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建安风骨和魏晋风流

作者&投稿:章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评价建安风骨和魏晋风度。~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新兴门阀士夫阶层社会生存处境极为险恶,同时其人格思想行为又极为自信风流萧散、不滞于物、不拘礼节。士人们多独立特行,又颇喜雅集。正是在这个时代,士夫们创造了影响后世的文人书法标杆,奉献了令人模范景仰的书圣。“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清静无为,洒脱倜傥,他们代表的“魏晋风度”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所谓“魏晋风度”,基本上是门阀士族知识分子所崇尚、追求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它唱的是追求个人自由、高扬精神自由意志,行的是吃药、喝酒、清谈等精神深度的怪异。

是要比较两者还是对两者分别的理解?
首先应该清楚两者的概念,一般来说,建安风骨更多的是对建安时期的文学风格的一种概括,主要指文风;而魏晋风流主要指魏晋时期所标榜的一种生活态度,包含的内容较多.
其次的二者的所存在的时间
第三是形成原因、背景及发展情况
第四是代表人物、事件
第五是产生了哪些影响
如果是比较二者的话建议再谈一下两者相互的影响、传承.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骏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唐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感染力,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
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尤以诗歌最为突出,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领军人物,曹操的诗文,深沉慷慨、气势雄浑;曹丕与文士相处极欢洽。王粲死时,他率众文士送葬,说:“王粲生前喜欢听驴叫,我们都叫一声送他。”于是墓前响起一片驴叫声。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他文才富艳,辞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他的《洛神赋》是千古名篇,以精炼的语言及淳厚的感情,描绘出洛神绝世之美及纯洁无瑕的形象。“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是汉末战乱动荡的真实写照。
建安文学的辉煌成就,对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唐刘勰和钟嵘反复推崇建安时期的文风;唐陈子昂盛赞“汉魏风骨”,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诗句;当代鲁迅先生赞誉:建安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从这个时候起,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学有它自身的价值和独立的地位。曹丕的《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论文,是建安时代文学自觉的标志。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纯粹的七言诗。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建安时代以五言诗为主的文学以风骨遒劲而著称,被后来人尊为典范,这既是文学史上经常提到的“建安风骨”。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运用于魏、晋、南朝时的人物评论,大体上“风”偏重指精神气质,“骨”偏重于指骨格形态,二者密不可分,合而为一为风骨。后来也沿用到了书画理论中。

至于文学评论中的风骨论,当以《文心雕龙》中讲述的较为详尽。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有了风,文章才能鲜明而生动,当然,“风”始终比较虚化,它与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关,但并非指内容和情感自身。

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也就是说文章应该表现的刚健有力,“骨”是一个比较实的概念,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练、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风骨这一概念很强调完整性,它们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但是不能分成两个概念来看。

建安风骨所指的文学风貌主要是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建安时代的作家,摆脱了儒学的束缚,注意作品的抒情性,再加之处在战乱的年代,思想感情更常常是表现的慷慨激昂。还有就是建安诗文所具有的明朗刚健的风格。

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也讲究用辞和文采,但仍保持了乐府民歌的本色,不象后来某些文人诗那般过分追求辞藻。此外,刘勰也强调:辞藻修饰与风骨良好的结合,才是文章中的精品。

如像曹植的诗,既有一定的华美,又不至于伤害风骨,因此人们在提倡建安风骨时,不仅肯定了它的风骨,也肯定了它风骨和藻饰结合的一面。所以,从南朝到唐,提倡建安风骨的人尽管各自的着眼点不同,但基本上都是针对当时文坛上的一些不足,象辞藻过于华丽,用字过于艰深,风格软靡无力,内容或空洞或繁杂,感情昧暗等,而要求作品有生气,内容充实,感情充沛,风格明朗刚健等,这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汉献帝最后的一个年号叫作“建安”,当时实际掌握政权的是曹操,建安年代及在这稍前和稍后一段时期内的文学,一般统称为“建安文学”。

这是文学史上的一个辉煌的时代,当然也是诗歌史辉煌的时代,从这个时候起,当时的人开始认识到文学有它自身的价值,独立的地位。鲁迅先生说:这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诗歌、辞赋以及散文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的诗歌,兴起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的高潮,从此奠定了文人诗的主导地位,给后世留下极深远的影响。

建安文学的主要作家群——就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还有“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人。三曹是其时文坛的领袖人物,成就最高。

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生品格,即想通过自己的言行,诗文达到自己所追求的境界。风流
1.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数~人物,还看今朝。

2.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才子∣名士~。

魏晋风度,它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并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晋朝屡以历部尚书请官王右军,但遭屡拒绝。我想,正是因为精神的超俗,“托杯玄胜,远咏庄老”、“以清淡为经济”,喜好饮酒,不务世事,以隐逸为高等这样的人事哲学观,才能造就那传奇的《兰亭序》。

然而,魏晋风度为什么在历代每每遭贬,究其原因,大略是这帮名士们饮酒过度,醉生梦死;再就是放达出格,有悖常理,另就是清谈误国。据传说“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纵酒佯狂,经常是抬棺狂饮,且身上一丝不挂于屋中,人见均嗤之,他却反唇相讥:“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你们干吗要钻到我裤裆里来呢?这些名士们为求长生而炼丹服药,穿衣喜宽袍大袖且经久不洗,故而多虱,因而“扪虱而谈”,在当时是件很高雅的举动。

其实以魏晋风度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影响的相当深远。可是,魏晋风度的所及,也带来了弊端,许多人赶时髦,心情也并非嵇康、阮籍似的沉重,却也学他们的放达。其实现在年轻人作为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与东汉末以魏晋风度的价值观念四一脉相承的。而现在年轻人在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上个性上,又和魏晋风度的美学关相辅相成。

http://baike.baidu.com/view/16652.htm

数魏晋风流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典型的乱世:汉末的战乱,三国的纷争,西晋的“八王之乱”,十六国的混战……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乱世造就了大批才华卓绝而又风格迥异的文人名士,让那个烽火连天,金戈铁马的时代熠熠生辉!

提到魏晋文学,自然不能不提“魏晋风流”。简单的说,“魏晋风流”是指魏晋那一代名士们所追求的一种极具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其形成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其本质是追求艺术化的人生。

魏晋南北朝文学自“建安风骨”开启,而建安风骨自曹操滥觞。

历史上的曹操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伟大的文学家。他多才多艺,对书法,围棋,音乐都相当精通,于戎马倥偬之余不废吟咏,创作了很多流传千古的诗歌。王沈《魏书》中说他“文武并施,御军十余载,手不释书……”“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操诗所蕴含的那种古直悲凉的大气之美可谓前无古人后鲜来者。作为政治家的曹操也是“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保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也”,他登高而呼:“今天下大事舍我其谁?”“倘无我,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

总之,作为文学家,曹操以其卓绝之才开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局面,作为政治家的曹操也凭借他那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彪炳史册。
从魏初到晋初,中国文学的发展也自建安风骨跨入了正始之音。正始文学的代表则是阮籍和嵇康。他们任情率性,越名教而任自然,“礼岂为我辈设哉”,这一方面为他们赢得了广大士阶层的敬仰,一方面也注定了他们在那样一个高压环境下的悲剧命运,嵇康便是为政治殉难的文人之一。

嵇康“刚肠忌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嵇康的不随和是显而易见的,一封义愤填膺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只因好友山涛向司马氏推荐他当官,他便因“足下故不知之”写下这篇绝交信,“既然你不了解我的为人,那么朋友也没的做了,咱还是绝交吧”。关于不随和鲁迅先生曾说“文人不应该随和,而且文人也不会随和,会随和的只是和事佬。但这不随和又并非回避,只是唱着所是,颂着所爱,而不管是非和所憎。”

不随和的嵇康最终因“非汤武而薄周礼”被逮捕捕入狱进而处死。“嵇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嵇康死,“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一曲广陵绝天下,打铁嵇康谁能仿?

魏晋文学的集大成者非陶渊明莫属。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诗风,而又融入老庄玄理,读之亲切自然而又意至深远。他爱老庄虚静无为境界而没有清谈怪诞的行为及服药求仙的异想,他有佛家空观慈爱的精神而不带丝毫迷信色彩,所以后人评价他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

安贫乐道和崇尚自然是陶渊明人生的两大支柱,也是他作品的主题。“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平民生活的率真感情,让陶渊明的田园诗登峰造极。

陶渊明的典型意义不仅在于他的诗歌成就,更在于他为后世的士大夫筑了一座精神的“巢”,用以掩护他们同丑恶划清界限。他们对陶渊明的强烈认同,使这位“赫赫有名的大隐”成为一个不可重复的主题。

一个风雨摇曳的时代,走来一群让我们翘首仰望的风流人物。

是要比较两者还是对两者分别的理解?
首先应该清楚两者的概念,一般来说,建安风骨更多的是对建安时期的文学风格的一种概括,主要指文风;而魏晋风流主要指魏晋时期所标榜的一种生活态度,包含的内容较多。
其次的二者的所存在的时间
第三是形成原因、背景及发展情况
第四是代表人物、事件
第五是产生了哪些影响
如果是比较二者的话建议再谈一下两者相互的影响、传承。

我觉得应该从分析作家作品入手,归纳出时代风格。


汉魏风骨是什么意思
汉魏风骨,亦称建安风骨,是指汉末建安至魏初期间的文学作品。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批评的 主要标准。风偏重指精神气质,骨偏重于指骨骼形态,二者密不可分,合 为风骨,即端直的言辞与骏爽的意气相结合,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 风骨。汉末社会动乱、...

建安风骨到魏晋风度的转变,他们之间的区别。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名词解释如何理解建安风骨
1、建安风骨是指汉魏之际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

如何理解建安风骨和魏晋风流
魏晋风度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切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艺术是自己的人生艺术化。这是在魏晋玄学的大背景下出现的,魏晋玄学的形成改变着士大夫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时尚、价值观念。构成魏晋风流的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其外在特点是...

如何理解建安风骨和魏晋风流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骏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

建安风骨在,武魏遗风留什么意思
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简介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

请问:汉魏风骨与建安风骨一样吗?如不同请问有什么不同呢?汉魏风骨是...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骏爽刚健风格。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

请问:汉魏风骨与建安风骨一样吗?如不同请问有什么不同呢?汉魏风骨是...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骏爽刚健风格。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

请问:汉魏风骨与建安风骨一样吗?如不同请问有什么不同呢?汉魏风骨是...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骏爽刚健风格.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

建安风骨到魏晋风度的转变,相距不过百年为何差异如此大?
建安风骨与魏晋风度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两者都是代表着一种审美思想,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建安风骨为慷慨悲壮之风,这一点在其代表人物曹操的诗句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时的诗词由古乐府逐渐发展起来,这一个阶段的文人生于战乱,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儒家思想的限制,会更加注重自己内心的情感抒发,再加上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

扎赉特旗13243598380: 如何理解建安风骨和魏晋风流如果要对这问题进行分析,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请各位智者们给予一点帮助谢谢了 -
刀该盐酸:[答案] 是要比较两者还是对两者分别的理解? 首先应该清楚两者的概念,一般来说,建安风骨更多的是对建安时期的文学风格的一种概括,主要指文风;而魏晋风流主要指魏晋时期所标榜的一种生活态度,包含的内容较多. 其次的二者的所存在的时间 第三...

扎赉特旗13243598380: 如何理解建安风骨和魏晋风流 -
刀该盐酸: 是要比较两者还是对两者分别的理解? 首先应该清楚两者的概念,一般来说,建安风骨更多的是对建安时期的文学风格的一种概括,主要指文风;而魏晋风流主要指魏晋时期所标榜的一种生活态度,包含的内容较多. 其次的二者的所存在的时间 第三是形成原因、背景及发展情况 第四是代表人物、事件 第五是产生了哪些影响 如果是比较二者的话建议再谈一下两者相互的影响、传承.

扎赉特旗13243598380: 何谓魏晋风骨? -
刀该盐酸:[答案] 魏晋风骨又称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及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 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一己欲在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诗歌情感基调...

扎赉特旗13243598380: 建安风骨、魏晋风流、魏武、曹操之间是什么关系 -
刀该盐酸: 建安风骨是指建安文学所表现出来的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叫建安风力,表现为风格慷慨激昂,刚健有力.而建安文学的的代表人物就是三曹父子,建安七子. 魏晋风流也就是魏晋风度 为文化史上的专有名词,「风度」原是魏晋时用来品评人物...

扎赉特旗13243598380: 什么是"建安风骨"?
刀该盐酸: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建安时代以五言诗为主的文学以风骨遒劲而著称,被后来人尊为典范,这既...

扎赉特旗13243598380: 建安风骨主要指什么? -
刀该盐酸: 一 毫无疑问,"建安风骨"已经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文学史命题,它大致是指"建安文学(特别是五言诗)所具有的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1)虽然有学者指出今人与古人所讲建安...

扎赉特旗13243598380: 中国文学史卷二名词解释:(100字以上)1. 建安风骨2. 正始之音3. 太康文学4. 齐梁文学集团5. 永明体6. 上官体论述(300字以上)1. 陶渊明田园诗风格2. 李... -
刀该盐酸:[答案] 1.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

扎赉特旗13243598380: 什么是魏晋风流 -
刀该盐酸:[答案] 魏晋书法平复帖 魏晋风流也称作「魏晋风度」为文化史上的专有名词,「风度」原是魏晋时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魏晋时期,人们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於流俗、甚至不同於任何历史...

扎赉特旗13243598380: 魏晋风流为文化史上的专有名次,也称作什么 -
刀该盐酸: 魏晋风度

扎赉特旗13243598380: 建安风骨指的是哪些人怎样的诗文风格?
刀该盐酸: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 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 巨匠“三曹”、“七子”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 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 而著称,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 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 典范. 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 活在河洛大地,因此,这种俊爽刚健的风格与 地理上的河洛文化也是密切相关的.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 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 标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