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简单解释一下佛教第九识,越简单直接越好。

作者&投稿:屈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第一识到第九识都是什么,学佛网~

  共有八识,没有第九识。
  唯识宗表示世界本原及诸种认识活动的佛教用语。所谓八识:
  第一眼识,实即视觉;
  第二耳识,实即听觉;
  第三鼻识,实即嗅觉;
  第四舌识,实即味觉;
  第五身识,实即触觉,
  此五识,通称“前五识”。
  第六意识,义近通常所说的心识。前五识,只能攀缘“了别”、色等外境,第六意识,则能缘虑内、外诸境。
  第七识,末那识,由它而有第六识,故第六识又是意“之”识;第七识在不停顿地起思虑作用,第六识的思虑作用则时有中断。
  第七识依第八识而有,第七识所“缘”的也是第八识,第八识既是第七识的“所依”,又是第七识的“所缘”。
  第八识阿赖耶是梵音alaya的音译,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它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故此识有能藏的含义。前七识的作用是能熏能缘,第八识是前七识所熏所缘,故有所藏义。

佛教中有“八识”,是说形成虚妄境界的八种分别和局限。
“眼、耳、鼻、舌、身”这五种比较好理解,就是人肉身的感知能力,这五种“识”造就“无明”(无明就是未知)。
举个例子说明:比如人眼睛看到杯子,形成杯子得印象,就是”眼识“!但是杯子到底是不是人肉眼看到得那个样子呢?显然不是,杯子还发出各种光谱和辐射,还有无数未知的东西是杯子所具有的,这些人的肉眼看不见,但是人只相信自己看到的部分,一切没看的属性就被舍弃掉了。这就产生了“无明”得局限,因为我们看到得杯子只是“冰山一角”,杯子的整体属性隐没于肉眼可见世间之外了,这个肉眼认识之外的部分就是无明。
当看到杯子以后,再区分出不同,有分别心,就是“意识”。比如区分出杯子得质地,色泽,形状的时候,就是在分别不同,也就是把印象分类,这就是“意识”。
当根据杯子的印象有所取舍时,就形成执着,造就“末那识”。比如,看红色杯子比黄色得好看,看方的杯子比圆的得舒服……这就是执着心,就是有取舍了,形成的意识就叫“末那识”!
当把分别执着推广及他是,就形成习气、习惯——就是“阿赖耶识”。比如,用红色的杯子用习惯了,越看越好看,大家也都认为你喜欢红色,久而久之,自己就真的认为红色代表自己,选择其他东西时就会不知不觉的照样选择红色。这种习惯习气就是“阿赖耶识”


总结:
“眼、耳、鼻、舌、身”五识——形成对世间得印象,背后产生未知世间——造就无明
”意识“——区分、归类印象——产生分别心
”末那识“——对印象进行取舍——产生执着心
”阿赖耶识“——取舍形成一定习惯、习气,推广及他——产生妄想心

佛法告诉我们,当放弃分别、执着、妄想,换句话说就是要用平等,慈悲,清净心看世界,才能看见真如本性,破无明妄想。放到”八识“理论中解释,就是:人的感知实在有限,切不可根据这些对世间形成一定印象,其实形形色色没有不同,既然是共同一体,就没必要执着不放,越执着不放就越看不见真世间,越执着不放杂念越多妄想越多,越想越错,越做烦恼越多。

这就是”八识“意义。



佛教 九识

过去你们经常听师父讲第八意识,实际上佛讲了九个意识,九识,今天师父给你们讲九识。

佛讲“九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阿摩罗识(第九意识),后面的三个意识是超越人间的意识。这就是一个多层次的意识,人对一个事物的意识产生之后是多层次的,菩萨在两千五百年前已经能讲这些东西,菩萨绝对是天上的超天人的智慧。眼睛看见东西,有意识;耳朵听见,人家告诉你什么事情,你脑子在想“这是真的吗,是假的吗”,意识就产生了;鼻子闻到东西,“这东西真香啊”,是不是有意识;舌头吃到东西了,有意识了,“这是辣的”,“好像这个鸡蛋不新鲜嘛”,嘴巴里舌头感觉的,舌头是一个“味”;接下来是身,身体有意识吗?盲人完全靠自己身体感觉,他眼睛看不见,所以他的感觉是很敏感的,他跟你握手可以知道你什么性格,可以知道你多少年纪,他从你手的骨头、皮肤可以知道你几岁;意就是你的意念。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识,就是六个意识。

末那识(第七意识),人有一个意识之后会到自己的心里和脑子里有一种分别意识,叫分别识,你会归类的,“我今天碰到这件事情是属于什么意识”,这个末那识是本无定体,是飘忽不定的,它是根据你反映到大脑皮层的一种意识来定应该归于哪类,是储存,还是有反映,还是慢慢消化掉,还是怎样怎样……这是分别识,把它分别出来了。

这个末那识——第七意识,是第八意识阿赖耶识的染分。阿赖耶识是很深层的在内心深处的,非常深层,基本上这个意识只要进入第八意识就消不掉了。末那识是阿赖耶识的染分,就是开始分别善与恶了。第七意识末那识,用现代话说就是一个检察官,来判别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在第八意识没有做之前就辨别,法庭上讲的就是检察院,检查完之后,第八意识就是上法庭了,就是法官。“而执为我”,第七意识末那识是在分别当中,还有个“我”在里面,还有“我”字,还有执著的“我”,“我”在分别,“我”在决定这个是好事还是坏事,没有完全用你的本性和良心。

而且第七意识还经常转到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是粗浅的潜意识,人家告诉你这个人很坏,你一下子接受了“他很坏”,你没有经过加工,没有经过第七意识末那识“检察官”的检查,还有善恶缘的染净——意识中污染和干净的成分,不是完全干净也不是完全肮脏的,所以自己有自己的意识,第七意识末那识就是这个意识。今天跟你们讲第七意识,就是告诉你们人在初识——刚刚开始接接触事物意识的时候,进入第七意识的时候,在转境转识的时候,就是在判断“我现在收到的这个意识是好是坏”,我自己来判断,“我”还在。

第八意识,阿赖耶识,是属于深层意识。意识生成了,这个事情要初审,法院里面初审。第八意识是藏识,藏在你心中的意识,就是染净同源,进入第八意识的时候,好的干净的和污染的同时进入脑子里,由第七意识分别,然后进入第八意识阿赖耶识,生灭和合,生出来和灭掉全部都在一起。今天生出来的意识已经在阿赖耶识中了,灭掉的意识也在你的阿赖耶识中,所以进入了阿赖耶识是去不掉的。比如,很多人说:“你让我原谅他,我也原谅不了他,你让我不恨他,我也不能不恨他,因为他太让我恨了,因为他太让我伤心了,我这辈子怎么都不会原谅他的。”就是进入深层意识阿赖耶识中。

实际上第六意识就是感觉,第六感,今天我去看房子,一看很好很舒服,第六感觉特别舒服,就是你的感觉出来的,第六意识已经受控于天了,很多人第六意识特别好的人就很有灵感——“我和他一接触就感觉这个人很好很开心”,“我和这个人一接触就很不喜欢他”,你的自我感觉就是第六意识在起作用。我今天感觉开车要闯祸,就不开车了;过去有很多伟人,我今天出去不要坐这个车,要换辆车坐坐,结果那辆车就发生爆炸要被别人暗杀了,他就躲过了,自古以来很多人都这样。你的第六意识已经受控于天和地了,就是第六灵感。

现在讲第八灵感,第八意识具有:“相分”——看见之后心中就会自然分别。“见分”——看见这个事情心中马上就能分出是好是坏,这个人实际上已经修到第八意识了。因为你在自己的第八意识中已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辨别模式。我一看到这个人就知道他是好人,我一看到这个人就知道他是坏人,我不想和他多接触。“自证分”,自己来证明这个事物的存在,我认为他是好的、不好的,用不着别人,自己自动会分了,叫自证分。“证自证分”,就是证实自己的分析,证明它分的是对的。

阿赖耶识就是已经进入深层意识,很难去除。对一个人的印象,“这个人没救了,我不想跟他交朋友了”,就已经百分之百进入第八意识了,你再怎么做得好,他说你是假的,你再怎么改毛病,他说你是假的虚的,你就是在骗我,因为他的这个意识已经存在心中,用现代话将就是已经“戴着眼镜看人”了,看出去永远是“有色眼镜”,人家真的在改了,他也不会相信,因为意识已经进入第八意识当中。

-----恭录:白话佛  法  意识的深层禅定



通俗地讲,就是指第八识变清净之后的”识“。也称”无垢识“,其实就是第八识的清净本体,因此,多数佛教典籍,只讲八识。
玄奘大师作《八识规矩颂》,并不讲”九识“,玄奘大师是唯识宗的开山祖师,唯识宗的祖师都只讲”八识“,就说明没有必要把第八识清净之后的”识“单独列为第九识。

这个挺复杂,简单讲就是观点不同,其实所谓九识还是八识所开显的,称法不同
《中观论疏》:“又旧地论师以七识为虚妄八识为真实。摄大乘师以八识为妄九识为真实。又云八识有二义。一妄二真。有解性义是真。有果报识是妄用。起信论生灭无生灭合作梨耶体。楞伽经亦有二文。一云梨耶是如来藏。二云如来藏非阿梨耶。此一品正是破地论人义。不破数论等。数论等不明有为人法皆是妄谓所有也。下半立义如文。答曰下第二论主破。两偈为二。初偈释经对其上半。第二破立对其下半。初偈申经者。明佛为破实有人法之见故明无有实。但是虚妄相谓有耳。此意在无实不在有虚。汝云何不领无实反存有虚耶。若言有一豪可取者则道理是有。云何为虚妄。以其名为虚妄故无一豪可取。既无一豪可取是则为空。然本对妄有真。在妄既无。宁有真实。即时摄大乘师等亦闻妄即作妄解。如释地持八妄义等。今详论主申佛说虚妄有四意。一者破计有实人法病故说妄。生死中无有实人法但是妄耳。二者如十地师等。闻妄作妄解。乃无有实人法而有虚妄人法。论主申佛意云。既言虚诳何所有耶。佛说此者欲示空。三者佛说虚诳既不存空。四者非但不存空有亦不存非空有。一切无所依得令悟实相。今闻妄作妄解。但得妄言耳。不解妄意。佛说苦亦有四意。一破乐。二不存苦。三不存空有。四一切无依。长行为三。一略释偈二广释三总结。初如文。诸行名五阴下。第二广释偈本。就文为二。第一明诸行空即作二谛观。次明得益。初又二。前总明所观之行空。次别观行空。总中四义故空。一虚诳故空。此明境无实。二妄取故空。此心不实。此二依名释是空。次一不住故空。若有住则有物无住则无物故空。四无自体。无自体故空。後两约义故空。初如文。何以故第二别观五阴行空即为五别。就观色阴空为二。一正破二总结破。正破为二。初就无常门破。次就一异门破。无常破有二。前就麁无常门破。以十时改变故无定性。故知色空。如色念念不住下。第二细无常门破。所以就无常义破者。无常是入空之初门破病之要术也。明论主解无常与他异。他明无常无有於常而有无常。故是有物不空。论主明无常者无有於常。即是无物。所以空也。又有物暂住可言暂有。以不住故则无。是故空也。”

就是道家说的(元神),宇宙最初形成之时的能量。


佛学怎么解释见到佛的现象
由上述的两则故事,正好验证了佛所说的:‘万法唯心造’‘一切法由心想生’的道理。所以我相信有些癌症的病人,不是因‘癌症’而去逝,而是被‘癌症’吓死的!只要我们不要病痛放在心上,而时时刻刻以‘利益众生’‘服务众生’为念,放下一切的妄想、执著、分别,则心中不会因稍许不如意的亭,就耿耿...

科学无法解释的奇怪事情在佛教中的解释
科学无法解释的奇怪事情在佛教中的解释 从古至今佛教灵异故事一直都有流传,很多朋友对这样的神秘故事也是非常好奇的,很想知道它的发生过程,下面就由小编介绍一下佛教灵异故事给大家吧,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佛教灵异故事 老僧盘坐身体慢慢升空灵异故事 有关悬浮术的真实记载,在1910年一名英国著名探险家彼得...

关于佛教有一疑惑难解,求佛教高人解释,不明白的人不要乱答。
佛曰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字不过十三,然脱此诸苦需多少年?芸芸众生不乏豪杰,却更恩怨纠缠,几乎无一人尽脱诸苦,可谓深得七苦之真谛。可见解脱七苦之难。五台山南山寺有一联,其辞曰:我未生时谁是我,我生之后我是谁。佛且如是,白羽何能?不敢言生。人生苦短...

佛学上的问题,请师兄帮忙解释?
其时没有现代数学、物理学,也没有先进的科学仪器,佛又凭什么竟能对宇宙的一切一清二楚呢?假如您是一位对佛教素有研究的人,自然就不会感到惊奇了,因为您明白佛是一位世出世间(世间和超世间)的大圣人,佛眼洞视一切,视眼看到一切,他对宇宙中的一切都了如指掌,所以能够清清楚楚的、明明白白的把事实真相说出来...

有人能帮忙具体解释一下,儒道佛的精进利生,谦下养生,圣净无生吗??_百...
是任何心理学家也不能彻底搞明白的问题。他或许能够帮助你解决一部分问题,却无法解决一切问题。我们更不知道自己的思想如何运作,为什么就会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会有梦、有幻。有自我,有恐惧,有爱情。这一切的问题无人能够回答。除了一个,那就是释迦牟尼佛。然而世尊并不是简单的告诉我们答案。而是...

佛经(?)解释
我给你发的这都是一句一句的解释,应该没有再详细的了。卷一 方便品第二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学佛”的人是信仰佛教吗?谁能解释一下到底什么样的是学佛的人。 信神...
学佛不是信神,佛与神是不同阶层的,佛是无上正等正觉者,即到了佛果那上面就没有更高的了。佛可以游戏宇宙、创造世界、化无量身到各世界普度众生等等;而神是远远不及的,神只能在一个世界的三界内。……更多的就不说了,有意闻法者请深入经藏!佛法僧为世间之三宝,乃至经法里的一字一句能受持...

谁能解释一下尼婆罗教 道教 佛教三者之间的关系
意外死亡后的道教徒魂魄不散继续修炼或羽化脱壳而去都是修道的过程。但如果神识消失,不能继续修道则就属于违背了道教修行意义的情况。佛教修行的至高境界简单来说可简称涅盘(盘字通上面一个般下面木字底的PAN),这类情况在原始佛教中有两种解释,一者为彻底死亡,使得自己的神识彻底消失,不再生成不...

请解释一下这段佛经,高分
也就是说,真心从来就离开六尘的见闻觉知,但是真心却有它独特的了知性,可是这了知性却不是对於六尘的了知性,而是了众生心行,也就是能知众生心--妄心七识的作意及思,这个了知性绝非一般未悟错悟之人所能证知。因此大士又说:菩萨若应诸波罗蜜、教化众生。诸有所作。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

没有悟道的佛 不依赖和抗拒痛苦 懂的人解释一下
我觉得首先得明白一件事,悟道是不是成佛的必要条件之一;其次不依赖和抗拒痛苦是否可以理解为不需要痛苦,即不需要困难和挫折。那么“没有悟道的佛”即还不是佛。以上条件如果是肯定的话,那这句话直白点说就是:人生不经历困难和挫折就不能获得成功。我们知道,最大的成功是建立在更多的失败之上,修...

阳城县19457077970: 能不能简单解释一下佛教第九识,越简单直接越好. -
冯姜力基: 通俗地讲,就是指第八识变清净之后的”识“.也称”无垢识“,其实就是第八识的清净本体,因此,多数佛教典籍,只讲八识. 玄奘大师作《八识规矩颂》,并不讲”九识“,玄奘大师是唯识宗的开山祖师,唯识宗的祖师都只讲”八识“,就说明没有必要把第八识清净之后的”识“单独列为第九识.

阳城县19457077970: 佛门九识是什么 -
冯姜力基: 南北朝时代由真谛三藏所开创的摄论宗的主要理论.九识是指(1)眼识,(2)耳识,(3)鼻识,(4)舌识,(5)身识,(6)意识,(7)阿陀那识,(8)阿赖耶识,(9)阿摩罗识.虽然目前仍未发现明确罗列此九识的经文,但'九识'...

阳城县19457077970: 第一识到第九识都是什么,学佛网 -
冯姜力基: 共有八识,没有第九识. 唯识宗表示世界本原及诸种认识活动的佛教用语.所谓八识: 第一眼识,实即视觉; 第二耳识,实即听觉; 第三鼻识,实即嗅觉; 第四舌识,实即味觉; 第五身识,实即触觉, 此五识,通称“前五识”. ...

阳城县19457077970: 佛法说的阿赖耶识是什么? -
冯姜力基: 阿赖耶,梵语alaya之音译.为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识)之一,九识(八识及阿摩罗识)之一.又作阿罗耶识、阿黎耶识、阿剌耶识、阿梨耶识.略称赖耶、梨耶.旧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或作第八识、本识、...

阳城县19457077970: 佛教中的第九意识,阿摩罗识.每个人都有吗 -
冯姜力基: 第九识,是密宗的说法.通过修行转第八识为第九识.不修行则谈不上.

阳城县19457077970: 阿赖耶识是什么意思?简单点解释就好..谢谢 -
冯姜力基: 阿赖耶识 : ā lài yē shí 1.亦作"阿黎耶识". 2.梵语?layavij?na的译音.意译为"藏识".为佛教大乘唯识宗的内在心识的第八识,是世界和众生"自我"的本源,它含藏着一切事物的种子,也是轮回的主体和解脱的依据. 佛教(唯识论)...

阳城县19457077970: 谁能详细解释一下佛学中的第一至第八识 -
冯姜力基: 眼耳鼻舌身意加上末那识.阿赖耶识 视为八识 眼 - 视觉(识) 耳 - 听觉(识) 鼻 - 嗅觉(识) 舌 - 味觉(识) 身 - 触觉(识) 意 - 感觉(识) 末那识 阿赖耶识 众所周知:初发菩提心菩萨须修行『六波罗蜜』,方能成就佛道.何谓『六波罗蜜』...

阳城县19457077970: 佛学中的唯识是什么意思? -
冯姜力基: 梵语 Vijnapti-matrata、音译毗若底摩坦喇多,梵语倒置,称为识唯,汉土译为唯识.识者心之别名,所谓唯识,即是简去心外诸法,择取识心.这是遮简迷情、外界有实我实法的存在,表显内界识心的真性法相.换句话说,唯识宗立论,以我人心识之外的万有现象,皆是由我人心识自体所变现而来,亦即是由第八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所变现生起,故除心识之外,万有现象皆非实在.因此说︰'唯识无境';或自万有现象自识所变一面来说,称为'唯识所变'. 达摩付与禅宗二祖印证心传的楞伽经中就有“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语

阳城县19457077970: 佛教 八识是什么意识 -
冯姜力基: 每一个有情众生身上都有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以上合称五识)、意识、末那识及阿赖耶识. 前五识 分别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眼识了别色尘,耳识了别声尘,鼻识了别香尘,舌识了别味尘,身识了别触尘 第六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