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永久的悔-季羡林

作者&投稿:毅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季羡林的文章:《赋得永久的悔》~

我己经到了望九之年。在过去的七八十年中,从乡下到城里;从国内到国外;从小学、中学、大学到洋研究院;从“志於学”到超过“从心所欲不逾矩”,曲曲折折,坎坎坷坷,既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既经过“山重水复疑无路”,又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喜悦与忧伤并驾,失望与希望齐飞,我的经历可谓多矣。要讲后悔之事,那是俯拾皆是。要选其中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那也是唾手可得,因为它片刻也没有离开过我的心。

“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这“红的”又苦又涩,真是难以下咽。但不吃又害饿,我真有点谈“红”色变了。
但是,小孩子也有小孩子的办法。我祖父的堂兄是一个举人,他的夫人我喊她奶奶。他们这一支是有钱有地的。虽然举人死了,但我这一位大奶奶仍然建在。家境依然很好。她的亲孙子早亡,所以把全部的钟爱都倾注到我身上来。她是整个官庄能够吃“白的”的仅有的几个人之一。她不但自己吃,而且每天都给我留出半个或者四分之一个白面馍馍来。我每天早晨一睁眼,立即跳下炕跑到大奶奶跟前,清脆甜美地喊上一声:“奶奶!”她立即笑得合不上嘴,把手缩回到肥大的袖子,从口袋里打出一小块馍馍,递给我,这是我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
此外,我也偶尔能够吃一点“白的”,这是我自己用劳动换来的。一到夏天麦收季节,我们家根本没有什么麦子可收。对门住的宁家大婶子和大姑--她们家也穷得够呛--就带我到本村或外村富人的地里去“拾麦子”。所谓“拾麦子”就是别家的长工割过麦子,总还会剩下那么一点点麦穗,这些都是不值得一捡的,我们这些穷人就来“拾”。因为乘下的决不会多,我们拾上半天,也不过拾半篮子。然而对我们来说,这己经是如获至宝了。一定是大婶和大姑对我特别照顾。一个四五岁、五六岁的孩子,拾上一个夏天,也能拾上十斤八斤麦粒。这些都是母亲亲手搓出来的。为了对我加以奖励,麦季过后,母亲便把麦子磨成面。蒸成馍馍;或贴成白面饼子,让我解馋。我于是就大块朵颐了。
记得有一年,我拾麦子的成绩也许是有点“超常”。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好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上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灾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至于肉类,吃的回忆似乎是一片空白。我老娘家隔壁是一家卖煮牛肉的作坊。
给农民劳苦耕耘了一辈子的老黄牛,到了老年,耕不动了,几个农民便以极其低的价钱买来,用极其野蛮的办法杀死,把肉煮烂,然后卖掉。老牛肉难煮,实在没有办法,农民就在肉锅内小便一通,这样肉就好烂了。农民心肠好,有了这种情况,就昭告四邻:“今天的肉你们别买!”老娘家穷,虽然极其疼爱我这个外孙,也只能用土罐子,花几个制钱。装一罐子牛肉汤,聊胜于无。记得有一次,罐子里多了一块牛肚子。这就成了我的专利。我舍不得一气吃掉,就用生了锈的小铁刀,一块一块地割着吃,慢慢地吃,这一块牛肚真可以同月饼媲美了。
“白的”、月饼和牛肚难得,“黄的”怎样呢?“黄的”,也同样难得。但是尽管我只有几岁,我却也想出了办法;到了春、夏、秋三个季节;庄外的草和庄稼都长起来了。我就到庄外去割草,或者到人家高粱地里去劈高粱叶。田主不但不禁止,而且还欢迎。因为叶子一劈,通风情况就能改进,高粱长得就能更好,粮食打得就能更多。草和高粱叶都是喂牛用的。我们家穷,从来没有养过牛。我二大爷家是有地的,经常养着两头大牛。我这草和高粱叶就是给它们准备的。每当我这个不到三块豆腐干高的孩子背着一大捆草或高粱叶走进二大爷的大门,我心里有所侍而不恐,把草放在牛圈里,赖着不走,总能蹭上一顿“黄的”吃。到了过年的时候,自己心里觉得,在过去的一年里,自己喂牛立了功,又有勇气到二大爷家里赖着吃黄面糕。黄面糕是用黄米面加上枣蒸成的。颜色虽黄,却位列“白的”之上,因为一年只在过年时吃一次,物以稀为贵,于是黄面糕就贵了起来。
我上面讲的全是吃的东西。为什么一讲到母亲就讲起吃的东西来了呢?原因并不复杂。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除了“黄的”以外,其余她都不沾边儿。我在她身边只呆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下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
“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呵!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上了高中的时侯,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热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赋得永久的悔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

我在母亲身边只呆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

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呵!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上了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热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PS:这是我们老师给我们的。

赋得永久的悔
开放分类: 书籍、辞赋、平装、季羡林 著、人民日报出版社

赋得永久的悔
作者:季羡林 著
出版/发行时间: 1996-1-1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丛书名:
ISBN:9787800028120
出版时间:2007-1-1
版次:2
印次:
页数:302
字数:255000
纸张:胶版纸
包装:平装
开本:
定价:19.8 元

内容提要:
本书收录的是我国著名作家季羡林的62篇散文。全书大致按生活、游历、杂感、友情诸方面归类,力求映现季先生的生活经历、情感心路,择要辑录。读季先生的文字,亲切,似长者;真诚,似友人。宛如故人正促膝交谈,于不知不觉中,被那充盈的激情擒住双臂,在无垠的雪地里随心所欲地跳起了华尔兹。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封一邑,在季先生笔下都是焕发光彩,增添情趣。谈身边琐事而有所寄托,论人情世局而颇具文采,因小见大,余味无穷,兼师东西,独辟蹊径。本书收录我国著名作家季羡林的散文,共62篇。本集子仅局限于自1978 年即新时期以来的散文作品,大致按生活、游历、杂感、友情诸方面归类,力求映现季先生的生活经历、情感心路,择要辑录。

季羡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1946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赋的永久的悔>(季羡林著·自序)》云:我向不敢以名人自居,我更没有什么名作。但是当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同志向我提出要让我在《名人名家书系》中占一席地时,我却立即应允了。原因十分简单明了:谁同冰心、巴金、萧乾等我的或师或友的当代中国文坛的几位元老并列而不感到光荣与快乐呢?何况我又是一个俗人,我不愿矫情说谎。
// 我毕生舞笔弄墨,所谓“文章”,包括散文、杂感在内,当然写了不少。语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己的东西是好是坏,我当然会有所反思:但我从不评论,怕自己迷了心窍,说不出什么符合实际的道道来。别人的评论,我当然注意;但也并不在意。我不愿意像外国某一个哲人所说的那样“让别人在自己脑袋里跑马”。我只有一个信念、一个主旨、一点精神,那就是:写文章必须说真话,不说假话。上面提到的那三位师友之所以享有极高的威望,之所以让我佩服,不就在于他们敢说真话吗?我在这里用了一个“敢”字,这是“画龙点睛”之笔。因为,说真话是要有一点勇气的,有时甚至需要极大的勇气。古今中外,由于敢说真话而遭到恶运的作家或非作家的人数还算少吗?然而,历史是无情的。千百年来流传下来为人所钦仰颂扬的作家或非作家无一不是敢说真话的人。说假话者其中也不能说没有,他们只能做反面教员,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 但是,只说真话,还不能就成为一个文学家。文学家必须有文采和深邃的思想。这有点像我们常说的文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问题。我说“有点像 ”,就表示不完全像,不完全相等。说真话离不开思想,但思想有深浅之别,有高下之别。思想浮浅而低下,即使是真话,也不能感动人。思想必须是深而高,再济之以文采,这样才能感动人,影响人。我在这里特别强调文采,因为,不管思想多么高深,多么正确,多么放之四海而皆准,多么超出流俗,仍然不能成为文学作品,这一点大家都会承认的。近几年来,我常发一种怪论:谈论文艺的准则,应该把艺术性放在第一位。上面讲的那些话,就是我的“理论根据”。 // 谈到文采,那是同风格密不可分的。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作家都有各自的风格,泾渭分明,决不含混。杜甫诗:“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这是杜甫对庾信和鲍照风格的评价。而杜甫自己的风格,则一向被认为是“沉郁顿挫”,与之相对的是李白的“飘逸豪放”。对于这一点,自古以来,几乎没有异议。这些词句都是从印象或者感悟得来的。在西方学者眼中,或者在中国迷信西方“科学主义”的学者眼中,这很不够意思,很不“科学”,他们一定会拿起他们那惯用的分析的“科学的”解剖刀,把世界上万事万物,也包括美学范畴在内肌分理析,解剖个淋漓尽致。可他们忘记了,解剖刀一下,连活的东西都立即变成死的。反而不如东方的直觉的顿悟、整体的把握,更能接近真理。 // 这话说远了,就此打住,还来谈我们的文采和风格问题。倘若有人要问:“你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文采和风格呢?”这问题问得好。我舞笔弄墨六十多年,对这个问题当然会有所考虑,而且时时都在考虑。但是,说多了话太长,我只简略地说上几句。我觉得,文章的真髓在于我在上面提到的那个“真”字。有了真情实感,才能有感人的文章。文采和风格都只能在这个前提下来谈。我追求的风格是:淳朴恬澹,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涵,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有节奏性,有韵律感,似谱乐曲,往复回还,万勿率意,切忌颟顸。我认为,这是很高的标准,也是我自己的标准。别人不一定赞成,我也不强求别人赞成。喜欢哪一种风格,是每一个人自己的权利,谁也不能干涉。我最不赞成刻意雕琢,生造一些极为别扭,极不自然的词句,顾影自怜,自以为美。我也不赞成平板呆滞的文章。我定的这个标准,只是我追求的目标,我自己也做不到。 // 我对文艺理论只是一知半解,对美学更是门外汉。以上所言,纯属野狐谈禅,不值得内行一顾。因为这与所谓“名人名作”有关,不禁说了出来,就算是序。(原文引用)

目录
自序
1
别稻香楼
黎明前的北京
“灰黄”漫忆
我和外国文学
怀念西府海棠
北京忆旧
梦萦未名湖
梦萦水木清华
晨趣
月是故乡明
留学热
咪咪二世
老猫
赋得永久的悔
寸草心
2
回到历史中去
天雨曼陀罗
佛教圣迹巡礼
登黄山记
火焰山下
游天池
临清县招待所
五样松抒情
富春江边瑶琳仙境
游唐大招提寺
游石钟山记
尼泊尔随笔
加德满都的狗
乌鸦和鸽子

神牛
游兽主大庙
法门寺
重返哥廷根
虎门炮台
山中逸趣
别哥廷根
曼谷行
郑午楼博士
报德善堂与大峰祖师
华侨崇圣大学开学典礼
鳄鱼湖
东方文化书院和陈贞煜博士
3
春归燕园
《西游记》与《罗摩衍那》
我和书
在德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槐花
一个影子似的孩子
赞“代沟”
关于中国弥勒信仰的几点感想
说“嚏喷”
神奇的丝瓜
八十述怀
老年谈老

再说“嚏喷”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4
难忘的一家人
西谛先生
我和济南
他实现了生命的价值
遥远的怀念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回忆梁实秋先生
室伏佑厚先生一家
伯恩克一家
我的女房东
留在德国的中国人
怀念乔木
悼许国璋先生
我眼中的张中行
编后记
后记




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400字作文
《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400字【1】其实,我也悔,就在看了这篇文章后。从前的我,眼里没有母亲给我的关爱,有的只是理所当然,耳朵里也没有真情的嘱咐,有的只是无尽的唠叨。回想从前对母亲的冷淡无礼,心中便愧疚不已,好在我不像文中的儿子,还有时间和机会回报我的母亲。突然间觉得那首诗写得...

初二下册语文书课文:《永久的悔》
2、永久的悔 季羡林 内容:回忆儿时家里贫苦生活; 母亲把好吃的都让给了我,表现母亲对我的关怀; 因为不能好好侍奉母亲,我的愧疚之情 线索:白的、黄的、红的——吃的 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总结:母亲——艰辛;作者——愧疚;读者...

季羡林 赋得永久的悔主要是要知道什么
1楼的对 参考资料:看的

季羡林 永久的悔
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我读过季老写的一篇散文《永久的悔》,我读了很多很多遍,每次读的时候,那种痛的感觉永远新鲜。我们山东有句老话,说“儿子长得特别像妈”,所以我问季老:“你长得像母亲吗?”没有想到季老说:“不知道,我母亲什么样子我记不清了。”“一张照片都没有?...

赋得永久的悔 答案
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展开 caifeim | 发布于2010-09-22 举报| 评论 37 49 为您推荐: 赋得永久的悔阅读 赋得永久的悔 (节选) 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 赋得永久的悔季羡林 赋得永久的悔主要内容 《赋得永久的悔》原文 赋得永久的悔 赏析 缩写赋得永久的悔 《赋得永久的悔》 赋得...

赋得永久的悔(季羡林永久的悔)
然而,一生有着如此丰富阅历和重要学术成就的季羡林,在望九之年回顾自己的人生之际,却坦言自己最真实、最难忘的永久的悔,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他感慨道: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 赋得永久的悔 本文摘自”季羡林留给孩子的人生启蒙书“ ...

在【赋得永久的悔】一文中,“永久的悔”指的是什么??
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家乡,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愿望是大学毕业后与母亲生活在一起),10多年都没见到母亲,连母亲的面貌也很模糊。作品简介:《赋得永久的悔》,本书收录的是我国著名作家季羡林的62篇散文。全书大致按生活、游历、杂感、友情诸方面归类,力求映现季先生的生活经历、情感心路,择要...

赋得永久的悔-季羡林
赋得永久的悔 开放分类: 书籍、辞赋、平装、季羡林 著、人民日报出版社 赋得永久的悔 作者:季羡林 著 出版\/发行时间: 1996-1-1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丛书名:ISBN:9787800028120 出版时间:2007-1-1 版次:2 印次:页数:302 字数:255000 纸张:胶版纸 包装:平装 开本:定价:19.8 元...

《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
今天又读了《中国最美的散文集》之《赋得永久的悔》这一篇文章。季羡林先是风趣的挑了一下这个听起来有些八股味道的题目,然后大致的叙述了一下他一生的经历(从出生到八十多岁的生平经历过的地方。)原来季羡林老人家一生里最最后悔的事情竟然是;他离开了了他的家乡,离开了他的亲生母亲而去了遥远的地方“发扬光大...

季羡林写的《赋得永久的悔》中节选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赏析 季羡林(1911-2009),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赋得永久的悔》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佳作,一经发表,广为流传,并且获得了最高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赋得永久的悔》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代表作品之一。在文中,作者表示...

绥阳县19761422685: 关于季羡林的文章:《赋得永久的悔》 -
康娅盐酸: 我己经到了望九之年.在过去的七八十年中,从乡下到城里;从国内到国外;从小学、中学、大学到洋研究院;从“志於学”到超过“从心所欲不逾矩”,曲曲折折,坎坎坷坷,既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既经过“山重水复疑无路”,...

绥阳县19761422685: <赋得永久的悔》阅读 -
康娅盐酸: 最近,读了季羡林先生的《赋得永久的悔》一文,感受颇深.这篇文章是季先生在他望九之年写给母亲的.季先生是一位过早地失去母亲而终身怀有风木之悲的人,他6岁就离开了母亲,不记得母亲的笑容.文中回忆了他小时候生活的艰辛,食...

绥阳县19761422685: 赋得永久的悔赏析 -
康娅盐酸: 【赏析】本文是季羡林应别人之约写的一篇文章,其中作者回忆了童年与母亲在一起的经历,描写了于家乡于母亲一生难解的情怀.慈母仙逝,亲朋凋零,是一般人都可能遭遇的自然变迁,但事隔多年季羡林先生依然会夜半惊梦、老泪纵横,...

绥阳县19761422685: 季羡林《永久的悔》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是什么? -
康娅盐酸: 本文通过作者回忆过去的家庭生活,塑造了一位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母亲形象.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并表达了自己心中留存的永久的悔意:不该离开自己的家乡,更不该离开自己的母亲!痛说了自己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

绥阳县19761422685: 赋得永久的悔 1.季羡林的母亲临终时怎么思念爱子的呢?用生动的语言写下来把!(不少于50字)2.读了短文你想说什么? -
康娅盐酸:[答案] 1,临终时的母亲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儿子的名字,脑子里幻出儿子的身影,手里拿着儿子的照片,迟迟不肯放下 2,我要把握好机会来孝敬母亲,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不会让这样的事发生在我身上.

绥阳县19761422685: 赋的永久的悔片段 -
康娅盐酸: 赋得永久的悔 季羡林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 我在母亲身边只呆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

绥阳县19761422685: 永久的悔 季羡林,的思想感情是?? -
康娅盐酸: 对母亲深切的思念,以及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产生的悔恨之情.

绥阳县19761422685: 季羡林散文 《赋得永久的悔》在哪? -
康娅盐酸: 赋得永久的悔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 我在母亲身边只呆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