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版《道德经》第十八章:无之以为用

作者&投稿:褚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还原版《道德经》第十九章全文如下:

本章对应王弼本《道德经》第十一章。本章文本以帛书乙为底本,并参照帛书甲本和传世本对底本作了校订。

本章继续阐述“对立统一”原理。“对立统一”有两大内涵:一是“对立面始终存在”;二是“对立面互相转化”。“对立面始终存在”又表现出两大特征:“共生共灭”和“既对立又统一”。

上一章,老子在横向上就“对立面始终存在”作了全方位展示,通过“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先后”六个维度,揭示了对立关系无处不在。本章老子以“有无”为例,进一步揭示了“对立面始终存在”的内在特征:“共生共灭”和“既对立又统一”。

什么是“共生共灭”?

老子举了个盖房子的例子。房子一旦盖好,就有了室内空间。若将房子拆了,室内空间也随之消失。房子是“有”,室内空间是“无”,“有无”共生共灭。

什么又是“既对立又统一”?

房子与室内空间,一有一无,形成对立;而两者又在提供住所这一目标下,实现了统一。房子提供了条件,室内空间发挥了作用,二者缺一不可,这便是“有”与“无”的统一。

“共生共灭”与“既对立又统一”提供了一个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然而在具体实践中,人们往往只见“有”不见“无”,或只见“对立”不见“统一”。不知庐山真面目,得来岂不费工夫?

老子对“既对立又统一”的表述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无”的作用少不了“有”,而“有”的作用则是为了成就“无”。“有”若不向“无”作延伸,就失去了“有”的意义;而“无”若没有“有”作支撑,也无法发挥“无”的作用。

——这是存在于一切对立关系中的辩证法。

“共生共灭”与“既对立又统一”

老子举了三个“有”“无”相辅相成的例子:

三十根辐条汇集于同一车毂,车毂中有圆孔,正好安装车轴。于是有了车轮,能为车所用。

卅(sà),三十的省写。毂(gǔ),车轮中间固定辐条的环形构件,中间留有圆孔,可以插入车轴。辐条是连接车辋与车毂的直条。当,相当于“在”,“当时”即“在那时”。其,代指车毂中间的圆孔,因孔是空的,故称“无”。“有车之用”,指车毂套上轴便成了一副车轮,可供各种车辆使用。

黏土加水和成了泥,做成了陶器。陶器中间是空的,正好可以装东西。

捻(niǎn),揉搓,这里指和(huó)泥。埴(zhí),黏土,可用于制作陶器。埴器即陶器。正因为陶罐中间是空的,才能用来装东西。

盖房子有门窗,打造了室内空间,可供人们居住所用。

凿户牖(yǒu),直意是做门窗,这里代指造房子。这是老子以点带面的表述手法。如“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走马”代指行军打仗,“以粪”代指在家种地。正因为房子里是空的,变成了室,才能够供人起居之用。

这三个例子中,没有“有”便谈不上“无”,没有车毂哪有毂中的孔?没有陶罐哪有罐中的空?“有无”共生共灭显而易见。

再者,“有无”的共同目标都在于“用”——用于造车,用于装东西,用于住人。为了实现最终用途,“有无”又紧密结合在了一起。“有”成了“用”的条件,“无”发挥了“用”的功效,两者相辅相成,“既对立又统一”。

所以说,“有”的作用是创造条件,“无”的作用是达成目标。“有无”相互对立,但在达成目标中实现了统一。

利,指提供便利,创造条件。用,指发挥作用。不具备条件,便不能发挥作用,从而无法实现目标。

道理十分简单,但用起来却又未必那么简单。什么是“有”?什么又是“无”?面对具体问题,“有无”及其作用往往又显得不是那么清晰。

“有无”的丰富内涵——物、事、抽象概念一网打尽

老子是如何定义“有无”的?

让我们回到盖房子的例子。一片空地上盖了间房子,房子是有,室内空间是无。但如果房子盖了一半呢?只有半堵墙,这是“有”还是“无”呢?

老子对这一问题早有明确答案:房子铺上最后一片瓦的那一刹那,界定为“有”,之前的过程都界定为“无”。“有”和“无”之间有一条明确的界限——“成”与“未成”。房子彻底竣工,谓之“有”,否则就是“无”。

老子又何出此言?

——“无,欲观其眇。有,欲观其徼。”

任何一种“有”都是有定义的,据此可以划出它的边界,谓之“欲观其徼”。“徼”,边界。而“无”往往看不见而无法描述,或相对模糊而难以表述,于是要通过它的反面“有”来确定,谓之“欲观其眇”。“眇”本义少目,双目一好一坏,以示对立,或代表对立面。

老子采用了一个巧妙的方法,首先定义了什么是“有”,因为“有”可以清晰表述;再通过“无”是“有”的反面界定了“无”;这样,即使“无”难以表述也无妨。

老子这种对“有”“无”的界定,不仅适用于“物”,也适用于“事”和各种抽象概念。

“桌上有苹果”是“有”,“桌上没苹果”是“无”。——“有无”指实物。

“饭做好了”,表示桌上放着四菜一汤,是“有”;反之,“饭没做好”,甚至已做了三菜一汤,都是“无”。——“有无”指事务。

“我想好了”,表示有了下一步的具体方案,是“有”;反之,“我没想好”,包括在二选一之间犹豫不决,都是“无”。——“有无”指抽象思维。

老子哲学中,“物”有着更为宽泛的概念。“道生万物”,这里的“物”,不光指山水花鸟,“光”是无形的物,“神”(灵魂)也是无形的物。“精神生于道”(《庄子·知北游》),是说“精”与“神”都是万物之一,为道所生。“挫其锐,解其纷”指道与力量同在,与智慧同在。力量与智慧也是万物之一,道与万物同在,谓之“玄同”。

老子的“无”不是没有的意思。房子没盖好,地上也还矗着半堵墙;我没想好,脑海里却早已思绪万千;饭没做好,但锅正炖在火上。

老子的“无”表示未成。十月怀胎,是生命之始,但界定为“无”,正如半鸡半蛋不是鸡而是旺鸡蛋。婴儿落地的一刹那,是生命之成,才界定为“有”。老子并没有用存在与不存在,或有形与无形来定义“有无”。

无处不在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无”可以是知识和能力:

常言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探索未来。巨人的肩膀,就是已有的知识,是“有”,而未知世界是“无”,是大展拳脚的新天地。前人的智慧为后人的发现提供了条件,“有无”在创新与创造中达成了统一。

用人之道,在于用人之所长。人天生的灵性,是区别于他人的优势所在,故善用人者善取人,而无弃人。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是“有”,能见“有”谓之因材施用,不见“有”谓之对牛弹琴。知人善用并非易事,故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有无”可以是产品和服务:

《蓝海战略》被誉为是自波特以来竞争理论中最具智慧的成就,但它并没有超越老子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市场上已有的产品或服务,是“有”。市场上稀缺的产品和服务,是“无”。从红海跨越到蓝海,无非是产品创新或模式创新,是“有”向“无”的延伸。

“拼多多”的平台并不比“淘宝”更有效率,物流并不比“京东”更为强大,但却在巨头垄断的市场缝隙中逆袭成功,靠的不就是模式创新?卖的是同样产品,走的是类似物流,却吸引了更多客户。凭什么?是“无之以为用”降低了买卖双方撮合的门槛,于是开拓了一片崭新的市场。

“有无”可以是成败:

“失败”因为没有成事而往往被视作“无”。然而,古老的智慧却告诫人们,“失败乃成功之母”。“母”当然不会是“无”,“失败”不过是装扮成“无”的“有”。“失败”为人们积累了经验和教训,为探寻未知世界指出了新的方向。已经尝试过且失败了,是“有”,没有尝试过,是“无”。成功就孕育在“无”之中,一次次失败意味着成功正越走越近。

反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 咎莫险乎无敌,无敌自废其功。何以见得?——这世上除了道是绝对的,其他一切都是相对的。对立面始终存在,无敌终将迎来强敌!一路“无敌”,意味着离真正的对手越来越近,危险正迎面扑来。

“有无”可以是制度:

任何发展离不开人,美国的强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汇聚了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作为中国长期发展的人才战略,海南自贸区肩负着制度创新的使命,去探索能吸引世界各国精英的制度环境。这一战略下,世界各国可借鉴的制度是“有”,独具特色的制度创新,是“无”。“有”与“无”在吸引世界人才的目标下实现了统一。

推而广之,改革开放又何尝不是不断的制度创新。世界各地的成功经验是“有”,探索出一条前无古人的中国之路,是“无”。“有”推动“无”,换来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济腾飞。

不断变化的“有无”:

“有”又可以是客观环境,而客观环境往往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有”也在不断变化。“无”是“有”的对立面,势必随着“有”的变化而变化,于是出现了不断变化的“有无”,它不同于“有无互相转化”。

过去二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严重依赖出口拉动,出口占经济总量2006年前后达到高峰,超过了1/3,之后开始下降。2018年开始的中美贸易战,以及美国政府近来推动的去中国化进程,又进一步改变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经济发展的客观环境是“有”,经济发展的未来格局是“无”。环境变了,格局就要相应改变,于是顶层提出了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战略,将战略重心转移到以消费为主的内循环。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当“有”的形式发生了变化时,“无”随之而动,于是“用”的内涵也相应发生变化,这就是不断变化的“有无”。

本章勘正说明

本章各不同版本就文义而言并无实质差异。帛书甲本残缺较多,还原版取帛书乙本为底本,因其表述相对简洁,颇显老子行文风格。

此句帛书甲本残字较多,帛书乙本“辐”作“楅”,“楅”当为“辐”之讹。帛书乙本及汉简本句末“也”字,当为后人添加的断句语气词,还原版将其删除。

各传世本写法一致,“卅”作“三十”,两者义同。“同”作“共”,义亦同。

帛书甲本“捻”作“然”,“然”当为老子本字,读作“捻”。帛书乙本“捻”作“土然”,“土然”当为“捻”的异体字。汉简本、范应元本“捻”作“挻”,“挻”义揉和,与“捻”义同。其他传世本“捻”作“埏”,“埏”与“挻”通。

“埴”,汉简本作“殖”,“殖”当为“埴”之误。“埴器”,各传世本作“器”,是后人为谋求上下文句偶对工整而改,还原版从帛书甲乙本,取“埴器”。

“为”,帛书甲本作“为”,帛书乙本作“而为”,汉简本无“为”字,其他传世本均作“以为”。“为”、“而为”、“以为”义同,还原版从帛书甲本。

帛书甲乙本及汉简本句末“也”字为后人添加,还原版将其删除。

“凿户牖”,各传世本均作“凿户牖以为室”,增三字,当为后人以求与上文偶对工整所至,还原版不从。

帛书乙本及汉简本句末“也”字为后人添加,还原版将其删除。

此句唯想尔本句首脱“故”字,语气欠佳但不改文义。

附:王弼本《道德经》第十一章:


马王堆帛本《道德经》
真正的原版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道德经》全文:《德经》 《道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原版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主题思想:道法自然。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现在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推崇学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求文档: 道德经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第六十一章大...

老子的《道德经》被篡改了700处,原版是什么样的?
在人们的印象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恒名”是《道德经》中非常经典的存在,人们对它的理解主要有三种:第一,道如果可以谈论,便不是永恒常在的道;第二,道可以言论,但是却不是人们世俗的道;第三,道可以言语,但是却并非是永恒不变的道。对于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人们争论不休,没有得...

老子的原版《道德经》是什么样的,谁可以发给我,谢谢!
老子:春秋时期楚国苦县(河南鹿邑县东)厉乡曲仁里人,中国古代杰出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 《道德经》传说是老子所著,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五千文》。《道德经》全文共五千字,八十一章,被誉为万经之王。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

道德经原版本电子版价格如何
道德经的原版电子版的价格其实不高,电子版的价格都不会太高,一般在一块钱左右,有的甚至是几毛钱,你可以到淘宝上去看一下看有没有原版的道德经,当然所谓的原版现在基本上是找不到了,因为经过岁月的变迁,原版已经面目全非了,要原版这种只能是靠门派内部的流传,可能才能看到的是原版。

哪里能找到原版的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的远古语录体。在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则直呼《老子》。自汉景帝起此书被尊为《道德经》,至唐代唐太宗自认...

道德经与德道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道德经》和现今世传本《道德经》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老子》,《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所以才称为《德道经》,是以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两本古老的手抄本为基础的,也是现今最古老的版本,但应该不是原著,只是相比现今的世传本更贴近老子原著思想而已。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

被篡改的《道德经》,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这个秘密是从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古书当中发现的,出土的古书当中有一版《道德经》。如果不是这版古时候的《道德经》的出土,我们甚至都还不知道《道德经》被人给改动了。就比如说这一点《道德经》第五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哪个版本最好
最好的版本是《道德经》的原版古籍。一、《道德经》原版古籍的优势 1. 原始性:原版古籍是最接近作者原意的版本,能够直接体现老子的思想和哲学观点,没有经过其他人的修改或注释。2. 完整性:原版古籍内容完整,未经过删减或遗失,全面反映了《道德经》的原有结构和思想体系。二、关于《道德经》的不...

杭锦旗19162499303: 《老子道德经》第十八章 -
吴妻君佳: 真正的“道”被废弃了,才出现了“仁义”的说法 智慧出现后,就有了“大伪” 因为亲属之间不和睦了,才需要用孝慈这样的观念来约束大家 国家昏庸混乱时,才会出现所谓的忠臣 总的来说,这仍然体现的是老子的辩证思想,即很多看似美好的事物,其实只是丑恶事物的衍生品.

杭锦旗19162499303: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是什么意思
吴妻君佳: 这两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体现了老子的朴治主义思想. 客观世界是物质世界,天下万物皆体现于有形,万物之灵的人对于世界的认识...

杭锦旗19162499303: 道德经全文诵读
吴妻君佳: 《道德经》原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杭锦旗19162499303: 《道德经》经典语录 -
吴妻君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个谜,谜中之谜——玄妙之美) 反者道之动: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知其雄,守其雌.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知仁者智,自知者明. 不自见,故明...

杭锦旗19162499303: 道德经内 -
吴妻君佳: 《道德经》通行本(王弼本)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杭锦旗19162499303: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什么意思? -
吴妻君佳: 出自老子 《道德经》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这一章讲的是“有、无” 意义很深刻的.

杭锦旗19162499303: 老子《道德经》中"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怎么理解 -
吴妻君佳: 事有度、适当的放下能够更好的前行,不是全空,不是平原;凿户牖以为室.所以三十轴共一轱(抱歉可能错字了)

杭锦旗19162499303: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什么意思 -
吴妻君佳: 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 和泥制作陶器,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牖——古建筑中室与堂之间的窗子.古院落由外而内的次序是门、庭、堂、室.进了门是庭,庭后是堂,堂后是室.室门叫“户”,室和堂之间有窗子叫“牖”,室的北面还有一个窗子叫“向”.上古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后泛指窗. 空间的意义上来说: 做器具的时候,做成空心的器皿才发挥了作用;建房子的时候,建了门窗,房屋才有作用. 哲学上讲: 按照李小龙的说法,就是要把杯子里的水倒掉,才能够盛放东西. 也就是今人常说的“空杯心态”

杭锦旗19162499303: 《道德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 -
吴妻君佳:[答案] 三十八 上德不德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

杭锦旗19162499303: 老子道德经38章中是“下德无为而有以为”还是“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
吴妻君佳: 上德无为无以为, 下德无为有以为, 上仁为之无以为, 上义为之有以为, 能无为者是知“道”者,只是有无不为和有不为的区别. 能为之者是知“德”者,只是有无弃人和有弃人的区别.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