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通过清朝户籍制度查到自己的祖先

作者&投稿:第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怎么才能查到自己的祖先~

找看相知来人姓氏的人就能找到

你这是大海捞针。还不如去查祖籍的家谱来的容易点。否则就去当地查清代的保甲登记的十家牌。貌似找当地清代户籍档案还不如找家谱来的容易吧。

可以通过这个途径进行查找和研究。但是可以想象,其任务量和工作量将是十分庞大的。

楼主也在寻找祖籍根源?我个人认为,想要寻找祖籍祖先,需要以下几种资料:
首先,需要本家族保存下来的家谱族谱。一般族谱都会将本支人脉的来源写清楚,于某某年自某某地迁居于某处。根据族谱的描述,自家的脉络传承就有了较为准确的考证依据。
其次,需要知道自己查找的祖先的大致情况。例如,其生活年代是何时期?其生活的地点大致在哪里?其上下几辈的名讳以及字辈排行,等等。
再次,通过满清或民国,或更早些的当地府志、县志进行查考,这个一般也会查到一些相关的信息。但是户籍登录的名册是否还能保存至今,则要看机缘了。进行这方面的查考,需要满足前两项的条件,不然就像大海捞针一样,范围太广。我所知道的,清康熙、乾隆年间分别进行了大批移民活动,如我家祖上原籍河北,就是按照家谱的记载。
寻根问祖是有意义的,希望大家坚持努力,早日查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能否通过清朝户籍制度查到自己的祖先
其次,需要知道自己查找的祖先的大致情况。例如,其生活年代是何时期?其生活的地点大致在哪里?其上下几辈的名讳以及字辈排行,等等。再次,通过满清或民国,或更早些的当地府志、县志进行查考,这个一般也会查到一些相关的信息。但是户籍登录的名册是否还能保存至今,则要看机缘了。进行这方面的查考,需...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2)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9、清朝 (1)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由于政府赋役越来越倾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2)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永停编审,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户籍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清朝基本继承了明代的户口登记制度。最初是三年一编审,后来改为五年一编审。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取消五年一次的户口编审制度,代之以通过"岁计"了解各地户口增减情况。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先后出台了《户籍法》(1931年)和《户口普查法》(1947年),推行国民身份证制度(1946年),建立了各级户政机构。 以上可知,历史上各...

古代是如何解决户籍问题的?
首先来看一下秦国的农民落户。根据史书记载,想要成为秦国的农民,一种可能就是原本就是秦国人,只需要向政府申报,就可以领得一定的土地数量,就可以落户。如果是外国人,首先只能领取一定数量的土地,然后努力地耕种,并且取得效果以后,才能够进入秦国的户籍,开始参与军队建设,这时候才真正成为农民并且落...

和尚道士在清朝有户籍吗
和尚道士在清朝有户籍。在清朝时期,和尚和道士是拥有户籍的。清朝时期的户籍制度严格而详细,包括了不同阶层和身份的人群。其时期内,和尚道士等僧侣群体已被纳入户籍管理范围。虽然和尚道士在清朝拥有户籍,但他们的身份特殊,其在社会地位和政治参与方面相对较低。

清代怎样管理户籍与赋税,里甲制与保甲又为何物呢?
清朝时期,划分最低级别的行政区域便是县,为有效管理户口和赋税,便在广大农村地区推行里甲制与保甲制。大清进入中原后,保留明朝流传下来的制度,将110户编为一里,在这之中纳凉粮最多的10户便担任里长;里下还设有甲,每甲11户人家,选其中一户作为甲长。因国家的地域过于辽阔,于是这种同样的制度...

清朝是如何管理户口和税收的?内甲系统和保障甲系统是怎么回事?
虽然条款不同,但性质是一样的,就是通过编辑户数,修改黄皮书来保证国家税收。清代的里甲制度是以明朝为基础的,但由于很多郡县或战争年代的资料不全,与清初的统计数据不符。因此,顺治三年,清廷下令制定“税簿”,实行分田计税的办法。直到顺治十三年完成第一次完整的税收征收,清朝的李佳制度才走上...

清代户籍有了什么变化?
清代开放的户籍制度,使人口的迁徙合法化,促进了人口的流动?乾隆以后人口流动之频繁,流动的区域之大都超过了前代?这是我国户籍制度的一个重大进步?清军入关以后,在户籍政策上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人口入籍不需以置有产业或建有坟庐为条件,迁出也很自由?随着保甲法的更定和推行,人口管理政策的灵活性又有...

清朝永停编审的原因
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清朝时期关于籍贯是哪里。户籍制度是怎么样规定的。
不分什么户口,只是登记下籍贯,人口,年龄,姓名。然后一级一级呈报,最后户部统计。清朝的户籍制度是沿用明朝的。本来三年一次统计,后来改成5年

思南县15984542179: 请问清代的户籍怎么查?我的七世祖生活在清代,平民能查到么? -
毛信阿苯: 平民能查到!清朝称为保甲制,光绪《大清会典事例·户部》规定:“州县城乡十户立一牌头,十牌立一甲头,十甲立一保长,户给印牌一张,备书姓名丁数,出则注明所往,入则稽其所来”.

思南县15984542179: 清朝的时候有类似身份证之类的东西吗?当时的户籍管理是怎样进行的? -
毛信阿苯: 古代有类似的东西,用于方便人口普查的,每家一个,叫户籍证.只有有身份的人才有你说的“身份证”之类的东西,比如大臣、秀才,他必须要某种证明才能证明他是哪个级别,可以享受哪些特权.比如秀才见到县官不用下跪啦你要没个身份证,凭什么证明你是县官呢?而你又凭什么不跪呢? 至于平民百姓,一般连名字也没有,也就无从说什么身份证了.但是古代有着严格的基层组织,比如保甲制度中的保长和甲长,他对于辖下的百姓都是了解的,没名字起码他能喊个代号,比如“朱四五”.而且在统治清平的时代,百姓流动是严格被限制的,基本上你生在哪,也就在哪一辈子了.

思南县15984542179: 我是地地道道的四川人,但我很想知道自己是四川的土著居民还是明清时期从湖广迁移来的,有什么办法帮我查 -
毛信阿苯: 首先看自己是不是少数民族,是少数民族就简单了;其次,所在地域,四川哪个县市区;最后,是自己的姓————形式例:1、四川省某市某县某民族(汉族一般就不用写出了)某姓来源;2、明清时期从湖广迁入四川!两个条件都输入..我是山东的,我就用类似方法查到祖先是从河北枣强、河北枣强是从山西大槐树迁来的!!!!实在不行,你报出姓氏、民族、四川所在地域..我自己给查

思南县15984542179: 请问解放前有户籍吗? -
毛信阿苯: 当然有户籍了,就算是明清朝也是有户籍的,只是以前的户籍登记制度不是很健全,而且都是手工登记,所以很多信息可能不准确也容易丢失.

思南县15984542179: 历史上中国古代户籍演变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
毛信阿苯: 中国古代户籍演变制度的特点:从松散到制度完备,逐渐精密.但动乱时期,户籍制度就会受到破坏. 户籍起源很早.春秋时发展为书社制度,25家为社,“社之户口书于版图”,版即户籍.战国时,强国“少料其民”,并实行上计制度,地...

思南县15984542179: 怎么查自己是不是农村户口
毛信阿苯: 1、可以从户口簿里查到是城镇还是农村户口.2、户口簿首页的左上角,户口性质一栏内,注明是农村户口或者非农业户口(城镇).3、《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于2024年7月30日正式发布.意见规定,要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加快建设和共享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到2024年,基本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有效支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依法保障公民权利,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思南县15984542179: 可以去余杭图书馆去查家谱吗 -
毛信阿苯: 你先在网上搜一下“张氏家谱”目录,看有没有你所在的地区的.第二,你要知道先前祖辈的名字,才能找到你家的祖辈.上海的图书馆也有家谱的,这查肯定收费,都是珍品

思南县15984542179: 请问现在公安局能查到五六十年代的户籍底册吗 -
毛信阿苯: 这个只有看运气了,因为以前的户籍资料等都是政府在管理,之后九十年末期才转给地方公安管理,当时没有采用公安内网数据库管理系统,很多都是杂乱的表簿册,之后补录的资料有些就找不到了,你只有碰碰运气在你爷爷和奶奶原户籍所在地方的村、大队、社区或者乡政府看能否找到,不过确实希望不大!祝好运!

思南县15984542179: 我国1981年实行的户籍制度和婚姻制度是否影响农转非 -
毛信阿苯: 第一个问题,当时确实是有这样的户籍政策,到现在也有,比如说一个离婚的女人有个18周岁以上的孩子,女人又结婚了,女人的户口可以迁走,但是孩子的户口就不可以随迁.第二个问题,如果老房子在81年以后由你父亲出资翻建了,那别人就没有权利要求分配房产,要是老房子一直没有翻建,81年以前是你爷爷奶奶的财产,那到现在你爸爸只是挂了个房主,你爷爷奶奶和叔叔是有权利分的,虽说法律上房子是属于你爸爸,但是情理上房子不全属于你爸爸.肯定是要拆迁吧,要不然不会有你说的问题的,最好是找个爷爷辈份的人调解一下这个事情.毕竟是一家人,别因为房子的事情把关系搞僵.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