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的题目及优秀的文章答案

作者&投稿:保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古代科举考试题目及状元文章。满足下好奇心~

踏花归去马蹄香

第一场 史论五篇:
  “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第一题藩镇,第二题平戎,第三题举贤,第四题变法,第五题以夷制夷,还真是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最后一题不太吉利,有亡国之兆。)
第二场 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
  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这种题目放在现在考,都够用了)
第三场 《四书》《五经》:
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
次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三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嘉靖十一年壬辰科殿试策问 明世宗朱厚熜
皇帝制曰:朕惟人君,奉天命以统亿兆而为之主,必先之以咸有乐生,俾遂有其安欲,然后庶几尽父母斯民之任,为无愧焉。夫民之所安者,所欲者,必首之以衣与食。使无衣无食,未免有冻馁死亡,流离困苦之害。夫匪耕则何以取食?弗蚕则何以资衣?斯二者亦王者之所念而忧者也。
今也,耕者无几而食者众,蚕者甚稀而衣者多,又加以水旱虫蝗之为灾,游惰冗杂之为害,边有烟尘,内有盗贼,无怪乎民受其殃而日甚一日也。固本朕不类寡昧所致,上不能参调化机,下不能作兴治理,实忧而且愧焉。然时有今昔,权有通变,不知何道可以致雨旸时若?灾害不生,百姓足食足衣,力乎农而务乎职,顺乎道而归乎化?
子诸士,明于理,识夫时,蕴抱于内而有以资我者,亦既久矣。当直陈所见所知,备述于篇,朕亲览焉,勿惮勿隐。
嘉靖十一年壬辰科状元殿试答卷 林大钦
臣对:臣智识愚昧,学识疏浅,不足以奉大问。窃维陛下当亨泰之交,抚盈成之运,天下皆已大治,四海皆已无虞,而乃拳拳于百姓之未得所为忧,是岂非文王视民如伤之心耶?甚大美也!然臣之所惧者,陛下负聪明神智之资,秉刚睿明圣之德,举天下之事,无足以难其为者,而微臣所计议复不能有所补益于万一。陛下岂能以其言为未可尽弃,而有所取之耶?陛下临朝策士,凡有几矣。异时莫不光扬其名声,宠绥其禄秩,然未闻天下之人有曰:天子某日降其(《皇明状元全策》作“某”)策,问某事,因某策,济某功者。是岂策士之言皆无可适于用者耶?抑亦其言或有可适于用,而未暇采之耶?是臣之所惧也!臣方欲为根极政要之说,明切时务之论,而不敢饰为迂阔空虚无用之文以罔陛下。陛下若以其言为可信而不悉去之,试以臣之策,付之有司,责其可行,则臣始终之愿毕焉。如或言不适用,则臣有瞽愚欺天之罪,俯伏以待罪谴,诚所甘心而不辞也民
臣伏读圣策,有以见陛下拳拳以民生冻馁流离为忧,以足衣足食(《皇明状元全策》作“足民衣食”)为急。此诚至诚恻怛以惠元元之念,天下之所愿少须臾无死,以待德化之成者。然臣谓陛下诚怀爱民之心,而未得足衣食之道;诚见百姓冻馁流离之形,而未知百姓冻馁流离之实也。夫陛下茍诚见夫百姓冻馁流离之实,则必思所以富足衣食之道,未有人主忍见夫民之冻馁流离而不思所以救援之者,未有人主救援夫民之冻馁流离而天下卒坐于冻馁流离而不可救者。今夫匹夫之心,可形于一家。千乘之心,可形于一国。何者?以一家一国固吾属也。曾谓万乘属天下者,有救援天下真实恳切之诚,而顾不效于天下者哉?是臣所未信也。臣观陛下临朝,凡十有余年于此矣,异时劝农蠲租之诏一下,天下莫不延颈以望更生!然而,惠民之言不绝乎口,而利民之实至今犹未见者。臣是以妄论陛下未见斯民冻馁流离之实,未得足民衣食之道也。臣闻之,仁以政行,政以诚举。王者富民,非能家衣而户食也,心政具焉而已矣。夫有其心而无其政,则天下以我为徒善;有其政而无其心,则天下将以我为徒法。徒法者化滞,徒善者恩塞。心法兼备,此先王所以富足人之大略也。
臣观史册,见三代以后之能富其民者,于汉得一人焉,曰文帝。当秦乱干戈之后,当时之民,盖日不暇给矣。文帝视当时之坐于困寒者,盖甚于涂炭也。育之以春风,沐之以甘雨,煦煦然与天下为相休息之政,而涂炭者衽席矣。故后世称富民者,以文帝配成康,亦诚有以致之也。然而,文帝固非纯王者。窃王者之似焉,犹足以尊称于后世,而况夫诚于王者,而顾有坐视天下于冻馁流离者哉!
臣窃谓今日(《林东莆先生全集》版无“今日”二字)陛下忧民之心不为不切;爱民之政不为不行。然臣所以敢谓陛下于斯民之冻馁流离而未见其实,于足民之衣食而未得其道者,窃陛下有爱人之仁心,而未能如王者之诚怛恳至;有爱人之仁政,而未能如王者之详悉光明(《林东莆先生全集》作“仁明”),臣是以敢妄论陛下而云云也。然臣所望仁政于陛下者,非欲尽变天下之俗也,非欲复井天下之田也,亦曰宜时顺情而为之制,而不失先王之意尔。臣请因圣策所及而条对。
陛下策臣曰:“夫民匪耕则何以取食,弗蚕则何以资衣,斯二者亦王者之所念而忧者也。今耕者无几而食者众(《林东莆先生全集》缺“几”字),蚕者甚稀而衣者多(《村林东莆先生全集》缺“甚”字),又加以(《林东莆先生全集》无“以”字)水旱虫蝗之灾,游惰冗杂之为病。边有烟尘,内有盗贼,何怪乎民受其殃,日复甚一日也。”此见陛下痛念生民之病,深揆困乏之本,而极思所以拯救之也。臣谓民之所以耕蚕稀而日甚其殃者,游惰起之也,冗杂病之也。若夫水旱虫蝗之灾,则虽数之所不能无,然人君之忧不在焉。何者?恃吾耕蚕之具素修而无所耗,则虽有水旱虫蝗而无所害。臣闻有道之国,天不能灾,地不能阨,夷狄盗贼不能困,以恒职修而本业固,仓廪实而备御先也。
臣闻立国有三计:有万世不易之计;有终岁应办之计;有因时苟且之计。万世不易之计者,《大学》所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者(《林东莆先生全集》缺“者”字)也。故《王制》三年耕则有一年之积,例之则九年当有三年之豫。其终岁所入,盖足 以自给,而三年之蓄,恒可以预待不虞。如此者,所谓天不能灾,地不能厄,夷虏盗贼不能困,臣前所谓王者之政,陛下今日所方欲切求而励之行者。所谓终岁应办 之计者,盖生财之道未甚周,节财之道未甚尽,一岁之入仅足以充一岁之用。其平居无事,尤未见其甚敝,值有凶荒盗贼之变,则未免厚敛重取,以至于困败而不能 自振。若此者,盖素备不修,因时权设,汉、唐、宋以下治天下之大率,而非吾陛下之所以奉天理物而深厚国脉者。其所谓因时苟且之计者,盖平时之所以敛取于 民,颇无其度,而取民惟畏其不多,用财惟畏其不广。方其无事,百姓已不能自给,迨其有变,则不可复为之计矣。此则制国无纪,溃乱不时,盖昏乱衰世之政焉。
盖臣前所谓起于游惰,病于冗杂之弊,亦略有同于是。 陛下今日所方欲改辙而易海内之观者,臣谓今日游惰之弊有二,冗杂之弊有三。此天下之所以长坐于困乏,而志士至今愤惋而叹息者也。 其所谓游惰之病二者,一曰游民,一曰异端。游民众则力本者少,异端盛则务农者稀。夫民所以乐于游惰者何也?盖起于不均不平之横征,病于豪强之兼并。小民无 所利于农也,以为逐艺而食,犹可以为苟且求生之计。且夫均天下之田,然后可以责天下之耕。今夫里闩之小民,剥于污吏豪强者深矣,散食于四方者众矣。大率计 今天下之民,其有田者一二,而无田者常八九也。以八九不耕之民,坐食一二有田者之粟,其势不得不困。然而散一二有田者之业,以为八九自耕之养,其势未尝不 足。议者病游民之众也,或有逐商之说。然臣以为游民之商,本于不得已也,而又无所变置而徒为之逐,臣惧夫商之不安于商也。臣窃谓今日之弊源之深,更化者当 端其绪而绥理之。理而无绪,势将驱力农之民而商,又将驱力商之民而盗也。天下为盗,国不可久。其便莫若颁限田之法,严兼并之禁,而又择循良仁爱恻怛之吏以 抚劳之。法以定其世业,禁以防其奸贪,吏以得其安辑,游民其将归乎!
若夫异端者,盖本无超俗利世之智,而徒窃其减额逃刑之利,不工不商,不农不士,以自便其身。且其倡无父无君之教于下天,将使流风之未可已焉。此其为害甚明,故臣不待深辨。然臣窃悼俗之方敝也,秃首黄冠充斥道路,珠宫琼宇照耀云汉。此风未艾,效慕者众,非所以令众庶见也,非所以端风正纪之要体也(《林东莆先生全集》作“非所以端正风纪之要也”)。故臣愿陛下严异端之禁,斥道佛之说,敕令此辈悉归之农。其有不如令者,许有司治罪不赦。盖非惟(《林东莆先生全集》作“非为”)崇力本之风,抑具于教化之道。此臣拳拳所望于陛下之至意也。
其所谓冗杂之弊三者,一曰冗员,三曰冗兵,三曰冗费。冗员之弊必澄,冗兵之弊必汰,冗费之弊必省。三冗去而财裕矣。夫圣人所以制禄以养天下之吏与兵者,何也?吏有治人之明,则食之也。兵有敌人之勇,则食之也。是其食之者,以其明且勇也。其或有不明不勇者,则非耕不得食,非蚕(《林东莆先生全集》作“非织”)不得衣。何者? 无事而禄,亦先王之所俭也。今天下之吏与兵何如也? 臣非欲尽天下之吏与兵而不禄之也。臣徒见任州县者,固有软罢不胜而坐禄者焉。隶兵籍者,固有老弱不胜而滥食者焉。且入赀之途太多,任子之官太众,简稽之责不严,练选之道有亏。臣是以欲于此辈一澄且汰焉。其所以去冗滥而宽民赐者不少也。
若夫冗费之弊,不能悉举。即其大而著 者论之,后宫之燕赐不可不节也,异端之奉不可太过也,土木之役不可不裁也。陛下端身以率物,节己而居俭,其于三者,固未可议焉。然窃见天下之大,民物之 众,九州四海之贡,尺帛粒米之赋,山林川泽之税,日夜合杂(《林东莆先生全集》作“合萃”)以输太仓,可谓盛矣。而国计未甚充,国用(《林东莆先生全集》缺“未甚充国用”五字)未甚足,以为必有所以耗之者矣。且夫上之赋其下者以一, 而下之所以供夫上者常以百,盖道路之耗,漕挽之费,京师之一金,田野之百金也,内府之百金,民家之万金也。以百万民家之资,费之于一燕飨、一赐予、一供玩 者何限!臣故曰,冗费在今日亦有未尽节者。盖臣闻之,以天下所有之财赋,为天下人民之供养,未有不足者。特其有以冗而费之者,则其势将横征极取,天下不至于(《林东莆先生全集》作“不沦于”)寒冻馁、大败极敝不已。臣读《史记》,见周文王方其受命之时,地方不过百里,而四方君长交至于其国。其所以燕飨劳来之典,不容终无。然而当时百姓各 足,饥寒不病,故民诵之。《诗》曰:“勉勉我王,纲纪四方。”盖庆之也。传至于其子孙,以八百国之财赋自养一人,宜其甚裕而无忧,而民反流离困苦,至于 “黄鸟”、“仳离”(邓洪波《中国状元殿试卷大全》作“此邦”)之咏作焉。臣于此见君人节己以利人则易为功,广费以厚敛则难为力。臣是以拳拳以省冗费为陛下告也。
陛下策臣曰:“固本朕不类寡昧所致。上不能参调化机,下不能作兴治理,实忧而且愧焉。”此陛下忧勤之言,禹汤罪己之辞也。然臣谓陛下非徒为是言也,须欲励 是行也。夫君人之言与士庶不同,一或不征,天下玩之。后虽有美意善政,人且骇疑不信。陛下往年尝有恤农之诏矣,然而天下皆以为陛下之虚言。何者?诚见其言 若是焉,而未见其惠也。今陛下复策臣若是焉,臣以为亦致忧勤之实而已。欲致忧勤之实,须速行臣前所陈者。臣前所陈者,皆因圣策所及条对要之。所以振弊利世 之道,犹有未尽于此,臣请终之。
夫山泽之利未尽恳,则天下固有无田之忧。今夫京师以东,蔡郑齐鲁之间,古称富庶强国,三代财赋多出于此。汉唐以来名臣贤守,其所以兴田利而裨国用者,沟洫 封浍之迹,往往犹存。而今悉为空虚茅苇之地。此古人所谓地利犹有遗者。而陛下所使守此土者,一切苟且应职,而无为任此忧者。此北人所以长坐仰给于东南,少 有凶荒不继,辄辗转沟壑,不能自给以生者,地利未尽也。臣意陛下莫若严其守令,重选才干忠诚为国之士,使守其地,而专一以兴田利为事。朝廷宽其禁限,听其 便宜,而惟以此为田利课,则海内当有赵过者出焉。不数十年之后,则江北之田,应与江南类,可省江淮数百万之财赋,而纾北人饥寒冻馁之急。一举而利二焉,大 惠也。陛下能断而行之,大勇也。或曰:非不欲行也,如南北异宜何?臣请有以折之。夫今日所谓空虚荒瘠无用之地者,非向时所谓富实而所托赖以兴起之本区乎? 昔以富实,今以荒虚,臣诚未见其说。亦曰存乎人耳,魏人许下之屯可见矣。方枣只为屯许之画也,当时亦诚见其落落难合。洎其成也,操终赖之省粟数万。今天下 之大,又安知其无能为枣祗者乎?臣是以愿陛下以此为田利课,则山泽垦。
臣又闻之,关市不征,泽梁无禁,王者所以通天下,大公大同之制也。自汉桑弘羊以剥刻之术媚上,而征榷之法始详。历代因之而不革,大公之制未闻也。然臣终以 此为后世衰乱苟且之政。今朝廷之取民,茶有征,酒有榷,山泽有租,鱼盐有课。自一草一木以上之利,莫不悉笼而归之公,其取下悉矣。夫上取下悉,则其势穷。 夫兽穷则逐,人穷则诈,今陛下之民将诈乎!司国计者,非不知其势之不可以久也,然而明知其弊而冒之者,诚曰国家利权之所在也。臣以为利不胜义,义苟未安, 利之何益? 况又有不利者在乎!
臣闻之:王者所以总制六合,而镇服民心张大国体者,固在道德之厚薄,不问财赋之有无。臣观征利之说,不出于丰泰之国,恒出于 衰乱之世。纤纤然与民争利者,匹夫之事也。万乘而下行匹夫之事,则其国辱,非丰泰之时所尚也。陛下何不旷然为人所难,思大公之法,去衰乱之政,今天下人士 争言曰:惜哉(《林东莆先生全集》作“惜乎”)! 汉、唐、宋不能舍匹夫之利以利人。至我明天子,然后能以天子之大体镇服民心焉。陛下何久于此而不为也?臣愿陛下息山林关市之征焉,使天下知 大圣人所作为过于人万万也。 若夫悉推富民之术,则平籴之法不可不立也,常平之仓不可不设也,奢侈之禁不可不严也。凡若此者,史策之载可考,陛下果能举而行之?成典具在,故臣不必深论之也。
由臣前所陈而言之,均田也,择吏也,去冗也,省费也;由臣后所陈而言之,辟土也,薄征也,通利也,禁奢也。田均而业厚,吏良而俗阜,冗去而蠹除,费省而用 裕,土辟而地广,征薄而惠宽,利通而财流,奢禁而富益,八政立而王制备矣。陛下果能行臣之言,又何忧于百姓之冻馁流离,又何至于有烟尘盗贼之警,又何患不 顺乎道而归乎化哉! 通变时宜之道,其或悉备于此。
然臣以为此数者皆不足为陛下之难。所患人主一心不能清虚寡欲,以为宽民养物之要,则虽有善政美令,未暇及行。盖崇高富贵之 地,固易为骄奢淫逸之所,是故明主重内治也。故古之贤王,遐观远虑,居尊而虑其危,处富而慎其溢,履满而防其倾,诚以定志虑而节逸欲,图寅畏而禁微邪也。 故尧日兢,舜日业,禹日孜,汤日检。臣以为数圣人固得治心之要矣。臣尝观汉武帝之为君,方其临轩策士,奋志六经也,虽三代之英主不能过焉。洎其中年多欲, 一念不能自胜,公孙弘、桑弘羊、张骞、卜式、文成、五利之辈,各乘其隙而售之,卒使更变纷然,天下坐是大耗。臣是以知人主一心,不可使有所嗜好形见于外。 少有沉溺,为祸必大。故愿陛下静虚恬虑,以为清心节欲之本。毋以深居无事而好逸游,毋以海宇清平而事远夷,毋以物力丰实而兴土木,毋以聪明英断而尚刑名, 毋以财赋富盛而事奢侈,毋羡邪说而惑神仙。澄心正极,省虑虚涵。心澄则日明,虑省则日精。精明之运,旁烛无疆。举天下功业,惟吾所建者,岂止于富民生、足 衣食而已哉!
臣始以治弊治法为陛下告,终以清心寡欲为陛下勉,盖非有惊世绝俗之论以警动陛下。然直意以为:陛下之所以策臣者,盖欲闻剀切时病之说,故敢略尽其私忧过计之 辞。衷情所激,诚不知其言之犹有所惮,亦不知其言之犹有所隐。惟陛下宽其狂易,谅其朴直,而一赐览之,天下幸甚。 臣谨对。

看到一份嘉靖41年的会试考卷,第一场是四书五经;第三场是策论。有意思的是第二场,考应用文写作:
要替永平18年(汉明帝驾崩年份)的汉明帝拟一道诏书,号召群臣表忠心
替乾元元年的唐肃宗拟一道诰,封郭子仪为中书令;
替永乐2年的大臣们写一份贺表给皇上,背景是周王朱橚向朝廷进献驺虞一只——据说不是雪豹就是熊猫。
除此之外,还列举了五种公务场景,要求写出五条公文判语。
①举用有过官吏
②卑幼私擅用财
③监临势要中盐
④边境申索军需
⑤织造违禁段匹
这已经不只是应用文写作,该算文综了,只读死书的人很难过关。
就拿唐肃宗那道题来说,考生除了得掌握诰文写法之外,还得了解安史之乱的背景、时间节点以及郭子仪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而且这里头还有一个坑,那会儿唐玄宗还没死,被强行太上皇了。所以诰文里的遣词用句,既得把安史之乱的责任落实到先皇头上,又得保持皇家体面不致露骨,核心思想就是:
委婉地表达出我爹弄出的一堆烂摊子所以我得委派一个人帮着擦屁股——如何曲笔,如何粉饰,如何正面地表达一件负面的事情,其中精深微妙之处,揣摩透了,可以妙用无穷。
所以能考出来的,都是人精:状元申时行,榜眼王锡爵,探花余有丁,后来万历十年他们仨都进了内阁,一科一甲同阁,这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文明小史》一书里,有一个故事。
乡试中,一道考题是 《论拿破仑》。一秀才答曰:“轮,本难拿。破轮犹难拿也。”

很变态的题目 举个例子 如考论语的 ”学而时习之“ 它会考 ”而时“
很挫有木有

才疏学浅


明朝的科举考试题目来自哪里
明朝的科举考试题目主要来自于《四书五经》以及其他典籍。《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的总称,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等。这些经典被视为儒家思想的重要载体,所以在明朝时期的科举考试中,这些经典是最主要的考察对象之一。除了《四书五经》之外,明朝时期的科举考试还涉及到其他...

唐朝科举考试的内容
生徒是在国子监(国子学、弘文馆、崇文馆)、各地学馆入学考试合格的学生。乡贡则是通过府试、州试的人,又称举人;考头名的称解元。通过朝廷尚书省的省试者称为进士及第,考头名的称状元,其余分甲第和乙第。除了每年的常科考试外,还有临时不定期由皇帝亲自主持的科举考试,叫制科。这时科举仍然留...

关于唐朝科举的一道历史题
在隋唐以前的任官制度是以门第标准的荐官,唐朝的科举考试已经面向庶民,没有门第的概念,谁考得好谁做官。所以2不能选 选4是因为,科举考试就是地主阶级(皇帝和贵族阶级)选拔官吏为自己服务,那么不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吗 回答楼主: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管兵,内外族婚 就相当于现在档案里...

科举文言文
名词释意【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 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

明清时代的科举主要考什么内容?
于是在朱元璋在洪武六年下令暂停科举,他亲自和刘伯温商议新的科举,经过九年的反复研究和论证,八股文横空出世,从此奠定了明清时期科举的新方向。新的科举规定了必须采用八股文,就严重束缚了考生们的思想和发挥,由于朱元璋规定,科举所处的考题必须出自四书五经,所以学子们都仔细研究四书五经,对于其他的...

古代科举考试,有多难?考生总结出五大恨,录取率比重点大学还低
甚至许多官二代直接贩卖考题给其他考生,以此来谋取财富。 泄题这种舞弊情况,在明清时代可以说是十分常见的,虽然,朝廷和监考官员也制定各种制度,采取了各种办法来压制这种邪风,但是不管怎么做,总有考题泄露的情况发生。也因为这种舞弊形式,使得无数寒门学子心寒,寒窗苦读几十年,却不如庙堂之上有前人。而科举舞弊也无形...

科举制度延续1300多年,明朝时科举考试的范围和答卷的文题各是什么?科举...
明朝科举考试范围就是“四书五经”答卷问题叫八股文,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

古人科举考试第一名叫什么?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三个级别全考第一叫“三元及第”。 基称唐代已有。代文化知识——科举考试1.汉代实行征辟和荐举制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辟( b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例如:(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

古代科举考试过程,古代科举考试的顺序
古代科举考试,由童生到状元要经过哪五个阶段? 1、童生试 其实这是一个入学考试,只有通过了这个考试,才能够取得生员的资格,而童生试包括了三个阶段,分别是县试、府试和院试,只有全部通过了,才能够参加真正的科举考试,而且,在古代的时候,无论你的年龄多大,都需要经过童生试,有人一辈子都过不了,可以说是非常的悲...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共分四级
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

吐鲁番市17281659941: 古代科举考试试题 -
夏喻依舒: 第一场 史论五篇: “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裴度奏...

吐鲁番市17281659941: 谁有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答卷内容?也就是考生写的文章. -
夏喻依舒:[答案] 宋代状元中举文章欣赏(文天祥) 文天祥:(南宋)(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宝佑四年(1256年)丙辰科状元. 文天祥被元军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俘虏.至元十九年(1283)十二月,在柴市口...

吐鲁番市17281659941: 古代科举制度都有哪些考试内容 -
夏喻依舒: 隋唐以来,乡试(解试)与会试(省试)考试内容大致相同.唐朝初年,进士科的考试仅考试时务策.唐高宗时期,加试杂文、帖经.到中宗神龙元年(705),科举考试就形成了“先帖经,然后试杂文及策”的三场考试制度.所谓“杂文”,...

吐鲁番市17281659941: 古代科举都考哪些科目 -
夏喻依舒: 1、考试内容 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2、简介 科举是通...

吐鲁番市17281659941: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考什么 -
夏喻依舒: 从隋朝开始,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从各个朝代科举设置的科目和形式的变化可以看出统治阶层的用人取向,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人才需求.隋文帝仅有策问,隋炀帝开考十科.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

吐鲁番市17281659941: 科举考试的内容
夏喻依舒: 中国科学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 明中叶以后,又要求阐发经义的文章采用八股文的形式.于是,经义考试从内容到形...

吐鲁番市17281659941: 古代科举考试. -
夏喻依舒: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

吐鲁番市17281659941: 古代的科举考试都有哪些科目?
夏喻依舒: 在中国科举制度史上,科举考试的科目前后有很大变化. 隋朝是科举制度的草创时期,考试的科目大致有秀才、进士、俊士、明经四科. 唐朝是科举制度的确立时期,科...

吐鲁番市17281659941: 古代科举考试的问题乡试叫秋闱会试叫春闱殿试叫啥?还有古装剧,读书
夏喻依舒: 乡试叫秋闱 ,会试叫春闱 ,是因为考乡试在秋季,会试在转年春季.殿试也叫廷试,会试考中进士及第才能参加.读书人上京赶考,考的是会试

吐鲁番市17281659941: 请教这几道科举题目的答案是什么 -
夏喻依舒: 题目是这个吗? 1、西游记很多妖怪都是神仙的坐骑或者童子以下妖怪和主人对应不正确的是: 比丘国国丈--南极仙翁;金角银角大王-太上老君;小雷音寺黄眉老祖--弥勒佛;通天河灵感大王--观音 2、泰山的地质成因是:答断块山错了 3、师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