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多维贫困指数”?

作者&投稿:帛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怎样判断是否属于多维贫困,多维贫困指数怎么计算?~

MPI是对人类贫困指数(HPI)和人类发展指数(HDI)的进一步完善,MPI可以反映不同个体或家庭在不同维度上的贫困程度。其取值越小,说明该个体或家庭贫困程度就越低,相反,则越高。
MPI既能反映多维贫困发生率还能反映多维贫困发生的强度,同时还能反映个人或家庭的被剥夺量。MPI在测度多维贫困时更具有代表性、实用性与科学性。MPI从微观层面来反映个体贫困状况,以及贫困的深度,在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人文发展方面取得的进步上具有更好的效度和信度。该指数选取的维度面广,能较好地近似反映贫困人口所处的真实情况,是一种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贫困测度方法。
希望能帮到你解决问题

多维贫困是指人的贫困不仅仅指收入贫困,还应该包括诸如可接入基础设施所提供的服务(如自来水、道路、卫生设施)、获得的社会福利及保障等指标,以及对这些福利的主观感受的贫困。
多维贫困的理论基础
长期以来,由于受数据收集以及人类对贫困概念本身认识的限制,人们习惯于用收入、消费或其他货币尺度来测度贫困。事实上,贫困是一种复杂而综合的社会现象。如世界银行(2003)认为,贫困是人们想逃避的一种生存状态,贫困意味着饥饿、缺医少药、失业、无上学机会以及权利和自由的丧失。可见,贫困意味着福利的丢失。贫困是一个多维的概念,除收入外,还包括许多非货币的维度,如教育、健康、住房以及公共物品的获得等。有较高的收入并不一定可以获得良好的教育、医疗或其他公共物品。这样,如果仅从收入维度测量贫困,可能导致那些教育、健康或其他相关维度处于贫困(短缺)状态的人口得不到及时救助,并且,从长期和动态的角度看,货币贫困具有可逆性,而非货币贫困通常表现出不可逆的特征。例如,一个身患某种疾病的少年,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医疗救助,可能终生丧失劳动能力;同样,一个处于辍学边缘的儿童,如果没有及时的教育救助,也会失去在未来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陷入长期贫困之中。因此,采用多维度的方法测度贫困,不仅可以加宽和加深人们对贫困的认识,还可以为贫困人口提供瞄准率更高、效果更好的分类救助措施。
虽然,福利经济学家Cannan(1914)、Pigou(1920)等早已认识到贫困和福利问题远非以货币表示的经济指标能够轻松描述并解决,但较早明确提出从多维角度来认识贫困与发展问题的学者则是Sen(1976),其“可行能力”理论被公认为是多维贫困的理论基础(Martinetti,2000)。
1.Sen的“可行能力”理论
在回答“什么样的平等”这一道德哲学问题时,Sen认为广受关注的三种平等观(功利主义的平等、完全效用的平等、罗尔斯主义的平等)都存在严重的局限性,无法通过将三者相结合的方式构造一个完备的理论。进而,他首创了“可行能力”概念,提出了“基本可行能力平等”的构想。其中,可行能力指“人们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的能力”(Sen,1980,1984,1985)。
将“可行能力”理念引入贫困分析,Sen提出了“能力贫困”的概念。他认为贫困对应的是功能性福利的缺失,而功能性福利缺失的背后则是实现功能性福利的可行能力的缺失,即个人的福利是以能力为保障的,而贫困的原因则是能力的匮乏。基本可行能力由一系列功能构成,如免受饥饿、疾病的功能,满足营养需求、接受教育、参与社区社会活动的功能等。一方面,这些功能的丧失是贫困产生的原因,另一方面,它们本身就是贫困的表现。因而,基本可行能力包括的功能不仅具有消除贫困的工具价值,而且它本身就代表了一种人类福利。如果将生活看做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功能性活动,而对福利的概括评价则必须表现为对这些组成要素的评价形式。作为一个社会人,理应具备包括获得足够的营养、基本的医疗条件、基本的住房保障、一定的受教育机会等基本功能(Sen,1983),如果个人或家庭缺少这些功能或者其中的某一项,那就意味着处于贫困状态。
可行能力贫困理论是对发展贫困理论的发展和超越。发展贫困理论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虽然也强调收入、消费之外的因素,如健康、教育等,但它仅把这些因素看做提高收入和消费的工具或手段。因而,发展贫困理论关注的仍然是个人或家庭是否存在经济上的贫困,对其他因素的考虑只是因为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个人(家庭)现在或未来的经济状况。而可行能力贫困理论认为健康、教育这些因素不仅具有消除收入贫困的工具性价值,而且它们本身代表了某种发展的目的,还具有内在的价值。可见,不同于发展贫困理论,可行能力贫困的内涵已经超越了经济方面的贫困,它把缺乏健康、教育等因素本身看做一种贫困。
Sen从“可行能力”的视角定义贫困催生了多维贫困理论。收入匮乏作为一系列功能性活动中的一种,在市场不完善或不存在的现实情境下,无法作为工具性变量完全反映个体或家庭的被剥夺程度。要正确衡量个体或家庭的贫困程度,就必须从多个功能性维度来考虑个体或家庭被剥夺的状况,构建多维贫困测度指数(Anand&Sen,1997)。
2.贫困测度的公理性条件
贫困指数应与一系列伦理上说得通的准则相一致(Sen,1976)。因而,只有满足一系列公理性条件的贫困指数才具有良好的性质。相对于单维贫困指数而言,多维贫困测度的公理性条件更为苛刻。Chakravarty等(2005)概括了多维贫困测度的12条公理:
(1)聚焦性公理(Focus)。某一维度上的改善并不影响另一维度的剥夺,即对于某一贫困主体而言,不同维度之间不可替代。如某人超过贫困线的收人增加不能改变其在教育维度方面的缺失,他在教育维度仍然是贫困的。
(2)标准化定理(Normalization)。贫困指数具有基数特征,即当社会中所有的人都不贫困时,贫困指数为0。
(3)单调性公理(Monotonicity)。若某穷人的状况得以改善,贫困指数不会增加。
(4)复制不变性公理(Principle of Population)。将维度矩阵复制多次不会改变贫困程度,这一公理有助于进行跨时和跨地区的贫困比较。
(5)对称性定理(Symmetry)。除了贫困考察的维度以外,其他特征,如姓名等都不会对贫困的测度产生影响。
(6)连续性公理(Continuity)。该公理确保了某一维度上的值包括临界值的微小变化不会导致贫困指数的剧烈变动,因而,贫困指数不会对临界值和基本需求的观测误差过分敏感。
(7)子群可分性公理(Subgroup Decomposability)。如果将总人口按照种族、地理以及其他分类依据划分为几个子类,则总贫困指数可以分解为由人口比重加权的各子群贫困指数的加权和。这一性质有助于政策制定者更准确地把握各子群体的贫困状况,并制定针对性强的减贫策略。
(8)基本需求非下降性公理(Non—decreasingness in Subsistence Levels of Attributes)。基本需求提高不会降低贫困程度,如两个相同的社区中,生存水平更高或基本需求更高的社区其贫困程度不会更低。
(9)非贫困增长性公理(Non—povertyGrowth)。如果一个富人加入某社区不会导致该社区贫困增长。和聚焦性公理一起,非贫困增长性公理确保了贫困指数是人口规模的非增函数。
(10)转移性公理(Transfers Principle)。如果Y社区的贫困维度矩阵Y在通过一系列等价转换后,能变成与x社区中的贫困维度矩阵X相同的矩阵,则x社区的贫困不会高于Y社区的贫困。
(11)规模不变性公理(Scale Invafiance)。各维度上的值和临界值成比例变化不会改变贫困指数,也就是说贫困可以看做是各维度上关于临界值的相应比例的缺失。
(12)贫困维度间关联增强性转换非下降公理(Non—decreasing Poverty Under Correlation Increasing Switch)。当两个贫困维度之间是替代关系时,实行维度间关联性增强转换,不会降低贫困程度。如A、B两人在2维度都缺失的情形下,假定A在维度1上相对富有(A>B:),B则在维度2上相对富有(A<B::),若进行维度间关联性增强转换,即将A、B在维度2上的相对状态进行转换,从而增强两个维度上的相关性(即A在维度1、2上都相对富有),若维度1、2之间是替代关系,即维度1上的量可以补偿维度2的缺失,则这种贫困维度间关联增强性转换不会降低贫困。类似地,如果维度之问是互补关系,维度间关联增强性转换也不会增加贫困。

长期以来,贫困被理解成为一个一维概念,仅指经济上贫困,依据一个人维持生计所需的最低收入或消费水平即贫困线(阈值)作为是否贫困的标准。如世界银行曾根据33个发展中国家贫困状况的研究结果,规定一天一美元作为极端贫困(extreme poverty)的标准和一天二美元作为贫困(poverty)的标准。后来,理论界有人提出贫困应该表现为福利的缺乏。一些福利的获得决定于其收入水平,而另一些福利的享用,如一些公共产品的享用、在存在配给制的社会里的住房供给等,都与货币变量无关。足见,福利是个多维概念,除由收入水平决定外,还可能包含公共产品的提供、住房供给、扫盲和平均寿命等。相应地,在贫困的测度上,是通过设计一个综合指标或指数来涵盖福利的几个主要方面,就这个指标或指数确定一个贫困线作为测度贫困的标准。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1990年推荐的人文发展指数、美国海外发展委员会于1975年提出的生活质量指数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R·J·埃斯特斯于1991年在《世界社会发展报道卡片》中给出的社会进步指数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福利的指数,其中人文发展指数(HDI)是由出生时的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以购买力平价折算的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合成的。
笔者认为,以一个由若干经济变量及其它福利变量合成的综合指标或指数及其相应确定的一条贫困线来测度贫困,其实质仅是在更广的意义上界定贫困即拓展了贫困的外延,但仍然是将贫困视为一个一维概念。将贫困视为一个多维概念要求对每个选中的福利变量均确定相应的贫困线,一个人当他有一个福利特征值低于相应贫困线时,他就属于贫困人口(否则,年老的乞丐也不属于贫困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即贫困应被定义为一个人有某个福利特征值小于相应的阈值。

多维贫困指数(MPI)
MPI使用10项指标来衡量贫困的三个关键尺寸在家庭层面:在104个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卫生和生活标准。 在健康和教育的成果,以及这些关键服务,如供水,卫生和电力的匮乏直接测量显示,不仅有多少人差,以及其贫困组成。
MPI创建使用埃尔科里和詹姆斯福斯特开发出一种技术。 埃尔科里和福斯特方法措施,在个人层面上对多个标准(维度和指标)(个人或家庭)的成果。 该方法是灵活的,可用于不同的维度和指标,创建不同的社会和环境的具体措施。例如,它可以用来衡量贫穷或福祉,目标服务的,或有条件的现金转移支付和用于监测和评价方案。该方法可以显示在穷人贫困的发生率,强度和深度,以及不平等,取决于创建措施的数据类型。


mpi指数是什么意思
MPI指数是一种衡量人类发展水平的指标,英文全称是"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dex"即"多维贫困指数"。这一指数考虑了生存、健康、教育、工作、住房、生活水平等多个方面,从而更全面的反映国家、地区或群体的贫困程度。MPI指数广泛应用于全球各地的贫困研究中。除了能帮助政府制定更科学的扶贫政策外,MPI指数...

什么是“多维贫困指数”?
长期以来,贫困被理解成为一个一维概念,仅指经济上贫困,依据一个人维持生计所需的最低收入或消费水平即贫困线(阈值)作为是否贫困的标准。如世界银行曾根据33个发展中国家贫困状况的研究结果,规定一天一美元作为极端贫困(extreme poverty)的标准和一天二美元作为贫困(poverty)的标准。后来,理论界有人...

什么是多维贫困 多维贫困的理论知识
多维贫困是指人的贫困不仅仅指收入贫困,还应该包括诸如可接入基础设施所提供的服务(如自来水、道路、卫生设施)、获得的社会福利及保障等指标,以及对这些福利的主观感受的贫困。多维贫困的理论基础长期以来,由于受数据收集以及人类对贫困概念本身认识的限制,人们习惯于用收入、消费或其他货币尺度来测度贫困。事实上,贫困是...

多维贫困剥夺指标是什么意思
多维贫困剥夺指标的意思是个人或家庭存在MPI的10个指标中的任意3个指标的剥夺。根据查询公开信息显示,《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个人或家庭存在MPI的10个指标中的任意3个指标的剥夺,即被视为多维贫困。多维贫困指数具体包括健康、教育和生活标准3个维度,共计10个指标,反映了个人及家庭的多个方面的被剥夺情...

多维贫困指数如何计算
MPI是对人类贫困指数(HPI)和人类发展指数(HDI)的进一步完善,MPI可以反映多维贫困发生率还能反映多维贫困发生的强度,同时还能反映个人或家庭的被剥夺量。MPI指数选取了三个维度测量贫困,总共包括10个维度指标:健康:营养状况、儿童死亡率 教育:儿童入学率、受教育程度 生活水平:饮用水、电、日常生活...

当代世界经济增长的全球性问题有哪些
如果按照多维贫困指数(MPI)来衡量,估计在91个发展中国家有15亿多维贫困人口。多维贫困指数在2010年人类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出,用于衡量人类发展指数的三个维度(健康、教育和生活标准)遭受的剥夺,按照该指标来衡量,全球有22亿人口生活在多维贫困或准贫困之下。所以,今后发展目标仍应将脱贫置于核心和首要...

发展中国家采用西方民主失灵的原因
印度实行民主已60多年,但据联合国公布的2010年度多维贫困指数(MPI)显示,印度约有55%的人口是穷人。[5]在民主化20年后的蒙古,有1\/3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下。“被民主”后的伊拉克、阿富汗一直在战火中生存,根本谈不上发展。吉尔吉斯是中亚五国民主化最深的国家,却也是中亚五国最贫穷的国家。2011年经济成长率2.7%,...

mpi指数是什么意思?
MPI指数是一种衡量人类发展水平的指标,英文全称是"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dex"即"多维贫困指数"。这一指数考虑了生存、健康、教育、工作、住房、生活水平等多个方面,从而更全面的反映国家、地区或群体的贫困程度。MPI指数广泛应用于全球各地的贫困研究中。除了能帮助政府制定更科学...

什么是“多维贫困指数”?
足见,福利是个多维概念,除由收入水平决定外,还可能包含公共产品的提供、住房供给、扫盲和平均寿命等。相应地,在贫困的测度上,是通过设计一个综合指标或指数来涵盖福利的几个主要方面,就这个指标或指数确定一个贫困线作为测度贫困的标准。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1990年推荐的人文发展指数、美国海外发展...

什么是多维贫困 多维贫困的理论知识
相对于单维贫困指数而言,多维贫困测度的公理性条件更为苛刻。Chakravarty等(2005)概括了多维贫困测度的12条公理:(1)聚焦性公理(Focus)。某一维度上的改善并不影响另一维度的剥夺,即对于某一贫困主体而言,不同维度之间不可替代。如某人超过贫困线的收人增加不能改变其在教育维度方面的缺失,他在教育维度仍然是贫困的...

亭湖区19569602024: 多维贫困指数 - 搜狗百科
仇仇得尔: 多维贫困是指人的贫困不仅仅指收入贫困,还应该包括诸如可接入基础设施所提供的服务(如自来水、道路、卫生设施)、获得的社会福利及保障等指标,以及对这些福利的主观感受的贫困.多维贫困的理论基础 长期以来,由于受数据收集以及...

亭湖区19569602024: 世界上有多少人是穷人? -
仇仇得尔: 2010年据报道,联合国11月4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十一月世界至少3亿人陷入贫困.MPI指数( The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dex 多维贫困指数)上升了21%,达到超过17亿人.

亭湖区19569602024: 极度贫困的标准是什么? -
仇仇得尔: 贫困概念的相对性和贫困内涵的广泛性,为界定贫困、确立贫困标准带来了困难,不同的国家、地区、群体,在不同的时期对贫困的理解和界定大不相同.人们最早仅仅从生活消费的角度来定义贫困,把由于经济收入低,不能满足衣、食、住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