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关于礼的故事

作者&投稿:竹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孔子向老子问礼。
孔子第二次问礼是在公元前526年。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老子重回守藏史之位,此时的孔子已经小有名气。公元前526年,25岁的孔子学识已大为长进,其时,鲁国不少少年拜他为师。孔子认为自己对周礼的知识所知还不够系统,尤其是关于周礼的理论原则,自己知道得还很浅,就决定和南宫敬叔(孔府门人)一起到周朝都城洛邑(今洛阳)去学习周礼。据《史记》和《孔子家语》记载:“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之归,则吾师也’。”
于是,孔子和南宫敬叔来到洛邑向老子求教。这一次,孔子提出的问题仍集中在丧礼方面。
孔子问:“在什么情况下,各宗庙之神主需要请出呢?”老子回答说:“有这么几种情况。天子或诸侯去世时,由太祝把各宗庙的神主请到太祖庙里,这样做是表示列祖为国丧而聚会,这是礼规定的。等到安葬好哭毕,丧事办完之后,又把各宗庙的神主请回各自的庙里。”老子特别强调说:“凡迎接神主出庙或回庙,都要有仪仗队,不准闲人窜动。”孔丘又问:“大夫家中8到11岁的孩子死了,能用衣棺吗?”老子答道:“从前8至11岁的小孩死了,葬于园,不葬于墓,不用衣棺。”即葬于田地,不能葬于祖坟里,也不能用棺材。这种习俗,如今在一些地方依然沿用。孔丘又问:“国家的大事在于祭祀和战争。如果在战事进行中父母去世,是停战服丧还是继续打仗呢?”老子回答说:“子女在为父母服丧期间,按礼说是不能打仗的。一般情况下,不能因为贪图便利而不认真服三年之丧。”
在周王朝图书管理工作达30年之久的老子,熟睹了官场的腐败,开始对周礼的实质有所认识,他仿佛看到在文质彬彬、温情脉脉的礼仪纱幕后面,隐藏着丑恶阴险和狡诈;周礼成了某些人谋取名声和官爵利禄的手段。眼前这位二十多岁的孔丘如饥似渴地来学习关于周礼的知识,从他的眼神、举止动作和气质上,都隐约可以看出一种骄矜之意和急于从政的劲头。当孔子满意地向他告辞时,老子一边送孔丘出门,一边诚恳地对孔子说:“我听说富贵的人赠送给别人以钱财,有优良品德的仁人送给别人以良言。我没有钱财,只是勉强被人加了一个仁人的称号,我就送给你几句忠言吧:一个人自以为聪明,好议论别人的长短,以为自己的认识深刻,这种人也就接近于死亡了。真正聪明的人是不多言不善辩的,因为他懂得多言多败的道理。一个人自以为知识渊博、懂得一切,总是喜爱揭露别人的隐私或错事,这种人已经身处危境了。真正聪明的人无知无识得好像愚笨无比,因为他懂得多事多患的道理。真正有钱财的商人总是把财富深藏起来而给人以穷困的表象。真正有道德的君子也总是看起来像是傻瓜。希望你去掉身上的骄气与过多的功名欲以及爱自我表现的毛病。”


战国关于礼的故事
孔子向老子问礼。孔子第二次问礼是在公元前526年。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老子重回守藏史之位,此时的孔子已经小有名气。公元前526年,25岁的孔子学识已大为长进,其时,鲁国不少少年拜他为师。孔子认为自己对周礼的知识所知还不够系统,尤其是关于周礼的理论原则,自己知道得还很浅,就决定和...

中国古代礼仪故事
1、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

关于"礼"的故事和名言
名言: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故事:程门立雪 作者: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一生修《诗》《书》,定《礼》《乐》...

古代关于礼仪的小故事(要简短的)
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5、“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

关于礼的历史故事的简介
国学故事之礼:五羖大夫百里奚 百里奚原是虞国人,家境贫寒,虽然学识渊博、志向宏大,但是一直没有机会施展他的才智。在流浪生活中,他增长了才干,磨砺了意志,结识了一些朋友。其中有一个朋友叫蹇叔,是个贤人。两个人经常谈论时局大事。蹇叔觉得百里奚很有才能,就在生活上接济他。后经虞国大夫宫之...

古代关于家庭礼仪的故事有哪三个
1、孔融让梨:讲了孔融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把大个的梨让给哥哥吃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凡事都应学会谦让,谦让是中国的传统美德。2、千里送鹅毛:这个故事体现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多用于比喻礼物虽然微薄,却含有深厚的情谊。3、心平气和的刘铭传:这个故事表达了没有耐性的人,必定缺乏坚毅...

礼仪简短小故事
故事大概是讲“义门陈”的人都十分注重“义”和“礼”,使得当时皇帝都为之震惊。其中有一个细节说:这儿的狗都知道“义”、“礼”,有“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的传说。当大家听完这个故事之后,才记起还有两个老师为了送学生过马路还没来吃饭……从此以后,他们每次吃饭都会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开筷。 文明礼仪小...

关于礼貌简短小故事
礼貌简短小故事1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孔子以礼治国,以礼服人,打造谦谦君子之国的思想,已为中华民族传承了两千多年,中国成为了闻名世界的“礼仪之邦”。 每当在路上遇见老师或者长辈,我都会礼貌地问声好,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就能体现出一个人的 文化 修养。每当看见地上的垃圾,我...

关于中华古代礼仪故事有哪些
关于中华古代礼仪故事1:心平气和的刘铭传清廷派驻台湾的总督刘铭传,是建设台湾的大功臣,台湾的第一条铁路便是他督促修的。刘铭传的被任用,有一则发人深省的小故事:当李鸿章将刘铭传推荐给曾国藩时,还一起推荐了另外两个书生。曾国藩为了测验他们三人中谁的品格最好,便故意约他们在某个时间到曾...

关于礼貌的古典故事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中国古代有关礼貌的故事 谦虚礼貌的孔子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文明举止,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礼貌。而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个人...

黑水县15156206589: 战国关于礼的故事
展娟瑞普: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很有见识和才能.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两次外交斗争中,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地位在名将廉颇之上.这使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黑水县15156206589: 有关礼德的故事 -
展娟瑞普: 故事1: 孟僖子学禮 春秋战国的时候,魯国有一个大夫叫孟僖子,他感到自已不懂得禮,是个大缺点.于是便到处去拜访对于禮有研究的人,并跟他们学习.在孟僖子臨死之前,召集了家人,告诫他们說:「禮,就好像是人的躯干.一个人如...

黑水县15156206589: 体现孔子仁义礼智信的六个故事
展娟瑞普: 义的故事: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

黑水县15156206589: 300字礼仪小故事.
展娟瑞普: 古人礼仪故事:廉蔺交欢 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很有见识和才能.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两次外交斗争中,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地位在名将廉颇之上.这使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黑水县15156206589: 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的故事,各一个.要故事,不要解释.要简短的故事,200~300字 -
展娟瑞普: 1、礼 孔融让梨 在孔融小的时候,叔叔曾经给他出了一个难题,让他把六个梨分给六个弟弟妹妹,但是必须还有一个梨在盘子里.聪明的孔融想出了一个办法,圆满的把梨分了. 2、智 诸葛恪得驴 三国时,吴王孙权在宴会上用一头驴来取...

黑水县15156206589: 谁有关于仁义礼智信的事例 -
展娟瑞普:[答案] 1、仁 “冯谖客孟尝君” 讲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好士,门下有食客数千人,其中有一个叫冯谖,冯谖在孟尝君家曾弹剑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等歌,因而冯谖食有鱼、出有车、他的母亲也得到了孟尝君的照顾. 2、义...

黑水县15156206589: 墨子有没有关于礼的故事?跪求!急需! -
展娟瑞普: 墨守成规就是啊 释义 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墨子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黑水县15156206589: 中国古代行跪礼是从何时开始的? -
展娟瑞普: 从秦朝 齐景公掏雀窝,看到窝里的鸟儿太小,就又把它送回到窝里. 晏子听到这件事,不到上朝的时间就去见景公. 景公感到很奇怪.晏子问景公:“您做了些什么?”景公就把发生的事说了.晏子后退,面向北两次行拜礼祝贺道:“我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