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有多难?考生总结出五大恨,录取率比重点大学还低

作者&投稿:兆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难度一直饱受诟病,很多学子穷极一生连举人提名都拿不到。明朝的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就曾参加了8次科举,前7次都是名落孙山,一直到第八次,徐渭才勉强名列金榜,但是名次还是垫底。

有的人就会说:“古代不是有一些才子,参加科举一次就上榜!”的确有这样的人,但是这样的人极少极少,但凡是名流千古的臣子,大都是科举几次才荣登金榜的,从这点,我们可以明白,科举考试是十分严苛。

那么,古代科举考试的难度,究竟难到什么地步? 我们来看看明清科举考试,明清时代的科举考试的内容,一般就是晦涩难懂的八股文,题目的类别仅仅取自四书五经,更有许多题目,直接从民间一些名著中提取。

因此,学子们光背四书五经就得几十年岁月, 而古今中华各类文献名著,也成为学子们心中的痛,所以,想要参加科举就必须 要博学多才,如果自己没有点知识储备 ,光靠考试来临场发挥,根本就连科举的门槛都够不着。

也因为需要背诵的内容太过庞大, 导致了许多学子,要么考一辈子, 要么,就中途含恨弃考,在千年的科举考试中,留下了许多故事,许多学子曾经专门总结了科举考试的“五大恨”,那么,科举考试究竟有哪五大恨呢?

在我国古代时期,可没有诸如高铁、飞机和 汽车 等现代交通运输工具,并且也没有现在这样平坦的公路,要么是崎岖的山路,或者泥土路,极度落后的交通状态给科举考试增加了诸多的难度。

考生常常因为路途遥远,而无法按期到达考场,就本省乡试,许多学子都没有办法按照规定时间到达考场,原因就是古代出行道路实在难行,从而使众多的考生失去了考试的机会。

纵观南北方,南方学子还好一点,因为南方平原多,湖泊河流纵横交错,至少有水路和平坦的陆路前行;然而北方学子没那么幸运了,水路闭塞、陆路难行,并且北方多山匪,考生常常长途跋涉赶考,还得遭遇匪徒的劫持。

因此,北方学子参加科举考试往往身不带长物,就带一些干粮棉被,等到了省府或者是首都,考生们通过打零工赚取住宿和吃住的盘缠。

到了明清时代,北方情况好多了,因为随着侠盗思想的流行,这些以“忠义标榜”的劫匪,遇到赶考的学子,不会过于为难他们,甚至还有强盗主动护送学子一程。

其实,这并不是劫匪们大发慈悲,而是每到科举赶考时节,北方州府的官员往往会颁布一些减缓罪行的政令, 其中有一条就是匪盗者,不干涉考试赶考的劫匪 ,可减缓罪行。主动帮助考生的罪人,可酌情免除罪行。

也可以说,北方州郡地方官员为了帮扶本地考生,也是做了极大的贡献,原因就是历年科举考试的录取名单, 基本上都以南方人占头筹, 北方考生往往成为落榜者大军的主力。

然而,出现这种情况, 其实并不是北方考生读书天赋上就比南方考生差 ,而是南方经济发展好,常年保持繁荣状态,经济的高度发展也促使着当地学习氛围较好,并且教学质量也是远超北方。

更重要的是, 南方学子根本就不需要为生计发愁, 许多地方政府每年会拨出款项奖励考取秀才以上的学子,因此,在学习氛围、教学风气以及师资力量层面上,南方学子比北方好的太多。

古代中国地形复杂多样 ,在川蜀地区的考生赴京考试就更显困难,山地地形崎岖难行,各类交通工具无法畅通前行。

所以,每到科举时节,就是无数的川蜀学子通过一段跋山涉水痛苦的远行,山路难行还好说,关键是川蜀有无数悬崖峭壁,行走时稍不注意很可能就掉入万劫不复的悬崖下,也因此,川蜀学子每年因意外死在路上的考生不在少数。甚至到了明清时代,川蜀地区依旧是崎岖难行,这是川蜀地区学子参加科举考试的最大障碍之一。

现代 社会 对古代科举的评价一直都是“ 封建王朝最具公平的择才途径”,于是才有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诗句, 其实不然,古代王朝科举考试并不是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

在科举制度实施的大多数时间里,考试内部舞弊的现象也是十分普遍的,舞弊的手段也是层出不穷,考试夹带小抄现场舞弊现象是极为常见的。

主要原因就是,科考现场常常采取单人单桌单亭的形式,考生与生之间,完全就被隔绝在一道墙之外,而考场筑起了几百上千间考亭,也使得考生根本无法互相抄袭,这一定程度隔绝了互相抄袭的舞弊现象发生。

然而,实行这种监考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端 ,那就是监考官员根本无法面面俱到的监督考生,因为考场太大了,光巡视一圈就得大半个时辰,就算每一列考亭都设立专人监督,因为考墙的原因,监考人根本就无法顾及到考亭内部的情况。

于是,这就给考生们提供了一个舞弊的机会,考生们往往会把一些小抄给夹带到内衣里或者身上的隐蔽处,到了考场,拿出小抄偷偷摸摸地抄袭。

存在这种舞弊方式的主要原因是,因 为古代科考安检水平极为落后 ,考生们把小抄藏于身上,监考官在检查时根本无法对考生全方面检查,因为参与科举的考生太多、太多了,如果检查的太细,就很有可能耽误考试时间,所以,落后的安检条件,是导致科举考试舞弊之风盛行的原因之一。

更有意思的是,科举舞弊被揭露,往往不是被监考官发现,而是考生之间的互相举报,许多考生往往为了减少竞争对手,经常匿名上报揭发其他考生的作弊行为,甚至很多时候考场监考官根本不用巡视,因为,他们知道一定会有考生主动来揭发上报。

古代科举还存在一种令舞弊的方式 ,那就是提前泄题。这种常见于那些达官贵人的子嗣,他们利用家族和父辈手中的权力获取考题,从而达到舞弊的目的。甚至许多官二代直接贩卖考题给其他考生,以此来谋取财富。

泄题这种舞弊情况,在明清时代可以说是十分常见的,虽然,朝廷和监考官员也制定各种制度,采取了各种办法来压制这种邪风,但是不管怎么做,总有考题泄露的情况发生。也因为这种舞弊形式,使得无数寒门学子心寒,寒窗苦读几十年,却不如庙堂之上有前人。而科举舞弊也无形之间加重了普通学子的竞争压力。

如果大家觉得科举考试考一天就结束了,那么,就大错特错了,科举考试一般都是要考好几天,这几天,考生吃住方便都在这小小的考亭里,每天朝廷都会派人发放食物。

在考亭内部,有几寸宽的小床板可供考生休息,旁边放置的夜壶可供考生方便。然而,朝廷给考生们解决了生活中后顾之忧,但是有一些细节问题却被朝廷忽略了,面对这些问题,朝廷依旧没办法解决,比如,睡觉问题。

考亭的设计是一面通透,三面环墙,通透的一面一到晚上就使得整个考亭变得十分寒冷,而考生们带着被装根本顶不住夜晚寒风的侵袭,所以,在科举中,考生因为感染风寒而弃考是十分常见。

在明清时代,国都设置在京师,北京地处偏北,对于南方考生来说,昼夜温差是非常大的,特别是一到了晚上,是非常寒冷的。而科举考试常常设立在秋天时节开考,这无疑是加重了考生的身体压力,晚上睡不好,白天没精神答题,因此,许多意志不坚定的考生,往往考了一两天就顶不住身体上的压力而选择弃考。

除了休息难之外,考生还面临吃饭难的问题, 科举考生吃的东西基本上都是由朝廷提供,朝廷出于各方面的考虑,自然不会给考生们吃大鱼大肉,一 是担心吃的太好、太过油腻,反而对考生的肠胃不好 ,而吃的太差,考生也没精力答题。所以,朝廷往往每日都供给清粥馒头以及一些小菜给考生,这样的菜肴既不油腻,也吃得饱肚子。

然而,由于每年参加科举考生的人数实在是太多了,主管伙食的官员根本就没办法顾及这些数量庞大的考生,因而,一顿中午饭的发放,能够从上午一直发到下午3、4点,而当饭菜发到一些考生手里时,就已经凉了,因而,科举期间,连续几天考生很少有机会吃一顿热饭。

古代科举考试的录取率,远比现在那些985、211等重点大学录取率还要低,在古代,每年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都是数千人甚至数万人之多,但是,朝廷每年招录的人数有限,这就意味着参加科举的大部分考生最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而在古代朝廷官员编制,每年能够空出的名额并不多,朝廷为了更多的储备人才,就想尽各种办法增加官职编制。

不过,不管朝廷怎么增加名额,都无法达到扩大科举录取规模,因为科举人数太多了,也因为录取名额非常的少,这就导致了科举考场呈现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状,所以说,考生能够在千万人中脱颖而出,都是极为厉害的人才。

那么,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讲 ,一些读书很厉害的才子,他们也就是具有读书天赋,这些类似于应试教育选拔出来的人才,在其他的方面也不一定行,这样的人进入官场还不是腐儒官员。

不过,了解过明清八股文的读者或许就明白,如果光靠读书厉害而金榜题名的很少、很少,因为读死书是远远不够的, 八股文最重视行文标准以及思想内涵 ,其中思想内涵就是, 提出一些国家面临的一些问题(类似于现在的策论考试) ,如果让你来解决这些困难,你该如何解决,所以说考生如果心中没有一点韬略和思想,也是完不成这种回答。

每年科举放榜之后,由于考生心理压力极大,又背负着家族的希望,因而第二天京城总会传出一些考生不堪重负而自裁的现象,这种情况每年都极为常见,就光光是洪武年间,平均每年都会有50多个考生在放榜后选择自裁结果人生。

为什么,科举考生心理防线如此脆弱呢?这其实和考生经历有着很大的关联,很多考生从小就开始读书,一直到青年、中年、老年,他们一生都在为科举而读书,可以说,读书就是他们唯一的事业。

这些考生由于读书占去了太多的时间,忽略了其他技能的培养,他们离开了书本,就什么都不会,手无缚鸡之力、身无傍身长技,甚至许多考生为了参加科举是豁出一切,变卖家产只为金榜题名。

然而,皇榜之上并不会因为你豁出一切就选择你上榜,于是这就导致了许多考生在放榜后心理落差极大,就萌生了自裁念头。

对于科举考试来说,不得不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鱼跃龙门从此走上人生巅峰,赢取白富美,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但其读书过程中的艰难和金钱的花费也是不小的!又有多少想逆袭的寒门学子被阻在了此关门下。

无数的考生穷极一生去学习,但是不断的失败也导致考生们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为此,古代学子的科举压力一点都不亚于现在的高考,寒门出贵子,在古代也仅仅只能算凤毛麟角的存在。

最后,客观地说,科举考试为我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也是古代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式,打破了阶级门第的限制,使得底层人才有了上升的渠道,也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但是由于 历史 的局限性,科举制度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尽管这样,科举制度经过千年的演绎,其影响已经深入国人的精髓,我们现在的高考制度和公务员考录制度,不能不说,不受科举制度的影响。




唐朝的科举考试是怎样的?为何被说为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在我国历史中科举考试一直以来都是为国家选贤举能的制度,科举考试为国家孕育了大量的人才,然而历朝历代的科举考试都不尽相同,难度也会不同。在历朝历代的科举考试中,唐朝的科举考试被认为是最难的,号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唐朝的科举考试难在人数多、与家庭背景有关、程序复杂。唐朝有很多的达官贵人...

古代的科举考试有多难考?
要看你想考到什么层次了 如果只是考到秀才,那大概相当于现在高考考个正经本科,举人的话,就得是985\/211了,进士起码得是清华北大的博士生吧。你说难不难。不说很多人考到七老八十还考不上,这个东西还是三年一考,时间上就是个问题。古代又没有现代化交通,进京赶考遇上富家小姐那是故事,遇上...

科举考试的竞争压力究竟有多大?
而我们本篇文章,要讲的不是科举制度究竟经历了多少次改革,而是讲述古代科举考试究竟有多么苦,甚至在古代科举文人之中常常流传一句话“寒窗苦读都不一定能够挤过着千军万马的科举大军”。由此可见,古代的科举考试究竟有多么难。大家千万别认为,古代科举考试只要是人就可以去参加,还真不是这样的。科举...

你知道古代科举有多难吗
进士们获得官职的机会比举人要大得多,而且想要做高官,必须有进士文凭。古代的科举比现在的高考难的多。明朝科举三年一次,每届录取举人1000人,进士300人左右,而高考每年一次,光清华北大求录取7000多人。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就是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措辞要模仿古人口气,结构字数都有一定...

古代科举考试为什么很难?
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

古代科举考试很难吗?
\\x0d\\x0a\\x0d\\x0a要说难度,你试想一门文科学科,考了800年,它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你所有能想出的东西前人都重复过无数遍了,无论答题者还是出题者都很为难,所以最终科举演变成八股文是很必然的了。\\x0d\\x0a\\x0d\\x0a对评分标准,也不像现在的应试教育有标准答案,科举评分会被很多...

在古代科举考试的具体步骤中,想要在古代当官有多难呢?
科举制度是古代选拔官员的制度之一,它由隋文帝创建,完善于唐朝。作为我国古代版的"高考"制度,科举制度也颇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从隋朝开始一直到清朝,科举制度大约走过了一千三百年的历程,而历次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士子,也成为了历朝历代举足轻重的官吏,今天就来了解一下古代士子的科举历程。县试是...

宋朝科举为什么那么难
因为嘉佑二年那场科举真是人才济济,有许多名流千古的人物都参加了这次考试,这些人在一起竞技简直就是神仙打架。其他士子要是没有一点真水平,还真拿不到什么名次。宋仁宗真是上辈子拯救了世界,这才能在他的治下涌现了这么多人才。首先看看这次科举都有哪些有名的人物考中了进士,苏轼、苏辙、王韶、...

古代高考有多难
古代高考(科举制度)是严格的选拔制度,考试内容广泛,难度极高。1.考试内容的广泛性:古代高考的考试内容包括经义、诗赋、策论和杂剧四科。经义考察候选人对经典文献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诗赋考察候选人的文学才能和表达能力;策论考察候选人的政治智慧和行文能力;杂剧考察候选人的演技和创作能力。这些科目...

范进中举之后就疯了,古时候的科举制到底有多难?
1、科举考试报名很难 科举首先在报名上就非常不易,必须填写详细的履历表,在表格中需要将与个人相关的信息都填写完全,包括自己上三代人都需要写清楚,方便朝廷审查。这还不算,为了更加保险,还需要在履历表上写清楚担保人的姓名。科举的担保非同小可,一旦考生有作弊行为,那么所有担保的人一同获罪,...

莱阳市13641617266: 古代科举考试很难吗? -
端木韵通络: 现在大学录取率超过70%.古代即便是明清时期高科举录取率,也才不到10%能成进士.而且这是通过了地方一级考试后的最后一次考试录取率,之前还有乡试,会试,全国进士也就几十几百人.唐宋时期就更少了,一届几十个进士,辽朝时甚...

莱阳市13641617266: 古代科举考试好考吗 -
端木韵通络: 看在什么朝代,唐宋时期分好多科,需要先找关系,再参加考试.比较自由开放.从明清要求八股,类似于现在的申论,很不好考,你可以搜搜古代考题,要答好,还是需要很高的水平.总体来说古代科举肯定比现在要难,因为录取人数也很少.不过中举就是可以做县长喽,很牛的.总的来说古代能考中举人,进士的都是人才,只是可能动手能力稍差,好比大学刚毕业的学生,闹了笑话,社会实践多了,都不差的.

莱阳市13641617266: 古代科举考试有多难 蒲松龄72岁才被封为“岁贡生” -
端木韵通络: 古代的科举考试是文人从仕的唯一途径,很多有才之士都会选择参加科举,但是科举考试也是万中挑一,想要一举考中实属难事,古人说,“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考不中是正常,考中了才是意外,可见录取率之低. 比如,那个“难得糊涂”的郑板桥,康熙年间考中秀才,此时只有20岁左右;雍正时才考中举人,此时已经40岁;乾隆时才考中进士,此时已经44岁了.考中进士后,常年郁郁不得志的郑老兄终于扬眉吐气,写下了这两句饱含辛酸的诗句:如今脱得青衫去,一洗当年满面羞.

莱阳市13641617266: 古代的科举考试有多难 -
端木韵通络: 应该是没有的,比如县,府,院这样的初级考试,80岁考上了也叫童生.没有具体的年龄限制

莱阳市13641617266: 古代中举人和进士的难度,和现在考公务员比,如何 -
端木韵通络: 参加岁试成绩优秀的生员(秀才)可以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才能参加更进一级的乡试,称为"录科". 乡试在京城以及各省的省城举行,通常三年一试,一般是在子、卯、午、酉年举行.又考期通常在农历八月时举行,因此乡试又名"秋闱...

莱阳市13641617266: 古代“高考”有多难 -
端木韵通络: 你说的是啥?~科举嘛?~ 科举考试分常科和特科.常科是正常考试时间的时候考的内容,按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有名词解释,句子解释,两道论述题,作文题也可以算在大论述题里面;特科基本就是国家新建立的时候特别急着用某一类人才,嘿,正好你又有这方面知识,那你就能上了;第二种情况是你确实天赋过人,被大官或者皇帝看上了,考一下你的学问是不是真的那么6 科举时间、地点、考上后的待遇是在元朝的时候确立的,但是元朝不注重科举.给你讲讲清朝吧,清朝科举分三场,考三天.第一天考四书五言八韵,四道题;第二天考五经,五道题;第三天考论述题五道 死规矩特别多,不能自己发挥,全都是文科类的东西.只有语文,其他科目都没有2333333

莱阳市13641617266: 古代科举考取的功名相比今天的如何?比高考难度如何? -
端木韵通络: 一定是古代难,不说考进士了,就是考最低的秀才,官方规定至少要背过五十万字的经典才有资格考,看清楚,是有资格,不是考得过,五十万字什么概念,一本论语一万五千字左右,几十本论语的而已,这还只是秀才,不用说举人和进士,考进士的文章等于就是一篇国策,是真正能用的,不仅仅是考试,现在的高中大学生能写的出国策来?所以古代的功名含金量是很高的,当然排除靠作弊的情况

莱阳市13641617266: 古代考科举哪个朝代的难度最高? -
端木韵通络: 相对来说唐朝比较难,唐朝每科次录取只有20人左右,黄巢就是参加考试没考上,这成为他举行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后宋朝有前车之鉴,扩大了进士录取比例,一般每次科考录取有好几百人,有时达五六百人,造成宋朝后来冗官现象.所以说唐朝科考难,宋朝相对容易.

莱阳市13641617266: 古代高考有多难明朝考生也要狂刷题海 -
端木韵通络: 从古至今,考试都是国家选拨人才的一种主要方式.古代有科举考试,现代有高考、公务员考试等等.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普遍认为无论是高考还是一些其他选拨人才方式的考试难度都很大.其实有所不知,和古代的科举考试相比现代社会的一些考试要简单的多得多,在古代想通过科举功成名就难度相当之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