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获派夕腐败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牛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生猛历史
2017-10-08 21:02
0
许多年来,明代皇帝朱元璋严惩贪官污吏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他做得尽管有些矫枉过正,但的确收到了明显成效,起到了整肃的效果。不但如此,就连宣扬廉洁方面,他亦有出色的表现,人们把他称为反贪楷模,正是人民心声的真实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就下令设专人每天五更时在樵楼上吹起号角,并高唱:“为君难,为臣又难,难也难;创业难,守成更难,难也难;保家难,保身又难,难也难!”为了防止功臣们居功自傲,朱元璋特令工部制造了一种申诫公侯铁榜,对他们可能发生的各种不法行为逐项规定了处罚标准。洪武18年前后,朱元璋将自己编写的四本诰书印发给各位官员,让他们认真学习,引以为戒。洪武25年,他又亲自编写了《醒贪简要录》,亲自在奉天门向百官宣读,并颁布中外。每次诛杀贪污受贿的案犯时,朱元璋都要下令刑部将其罪行印发至各级衙门,广为张贴,还下令官员都要到刑场观斩,以受教育。

他还经常表扬并越级提拔清正廉洁的官员,以树典型。陶后仲在福建任按察使时,惩治贪官数十人,尽除宿弊,抚恤军民。朱元璋下令对其大力表彰。某官员曾向河南按察司佥事王平行贿,王平反而将其抓起来送审。朱元璋得知后,嘉奖了他,并提拔他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对于能善始善终的循吏清官,朱元璋不仅给予重赏,还为他们修建府第;清官寿终时,朱元璋还亲自为其撰写祭文,以彰其德;他还命人将清官廉吏的事迹列入《彰善榜》、《圣政记》中,让其千古流芳……

正因为朱元璋下狠心反腐倡廉,明朝初期才出现了一批如陶安、陶后仲、郑士元、方克勤那样的清官,使得明初的政治清明,深得老百姓的拥护。

朱元璋是一个毁誉参半的历史人物。清代的史学家赵翼曾说:"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朱元璋的身上,豪气和匪气并存。但不论如何,他奇特的个性、传奇的身世、跌宕起伏的创业史以及独树一帜的治国驭人之术,都令人好奇,尤其是其刚猛治国、重典肃贪的手段也值得后人深思和借鉴。

1.刚猛治国、重典肃贪的效果

在洪武年间,世道清廉,民生发展迅速,也为永乐、仁宣盛世打下了基础,有了北方的暂时安宁、有了恢宏的《永乐大典》、举世闻名的郑和下西洋。

由于朱元璋采取的一系列惩贪倡廉的有力措施,明初的吏治改变了元末"赂遗权要"、"蠹政厉民"的腐败风气,日趋清明。他实行"以猛治国"的政策,虽然杀戮过重,但确实整饬了吏治,同时强化了中央集权,从而为明朝前期的繁荣铺平了道路。

在这个时期的官场,也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重典肃贪的高压下,叫‘官不僚生’一点不为过,做官者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那时当公务员,应该是高风险职业,而且收入一般,远没有今天火爆抢手。朝中官员如惊弓之鸟,每天都担心自己脑袋不保,史料记载,官员们每天上朝,都要在家门口举行仪式,穿戴整齐,告别家人,交待清楚家事和后事,然后上朝,散朝时,家人在家门口等着,如果看到活人回家,就会长出一口气。在不知明日祸福这种极大的压力下,很多官员承受不住,纷纷表示自己就当白读了几十年书,情愿回家种地。

据统计,因贪污受贿被杀死的官员有几万人,到洪武十九年(1386),全国十三个省从府到县的官员很少能够做到满任,大部分都被杀掉了。可是杀完一批,又来一批,朱元璋又颁布了更严厉的法令:“今后贪污受贿的,不必以六十两为限,全部杀掉!”朱元璋十分不解,为什么这些人饱读诗书,以所谓“朝闻道,夕可死”为人生信条,却在当官之后成了“朝获派,夕腐败”。可就是这样也没能止住,官员倒是越来越少了,史料中有这样一个记录:该年同批发榜派官三百六十四人,皆为进士监生,一年后,杀六人,戴死罪、徒流罪办事者三百五十八人,可见当年提拨的新官员全部犯了法,无一幸免。

因为官员被杀的太多,没有人干活,便出现了戴死罪、徒流罪,很多犯罪的人过堂,上到衙门才发现当官的也戴着镣铐,和自己一模一样,后面还有人监视。除了衣服是官服,活脱脱就是个犯人。朱元璋手段用尽,自己也亲力而为,然而官员们仍然前腐后继,活像一群敢死队,成群结队地走到朱元璋的刑具下。正是法令太过严苟,无论是武力夺位的朱棣,还是仁厚的仁宗,当家后都基本废止了朱元璋肃贪的重典竣法,腐败贪污又死灰复燃,比起洪武,犹过之而无不极。

2.朱元璋的身世和理想

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中似乎没有谁比朱元璋出身更加低微、身世更加凄惨的。

元朝文宗天历元年(1328)九月十八日,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钟离东乡。他的父母是靠租种别人田地为生的佃农。他是家里的第六个孩子,上面有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取名重八,后来改名元璋,字国瑞。朱元璋小时候曾读过几个月的私塾,后因没钱,只好退学给人家放牛。

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淮河流域灾害频发,旱灾、蝗灾、瘟疫接踵而至。朱元璋的家里也遭受了灭顶之灾,他的父亲、母亲、大哥、大哥的儿子在这场灾难中相继去世,大嫂带着孩子回了娘家,家里只剩下他和二哥。

朱元璋到村子附近的皇觉寺出家做了和尚。因为寺中也没有余粮,朱元璋只做了几十天的和尚,便被打发出门,云游四方。直到至正八年(1348),朱元璋才又回到了皇觉寺。云游的几年间,居无定所,风餐露宿,靠化缘度日,其实和讨饭也差不多。然而经过这几年云游的磨砺,朱元璋的视野大为开阔,人生阅历大为丰富。当皇帝后,在所有的恶行中,朱元璋最憎恶贪污,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每当他想起那本该发给自己父母的赈灾粮食被官吏贪污,导致父母饿死的情景,就会忍不住咬牙切齿,这些人个个该杀!

他想要创造一个官员人人清廉、百姓安居乐业的王朝。所以他尽一切努力去实现这个梦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洪武二年,朱元璋曾对大臣们说:“从前我当老百姓时,见到贪官污吏对民间疾苦丝毫不理,心里恨透他们,今后要立法严禁,遇到有贪官敢于危害百姓的,决不宽恕!”

3.明朝官吏体制

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正是由于权威下移,君主为臣下所蒙蔽,不了解民情,政策也得不到坚决贯彻。朱元璋常常思考如何建立一种政治体制,确保不会出现主荒臣专的局面,如何千秋万载。

改革政治体制

明朝初年,也基本沿用汉唐旧制,在中央设三大府:中书省,下统六部,职掌行政事务;大都督府,统管军事;御史台,职掌监察事务。地方设行中书省,置平章政事,总管地方事务。但朱元璋对此很不满意,他亲自设计、制定了几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对以往政治制度进行了大胆的变革和创新。

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下令撤销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掌行政、司法、军事权力,三者地位平等,互不统摄,向中央负责。全国分为浙江、江西等十二个布政使司,洪武十五年(1382)增设云南布政使司。

洪武十三年(1380),他借口胡惟庸谋反,趁机宣布撤销中书省,不设丞相,提高六部职权,分掌天下事务,直接向皇帝汇报。"罢宰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朱元璋惟恐后世子孙不理解自己的苦心,特意在《祖训》中明文规定不许变乱旧章:"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同时将掌管全国军事的大都督府一分为五,改为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分领所属都司卫所部队,但无权调兵。

朱元璋进行上述变革和调整的根本目的是进一步强化君权,主要手法是分化、弱化大臣之权,他对地方行省、中书省和大都督所作的一系列变革莫不如是。朱元璋罢丞相,是对一千多年中央政治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不设丞相,六部直接将全国政务奏请皇帝裁决,实际上是皇帝兼行相权。皇帝不得不处理更多的政务,据说朱元璋每天要看200多份奏章,处理400多件政事,相当辛苦。由此,朱元璋成为历史上最有权势的皇帝之一。

设立特务组织。

朱元璋生性雄猜,加强了对大臣的监视。开始时,他派遣一些检校等人暗中侦查大臣的举动,但没有逮捕和审讯的权力。朱元璋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大臣对自己和大明江山忠心无二,要他们知道恐惧,防止他们营私舞弊、结党乱政。事无巨细,家长里短,都被朱元璋探知。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例子,可以看出当时的恐怖情景。钱宰被征编《孟子节文》,罢朝回家做了一首诗:"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告诉他昨天诗作得不错,只是并没有"嫌"他迟,不如改成"忧"字更好些。钱宰听后大惊失色,吓得直磕头谢罪。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所以大臣们都提心吊胆,就连李善长、徐达这样的功臣也人人自危。

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为了加强监视,特别设立了特务机构锦衣卫,成为他实行特务政治的重要手段,也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明代特务政治。

朱元璋这样费尽苦心地更张制度,反复斟酌定都问题,主要是因为天下得之不易,希望能世代固守,传之久远。

4.官员工资制度

遵循清廉原则,明朝官吏工资不高:一品大员一年1044石米,往下递减,正七品知县一年只有90石米。

以知县为例,县官月俸7.5石米,这些收入是他养家养佣人应酬的唯一来源。

休假制度

汉朝实行的是五天一休制,也就是干五天休息一天,名字叫“休沐”。

隋唐时期,改成了十天休息一次,称成“旬休”,但是每逢新年、冬至会休息七天。这七天时间是带薪假期。除此之外,端午、中秋、重阳外,还有皇帝的生日、如来佛祖的生日、老子的生日,孔子的生日也都放假。

宋朝一年假期还是有个几十天。

到了元朝,一年只有十几天休息。

到了朱元璋,完全取消过去休假制度,有的官员提出要恢复前朝的休假制度,被朱元璋驳回,然后规定休假的制度,一年休息三天!分别是过年、冬至、皇帝生日。实际实施后出现很多问题无法解决,于是后来规定从12月起放寒假,为期一个月,才算解决了部分问题。

5.惩治贪官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洪武十八年(1385)开始,朱元璋亲自制定、颁布《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和《大诰武臣》,其内容主要是惩治贪官污吏、地方豪强以及侵扰百姓等问题。四编大诰共236条,其中惩治贪官污吏的竟达150条之多,而且极其严厉,共罗列有凌迟、枭首太祖谥册、夷族等惩罚,其严酷程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封建王朝。

朱元璋颁布了有史以来最为严厉的肃贪法令:贪污60两以上银子者,立杀!

为了增加震慑力度,朱元璋还设置了一项骇人听闻的政策。明朝在县衙大门和二门之间多设置了一个土地祠,这个土地祠是剥人皮的地方,朱元璋命令官员贪污处死后,还要把贪官的皮剥下来,然后在皮内塞上稻草,做成稻草人,并挂于公座之旁,供众人参观,并威慑贪官。

6.肃贪手段和刑罚的创新

由于贪官的前仆后继、倒下一批又来一批,朱元璋对待贪官污吏的态度越来越严厉

“朝获派夕腐败”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指的是明朝初期的贪污腐败问题。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实行严刑峻法,打击贪官污吏,但是后来由于制度和管理方面的原因,腐败问题逐渐严重。这个说法意味着贪污腐败问题在明朝初期已经存在,并且很快就变得严重。这也反映了明朝政治制度和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明朝的衰落和灭亡。


李白、杜甫的友谊是什么样的?
在开元年间,李白来到了洛阳在这里遇到了比他小11岁的杜甫,诗仙和诗圣一见倾心,结下了终生不俞的友谊,尽管他们以后为能相见,但他们的友谊万古长青,从而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令人传诵的佳话。

《竹石》、《游子吟》、《墨梅.》、《泊船瓜洲》哪一首和诗人推敲文学典...
如《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批评北宋中叶整个官僚政治制度的腐败现象,提出法先王之意,主张“改易更革”;《本朝百年无事□子》系统地阐述仁宗在位41年间的政治措施的得失,劝勉神宗革除“因循末俗之弊”。这类文章具有组织严密,析理精微,措词大胆切直而又很有分寸、语气诚敬干脆而又富于鼓动性等特点。尤其是《上仁宗...

关于文学
2013-11-30 要关于文学的作文 341 2018-07-22 关于文学是什么意思 4 2007-05-26 关于文学的论述!!! 160 2013-09-26 关于文学 1 2007-09-23 关于文学 10 2010-09-15 名人关于文学的论述 318 2008-10-08 关于文学的论述 34 2010-06-07 关于文学方面 1 更多类似问题 > 为你推荐...

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这句话恰当吗?
之所以表现得如此可恶,是因为,史书是由文化人和官僚来写的,而这两个特务机构的职责正好就是监督官僚,其职责就是今天的中纪委,将这两个机构去除之后,官僚集团岂有不猖狂之理,所以,崇祯杀了一个又一个,换了一任又一任首辅,都不能解决问题,当权利的制衡失去之后,没有制约的权利就会导致腐败,进而动摇本已即将...

请翻译文言文《苏章传》
在苏章被朝廷派到冀州担任刺史刚刚上任时,有一瞎眼老人状告清河郡太守贾明贪赃枉法、欺压百姓、残害无辜。苏章看了状纸以后,不禁打了个冷战,喃喃自语道:“难道是他?” 原来苏章有一个儿时的好友也叫贾明。在他的印象里,贾明和自己一样,从小就立下了报国安民的远大志向。那时候,他们俩形影不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哪里
三、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简析:本诗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

中国清官排行
奏疏递上后,海瑞即被入狱,好在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阶的劝说之下,才得以获赦,官复原职,并逐步升至应天十府巡抚等职。之后,他为匡正时弊,严肃法纪,主持制定了贪污满“八十贯绞”等严刑。他铁面无私,对一直有恩于他的老丞相徐阶也毫不留情,将徐家仗势多占的40万亩良田退还原主,将欺压良民的徐阶的两个...

跪求水浒乡试和会试答案
豪放派 “天下第一书”《兰亭集序》是哪一位古代书法家的杰作? 王羲之 东汉末年我国的一位杰出的医学家是? 华佗 《关雎》出自《诗经》中的 《周南》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意思是 禁止百姓发表意见比堵塞河川危害更大 《战国策》最终编订于 西汉后期 司马迁认为“离骚”的含义是 遭遇忧愁 《湘夫人》中的...

唐诗分哪几大流派??
2、新乐府运动 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学习汉乐府诗的优点, 提倡关注社会,“缘事而发”,言辞通俗流畅。3、韩孟派 以韩愈、孟郊、李贺等为代表。追求立意奇绝,文字新巧。4、杜诗 以杜甫为代表。诗风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诗歌对朝廷腐败,社会黑暗给与批评。5、咏史诗...

宋朝最终会覆灭,是因为哪些方面的腐败和怎样的文化基础?
宋朝最终会灭亡是因为朝廷大臣的腐败,为了奸臣的利益形成了利益网,官官相护铲除忠良,而宋朝重文轻武之风太过于严重,最终难逃覆灭结局。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财税社会 高能答主 2020-12-22 · 学生 财税社会 采纳数:86 获赞数:4505 向TA提问 私信TA 关注 展开全部...

梅列区18322969514: “腐败”一词,到底是形容什么的?到底哪些可以称为是“腐败”?. -
帛进恒新: 1.物体腐烂腐败食物2.行为堕落的腐败行为3.[制度、组织、机构、措施等]混乱、黑暗政治腐败

梅列区18322969514: 日趋腐败是什么意思 -
帛进恒新: 《乾隆帝八旬万寿图卷·西洋点景建筑》可见太平君主生活的纵恣奢华.刘凤云乾隆朝贪风之盛,从根本上说是封建官僚政治日趋腐败的产物,而盛世之下,

梅列区18322969514: 企业中 廉洁的定义是什么? -
帛进恒新: 对廉政的概念分析远不如对文化那样得心应手,因为对它的直接而正面的定义匮乏. 在普通工具书中,如1978年版《现代汉语词典》和1989年版《辞海》,“廉”字的条目下没有“廉政”一词,有...

梅列区18322969514: 唐朝选官制度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
帛进恒新: 士族力量被大大的削减,科举制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制度,只是按照门第高低分配权力,不能满足数量众多的出身低微的地主的要求,而门第高的士族腐败,因而加剧了当时的政治腐败和地...

梅列区18322969514: 格列佛游记中我那时唯一的想法 -
帛进恒新: 不懂问题的意思....《格列佛游记》名句及其点评: 1、盲目可以使你增加勇气,因为你看不到什么危险. 点评:虽然盲目会使人增加勇气,但这却是一种怯弱的表现.看不见危险不代表不接近...

梅列区18322969514: 请问卖炭翁中的“伐薪烧炭南山中”,“伐薪”是什么意思?这个卖炭翁到底是什么人呢?? -
帛进恒新: 你好:伐:砍伐. 薪:柴. 合在一起就是:砍伐木柴的意思.卖炭翁是一个深受统治阶级残酷剥削的广大劳动人民的一个代表.全诗通过卖炭翁辛劳烧炭、艰难运炭上市、炭被宫使掠夺的悲惨经过.借卖炭翁的不幸遭遇,为百姓鸣不平,用卖炭翁的形象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打击中唐的弊政之一“宫市”,以及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行不?希望对你有点用?

梅列区18322969514: 许嵩的新歌《等到烟火清凉》是不是有其他深刻的含义?“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感觉也有深刻含义. -
帛进恒新: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重复九遍,为什么只是九遍?而不是十遍?二十遍?我来给大家分析一下吧. 人生有九戒:躁、卑、傲、妒、愁、慎、悲、疑、怒 人性就是因为有九戒的存在,造成如今社会的腐败! 勿要因为一些东西,做一些违反人性...

梅列区18322969514: 圆明园的资料,只要是关于圆明园的.什么都可以! 谢谢. -
帛进恒新: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9年),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三园组成.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