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并进

作者&投稿:淫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知行并进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没有时间顺序的,“知”时亦是“行”;“行”时亦是“知”:也就是“知行并进”。

《传习录·答顾东桥书(3)》说的就是这个,原文为:“来书云:‘所喻知、行并进,不宜分别前后,即《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之功,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然工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如知食乃食,知汤乃饮,知路乃行。未有不见是物,先有是事: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既云‘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则知行并进之说,无复可疑矣。又云‘工夫次第能不无先后之差。’无乃自相矛盾已乎?‘知食乃食’等说,此尤明白易见。但吾子为近闻障蔽自不察耳。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食味之美恶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路岐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岐之险夷者邪?‘知汤饮,知衣服’,以此例之,皆无可疑。若如吾子之喻,是乃所谓不见是物,而先有是事者矣。吾子又谓‘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是亦察之尚有未精。然就如吾子之说,则知行之为合一并进,亦自断无可疑矣。”

以“知食乃食”来说明这段话的主要意思。顾东桥“知食乃食”的意思是:人只有知道了食物可以吃才会去吃。从“知”开始,然后才有“行”。王阳明的说法不同,他说:人只有想吃,才会知道食物。想吃就是“行”,最先是从“行”开始的。

王阳明的说法有点勉强。徒弟根据师父的指导炒了一碟菜,徒弟并没有想吃这盘菜,却知道这盘菜是可以吃的。这里有“知”没有“行”。小学生背课文,背唐诗,有时候并不理解其中的意思,他也背下来了。背下来是“知”,因背诵的内容产生情感是“行”,产生对外界事物的联想是“行”。这里有“知”没有“行”。说到底“知行合一”只是一种方法,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

这里可能和另外一样东西混淆了,那就是事物的本质和现象的关系问题。例如说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他的秉性。按照“知先行后”的逻辑,一个人只有通过学习获取知识,有了一定的秉性,才可以依据秉性采取行为,进行社会活动,否则就会出错,不被社会接受。对于一般事物,那就是现象只是本质的反映,是次要的,第二性的。而事实上。现象离不开本质,本质也离不开现象。本质失去了现象,本质就是空的,什么也没有。如果这一事物是一个整体,其内部各因素是相互紧密联系的,通过现象就可以发现深层次的原因,那为什么不能就把现象说成原因本身呢。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例如,我们看到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老师或者讲解员会说:这幅画体现了画家对大自然的热爱,饱含什么什么样的情怀。对这些话,我们往往不会认真去记,记住的还只是那幅画。这里那副画只是现象,画家的内心是本质,可我们关注的只是作为现象的那副画。只是这时候的那副画已经有别于开始看到的颜料的堆积,成了有灵魂的艺术品。

这不是说我们只求表面现象就可以了,本质是必须探究的。只是不能把现象给忽略了。

也许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要旨是在说事物的本质和现象的关系,也就是事物的本质表现出来就是现象,不能表现出现象的本质是虚假的,必须剔除。本质与现象并列存在,本质与现象同时存在。

把“知行合一”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可能把事情搞混了。

一时之念,不知对不对,权且记下。


普贤菩萨有什么神奇之处呢?
1、普贤菩萨,世称为十大愿王,《法华经》指出:只要能虔诚信奉,普贤菩萨将与诸大菩萨一起出现守护此人,使他身心安稳,不受一切烦恼魔障之侵。2、《普贤延命经记》指出:普贤菩萨具有延命益寿之不可思议的力量。普贤菩萨是理德和大行愿的象征,象征真理。他以智导行,以行证智,解行并进,完成...

普贤菩萨的寓意和象征
普贤菩萨,世称为十大愿王,《法华经》指出:只要能虔诚信奉,普贤菩萨将与诸大菩萨一起出现守护此人,使他身心安稳,不受一切烦恼魔障之侵。《普贤延命经记》指出:普贤菩萨具有延命益寿之不可思议的力量。他以智导行,以行证智,解行并进,完成求佛者的志愿,所以又称“大行普贤菩萨”。普贤菩萨...

谛闲的参考信息
大师有鉴及此,遂慨然应聘,遴选各省优秀僧青年分班讲授,并指导教行并进,且依天台教旨之理论和实践,开创中国新僧教学史上新纪元。一九一二年冬(五十五岁),受聘主持宁波观宗寺。该寺系延庆寺观堂旧址,乃宋元丰年间(约1078~1085),知礼五世孙介然法师(?),按照‘观无量寿经’观行修行法,于延庆寺之东北角空地,...

行程问题,齐尾并进是什么意思?
行程问题,齐尾并进是说,几队人马出发,最尾的要同一时间抵达!

解行是什么意
解是理,行是事。解是通理,行是修证。佛法的道理,都不是空谈其理,而是要落实到实际的生活、修行活动中。要理事圆融无碍,才为究竟,所以有"解行并进趣菩提,福慧双修登彼岸"之语。

金刚经看原文和白话翻译就行了吗?
例如金刚经---要看金刚经六祖口诀 念佛法门要看印光大师文钞 莲池大师的阿弥陀经疏钞 藕益大师的阿弥陀经要解 但不是反对其他在世的注释者的著作,只是针对你的提问给出的回答。不要误会。还是要看白话注解,对解经的帮助极大。解行并进。随文入观。不要有自己的看法,在楞严经里有这样的讲述。...

算生辰八字的高手进。250分
他以智导行,以行证智,解行并进,完成求佛者的志愿,所以又称“大行普贤菩萨”。普贤菩萨默默的守护龙年出生的人,使您实现最大愿望,除掉各种小人,增加领导者的权威,使您人生如愿以偿,幸福美满。因此龙年生人,若能虔诚佩戴或供奉与之缘深的普贤菩萨之本命佛法像,能获菩萨护佑,灾邪远离,延年益寿并有意外收获。

齐头并进砥砺前行是什么意思
齐头并进砥砺前行意思是几个方面一同前行。齐头并进 【拼音】[ qí tóu bìng jìn ]【解释】指几方面不分先后地一同进行。【近义词】并肩前进、双管齐下、齐驱并进、方骖并路、并驾齐驱 【反义词】参差错落、轻重缓急 砥砺前行 【拼音】[ dǐ lì qián xíng ]【解释】砥砺前行:经历磨炼,...

普贤菩萨是管什么的
普贤菩萨,世称为十大愿王,《法华经》指出:只要能虔诚信奉,普贤菩萨将与诸大菩萨一起出现守护此人,使他身心安稳,不受一切烦恼魔障之侵。《普贤延命经记》指出:普贤菩萨具有延命益寿之不可思议的力量。普贤菩萨是理德和大行愿的象征,象征真理。他以智导行,以行证智,解行并进,完成求佛者的...

安陆市15191712189: 知行并进 - 搜狗百科
鄢放更年: 学以致用,知行并进的意思是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理论学习和知识的学习要齐头并进,不能分开来.学以致用的基本释义:意思是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出处:现代 李新《为有源头活水来》:“要结合实际工作和革命斗争的需要来学,学以致用,并且勤学苦学.”知行并进亦称“知行并举”.出自明王廷相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用语.强调行,即“履事”、“习事”、“实历”在认识中的作用.认为真知必得于行.相关应用:2020年8月24马鞍山日报第五版《学深悟透,学以致用,知行并进》: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在学以致用上下功夫,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安陆市15191712189: 怎么解释知行并进? -
鄢放更年: 知识和行动一起前进 意思是理论学习和知识的学习要齐头并进,不能分开来,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嘛

安陆市15191712189: 南宋的王阳明处理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还提出了“ ”学说?南宋的朱熹认为理之源在于什么? -
鄢放更年:[答案] “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知先后行”、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 朱熹认为: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另外,王阳明是明朝中叶人,

安陆市15191712189: 王阳明有哪些思想? -
鄢放更年:[答案] 王守仁是我国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他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 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如程颐等“知先后行”以及各种割裂知...

安陆市15191712189: 第一次提出“知行合一”的人是谁?
鄢放更年: “知行合一”指的是客体顺应主体,“知”就是科学知识,“行”就是人的实践,这一观 点是明朝哲学家王阳明提出来的.他认为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道理是密...

安陆市15191712189: 知行并进是谁的主张
鄢放更年:王守仁 的 宋明 陆王心学中的王.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

安陆市15191712189: 格物穷理,知行合一从企业管理角度该做何解?
鄢放更年: 知行合一的要求是知行并进.也就是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格物穷理出 处 明·方孝孺《答郑仲辩》:“其无待于外,近之于复性正心,广之于格物穷理.” 格物穷理,由朱熹提出,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明朝的王守仁一心想做圣贤,迷惘之余,"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著名的"守仁格竹"出自这一事件,后王守仁“格物”没有成功,由此反对朱熹的“格物穷理”,主张“吾心之良知”.企业角度来看 无非不是,合理化科学化

安陆市15191712189: 王守仁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
鄢放更年:[答案] 王守仁是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王守仁说:“无善无恶者心之体,有善... 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如程颐等“知先行后”以及各种割...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