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写诗讲究阴平阳平,也就是平平仄仄,据记载现代汉语拼音是从明朝开始的,古汉语拼音是从什么年代开始

作者&投稿:住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写诗讲平仄,平仄是什么意思?有哪些要求?~

平仄(拼音:píng zè,英文:level and oblique tones),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古汉语中的平仄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shǎng)、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传统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若用形象的方法来形容,平声如击钟鼓,远而悠长; 仄声如击石木,短实重疾。

附:今音新韵(普通话),把一二声归纳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

五言绝句

简称五绝是出现于汉朝,成熟于唐代的一种近体诗。四句,每句五个字。现时,五绝被认为近体诗中最难写的体裁,因为它字数最少,表达的意思不可太多,要言简意赅。

诗体简介

五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绝句,或称截句,断句,短句;或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各家解释并不一致。绝句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而六言绝句较为少见。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叫做五言绝句,简称五绝。

从北周诗人庾信的一首题为“绝句”的五言诗来看,五言绝句不是唐代诗人创造的,其文体形式至少是南北朝末期就已形成了。“客游经岁月,羁旅故情多。近学衡阳雁,秋分俱渡河。”这是庾信的《和侃法师三绝》之一。此诗平仄粘缀,完全符合唐人格律,第二、四句尾是平声韵,第一、三句尾都用仄声字,诗题已称为“绝”。但在唐以前如此工整的五言绝句并不多,直到了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五言绝句才被逐步地得以完善和定型,而此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由于受字数的限制,较之其他体制的诗歌,五言绝句在创作时对其语言和表现手法就要求得更加简练、概括,创作难度就更大。张谦宜对此就以“短而味长,入妙尤难”八字加以概括,因此,五言绝句自然而然的成为盛唐诗歌中最为璀璨的明珠,是唐诗中的精华。

五绝在初唐时起点较高,像“初唐四杰”、宋之问等都有佳作,特别是王勃的五绝,以其优柔不迫被沈德潜誉为“正声之始”。盛唐时,崔国辅、孟浩然、储光羲、祖咏等一大批文人对五绝作了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其中王维、李白更是把五绝的创作推向了极致,使五绝发展达到了繁盛的顶峰。

五言绝句也称五绝,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如:

 (例)      (标准格式)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仄仄平平仄
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      平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晚”字属仄声,末字“适”也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如:

 (例)     (标准格式)

 塞下曲(卢纶)

林暗草惊风     仄仄仄平平
将军夜引弓     平平仄仄平  
平明寻白羽     平平平仄仄 
没在石棱中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暗”字属仄声,末字“风”是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3、平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如:

 (例)      (标准格式)

 夜宿山寺(李白)

危楼高百尺     平平平仄仄
手可摘星辰     仄仄仄平平  
不感高声语     仄仄平平仄 
恐惊天上人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楼”字属平声,末字“尺”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如:

  (例)      (标准格式)

  听鼓(李商隐)

城头叠骨声      平平仄仄平
城下暮江清      仄仄仄平平  
欲问渔阳掺      仄仄平平仄 
时无祢正平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头”字属平声,末字“声”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五言律诗也称五律,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如:

(例) (标准格式)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     仄仄平平仄
无花只有寒     平平仄仄平  
笛中闻折柳     平平平仄仄 
春色未曾看     仄仄仄平平
晓战随金鼓     仄仄平平仄 
宵眠抱玉鞍     平平仄仄平
愿将腰下剑     平平平仄仄
直为斩楼兰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月”字属仄声,末字“雪”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如:

(例)     (标准格式)

 观猎(王维)

风劲角弓鸣     仄仄仄平平
将军猎渭城     平平仄仄平
草枯鹰眼疾     平平平仄仄
雪尽马蹄轻     仄仄仄平平
忽过新丰市     仄仄平平仄 
还归细柳营     平平仄仄平
回看射雕处     平平平仄仄
千里暮云平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劲”字属仄声,末字“鸣”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3、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如:

(例)     (标准格式)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     平平平仄仄
天气晚来秋     仄仄仄平平
明月松间照     仄仄平平仄
清泉石上流     平平仄仄平
竹喧归浣女     平平平仄仄 
莲动下鱼舟     仄仄仄平平
随意春芳歇     仄仄平平仄
王孙自可留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准。“山”字属平声,末字“后”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如:
  (例)      (标准格式)

    晚晴(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     平平仄仄平
春去夏犹清     仄仄仄平平
天意怜幽草     仄仄平平仄
人间重晚晴     平平仄仄平
并添高阁迥     平平平仄仄 
微注小窗明     仄仄仄平平
越鸟巢干后     仄仄平平仄
归飞体更轻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居”字属平声,末字“城”也属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五言排律

近体诗排律中的一种,它是由五言律诗扩大而成的,一般在十句以上。五言排律最短要有十句(往往是两句押一韵),可以有六韵十二句,八韵十六句的排律等。唐人的排律多用整数,如十韵、二十韵、三十韵、四十韵、五十韵等。平仄跟五言一样。

七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绝句是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还有很少见的六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绝句即是七言绝句。

一般而言,第一二四句平声同韵;第三句仄声不同韵。第二四句倒数第三字通常为仄音;整首诗的意境高,文辞雅,寓意深。

七言绝句也称七绝,有四种常见格式。

1、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如:

(例)    (标准格式)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千里江陵一日还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两岸猿声啼不住  仄仄平平平仄仄 
轻舟已过万重山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辞”字属平声,末字“间”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如:

 (例)    (标准格式)

 夜读范至能(陆游)

公卿有党排宗泽  平平仄仄平平仄
帷幄无人用岳飞  仄仄平平仄仄平  
遗老不应知此恨  仄仄平平平仄仄 
亦逢汗节解沾衣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卿”字属平声,末字“仄”也是在古代是入声字,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二、四句押韵。

3、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如:

 (例)    (标准格式)
 苏台揽古(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  仄仄平平仄仄平
菱歌清唱不胜春   平平仄仄仄平平  
只今惟有西江月  平平仄仄平平仄 
曾照吴王宫里人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苑”字属仄声,末字“新”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4、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如:

 (例)    (标准格式)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鹭上青天  平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  平平仄仄平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个”字属仄声,末字“柳”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

七言律诗也称七律,也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如:

 (例)     (标准格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仄仄平平平仄仄
初闻涕泪满衣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却看妻子愁何在 平平仄仄平平仄
漫卷诗书喜欲狂 仄仄平平仄仄平
白日放歌须纵酒 仄仄平平平仄仄 
青山作伴好还乡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即从巴峡传巫峡 平平仄仄平平仄
便下襄阳向洛阳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外”字属仄声,末字“北”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如:

 (例)    (标准格式)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仄仄平平仄仄平
锦官城外柏森森 平平仄仄仄平平
映阶碧草自春色 平平仄仄平平仄
隔叶黄鹂空好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两朝开济老臣心 平平仄仄仄平平
出师未捷身先死 平平仄仄平平仄
长使英雄泪满襟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相”字属仄声,末字“寻”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3、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如:

 (例)     (标准格式)

酬乐天扬州…(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 平平仄仄平平仄
二十三年弃置身 仄仄平平仄仄平
怀旧空吟闻笛赋 仄仄平平平仄仄
到乡翻似烂柯人 平平仄仄仄平平
沉舟侧畔千帆过 平平仄仄平平仄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今日听君歌一曲 仄仄平平平仄仄
暂凭杯酒长精神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山”字属平声,末字“地”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如:

 (例)    (标准格式)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平平仄仄仄平平
凤去台空江自流 仄仄平平仄仄平
吴宫花草埋幽径 仄仄平平平仄仄
晋代衣冠成古丘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山半落青天外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水中分白鹭洲 仄仄平平仄仄平
总为浮云能蔽日 仄仄平平平仄仄
长安不见使人愁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凰”字属平声,末字“游”也属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这个是声调,就是跟小学语文学的声标差不多。


阴平,是中古汉语八个声调(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之一,也是现代汉语普通话声调之一 ,第一声。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音节是语言中最小使用单位。构成这最小使用单位的有三种成分,起头的音是声母,其余的是韵母。
阳平,为汉语调类的一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调类系统中又被称为第二声。声调主要是由音高决定的。普通话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习惯上分别称为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和第四声。阳平在是普通话中的第二声。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诗词的平仄与汉语拼音是两码事,没有关系。
平仄是声调,阴阳上去四声,阴阳声是平声,上去声是仄声。
阴阳上去四声自古有之,甚至还有 “入” 声,一共五种声调。现代汉语是四个声调。
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的确立,经过了几百年的历程。从明朝的法国金尼格莱、利玛窦等传教士的努力下,编辑了最早的拉丁字母汉语拼音方案。民初的汉语拼音化风行一时,鲁迅就是一个摇旗呐喊的急先锋。现代汉语拼音方案是1958年确立的,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 ISO 7098。
中国古代汉字读音大多采用“两字相切”的读音方法,如“东”(都笼切),没有拼音。
民国初年出现过 “注音字母” ,是一种注音符号,不能当做文字使用。

貌似现代汉语拼音是建国后才建立的标准。古代没有拼音的,他们都是用“**切”来表示发音的,如 契的读音为“苦计切”,而关于汉字发音的书有《广韵》、《切韵》

阴平阳平什么的,这个不是拼音,而是声调。而五音的概念,是音乐方面的,有五音十二律这么一说。
古汉语字音的声调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种,总称“四声”。

四声可能在上古汉语中已经存在,但作为概念的提出则始于南朝梁的沈约;《梁书》记载他写了一本《四声谱》,专门讨论这个问题;同书还载梁武帝萧衍问及周舍何谓四声,周舍答:“天子圣哲。”后来隋朝的陆法言著《切韵》,将四声标为“平上去入”。其实“天子圣哲”和“平上去入”,用字不同,内涵一致:“天”、“平”同为平声,“子”、“上”同为上声,“圣”、“去”同为去声,“哲”、“入”同为入声。不过《切韵》一出,流传广远,“平声”、“上声”、“去声”、“入声”遂成为四声的泛称。

古汉语拼音,又应该叫“训诂”,中国第一部训诂学著作,是孔子的《尔雅》。中国古代汉语的拼音标示方法,跟现代的很不一样。
一“形训”:就是通过文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解释字义,即拿词形来解释词义。“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三类字的字形与意义有直接关系,还有“形声字”的“义符”也可以标示它的意义类别。因此,分析字形对了解字的本义有重要的作用。在《说文》中,形训是最基本的训释方式,除直言其义外,其分析字型构造部分,就是形训的范例。如: “三合也。象三合之形。” “木, 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凡木之属皆从木。莫卜切〖注〗徐锴曰:“屮者,木始甲拆,万物皆始於微。故木从屮。”
二“音训”: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词义。例如《说文》“天,颠也”;“户,护也”,“旁,溥也”(注:溥,古读pang,今读pu三声,广大之意,如:溥原。)。
三“义训”:直接说明词的含义。“义训”又细分为三种(即直训、转训、陈说),现具体叙述如下:
⑴直训:用同义词训释谓之直训。
例如:《尔雅·解诂》:“阻、艰,难也。”
⑵转训:二字义不同,展转相通,谓之转训。
例如:《周礼》“体国经野”郑玄注:“体犹分也”。
⑶陈说:描述其事而义始明者谓之陈说。
例如:《诗·东山》“零雨其蒙”传:“蒙,雨貌”。

至于现代汉语拼音,是在建国之后,国务院、语委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这套方案和国际接轨,用国际音标标示,更具国际化。
我是中文专业,真正的汉语音标和小孩子学的拼音,差别还是很大的。
还有什么疑问,可以问我。

明朝是没有汉语拼音这些东西的,拉丁文字中国是在清中期才接触,而清后期才出现汉语拼音的雏形。而中国古代的押韵主要是参照切韵。
隋唐宋(中古时期)之前,字的读音没有规范,用的都是各地方言。隋文帝是个伟大的皇帝,废除了官员任用的“选举”(地方官推荐,朝廷考察,后来用人唯亲,形成了士族阶层)制度,举行科举,这是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开端。在此之前,汉字的意义和书写都有了规范,但是考试有时要用韵的,于是语音规范问题就提出来了。隋代陆法言著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汉字韵读规范的书,叫做《切韵》。因为考试只考押韵,读古人的诗文也只是注意押韵现象,所以在读书人那里,不那么重视声母。声母的研究起于唐代和尚读经,他们是无名的天才的翻译家,要把大量的梵文(主要是古印度语)佛经翻译为汉语,就认真的逐字审察、分析音节,“悟”出了汉语原来有三十个声母,后来又增加六个。当时没有拼音字母,每一个声母就用一个汉字表示,这个汉字就代表了它的声母了。三十声母是唐代交守温的和尚悟出来的,所以叫“守温三十字”和“守温三十六字”。

给汉字注音,有很多种方法,最直接的是直音法,如谖,宣;又有“读若法”,如:谖,读若宣;比较科学的是反切法,如东,得红切--用“得”的声和“红”的韵拼合就成了d+ong=东字的读音了。古书的注音现在读起来不同于我们的读音,是因为字音已经变化了,并不是古人记错了音。 还有两个知识点,一个是《切韵》(后来发展为唐代的《唐韵》和宋代的《广韵》)的韵部不等于当时的韵母,二是声母有清浊之分。这些都要你去些古代汉语的专门书籍了。

而汉语拼音的出现则非常后面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挽救民族危亡和振兴中华的热情,激发着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梁启超、沈学、卢戆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汉字的繁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场“切音字运动”。

梁启超在《沈氏音书序》中指出,“国恶乎强?民智斯图强,民恶乎智?尽天下之人而读书,而识字,斯民智矣”。沈学说:“欧洲列国之强,……有罗马之切音也。人易于读书,则易于明理,理明,利弊分析,上下同心,讲求富强”。卢戆章说:“以切音以识汉文,……全国皆能读书明理,国家何致贫穷?人民何致鱼肉?”王照说:“列位啊,咱们个人都要点儿强吧,瞧瞧咱们中国都成什么样儿啦?”“中国政府非注意下层教育不可,欲去下层教育的障碍,非制一种沟通语言的文字使言文合一不可”。
卢戆章(1854-1928)是我国第一个创制拼音文字的人。1892年,他在厦门出版《一目了然初阶》,公布了他创制的“中国切音新字”,用拉丁字母及其变体来拼厦门音,声韵双拼,左右横写,声母在右,韵母在左,另加鼻音符号和声调符号,增加声母后还可兼拼泉州音和潮州音。他认为,汉字“或者是当今天下之文字之至难者”,而切音新字“字母与切法习完,凡字无师能自读”,这样一来,“省费十余载之光阴,将此光阴专攻于算学、格致、化学,以及种种之实学,何患国不富强也哉!”卢戆章并不要求废除汉字,他主张“切音字与汉字并列”。后来,他又编写了《中国字母北京切音教科书》和《中国字母北京切音合订》,用切音字来拼写官话。
继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之后,开始了延续20年的切音字运动。几乎每隔一二年就有新的切音字方案出现,如吴敬恒的《豆芽快字》,蔡锡勇的《传音快字》,沈学的《盛世元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谱》,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的《增订合声简字》等。这些切音字方案多数是声韵双拼式的汉字笔画式字母方案的,大多数只在小范围内传习,没有广泛推行,只有王照的官话字母和劳乃宣的合声简字推行较广。
王照(1859-1933)曾参加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受日本假名的启发开始拟定汉语拼音字母,1900年秘密回国,以“芦中穷士”的笔名发表《官话合声字母》,采用汉字笔画作为字母基础,声韵双拼,并且主张以北京话为标准官话。他说:“京话推广最便,故曰官话;官者公也,公用之话,自宜择其占幅员人数多者”。他并不主张废除汉字,他说:“有力读书,有暇读书者,仍以十年读汉文为佳”,“汉文俗话并行,互相补助,为益更多”。1903年,王照在北京设立“官话字母义塾”,为了取得合法身份,他自首入狱,得到释放后全力推行他的官话字母,“十年之中,坚忍进行,传习至十三省境”,其精神令人钦佩。
劳乃宣(1842-1921)是音韵学家,他积极支持王照的方案,在官话字母的基础上补充方言字母,拟定了南京、苏州、福建、广东等访言的方案,统称“合声简字”。推广这种“合声简字”的成绩十分显著,“不识字之妇女村氓,一旦能阅读书报,能作函札,如盲者之忽而能视,其欣快几乎无可名状”。
切音字创制者的目的,虽然不想用它来代替汉字,但是他们希望切音字能够成为一种拼音文字,与汉字分工,并行使用。然而,他们的愿望没有实现。

在切音字运动中提出的拼音字母方案是多种多样、琳琅满目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系:
① 假名系:模仿日文假名,采用汉字部首作为拼音符号。1892年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一书中提出的“中国切音新字”,1901年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等都属于假名系。
② 速记系:采用速记符号作为拼音符号。1896年到1897年两年间出版的蔡锡勇的《传音快字》、沈学的《盛世元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谱》等书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速记系。
③ 拉丁系: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拼音符号。1906 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母》和江亢虎的《通字》、1909 年黄虚白的《拉丁文臆解》等书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拉丁系。

1913年2月,读音统一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审定一切字的国音发音”和“采定字母”。会议开了三个多月。在这次会议上,审定了6500个汉字的读音,用各省代表投票的方法确定了“标准国音”;拟定了一套注音字母,共39个,这套字母采用汉字笔画式,字母选自古代汉字,音节采用声母、韵母和声调的三拼制,对双拼的反切法进行了改进,其用途仅在于标注汉字读音,不作为拼音文字。这套注音字母后来减为37个(声母12个,韵母13个,介母3个,比双拼切音字的方案中的字母几乎减少了一半。
会议对于注音字母的作用和地位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决定注音字母的作用是给汉字注音,不能与汉字并行使用。黎锦熙明确指出,注音字母的职能是“伺候汉字,偎傍汉字”。
注音字母通过之后,搁置了五年,才于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1920年,全国各地陆续开办“国语传习所”和“暑期国语讲习所”,推广注音字母,全国小学的文言文课一律改为白话文课,小学教科书都在汉字的生字上用注音字母注音。北京还成立了注音字母书报社,印刷注音字母的普及读物,还办了《注音字母报》。从1920年到1958年,注音字母在我国使用了近40年的时间。这对于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音知识起了很大的作用。1930年,上层官员中有人觉得“注音字母”的名称不好,改称为“注音符号”,以强调这不是一种与汉字并行的文字。
周恩来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中,高度评价了注音字母的作用。他说:“辛亥革命之后产生了注音字母,这是中国第一套由国家正式公布,并且在中小学校普遍推行过的拼音字母。注音字母对于识字教育和读音统一有过一定贡献。尽管今天看来,注音字母还有不少缺点(例如,作为各少数民族的共同基础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工具,注音字母显然远不如拉丁字母),但是注音字母在历史上的功绩,我们应该加以肯定。对于近四十年来的拼音字母运动,注音字母也起了开创的作用”。
五四运动之后,于1918年,钱玄同在《新青年》四卷四期上发表《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的文章,提出了“废孔学”、“废汉字”的主张。他说:“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甚至说:“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他提出:“废汉文之后”,“当采用文法简赅,发音整齐,语根精良之人为的文字Esperanto(世界语)”。
这显然是一种非常激进的言论,而且把汉语和汉字混为一谈,分不清语言和文字的区别,在学术上是错误的,因而受到了陈独秀的批评。陈独秀指出,语言和文字“此二者关系密切,而性质不同之问题”绝不能混淆,所以,是“仅废中国文字乎?抑并废中国语言乎”还值得研究,因此他提出了“先废汉文,且存汉语而改用罗马字书之”的意见。
这个意见得到了《新青年》同人的支持。钱玄同也接受陈独秀的意见,一同倡导国语罗马字,开始了国语罗马字运动。1923年,《国语月刊》出版了《汉字改革专号》,采用罗马字的呼声达到高潮,国语罗马字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钱玄同发表《汉字革命》的论文,否定汉字,说“处处都足以证明这为老寿星的不合时宜,过不惯二十世纪科学昌明时代的新生活”,“所以汉字革命,改用拼音是绝对可能的事”,“惟有响响亮亮的说汉字应该革命!如此,则汉字改革的事业才有成功的希望”。他不满足于注音字母,认为“汉字根本改革之根本改革”应该采用罗马字母。
黎锦熙发表《汉字革命军前进的一条大路》,提出“词儿连书”的问题,对于这个重要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赵元任发表《国语罗马字的研究》,提出了“国语罗马字的草稿”,使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用字母表示音节的声调,不造新字母,不加新符号,并提出了系统的词儿连写规则。

1923年8月,教育部召开国语统一筹备会,决议组织“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
1925年9月在北京的部分委员和一些语言学者自动组织“数人会”,提出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
1928年9月,大学院院长蔡元培正式公布《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作为“国音字母第二式”,用于给汉字注音和统一国语,“与注音字母两相对照,以为国音推行之助”。在国语罗马字运动中,出版了一些读物,如《国语留声片读本》等。
1932年教育部公布的《国音常用字汇》,用注音字母和国语罗马字两式对照。但是,国语罗马字始终没有走出知识阶层的圈子,没有在社会上普遍推行,它的影响远不如注音字母。
国语罗马字一直在台湾使用,1984年台湾发表国语罗马字修订草案,征求意见之后,于
1986年1月28日正式公布,名称为《国语注音符号第二式》,改用于《汉语拼音方案》相同的符号标调法来表示声调。

新文化运动中的汉语拼音发展

在国语罗马字运动稍后,我国还开展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中国的拉丁化新文字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苏联创制的,其目的是在苏联远东的10万华工中扫除文盲,今后在条件成熟时,用拉丁化新文字代替汉字,以解决中国大多数人的识字问题。当时的苏联政府把在苏联远东地区的华工中扫除文盲也列为苏联本国的工作任务,于是,在苏联的中国共产党员瞿秋白、吴玉章、林伯渠、萧三等人与苏联汉学家龙果夫、郭质生合作,研究并创制拉丁化新文字。瞿秋白写成《中国拉丁式字母草案》,于1929年由莫斯科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出版社出版,1930年,瞿秋白又出版了《中国拉丁化字母》一书,引起很大反响。1931年5月,苏联各民族新文字中央委员会科学会议主席团对中国拉丁化字母的方案进行了审定,并批准了这个方案。
1931年9月26日在苏联海参威召开的中国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又通过了书面方案《中国汉字拉丁化的原则和规则》。其主要内容是:1. 中国拉丁化新文字的原则(13条);2. 中国拉丁化新文字的规则(包括:①字母,②拼写规则,③写法规则)。拉丁化新文字是在国语罗马字的基础上制定的,在标调方式上与国语罗马字不同,国语罗马字对于所有的音节都要标声调,而拉丁化新文字规定:原则上不标声调,只是在极有必要或极易混同的情况下才标声调。例如,“买”和“卖”容易混同,“买”写为maai,“卖”写为mai。于是,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正式开始,这个运动推动了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拉丁化新文字的创制者和国语罗马字的创制者之间曾经进行过激烈的论战,前者叫做“北拉派”,后者叫做“国罗派”。后来他们都发现,两派在一些根本问题的认识上是一致的,只是在个别枝节问题上有分歧。周恩来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中说:“拉丁化新文字和国语罗马字是中国人自己创制的拉丁字母式的汉语拼音方案中比较完善的两个方案。在谈到现在的拼音方案的时候,不能不承认他们的功劳”。
拉丁化新文字方案通过后,首先在华工中推行,出版书籍47种,刊印10多万册,许多华工学会了新文字,可以用新文字读书写信。
1933年,拉丁化新文字介绍到国内。1934年8月,上海成立了“中文拉丁化研究会”,出版介绍拉丁化新文字的书籍。接着,在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大城市都先后成立了拉丁化新文字团体,甚至在海外华人中也成立了这样的拉丁化新文字团体,据统计,从1934年到1955年二十一年中,拉丁化新文字团体总共有300多个。
拉丁化新文字的传播还得到了文化教育界人士的热情赞助。1935年12月,蔡元培、鲁迅、郭沫若、茅盾、陈望道、陶行知等688位知名人士,共同发表文章《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其中说:“我们觉得这种新文字值得向全国介绍。我们深望大家一齐来研究它,推行它,使它成为推进大众文化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工具”。这是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一份革命宣言。
1936年9月22日,毛泽东看了这篇文章之后,亲自写信给蔡元培说:“读《新文字意见书》,赫然列名于首位者,先生也。20年忽见我敬爱之孑民先生,发表了崭然不同于一般新旧顽固党之簇新议论,先生当知见之而欢跃者绝不止我一人,绝不止共产党,必为无数量人也!”毛泽东对于当时新文字运动给以极大的赞赏。毛泽东对于新文字运动是积极支持的。他在1940年1月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言语必须接近民众”。1941年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新文字工作委员会”,正式宣布新文字与汉字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同年,在延安出版的 《Sin WenziBao》(《新文字报》)第一期上,发表了毛泽东的题字:“切实推行,愈广愈好”;朱德也题了字:“大家把实用的新文字推行到全国去”。
在抗日战争的最紧急年代里,拉丁化新文字的传播形成一个与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的前所未有的群众性文化革命运动。这场运动不但没有被战争的炮火摧毁,反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在全国各地到处开花结果。新文字在陕甘宁边区推行,效果很好。据吴玉章说,“延安县市冬学中,不到三个月,就扫除了1500余文盲,他们学会新文字,能写信、读书、看报,收到了很大的成绩”。
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一直延续到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时为止,历时近30年。它对中国的文字改革事业,对制定和推广《汉语拼音方案》,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磐龙缠炉 整理复制,欢迎追问


古代写诗讲究阴平阳平,也就是平平仄仄,据记载现代汉语拼音是从明朝开...
诗词的平仄与汉语拼音是两码事,没有关系。平仄是声调,阴阳上去四声,阴阳声是平声,上去声是仄声。阴阳上去四声自古有之,甚至还有 “入” 声,一共五种声调。现代汉语是四个声调。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的确立,经过了几百年的历程。从明朝的法国金尼格莱、利玛窦等传教士的努力下,编辑了最早的拉丁字母汉...

古诗讲究的平仄什么意思
——这就是旧韵的“平仄”。现代普通话以北京音为标准音,北京话融合了北方少数民族语音,没有了“入声”;平声出现了变化,一类完全平直,以“阴”字的发音为代表,称为“阴平”,一类略微上扬,以“阳”字发音为代表,称为“阳平”。原来的入声分别变成了不同声调。所以,阴平、阳平为“平”,上...

古诗中什么是“阴平"什么是“阳平”如何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份变为去声,一部份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并音的第三声。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

一首诗词中,如押平韵,是不是阴平、阳平都可以; 如是押仄韵,是不是上声...
可以!但有些古入(仄)声字有的在现代汉语中读阴平或阳平,这些字仍是仄声,不可作韵脚的。

一首诗词中,如押平韵,是不是阴平、阳平都可以; 如是押仄韵,是不是上声...
押平韵,不必区分阴平阳平,因为古人本来就没有阴平阳平之分。一首诗的韵脚可以是阴平阳平混用。押仄韵,韵脚必须统一声调。也就是要么押上声韵、要么押去声韵,要么押入声韵,这也是仄声韵的难点之一,仄声字虽然不少,但三分之后就少了。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古人写诗讲究平仄,读起来抑扬顿挫,那“平仄”到底是什么?
古人的诗原本是不讲平仄的,因为诗歌出现早期千余年,一直没有“平仄”这个概念。诗从最早的民歌形式到后来的贵族上层用来交流沟通,直到上层文人开始普及,一直是在吟唱的模式下发展。也就是说,早期的诗,就是用来唱的,自带音乐属性,与汉字本生的音调是不同的,后来文化开始普及,诗作大量出现,就...

在格律诗中采用中华新韵,同一韵部的阴平和阳平可以同用吗
可以。《中华新韵》的平仄规定,凡是阴平、阳平都为“平”,上、去为“仄”。只要不出韵部即可。需要注意的是,用新韵写近体诗需要注明用新韵。如果填词的话,最好用《词林正韵》,因为词牌有入声韵的,新韵做不到。

写诗词一定要遵循平仄规律吗?
古代诗词是要讲究平仄的,现代诗词可以不用。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五种声调,称为平(阴平、阳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

杰是阳平,国是阳平,决是阳平,织是阴平,为什么在诗词吾爱网一格律诗检测...
比如“杰”、“国”就进入了二声,是阳平,“织”进入了一声,是阴平。但是这就不是平水韵发音规则了,而是新韵下的平仄划分。所以你如果在网上用电脑进行平仄检测的时候,就要注意选择使用哪种韵书来划分平仄。如果选择了平水韵,这些入声字出现了原本应该是平声的位子,那自然就是平仄错误了。不过...

有人说:一首诗、词、曲押平声韵的字,不能都用阴平或阳平,要阳平与阴平...
中原音韵肯定是平分阴阳的,其他两本的确不分。之所以不分,是因为诗词最盛的年代是唐宋,那时候平声还没有分化为阴平和阳平。我们现代人写诗填词,既然有两个平声,如果制造一些变化,会显得更加活泼。当然,实际上声韵为表现声情,不同的用韵有不同的目的,每个人的用韵也可以有自己的风格。这个倒...

新青区13091743368: 诗歌中的“平”,“仄”分别具体指的是哪些声调的字? -
脂服复方:[答案] 一声 二声 也就是阴平阳平 平声 三声 四声 就是上声 入声 仄声 古代律诗都讲究平仄,即音调 如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新青区13091743368: 写古体诗的平仄要求? -
脂服复方: 古体诗的平仄没有任何规定.既然唐代以前的诗在平仄上没有明确规则,那么,唐宋以后所谓古风在平仄上也应该完全自由的.但是,有些诗人在写古体诗的时候,着意避免律句,于是无形中造成一种风气,要让古体诗尽可能和律诗的形式区别...

新青区13091743368: 阴平阳平是什么意思?平平仄仄 -
脂服复方: 阴平就是现代汉语里的一声,阳平就是二声——统称为平声,也就是“平平仄仄”里面的“平”;“仄”过去指的是“上声(现代的三声)、去声(现代的四声)、入声(古入声字都进入了现代的三种声调,所谓“入派三声”)”,现代说“仄',大致就是三声、四声.所谓”平平仄仄“,就是声韵和谐,平仄相间,以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

新青区13091743368: 平仄是什么意思? -
脂服复方: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新青区13091743368: 诗里面的平仄是什么意思?怎么用? -
脂服复方: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新青区13091743368: 古典诗词文学中的平仄到底是指什么?音调么? -
脂服复方: 对于一个字的声调,阴平、阳平是平,上声、去声是仄…… 一般严格一点的话,诗的要求使奇数个字要求平仄相对的,不过大多数人写诗的时候都不会完全按这要求来,词的话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不怎么高的,以前老师又讲过的,记得不时很清楚了,可能有些地方又问题 其实个人看法是只要读得顺口就好了……

新青区13091743368: 什么叫平、什么叫仄.什么叫平仄? -
脂服复方: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

新青区13091743368: 一声二声三声四声 何为平 何为仄 平又分为阴平和阳平究竟怎么分 仄又是怎么分的 -
脂服复方: 我们现在说阴平就是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音赏)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句为仄声. 但是,作诗对对联,还是古时的叫法好一些,这个你可以参照《平水韵》,这是写近体诗的必学,可搜一下就出来了.里面还有入声. 一般写诗做对 就要注意平仄相对,比如上一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下一句就要平平仄仄仄平平.但是说到这里又麻烦了.就要说到几种平仄句式,这个说起来话长,就不说了

新青区13091743368: 古诗平仄是什么意思?谁能举首诗讲解下,谢谢 -
脂服复方: 最佳答案 1.古代字分四声,即平、上、去、入,称古四声.在音韵上平声即平,而上、去、入声均为仄. 2.现代字也分四声,即阴、阳、上、去,其中阴平、阳平即是古音之平声. [没有入声] 3.古代的入声字很多,象日、月、石、一、八、...

新青区13091743368: 古诗词中对平仄有什么要求? -
脂服复方: 古词和格律诗对文字的平仄有严格的要求,稍谙古文者皆知.以七律为例,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对中间两联尤其要求严格对仗.从声调上讲,首先是平仄相间,即不能出现连续的平声或仄声,当然仅对偶数位字作这一要求,也就是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其次是联间沾,联内对,即上联后句与下联前句平仄相同,同联当中平仄相对.词的词牌格式更多,平仄之式更为复杂,但平仄相间仍是重要的原则.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