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的友谊是什么样的?

作者&投稿:从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李白杜甫的友情~

他俩就好比武林高手之间惺惺相惜的那种感觉。高手更寂寞。高出不胜寒。当自己达到一个顶峰了,就会觉得很没有追求了,所以很怀念自己的对手,或者说是同一领域的朋友


杜甫的怀人诗,写得最多最好的,除怀妻、怀兄弟的以外,就数怀李白的了。诗人设想李白会去汩罗江吊念屈原,并想到他会投诗以寄托心中的痛苦。但李白当年并未去过汩罗。


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时李白坐永王璘事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他。
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经意的寒暄,而于许多话不知应从何说起时,用这不经意语,反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这是返朴归真的高度概括,言浅情深,意象悠远。以杜甫论,自身沦落,本不足虑,而才如远人,罹此凶险,定知其意之难平,远过于自己,含有“与君同命,而君更苦”之意。此无边揣想之辞,更见诗人想念之殷。代人着想,“怀”之深也。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潇湘洞庭,风波险阻,因虑“江湖秋水多”。李慈铭曰:“楚天实多恨之乡,秋水乃怀人之物。”悠悠远隔,望消息而不可得;茫茫江湖,唯寄语以祈珍摄。然而鸿雁不到,江湖多险,觉一种苍茫惆怅之感,袭人心灵。
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有“怅望千秋一洒泪”之痛;“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此时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李白的遭遇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点,所以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欲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这一联虽系想象之词,但因诗人对屈原万分景仰,觉得他自沉殉国,虽死犹存;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果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满腔的怨愤,自然会对前贤因秋风而寄意。这样,“欲共冤魂语”一句,就很生动真实地表现了李白的内心活动。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读杜诗说》)
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地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吟诵全诗,如展读友人书信,充满殷切的思念、细微的关注和发自心灵深处的感情,反复咏叹,低回婉转,沉郁深微,实为古代抒情名作。(

李白直接为杜甫写的诗,评家认可的只有两首,即《沙丘城下寄杜甫》和《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全录于此。杜甫为李白写的诗比较多,这里选的是他听到李白被流放夜郎后写的《梦李白》二首。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梦李白二首

杜甫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在开元年间,李白来到了洛阳在这里遇到了比他小11岁的杜甫,诗仙和诗圣一见倾心,结下了终生不俞的友谊,尽管他们以后为能相见,但他们的友谊万古长青,从而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令人传诵的佳话。

他们好像不是一个年代的,没有友谊关系哎,只因为他们都是很出名的诗人,后人才把他们并到一起称李杜的。

他们的友谊,不过是无病之呻吟

曹丕典论论文曾说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句话道出了古今一般文人的通病,尤其以同时代的文人为然。而身处同时代的李白和杜甫为何友谊会这么好呢?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 一、第一次会面 李白和杜甫是天宝三年四月在东都洛阳认识的,当时李白已经四十四岁,完成了许多杰出的诗歌作品,享有极高的声誉;而杜甫只有三十三岁,在诗坛上还只能算是初露头角。但由於他们两人同生活在盛唐时代,同受当时的时代精神和社会时尚的薰陶,有许多相同的经验,再加上他们都热爱诗歌,潜心创作,因而在短短的时间内缔结了兄弟般亲密的情谊。 两人在相见之前都有一段四处漫游的经历,并且对自己的才能也都相当的自负,希望能将之贡献於国家社会。譬如:李白曾谓:「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杜甫也说:「自谓颇挺拔,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李白这次在洛阳逗留的时间不长,不久就到梁州(今河南开封)去了。临行前杜甫做了一首名为<赠李白>的五言古诗送李白: 二年客东乡,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腥羶,疏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苦乏买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诗中说到他这两年在洛阳,所看到的种种黑暗腐败之处,使他早就想离开此处,而到山林中去修仙炼丹。现在看到李白毅然抛弃世所羡慕的帝京生活,而到山林中优游,使他非常羡慕。并与李白相约在梁、宋再见,一道去寻仙访道。 洛阳是首都长安以外的第一大城市,号称东都,人文荟萃,官商云集;而彼此之间却虚伪狡诈、勾心斗角,这令杜甫感到异常厌恶。所以,本来深受悲天悯人,关心家国的儒家思想薰陶的杜甫,遇到李白这位潇洒出尘的人物,一时受其影响,产生了寻仙访道之意。 二、第二次会面: 当年秋天,杜甫来到梁、宋,和李白再度相见,和善写边塞诗的著名诗人高适一道寻访古迹。 这三人此时都不甚得意:李白刚被排挤出长安,杜甫第一次考试也失败了,而高适则还是一个浪迹天涯的布衣,政治上尚未发迹。三人在一起纵论时事、品评诗文,好不快活。 在梁园,他们看到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的坟墓已经犁为耕地,种上了庄稼。登上了梁孝王增筑的吹台,缅怀春秋时代晋国的乐工,相传能听音乐而知吉凶的师旷。游单父(今山东省单县),游览了春秋时曾在这里做过县宰的宓子贱的琴台,怀念这位「鸣琴而治」的良吏。又同渡黄河,登王屋山寻访道士华盖君,没想到那时华盖君已经死了。杜甫昔游诗云: 昔谒华盖君,深求洞宫脚。 玉棺已上天,白日亦寂寞。 这一段快意的生活,成为他们一生中值得怀念的经历之一。尤其是杜甫,直到晚年还一直写诗追忆这时的生活情景。如:<忆惜>诗中有说: 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 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来。 桑拓叶如雨,飞藿去徘徊。 清霜大泽冻,禽兽有余哀。 这是回忆他们登上单父琴台所看到的景色。又如<遣怀>这一诗: 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炉。 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 气酣登吹台,怀古观平芜。 芒砀云一去,雁鹜空相呼。 这是在回忆在梁园的畅游。 三、第三次会面: 後来,李白和杜甫道别,去访问陈留采访使李彦允,并经过李彦允的介绍,到齐州紫极宫请道士高如贵受道籙。李白在紫极宫受完道籙之後就回到任城的家里,在天宝四年秋天,和杜甫第三次会面。杜甫的另一首<赠李白>即描写此时情形: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第一句说,秋天又见面了,彼此依然过著漂泊浪游的生活。第二句是针对李白在齐州受道籙而发,以葛洪比李白,为自己未能像李白一样从师受道而感到有愧。最後两句的意思是,我们两人在「痛饮狂歌」、「飞扬跋扈」中蹉跎岁月,因为他们两人都有满腹的雄心壮志,却因为不遇明主而有志难伸。表现出杜甫对现实环境有很深的感触。 这次两人更加亲密,就像兄弟一样,「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一道寻访幽人,遍登山水。一起去拜访北海太守李邕,李白并做了一首<上李邕>以为记。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李白在这里再一次以高飞九万里的大鹏自比,虽然遭受不少的挫折,但对於自己的才能仍充满著信心,保持著刚出蜀时的豪迈气概。同时在诗中表达了要这位名重当时的前辈不要那样的看轻自己。 後来两人在东鲁的石门山分手。为此李白写了一首诗<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偏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名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可惜「重开金樽」的愿望没有能够实现,从此一别,他们再也没有重新见面的机会。不过他们在这短暂日子里建立起来的友谊则则随著岁月的增长而越加深挚。他们常透过诗歌唱和以互相表达对对方的思念。 四、鲁东分手後: 李白<沙丘下寄杜甫>写道: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和杜甫分手以後,李白觉得鲁酒也没有什么味道,齐歌也没有兴趣,思念之情就像浩荡南征的汶水一样永无休止,表达的感情十分深挚。 杜甫<冬日有怀李白>也有写道:「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春日忆李白>又说:「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等都表达了怀念之意。 五、结语: 一开始,杜甫是怀著崇拜仰慕的心情和李白相遇,而李白刚开始似乎只是将他当成一般朋友而已。经过前後三次的交游,虽然两人诗风不同,但李白和杜甫却成了莫逆之交,直到晚年

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影响最为深远的诗人,但自唐代以来,人们多喜将他们并论,更有学者对他们的进行比较,以致很多诗评家都卷入了对李杜孰优孰劣的争论。进入二十世纪以后,虽然学界还存在着李杜优劣论,但人们更喜探讨李杜之间的交谊、李杜诗歌思想和艺术之异同。 本世纪较早探讨李杜交谊的学者是闻一多。他在《杜甫》一文中用饱含感情的笔墨,描述了李杜二人的交往和友谊。如他在写到李杜第一次会面时说:"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出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假如他们是见过面的)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 四十年代,陈叔渠在《唐代两大诗人的风义感及其他》中也论及李杜之交谊。他认为,"杜甫对于李白,一片怜才之忱,在他的诗中,时时可见";"最奇怪的是,李白对于杜甫,却是很为冷淡","这可见老杜的怜才爱友,一热烈至诚,出于无情的了。" 五十年代,林庚在《诗人李白》中较为细入地探讨了李杜之间的交谊。他认为,"李白是杜甫生平最倾心的诗人",而其因素又有政治和诗歌两方面。李白与杜甫相会游从的半年中,李白影响杜甫的成分要多一些。他们真无愧于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他们对于政治的警惕性, 对于现实的敏感,乃是时代真实的镜子。他们的默契也就是现实主义传统的发扬。从诗歌艺术上说,也是李白影响杜甫为多:"杜甫在遇见李白之前,现存约十首的诗中几乎都是五律,可见杜甫早期的作品原是以五律为主的。"而杜甫在遇见李白之后,受到李白七古的影响,后来又"从七古中获得全新的解放,因而又创造了他自己所独有的五古" 。 六十年代,人们对李杜交谊更为关注,出现了好几篇论述李杜之交谊的文章,如郭沫若的《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耿元瑞的《有关李杜交游的几个问题》等。郭文指出,"李白和杜甫是像兄弟一样的好朋友。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就像天上的双子星座一样,永远并列着发出不灭的光辉。 七十年代,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进一步阐述了他对李杜交往和友谊的看法。他说:"杜甫十分同情李白,毫无问题。"而"李白虽然年长十一岁,他对于杜甫也有同样深厚的感情。""前人爱以现存诗歌的数量来衡量李杜感情的厚薄,说杜厚于李,而李薄于杜。那真是皮相的见解。"对于相传李白所作的《戏赠杜甫》诗,作者认为,"既非嘲诮""戏赠",也不是后人伪作,"那诗亲切动人,正表明着李白对于杜甫的深厚的关心。" 八十年代以后,仍然有一些学者论及李杜之交往和友谊,如李宽的《杜甫与李白的友谊》、叶嘉莹的《谈李白、杜甫的友谊和天才的寂寞》、王辉斌的《李杜初识时地探索》等。叶嘉莹通过对杜甫《赠李白》一诗的解说,证明李杜相轻之说的决不可信,看出李杜二人于外表的相异之下所蕴含的一份生命与心灵上的相通。王辉斌文则对李杜天宝三载前后的行踪进行考察,认为他们初识的地点不在洛阳而在梁园。 虽然本世纪大部分学者并不热衷于讨论李杜孰优孰劣的问题,但是在一定的时期仍有一些学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持扬李抑杜或扬杜抑李的观点。 本世纪上半叶 这一时期,大多学者对历史上的李杜优劣论不以为然。如胡小石在《李杜诗之比较》中就没有对李杜强分高下,而是从李杜二人的创作实际出发对其诗歌艺术之异同一一比较。汪静之在《李杜研究》中也认为,历史上扬李抑杜或扬杜抑李者中能真了解李、杜者不多,"李杜二派的辩论,因为偏倚的嗜好而盲赞瞎谤,都没有说着最重要处"。所以作者从七个方面分析了李杜的相异之处。 而另外一些学者虽然没有明确地持李杜优劣论,但隐隐约约显露出一点抑李扬杜的调子。如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就说,"李白虽然\'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然而我们凡夫俗子钟不免自惭形秽,终觉他歌唱的不是我们的歌唱,他在云雾里嘲笑那瘦诗人杜甫,然而我们终觉得杜甫能了解我们,我们也能了解杜甫。杜甫是我们的诗人,而李白终于是\'天上谪仙人\'而已。"再如李广田在《杜甫的创作态度》中借用宋人罗大经的话表明了自己抑李扬杜的观点 ,还认为:"以诗之纯风格言,李或有胜杜处;以诗之思想内容言,杜实胜李百倍;因任何作品,都不能只凭其风格而伟大。何况所谓风格优越云云,实在也还是一般的偏见,因为归根结蒂,风格仍为思想所决定,一个人如果根本不能接受李白的思想,也就无从欣赏他的风格了。"当然,这种扬杜抑李论是有抗日战争这一特殊的背景的,同时也和论者所持的文学理论观念分不开。同样,傅庚生在《评李杜诗》中也从思想和情思的重要性方面肯定了杜甫,贬低了李白:"若藉着如此的一种客观标准去衡量李、杜二人的诗歌,我们会发现杜甫有八九分的光景了,李白要逊似二三分。" 本世纪下半叶 五六十年代,由于受新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学界在研究古典诗歌时,也就更多地强调了文学的社会功用和诗歌作品的现实性或人民性。用这种观点来衡量李杜,就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扬杜抑李论了。然而,当时也有一些学者并未扬此抑彼,而是能够持平,见出李杜二人各自的成就。如苏仲翔的《李杜诗选》就各选李杜诗歌二百余首(共五百余首),合为一编,以见其诗歌实质、风格之异同。作者指出,李白和杜甫,是照耀着唐代乃至整个古典诗坛的两面万古常新的旗帜。他们二人的作品无疑"同样都具有高度的现实性和人民性","李白和杜甫,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来说,都是继往开来、沾溉百世的人物"。 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的出版,又较为集中地体现了文革时期自上而下的扬李抑杜的倾向。据王学泰《二十世纪文化变迁中的杜甫研究》介绍,解放后毛泽东不只一次地说过,他更爱读李白的诗,而且认为李白是千古诗人之冠;江青在审查影片《杜甫》是也曾强调说"主席更喜欢李白的诗",言外之意就是不能再赞扬其他诗人了,尤其是不能赞扬曾与李白并称的杜甫。所以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几乎处处"扬李抑杜",完全改变了他在六十年代初所持的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的看法。 八十年代以后,几乎没有人再在李杜比较时持扬此抑彼的观点了,人们大多对李杜诗歌创作之异同条分缕析。 八十年代以前 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就有学者对李杜的思想和诗歌艺术进行了比较。如胡小石的《李杜诗之比较》就对李杜诗歌艺术和成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比较。再如,汪静之在《李杜研究》中也就思想、性格、艺术、境遇、行为、嗜好、身体等方面对李杜进行了比较。 五十年代,苏仲翔在《李杜诗选·导言》中首先探讨了李杜思想方面的异同。他认为,在对于祖国的爱慕、对于人民的热爱、对于侵略战争的憎恨等三方面,李杜是共同的;至于二人不尽相同而且在诗中比较突出的,则为李多人民自豪感与反抗精神,杜富人道主义与悲天悯人之怀。接着从在诗歌史的地位上说,李杜"都是继往开来、沾溉百世的人物。李白是第一个吸取民族优良传统和外来形式,奄有陶谢庾鲍沈宋各家之长,把中国诗歌推向全面发展的\'先驱\';杜甫则是随着时代进展又把诗歌创作提到现实主义空前未有的高度,因而赢得\'诗史\'、\'诗圣\'称号的集大成者。" 八十年代以后 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对李杜各方面进行比较的成果就越来越多了。在这些成果中,首先值得一提的罗宗强的《李杜论略》。该书从政治思想、生活理想、文学思想、创作方法、艺术风格、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对李杜二人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比较,而且精见迭出。 在罗宗强著作同时或之后,学界还出现了一些李杜比较的专题论文,如金启华的《李杜诗论的比较》、袁行霈的《论李杜诗歌的风格和意象》、裴斐的《唐代转折时期的李、杜及其诗歌》、萧瑞锋的《李杜异同论》、苏为群的《李杜山水诗的特色及其异同》、吴光兴的《李杜独尊与八世纪诗歌的价值重估》等。 其中金启华文认为李杜诗论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主张吸收风雅骚赋,建安以前各家之作,取精用宏,成就他们的伟大;不同之点主要在于对声律的看法,分道扬镳,各行其是,成就他们各自不同的特色。袁行霈文认为,在建立自己独特的意象群方面,李白和杜甫都是能手。飘逸与沉郁这两种不同的风格,突出地表现在不同的意象群上。李白所创造的富于个性特点的意象中最突出的就是飞翔的大鹏,还有奔腾咆哮的黄河、长江,高出天外的山峰、飞泻直下的瀑布,这些"都具有超凡的气概,曲折地表现了李白冲决束缚、追求自由的热情,可以见出他飘逸不群的风格";而杜甫伤时忧国的情怀借着客观物象表现出来,形成带有浓厚忧郁色彩的意象,如瘦马、病桔等,"在这些被损害与被遗弃的生物身上,杜甫表现了多种深沉而忧郁的情思。"作者指出,李杜风格的不同还体现在意象的组合上。李白诗中意象的组合比较疏朗,好象疏体的写意画,三两传神之笔可能胜过满纸的勾画;杜甫诗中意象的组合比较紧密,往往把几个意象压缩在依据诗中,显得凝重、老成、深沉。李杜意象疏密的不同还表现在诗的章法上:李白的诗章法疏宕,跳跃性强,诗的节律也比较急迫,有一股不断向前冲击的力量;杜诗意象之间的脉络相当分明,章法十分严密,节律回旋舒缓,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渗透力。裴斐文则认为,李杜都有很大的政治抱负,其个性差异表现在各自选择的从政道路不同:杜甫是标准的正统派,立志作贤臣,采取的入仕方式亦与一般士子无异;李白则梦想当策士,献奇策立奇功,一举而致卿相。但他们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之均以悲剧告终。吴光兴认为,李杜生前不受重视,李杜齐名当以其文集行世为限,约在八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或八十年代,"李杜独尊"的构想最初很可能出于"新古文派"。作者还认为,八、九世纪之交至北宋王安石之前,李杜被视为一种共同的审美理想――壮大奇丽;从王安石开始,李杜不同,李为豪放,杜为沉郁。 总之,二十世纪的李白研究无论是生平、思想研究,还是艺术分析、作品整理,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当然在特定的时期内,李白研究也曾因受到各种非学术因素的干扰而走过弯路。八十年代以后李白研究虽然突飞猛进,但是选题重复、徒有方法之新而无突破之实的现象日益严重。九十年代,真正有份量、有突破、令人为之一振的论著和论文更是越来越少。然而,由于有本世纪李白研究的所取得的成绩作基础,加上更为扎实的治学精神、更为先进的研究方法、更为自由开放的学术环境,二十一世纪的李白研究必将会出现更为长足的进步。


李白和杜甫的友谊
杜甫在友谊上则是个情痴,和李白分手后,他对这位老友魂牵梦萦,念念不忘,为他写了不少诗篇,流传至今的就至少有《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梦李白(二首)》等五首。在诗中,杜甫盼望着“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感叹着“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挂念着...

李白与杜甫之间,有着怎样的神仙友谊?
并把这次相遇比喻为“太阳和月亮的相碰”。李白年长杜甫11岁,杜甫对李白心存崇敬仰慕,写下了《赠李白》、《赠李白》、《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八仙歌》、《冬日有怀李白》、《春日忆李白》、《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梦李白》、《天末怀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李白和杜甫的友谊是怎样的
李白大杜甫11岁,他们常以诗相赠.他们的友谊纯净如水!《杜甫诗集》可以见到10来首,如:《赠李白》《梦李白》等等。但李白写给杜甫的,找遍了《李白集》也只见到三首即《戏赠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就此也可以想见两个伟人曾经的关系。李白与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国文...

李白和杜甫什么关系
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影响最为深远的诗人。两人同为唐朝诗人,被合称为“大李杜”。两人之间是惺惺相惜的友谊,相互欣赏,因李白年龄大于杜甫,两人也许是忘年交,杜甫曾经写了一首《忆昔》,回忆两人与高适同游的情谊:“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气酣登吹台,...

关於李白和杜甫的友情
李白与杜甫 称为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的李白杜甫,他们之间的友谊是让人十分感动的。杜甫在很多诗里面都表达了对李白诗才的钦佩与尊重: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 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 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 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 重与细论文。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李白虽然...

李白和杜莆是好朋友吗?
回答:是啊 他们是很好的朋友 但只是聚过一次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不可以相聚 好像是李白还是杜甫还写了很多诗怀念对方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到底是怎样的
李、杜互相写的赠寄诗充满了真诚的情谊。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说:“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他还写下了《赠李白》《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梦李白》等诗,盼望着“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杜甫和李白有着怎样的友情?
从留存的诗歌来看,两人之间是有一定友谊的,而杜甫对李白的情谊也相当深刻。公元744年,李白和杜甫在洛阳相遇。当时李白43岁,杜甫32岁。李白与杜甫相会是在李白因触怒权贵被放归后,但虽然官场失意,却依然是大名在外的大诗人,相比之下杜甫就比较默默无闻。两人一见如故。闻一多先生认为李杜的相遇是中国...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他们俩的“忘年友谊”是怎么结交起来的?
与高适告别之后,杜甫和李白前往北城郊外寻访一位道友,但最后空手而归,这个时候国家因为战乱而民不聊生。杜甫有心中怀有忧国忧民的深层情感,希望让普天下的苍生都过上幸福的生活,他对国家和民族抱有拳拳的赤子之心。对于和李白的整日痛饮狂歌,杜甫决定离开。至此,李白和杜甫相忘与于江湖,但是两人...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介绍一下
唐玄宗天宝三年即公元744年,李白和杜甫相遇于东都洛阳。后来人们对此有至高的评价,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令人心跳的相遇。于是就说,李白和杜甫惺惺相惜,从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年岁小的杜甫对李白的无限景仰,视李白为偶像,在他的一生中写了很多诗献给李白,比如《饮中八仙歌》《赠李白》《寄李...

资源县14756643526: 李白和杜甫的友谊 -
乘陆益肝: http://www.ruiwen.com/news/40849.htm李白大杜甫11岁,他们常以诗相赠.他们的友谊纯净如水....李白与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钟子期之外最被推崇的了....

资源县14756643526: 李白和杜甫的友谊是怎样的? -
乘陆益肝: 我只知道有一种友谊你对TA掏心掏肺,视为挚友;TA对你不冷不热,普通朋友

资源县14756643526: 李白与杜甫有着怎样的社交佳话?
乘陆益肝: 天宝三年(744年)四月,杜甫 和李白相识.他们一见如故,情同兄 弟.他们经常举杯共饮,携手同游, 谈诗论文,议论时事.随着和李白交 往的日益加深,杜甫对李白...

资源县14756643526: 人们为什么称李白和杜甫为李杜,他们之间的友情怎样
乘陆益肝: 这个称呼应该是后人称的,因为他们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个高峰,杜甫是现实主义的高峰、李白是浪漫主义的高峰. 杜甫和李白友谊颇深,杜甫诗歌中经常提到李白,在得知李白流放夜郎死于途中(假)时写了很著名的《天末怀李白〉〉,李白虽然很少在诗歌中提到杜甫,但是可能是性格使然,并不能因此说明他们的友谊不深.

资源县14756643526: 李白和杜甫互相认识在一起过吗?关系怎样? -
乘陆益肝: 他们是互相认识的哦,李白年纪要比杜甫稍大一点.他们在杜甫父亲杜闲的家里相识,两人不仅有诗歌的往来,而且共度过一段美好时光.李白与杜甫相会是在李白因触怒权贵放归山林时.杜甫在诗中描写当时的情形是:“余亦东蒙客,怜君如...

资源县14756643526: 李白和杜甫之间有什么故事?他们相识相知的过程是怎样的? -
乘陆益肝:[答案] 元744年,杜甫与李白初次相逢于洛阳,两位诗坛泰斗一见如故,同饮同醉,携手同游,度过了一段彼此难忘的日子.杜甫在成都做节度使严武的幕客时,生活还算安定.闲暇时常想起与李白相处的日子,这时他们阔别已经十多年了.想起那一段令人难...

资源县14756643526: 求教李白和杜甫的关系
乘陆益肝: 诗友、忘年交、互相欣赏 至于他们私下的关系呢,从杜甫的《梦李白》中可瞥见一二. (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

资源县14756643526: 中国学着把把李白和杜甫的友谊比作 -
乘陆益肝: 中国学者高度评价李白与杜甫的深厚友谊, 把他们的相识比作“青天里太阳与月亮走碰了头”.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夏天,李白与杜甫在洛阳相遇,两人一见如故,同游于梁宋之间.“诗仙”与“诗圣”相遇并同游,乃是唐代诗坛上的一件盛事,故被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称之为“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是年,李白44岁,杜甫33岁,11岁的年龄差,以及两人诗风、性格的不同,并没有影响他们互相推崇和建立深厚的友谊.翌年,两人又结伴同游于齐鲁之间,终日饮酒赋诗,同行同止,过从甚密.这在“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的不良传统中,实属难能可贵之至.

资源县14756643526: 你认为真正的友谊是什么样的 -
乘陆益肝:[答案] 人生最美好的东西,就是他同别人的友谊. --林肯 君有奇才我不贫. -(清)郑板桥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 -(唐)王勃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唐)白居易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

资源县14756643526: 谁知道李白和杜甫的事?速答!!! -
乘陆益肝: 李白和杜甫是同时代的伟大诗人,及至在洛阳相遇,相见恨晚,于是共同漫游名川大山.杜甫为李白的风采和才华横溢所吸引,又为他的锋芒毕露的处世态度和狂妄所担心,因此,向他提出了友谊的忠告:“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李白也以杜甫的友谊为重,他们在洒泪握别时,定下后会有期:“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一直到现在,他们兄弟般的友情仍传为佳话.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