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中的周瑜嫉贤妒能,那正史中的周瑜是怎样的?

作者&投稿:池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导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撸灰飞烟灭。”说到东吴大都督周瑜,常常会有一些负面的,不好的评价。比如心胸狭窄、嫉贤妒能、三气周瑜、既生瑜,何生亮、赔了夫人又折兵等等。

那么!正史上真实的周瑜,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本文主要讨论东吴大都督周瑜的为人,以及他的不世功绩。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人。东汉末年孙吴名将,官至大都督,偏将军,南郡太守。他是前吴时期,吴国最重要、最倚赖的一员将领。他在江东的威望无人能及,他的性格豁达开朗。

三国志称周瑜“性度恢廓”,程普认为与公瑾交往,如饮醇醪,不觉自醉。江东父老亲切的称其为“周郎”。可见大都督在江东上下人们的心中评价很高,非常受老百姓的爱戴。并非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小人。

周瑜的军事才能,从出道即为巅峰,风风雨雨为老孙家南征北战,服务了十五年。期间开疆拓土,破敌无数。孙策在位期间,常视周瑜为骨肉兄弟,给他的赏赐待遇无人能及。并下达特令,禁止诸将嫉妒周瑜;

策令曰:“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杨,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

孙策遇刺身亡后,孙权接替其位。此时的孙权少不更事,江东外事的担子,很大程度上都压在了周瑜的肩上。

周瑜虽然大权在握,威望也远胜孙权,但他仍然鞠躬尽瘁,致力于为老孙家服务。他不但要统率三军,还要为东吴策划战略,制定国策。他是东吴名副其实国柱子,多次救东吴于水火,对孙吴政权的巩固与扩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孙权登基称帝,唯独归功周瑜。

原文如下:


夏,四月,丙申,吴王即皇帝位,大赦,改元黄龙。百官毕会,吴主归功周瑜。绥远将军张昭举笏欲褒赞功德,未及言,吴主曰:“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昭大惭,伏地流汗。——参考,《资治通鉴》


诸如此类……这些都是对周瑜人品,以及他满腹韬略的最好的肯定。

接下来!浅谈周瑜大都督对东吴作出的一系列军事贡献?

第一、奠定孙吴政权

没错,奠定孙吴政权。我们都知道,孙吴政权的缔造者,是小霸王孙策。但是,如果当初在孙策的背后,没有周瑜的大力支持,即便孙策所向披靡,以骁猛著称,他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平定江东,建立起孙吴政权。

孙策打算脱离袁术之际,袁术非常清楚他的意图,所以事事防备。临行前,只给了他兵粮千余,战马数十匹。加上他自己的宾客几百人。总共也就一千多人,几十匹战马。

原文如下:


术表策为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兵财千馀,骑数十匹,宾客愿从者数百人。——参考,《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


早前!袁术启用孙策为自己征战的时候,多次答应他,封给他太守之职。但是每一次仗打完了,袁术都会临时反悔。他很清楚孙策的野心,想把他牢牢的绑在自己的麾下。

一千多兵粮,带着几十匹战马,这一仗该怎么去打?恐怕还没过江,就会被人家消灭了吧!

但是,事情很快就出现了转机,当孙策行至历阳的时候,部队已经发展到五六千人马了,战马钱粮无数。

他的队伍是如何壮大的?

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乃渡江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刘繇奔走,而策之众已数万矣。——参考,《三国志·周瑜传》


是周瑜带兵助阵,并资给舟船钱粮,陪同孙策共渡长江,收复了江东诸郡。当时孙策身边几乎没有像样的谋士。很大程度上,都要依靠周瑜来为他出谋划策。

所以!与孙策缔造孙吴政权,是周瑜为孙氏立下的第一份功绩。同时周瑜过江作战,为孙策出谋划策,做到了每战必胜。足以体现出他的军事才能出众。

第二、两救孙吴,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孔明在《隆中对》中,曾为刘备规划了三分天下的战略走向。但是,真正以实际行动促成天下三分的,却是东吴大都督周瑜。三分天下成型与否,只在周瑜一念之间。

曹操统一北方后,兵峰日盛,一路过关斩将,气势如虹。刚跨入荆地,刘琮吓得赶紧举州投降。紧接着,曹操略微整顿了一下荆州内部,将荆州旧部与中原大军合并,号称八十万大军,准备越过长江。

曹操给孙权写信,信文内容如下: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於吴。


孙权得书大惊失色,以张昭为首的群臣皆建议投降曹魏。孙权、鲁肃虽然也是主战,但他们胸无退敌之策,威望无法降服大众。情急之下,鲁肃建议请周瑜还京。

周瑜回见孙权,说出了曹操的四条兵家大忌,分析了曹操的真实兵力。给与孙权足够的底气,拍板了抵抗曹军的决定。

周瑜亲自担任大都督,指挥三军于赤壁抵御曹操,并采用部下黄盖的火攻计谋,大败曹军于赤壁。

周瑜准确无误的判断了赤壁战场形势,沉着冷静的指挥战斗,不单救了东吴,也救了刘备。三分天下的蓝图初步成型。

另一次拯救东吴,是孙权初掌政权期间。同样是东吴迫于曹操的威势,同样是是否投降的问题。同样是张昭等人摇摆不定,唯独周瑜站了出来。

公元200年,前吴主孙策被许贡的门客刺杀,后不治身亡。年仅十八岁(虚岁十九)的孙权接管了东吴政权。恰逢曹操在官渡之战摆平了袁绍,兵峰日盛,统一北方指日可待。曹操给东吴写了一封信,命令孙权以子为质。

史籍记载如下:


曹公新破袁绍,兵威日盛,建安七年,下书责权质任子。——《江表传》


孙权初掌政事,资历威望尚浅,虽然内心不愿以子为质,但终究底气不足。于是急忙召集众臣商议,希望这些大臣会支持自己。无奈的是,张昭、秦松等皆犹豫不决。集团内部陷入了极度不稳定的状态。

或许孙权自己都开始怀疑了,所有的部下都没底气站在自己这边,自己是不是真的不够资格跟曹操争雄。

幸好东吴有一个周瑜。周瑜当着孙权与权母,极力反驳了他们以子为质的想法。并分析了当前的局势,说得孙权、权母心服口服。也使孙权有了足够的底气。

此后!权母视周瑜为子,并让孙权以兄事周瑜。具体内容如下:


权母曰:"公瑾议是也。公瑾与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视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遂不送质。——《江表传》


三、制定进取天下的大战略蓝图,使东吴转守为攻。

赤壁之战后,周瑜大举进攻南郡,与南郡守将曹仁僵持一年之久,最终将曹仁击败,全据第一荆土南郡。

拥有最重要的荆土南郡,周瑜立马为东吴制定了一套向外扩张的大战略方针。并得到了孙权的大力支持。

具体内容如下:


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戚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三国志·周瑜传》


周瑜这套战略,大体内容是趁着刘璋、张鲁彼此仇视战乱不断。曹操在赤壁、南郡新败,无暇顾及东方。而刘备寄居孙吴(当时刘备还没有脱离东吴,周瑜建议召刘备还吴地,给他修建宫室,利用声色之娱使其麻痹。并将关羽、张飞各自分派一方,是刘备无法凝聚力量),对东吴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战机。

吞并刘璋之后,顺势吞并张鲁,然后留奋威将军联合西凉马超,周瑜亲自回南郡,举大军猛攻襄阳,两线夹击曹操。

这条计谋,跟诸葛亮的隆中对有异曲同工之妙。诸葛亮隆中对中认为“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也是这个意思。

不过诸葛亮的隆中对,恰恰是后半段失败了。所以周瑜的这条计谋,也有失败的可能。

但是,这两条计谋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因为蜀汉的分兵,是分了自己家的兵,无端端的拉长了自己的战线。正如毛主席所说“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安能不败!”

周瑜联合“马超”的做法,是以外援力量来夹击曹魏。这样不会拉长东吴的战线,兵员物资转运的幅度要小很多,或许可行度更高一些。

然而此计可行与否?我们后世只能猜测,永远得不到论证。因为周瑜在回京与孙权商量了这条计谋后,还没来得及返回南郡,在行军途中巴丘病逝了,三十五岁英年早逝,一代江东豪杰就此陨落。

周瑜英年早逝,对东吴来说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东吴的国策,由起初的进取天下,转攻为守。孙权变得毫无斗志,为了培养一股外援力量,在鲁肃的建议下,将荆州借给了刘备。

刘备集团的一步步壮大,成为了孙权最大的威胁,反而将东吴关了禁闭,使孙权不敢放眼天下。从周瑜逝世以后,东吴的国策再也没有改变过,永远都是“坐保江东”。



正史中的周瑜是儒雅的将军,有情义有远见也有计谋。并非演义中的肚量小。

正史上的周瑜为人宽宏,就算遇到了倚老卖老的程普,他都能凭借自己的肚量获得对方的认同赞赏。

正史中的周瑜是与演义中截然相反的人物,他不仅能把军队训练好,而且善于提拔人才,史书中有记载说周瑜知人善任,能发掘贤良。


名著简答题 三国演义中周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是个嫉贤妒能,心胸狭隘的人.他在赤壁之战中为了害死诸葛亮而费劲了心机.周瑜(175~210)中国三国形成时期军事家。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出身士族,少时与孙策友好。东汉兴平二年(195)起兵助孙策占据江东。建安三年(198)任建威中郎将,从孙策转战江淮,为开拓东...

从草船借箭这一事件中可以体现出周瑜是个什么样的人
从草船借箭这一事件中可以体现出周瑜是嫉妒贤人(诸葛亮)、为人阴险(用造箭害诸葛亮)、心胸狭窄,不能容人。《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是三国赤壁之战里的著名桥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

周瑜在《三国演义》中为何那么心胸狭窄、嫉妒成性?
周瑜本来已经是天纵英才,极其自负,却偏偏遇到了技高他一筹的“智圣”诸葛亮。所以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好像就是一个嫉贤妒能的“老阴B”,明明诸葛亮已经打算罢手了,周瑜还非要置他于死地不可。在真实的历史上也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了。周瑜在江东意气风发,统率三军的时候,诸...

真实历史上的周瑜真是一个“心胸狭窄,嫉贤妒能”之人吗?
如果《三国演义》中的周瑜真是“嫉贤妒能”,那他为什么要将诸葛亮召入东吴,这岂不是更加威胁自己在东吴的地位吗?可见周瑜不是嫉恨诸葛亮的才华胜过自己,而是忌其才不能为东吴所用。第三,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周瑜每次对诸葛亮起杀心时,无论是嘴上还是心里想的都是“此人助...

演义中的周瑜嫉贤妒能,那正史中的周瑜是怎样的?
三国志称周瑜“性度恢廓”,程普认为与公瑾交往,如饮醇醪,不觉自醉。江东父老亲切的称其为“周郎”。可见大都督在江东上下人们的心中评价很高,非常受老百姓的爱戴。并非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小人。 周瑜的军事才能,从出道即为巅峰,风风雨雨为老孙家南征北战,服务了十五年。期间开疆拓土,破敌无数。孙策在位期间...

周瑜为什么那么嫉妒诸葛亮呢?
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是器量狭小、嫉贤妒能的角色。其屡屡欲致诸葛亮於死地,却都计逊一筹,偷鸡不成蚀把米。最终反被诸葛亮给活活气死,并留下了临终语:既生瑜,何生亮?然而,这本身就存在一个逻辑漏洞。嫉妒源於一种竞争攀比心理,是在一定的系统范围之内,能形成同向利害关系。而不同的...

在历史上周瑜并非心胸狭窄之人为什么在三国把他说成妒贤嫉之人?
可信度不能说是百分之百的;其次,《三国演义》毕竟是一部艺术作品,作者\/导演如果着力于塑造诸葛亮等贤能人才的正面形象的话,那么冠给周瑜“妒贤嫉能”的性格特点也只能是一种艺术手法(通俗点来说就是“陪衬”)罢了,对史实会有一定程度的夸大(甚至扭曲)。

既生瑜何生亮,历史上真实的周瑜真的是个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小人...
在《三国演义》中,有两个人总是被拿来比较,这两个人就是诸葛亮和周瑜。我们知道,这两个人,都是人中龙凤,他们足智多谋,运筹帷幄,是三国中不可多得的谋士。既然这两个人都这么有才华,难免被人放到一起去比较。很显然,读过三国的都知道,周瑜才能不济诸葛亮,最后被诸葛亮气的旧伤复发而死...

三国演义中周瑜的人物形象分析
一、分析:1、他具有深远的政治眼光和杰出的军事才能。周瑜曾指挥过许多大大小小的战役,这些战役的胜利,表现了他的杰出军事才能。 但最能体现的莫过于赤壁之战了。当曹操率领近三十万水步兵而号称八十万要与孙权决战时,孙权的谋士张昭等人,被曹操的气势吓破了胆,极力主张投降曹操。在这种紧急关头...

周瑜的人物特点 为什么对诸葛亮心怀妒忌
1、周瑜的人物特点:周瑜首先是一个足智多谋、才智过人的统帅;但是他性格中也有着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的致命弱点。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人 。东汉末年名将,出身庐江周氏,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治多县19847614780: 周瑜在历史上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求正确评价! -
第习复方: 对于东吴才俊的描述,我们不止一次在史书和影视作品表现中看到,而关于此类的诗句也不乏其间:就包括了“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而周瑜应该算作是江东才俊的杰出代表之一,三国演义中似乎将周瑜描写成了一个心胸狭隘、嫉...

治多县19847614780: 周瑜在三国演义里和三国志历史中有什么区别?
第习复方: 两者所表现的区别还是很大,主要有几点: 1、三国演义中周瑜是一个气量小,心胸狭窄,比如三国演义中的“三气周瑜”、“既生瑜何生亮”、“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

治多县19847614780: 求一篇写关于历史上的周瑜和三国演义中周瑜的演讲稿, -
第习复方: 在三国历史上,东吴周瑜并非民间流传的“既生瑜,何生亮”式的嫉贤妒能、量小短毒的人物,而是一位有远见卓识、智勇兼备、气度非凡、多才多艺又富开拓进取精神的将才, 时人赞评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器量广大”、“性度恢...

治多县19847614780: 草船借箭中周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草船借箭中的周瑜是个怎样的人? -
第习复方: 周瑜:面和心毒,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诡计多端,胸藏杀机.

治多县19847614780: 草船借箭表现周瑜什么特点 -
第习复方: 周瑜这人心胸特别狭窄,容不下比自己聪明的人,很阴险,很奸诈,同时也很狡猾.所以他很妒忌诸葛亮,处处为难诸葛亮,想灭灭他的威风,显显自己的才能.也以自己的权势威胁诸葛亮十天之内交出十万支箭,如交不出,就已军法处置诸葛亮. ...

治多县19847614780: 三国演义中周瑜的性格特点与三国志中有何不同 -
第习复方: 演义中周瑜心高气傲,且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还嫉妒诸葛亮.正史中的周瑜“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精于军略,为人性度恢廓,雅量高致.”.又三国志· 吴书九中提到:“程普又从攻南郡,击走曹仁.拜为裨将军,领江夏太守,治沙羡...

治多县19847614780: 周瑜这个形象具有两面性是什么 -
第习复方: 你的问题不是很详细.就我个人的看法来说,周瑜的两面性完全是从三国演义出来的.演义中周瑜文武双全,才智聪慧;同时,他又是一个没有气度,心胸狭窄的善妒之人.最后被诸葛亮气死.其实在正史中,周瑜人如其名,他的人品是不可多得的美玉【百家讲坛三国·吴国之周瑜篇有提到过】,与江东的一干将领中,他与每人都交好,唯独程普除外.吴国将领分三期,孙坚期,孙策期和孙权期【百家讲坛】,周瑜作为一个孙策期的将领,没有看不起孙权期的将领,且对孙坚期的将领极为尊敬.从他和孙策征战开始,直到他死去,都未有过败仗,可谓是常胜将军.而赤壁之战不仅是他最为辉煌的一战,还为三分天下奠定基础.从正史来讲,周瑜是一个几乎完美的存在.

治多县19847614780: 三国演义周瑜人物特征 -
第习复方: 三国演义里是嫉贤妒能,心胸狭窄,小肚鸡肠的人.正史上是心胸宽广,多谋善断,雅量高致的人

治多县19847614780: 周瑜真的是被气死的吗? -
第习复方: 按照历史考证,周瑜死并非诸葛亮所气,相反,周瑜是一个儒将,对诸葛亮并无嫉贤妒能,而是恨其才智不能为东吴所用而已.周瑜的死,《三国演义》中是气死,《三国志》中是病死,易中天教授都给了答案了,还在提问,看来你没有认真看...

治多县19847614780: 历史上的周瑜究竟是什么样的? -
第习复方: 在三国的英雄中,周瑜是著名的一位,罗贯中为了衬托诸葛亮才德卓越,智慧非凡,把周瑜写成一个心胸狭窄,嫉妒心很强的人.其实,历史中真实的周瑜“性度恢廓,大率得人”,“雄烈,胆略过人”,“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