弃了以前修习的科举考试之学业的书籍,专心地在医学上下起了功夫。

原文:

丹溪翁者,婺之义乌人也,姓朱氏,讳震亨,字彦修,学者尊之曰丹溪翁。翁自幼好学,日记千言。稍长,从乡先生治经,为举子业。後闻许文懿公得朱子四传之学,讲道八华山,复往拜焉。益闻道德性命之说,宏深粹密,遂为专门。

一日,文懿谓曰:“吾卧病久,非精於医者,不能以起之。子聪明异常人,其肯游艺於医乎?”翁以母病脾,於医亦粗习,及闻文懿之言,卽慨然曰:“士苟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虽不仕於时,犹仕也。”乃悉焚弃向所习举子业,一於医致力焉。

出处:出自元朝戴良的《丹溪翁传》。

扩展资料: 

背景:

元朝当时盛行陈师文、裴宗元在宋大观年间制定的《和剂局方》。朱丹溪昼夜研习,知其不足所在,但乡间无良师可从,于是治装出游,访求名师,“但闻某处有某治医,便往拜而问之”。他渡过浙江,走吴中、出宛陵、抵南徐、达建业。

后又到定城,始得刘完素的《原病式》和李东垣方稿。但始终未遇到理想的老师。直到泰定二年(1325年),才在武林听说有名罗知悌者,为“宋理宗朝寺人,业精于医,得尽刘完素之再传,而旁通张从正、李杲二家之说”,但性格狭隘,自恃医技高明,很难接近。

朱丹溪几次往返登门拜谒,均未得亲见,趑趄三月之余。但他心诚意真,求之愈甚,每日拱手立于门前,置风雨于不顾。有人对罗先生祥加介绍 朱震亨的为人与名声后,始获相见。谁知却一见如故。

罗知悌对朱丹溪说:学医之要,必本于《素问》、《难经》,而湿热相火为病最多,人罕有知其秘者。兼之长沙之书,祥于外感;东恒之书,重在内伤,必两尽之,治疾方无所憾。区区陈、裴之学,泥之必杀人。

闻此,朱丹溪向日之疑尽皆冰释。罗先生时已年过古稀,卧于床上,并不亲自诊视,只是让弟子察脉观色,但听回禀便处方药。随其学习一年之余后,朱丹溪医技大进,尽得诸家学说之妙旨。回到家乡,乡间诸医“始皆大惊”。

不知他在外边学了多大本事,但看其处方用药,又嘲笑不已,以为不伦不类。但朱丹溪正是用这种被众医斥之为离经叛道的方法治愈了许谦的痼疾。四方求治者、求学者盈门不绝。朱丹溪总是有求必应,不避风雨,致使贴身仆人均难受其苦,怨声不绝。



丹溪翁,婺州义乌县人,姓朱,名震亨,字彦修,学医的人们尊称他为丹溪翁。丹溪翁从小好学,每天能记忆千字的课文。渐渐地长大时,跟从家乡的先生学习儒经,修习科举考试的学业。后来听说许文懿先生得到了竹子第四代传人传授的学说,在华山将受道学,又到那里去拜师求教,进一步领会到关于道德和人性与天理之关系的学说是那样的博大精深、纯正周密,于是就把它作为专门的事业。一天,许文懿对他说:“我生病卧床已久,不是精于医学的人,不能够使我康复。你很聪明,超乎常人,也许愿意从事医学这门技艺吧?!”丹溪翁由于母亲患有脾病,对于医学也粗略学过,等到听了许文懿的话,就慷慨地说:“读书人如果精通一门技艺,用来推广惠及万物的仁德,即使在当世没有做官,犹如做官一样。”就完全烧毁抛弃了以前修习的科举考试之学业的书籍,专心地在医学上下起了功夫。
当时正在盛行陈师文、裴宗元所校订的《校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书,丹溪翁不分昼夜地研习此书。不久就醒悟了,说:“拿着古代的方剂来治疗现在的疾病,那时势必不能够完全适合的。如果要建立法度、确立规则、制定标准,必须用《素问》、《难经》等经典吧!但我家乡的众多先生中缺少能够通晓它们的人。”于是就打点行装外出旅游求学,寻求别的师傅并请教他们。便渡过了了钱塘江,走到了吴中,从宛陵出来,到了南徐,左后抵达建业,都没能遇到理想的师傅。等回到杭州,忽然有人把他同一郡的罗先生介绍给他。罗先生名叫知悌。字子敬,世人称他为太无先生,是宋理宗时的一名进侍,精通医学,得到了金朝刘完素第二代传人的真传,并且兼通张从正、李杲二家的学说。然而心胸狭窄得很,依仗才能、厌恶侍奉他人,世人也都很难合乎他的心意。丹溪翁去拜见他,先后往返多次,罗知悌都不跟他见面。不久求见更加诚恳了,罗知悌才接见了他:“一见面就说你不就是朱彦修吗?!其时丹溪翁的医术已有一定的名声,所以罗知悌知道他。丹溪翁受到接见之后,就面朝北变形在白纸历来正式拜罗为师,接受他的教诲。罗知悌遇到了丹溪翁也很高兴,就把刘完素、李杲,张从正三人所有的书都传给了他,并给他阐发三家学说的要领,不过都一概取决于医经的是非,而且说:“完全舍弃你原来学过的医术!因为他们不是正道的东西。”丹溪翁听了他的话,茅塞顿开,在心里也没有一点阻碍不通的问题了。过了不久,就全部长吴了他的学说而后回去了。
丹溪翁家乡拘泥于陈师文、裴宗元的学说的众医们,听了丹溪翁的言谈,立即大表惊怪,既嘲笑他,又排斥他,只有许文懿高兴地说:“我的病大概就要痊愈了吧!”许文懿得了半身不遂的病,医生不能治愈已有十多年了,丹溪翁用从罗知悌那里学来到的医术治疗他,效果非常之好。由此嘲笑而又排斥丹溪翁的众医们,才都心服口服。几年之内,声望很快显扬了开来。丹溪翁并不自我满足,进一步又把刘完素、李杲合掌从正三家的学说加以推论发展。认为刘完素和张从正的学说,其中论述造成脏腑气机病变的因素有君火、相火、风、湿、燥、寒这六种,而由于湿、热与相火三气导致患病又是最多的,于是就用推陈出新的泻火法治疗疾病,这的确是高出前代医生了。然而事实还有阴精不足、相火易于妄动,或者阴阳两虚,湿热自行旺盛的情况,又应斟酌着慎用泻火之法;认为李杲所论饮食劳倦导致内伤脾胃、那么脾胃阳气就不能升发、连及心肺阳气也都会陷入中焦,因而用补中益气的方子治疗它们的学说,这也是前人所没有的东西。然而在北方,天不够高,在东南方,地不够厚。天属阳,地属阴。西北之人阳气容易不足;东南之人,阴火容易旺盛。如果不知道这些,而只死守李杲的大法,那么一身之阳气不足的病人固然可以痊愈,但若对阴火旺盛的病人也随之采用李杲之法,我担心会反而加重病人的病情了。于是对三家的学说,弃其所短而用其所长,又用太极之理、《易经》、《礼记》、《通书》、《正蒙》等书的有关意义参验它们,用《内经》的理论贯穿起来,来探求其中真谛所在。而后认为,《内经》中所论“火”的道理,原来跟太极一动就产生阳气、各具特性的五行互有感应就会运动并产生变化的学说有着相合之处;《内经》中所论引颈容易受损而不足的道理,原又跟《礼记》中所说的养阴之意相同,于是撰写了《相火论》和《阳有余而阴不足论》两篇文章,来阐发他的观点。
从此,丹溪翁的医术更加出名了。各地因病来请他的人,于是就从四面八方的路上络绎不绝的来到他家,丹溪翁全都应请,前往治病。他治的病人共有多少、疾病的情况怎样、用了什么良方、服了什么药而痊愈了,从以前到现在,灵验的是哪些人、是哪个县哪个乡里、病人的名字是什么,都能从见闻中得知,明明白白,可以记下。
浦江县的郑义士患上了痢疾,一天傍晚忽然昏倒在地,双目上翻,小便失禁,大汗淋漓。丹溪翁诊测他的脉象,脉大而且没有次序,就告诉病家说:“这是阴虚而又阳气突然丧失的疾病,是因为病后饮酒并且行了房事得上的,不过我能治愈他。”立即让病家熬制了人参膏,而且迅速灸治他的气海穴。一会儿手动了起来,又一会儿嘴唇动了起来。等到人参膏熬成之后,让他服了三次就苏醒。其后服完了数斤人参膏,病就痊愈了。
天台县的周进士患了恶寒的病,即使暑天也一定要用棉被盖着他的头。服了数百剂附子汤,更重了。丹溪翁诊测其脉,脉象又滑又快,就告诉他说:“这是热症国中却反现寒象的疾病。”就用辛凉的药剂让他服下,吐了一升左右的痰,同时盖在头上的棉被减去了一半;又用防风通圣散让他服下,痊愈了。周进士本来高兴得很,丹溪翁说:“病愈后必须用清淡的饮食来调养脾胃,排除杂年来保养精神,那么肾水就能产生,心火可以下降,否则,附子的毒性一定发作,恐怕就不能救治了。”他不能这样做,后来丹溪翁被告知周进士患了毒疮发于背部的病而死了。
一名男子患了小便不通的病,医生用利尿的药治疗,更重了。丹溪翁诊测其脉,右手寸部的脉象又弦又滑,说:“这是积痰之证,积下的痰在肺里。肺属上焦,而膀胱属于下焦,上焦闭塞时下焦也会不通,譬如滴水的文具,必定要在上边的孔打开之后、下边孔里的水才能流出。”就按照治法使他大量呕吐,吐完后,疾病就象丢失了一样。
一名妇女产后有个东西不能回去就象衣服的大襟,医生们不能弄清那是什么东西。丹溪翁说:“这是子宫。由于母体气血虚弱,所以随着孩子一起下来了。”就给了黄芩当归之类的药物,同时加上升麻升提它,又采用了加工皮革的公认的方法,用五倍子熬成汤药来洗它,使它的皮收缩起来。一会儿,子宫就上去了。丹溪翁安慰她说:“三年后就可以再生孩子了,不用担忧。”后来果然应了丹溪翁的话。
一个贫穷的妇女成了寡妇后独自过着日子,患上了癞疮,丹溪翁看到她的病,心中非常怜悯,就说:“这种病世上号称难治的原因,是由于病人不守禁忌。这个妇女生活贫穷,因而没有丰厚的饮食,是个寡妇,因而没有情欲之事,或许可以治愈吧!”就亲自备办药物治疗她,病愈了。后来用了数百剂四物汤,终于不再发作。
丹溪翁行医的事迹,都是这类情况。因为他遇到疾病进行治疗时,不拘泥于古方,所以治的病就能痊愈。不过对于各家的方论,却也无所不通。他人拘泥固执、死守古方,丹溪翁确是灵活取舍,但最终又都同古法的精神吻合。很短的时间内,跟他学医的人都象回声一样紧随其后、象影子一样紧跟不离。丹溪翁教导他们勤奋不息,忘记疲倦。
丹溪翁年老以后,就听从了弟子张翼等人的请求,撰写了《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伤寒辨疑》、《本草衍义补遗》、《外科精要新论》等书,医学的人常常诵读研习并从中获得准则。
丹溪翁为人简朴,诚实谨慎,品行坚贞,待人温和,刚毅庄严,清高不俗;以正直立志自勉,以诚信立身处世;至于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品性,实在是出于天性。供奉常规祭祀的时候,都要考订其礼仪规定并恭敬地哀泣先人;在照料母亲大人方面,能按时调节她的饮食起居等等并尽心尽力地奉养她。宁肯对自己刻薄一些,但对兄弟们一定要使他们丰足;宁肯对自己的孩子刻薄一些,但对兄弟们的孩子一定要给得优厚。不是适宜的朋友就不去结交,不是正当的道理就不去谈论。喜欢谈论鼓劲的得失问题,每每慷慨激昂地表现出以天下之忧而为忧的气概。当世有名的达官贵人常常屈尊虚心地请教他,丹溪翁给他们坦率地陈说治国治民之道,并无什么顾忌。但是只要谈到荣华名利之事,就生气地起身而去。跟人交往,以改用三纲五常作为断交或亲近的标准。曾说:天下遵行仁道的时候,那么人们的品行就象依着树干而茂盛生长的枝叶一样,根基坚实而淳朴高尚;天下丧失仁道的时候,那么人们的言论就象没有树干而徒然存在的枝叶一样,缺乏根基而虚美不实。品性,是人的根本;言论,是从它派生出来的东西。如果听见了虚美不实的言论,看见了舍弃根本而追逐名利的行为,就怒容满面,犹如就要受到玷污似的。丹溪翁就是如此地超群出众,行医仅仅是一个方面的事情罢了。不过他研究理学和做事的大家风范,已全部记载在我的朋友太史宋廉所写得他的墓志中了,所以这里不再记述,而谨记下他的可以流传于世的医学事迹作为他的传记,期望能使后代的君子得以互相参照。
论曰:从前西汉的严君平,学问渊博无所不通,在成都街头以占卜为生。人们有了邪恶是非的问题,就按照蓍草和龟甲显示的结果给他们陈述其中的厉害。不过在同做子女的谈话时,都依据孝道;同做弟弟的谈话时,都依据顺从兄长之道;与做臣子的谈话时,都依据忠君之道。史书上称赞他的风范、声望和气概、节操,完全可以使贪婪的人受到感动,使风俗得到劝勉。丹溪翁在婺州学习并掌握了道学的源流精髓,然后从事了医学。有人由于医事来求见的话,从来没有不是用保全并修养精神来启迪他们的心志。至于一句话语、一次沉默、一个行为、一次静处,凡是有关伦理的,尤其能够恳切地给人以教诲,使人振奋、急迫、感慨、激动、自我鞭策得无暇他股。左丘明有过这样的话:“仁爱之人的话,它的益处真是多而又大啊!”确实如此。像丹溪翁这样的人,大概就是古来所谓正直、诚实、学问渊博的对人有益的朋友,又能因为医生的身份而轻视他吗?!

丹溪翁是婺州义乌县人,姓朱,名讳震亨,表字彦修,学习的人尊称他叫丹溪翁。他自幼爱好学习,每天能记千字。稍微长大,跟从辞官居乡的老先生学习经书,攻读科举考试的学业。后来听说许文懿公得到朱熹四传的学说,在八华山讲学,又前去拜他为师。逐渐知道道德性命的学说,广博深奥,专精严密,于是成为理学家。有一天,许文懿对他说:“我患病卧床已久,如果不是精通医学的人,就不能使我病愈。你是聪明非凡的人,大概肯从事医学技艺吧?”丹溪翁因为母亲患脾病,对于医学也粗略学习过,等到听了许文懿的话,便感慨地说:“读书人如果能精通一门技艺,用来推行由爱己而及于众人的仁爱,即使在当世没有出仕,也像做官一样了。”于是全部毁弃原先所学的科举学业,专心在医学方面尽力。当时正在盛行北宋陈师文、裴宗元等编定的《和剂局方》,丹溪翁日夜学习它,不久他醒悟说:“拿古方来治疗当今的疾病,它们的情况不能完全符合。如果要设立医学法度,确定治疗规范,符合医治准则,就必须依据《素问》、《难经》等各种医经!但是我们本乡的各位医生很少能够通晓《素问》、《难经》的。”于是整理行装外出游访,寻求别的老师请教。他渡过浙河,奔走吴县,穿越宛陵,到过南徐,最后抵达建业,都没有遇到良师。等他返回武林,忽然有个把他郡中罗先生来相告的人。罗先生名叫知悌,表字子敬,世人称他太无先生,曾是南宋理宗时的宫中近侍,学问上对于医学精通,得到金代刘完素的再传,并且广博地通晓张从正、李杲两位医家的学说。然而他心胸狭小得很,凭借医技厌烦侍奉他人,难以称心如意。丹溪翁去拜访他,共多次往返,不能跟他接交。后来丹溪翁求见更加诚恳,罗知悌这才接待他,问道:“你不是朱彦修吗?”当时丹溪翁已经具有医学声名,罗知悌所以知道他。丹溪翁见到老师以后,就面向北方两次叩拜进谒,接受他传授的医术。罗知悌接待丹溪翁也很高兴,就把刘完素、张从正、李杲三位医家的著作传授给他,为他讲述并发挥三位医家的学术要旨,而完全依据于医学经典理论,并且说:“全部抛弃你过去学习的内容,因为那不是正确的。”丹溪翁听了他的讲述,问题都解决消散,在心里没有一点聚积的疑问。过了不长时间,就完全掌握了老师的学说而返回家乡。乡里的拘泥陈师文、裴宗元学说的各位医生,听了丹溪翁的言论,就大为惊讶地又是讥笑又是排斥,唯独许文懿高兴地说:“我的病大概将要治愈了吧!”许文懿得四肢疾病,医生不能治疗的时间已十年有余了,丹溪翁按照他自己的疗法医治,的确有效验。在这种情况下,原先又讥笑又排斥的那些医生们,才都在心里佩服在口上赞誉。几年之间,丹溪翁的声誉大震。丹溪翁不自我满足,更把刘、张、李三位医家的学说推广发展。他认为刘完素、张从正的学说,他们论述脏腑感受致病之气,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而湿热相火三气导致疾病最多,于是用推陈致新泻火的方法治疗,这固然是超过了前代医家。然而有阴虚火动,或是阴阳两虚而湿热自盛的病证,又应当斟酌地使用。又认为李杲论述饮食劳倦、内伤脾胃的疾病,是胃脘阳气不能升发,连及心肺之气,都陷入中焦,而用补中益气的方剂治疗,这也是前代医家没有阐述的。然而西北地区天不足,东南地区地不满,天就是指阳气,地就是指阴气。所以西北地区的人们,阳气容易不足;东南地区的人们,阴火容易亢盛。如果不了解这点,而只是拘泥李杲的补中益气法,那么脾胃阳气不足的病人当然能够治愈,但对于那些阴火亢盛的病人也沿用这种治法,我怕反而增加病人的疾病。于是把三位医家的学说,去其短而取其长,又根据太极之理检验,还根据《易经》、《礼记》、《通书》、《正蒙》等书中的有关内容,更把《内经》的理论贯穿始终,来探寻其学说的主旨。他认为《内经》中论述的火,大概跟太极动而产生阳气、五行中火性恒动理论相符合;他又认为《内经》中论述的人体精血阴气最容易虚损,又跟《礼记》中谈到的养育阴气的意思正好相同。丹溪翁于是提出了相火易动和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两条理论,来阐发他的观点。从此,丹溪翁的医术更加闻名。各地因为疾病来迎请的人,就聚集在路上,丹溪翁都前往奔赴病人家里。他所治的病有多少,病状怎样,施用何种良方,服用何种药剂治愈,从过去到现在,取得效验的是哪些人,住在何县何里以及病人姓名,从人们的所见所闻中了解这些情况,清清楚楚地可以记载。浦江郑义士患痢疾,一天晚上忽然昏倒,两目上视,小便失禁并汗液泄出。丹溪翁为他诊察,脉象虚大没有规律,就告诉家人说:“这是阴虚而阳气突然断绝,是由于病后饮酒并且行房事而得这种病,然而我能治愈他的病。”赶快让人配制人参膏,并且急忙灸病人的气海穴。一会儿病人手能动,又过一会儿嘴唇也能动。等到人参膏配制好,给病人饮服三次,病人就苏醒了。以后病人又服用几斤人参膏,疾病痊愈。天台周进士患恶寒证,即使在暑天也须用棉织物蒙裹着头部,服用附子数日,病情加重。丹溪翁为他诊察,脉象滑而数,就告诉病人说:“这是热极而反现的寒象。”于是用辛凉药剂,病人服后吐出一升左右痰水,蒙头的棉织物就减去了一半;接着用防风通圣散给他服用,病愈。周进士实在高兴得很,丹溪翁说:“病愈后必须用清淡饮食来养育胃气,排除杂念来保养精神,那么肾水得以滋生,心火才能下降;否则,附子的毒性必将发作,恐怕就不能救治。”周进士没能这样做,后来听说痈疽发于背而死去。一个男子患小便不通,医生用利尿药治疗,病情更加严重,丹溪翁为他诊察,右手寸脉相当弦滑,丹溪翁说:“这是积痰病,积痰在肺脏。肺脏属上焦,而膀胱属下焦,上焦肺气闭塞那么下焦膀胱就郁阻不通,比方像滴水的器具,必须是上面的孔通透,然后下面的孔才能滴出水。”于是按照疗法使病人大吐,吐完,疾病如同丢失一般治愈。一个妇人产后有物像衣襟一样不回缩,医生们不知道是何物。丹溪翁说:“这是子宫,由于产妇气血虚,所以随着胎儿下垂脱出。”立即给病人黄芪、当归之类药物,并加上升麻提举它,接着用制皮工人制革的方法,用五倍子煎煮成药液浸洗,使子宫收缩。过了一会儿,子宫上缩了。丹溪翁安慰产妇说:“三年后能继续生育,不要担忧。”后来果然如此。一个贫妇守寡独居患麻风病,丹溪翁见她后心中怜悯,便说:“这种病世人称为难治的原因,是因为病人不遵守禁忌。这个妇人贫困而没有膏粱厚味,寡居而没有性欲房事,或许能够治愈。”丹溪翁就自己备药治疗她,疾病治愈。随后又服用四物汤多日,终于不再复发。丹溪翁的行医治病,都是这样一类情况。因为他遇病施行治疗,不拘泥于古方,因而所治疗的病都治好了;然而对于各家的方论,却是没有什么不通晓的。别的医生拘泥固执,死守着古法,他却灵活运用,变化多端,而终究又都与古法相吻合。一时间,学医的人都像声音一样跟随,像影子一样依附着他,丹溪翁教导他们十分勤奋,忘记了疲倦。丹溪翁年老以后,就依从弟子张翼等人的请求,撰写《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伤寒辨疑》《本草衍义补遗》《外科精要新论》等书,学医的人大多背诵学习,而且从中取得治疗法则。老人简朴诚实,坚贞善良,刚毅严肃,耿介清高;用正直的作风来持心养性,用诚笃忠信来立身处世;而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品行,更是出于天性。供奉一年四季的祭祀,他订出礼仪祭文而恭敬地哀悼先人。事奉母亲,则按时照料她的饮食起居而忠心奉养。在财物方面宁可让自己少一点,也一定要让兄弟多得一点。宁可对自己的孩子亏待一些,也一定要厚待兄弟的孩子。不是志同道合的人就不跟他交朋友,不是正道的话就不说。喜欢谈论古今的成败得失,慷慨激烈的样子,有以天下为忧的大志。社会上有名的士大夫,大多都降低身份,虚心地向他请教,丹溪翁直率地向他们陈述治世之道,没有什么顾忌。然而只要有人一提到名利之事,他就生气地甩开衣袖起身走了。跟人交往,完全用三纲五常作为行事的准则。他曾经说:天下有清明的政治,那么人的行为就表现出美德;天下没有清明的政治,那么人的言辞就表现出虚华。品德行为是根,言辞是随它产生的。假如他见到有人喜欢浮夸的言谈,致力于追求虚荣,而舍弃德行这个根本,就会使他怒气充满在面容上,像将要受到玷污似的。他的特立高尚的品行都像这样,而行医仅仅是一个方面罢了。不过他讲学行事的主要方面,已经载在我的朋友太史宋濂为他写的墓志里了,这里不再记录,而只是记下他行医中值得传布的事情给他撰写的传记,希望使后世的君子能够来互相参考。

丹溪翁是婺州义乌县人,姓朱,名讳震亨,表字彦修,学习的人尊称他叫丹溪翁。他自幼爱好学习,每天能记千字。稍微长大,跟从辞官居乡的老先生学习经书,攻读科举考试的学业。后来听说许文懿公得到朱熹四传的学说,在八华山讲学,又前去拜他为师。逐渐知道道德性命的学说,广博深奥,专精严密,于是成为理学家。有一天,许文懿对他说:“我患病卧床已久,如果不是精通医学的人,就不能使我病愈。你是聪明非凡的人,大概肯从事医学技艺吧?”丹溪翁因为母亲患脾病,对于医学也粗略学习过,等到听了许文懿的话,便感慨地说:“读书人如果能精通一门技艺,用来推行由爱己而及于众人的仁爱,即使在当世没有出仕,也像做官一样了。”于是全部毁弃原先所学的科举学业,专心在医学方面尽力。当时正在盛行北宋陈师文、裴宗元等编定的《和剂局方》,丹溪翁日夜学习它,不久他醒悟说:“拿古方来治疗当今的疾病,它们的情况不能完全符合。如果要设立医学法度,确定治疗规范,符合医治准则,就必须依据《素问》、《难经》等各种医经!但是我们本乡的各位医生很少能够通晓《素问》、《难经》的。”于是整理行装外出游访,寻求别的老师请教。他渡过浙河,奔走吴县,穿越宛陵,到过南徐,最后抵达建业,都没有遇到良师。等他返回武林,忽然有个把他郡中罗先生来相告的人。罗先生名叫知悌,表字子敬,世人称他太无先生,曾是南宋理宗时的宫中近侍,学问上对于医学精通,得到金代刘完素的再传,并且广博地通晓张从正、李杲两位医家的学说。然而他心胸狭小得很,凭借医技厌烦侍奉他人,难以称心如意。丹溪翁去拜访他,共多次往返,不能跟他接交。后来丹溪翁求见更加诚恳,罗知悌这才接待他,问道:“你不是朱彦修吗?”当时丹溪翁已经具有医学声名,罗知悌所以知道他。丹溪翁见到老师以后,就面向北方两次叩拜进谒,接受他传授的医术。罗知悌接待丹溪翁也很高兴,就把刘完素、张从正、李杲三位医家的著作传授给他,为他讲述并发挥三位医家的学术要旨,而完全依据于医学经典理论,并且说:“全部抛弃你过去学习的内容,因为那不是正确的。”丹溪翁听了他的讲述,问题都解决消散,在心里没有一点聚积的疑问。过了不长时间,就完全掌握了老师的学说而返回家乡。乡里的拘泥陈师文、裴宗元学说的各位医生,听了丹溪翁的言论,就大为惊讶地又是讥笑又是排斥,唯独许文懿高兴地说:“我的病大概将要治愈了吧!”许文懿得四肢疾病,医生不能治疗的时间已十年有余了,丹溪翁按照他自己的疗法医治,的确有效验。在这种情况下,原先又讥笑又排斥的那些医生们,才都在心里佩服在口上赞誉。几年之间,丹溪翁的声誉大震。丹溪翁不自我满足,更把刘、张、李三位医家的学说推广发展。他认为刘完素、张从正的学说,他们论述脏腑感受致病之气,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而湿热相火三气导致疾病最多,于是用推陈致新泻火的方法治疗,这固然是超过了前代医家。然而有阴虚火动,或是阴阳两虚而湿热自盛的病证,又应当斟酌地使用。又认为李杲论述饮食劳倦、内伤脾胃的疾病,是胃脘阳气不能升发,连及心肺之气,都陷入中焦,而用补中益气的方剂治疗,这也是前代医家没有阐述的。然而西北地区天不足,东南地区地不满,天就是指阳气,地就是指阴气。所以西北地区的人们,阳气容易不足;东南地区的人们,阴火容易亢盛。如果不了解这点,而只是拘泥李杲的补中益气法,那么脾胃阳气不足的病人当然能够治愈,但对于那些阴火亢盛的病人也沿用这种治法,我怕反而增加病人的疾病。于是把三位医家的学说,去其短而取其长,又根据太极之理检验,还根据《易经》、《礼记》、《通书》、《正蒙》等书中的有关内容,更把《内经》的理论贯穿始终,来探寻其学说的主旨。他认为《内经》中论述的火,大概跟太极动而产生阳气、五行中火性恒动理论相符合;他又认为《内经》中论述的人体精血阴气最容易虚损,又跟《礼记》中谈到的养育阴气的意思正好相同。丹溪翁于是提出了相火易动和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两条理论,来阐发他的观点。从此,丹溪翁的医术更加闻名。各地因为疾病来迎请的人,就聚集在路上,丹溪翁都前往奔赴病人家里。他所治的病有多少,病状怎样,施用何种良方,服用何种药剂治愈,从过去到现在,取得效验的是哪些人,住在何县何里以及病人姓名,从人们的所见所闻中了解这些情况,清清楚楚地可以记载。浦江郑义士患痢疾,一天晚上忽然昏倒,两目上视,小便失禁并汗液泄出。丹溪翁为他诊察,脉象虚大没有规律,就告诉家人说:“这是阴虚而阳气突然断绝,是由于病后饮酒并且行房事而得这种病,然而我能治愈他的病。”赶快让人配制人参膏,并且急忙灸病人的气海穴。一会儿病人手能动,又过一会儿嘴唇也能动。等到人参膏配制好,给病人饮服三次,病人就苏醒了。以后病人又服用几斤人参膏,疾病痊愈。天台周进士患恶寒证,即使在暑天也须用棉织物蒙裹着头部,服用附子数日,病情加重。丹溪翁为他诊察,脉象滑而数,就告诉病人说:“这是热极而反现的寒象。”于是用辛凉药剂,病人服后吐出一升左右痰水,蒙头的棉织物就减去了一半;接着用防风通圣散给他服用,病愈。周进士实在高兴得很,丹溪翁说:“病愈后必须用清淡饮食来养育胃气,排除杂念来保养精神,那么肾水得以滋生,心火才能下降;否则,附子的毒性必将发作,恐怕就不能救治。”周进士没能这样做,后来听说痈疽发于背而死去。一个男子患小便不通,医生用利尿药治疗,病情更加严重,丹溪翁为他诊察,右手寸脉相当弦滑,丹溪翁说:“这是积痰病,积痰在肺脏。肺脏属上焦,而膀胱属下焦,上焦肺气闭塞那么下焦膀胱就郁阻不通,比方像滴水的器具,必须是上面的孔通透,然后下面的孔才能滴出水。”于是按照疗法使病人大吐,吐完,疾病如同丢失一般治愈。一个妇人产后有物像衣襟一样不回缩,医生们不知道是何物。丹溪翁说:“这是子宫,由于产妇气血虚,所以随着胎儿下垂脱出。”立即给病人黄芪、当归之类药物,并加上升麻提举它,接着用制皮工人制革的方法,用五倍子煎煮成药液浸洗,使子宫收缩。过了一会儿,子宫上缩了。丹溪翁安慰产妇说:“三年后能继续生育,不要担忧。”后来果然如此。一个贫妇守寡独居患麻风病,丹溪翁见她后心中怜悯,便说:“这种病世人称为难治的原因,是因为病人不遵守禁忌。这个妇人贫困而没有膏粱厚味,寡居而没有性欲房事,或许能够治愈。”丹溪翁就自己备药治疗她,疾病治愈。随后又服用四物汤多日,终于不再复发。丹溪翁的行医治病,都是这样一类情况。因为他遇病施行治疗,不拘泥于古方,因而所治疗的病都治好了;然而对于各家的方论,却是没有什么不通晓的。别的医生拘泥固执,死守着古法,他却灵活运用,变化多端,而终究又都与古法相吻合。一时间,学医的人都像声音一样跟随,像影子一样依附着他,丹溪翁教导他们十分勤奋,忘记了疲倦。丹溪翁年老以后,就依从弟子张翼等人的请求,撰写《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伤寒辨疑》《本草衍义补遗》《外科精要新论》等书,学医的人大多背诵学习,而且从中取得治疗法则。老人简朴诚实,坚贞善良,刚毅严肃,耿介清高;用正直的作风来持心养性,用诚笃忠信来立身处世;而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品行,更是出于天性。供奉一年四季的祭祀,他订出礼仪祭文而恭敬地哀悼先人。事奉母亲,则按时照料她的饮食起居而忠心奉养。在财物方面宁可让自己少一点,也一定要让兄弟多得一点。宁可对自己的孩子亏待一些,也一定要厚待兄弟的孩子。不是志同道合的人就不跟他交朋友,不是正道的话就不说。喜欢谈论古今的成败得失,慷慨激烈的样子,有以天下为忧的大志。社会上有名的士大夫,大多都降低身份,虚心地向他请教,丹溪翁直率地向他们陈述治世之道,没有什么顾忌。然而只要有人一提到名利之事,他就生气地甩开衣袖起身走了。跟人交往,完全用三纲五常作为行事的准则。他曾经说:天下有清明的政治,那么人的行为就表现出美德;天下没有清明的政治,那么人的言辞就表现出虚华。品德行为是根,言辞是随它产生的。假如他见到有人喜欢浮夸的言谈,致力于追求虚荣,而舍弃德行这个根本,就会使他怒气充满在面容上,像将要受到玷污似的。他的特立高尚的品行都像这样,而行医仅仅是一个方面罢了。不过他讲学行事的主要方面,已经载在我的朋友太史宋濂为他写的墓志里了,这里不再记录,而只是记下他行医中值得传布的事情给他撰写的传记,希望使后世的君子能够来互相参考。


欧阳修勤学的译文
释义: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欧阳修的母亲就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抄写还没完成,就可以背诵这本书了。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原文:先...

刘克庄的《一剪梅》的翻译
《一剪梅》作者:刘克庄 (宋)陌上行人怪府公。还是诗穷。还是文穷。下车上马太匆匆。来是春风。去是秋风。阶衔免得带兵农。嬉到昏钟。睡到斋钟。不消提岳与知宫。唤作山翁。唤作溪翁。译文:田间路上的行人惊怪的看着作者,是使人穷、还是文使人穷?从上任到解职时间匆匆,春天到袁州就任,刚...

溪翁公祠地址在哪里?
溪翁公祠的地址位于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淮河路龙光·龙腾熙园的东南侧,距离该地点约220米。溪翁公祠,作为一处历史悠久的文化遗迹,承载着深厚的地方文化和历史记忆。它不仅是汕头地区传统建筑艺术的代表,更是对当地历史和文化的生动诠释。这座公祠的建筑风格典雅庄重,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技艺和独特...

游黄华山原文及赏析
译文 黄华山的瀑布可称天下一绝,我最初听人讲述闻自雪溪翁。红霞辉映着插天峰下高欢宫,飞瀑荡涤山石如青艳的芙蓉。昨天清晨也偶然走进黄华山,更觉难以摹写这造化的奇境。当时的节气已到了三月早春,树木赤条条的没有春的面容。汹涌的瀑布声从绝壑处湍急而来,溅起的雾气仿佛夹杂着凛凛阴风。瞬间那高悬千丈的瀑...

赞美女人头发漂亮的诗句
--王建《赠溪翁》 3. 兰膏新沐云鬓滑,宝钗斜坠青丝发。-- 白居易 《任氏行》 4.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洛神赋》 5. 欹鬟堕髻摇双桨,采莲晚出清江上。-- 冯延巳《菩萨蛮·欹鬟堕髻摇双桨》 6.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7. 夜半风吹雪满阶,头巾不裹把窗开...

能唱出来的诗歌有哪些
1、《乞巧》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译文: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2、《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

史记 伍子胥列传
封夫概於堂溪,为堂溪氏。楚复与吴战,败吴,吴王乃归。后二岁,阖庐使太子夫差将兵伐楚,取番。楚惧吴复大来,乃去郢,徙於鄀。当是时,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其后四年,孔子相鲁。后五年,伐越。越王句践迎击,败吴於姑苏,伤阖庐指,军却。阖庐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尔忘...

《清平乐 村居》的译文
译文如下: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拓展内容:原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

看有两个读音,分别怎么组词
1、读作[ kàn ]时:看书、看电影、看一眼、看望、看朋友、看待、另眼相看、看病、照看、衣帽自看、行情看涨、想想看、找找看、看齐。2、读作[ kān ]时:看门,看守,看家,看护 附 文言版《说文解字》:看,睎也。从手下目。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看,睎,远望。字形采用“手”和...

李清照《一剪梅》的注释
”⒀岳、知宫:官职名,也指仕途。作品译文 田间路上的行人惊怪的看着作者,是诗使人穷、还是文使人穷?从上任到解职时间匆匆,春天到袁州就任,刚到秋天就被免职。罢官以后不用再带兵、农,那就从早玩到黑,从天黑睡到吃饭。不用跻身仕途,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山翁”、“溪翁”。

常山县17029908584: 丹溪翁者,婺之义乌人也.翁自幼好学,日记千言.稍长,从乡先生治经,为举子业 ① .后闻许文懿公得朱子四传之学,讲道八华山,复往拜焉.一日,文... -
并孔普乐:[答案] 19.A(3 ) 20.BC (4分,各2分)21.①丹溪翁听了他的话,茅塞顿开,在心里也没有一点阻碍不通的问题了.②像丹溪翁这样的人,大概就是古来所谓正直、诚实、学问渊博的对人有益的朋友,又能因为医生的身份而轻视他吗?!22.勤奋好学,小时日...

常山县17029908584: 丹溪翁传一词多义 -
并孔普乐: 《丹溪翁传》较为全面地记述了朱丹溪的生平事迹和医学理论.文中首先叙述朱丹溪学医的经历,其次介绍朱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相火易动”的医学观点,以及与之相关的哲学思想.再通过五个病案,说明他辨证施治不拘古方的高明医技.最后赞扬他不务荣利、诲人不倦的高尚品德. 第一段略举几例: 日记:古:每天记录;今:一种文体 性命:古:人性和天命;今:生命 专门:古:专门的事业;今:专一从事某项事业

常山县17029908584: 一断于经是什么意思? -
并孔普乐: 一断于经意思是:完全依据医经做决断,就是完全遵循医家经典做出选择判断.原文是: 罗遇翁亦甚欢,即授以刘、张、李诸书,为之敷扬三家之旨,而一断于经,且曰:“尽去而旧学,非是也.”译文是: 罗知悌对待丹溪翁也特别地喜欢,立即把刘完素、张从正、李杲等各家的医书传授给丹溪翁,为丹溪翁传播并宣扬三家的主旨,并且完全依据医经做决断,同时说:“完全抛弃你以往所学的东西,它们不正确.”

常山县17029908584: 谁能帮我找到以下医古文的译文(全文的) -
并孔普乐: 药学著作.简称《唐本草》.五十四卷.唐·苏敬等撰于659年.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分为正文、图和图经三部分.《新修本草》正文二十卷,目录一卷,是在《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和《本草经集注》等书基础上进一步...

常山县17029908584: 墨翁传全文翻译,现代文 -
并孔普乐: 墨翁者,吴槐市里中人也.尝游荆楚间,遇人授古造墨法,因曰:“吾鬻此,足以资读书,奚汲汲四方乎?”乃归,署门曰“造古法墨”.躬操杵臼,虽龟手黧面,而形貌奇古,服危冠大襦.人望见,咸异之.时磨墨沈数斗,醉为人作径尺字,...

常山县17029908584: 求医古文的读后感!! -
并孔普乐: 《丹溪翁传》可能会对你有所启发

常山县17029908584: 赠贾思诚序简体原文 -
并孔普乐: 原文: 赠贾思诚序-宋濂同里张君以书来谓濂曰:“壬辰之秋,兵发中原,大江之南,所在皆绎骚,时惟伯嘉纳公持部使者节莅浙东,慎简群材,官而任之,以保障乎一方.余虽不敏,公不以为无似,俾摄录事判官.判官职在抚治一城生聚,凡...

常山县17029908584: 翁之为医,皆此类也.翻译 -
并孔普乐: 翁之为医,皆此类也.翻译:丹溪翁行医的事迹,都是这类情况.

常山县17029908584: 出自丹溪翁传的成语 -
并孔普乐: 【成语名字】拂衣而起 【汉语拼音】fú yi ér qǐ 【近义词】:拂衣而去、拂袖而去、扬长而去 【反义词】:不期而遇 【成语出处】1、戴良《九灵山房集 丹溪翁传》:“然但语及荣利事,则拂衣而起.与人交,一以三纲五常为去就.”

常山县17029908584: 丹溪翁传出自哪一部书? -
并孔普乐: 出自元末明初学者戴良的《九灵山房集》.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